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城乡教育的不公平

2013-01-17 10页 doc 341KB 46阅读

用户头像

is_306674

暂无简介

举报
城乡教育的不公平 城乡教育的不公平 商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101 王元发 201052155139 我个人始终认为一个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社会,教育才是最为重要的,也是保证整个国家和社会长久持续发展的最关键的点。因为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最大,也是影响最为长久的,教育公平才是国家和社会公平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前提与基础,追求教育公平是当今人类社会教育发展的趋势。 我是一个出生在农村,成长在城市的孩子。小学和初中在城市中借读,高中回到老家读高中参加高考,深受我国城乡教育体制不同的影响,进而对我国的城乡教育差别感触很深。 我国已有法...
城乡教育的不公平
城乡教育的不公平 商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101 王元发 201052155139 我个人始终认为一个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社会,教育才是最为重要的,也是保证整个国家和社会长久持续发展的最关键的点。因为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最大,也是影响最为长久的,教育公平才是国家和社会公平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前提与基础,追求教育公平是当今人类社会教育发展的趋势。 我是一个出生在农村,成长在城市的孩子。小学和初中在城市中借读,高中回到老家读高中参加高考,深受我国城乡教育体制不同的影响,进而对我国的城乡教育差别感触很深。 我国已有法律明文每年要将GDP收入的4%投入到教育之中,但是就是这个可怜的额4%从来没有实现过。近年来城乡教育不公平问题日益突出,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分割是导致城乡教育不公平的根源。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教育结构直接影响到城乡间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教育政策的制定。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不仅要以发展经济、完善教育为依托,更有赖于树立公平的教育理念。 经济落后导致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经济、文化的不平衡发展导致巨大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贫富分化。值得重视的,是在这一实际国情中,导致教育不公平的制度性因。政府公共政策的不同取向或偏差,往往会加剧现实中的教育不公;同时,相对于缩小历史形成的发展差距而言,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调整来增进社会公平,是更为容易实现的。因而,认识和调整这一制度性因素,应当是我们关注的重点[1]。    (—)经济原因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是造成城乡教育不公平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且不平衡是我国教育不公平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基础教育和地方高等教育的投资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由国家负责和管理 的高等院校的布局又不合理,造成城乡之间、地域之间教育的差别很大。东部沿海 地区经济发达地区,政府和家庭有条件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育教学条件,教育的发展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又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力地促进了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相反,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政府和家庭教育投入力量不足,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限,接受教育的人数和受教育程度偏低,这反过来又制约和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最终造成了东西部经济与教育的两极分化现象。   (二)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也是导致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原因之一。文化落后地区,观念保守,生产方式落后,封建迷信盛行,加之市场经济发育不成熟,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对教育的重视不够,另外,社会分配不公、“脑体倒挂”以及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等现象的存在,使一些家长感到“书包翻身”无望,普通教育于提高家庭经济收入无补,经济条件确实有限,一些家长选择了让孩子从事赚钱容易的家庭手工业、副业或外出打工,辍学现象严重。家庭中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社会劳动用工制度中的性别不平等,是教育在性别方面表现出不平等的重要原因。 (三)教育指导思想和教育内部的原因 国家的教育政策偏向带来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我国早些年发布的一些教育政策产生偏向,带来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副作用。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精英教育政策和重点学校制度。精英教育政策主要是因为我国公共教育经费不足,中央政府的财政预算经费绝大多数都投向了高等教育,而为大众所共享的基础教育领域则出现了严重的资金短缺现象,而分配给农村基础教育的资金就更少了。我国的重点学校制度是在效率优先的价值观主导下发展起来的。当时为了快速实现工业化,我国规定要集中力量办好一批中小学校,所以实施了重点学校制度。在当代,这种重点学校制度表现出了许多的弊端。主要体现在重点学校建设导致了师资过于集中,物资过于丰富,造成了资源的堆积与浪费[2]。 教育投入的不公平 由于中国有近13亿人口,其中7亿多在农村,这决定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头在农村。农村教育面广量大,教育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和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同教育供给特别是优质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是现阶段教育发展面临的基本矛盾,尤其是在广大农村,教育资源不足同农民群众教育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并将长期存在。解决好这个矛盾,就必须办好农村教育,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这是促进教育公平急需解决的一个突出矛盾。 1、教育资源不均衡。 教育资源不均衡体现在两个方面,物质资源和师资资源。物质资源是指农村中小学的硬件设施远远不及城市中小学。农村学校规模较小、设施不足,教学设备落后破旧;而城市学校规模较大,设施齐全,教学设备都是现代化配置。据调查显示,从实验仪器达标学校的比例上看,农村中小学达标学校要比城市的分别低22%、11%。师资资源不均衡主要体现在农村师资队伍存在结构不均衡现象,农村学校的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不足,无法实现教学需要。另外农村教师的平均学历比城市教师的水平低,而且农村教师严重缺乏优秀教师,具备高级职称的教师往往上调到城市学校. 2、教育经费投入不均衡。 教育经费是每所学校正常运行的根本,经费不足就难以配备教学设备、教学设施,对教学和行政活动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对经费相对不足的乡村学校而言尤为严重。虽然最近几年来,国家对城乡教育公平的问题给及很大的关注,上至教育部下至各县,各级政府都在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投入,这样的做法可以说一定程度上缓解乡村教育不公平的问题,但许多农村学校依旧经济紧张,无法提高办学条件。我国的课程、教材内容、标准都是以城市学生为基准制定的,体现的是城市文化,没有考虑农村学生的实际。 据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课题组”2002年正式发布的《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报告统计数字显示,2002年全社会的各项教育投资是5800多亿元,其中用在 城市的占77%,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不到40%,占总人口数60%以上的农村人口只获得23%的教育投资。 地区 比例(%) 地区 比例(%) 城市人口 40 农村人口 60 教育投入 77 教育投入 23 2002年城乡教育投入比例图 根据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2002年农村中学生均教育经费低于全国水平557.27元,低于农村以外地区水平925.1元;农村小学生均教育经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7.75元,低于农村以外地区水平447.38元。由国家财政投入的生均教育经费,农村中学低于全国213.77元,低于农村以外地区522.48元;由国家财政性投入的生均教育经费,农村小学低于全国水平92.56元,低于农村以外地区280.25元。2004年,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的比重只有2.79%,农村小学生占全国小学生总数的75%,但其教育经费仅占小学教育经费的48%;初中教育经费中,农村教育经费仅占仅占29%。从师资力量看。2002年全国小学平均生师比为21.04:1,其中,城市小学生师比18.74:1,农村小学生师比为21.88:1。全国初中平均生师比19.29:1,其中,城市初中生师比为16.67:1,农村初中生师比为20.16:1。2004年,全国农村小学高级教师的比例为35.9%,农村初中一级及以上职务教师的比例为32.3%,分别比城市低8.9和14.5个百分点。据统计,2004年全国共有49.9万代课人员,主要集中在农村小学。75.9%分布在中西部农村小学。大量代课人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水平。从学历水平看,2005年全国小学具有专科以上学历教师,城市78.01%、农村47.49%,农村比城市低31个百分点;全国初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城市62.4%、农村24.34%,农村比城市低约38个百分点。年龄结构上,农村小学年轻教师偏少[3]。 2002年小学、初中(升普通高中)升学率 资料来源:升学率按照《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2相关数据计算出   注:升学率的计算中,农村指县以下的整个农村地区,含县镇。