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九年级历史下册

2013-01-19 17页 doc 106KB 121阅读

用户头像

is_519883

暂无简介

举报
九年级历史下册九年级下 第一课 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根本原因: 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各国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 经济实力的变化及时间 19世纪70年代 英国(第一) 法国(第二) 德国(第三) 美国(第四) 19世纪20世纪初 美国(第一) 德国(第二) 英国(第三) 法国(第四)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概括(时间/标志/核心国/成员国) 三国同盟 三国协约 时间 1882.5 1907 标志 《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 《英俄协约》 核心国 德...
九年级历史下册
九年级下 第一课 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根本原因: 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各国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 经济实力的变化及时间 19世纪70年代 英国(第一) 法国(第二) 德国(第三) 美国(第四) 19世纪20世纪初 美国(第一) 德国(第二) 英国(第三) 法国(第四)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概括(时间/标志/核心国/成员国) 三国同盟 三国协约 时间 1882.5 1907 标志 《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 《英俄协约》 核心国 德 英 成员国 德、奥、意 英、法、俄 各国间的主要矛盾 英德矛盾 光荣孤立政策:是英国奉行的不参加固定的同盟和集团,保持自由行动以操纵欧洲的外交政策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后果 ①随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最终形成,帝国主义列强为了争霸世界,纷纷疯狂扩军备战,进一步展开军备竞赛。 ②使国际危机和局部战争不断发生,巴尔干半岛是两大军事集团争夺的焦点,成为世界大战爆发的火药桶 动摇者 : 意大利 代人物:德国:俾斯麦 奥匈帝国:安德拉西 第二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 一战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具体原因+导火线) ①根本原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②具体原因: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③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补充: 萨拉热窝事件: 时间:1914年6月28日 地点:萨拉热窝 参与人: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和萨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波 一战爆发和结束的时间及标志 时间 标志 爆发 1914.7 萨拉热窝事件 结束 1918.11 以同盟国的战败而告终 一战的重要战役、战线、新式武器 重要战役: ①凡尔登战役(又称:“绞肉机、屠场、地狱”) ②索姆河战役 ③马恩河战役 战线: 西线(具有绝对作用) 新式武器: 毒气弹、坦克、飞机 4、如何评价一战(结果+性质+影响) 结果: 1918.11,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战败告终 性质: 这是一场争夺世界霸权的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影响: ①这次帝国主义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是世界历史上的一场空前浩劫 ②大战不仅激化了交战国国内的矛盾,严重削弱两人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促进了东欧民族独立国家的形成和殖民地人民的觉醒 ③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政治新格局 第三课 自然科学的革命 科学家 著作 成就 作用 牛顿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①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②出版了著作《自然则学的数学原理》 ③提出运动三定律 ④建立了经典力学的基本体系 研究成果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达尔文 《物种起源》 ①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 ②系统地阐述了生物进化理论 推翻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 爱因斯坦 狭义相对论 ①提出了狭义相对论 ②提出了广义相对论 为原子能技术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是时空观念的伟大革命,对现代自然科学乃至人文科学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第四课 思想和文学艺术成就 思想:启蒙思想运动 时间:17世纪-18世纪 地点:法国 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 成就: 伏尔泰 ①对封建无情的揭露与批判 ②宣扬人天生的自由 ③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把教皇比作是“两只脚的禽兽”教士是“文明的恶棍” 为资产阶级革命及统治奠定了思想基础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提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狄德罗 《百科全书》 卢梭 《社会契约论》“主权在民”的思想 文学 人物 国籍 作品 意义 莎士比亚 英国 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密雷特》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 体现了人文主义者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原则 列夫 托尔斯泰 俄国 《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复活》 对于社会现实的形象描绘和对旧制度的深批判 被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艺术 <绘画>名字 著作 达芬奇 《最后的晚餐》 凡高 《向日葵》(表达了狂热的内心情感) 《夜晚露天咖啡》《收获景象》《海滨渔船》《播种者》 <音乐> 贝多芬 《英雄》交响曲 第七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巴黎和会的概况(时间/地点/实质/操纵国/中心议) 时间: 1919.1 地点: 法国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 实质: 交战国缔结和约,战胜国分赃 操纵国: 美、英、法 中心议题: 如何处置战败后的德国 《凡尔赛和约》的概况(时间/主要内容/关于中国的问题/评价/影响) 时间: 1919.6 主要内容: ①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②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捷克的独立 ③德国的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④德国向协约国支付巨额赔款 关于中国的问题: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中国爆发五四运动) 评价: 《凡尔赛和约》是战胜国列强任意瓜分战败国的产物,是在牺牲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础上签订的。 