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许行

2013-01-22 50页 ppt 492KB 167阅读

用户头像

is_075757

暂无简介

举报
许行null許 行 許 行 《孟子·滕文公上》 首都师范大学 《古代汉语》【《孟子》簡介】 【《孟子》簡介】 《孟子》是一部記錄戰國時期思想家孟子言行的書,是孟子和他的弟子編撰而成的。 孟子名軻,字子與,戰國時鄒(今山東鄒縣)人,約生於西元前372年,死於西元前289年。他受業於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弟子,繼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體系,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一位大師。 孟子提倡“性善論”,主張存心養性,擴大善的本性,以達到改造客觀世界的目的。他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主張用改良的手段進行社會變革。他以“平...
许行
null許 行 許 行 《孟子·滕文公上》 首都师范大学 《古代汉语》【《孟子》簡介】 【《孟子》簡介】 《孟子》是一部記錄戰國時期思想家孟子言行的書,是孟子和他的弟子編撰而成的。 孟子名軻,字子與,戰國時鄒(今山東鄒縣)人,約生於西元前372年,死於西元前289年。他受業於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弟子,繼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體系,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一位大師。 孟子提倡“性善論”,主張存心養性,擴大善的本性,以達到改造客觀世界的目的。他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主張用改良的手段進行社會變革。他以“平治天下”爲己任,遊説諸侯,反對“霸道”,反對掠奪性的戰爭,提倡以“仁”“義”爲中心的所謂“仁政”、“王道”。他主張封建的大一統,並發展了孔子的“宗周”思想,認為各國諸侯只要行仁政,就能“王天下”。當時各國諸侯正熱中於征伐攻戰,都認爲他的主張迂闊不切實際而不採納,於是他退而從事講學和著述。 null孟子善用譬喻,長於辯論,語言富於鼓動性。他的文章氣勢磅礴,感情奔放,在先秦諸子散文中極爲突出,對後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嚮。 《孟子》共七篇(各分上下)。現在通行的注本有《十三經註疏》本(東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宋朱熹的《四書集注》和清焦循的《孟子正義》。今人楊伯峻有《孟子譯注》。 null 有爲神農之言者許行①,自楚之滕,踵門而告文公曰②:“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願受一廛而爲氓③。”文公與之處④。其徒數十人,皆衣褐⑤,捆屨織席以爲食⑥。 陳良之徒陳相,與其弟辛,負耒耜而自宋之滕⑦,曰:“聞君行聖人之政,是亦聖人也,願爲聖人氓。” 注释讨论文化重点字null 陳相見許行而大悅,盡棄其學而學焉①。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②,未聞道也③。賢者與民並耕而食④,饔飱而治⑤;今也,滕有倉廩府庫⑥,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⑦。惡得賢⑧!” 注释讨论字词null 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後食乎?”曰:“然。”“許子必織布然後衣乎?”曰:“否。許子衣褐①。”“許子冠乎②?”曰:“冠。”曰:“奚冠③?”曰:“冠素④。”曰:“自織之與⑤?”曰:“否,以粟易之。”曰:“許子奚爲不自織⑥?”曰:“害於耕⑦。”曰:“許子以釜甑爨⑧,以鐵耕乎⑨?”曰:“然。”“自爲之與?”曰:“否,以粟易之。” 注释null “以粟易械器者,不爲厲陶冶①;陶冶亦以械器易粟者,豈爲厲農夫哉?且許子何不爲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②?何爲紛紛然與百工交易③?何許子之不憚煩④?”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爲也。”“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爲與⑤?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⑥。