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中缅边境佤族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中缅边境佤族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2013-01-14 5页 pdf 361KB 63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8280

暂无简介

举报
中缅边境佤族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思想战线 枷2年簟4囊簟强●№.·.2012VoL39 民族·资源·国家:中缅边境 佤族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白志红,柳青 摘要:21世纪以来,边疆少数民族受新一轮国际政治、经济和气候变化的冲击甚大。面 对国际动荡、冲突和不确定因素,正确认识和分析边疆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认同.对于安定边 疆和建构和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十分重要。多年的田野调查资料证明,大量具有神话性质的历吏 记忆、国家对边疆的治理和佤族抗英抗日经历,再现了阿佤山佤族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发展 过程。揭示了这两大不同层次的认同与民族历史记忆、资源和国家...
中缅边境佤族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思想战线 枷2年簟4囊簟强●№.·.2012VoL39 民族·资源·国家:中缅边境 佤族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白志红,柳青 摘要:21世纪以来,边疆少数民族受新一轮国际政治、经济和气候变化的冲击甚大。面 对国际动荡、冲突和不确定因素,正确认识和边疆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认同.对于安定边 疆和建构和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十分重要。多年的田野调查资料证明,大量具有神话性质的历吏 记忆、国家对边疆的治理和佤族抗英抗日经历,再现了阿佤山佤族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发展 过程。揭示了这两大不同层次的认同与民族历史记忆、资源和国家建构过程的密切联系。 关键词:佤族;资源;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司岗里》传说是佤族阐释其信仰、伦理 道德与法律的经典.它包含各民族的形成、部落 迁徙、性别区分、语言文字的产生、生产劳动的 出现等内容。《司岗里》把人类的起源、民族关 系与复杂的民族身份认同用比喻和象征的方式 达出来,成为解释各民族的形成及其关系的重要 依据。在若干场合吟唱这些神话传说是当代佤族 对其民族历史、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权威解 释、肯定和强化。 笔者在多年的田野调查中发现。尽管佤族村 寨里能够完整吟唱<司岗里>的老人寥寥无几, 但每个访谈对象都或多或少知道《司岗里》中有 关人类起源和各民族形成的故事,都表示自己在 各种场合反复聆听过《司岗里》并强烈认同其中 的内容。毋庸置疑,《司岗里》一直在佤族民众 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维系着佤族的原生情感。① 一、佤族神话传说中的民族意识 各版本《司岗里>都始终贯穿着这一主: 人类从“司岗”出来,从“司岗”出来的是各 民族的先民并以佤族为首。在这些反映早期佤族 先民们的民族意识中,非我族类不仅仅包括周围 的其他民族,还包括遥远的高加索人。 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文本的不确定性是常 态,叙述人的主体性和建构也是无法规避的。作 为社会行为主体(socialactors),各个时期的叙 述人充分利用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语境来丰 富其叙述内容,造成表面上“混乱”的叙述, 但这样的叙述仍然表达出叙述人的思想感情和共 同记忆,表现出佤族与当地其他民族的接触和认 知。