城市小学升学率大于百分之百是由于初中招生人数多于小学毕业人数。 城乡教育过程不公平 (1) 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最需要教育资源的地方,却最缺乏教育资源;最需要接受教育的群体,却离教育资源最远。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倒挂”现象,是教育不公的核心问题。一方面,由于历史沿革,从50年代起,中国教育一直在绝对垄断当中,不仅是办学体制、管理体制,还是教育思想、教学内容都在严格控制之下;同时,由于财政来源多元化,令相对短缺的资源逐渐向特权阶层倾斜,使国家教育离均衡的目标越来越远。当资源的不平等分配制造了少部分受益者,必然有多数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遭受其害。 城市与农村相比具有政策上的优势,城市不仅在硬件和软件上明显优于农村,而且迄今资金和人才仍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教育。考虑到城乡之间教师职称结构的差别,重点学校的区域分布,城乡文化环境的差异,以及城乡教学质量的差异,可以看出,我国城乡学生在分享教育公共资源上的差距相当大。 普通高中 普通初中 普通小学 城镇 农村 城镇 农村 城镇 农村 1990 40.30 59.70 21.60 78.40 1995 84.13 15.87 42.90 57.10 29.50 70.50 1998 86.03 13.97 42.16 57.84 32.35 67.65 表一 普通中小学在校人数按城镇、农村的比例(%) (二)区域教育发展的不均衡。近年来,东部地区9省(市)全部通过“两基”验收;中部地区13省(市)中92.4%的县市实现“两基”;而西部地区9省(市)中实现“两基”的县市仅有71.7%。在我国现行的教育投资体制下,各地区基础教育投入的大部分资金是由本地区财政承担,所以区域教育发展水平同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密切相关。 西部和东部拥有的教育资源严重不均衡。人口约3000万的甘肃只有十几所本科院校。在东部的江苏省,7000多万人口却有100多所大学。贫困地区脱贫要依靠教育,可当地高校资源多数贫乏,学生考大学难是个不争的事实。部分高校虽名义上是全国招生,但实际上本地考生已超过70%。由于历史及政策的原因,我国东,西部地区以及城乡间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及城市较发达,生活水平较高,于是大量的人才涌向东部地区及城市,农村出来的人才更是不愿意回到农村,由此造成农村培养人才却很少得到人才带来的效益,从而无法发展生产力,经济水平上不去,再而导致教育投入不足,人才紧缺的恶性循环。另外,师资力量城乡对比悬殊,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4]。 (三)学校教育之间的不公平。中国教育制度的最大缺陷在于它的二元分割性。它是一种双重的二元教育制度。其表现形式是,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进行整体分割,形成“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天壤之别;在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教育阶段实行内部分割,形成“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的两个世界。从当前严重的择校现象可以看出,教育的群体差距也有加剧的趋势,弱势群体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比较少,而强势群体则绝对占有 优质教育资源。据统计,在全国重点中学,干部、知识分子和高收入家庭子女占学生总数的70%以上。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存在和蔓延,直接影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也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教育结果的不公平 首先是高考制度在录取方面的不公平 由教育学者杨东平教授主持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通过大量的调研证实,从1990年开始,我国重点大学的农村学生比例呈现不断下降态势,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专科和较差的地方院校。另一项统计表明,从1978年至2005年的近30年时间内,北京大学的农村学生比例已经从大约30%滑落至10%上下。现在的招生制度并非凭分数择优录取。而是给各地方发放名额,在分配名额时,又不考虑人口和生源多少。这种招生设计给一些地方的高中生升大学造成困难。例如河南近1亿人口,每年高中毕业人数96万,能够升省外去学习的只有6000人,北大、清华在全国招生指标是8.3‰,在河南却是0.1‰,造成极大不公平。当地学生动情地说,高考对全国考生是走独木桥,对我们省的考生则是走钢丝绳[5]。 从1999年全国高考本科录取分数线来看:   北京 甘肃 贵州 湖北 湖南 河南 文 史 第1批录取 466 483 514 544 556 664 第2批录取 447 463 448 523 524 619 理 工 第1批录取 460 487 480 566 537 633 第2批录取 421 453 404 535 495 575  解决城乡教育不公平的对策 首先 ,我个人认为必须要在思想上做好坚定的改革信念,要深刻认识到教育公平的重要性,切实认识到我教育的现状的危害。树立教育公平理念,推进教育公平化科学化进程。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与体现,教育公平的实现程度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民主化进程的重要体现。