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躁郁症

躁郁症

2013-01-18 18页 doc 383KB 83阅读

用户头像

is_524519

暂无简介

举报
躁郁症双极性障碍 (Bipolar Disorders) 躁郁症之定义 躁郁症,是一种周期性情绪过度高昂或低落的疾病,又称情感型精神病,是次于精神分裂症之第二常见精神病。每个人一生中,可能之罹病率为0.4%。许多人误以为躁郁症是指烦躁(焦虑)和忧郁,事实上,躁郁症是指「狂躁」和忧郁的交替或混合发作。躁郁症的发病与脑内某些化学物质的作用异常有关,病人的情感变化,经常是找不出与环境有直接的关联。躁病发病约在20岁初,郁病发病年龄约在30岁。若不加治疗,躁病可持续3至6个月,郁病症状,可达6至9个月。躁郁症能根治吗?由于病因不清楚,目前尚...
躁郁症
双极性障碍 (Bipolar Disorders) 躁郁症之定义 躁郁症,是一种周期性情绪过度高昂或低落的疾病,又称情感型精神病,是次于精神分裂症之第二常见精神病。每个人一生中,可能之罹病率为0.4%。许多人误以为躁郁症是指烦躁(焦虑)和忧郁,事实上,躁郁症是指「狂躁」和忧郁的交替或混合发作。躁郁症的发病与脑内某些化学物质的作用异常有关,病人的情感变化,经常是找不出与环境有直接的关联。躁病发病约在20岁初,郁病发病年龄约在30岁。若不加治疗,躁病可持续3至6个月,郁病症状,可达6至9个月。躁郁症能根治吗?由于病因不清楚,目前尚无法根治,但可以药物治疗控制,稳定时若一般人,减轻症状或发作次数。病患及家属若及早接受治疗,规则服药,不因病情稳定而自动停止治疗,可使病人维持正常稳定生活与工作。 躁郁症的发病与脑内某些化学物质的作用异常有关,病人的情感变化,经常是找不出与环境有直接的关联。躁病发病约在20岁初,郁病发病年龄约在30岁。若不加治疗,躁病可持续3至6个月,郁病症状,可达6至9个月。躁郁症能根治吗?由于病因不清楚,目前尚无法根治,但可以药物治疗控制,稳定时若一般人,减轻症状或发作次数。病患及家属若及早接受治疗,规则服药,不因病情稳定而自动停止治疗,可使其维持正常稳定生活与工作。 躁郁症之症状与病程 以下是躁郁症忧郁期的症状:  长时间的悲伤或者无法解释的哭泣 食欲及睡眠上的明显改变 易怒,容易担心,躁动或焦虑 悲观或者冷漠 丧失精力或持续的嗜睡 觉得罪恶,没有价值 无法专心或无法做决定 无法从以往有兴趣的活动中得到乐趣或是不愿参加社交活动 无法解释的身体疼痛 反复的自杀念头 "我彻底的怀疑我的能力,我没有办法做好任何一件事。我的头脑似乎完全的停顿了,它根本就没用了。我完全的绝望。别人说这只是暂时的,这一切都会过去,但他们完全不了解我的感受 ( 虽然他们说他们可以)。天哪,这样活着有么意义?....."  以下是躁郁症躁期的症状: 高昂的情绪,过度的乐观和自信 减少对睡眠的需求而且不会感到疲倦 自大妄想,膨胀的自我意识 身体和心理活动的增加 说话速度快,思考快速和冲动 判断力差,容易分心 莽撞的行为 在极严重的情况下可能有幻觉 轻躁期(hypomania): "我觉得很愉快,一切都棒极了。我的头脑清澈思考迅速,所有的害羞都不见了。我觉得轻松自在,充满了自信,以往无趣的人事物也都有趣了起来......."  狂躁期(mania): "我的思绪越来越快,快到我无法掌控。有趣的事开始荒唐走样,朋友们开始害怕我.....我极容易生气,但是又很害怕,我无法控制自己......."  备注: 以上是典型躁郁症的症状 (Bipolar I),不同的亚型有不同的现,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躁郁症患者并非一定同时表显出所有的症状,症状的表现是一段时期一段时期的。此外,症状的严重程度也依个体和不同时期有所不同。 躁郁症的病因 目前对于躁郁症的病因学研究,在遗传上得到较为一致的结论,家族与双胞胎研究显示躁郁症有极高的遗传风险,直系亲属共同罹患躁郁症的比例颇高,但并确定是由特定基因或染色体所决定。躁郁症不像精神分裂症,在神经传导上发现其病态异常的部分,但许多药理学的发展,显示大脑生化功能的异常也是形成躁郁症的重要因素;社会心理因素所扮演的角色,在于促使疾病的发作,疾病的持续,或治疗配合度等等,间接地也影响到躁郁症病患的疾病预后。男性与女性的躁郁症发生率差不多。同一家族的人同时患有躁郁症的机率颇高,同卵双胞胎同时得躁郁症的机率又比异卵双胞胎来的高。然而,并无特定的遗传缺陷被确认与躁郁症相关,很有可能是遗传因子与环境因子同时促成躁郁症的发生。 双极性障碍如何影响脑部?        BD患者脑部变化区域 · 前额叶皮质区(prefrontal cortex)的胶细胞(glia cells)数目及密度变少 · 海马回(hippocampus)的神经数目变少 Decreases in the number of neurons in part of the hippocampus. · 下视丘(hypothalamus)的某些神经性:Increases in the levels of some神经胜月太(neuropeptides) 含量增加 · 白质(white matter)过度兴奋:透过磁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可以观察到脑中的白质有小范围的异常。这些异常可能是由于髓鞘或是轴突坏损所致。 · 小脑变小 · 在忧郁阶段前额叶皮质区(prefrontal cortex)活动减少 治疗方式 由研究之实证推测,躁郁症(特别是轻躁症)与创造力关的原因是,在躁郁期间个案的情绪、思考模式、个性及行为产生极度转变(例如:情绪亢奋、精力充沛、睡眠量减少、思考敏锐不凡等),使其心理历程产生质的改变,而增加了其思路了流畅性及独创性概念的产生,极端的情绪虽与创造力有相关存在,却非其必要条件(曾秋芳,2000)。 