影响: 《凡尔赛和约》与随后同德国的盟国签订的一系列和约,形成了所谓“凡尔赛体系”,建立起一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新秩序 华盛顿会议的概况(背景/目的/发起国/时间/参会国/操纵国/正式议题/重大议题/关于中国的问题/主要条约) 背景: 美日矛盾尖锐 目的: 美、英、日调整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和关系 发起国: 美国 时间: 1921.11 参会国: 美、英、日、法、意、荷、比、葡、中国 操纵国: 美、英、日 正式议题: ①限制海军军备以及远东和太平洋地区问题 ②如何调整在远东、太平洋的利益 重大议题: 中国问题 关于中国的问题:1922.2.6,与会国签订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 主要条约:《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 《九国公约》的概况(时间/主要内容/评价/影响) 时间:1922.2.6 主要内容:公约名义上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但同时又宣布实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 评价:名义上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实质上是保证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控制 影响:使中国又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建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新格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如何评价) 这是一个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 第八课 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经济危机(根源/爆发时间/国家/事情/表现/特点/影响) 根源: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源,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爆发时间: 1929.10——1933 国家:美国 事情(导火线): 证券交易所股票暴跌 表现: 经融危机→工业危机→农业危机 特点: ①波及范围广②持续时间大③破坏性大 影响: ①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造成破坏②造成资本主义政治危机 罗斯福新政(背景/特点/内容(措施)/作用(影响)/局限性/评价+作用+局限性) 背景:1929年经济危机 特点: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内容(措施): 政治方面 为了尽快摆脱危机,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实行“新政” 财政方面 政府大力整顿银行,使银行信誉恢复 工业方面 采用“产业复兴法”(a、公平竞争,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产业过剩b、调整劳资关系,规定工人有权组织工会c、以工代赈,大规模公共工程的兴建,以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这是“新政”在工业方面最主要的反危机措施) 农业方面 缩减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的价格,以优惠贷款补偿农民的损失,以复兴农业 作用(影响): 使美国摆脱了危机并逐渐复苏:为资本主义国家干涉经济提供了范例 局限性:由于产生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它并不能化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也无法使美国避免新的危机 评价: a、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b、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c、由于产生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它并不能化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也无法使避免美国避免新的危机 第九课 德意日的法西斯化 德意日法西斯政权的建设背景(原因) 意大利 德国 日本 第一次世界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意大利的经济,战后政局动荡,社会秩序混乱,资产阶级统治不稳试图依靠法西斯来维持统治) 经济危机(1929.10) 经济危机(1929.10) 德意日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时间/人物/标志事件) 时间 人物 标志事件 意大利 1922.10 墨索尼里 率领全副武装的法西斯党徒“进军罗马”发动政变 德国 1933 希特勒 希特勒上台 日本 1936.3 广田弘毅 建立广田弘毅内阁 德意日法西斯政权实行的政策和影响 对内政策 对外政策 影响 核心(标志) 意大利 实行恐怖统治 侵略扩张 无 “进军罗马” 德国 a剥夺人民自由权利 b在全国各地集中营里关押、审讯、杀害犹太人 把国家变成军营,工业生产完全纳入备战轨道,军事实力迅速增强 法西斯统治下,德国已经成为新的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 纳粹党 日本 军事法西斯专政 侵略扩张 成为新的世界大战的亚洲的策源地 军部 德意日法西斯化的影响: 德意日的法西斯独裁统治,是人类历史上最反动最黑暗的统治。三国统治者相互勾结,对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构成了严重威胁。新的世界大战爆发已经不可避免 第十课 大战的爆发和初级阶段(二战) 根本原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直接原因:法西斯政权的崛起和经济危机的打击 历史原因:《凡尔赛和约》的影响 绥靖政策(含义/实质/目的/表现/影响) 含义: 为求苟安一时,保住其既得利益,英、法、美等国对法西斯侵略弱小国家的行动采取姑息、纵容的绥靖政策 实质: 姑息,纵容 目的: 企图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谋取与法西斯国家妥协,并企图推动法西斯进攻苏联,将祸水东引,坐收渔利 表现: a纵容德国撕约扩军b纵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c纵容德吞并奥地利d慕尼黑阴谋(绥靖政策的顶点) 影响: 使德国法西斯侵略公然受到鼓励,助长了希特勒发动侵略战争的野心加速了二战的到来 慕尼黑阴谋(时间/人物/影响) 时间:1938.9 人物:(英)张伯伦(法)达拉第(德)希特勒(意)墨索尼里 影响: 使德国法西斯侵略得到了公然鼓励,助长了希特勒发动侵略战争的野心加速了二战的到来 二战的爆发(时间/标志事件) 时间:1939.9.1 标志事件:德军采用“闪击战”突袭波兰 德国在二战初期的进攻(西欧沦陷) 时间:1940年春夏之交 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被德军占领 1940年5月 英国首相张伯伦下台,丘吉尔上台 1940年5月英法联军被迫从法国北部的敦刻尔克撤退 1940年6月 德军占领法国 1940年8-9月爆发“不列颠之战” 第十一课 战争的扩大和转折 二战的扩大(时间.