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爲備⑦,如必自爲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⑧。故曰:或勞心⑨,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⑩;治於人者食人⑪ ,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⑫ 。” 注释讨论字词null “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①。洪水橫流②,氾濫於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③,禽獸偪人④。獸蹄鳥迹之道⑤,交於中國⑥。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⑦。舜使益掌火⑧,益烈山澤而焚之⑨,禽獸逃匿。禹疏九河⑩,瀹濟漯⑪ ,而注諸海⑫ ;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⑬ ;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也⑭ 。當是時也,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雖欲耕,得乎⑮ ?注释讨论null 後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①,五穀熟而民人育②。人之有道也③,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④,則近於禽獸。聖人有憂之⑤,使契爲司徒⑥,教以人倫⑦: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敍,朋友有信⑧。放勳曰:‘勞之來之⑨,匡之直之⑩,輔之翼之⑪ ,使自得之⑫ ,又從而振德之⑬ 。’聖人之憂民如此,而暇耕乎? 注释讨论null “堯以不得舜爲己憂,舜以不得禹、臯陶爲己憂①。夫以百畝之不易爲己憂者,農夫也②。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爲天下得人者謂之仁③;是故以天下與人易,爲天下得人難④。孔子曰⑤:‘大哉,堯之爲君⑥!惟天爲大,惟堯則之⑦,蕩蕩乎,民無能名焉⑧!君哉,舜也⑨!巍巍乎,有天下而不與焉⑩!’堯舜之治天下,豈無所用其心哉?亦不用於耕耳⑪ 。 注释讨论null “吾聞用夏變夷者,末聞變於夷者也①。陳良,楚産也②,悅周公、仲尼之道③,北學於中國;北方之學者,未能或之先也④。彼所謂豪傑之士也⑤。子之兄弟,事之數十年,師死而遂倍之⑥。昔者,孔子沒⑦,三年之外,門人治任將歸⑧,入揖於子貢,相嚮而哭,皆失聲⑨,然後歸。子貢反,築室於場,獨居三年⑩,然後歸。注释null他日,子夏、子張、子遊,以有若似聖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強曾子①。曾子曰:‘不可。江漢以濯之② ,秋陽以暴之③,皜皜乎不可尚已④!’今也,南蠻鴃舌之人⑤,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師而學之,亦異於曾子矣。吾聞出於幽谷,遷於喬木者⑥,未聞下喬木而入於幽谷者。《魯頌》曰:‘戎狄是膺,荊舒是懲⑦。’周公方且膺之⑧,子是之學⑨,亦爲不善變矣⑩。” 注释讨论null “從許子之道,則市賈不貳,國中無僞①;雖使五尺之童適市②,莫之或欺③。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④;麻縷絲絮輕重同⑤,則賈相若;五穀多寡同,則賈相若;屨大小同,則賈相若。” 曰:“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⑥: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萬⑦。子比而同之⑧,是亂天下也。巨屨小屨同賈,人豈爲之哉⑨?徙許子之道,相率而爲僞者也⑩,悪能治國家⑪ !” 注释返回要 點 提 示 要 點 提 示 一、文字 【通假字】1.聖人有憂之。(有—又) 2.長幼有敍。(敍—序) 3.勞之來之。(來—徠) 4.師死而遂倍之。(倍—背) 5.子倍子之師而學之。(倍—背) 6.孔子沒。(沒—歿) 7.皜皜乎不可尚已!(尚—上) 8.則市賈不貳。(貳—二) 【古今字】1.禽獸偪人。(偪—逼) 2.又從而振德之。(振—賑) 3.子貢反。(反—返) 4.秋陽以暴之。(暴—曝) 5.則市賈不貳。(賈—價) 【異體字】1.洪水橫流,氾濫於天下。(氾—泛) 2.獸蹄鳥迹之道。(迹—跡) 3.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煖—暖) 二、辭彙 二、辭彙 【古今異義字】1.