《司岗里》是“带有神话性质的历史记忆”; 它作为一种表达身份认同的形式远比史实或 “反事实”内容重要得多。因此。探讨叙述人的 主体性和神话传说背后的深层次结构和文化动 机,②而透过不断被再创造的历史记忆,我们可 以更好认识和了解佤族的民族认同是如何产生并 延续的。 首先,上述各版本都重复着两个共同的结构 要素:地点(即“司岗”)和人物(即佤族和其 他民族,包括白种人)。无论佤语“司岗”是指 山洞还是葫芦.阿佤山这个特定的地理环境在所 有故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所有佤族人都 知道。故事中人类的产生和民族的形成之初的地 点“司岗”是在佤族聚集地,即今缅甸境内的 巴格岱。③其次,佤族是第一个走出“司岗”的 老大。其他民族也是从“司岗”出来的。尽管 基金项目:国荤社会科学基全项目“国家认同与民簇认同典型个素研完”阶段性成果(IOMBZ007) 作者简介:由志红。教育郜人文社套科学重点研宄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栅青,云南大 学大学外语教学部副教授(云南昆明.65009I)。 ①当地的汉族也很熟悉其内容,并称之为”佤歌”。 ②传统畦族怎在“真实性”的研究巾集中关注神话叙事中的两个“F一:即事实(fact)与虚构(fiction)的关系。详见[法]列维· 斯特劳斯<野忭的思维>。李幼蒸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驾页。如今人类学界普遍接受的观点是。所谓的。真实 性”是一个不断建构和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传说故事都有敬个不同版本。 ③除此地名外.佤语中“巴格岱”还有女人的下身之意,见魏德明<佤族文化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18页;也 有人称“司岗”象征女性生殖器,详见魏其祥《僵族生活巧俺’。<民族调查研究>1989年第1、2期合订奉;王学兵‘司岗里传 说>.呼和浩特:远东出版社,2004年,第2页。 ·38· . 万方数据 民壤·冀蠢-聃:十一边境饭崖的民羲认同和圄窜认胃· 白喜红■膏★ 存在相互矛盾的内容。如尼文有时是白种人,有 时是拉祜族.各民族的排列顺序不同也是显而易 见。虽然我们无法考证某种顺序是否反映出某个 时期佤族与周围民族发生联系的先后次序,也无 法考证故事中某种顺序是否反映出佤族与周围民 族交往的亲疏远近,但我们可以肯定,阿佤山佤 族并没有生存在封闭的社会环境里,佤族的民族 认同发生在与其他民族的接触和交往过程中。 《司岗里》和民间神话传说构建了佤族自己 的世界观、时空概念和社会秩序,充满民族中心 主义色彩和权力关系:其一阿佤山是世界的中心; 其二各民族之间虽然是平等的兄弟关系,却又有 长幼先后之分,佤族是长兄。①这与“中央之国” 的地域观和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遍把汉旅称为“老 大哥”,把少数民族当做小兄弟的进化论话语迥然 不同。颠覆这一权力关系话语的基础有两个要素: 1.地点。人类的发源地“司岗”就是佤族世世代 代生息繁衍的阿佤山;2.《司岗里》创世神话本 身。世世代代口耳相传的<司岗里》神话传说和 民间故事,在各种场合不断向佤族民众展现、灌 输、重复着这套话语和世界观。并成为全体佤族 身份认同的核心和共享的文化资源,成为佤族可 以用来建构其民族身份的重要依据和过程。 佤族神话传说的叙事主题都与资源有关,资 源的占有和利用方式的差异表现在空间、身体、 语言、技术和经济等方面,成为佤族区分“我 们”与“他们”的文化特征,并有意识地表达 和传承了民族认同,②激发了佤族的归属感。 由于历史上不同地方的佤族有不同的自称③ 和他称,阿佤山佤族与其他民族的互动和融合从 未间断过,④所以我们认为考证这些记忆是否是 “事件存余物和碎屑”⑤的组合意义不大,重要 的是探讨文化语境中形成的民族认同如何在近代 史语境中淡化,国家认同又是如何在近代史中边 境事件中凸显出来。’ 二、佤族的历史境遇及其国家意识的形成 外敌的威胁和侵犯唤醒了佤族的国家意识。 自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底开始,缅甸贡榜 王朝为索要“花马礼”。开始骚扰边境傣族土 司,⑥地处阿佤山的茂隆银厂及佤族另一聚集地 耿马也遭波及。当地的土司武装和厂练担当了防 边任务,积极配合清军的军事行动。⑦ 19世纪之前。中缅双方从未划定过边界, 中缅边界问题也并不突出。但为了传说中的金 矿,英国人多次要求勘定中缅边界。1934年, 英国殖民主义者派出开矿队,冒死闯人当时尚盛 行猎人头祭谷的佤族聚居地,遭到班洪王胡玉山 调集佤民全力抗击。