从事资优教育的工作者可能注意到,这些极具创造力的一优学生,比一般人更容易出现逾越社会常规的的非理性行为;而且在创造过程中,亦常伴随有相当程度的焦虑感产生,故老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做适当调整,以减低其焦虑程度;如此来回跨越理性与非理性的创造性思考历程常会造成他们严重的情绪困扰,所以有必要为其安排自我情绪管理或自我照顾的课程,将情绪造成的伤害减到最低(曾秋芳,2000)。情绪、行为异常的教学课程有以下特质(引自洪全庆,2000): 根据学生某种行为采取某种方法对应、持续的进步评量与监督、符合学生的需求及本质、学业与社交技巧的辅导,提供安全场所协助学生经常性练习所学技巧,长期提供协助及辅导。  躁郁症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心理治疗为辅,定期的追踪回诊是绝对必要的,如此才能将得到最好的照护,以下为常用的药物及心理治疗: 一、药物治疗 锂盐(Lithium)是典型躁郁症最佳选择,若过早停用会产生抗药性,故须缓慢停用,其对自杀有良好的预防效果;Valproate(Depakene)是急性治疗的新宠,对混合躁症比锂盐好;当重郁发作严重时,一些医生也会使用抗忧郁剂,如:百忧解、血清素等。目前躁症的药物治疗,以情绪稳定剂为主,包括锂盐、帝拔癫、及癫通等,后两者虽为抗癫痫剂,但对躁郁症之郁或躁均有效。一般认为使用锂盐可达70%左右预防发病效果,若是2年内发作2次以上,则考虑长期服用锂盐,有肾功能障碍或严重心脏病患者,不适合用锂盐治疗。   初服用时会有手微抖、口渴、恶心、腹部不适、稀便等症状,在服用锂盐持续一段时间后,多会自行改善。长期服用锂盐,少数人会有轻微甲状腺肿大,需抽血检查及治疗。有些患者则有口齿不清、嗜睡、呕吐、晕眩或腹泻的情形出现,须考虑是否为血中锂盐浓度过高所引起的中毒现象,须紧急送医。   急性发病期过后,患者通常会恢复至平常样子,然而,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缺乏了解而自行停药,是造成发病的主因;也有少数患者因锂盐造成不适而停药,致再度发病。此时应给予患者适度教育,以建立对疾病之正确观念,告知家属如何给与病人适当支持,帮助患者养成服药习惯。若是家人对患者采取敌视、过分批评或干涉之态度,易致旧病复发或恶化原有病况。(引自萧美君‧林口长庚医院精神科医师) 二、心理治疗 多半使用在躁郁症的缓解期,可使用的心理治疗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家族治疗、认知心理治疗等,另外也可透过团体的形式进行。跟这样的朋友要怎样相处呢?您可以进一步参考医学籍了解这种疾病的特性。当你了解病人情绪起伏的特性后,请你包容、关怀并接纳他。这时你自身的情绪比较不会受到影响。你可以协助他赴精神科就诊并劝他按时服用药物,这么做可以增进其情绪稳定度。你仍然可以与他做朋友,并尽你所能协助他适应生活。但是,这样的疾病确实有必要接受专业医疗的协助。由于躁郁症还有各种型态,到医院看诊时,再针对病患特性请教相对应的相处方式会更好。 三、预防躁郁症再发 老师和家长提供足够的支持与关怀,并且协助个案维持稳定的睡眠形态、规律的生活、不可酗酒或服用非法的药物、减低压力以及允许自己有合理的休息及睡眠时间。 四、可能患有躁郁症的名人 美国总统: 亚伯拉罕‧林肯 (Abraham Lincoln,1809-1865) 西奥多‧罗斯福 (Theodore Roosevelt ,1858-1919) 作曲家: 乔治‧韩德尔 (George Handel,1685-1759) 罗伯特‧舒曼 (Robert Schumann ,1810-1856) 鲁德威格‧范‧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 作家: 李奥‧尼可莱维奇‧托司斯泰(Leo Nikolayevich Tolstoy , 1828-1910) 维吉尼亚‧渥夫 ( Virginia Woolf ,1882-1941) 尔尼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 查尔斯‧ 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 物理学家: 艾萨克克‧牛顿爵士 (Sir Isaac Newton ,1642-1727) 躁症之病理特征及病因学 情感疾病(mood disorder)是以情绪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精神疾病。人的情感有高低起伏,但有其正常的范围。若此情绪变化的程度及持续的时间超过太多,且对个人的生活功能造成显著损害时,可认为是达到疾病的状态。当情绪过高时即称为躁症(mania),或称为躁症发作(manic episode),系指患者的情绪异常地且持续地升高,包括高兴、昂扬、兴奋或激躁易怒等。除了明显的情绪提升之外,躁症患者同时还有各方面的精神症状,包括身体状态(例如性欲亢进、睡眠需求减少、精力充沛等等),思考(例如注意力分散、兴趣增加、联想力增快、意念飞跃、过份有自信、过份慷慨、夸大妄想、无病识感等等),语言(例如多话不易打断、好争辩等等),及行为(例如好动、鲁莽、恣意花费、冒险行事等等),严重者甚至有暴怒或攻击行为,或是产生幻觉及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因此,躁症是具有相当严重程度的精神疾病,对于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及人际关系等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反的,当情绪过于低落,且其程度及持续时间超过太多时即称为郁症(depression)或郁症发作(depressive episode)。