願受一廛而爲氓。(氓:自外地遷來的民) 2.獨可耕且爲與?(獨:難道) 3.或勞心,或勞力。(或:無定代詞,有的人) 4.五穀不登。(登:莊稼成熟) 5.獸蹄鳥迹之道,交於中國。(中國:指中原地帶) 6.國中無僞。(國:都城) 7.莫之或欺。(莫:無定代詞,沒有人。或:句中語氣詞) 8.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萬。(或:無定代詞,有的) 9.或相什百。(什:十倍。“十”在表示倍數或分數時常寫作“什”) 10.子比而同之。(比:平列) 【同形異構詞語】1.雖然,未聞道也。(雖:讓步連詞,即使。然:代詞,這樣) 2.又從而振德之。(從:動詞,隨著。而:連詞,表順承) 三、語法 三、語法 【句式】[一]判斷句:1.是亦聖人也。(主語:是;謂語:聖人) 2.滕君,則誠賢君也。(主語:滕君;謂語:賢君) 3.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主語:冒號之前部分;謂語:天下之通義) 4.夫以百畝之不易爲己憂者,農夫也。(主語:以百畝之不易爲己憂者;謂語:農夫) 5.君哉,舜也!(主語:舜;謂語:君) 6.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主語:物之不齊;謂語:物之情) 7.從許子之道,相率而爲僞者也。(主語:從許子之道;謂語:相率而爲僞者) null[二]被動句:1.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動詞+於+施事”式) 2.治人者食於人。(食於人:“動詞+於+施事”式) 3.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變於夷:“動詞+於+施事”式) [三]賓語前置:1.未能或之先也。( “之”是“先”的賓語,指陳良。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2.莫之或欺。(“之”是“欺”的賓語,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3.戎狄是膺,荊舒是懲。(“戎狄”、“荊舒”分別是“膺”、“懲”的賓語,助詞“是”是賓語前置的語法標記) 4.子是之學。(“是”是“學”的賓語,助詞“之”是賓語前置的語法標記) 5.許子奚爲不自織。(疑問代詞“奚”是介詞“為”的賓語) 6.何爲紛紛然與百工交易?(疑問代詞“何”是介詞“為”的賓語) 7.江漢以濯之。(“江漢”是介詞“以”的賓語) 8.秋陽以暴之。(“秋陽”是介詞“以”的賓語) null[四]雙賓語:1.文公與之處。(直接賓語:處。間接賓語:之) 2.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爲天下得人者謂之仁。(直接賓語:惠、忠、仁。間接賓語:之) [五]倒裝句:1.大哉,堯之爲君!(主謂倒裝) 2.君哉,舜也!(主謂倒裝) [六]習慣格式:1.惡得賢!(格式:惡得……) 2.何爲紛紛然與百工交易?(格式:何為……) 3.許子奚爲不自織?(格式:奚爲……) 4.何許子之不憚煩?(格式:何……之……) 5.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爲與?(格式:獨……與) 6.巨屨小屨同賈,人豈爲之哉?(格式:豈……哉) 【詞類活用】 【詞類活用】 1.踵門而告文公。(踵:腳後跟,名詞用作動詞,意為“走到門前”) 2.皆衣褐。(衣:名詞用作動詞,意為“穿”) 3.饔飱而治。(饔飱:名詞用作動詞,意為“自己做飯”) 4.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厲:形容詞使動用法,意為“使……困苦”) 5.許子必織布然後衣乎?(同例2) 6.許子衣褐。(同例2) 7.“許行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冠:名詞用作動詞,意為“戴帽子”) 8.是率天下而路也。(路:名詞用作動詞,意為“奔走于道路”) 9.治於人者食人。(食:動詞使動用法,意為“給人東西吃”) 10.益烈山澤而焚之。(烈:形容詞用作動詞,意為“放火燒”) 11.而注諸海。(注:動詞使動用法,意為“使……流入”) 12.而注之江。(同例11)null13.勞之來之。(來:動詞使動用法,意為“使……來歸順”) 14.匡之直之。(匡:形容詞使動用法,意為“使……正直”。直:形容詞使動用法,意為“使……正直”) 15.又從而振德之。(德:名詞用作動詞,意為“施恩惠”) 16. 惟堯則之(則:名詞用作動詞,意為“效法”) 17.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名:名詞用作動詞,意為“用言語來稱贊、形容”) 18.