⑧ 面对缅王朝的侵犯和英帝国主义者的垂涎, 佤王利用国家的象征符号(当地部落首领蜂筑 与吴尚贤盟约刻下的木刻)。充分表达对国家的 归顺。强化国家认同以抵御外辱。此时。佤族的 国家认同高于民族认同,但我们也没有理由认为 他们不明白自己属于哪一个民族。⑨ 日本人侵中国后.佤族群众与当地各民族人 挑手挖地修筑滇缅公路和滇缅铁路。打通了抗日 ①类似的民族中心主义意识在其他民族的传说中也彳足常见。各民族表达这种先后顺序和差异的方式不尽相同。但传说中的大哥通常是本 民族。例如,在仡佬族传说中.洪水之后兄妹成婚,生九子,即仡佬、苗、彝、汉等民族,参见王文光,龙晓燕‘中国西南民族关系 研究散论之二),‘思想战线>2001年第2期。在滇东北和川西南凉山彝族传说中。远古洪水泛滥时.兄妹躲人葫芦避洪灾得活,相配 成婚生下三子,分别为彝、藏。汉三族的祖先,见刘尧汉《论中华葫芦文化),载游琪,刘锡诚《葫芦与象征),上海:商务印书 馆,2001年,第65页。四川省盐边苗族的“历史传说”称,伏羲兄妹成婚后生了三个儿子:大哥为苗族.二哥为汉族,老三是彝族。 当地白苗的版本是,最后两兄弟的哥哥是苗族祖先,弟弟是汉族祖先,见乇明珂‘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旅根基历史的文本与情境》.台 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转引自王明珂(由族群到民族:中国西南历史经验).‘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第 1I期。 @有关人们如何通过构建差异来表达民族认同的个案研究,参见白志红<藏彝走廊中。藏回”的民族认同及其主体性:以云南省迪 庆藏族自治州香格堤拉县“藏回”为例),<民族研究)2008年第4期;白志红‘历史脉络中的民族认同:以阿佤山汉族移民认同 的变迁与佤族的互动为例),<云南杜会科学>2009年第6期;BaiZhihong,埘柏嘶^垭静㈨∞:Ba/Ident/tyConaruaionin如虬北 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③佤族主要有“佤”、“乌”、。勒佤”、“布饶“等23种称渭,详见陈本亮‘佤族文化大观),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 第l页;魏德明(佤族文化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2—8页。 ④方犀瑜:‘班洪风土记>。国立云南大学西南文化研究室印行,民国32年;赵明生:《论傣族和佤族历史上的婚姻关系>.‘思茅师 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5期;汪宁生:(佤山一段鲜为人知的史话).‘今日民族)2004年第l期;白志红:‘历史脉络中 的民族认同:以阿佤山汉族移民认同的变迁与佤族的互动为例>,《云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汉文史古籍中的记录,详见王 文光《中国占代的民族识别>。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27—328页;何平‘中国西南边疆的变迁与中缅佤族跨国 境格局的形成),‘世界民族)2001年第5期。 ⑤【法1勋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李幼蒸{孚,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28页。 ⑥杨煜达:杨慧芳:(花马礼:16一19世纪中缅边境的主权之争》,(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1304年第2期。 ⑦杨煜达:‘清代中期滇边银矿的矿民集团与边疆秩序),<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4期。 ⑧SaoSaimongMangrai(召·赛蒙·芒莱),‰鼬肌眦and妇砒“Anneza2ion,DataPaper:No.57.SoutheastAsiaPl删.Depsrt- mentofAsianStudiesjCamellUniversity.1965,pp-268—289;MagnusFiskesjo,“TheBarbarianBorderlandandtheChineseIm_gi* ti∞——1’mveUeninWaCountry”,InnerAs/a,4.1,2002. ⑨国外许多学者认为.