躁症或郁症发作有复发之倾向,当患者仅有重复之郁症发作时,称之为复发性郁症(recurrent depressive disorder)或忧郁性疾患(depressive disorders);若患者兼有躁症及郁症之重复发作时,称之为双相情感障碍症(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又称作躁郁症(manic depression)或双极性疾患(bipolar disorder)。一般而言,若只出现郁症时,不一定是复发性郁症,患者在之后仍可能有躁症发作,而成为双相情感障碍症患者。但若一旦出现躁症时,则患者终其一生大都有郁症之发作,即有双相情感障碍症;少数双相情感障碍症患者(约占九分之一)仅有反复躁症之发作,而无郁症发作之情形。 生物学因素,尤其是遗传因素,是导致双相情感障碍症的主要病因。虽然目前尚无一致性的研究结果,少数关于双相情感障碍症的脑影像学研究发现患者的脑室大小和脑血流量有变化。精神遗传流行病学之家族研究,发现双相情感障碍症患者的一等亲属,与一般人口相较之下,同样罹患双相情感障碍症的机会是8到18倍,而罹患重度忧郁症的机会则是2到10倍。在所有的双相情感障碍症患者中,约有50%患者的双亲其中之一,同时也患有情感疾病。如果双亲之一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症,则子女罹患情感疾病的机会约为25%,如果双亲同时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症,则子女罹患情感疾病的机会更增加到50至75%。在双胞胎研究中,发现同卵双胞胎同时罹患双相情感障碍症的一致率是33到90%,相较之下,异卵双胞胎的一致率则为5到25%。 首次的躁症发作平均约在二十岁出头发生,但有些个案在青春期即发病。若未经治疗,典型之躁疾发作持续约三个月。在首次发作后,90%的患者会有复发之情形,约40到50%的患者在两年内有第二次躁症发作;随着病程之进展,发作的间隔会越来越短,约在五次发作之后,发病间隔逐渐稳定为六到九个月;在发病后十年内,患者平均有四次躁症或郁症发作。整体而言,约15%的患者预后尚佳,45%有反复多次之发作,30%仅有部分缓解,10%则有慢性化之病程。约三分之一的患者有慢性化之症状及显著的社会功能障碍,未经治疗者死于自杀的机率达15%。可见双相情感障碍症对个人、家属、及社会之影响甚巨,患者需要适时之治疗与追踪,而一般医疗人员及社会大众亦应该多增加对情感疾病之了解。 躁症之诊断与分类 约在公元前四世纪,希伯克拉底(Hippocrates)即用躁(mania)及郁(melancholia)这两个名词来描述情绪障碍,至今仍广为使用。十九世纪末,魁北林(E. Kraepelin)就临床病情经过与预后之不同,把「躁郁症(manic-depressive psychosis)」与「早发性痴呆症(dementia precox)」两者区别开来,后者即目前所称之精神分裂症,而前者相当于双相情感障碍症,并认为其主要特点是周期性之发作,其预后较佳,无逐渐退化之病程。其后,在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学说影响下,以区别严重的「精神病(psychosis)」与轻度的「精神官能症(psychoneurosis)」两者之观念,使用「精神官能性忧郁症(psychoneurotic depression)」的病名观念来指称「轻度」(或意谓心因性)的忧郁状态,与「严重」(即精神病性)的躁郁症有所区别。这种分类观念与病名,一直被使用到七○年代。一九七○年代后,精神医学界的革命性发展,在于再度强调现象学的精神病理观,在精神疾病之诊断与研究上,主张采用信度高的诊断准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美国精神医学会于一九八○年所颁布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三版(DSM-III)。其中,躁症发作的诊断准则如下: DSM-III躁症发作之诊断准则 A.在一或多段明确的期间内,情绪显著地高昂、开阔、或易怒。虽可与忧郁情绪交替或混合出现,此高昂或易怒之情绪必须相当地显著,并且持续存在。 B.在至少一周的期间内(若有住院治疗之必要,则任何时间长度皆可),在大部分的时候,下列症状中,至少有三项(若仅具易怒情绪则需至少四项)持续存在,且已达显著程度。 (1) 活动增加(在社交、工作或性生活方面)或激躁不安。 (2) 比平时多话或不能克制地说个不停。 (3) 意念飞跃或主观经验到思绪在奔驰。 (4) 膨胀的自信心或自大狂。 (5) 睡眠需求减少。 (6) 注意力分散,意即注意力很容易被不重要或无关的外界刺激所吸引。 (7) 过份投入某些活动,其极可能带来痛苦后果,但被轻忽,例如:恣意采购、轻率的性活动、愚昧的商业投资及鲁莽驾车。 C.临床表现中并没有显著的下列两项情形,无论是在情绪症状出现之前或缓解之后: (1)沈浸于与情绪不一致的妄想或幻觉。 (2)怪异行为。 D.不并发于精神分裂症、类精神分裂性疾患、或妄想症。 E.非由器质性精神疾病所引起,例如药物中毒。 根据此诊断准则,可以发展信度良好之诊断问卷。在台湾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计划(Taiwan Psychiatric Epidemiological Project:1981-1986)中,所运用之中文版精神科诊断问卷表(Chinese Modified Diagnostic Interview Schedule,DIS-CM),就是应用此原理所发展出来的。经由受过训练的研究人员,在小区中针对抽样居民,依照诊断问卷表的明确问句,进行大样本之面对面访谈,可以得到大规模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数据。