吾聞用夏變夷者,末聞變於夷者也。(變:動詞使動用法,意為“使……同化”) 19.未能或之先也。(先:名詞用作動詞,意為“超過”) 20.子比而同之。(同:動詞使動用法,意為“使……等同”) 21.是亂天下也。(亂:形容詞使動用法,意為“使……亂”) 【重要虛詞】 【重要虛詞】 1.惡得賢!(惡:疑問代詞,意為“哪裏”,“怎麽”) 2.惡能治國家!(惡:同例1) 3.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萬。(或:無定代詞,意為“有的”) 4.亦不用於耕耳。(亦:語氣副詞,意為“只不過”) 5.陳相見許行而大悅,盡棄其學而學焉。(而:表順承的連詞,連接前後相隨的動作或行為,可不譯) 6.三過其門而不入。(而:表轉折的連詞,意為“卻”) 7. 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而:轉折連詞,意為“卻、但是”) 8.子比而同之。(而:表順承的連詞,可不譯) 9.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則:連詞,意為“那麼”) 10.莫之或欺。(或:句中語氣詞,不用翻譯) 11.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乎:疑問語氣詞,意為“嗎”) 12.自爲之與?(與:疑問語氣詞,意為“嗎”) 谢谢大家!谢谢大家!null① 為:治,研究。 神農:傳説中的遠古酋長,是“三皇”之一。相傳是他開始教人民耕種的,所以叫神農。 言:學説。先秦諸子中有一派是“農家”,認爲如果世上所有的人都從事耕作,天下就會不治而治,因此假託神農之言主張“君臣並耕”。許行即屬這一派。 ② 滕(téng):國名,在今山東滕縣西南。 踵:腳後跟,用如動詞。 踵門:足至門(依朱熹説),走到門前。 文公:即滕文公,滕國的國君。 ③ 廛(chán):古代指一戶人家所住的地方。 氓(méng):從別國遷來的人。返回null④ 與之處:雙賓結構。 與:給。 之:指許行。 處:處所,這裏即指“廛”。 ⑤ 徒:門徒,門人。 衣(yì):動詞,穿衣。 褐(hè):粗毛編織的衣服,是當時貧苦人的衣服。 ⑥ 捆:砸。 屨(jù):麻鞋、草鞋。 捆屨:即做鞋。編麻鞋、草鞋時要邊編邊砸,這樣可以使鞋結實。 以爲食:以此爲生。 ⑦ 耒(lěi):古代的農具,形狀像兩股叉。 耜(sì):鍬一類的農具。 之:動詞,去,往。 返回null① 學:前一個“學”用如名詞,指原來向陳良學到的東西。後一個“學”是動詞,學習。 ② 誠:副詞,確實、的確。 雖然:凝固結構,雖然如此。 雖:連詞,相當於今天的“即使”、“雖然”。 然:指示代詞,如此。 ③ 道:名詞,指許行所認爲的古聖治國之道。 ④ 賢者:指古代的賢君。 並耕:一起耕作。 ⑤ 饔(yōng):早飯。 飱(sūn):晚飯。“饔飱” 用如動詞,做飯。 饔飱而治:指自己一面做飯,一面治理天下。 ⑥ 倉廩(lǐn):糧食倉庫。 府庫:藏財帛的地方。 ⑦ 則:連詞,那麽。 是:代詞,指“滕有倉廩府庫”這一事實。厲:病。 厲民:使人民困苦。 自養:供養自己。 ⑧ 惡(wū):哪裏。 惡得賢:哪裏夠得上稱爲賢君呢! 返回null① 褐是用未經紡織的麻編織成的衣服,所以不算是“織布然後衣”。 ② 冠:用如動詞,戴帽子。冠是古代帽子的總稱。 ③ 奚冠:戴什麽帽子? 奚:疑問代詞,什麼。作“冠”的賓語。 ④ 冠素:戴生絹做的帽子。 素:生絲織成的絹帛,不染色。 ⑤ 與:同“歟”,表示疑問語氣,可譯作“嗎”。 ⑥ 奚爲:爲什麽。疑問代詞“奚”作介詞“為”的賓語。 ⑦ 害於耕:對耕種有妨礙。 ⑧ 釜(fǔ):古代的一種鍋。 甑(zèng):瓦製的蒸東西的炊具。 爨(cuàn):炊,燒火做飯。 ⑨ 鐵:指鐵製的農具。返回null① 械:兵器、工具都叫械。這裏指耒耜一類農具。 器:釜甑等器具。 厲:危害。 陶:燒製陶器。 冶(yě):冶煉製造鐵器。“陶冶”在這裏指製造陶器和鐵器的匠人。 ② 舍:舊注解釋為“止(只)”;一說同“啥”,何,什麼(依章太炎說)。 宮:室。上古時“宮”還沒有用來專指帝王的宮室。 句意是:[一切東西]都只從自己家裏拿來用。 ③ 何為:賓語前置,即“為何”,為什麼。 紛紛然:忙碌的樣子。 百工:從事各種工藝生産的工人。 交易:交換。 ④ 憚(dàn):怕。 不憚煩:不怕麻煩。 ⑤ 獨:單單,偏。 ⑥ 大人、小人:這是當時統治階級的用語,有時指有地位的和沒有地位的,有時指有“道德”的和沒有“道德”的。在《孟子》中“大人”與“君子”同義,指國家的統治者。“小人”與“野人”同義,指被統治者。返回null⑦ 所爲:所做的東西。 備:具備。 句意是:一個人的生活,各行各業所生産的東西都要具備。 ⑧ 率天下而路也:帶著天下之人奔走在道路上。 路:用作動詞,奔走于道路。一說“疲勞、羸弱”(依王念孫說,見《讀書雜誌》)。 ⑨ 或:肯定性無定代詞,有的人。 ⑩ 勞心者、勞力者:指上文“大人”、“小人”。 治人:統治人。 治於人:被人統治。 ⑪ 食(sì):使動用法,給[人]東西吃,等於説“供養”。 