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的少数民族才知道自己是属于哪个民族。 ·39· 万方数据 思想战线 2012年鼻4搠第38誊№,4.2012VoL38 物资运输的西南陆路通道。1942年。日军经缅 甸并兵分两路入侵阿佤山.①1943年,佤山十七 头目及大小头人剽牛盟誓成立了联防协会,颁布 了《大中华民国云南省接缅边区佧佤山十七头 目联防协会立盟书》,并组建了抗日游击队。⑦ 驻防阿佤山的远征军及各种游击队万余人,在抗 战中的后勤供应全靠当地各族人民。尤其是佤族 群众的运送和支援。③日军利用民族分裂主义大 搞攻心战术.向土司头人宣传远征军是“汉族 兵”等,但佤族人民毅然决然地依附中华抗击 日军队。④ 有必要说明的是,阿佤山地区在文献中曾经 被称为瓯脱之地,历史上是“从古不通中国, 亦不服属缅莽”⑤的“边地之边地”。⑥在西方 学者眼里,阿佤山属于世界地图上空自的Zomia 区域,是世界上惟一的“无国家”区,即为保 持与国家的距离,逃避国家的统治,人们宁愿做 “野蛮人”。⑦但为什么这个世世代代居住在阿佤 山的游耕民族,历史上面对列强人侵时会矢志不 移地投入保家卫国(中国)的浴血奋战? 首先。自元朝开始西盟被划归镇康路管辖, 朝廷通过行政建制的调整将阿佤山逐步纳入中央 统一的治理体系中。清政府也一直重视对阿佤山 边疆地区的治理,将银矿视为构成清王朝边疆秩 序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将国家力量深入到阿佤 山。佤族的国家认同在归顺清朝和接受清朝土司 任命中得以体现。⑧ 其次,虽中缅双方从未划定过边界,但在西 方列强入侵缅甸以前,中国政府在中缅边界地段 的实际控制地区大体上是明确的。⑨在面对英帝 国主义者和日本侵略者的威胁时,两代班洪王 (胡玉山,胡忠华)先后于1934年和1943年赴 昆向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求援。在中英缅三方勘 定边界过程中,他们拿出来的证据是:由佤方持 有的那一半木刻和向他们清政府课银税的证 据。◇正是在一次次护卫国土和自己民族生存地 资源的过程中,佤族民众毫不含糊地表达着他们 的国家认同。所以,不仅佤族,阿佤山各族才称 “与中国是一家人”, “祖祖代代与汉人是一 家”。⑩阿佤山民众的领土式民族主义思想明确 表达了公民民族主义的政治意识。 另外,民国时期,全国人民毫不迟疑地把佤 族这个西南边陲的游耕民族,视为中华民族这个 大家庭中的一分子。1934年“班洪事件”一发生 即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被舆论看做是帝国主义 入侵、中华民族危亡的又一例证。社会各界纷纷 以各种形式向班洪抗争发出声援,各大报纸发出 英人窥滇之警号,“旅京滇人大声疾呼,向中央请 愿,从速据理交涉,责令英人撤兵,重新勘立标 界,否则滇南一片疆土,将沦为东北之第二”。@ 更重要的是,英国人的垂涎和日寇的入侵。 给阿佤人民的生存和世世代代生息的土地资源带 来威胁。@佤族大小头人在《大中华民国云南省 接缅边区佧佤山十七头目联防协会立盟书》中 大声疾呼:“望我们佧佤山诸头目,大家联合起 来,⋯⋯巩固边防,使我国家领土主权得以完 整。如此云集方可以报效国家历代的深恩,下则 可以图自存。”@这种威胁带来了佤族的反抗。 1936年,中英第二次会勘中缅边界时,阿佤山 17头人发表了《告全国同胞书》,并进行请愿活 动。佤族大小头人们积极维护本民族利益和积极 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热情激发了广大佤族群众的 民族归属感和国家认同。@请愿无果后,各族头 人抬着中国国旗,和从四面/kTy敲着链锣、打着 ①彭桂萼,彭玲;《沧扛号角》,香港: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第154页。 ②详见赵明生《佤族人民抗Fj斗争述略》.《临沧民族研究》,临沧市民族理论研究会(内部资料),1990年.第175页。 ③编写组:《云南佤族历史调查:佤族调查材科之六》(内部资料),1962年.第48~49页。 ④详见躅家瑜《简论佤族在抗日战争q,的贡献》,《临沧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⑤《张允随奏稿》,载方圉瑜(云南史料丛刊》第8卷,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679页。 ⑥彭桂萼:《边地之边地》,民国28年,转引自杨宝康《彭棒辱传》,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年,第64页。