下列诸题项是中文版精神科诊断问卷表中,询问躁症的11项症状题项。从下列各题项之回答数据,建立计算机数据文件,然后经由诊断准则所发展之计算机程序,判断受访小区居民个案之资料是否符合躁症之诊断,或有躁症症状之表现。以高达10,000个个案之大样本小区居民进行研究,藉由计算机处理数据,可以得到客观的结论。下节将分项呈现台湾小区18岁以上成人人口的躁症和躁症症状之流行病学资料。 此外,「轻躁症发作(hypomanic episode)」是指与躁症发作类似,但程度较轻之情形,对社会或职业功能并未造成显著损害,持续时间至少四天。在一九九四年颁布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中,将双相情感障碍症分为两型,第一型(bipolar I disorder)系指至少有一次确定的躁症发作,第二型(bipolar II disorder)指只有轻躁症发作,从没有躁症发作。在DIS-CM及DSM-III的诊断中,则尚未做如此的区分,本文中亦未做此方面之讨论。 精神科诊断问卷表中躁症临床资料之收集题项 题项序号 症状 DIS-CM 问卷题项内容 1 兴奋情绪 您曾经有过一星期或更长的期间,感到非常快乐、激动或情绪高昂?以致于惹了麻烦,或是您的亲朋因您的情况而担忧,或是有医师说您是有了躁症? 2 精力充沛 您曾经有过一星期或更长的期间,(您)比平常更活跃,以致于您的亲朋因您的情况而担忧吗? 3 恣意花费 您曾经有过一星期或更长的期间,(您)任意地乱花钱,以致于感到您的钱不够用吗? 4 性欲增加 您曾经有过一星期或更长的期间,(您)对性的兴趣比正常时更强烈,以致于对性的需要比平时更多,或和往常不感兴趣的人也要发生性关系吗? 5 话多 您曾经有过一星期或更长的期间,(您)话讲得比平常快,以致于别人对您说,听不懂您在讲些什么吗? 6 意念飞跃 您曾经有过一星期或更长的期间,(您的)思绪在脑里快速奔腾,想事情想得很快,以致于您无法把握住正常的思考吗? 7 夸大 您曾经有过一星期或更长的期间,(您)觉得您有特别强的能力可以完成别人做不到的事物,或是觉得您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人物吗? 8 睡眠障碍 您曾经有过一星期或更长的期间,(您)觉得睡觉不需要像平常睡那么多,却也毫无倦意吗? 9 注意力分散 您曾经有过一星期或更长的期间,(您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以致周围很小的干扰也让您分心吗? 10 易怒情绪 您说在某些期间曾有(以上第2至第9题之情形),有否任何时候,这些问题曾同时发生过,也就是说,在同一个月内?那时,您是否感到比平常容易生气、或打架、或与人争吵? 11 病情影响 及严重度 您曾告诉医师关于这种发作情形或任何的发作情形吗?您曾告诉其它专业人员关于这种发作或任何的发作情形吗?您曾因为这种发作或任何的发作,而服用过药物吗?这种发作是否干扰了您的生活及活动情形? 躁症之小区流行病学 台湾大学医学院 张书森、胡海国撰 一、躁症之盛行率 本研究之样本包括大都会(台北市)居民5005名,镇(草屯镇与树林镇)居民3004名,与乡(宜兰县之员山乡、壮围乡;南投县之鹿谷乡、中寮乡;高雄县之弥陀乡、梓官乡)居民2995名。其研究抽样之方法请见推荐读物三。 躁症之盛行率可以分为生活史与近一年盛行率两种计算法。所谓生活史盛行率,是指样本个案自小至大曾经发生过躁症者,均计算在内。所谓近一年盛行率,是符合诊断准则之躁症个案,在最近这一年内仍有症状存在者,才计算在内。有些样本所收集之数据不完整,故未列入分析,因此,生活史和近一年盛行率估算之分母样本数是不同的。本之生活史实际样本数在大都会、镇、乡分别是4992人、2981人、2964人;近一年疾病史实际样本数在大都会、镇、乡分别是4990人、2979人、2964人。近一年盛行率与生活史盛行率比值之大小,可代表该疾病病程之慢性化、病程持久性或复发率之高低。 从表一可见,躁症之生活史盛行率在大都会、镇与乡居民分别是0.18%、0.13%与0.20%。综合推估全国成人人口中,躁症之生活史盛行率是0.17%左右。与国外文献相较之下,我国小区中之躁症盛行率与其相近或稍低。躁症近一年之盛行率,在大都会、镇、与乡分别是0.14%、0.07%与0.20%。综合观之,躁症近一年盛行率与生活史盛行率之比值是0.8左右。可见躁症个案在研究进行当时的过去一年中,大多数都曾有躁症发作。这也显示我国小区流行病学所发现之个案,其病程中反复发作之机率甚高。 最后,不论是在大都会、镇或乡居民,躁症个案数都没有明显的男女性别差异,这也和各国研究的结论一致。此外,躁症个案数在大都会、镇或乡居民中亦无明显之差距,国外有些研究则显示都会比乡间有较高之盛行率。 表一:躁症在各年龄层之盛行率 年 龄 层 18-29 30-44 45-64 ≥65 全部 个案数(%) 个案数(%) 个案数(%) 个案数(%) 个案数(%) 生活史 近一年 生活史 近一年 生活史 近一年 生活史 近一年 生活史 近一年 大都会居民 男(生活史,n=2462) (近一年,n=2460) 1 (0.04) 1 (0.04) 2 (0.08) 1 (0.04) 1 (0.04) 0 (0.00) 0 (0.00) 0 (0.00) 4 (0.16) 2 (0.08) 女(生活史,n=2530) (近一年,n=2530) 4 (0.16) 4 (0.16) 1 (0.04) 1 (0.04)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5 (0.20) 5 (0.20) 全部(生活史,n=4992) (近一年,n=4990) 5 (0.10) 5 (0.10) 3 (0.06) 2 (0.04) 1 (0.02) 0 (0.00) 0 (0.00) 0 (0.00) 9 (0.18) 7 (0.14) 镇居民 男(生活史,n=1565) (近一年,n=1563) 3 (0.19) 1 (0.06)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3 (0.19) 1 (0.06) 女(生活史,n=1416) (近一年,n=1416)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1 (0.07) 1 (0.07) 0 (0.00) 0 (0.00) 1 (0.07) 1 (0.07) 全部(生活史,n=2981) (近一年,n=2979) 3 (0.10) 1 (0.03) 0 (0.00) 0 (0.00) 1 (0.03) 1 (0.03) 0 (0.00) 0 (0.00) 4 (0.13) 2 (0.07) 乡居民 男(生活史,n=1628) (近一年,n=1628) 2 (0.12) 2 (0.12) 2 (0.12) 2 (0.12)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4 (0.25) 4 (0.25) 女(生活史,n=1336) (近一年,n=1336) 2 (0.15) 2 (0.15)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2 (0.15) 2 (0.15) 全部(生活史,n=2964) (近一年,n=2964) 4 (0.13) 4 (0.13) 2 (0.07) 2 (0.07)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6 (0.20) 6 (0.20) 二、躁症在各年龄层之盛行率 本研究把小区居民年龄层分为18-29岁、30-44岁、45-64岁与≧65岁等四个年龄层。表一呈现我国小区躁症个案,其年龄均在65岁以下,且几乎都少于45岁。由于躁症好发于青春期晚期或成人早期,且为一反复发作性之精神疾病,故推估在年龄较大之人口中,仍应有相当之个案数,但本研究未呈现此趋势。因此,本研究在年龄较大人口中之躁症个案数统计偏低,其原因包括世代效应(cohort effect),或是因为年长者回忆早年之躁症症状有困难,或是回忆精神症状之意愿低落,或甚至是躁症个案较早逝世,过去之研究结果也显示双相情感障碍症患者有较高的自杀意图与自杀率。因此,本研究对于躁症盛行率之统计可能有低估之倾向。 躁症在各教育程度之盛行率 本研究把小区居民之教育程度分为国中以下、国中毕业与高中(含)以上三种程度。表二呈现躁症个案在各教育程度之出现情形。因为研究样本之教育程度数据有些是遗漏的,因此表二中,男女性别在计算各教育程度内之盛行率时,生活史与近一年盛行率估算之分母样本数是不同的。从表二中可发现躁症之个案数,在教育程度较低的出现机会较高。以生活史盛行率之个案数而言,国中以下、国中与高中(含)以上程度的个案数,在大都会分别是4、4与1,在镇居民是4、0与0,在乡居民是5、1与0。可见躁症个案较易出现在教育程度低的小区居民。国外早期的研究,尤其是使用临床样本之研究,则指出双相情感障碍症较常出现在高社经地位的族群,其可能有样本选择之偏差。然而,晚近的流行病学研究则指出躁症盛行率与教育年数成负相关,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表二:躁症在各教育程度之盛行率 教 育 程 度 国中以下 国中毕业 高中(含)以上 全部 个案数(%) 个案数(%) 个案数(%) 个案数(%) 生活史 近一年 生活史 近一年 生活史 近一年 生活史 近一年 大都会居民 男(生活史,n=2456) (近一年,n=2454) 2 (0.08) 1 (0.04) 2 (0.08) 1 (0.04) 0 (0.00) 0 (0.00) 4 (0.16) 2 (0.08) 女(生活史,n=2528) (近一年,n=2528) 2 (0.08) 2 (0.08) 2 (0.08) 2 (0.08) 1 (0.04) 1 (0.04) 5 (0.20) 5 (0.20) 全部(生活史,n=4994) (近一年,n=4982) 4 (0.08) 3 (0.06) 4 (0.08) 3 (0.06) 1 (0.02) 1 (0.02) 9 (0.18) 7 (0.14) 镇居民 男(生活史,n=1565) (近一年,n=1563) 3 (0.19) 1 (0.06)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3 (0.19) 1 (0.06) 女(生活史,n=1416) (近一年,n=1416) 1 (0.07) 1 (0.07)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1 (0.07) 1 (0.07) 全部(生活史,n=2981) (近一年,n=2979) 4 (0.13) 2 (0.07)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4 (0.13) 2 (0.07) 乡居民 男(生活史,n=1628) (近一年,n=1628) 4 (0.25) 4 (0.25)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4 (0.25) 4 (0.25) 女(生活史,n=1336) (近一年,n=1336) 1 (0.07) 1 (0.07) 1 (0.07) 1 (0.07) 0 (0.00) 0 (0.00) 2 (0.15) 2 (0.15) 全部(生活史,n=2964) (近一年,n=2964) 5 (0.17) 5 (0.17) 1 (0.03) 1 (0.03) 0 (0.00) 0 (0.00) 6 (0.20) 6 (0.20) 三、躁症在各婚姻状态之盛行率 本研究把小区居民的婚姻状态分为单身、已婚同住或有婚姻问题(已婚但未同住者)三大类。