食於人:被人供養。 ⑫通義:一般的道理。  返回null① 堯:和下文說的舜、禹都是傳說中的古帝王。平:平定,指治理好。 ② 洪:大。 橫流:不順水道,亂流。 ③ 登:成,莊稼成熟。 ④ 偪:後來冩作“逼”,這裏是威脇的意思。 ⑤ 迹:同“跡”。獸蹄鳥迹之道:指獸蹄鳥跡形成的道路。 ⑥ 交:縱橫交錯。 中國:指中原地帶。這句極言獸蹄鳥跡之多。 ⑦ 敷:治(依趙岐説),指治水土。 敷治:治理。 ⑧ 益:舜的臣。掌火,掌管火。這是説舜使益任主火之官。 ⑨ 烈:用如動詞,放大火燒。返回null⑩ 疏:疏通。 九河:相傳是禹在黃河下游爲了疏濬黃河而開鑿的九條支流,其故道已不可考。 ⑪ 瀹(yuè):疏導。 濟(jǐ)、漯(tà):都是水名,故道都在今山東省。 ⑫ 注:使……流入。 諸:之於。 海:指今黃海。 ⑬ 決:排除水道壅塞,導引水流。 汝:汝水,在今河南,東流入淮河。 漢:漢水。排:排除,指排除水道淤塞。 淮:淮河。 泗:泗水。泗水源出山東泗水縣,古代泗水在今江蘇淮陰附近入淮,今泗水流入運河。 江:長江。 案:汝漢淮泗四水,只有漢水流入長江,這裏可能是記述的錯誤(依朱熹説)。 ⑭ 可得而食:能夠耕種並收穫糧食。 ⑮ 是時:這個時候。 雖:連詞,即使。 得乎:等於說“行嗎”、“可能嗎”。 返回null① 後稷:名棄,周的始祖。“稷”本是主管農事的官名,堯任命棄爲稷,周人因稱棄爲後稷(“後”是“君”的意思)。 稼穡(sè):農業上種叫稼,收叫穡,這裏泛指農事。 樹、藝:都是種植的意思。 ② 育:生養,這裏有得以生存、繁殖的意思。 ③ 人之有道也:人之爲道也(依王念孫《經傳釋詞》之説,王引之《經傳釋詞》引),意思是說關於人的道理。 ④ 吃得飽,穿得暖,住得安逸卻沒有受到教育。 煖:“暖”的異體字。 逸居:住得安逸。 ⑤ 有:通“又”。 ⑥ 契(Xiè):堯的臣子,商的始祖。 司徒:官名,掌管教育等事。返回null⑦ 用人倫來教育百姓。 以:介詞,用。 人倫: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統治階級所規定的人與人之間的正常關係,即社會和家族內的等級關係。以下五句即所謂五倫,是等級關係的具體體現 。 ⑧ 父子之間有骨肉之親,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夫婦之間有男女之別,長幼之間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義:[統治者所認爲的]公正合理的道理或舉動,這裏指君臣之間命令和服從的關係。 別:分別,區別,這裏指夫婦之間男女不平等的關係。 敍:通“序”,次序,等次。 ⑨ 放勳:堯的號。 勞(lào):慰勞。 來(lài):通“徠”,招徠,使……來(來歸順)。 勞之來之:對人民加以慰勞和安撫,使民來歸順。 ⑩ 匡:使動用法,使……正。 直:使動用法,使……直。 匡之直之:教育人民,使人民正直。 ⑪翼:義同“輔”,保護。 輔之翼之:幫助人民,[使人民向善]。 ⑫ 自得之:指自得其善性。 ⑬ 從:隨著。 振:後來寫作“賑”,救濟。 返回null① 以……為:把……作為。 臯陶(Gāo yáo):舜的司法官,相傳禹和臯陶曾幫助舜治理天下。 ② 夫(fú):句首語氣詞。 百畝:約合現今二十四畝。 易:治,這裏指把田種好。以田地種不好爲自己的憂慮的人,是農夫。 ③ 這裏的“惠”、“忠”、“仁”,是孟子隨文而做的解釋,並不能概括這三個詞在當時的全部涵義。 ④ 因此把天下讓給人容易,但是要爲天下找到更賢的人卻很難。 ⑤ 以下幾句見《論語·泰伯》,但文字頗有出入。 ⑥ 大哉:偉大啊!“大哉”是謂語,謂語放在主語前面,起強調作用。下文“君哉”同。 ⑦ 則:法則,用作動詞,效法。 返回null⑧ 蕩蕩乎:廣大遼闊的樣子。 名:用如動詞,指用言語來稱贊、形容堯的好處。句意是:堯的盛德廣大無邊啊,百姓找不到恰當的言語來贊美他。 ⑨ 君哉:指得人君之道。 ⑩ 巍巍乎:高大的樣子。 與(yù):參與。不與,等於説不相干(依朱熹説)。意思是說舜擁有天下而好像跟自己不相干,他一點也不爲自己,也不以擁有天下爲榮。 ⑪ 豈:難道。 亦:語氣副詞,相當於“只不過”。 耳:罷了。 返回null① 夏:指當時中原各國(這些國家當時文化較發達)。 變:改變,同化。 夷:指居住在邊遠地區尚未開化的諸部族。 變夷:使夷同化。 變於夷:被夷同化。 ② 楚産:出生在楚地的人。當時楚地文化也很發達,但孟子仍斥之爲夷。 ③ 周公:姬旦,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經輔佐周武王。 ④ 北方的學者沒有哪個人能超過他。 或:無定代詞,有人。 或之先:即“或先之”。 先:用如動詞,超過。 之:“先”的賓語,指陳良。 ⑤ 豪傑:才能出衆的人。 ⑥ 倍:通“背”,背叛。 ⑦ 沒:通“歿”,死。 ⑧ 治:整理。 任:擔子,指行李。 治任:收拾行裝。上古時代,弟子爲老師服心喪(哀痛與喪父相仿,但不服喪服,所以稱心喪)三年,所以三年過後門人散去。 ⑨ 相嚮:面對面。 