⑦Zomia原指“山送的人”,详见J姗曙c,SCott,丁k^一旷Not脚Caverned:AnAnarchiJtltutoryof砷妇耐SourestAsia,Singapore: NUSPress,2010, ⑧关于历代王朝的治边理论、政策和经验,详见方铁《蒙元经待西南边疆的统治思想及治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第1 期;方铁《中原王朝的夷夏观及其治边),《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lI期;方铁《论封建王朝治边的历史经验),{云南师 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等等。 ⑨谢本书:《从片码事件到班洪事件一中缅边界历史沿革问题》,<云南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⑩段f}£琳:《佤族历史文化探秘》,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49页。1960年,中缅双方在签订时缅方代表对胡玉堂 说:”这次算你是中国人!H(参见前书,第363页)。 @编写组:《云南佤族历史调查材科:佤族调奄材料之六》(内部资料),1962年,第27页。 @(荚人侵占中之班洪状况》,《华北H报)1934年3月28日,转引自朱昭华‘从班洪事件到中缅“1941年线’的划定),(中国边 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2期。 @丰H戈情况参见肖老三《痛打英国兵),(佤山)(内部资料).第”页;高耀星(赶走传教士),<佤山>(内部资料),第”一弼页。 ⑩编写组:《西盟佤族自治县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19页。 @参见毛德昌《佤、汉人民团结对敌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两次斗争——班洪抗英和佤山抗日》,‘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 年第2期。 ·40· 万方数据 照族·臂一·厨宗:帽边堕哐‘的瞳成执日刊同聿“同★ “嚣耋【肆矗· 象脚鼓、操不同语言、着不同装束的各族百姓一 起自动集聚到勘委会的开会地,明确向英方委员 表态:这是中国鲍地方。①显然,窗外学者称 。只有可数的几个‘少数民族’积极参加了抗日 战争,即(是)参战,意识到自己属于某某族 的少”的说法并不切合实际。②在寨子被烧、东 西铍抢、全村老小无存身之地的时候,国家关乎着 他们的切身利益和生存资源的保障。我们不难发 现,《司岗里》和民间神话传说中蕴含的生存原则, 为他们提供了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合理性和正当 性,影响着他们的思考方式和处理事件的逻辑。 由此可见,国家力量的介人为边境民族提供了 依靠和认同的基础,而稳定的边疆向来是国家和当 地各旅百姓众望瞬归。生存危视促使佤族群众坚定 不移地将平日里模糊、淡化的国家认同,在抵御外 辱、护国捍边的过程中清晰、强烈地表达出来。 三、结语 在展现佤族世代繁衍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过程中,佤族的创世神话《司岗里》和民间传 说.建构了当地社会文化意义和重构了政治秩 序,不仅表达了佤族的生存伦理和文化图示.还 表达了佤族的民族认同。将佤族的民旗认同冕于 阿佤山重大历史时刻中来考察不难发现,保障生 存资源秘民族审l益在民族认圊和国家认同中有着 举足轻重的作用,神话传说和国家力萤的介入为 这两大层面的身份认同提供了正当性和权威话 语。此时此刻,边疆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即是国 家建构过程中的蟊Ij产品,③也是保卫家疆资源争 夺战中的副产品。④除了作为社会行动主体的边 境居民的社会实践以外,制度性行动主体(in- stitutiorm.1acto玛)——政府、国家的作用也不容 忽视。@这里所说的国家是广义的国象。既包括 政府(slate,government),也包括民间社会团体 和生活在阿佤山的汉、傣、拉枯、傈僳等自认为 同属一个国家的多民族成员,这与郝瑞、Keyes 等研究者所指的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民族识别 以后的新中鼠政府及其对少数民族缝区实施的一 系列方针政策和支持项目并非一回事。⑥ 当佤族的生存资源受到威胁时,他们自觉、 积极、有效地参与国家政治来寻求支援和保护。 