表三呈现躁症个案在各类婚姻状态之出现情形,在大都会、镇与乡之个案分布颇一致,且均无个案为有婚姻问题者。就生活史个案而言,在大都会小区居民中,躁症个案属单身及已婚同住者分别为4位及5位,在镇居民之个案分别为2位及2位,在乡居民之个案分别为3位及3位。在国外的研究中,则指出躁症患者较少出现在已婚者,与本研究之发现略有差异。由于躁症之发病年龄早,其婚姻状态与精神疾病之因果关系不易从本研究中论断。 表三:躁症在各婚姻状态之盛行率 婚 姻 状 态 单身 已婚同住 有婚姻问题 全部 个案数(%) 个案数(%) 个案数(%) 个案数(%) 生活史 近一年 生活史 近一年 生活史 近一年 生活史 近一年 大都会居民 男(生活史,n=2455) (近一年,n=2454) 1 (0.04) 1 (0.04) 3 (0.12) 1 (0.04) 0 (0.00) 0 (0.00) 4 (0.16) 2 (0.08) 女(生活史,n=2526) (近一年,n=2528) 3 (0.12) 3 (0.12) 2 (0.08) 2 (0.08) 0 (0.00) 0 (0.00) 5 (0.20) 5 (0.20) 全部(生活史,n=4981) (近一年,n=4982) 4 (0.08) 4 (0.08) 5 (0.10) 3 (0.06) 0 (0.00) 0 (0.00) 9 (0.18) 7 (0.14) 镇居民 男(生活史,n=1565) (近一年,n=1563) 2 (0.13) 1 (0.06) 1 (0.06) 0 (0.00) 0 (0.00) 0 (0.00) 3 (0.19) 1 (0.06) 女(生活史,n=1416) (近一年,n=1416) 0 (0.00) 0 (0.00) 1 (0.07) 1 (0.07) 0 (0.00) 0 (0.00) 1 (0.07) 1 (0.07) 全部(生活史,n=2981) (近一年,n=2979) 2 (0.07) 1 (0.03) 2 (0.07) 1 (0.03) 0 (0.00) 0 (0.00) 4 (0.13) 2 (0.07) 乡居民 男(生活史,n=1627) (近一年,n=1628) 2 (0.12) 2 (0.12) 2 (0.12) 2 (0.12) 0 (0.00) 0 (0.00) 4 (0.25) 4 (0.25) 女(生活史,n=1336) (近一年,n=1336) 1 (0.07) 1 (0.07) 1 (0.07) 1 (0.07) 0 (0.00) 0 (0.00) 2 (0.15) 2 (0.15) 全部(生活史,n=2963) (近一年,n=2964) 3 (0.10) 3 (0.10) 3 (0.10) 3 (0.10) 0 (0.00) 0 (0.00) 6 (0.20) 6 (0.20) 四、躁症症状在小区人口之盛行率 任何单一之躁症症状均并非躁症患者所特有,亦可能出现在其它精神疾病,或仅以单一症状出现,但其总合之症候群(syndrome),则具备相当之严重度且持续相当之时间,则是躁症发作之主要表现。本研究所使用之精神科诊断问卷表所包含之躁症症状可整理为九项,其于小区人口之盛行率则呈现于表四,其中以睡眠障碍、恣意花费及注意力分散较为常见。 表四:躁症诊断准则之症状在各小区人口之盛行率 症 状 兴奋 精力 充沛 恣意 花费 性欲 增加 话多 意念 飞跃 夸大 睡眠 障碍 注意力分散 个案数(%) 个案数(%) 个案数(%) 个案数(%) 个案数(%) 个案数(%) 个案数(%) 个案数(%) 个案数(%) 大都会居民 男 20 (0.8) 20 (0.8) 131 (5.3) 59 (2.4) 22 (0.9) 58 (2.4) 113 (4.6) 124 (5.1) 96 (3.9) 女 34 (1.3) 19 (0.8) 85 (3.4) 16 (0.6) 31 (1.2) 45 (1.8) 70 (2.8) 98 (3.9) 102 (4.1) 全部 54 (1.1) 39 (0.8) 216 (4.3) 75 (1.5) 53 (1.1) 103 (2.1) 183 (3.7) 222 (4.5) 190 (4.0) 镇居民 男 22 (1.4) 31 (2.0) 74 (4.7) 72 (4.6) 15 (1.0) 41 (2.6) 33 (2.1) 101 (6.5) 58 (3.7) 女 16 (1.1) 9 (0.6) 29 (2.0) 14 (1.0) 9 (0.6) 22 (1.6) 15 (1.1) 59 (4.2) 59 (4.2) 全部 38 (1.3) 40 (1.3) 103 (3.5) 86 (2.9) 24 (0.8) 63 (2.1) 48 (1.6) 160 (5.4) 117 (3.9) 乡居民 男 18 (1.1) 20 (1.2) 68 (4.2) 63 (3.9) 19 (1.2) 33 (2.0) 30 (1.8) 108 (6.6) 46 (2.8) 女 12 (0.9) 15 (1.1) 22 (1.6) 7 (0.5) 11 (0.8) 21 (1.6) 9 (0.7) 67 (5.0) 40 (3.0) 全部 30 (1.0) 35 (1.2) 90 (3.0) 70 (2.4) 30 (1.0) 54 (1.8) 39 (1.3) 175 (5.9) 86 (2.9) 五、躁症与各类精神疾病的共患率 一般人可以同时罹患数种身体疾病,其精神症状也可能同时符合一种以上精神疾病之诊断,此即共病性(comorbidity)之概念。高共病性的疾病,可能有共同之致病因子,或有部分之致病机转是相同的,或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或甚至根本可视为同一种疾病的不同表现。