嚮:向。 失聲:悲不成聲。 ⑩ 反:後來冩作“返”。 場:墓前供祭祀用的場地。子貢因對孔子感情深摯,所以又守墓三年。 返回null① 有若:即有子。 聖人:指孔子。 強(qiǎng):勉強。 強曾子:勉強曾子[也這樣做]。 ② 以:介詞,用。 濯(zhuó):洗。江漢:指長江和漢水。“江漢”是介詞“以”的前置賓語。“江漢以濯之”即“以江漢濯之”。下句“秋陽以暴之”結構同此。 ③秋陽:秋天的太陽。周曆的七八月相當於夏曆的五六月,正是陽光最強的時候。 暴(pù):曬後來冩作“曝”。 ④ 皜(hào)皜乎:光明潔白的樣子。 尚:通“上”,達到、超過。 不可尚:指(任何人)都不能達到孔子的境界。 ⑤南蠻:古代對南方少數民族的通稱。 鴃(jué):鳥名,又名伯勞,叫的聲音不好聽。孟子用“鴃舌”來比喻許行的話難聽,表示對他的歧視。返回null⑥ 出於幽谷,遷於喬木:語出《詩經·小雅·伐木》。幽谷:幽暗的山谷。比喻下流。 喬木:高大的樹木。比喻高尚。《詩經》是説鳥,孟子則用來比喻人應該像鳥兒從幽谷遷到高樹一樣,從下流趨向高尚。 ⑦語出《詩經·魯頌·閟宮》。意思是攻擊戎狄,懲治荊舒。 戎狄:西周時西方和北方的部族。 膺(yīng):擊。 荊:即楚國。舒:南方的小國,從屬於楚,在今安徽廬江縣西南部。 荊舒:指南方的部族。 懲:懲治,意思是使人受創而警懼。 是:助詞,賓語前置的語法標記。 ⑧ 方且:將要。《詩經》中寫的是魯僖公,孟子說是周公,與《詩經》有出入。 ⑨是:指戎狄荊蠻。“是”是“學”的賓語。 之:助詞,賓語前置的語法標記。 ⑩ 變:即承上文“用夏變夷”的“變”。以上三句的意思是:周公這樣的賢人還要攻擊他們,你卻去學習他們,這真正是不善於變化了。 返回null① 賈(jià):價格,後來冩作“價”。 貳:通“二”。 國:都城。 偽:欺詐、作假。 ② 雖:讓步連詞,即使。 五尺:戰國時一尺約等於今尺的三分之二強,五尺就是現在的三尺多。 適:到……去。 ③ 莫:否定性無定代詞,相當於“沒有人”。 之:代詞,指五尺之童。 或:句中語氣詞。 莫之或欺:沒有任何人騙他。 ④ 相若:相像,也就是相同。 ⑤ 縷(lǚ):線。 ⑥ 不齊:不一致。 情:自然之理,指[事物的]本性。 返回null⑦ 或:肯定性無定代詞,有的[東西]。 蓰(xǐ):五倍。 什:十倍。“十”在表示倍數或分數時常寫作“什”。 什百、千萬:都是説的倍數。 ⑧ 比:平列,同等看待。 同:動詞,等同,劃一。 同之:使之等同。 ⑨ 巨屨:舊說是粗糙的鞋。 小屨:精細的鞋。句意是:粗糙的鞋和精細的鞋賣同樣的價錢,人們難道肯做精細的鞋嗎? ⑩ 相率:彼此帶領著。 ⑪ 悪能治國家:怎麽能夠治理國家呢! 悪:疑問代詞,怎麽,哪裏。 返回愿受一廛而为氓 愿受一廛而为氓 注:“廛,一般百姓的住宅(依孙诒让说,见《周礼正义·地官·载师》)。” 《周礼·地官·载师》郑玄注引郑司农云:“廛,市中空地未有肆,城中空地未有宅者。”此注甚确。此“廛”即为“城中空地未有宅者”。非谓许行向滕文公索要现成之住宅(实际上也并没有这种现成的供外来人口用的住宅),他只是要一块建房空地而已。返回氓1 [ménɡ ] 1.民;百姓。 《诗·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貿絲。” 毛 传:“氓,民也。” 2.指外地迁来之民。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七年正月十六日》:“招徠遠氓,不遺餘力。” 3.草野之民。 《战国策·秦策一》:“彼固亡國之形也,而不憂民氓。” 鲍彪 注:“在野曰氓。”氓1 [ménɡ ] 1.民;百姓。 《诗·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貿絲。” 毛 传:“氓,民也。” 2.指外地迁来之民。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七年正月十六日》:“招徠遠氓,不遺餘力。” 3.草野之民。 《战国策·秦策一》:“彼固亡國之形也,而不憂民氓。” 鲍彪 注:“在野曰氓。”返回相关文化相关文化古代平民于城邑中可占一廛宅地。《周礼·地官·遂人》“上地,夫一廛,田百亩,莱五十亩,余夫亦如之。”注:“莱为休不耕者。” 1.褐,《说文·衣部》:“编枲袜。一曰粗衣。从衣曷声。” 2.氓,《说文·民部》:“氓,民也。”又“民,众萌也。”二字为转注。 返回null尽弃其学而学焉。赵岐注:“弃陈良之儒道,更学许行神农之道也。” 饔飧而治。赵岐注:“熟食也。朝曰饔,夕曰飧。” 许子衣褐。赵岐注:“以毳织之,若今马衣也。或曰褐,枲衣也。一曰,粗布衣也。”返回null“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注:“厉,病。厉民,使人民困苦。” 庄荣贞谓“厉”为“虐害,剥削”义。 《左传·成公十年》:“晋侯梦大厉,被发及地。”杜预注:“厉,鬼也。”《玉篇·厂部》:“厉,虐也。”“厉”的“虐害”义大概从“恶鬼”义引申而来。