标志性事件) 时间:1941.6.23 标志性事件:德军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莫斯科保卫战胜利的意义 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这是大战开始以来德军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 二战达到最大规模(时间/标志) 时间:1941.12.7 标志: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 《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时间/国家/内容/影响) 时间:1942.1 国家:中、苏、美、英等26个国家 内容:各国保证一全部的军事资源和经济资源,团结一致,彻底打败法西斯轴心国以及追随者 影响:①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同盟的形成是二战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②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二战的转折(时间/标志/影响(意义)) 时间:1942.7——1943.2 标志:斯大林格列战役的胜利 影响(意义):①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极大地鼓舞了苏联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阿拉曼战役:1942年秋,北非战场的一次漂亮反击,赢得了阿拉曼战役的胜利 第十二课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二战前的四次会议 时间 参会国 内容 作用/影响 开罗会议(对日) 1943年冬 美、中、英 ①声明盟国将坚持对日作战②明确规定被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东北、澎湖列岛、台湾等必须归还中国 对于巩固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的军事政治合作,对于加速德国和法西斯的灭亡起了重要作用 德黑兰会议(对德) 1943年 苏、美、英 ①通过了对德作战中的一致行动和战后合作的宣言②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以尽快打败纳粹德国 对于巩固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的军事政治合作,对于加速德国和法西斯的灭亡起了重要作用 雅尔塔会议 1945年2月 美、英、苏 ①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②战后德国由盟军军队分区占领,实现德国民主化③战后成立联合国④会上苏联答应有条件地参加对日作战 作用:协调了盟国的行动,加快了战争的进程 影响:雅尔塔会议实际上划分了战后世界的势力范围,两极格局主要是通过雅尔塔会议确立的,联合国正式成立 波茨坦会议 1945年7月 美、英、苏(中) 重申开罗会议内容必须实施 敦促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 诺曼底登陆 时间:1944.6.6 军队:英美盟军 意义:使德军陷入苏军和英美盟军东西夹击的铁钳之中,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法西斯的投降 顺序:意、德、日 时间:意大利:1943年9月 德国:1945年5月8日 日本: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签署投降书 二战的结束 时间:1945。9.2 标志:日本签署投降书 二战的性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世界范围的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6、二战胜利的意义/影响: 意义:①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战争,它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②挽救了人类文明,避免了历史倒退,奠定了世界和平的基础,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影响:诞生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诞生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 ①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 ②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关键原因) ③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反法西斯各国人民的英勇奋战 二战的启示 ①热爱生命,反对战争 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③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④加强国防建设,增强我国综合国力 二战的根本转变: ①1945.9.意大利的投降 ②欧洲战场斯大林格列战役的胜利 ③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胜利 ④太平洋战场中中途岛战役胜利 第十三课 “冷战”局面的形成 冷战的含义、背景、信号 含义:是指美国正对苏联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 背景:①战后欧亚各国人民民主力量迅速壮大,一大批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②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③形成了社会主义世界体系,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是战后世界形式的一个巨大变化,对于战后世界格局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信号:“铁幕”演说——英 丘吉尔 冷战的阶段(开始、高潮、结束) 开始:杜鲁门主义的提出(1947年) 高潮:两极格局的形成(1955年) 结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1991年) 美国在冷战中的表现(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 政治上:杜鲁门主义(含义/作用(影响)/实质) 含义:①领导“自由世界”②援助某些国家复兴③防止共产主义渗透 作用/影响:杜鲁门主义既是对苏联发出的“冷战”的宣言书,又是“冷战”开始的标志 实质:是以维护美国的安全为幌子,干涉各国内政,以反苏反共为借口,掩盖其全球扩张的野心 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含义/作用(影响)/评价) 含义:援助欧洲复兴计划 作用(影响):对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和政局的稳定有重要的作用 评价:a、这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中又一重要步骤,也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的实际运用b、以“复兴欧洲”为名,试图达到控制欧洲,对抗苏联和称霸全球的目的 c、对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政局的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 军事上: 1949年,美国和西欧国家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55年,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形成的意义: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持的两极格局的形成,对战后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十四课 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美国、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及表现 原因 表现 美国 本土未遭受战争破坏,政局一直保持相对稳定 利用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有力局面,大力拓展海外市场 国家加强对经济的管理 加之世界各国在战争废墟上重建本国经济,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国外市场 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西欧 