精神科诊断问卷表是整体性地评估各类精神症状,也可同时评估各类精神疾病之存在与否。躁症个案可合并存在各种精神症状,亦可同时达到各类精神疾病之诊断准则,而定义为同时并有其它精神疾病。此并存各类精神疾病之现象,不必然等同于在临床上同时罹患数种疾病,但代表躁症之精神病理广度。表五为躁症与各类精神疾病的共患率,共患率的计算方式为:(特定精神疾病合并躁症的个案数)/(躁症的个案数) X 100%。由表五可见,有相当比例的躁症个案同时符合其它精神疾病之诊断标准。而胜算比(odds ratio)的计算方式为:【(特定精神疾病合并躁症个案数)/(只有特定精神疾病个案数)】 X 【(没有特定精神疾病但有躁症个案数)/(只有躁症个案数)】。若胜算比大于10,则表示两项疾病有很强的关连,表五中可见躁症与精神分裂症(胜算比177.01)、身体化症(胜算比75.88)、郁症(胜算比71.46)、恐慌症(胜算比55.05)、社交畏惧症(胜算比49.09)、畏惧症(胜算比23.59)、泛焦虑症(胜算比16.75)、轻郁症(胜算比10.88)、病态赌博症(胜算比10.77)之相关性高。国外报告曾指出躁症与药瘾、酒瘾及焦虑疾病有高共病性,本研究亦呈现焦虑疾病好发于躁症患者,包括恐慌症、畏惧症、社交畏惧症及泛焦虑症。 表五:躁症与各特定精神疾病的共患率 疾病名 特定精神疾病 合并躁症个案数 共患率 胜算比 (OR) 95%C.I. 郁症 9 47% 71.46 28.79-180.00 轻郁症 2 11% 10.88 2.49-47.61 精神分裂症 5 26% 177.01 58.72-533.63 强迫症 1 6% 7.97 1.05-60.61 恐慌症 3 16% 55.05 15.39-196.96 畏惧症 5 26% 23.59 8.40-66.25 社交畏惧症 4 21% 49.09 15.82-152.30 泛焦虑症 9 60% 16.75 5.95-47.19 身体化症 1 6% 75.88 9.02-638.25 酒瘾 2 12% 8.23 1.87-36.27 烟瘾 4 21% 2.25 0.74-6.78 病态赌博症 1 6% 10.77 1.41-82.07 六、躁症患者之求助行为 针对小区居民被标认有躁症者,分析其求助行为,可以了解其求助比率与倾向。如表六所呈现的,小区中的躁症患者,因为症状困扰而主动求助者比例相当低,而有求助行为者,求助对象多是西医或民俗疗法。第一优先求助于西医者,在大都会、镇与乡居民中分别为11%、0%与33%;第一优先求助于民俗疗法者,在大都会、镇与乡居民中分别为11%、0%与17%。此表也显示,我国小区居民患有躁症者,未求助西医者高达八成以上。 表六:小区躁症个案因症状困扰之求助行为 大 都 会 居 民 镇 居 民 乡 居 民 未求助 第一优先 第二优先 未求助 第一优先 第二优先 未求助 第一优先 第二优先 个案数(%) 个案数(%) 个案数(%) 个案数(%) 个案数(%) 个案数(%) 个案数(%) 个案数(%) 个案数(%) 西医 8 (88.9) 1 (11.1) 0 (0.0) 4 (100) 0 (0.0) 0 (0.0) 4 (66.7) 2 (33.3) 0 (0.0) 中医 9 (100) 0 (0.0) 0 (0.0) 4 (100) 0 (0.0) 0 (0.0) 5 (83.3) 0 (0.0) 1 (16.7) 西药房 9 (100) 0 (0.0) 0 (0.0) 4 (100) 0 (0.0) 0 (0.0) 6 (100) 0 (0.0) 0 (0.0) 中药房 9 (100) 0 (0.0) 0 (0.0) 4 (100) 0 (0.0) 0 (0.0) 6 (100) 0 (0.0) 0 (0.0) 草药店 9 (100) 0 (0.0) 0 (0.0) 4 (100) 0 (0.0) 0 (0.0) 6 (100) 0 (0.0) 0 (0.0) 民俗疗法 8 (88.9) 1 (11.1) 0 (0.0) 4 (100) 0 (0.0) 0 (0.0) 5 (83.3) 1 (16.7) 0 (0.0) 心理咨询 9 (100) 0 (0.0) 0 (0.0) 4 (100) 0 (0.0) 0 (0.0) 6 (100) 0 (0.0) 0 (0.0) 结  语 本篇报告是小区中躁症之流行病学资料,其于小区人口之生活史盛行率是0.17%,亦即大约是每千人中有两人患有躁症。大都会居民是0.18%,镇与乡居民分别是0.13%与0.20%,可见在不同小区型态之居民,其生活史盛行率相近,男女性别间之差异亦不明显。此盛行率之数值与国外报告相近或稍偏低,也与各国无性别差异之结果一致。近一年与生活史盛行率之比值为0.8,由于躁症乃一复发性之精神疾病,此数值表示本研究中的大多数躁症患者在近一年内均有躁症发作。躁症之平均发病年龄约在二十岁出头,本资料呈现之躁症患者年龄较轻,表示在较年长之成人人口中,躁症盛行率有低估之可能。 虽然,在小区居民中躁症之生活史盛行率只有0.17%,但是躁症症状对于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及社交功能影响甚大,在躁症发作期间,有许多甚至需要住院治疗,但患者往往因为症状之影响,自觉心情愉快、不需要治疗,导致病识感缺乏,且对于现实之判断力有偏差,或因其高昂之情绪而有偏差判断,或因其易怒激躁而有失当与攻击行为,属于相对严重之精神疾病。在台湾地区精神科急性病房之病人当中,因精神分裂症住院者占50-60%,因双相情感障碍症住院者占15-20%,而门诊病人两者之比率也约为三比一。虽然双相情感障碍症之重要性仅次于精神分裂症,然而在过去此类型之疾病亦常有被轻忽之倾向。因此,在临床精神科服务中,躁症或双相情感障碍症仍是不可忽略之精神疾病。 本研究资料发现小区居民患有躁症者,未求助西医者高达八成以上,且多数在近一年内均仍有躁症发作,可见得接受治疗之情形相当不足。