“病”亦有“损害”义,如《战国策·东周策》:“君若欲害之,不若一为下水,以病其所种。” 所以,以“病”释“厉”是可以的。《论语·子张》:“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何晏集解引王肃曰:“厉,病也。”但似不必认为是使动用法。返回null“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宫中而用之?”注:“舍,止(只)。按,舍字不好懂,姑从旧注。” 赵岐原注为“舍,止也。止不肯皆自取之其宫宅中而用之。”文选注者以为赵岐注“舍”是副词“止”(只)义。实际赵岐说得很清楚:此“舍”为“止不肯”, 也即动词“止”义。句意为“许子为什么不亲自从事陶、冶,不肯什么东西都从自己家里拿来用呢?”所以,注者说“姑从旧注”,实际并没有“从旧注”。 返回 null“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注:“路,疲劳,羸弱(依王念孙说,见《读杂志》)。” 周玉秀申王说,谓《说文》云:“羸,瘦也。”《广雅·释诂三》:“羸,恶也。”《释言》:“羸,脊也。”为形容人形体疲病瘦弱、精神萎蘼、衣着破敝、生活潦倒的词,羸声转为路,二字上古双声,主要元音相同,故路也有瘦弱、疲病义。路本义是道路,因羸之音转形式未造本字,故以路代之,字亦作“潞、露”等。 返回null王念孙《广雅疏证》认为,羸应读“力卧反”,即音为lu。今甘肃方言亦读lu,或曰“lu lin’,指人身体病弱、生活潦倒或衣衫破烂之形,其字当作“羸怜”或“羸遴”,《说文》:“遴,难也。”现代汉语中“褴褛”一词正是羸怜的倒语音转形式。null此句赵岐注“是率导天下以羸困之路也”是望文生义。“路”作“羸困”解之例,又如《诗·大雅·皇矣》:“帝迁明德,串夷载路。”郑玄笺:“路,应也。”陆德明释文以应为“瘠”。《管子·四时》:“不知五谷之故,国家乃路。” 返回null通“ 露 ”。衰败;疲敝。《管子·四时》:“不知五穀之故,國家乃路。” 郭沫若 等集校引 王念孙 曰:“路、露通,露,敗也。” 《孟子·滕文公上》:“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爲備,如必自爲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赵岐 注:“路謂導人羸困之路。”null率,《说文·率部》:“捕鸟毕也。”以网捕鸟亦为率。张衡《东京赋》:“悉率百禽。”假借为率领之率。返回null时永乐谓“食”古有耕种义。《尔雅·释地》:“可食者曰原。”郝懿行义疏:“凡可耕种通谓之原。”《墨子·非攻下》:“今天下好战之国——齐、晋、楚、越。若使此四国者得意于天下,此皆十倍其国之众,而未能食其地也。”孙诒让闲诂:“食,谓治田以耕者。”吴毓江校注:“食,谓垦耕。”《周礼·地官·遂师》:“经牧其田野,辨其可食者。”孙诒让正义:“可食即谓可耕之地。”《礼记·檀弓上》:“我死,则择不食之地而葬我焉。”郑玄注:“不食,谓不垦耕。”《孟子》下文言:“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食、耕”变文以免重复也。 返回null王彦坤谓“劳之来之”三句,“劳、来”,“匡、直”,“辅、翼”两两同义,“劳来”义为劝勉,详见王念孙《广雅疏证》卷四。杨白云亦有此说,引《集韵》曰:“答其勤曰劳,抚其至曰来。”其例又有《后汉书·原涉传》:“从宾客往至丧家,以为棺敛,劳徕毕葬。”颜师古注:“劳徕,谓慰勉宾客也。” null《广雅疏证》卷四:“《尔雅》:‘劳,来,勤也。’《大雅·下武篇》:‘昭兹来许。’郑笺曰:‘来,勤也。’《史记·周纪》:‘日夜劳来,定我西土。’《墨子·尚贤》篇:‘垂其股肱之力,而不相劳来。’皆谓勤也。”《诗·小雅·大东》:“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西人之子,粲粲衣服。”毛传:“来,勤也。”郑玄笺;“东人劳苦而不见谓勤。” 后作勑。《墨子·尚贤》孙诒让闲诂:“《说文·力部》云:‘勑,劳勑也。’劳来即劳勑。”《礼记·中庸》:“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来百工也。”王引之《经义述闻》:“来谓劳来之来,谓勤勉之也。来字本作勑。” 返回null“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训此“亦”为“惟”,即“只,只是,仅仅,只不过”。“亦不用于耕”意即“唯不用于耕”。《韩非于·难二》:“亦有君之不能耳,士无弊者。”《孟子·粱惠王上》:“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唐杜甫《兼葭》:“江湖后摇落,亦恐岁蹉跎。”《史记·魏世家》:“子击因问曰:‘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皆“亦”用为“唯”义的例证,俱见裴书所引。