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政府必须树立教育公平的理念,把教育公平理念贯穿于教育决策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罗尔斯的公平观明确提出了“合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的公平准则。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讲,教育公平的实质就是政府作为资源配置主体应该对全国范围内的教育资源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大致确保各阶层受教育者受教育权利相对平等,针对弱势人群和农村地区国家应遵循公共教育资源从富裕流向贫穷的原则,将公共教育资源向弱势人群、农村地区倾斜。 其次,改进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加快城市化进程   发展社会学指出:二元化社会现象是后现代化国家的必然结果。在中国,二元社会结构既有它产生的历史缘由,又有它生长的现实母体。因此城乡对立的二元化社会结构的消解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加快城镇化步伐是消除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的必由之路。城乡教育差距的缩小依赖于城乡差距的缩小,城镇化进程每推进一步,城乡差距就缩小一步,城乡教育差距也会相应缩小一步。农村城市化进程要以发展农村生产力为依托,现阶段国家要适应世贸组织对农业的需求,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积极支持农业科研和科技成果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并按照市场机制的需求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同时要改革现有的“城乡户籍”制度,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并鼓励农民自由流动和进城打工,促进“农村人”向“城市人”的转化[6]。 然后,做好教育投入的资源配置,实施城乡、区域之间的校际对口支援政策 限于目前国家的教育投资制度和财政实力,中央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宏观调控困难,实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校际对口支援政策,是改善农村和经济落后地区办学条件的又 一可行的办法。实施校际对口支援,需要国家的宣传、鼓励,但更重要的还应加 强政府的宏观指导,通过一定的制度和条例使之化、制度化,避免流于形式的短期行为,使之真正在师资培养、教师交流、硬件设施(图书、仪器)等方面支持和帮助农村和经济落后地区,以缩小城乡、区域之间教学条件的差距。 最后,改革现有教育制度,使教育均衡发展   (1)树立整体教育观念,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共同发展。由于政府部门整体教育观念淡薄,把“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割裂开来,使得“农村教育”长期处于劣势地位。义务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接受义务教育是每个公民应有的权利,提供义务教育是政府部门理应承担的责任。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措施使城乡义务教育同时同质共同发展。为此,我们在坚持义务教育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同时,要适应财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义务教育财政制度。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投资主渠道的作用,加大中央、省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拨款。合理确定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最低标准,由中央、省、市(地)县四级按一定比例分担,建立起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出制度和贫困学生资助制度。此外,还要加强农村教师业务培训,保障农村教师的合法权益,按时发放工资,提高福利水平,在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同时使他们能安心执教于农村学校。   (2)改革高校招生制度,缩小城乡高等教育机会差别。首先继续改革现行的分省定额,划线录取制度。努力建立起以高校为主,政府宏观调控为辅的新型高校自主招生、独立录取的新体制。其次,在高校收费方面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收费方式:如根据学生家庭经济来源状况来确定收取学费的时间和每次收取的数额;按学分收取学费,一个学分有一定的收费标准,学生按自己所选学分数交纳学费等。适当减免那些来自城市贫困家庭和农村家庭学生的部分学费,同时完善助学贷款、奖学金、勤工俭学及绿色通道制度。   参考文献: [1] 汤福霞、周德武. 对于当前城乡教育公平问题的理性思考[J]. 理论导报,2011(7). [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84,793—795,800—801. [4]张乐天.城乡教育差别的制度归因与缩小差别的政策建议 [J].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4,(3) [5] 沈诗杰、沈冠尘. 我国城乡教育公平问题研究[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 [6]林杰.析收入分配不平等对教育公平的影响[J].教育发展研究,1999,(6):54—57.
/
本文档为【城乡教育的不公平】,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