患者或许由于缺乏病识感而未能主动就医,此外,也极可能是患者家属及其亲友、同事,未能了解当代精神医疗对于治疗躁症之可行性与有效性,而未能及时协助就医。在躁症发作急性期,患者往往需要药物之协助与保护性环境之处遇,在躁症发作缓解后,情绪稳定剂可以有效预防躁症与郁症之复发,临床医师也可以协助早期辨别复发之征兆。关于病情之追踪与药物之咨询,可从当代精神医疗临床服务中获得。因此,期待精神医疗之普及、全民健保之施行、和社会大众(包括患者本身和家属)对精神医疗之了解与接受,能够改善小区中躁症患者多数未适时就医之情形。 本小区流行病学数据亦呈现躁症患者,同时并有其它精神疾病,例如精神分裂症、郁症、恐慌症、强迫症、畏惧症与轻郁症之机率很高。这些并存之精神疾病亦需要予以治疗。 临床上,躁症是一种倾向反复发作之精神疾病,虽然文献中指出,在与严重精神疾病相较之下,如精神分裂症,躁症较无造成患者慢性功能退化之倾向,但其反复发作之病程对于职业与社会功能之损害仍不可轻忽。首次躁症发作后,多数之患者均有复发之情形,近三分之一之患者有慢性化之症状及显著社会功能障碍,未经治疗者死于自杀之机率可达15%。文献调查亦指出,由于反复发作之急性症状,患者平均有八年之功能丧失,或是相当于其青壮期20%之损失。然而,由于当代精神医学之发展,我们对于躁症或郁症发作之治疗与预防已有相当之知识,如何提供小区患者及时之精神医疗,将小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之知识予以应用、推广与实践,值得吾人共同继续努力。 推荐读物 1.胡海国等(编译):精神与行为障碍之分类-临床描述与诊断指引。台北市。中华民国精神医学会出版,健康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经销。P133-144,1996. 2.胡海国:精神医学诊断手册。台北市。健康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 3.胡海国:台湾小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方法论。当代医学,第二十九卷,第647至653页,2002. 4.Hwu, et al.: Prevalence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 in Taiwan defined by Chinese diagnostic interview schedule. Acta Psychiatrica Scand 79: 136-147, 1989 5.Goodwin FK and Jamison KR: Manic Depressive Illness.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1990. 6.Weissman MM, et al.: Cross-national epidemiology of major depression and bipolar disorder. JAMA 276: 293-299, 1996. 7.Tohen M and Goodwin FK: Epidemiology of bipolar disorder. In: Tsuang MT, Tohen M, and Zahner GEP, eds. Textbook in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 New York, NY: Wiley-Liss, Inc. P301-315, 1995. 8.Kessler RC et al.: The epidemiology of DSM-III-R bipolar I disorder in a general population survey. Psychological Medicine 27: 1079-1089, 1997. 9.躁郁症的神经影像: Stoll, A.L., Renshaw, P.F., Yurgelun-Todd, D.A. and Cohen, B.M. Neuroimaging in bipolar disorder: what have we learned, Biological Psychiatry, 48:505-517, 2000. 10.躁郁症的神经病理学 Vawter, M.P., Freed, W.J. and Kleinman, J.E. Neuropathology of bipolar disorder, Biological Psychiatry, 48:486-504, 2000. 相关机构 1. 忧郁症及相关情感性疾病协会 Depression and Related Affective Disorders Association (DRADA) 2. 美国国家心理健康中心躁郁症小手册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booklet on BD 3. 儿童及青少年躁郁症基金会 Child and Adolescent Bipolar Foundation (CABF) 5. 躁郁症网站连结 Biploar Depression Links 6. 躁郁症信息中心 Bipolar Disorder Information Center 参考数据 洪全庆(民89):认识青少年躁郁症。学生辅导,70,52-57页。 曾秋芳(民89):天才也疯狂─谈躁郁症与创造力。台东特教通讯,12,23-29页。 � INCLUDEPICTURE "http://www.ppig.idv.tw/killearss.jpg" \* MERGEFORMATINET ��� PAGE 1
/
本文档为【躁郁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