凭借原有的经济基础 得益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借助于马歇尔计划的帮助 由于各国政府采取各种干预经济生活的措施 欧共体的建立 日本 实行民主化改革 重视科学技术,注重教育和人才培养 积极开拓国外市场 美国的大力援助和扶持 20世界80年代后期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创造了二战后东亚的经济奇迹 欧共体建立: 构成:法国、意大利、联邦德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 原因:国内:重振西欧雄风,提高国际地位 国外: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二战后西欧国家在经济上完全依附美国的局面已经改变 时间:1967.3 性质:是当时世界最大、最紧密、最健全的区域性经济集团 欧盟:欧共体是欧盟的前生 第十八课 经济全球化趋向 经济全球化的形成(时间/原因) 时间:冷战结束后 原因:①由于现代高新科技发展迅猛,信息化、知识化速度加快,使生产力得到迅速提高 ②市场经济席卷全球 ③跨国公司发展起来 趋势: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经济组织/主角) 经济组织:①世界贸易组织(WTO)、欧洲联盟(EU)、亚太组织(APEC)、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②国际和区域性经济组织相继建立,国际贸易大幅增长,国际巨额资本流动加速 主角: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中的跨国公司扮演着主角) 为什么说: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扮演者主角? 答:①雄厚的资本②拥有高端的技术、人才③占有主要市场份额 特点: “强国主导,收益不均: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经济格局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积极影响、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消极影响) 积极影响:使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对发展中国家影响:①发达国家推进与各国的经济技术合作,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更大的销售、投资和劳动力市场 ②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国家可以从中获得资金、技术和管理的经验,以提升本国经济技术发展水平 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利影响(消极影响): ①容易加剧不公平的国际竞争,从经济上冲击一些主权国家的自主能力 ②部分弱小国家的经济有可能被其牢牢控制,使各国从全球化中收益不均,甚至形成富国更富,穷国更穷的局面 第十九课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多极化格局形成(时间、原因) 时间:20世界90年代初(冷战结束后) 原因: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美苏对持和争霸的两极格局崩溃,国际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 表现 ①当今社会形成的局面:一超多强(超:美国;强: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 ②未来社会形成的趋势:“多极化” 作用(影响) 影响:“一超多强”之间既相互借重、利用和合作、又相互竞争、制约和防范,协商和谈判成为处理国际事务的重要主张和手段 作用:①有利于削弱和已知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②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③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多极化”格局的发展 ①曲折的原因:a美国的霸权主义b地区冲突(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c宗教矛盾d恐怖主义 ②发展的表现: a美国在世界各地的霸权行径受挫,表明多级力量对美国的干预、制约和防范越来越强 b在反恐、能源、环保和防止核扩散等重大国际问题上,美国不得不与各大国协商、合作并寻求国际社会的支持 第二十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 时间:20世纪4、50年代 标志: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突破 特点:①快速、便捷、高度智能化、全球化 ②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③学科交叉渗透 时代:信息时代 原子弹 成就:①爱因斯坦提出质能关系式(E=mc²)②1945年,美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 ③1964年中国爆炸成功 运用:1954年,苏联建成第一座民用核电站 英国第一座工业核电站 1955年原子能和平利用 航天 1957年,苏联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苏联首先发射载人宇宙飞船 1969年,美国登上月球(阿姆斯特朗:“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1981年4月,美国“哥伦比亚”号首次拉开人类自由往返的序幕 2003年10月,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返回(中国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拥有载人宇航器成功实现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 电子计算机 1946年,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 核心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 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最突出的核心技术,也是信息社会到来的主要标志之一 生物工程技术 1953年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测定,开创了现代生物学的新时达 1973年,基因重组技术获得成功 2000年和2003年完成了人类基因工作组工作草图和序列图谱,为破译大千世界的生命之谜奠定了基础 信息时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解开了支持经济时代的帷幕 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 对加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改变人们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促进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以及终身学习制度的建立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二十一课 现代文学艺术成就 文学: 国籍 名字 作品 英国 萧伯纳 《圣女贞德》《苹果车》 苏联 奥斯特洛夫斯基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苏联 肖洛霍夫 《静静的顿河》 美国 德莱塞 《美国悲剧》 美国 海明威 《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 绘画 毕加索(西班牙) 反法西斯壁画《格尔尼卡》 为世界和平大会创作了素描《和平鸽》 音乐,电影 20世纪通俗音乐 发端于美国 主流是爵士乐和摇滚乐 电影是20世纪最具有时代特使的艺术 “好莱坞”成了美国电影的代名词 电影大师:卓别林 代表作:《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
/
本文档为【九年级历史下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