而政府和国内主流柱会的匈应,爱Ij确认和强化了 他们作为中国边境民族以及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 份子的身份认同。所以。抵抗理论⑦只能解释和 平时期的一种趋利心态.却无法解释危急关头佤 族(包括周围的傣、拉枯、景颇、傈僳等各族) 积极依附国家这一历史事实。 抗缅、抗英、抗日经历是佤族民族历史国家 化rtatioltMizedhistory)进程中的一部分,这些 郡分不仅仅是由民族精英或“民族史学家建构 的”,也是由广大佤旅老百姓积极、有效的参与才 得以完成。作为社会行动主体(socialactors)的 蕾毛族韦毒荚稻老百姓,以及作为制度住行动主体 (institutionalactors)的国家和社会团体都先后以 各自的方式投入到这些维护边疆的过程中,共同 创造了边疆的历史。可见,佤族国家认同的形成 既是国家历史的产物,也是其主动选择的结果。 应当看到,这并不意味着中缅边境佤族的民 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就只有这一种和谐模式,理论 上身份认同从来就不是固定的,民族与国家的关 系也是流变的、互动协商的,③况且历史上阿佤 山局部也是叛服无常,⑨国家认同的程度和方式 也不尽丰目同。在新的国际政治形势和分裂主义分 子的挑唆下,知何像蹲边境长治久安是历史和时 代赋予我们的使命。需要不问断的观察和认真深 入的研究。人类学的视角及其对认同者主体在历 史事件中的经历的重视也将充实史学和政治学的 宏观理论捉讨。 (责任编辑陈斌) ①编写组:(两盟佤旅自治县概况),北京:民族出J皈社,1985年,第34—35页。 ②【日l橙本真澄:《巾国民族政藏之研究:以清木至t945年的。民旋论”为中心,。鲁忠慧译.北京:民族出J畈杜.2003年.第24 页, ③chⅣI醅Keyes.。ThePeoplesofAsid——scienceandPoliticsintIltClassitleationofEthnicGroupsinTl嘣land.China,andVietnam”,力坤 如umd矿山妇ls‘“池,V01.61,Nn4,2(XY2;1kChee—Ben8,“Ethnicidentitie_andnationalidentifies:SomeexampleshmMalay— sia”.Ident/Z/es:∞捌Stud/es/n似小andPmoer.VoL6.No.4,2000. ④Abnf,Cohen,“ImrⅢluetion”,inC“mrnand蹦‘|=atnUrbanAfr拓o.London:Routlod群andKegamPuI.PP.1—2目.1909. ⑤详览B^矗H槲帆盯.“onBo—c碍衄dP嘲盯:An拍础iedF阳T订P舶矗“,J晰嘣∥&甚f{n稿孓越纵V山l琴,№{.2鼢 ⑥[曩】郝瑞:《田野中的族群关系-9昆族认同~中圜西南莽族枉区考察研究),巴奠阿依等译。南宁:广西^昆出版社,2∞D年, 第z3页;charlesKeyes,“ThePeoplesofAsia~ScienceandPoliticsintheClassificationofEthnicGroupsinThailand,China,andViet- Ⅷ。,孤如Ⅲd矿As/anSrud/o。VoL61,No,4,2002. ⑦JandC.Scott,,k^村矿№£&扫呵Covemed:加^^吐柚缸眦幻吖q厂£恤以sow““如缸,Si“即P0他:NUSPre鹃,:2010. ⑤有莛中痕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l粤露。参见王丈竞。龙晓燕《耀代串臭政孵≮再i曩娃毁上甚的蛙溃搏赛',‘思想战线)2(308年暴 5期;梵晓燕《民因比族1日家建掏过程中云南傣废边区姥媛爻最研兜>,《恩想战线》2010年第4甥。 @编写组:《云南佤废历史调查材科;佤族调矗材料之六)(内部资料),1962年,第31页a ·41· 万方数据 民族·资源·国家:中缅边境佤族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作者: 白志红, 柳青 作者单位: 白志红(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柳青(云南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云南昆明 ,650091) 刊名: 思想战线 英文刊名: Thinking 年,卷(期): 2012,38(4)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xzx201204008.aspx
/
本文档为【中缅边境佤族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