null“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 注:“易,治。” “易”训“治”之例,尚有《诗·小雅·甫田》:“禾易长亩,终善且有。”《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司空以时平易道路。”毛传、杜预并注曰:“易,治也。” 返回null今也,南蛮鴂舌之人,非先王之道。赵岐注:“今此许行乃南楚蛮夷,其舌之恶,如鴂鸟耳。鴂,博劳鸟也。《诗》云:‘七月鸣鴂。’” “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注:“‘出于幽谷,迁于乔木’,是用《诗经·小雅·伐木》的话。” 《孟子·滕文公上》原文为“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小雅·伐木》原文为“出自幽谷,迁于乔木”(据中华书局本《十三经注疏》)。返回null相 [xiānɡ ][《廣韻》息良切,平陽,心。] 1.交互;互相;共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以爲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國乎?” 2.递相;先后。《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天下者, 高祖 天下;父子相傳,此 漢 之約也。” 3.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施为。古乐府《木兰诗》:“爺娘聞女來,出門相扶將。” 4.质地;实质。《诗·大雅·棫樸》:“追琢其章,金玉其相。” 毛 传:“相,質也。” 5.相差。《孟子·滕文公上》:“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萬.” 6.通“ 鑲 ”。参见“ 相嵌 ”。 7.姓。 晋 有 相龙 。见《晋书·五行志上》。null相[xiànɡ ] [《廣韻》息亮切,去漾,心。] 1.看,观察。《书·无逸》:“相小人,厥父母勤勞稼穡,厥子乃不知稼穡之艱難。” 孔 传:“視小人不孝者,其父母躬勤艱難,而子不知其勞。” 2.旧时迷信,用观察面貌、形体来推测人的命运。 3.旧时迷信,以“拆字法”推测人之休咎。 宋 沈作喆 《寓简》卷九:“﹝ 謝石 ﹞又以其術動朝士,相一字至萬錢。”参见“ 相2字 ”。 4.辅助;佑助。唐 韩愈 《贺皇帝即位表》:“臣聞王者必爲天所相,爲人所歸,上符天心,下合人志。” 5.导引盲者的人。《礼记·仲尼燕居》:“治國而無禮,譬猶瞽之無相與,倀倀乎,其何之?” 孔颖达 疏:“相,謂扶相。” 6.古官名。百官之长。后通称宰相。null7.古官名。 汉 时诸侯王国的实际执政者,地位相当于郡太守。《後汉书·张衡传》:“ 永和 初,出爲 河間 相。” 8.使为相。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 遼 人敕其邊吏曰,中國相 司馬 矣,慎毋生事開邊隙。” 9.随从。《左传·昭公三年》:“ 箕伯 、 直柄 、 虞遂 、 伯戲 ,其相 胡公 、 大姬 已在 齊 矣。” 杜预 注:“其先祖鬼神已與 胡公 共在 齊 。” 孔颖达 疏引 服虔 曰:“相,隨也。” 10.赞礼者。《论语·先进》:“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爲小相焉。” 何晏 集解:“小相,謂相君之禮者也。” 11.指妻。《荀子·大略》:“往迎爾相,成我宗事。” 12.选择。《周礼·春官·簭人》:“上春相簭。” 郑玄 注:“謂更選擇其蓍也。”《周礼·考工记·矢人》:“凡相笴,欲生而摶。” 郑玄 注:“相,猶擇也。”《三国演义》第六五回:“良禽相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null13.治理。唐 柳宗元 《梓人传》:“是足爲佐天子相天下法矣!” 14.相貌;模样。 15.指照片。 16.舂谷时的号子声。《礼记·曲礼上》:“鄰有喪,舂不相。” 郑玄 注:“相,謂送杵聲。”参见“ 相2杵 ”。 17.古乐器名。 18.琵琶颈部所镶的四块或六块山状物。以象牙、牛角或红木制成,用来确定音位。 19.农历七月的别称。《尔雅·释天》:“正月爲陬……七月爲相。” 20.星名。 汉 甘公 石申 《星经·相》:“相星在北極斗南。” 21.古城名。在今 河南省 安阳市 西。又名 亶甲城 。《书·咸有一德》:“ 河亶甲 居 相 。” 孔 传:“ 相 ,地名,在 河 北。” 22.佛教语。谓一切事物的外观形状。 南朝 梁 沈约 《佛记序》:“降胎求道,寧止一相。” 23.姓。 晋 有 相云 。见《晋书·姚兴载记上》。
/
本文档为【许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