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从书圣王羲之的作品看中国书道

从书圣王羲之的作品看中国书道

2013-01-23 7页 doc 420KB 20阅读

用户头像

is_766654

暂无简介

举报
从书圣王羲之的作品看中国书道从书圣王羲之的作品看中国书道 一、“道”与“书” 提起中国书道,必须先强调一下“道”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促进了中国文化和思想的飞跃。以儒家和道家为主要代表的诸子百家都对“道”的概念做出了各自的诠释,儒家将对“道”的追求作为最远大志向,道家认为“道”是宇宙的起源和运行规律,此后,“道”伴随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变化绵延发展,是中国的文化之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说文》:“书,箸也”。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书”中国古人交流的一个工具,在发展过程中内涵逐渐丰富,不仅实用、简约、便捷,而且具有审美价...
从书圣王羲之的作品看中国书道
圣王羲之的作品看中国书道 一、“道”与“书” 提起中国书道,必须先强调一下“道”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促进了中国文化和思想的飞跃。以儒家和道家为主要代表的诸子百家都对“道”的概念做出了各自的诠释,儒家将对“道”的追求作为最远大志向,道家认为“道”是宇宙的起源和运行规律,此后,“道”伴随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变化绵延发展,是中国的文化之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说文》:“书,箸也”。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书”中国古人交流的一个工具,在发展过程中内涵逐渐丰富,不仅实用、简约、便捷,而且具有审美价值。 中国书道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现代人传承书道,有利于整体的中国文化与时俱进,生生不息。虽然书道在现代的实用意义不大,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书道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追求更高的境界——悟道和修道。 二、魏晋书道 从书道的发展上看,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咸备臻于完善的一代。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着真书(楷书),而行草书几乎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真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它们的定型,美化是书道史上的一次巨大变革。 三国是书道发展的过渡时期,两晋则是中国历史上书道发展的鼎盛时期,是书道历史上最伟大的时代。两晋时期书道开始走向了自觉阶段,奠定了中国书道的发展方向。 可以说,是这个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成就了王羲之。 三、千秋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生于两晋,这个书道鼎盛的时代,为他的书道成就提供了绝好的文化环境。同时,他的书道也为两晋书道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王羲之在书道上的造诣,与他的精神和品格是分不开的。《晋书》称:“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他小时候不善于言谈,但是长大后却擅长辩论,性格耿直,这股正气在他的书法中也得到很好的体现。有一次,太尉郗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王家子弟都显得有些拘谨,“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这就是王羲之,洒脱不羁。 王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会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名士荟萃。谢安未做官时就住在这里。还有孙绰、李充等人,皆以文章盖世,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与王羲之情投意合。王羲之曾和好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宴集,并亲自作序,来抒发自己的志向。《兰亭集序》写道:“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体现了王羲之对人生意义的参悟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士人要么谈玄悟道,要么归隐山林,寄情山水。 王羲之在书道上的登峰造极的高度,与王羲之信奉道教,书、道合一有很大的关系。《晋书·卷八十·列传第五十》记载,王氏家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又精通书道。”土生土长的道教,很早就产生道教符。在抄写经书时,必须由精于书艺的经生抄写,而在书写经本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了道教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历史上诸多道家学者多是有名的书画家,他们修身养性,既精通道法,又能挥毫泼墨,落笔成体。王羲之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将修道和书法艺术相互契合,相得益彰,因而产生了具大的艺术魅力。 四、王羲之书道作品赏析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的书可以用“飘若游云,矫若惊龙” “龙跳天门,虎卧凰阁” “天质自然,丰神盖代”来形容,他的作品灿若繁星,有《兰亭序》《姨母帖》《寒切帖》《丧乱帖》《十七贴》《快雪时晴帖》《黄庭经》《乐毅论》等等。在这里,我选取了《兰亭序》和《快雪时晴帖》作为赏析的对象。 (一)《兰亭序》 《兰亭序》被称作是“天下第一行书”,不仅气韵生动,而且超凡脱俗。王羲之在物我两忘的境界中,挥写千古杰作。因为他的情深意厚,所以能挥洒自如;正因为他悟道、修道,因此作品道法自然,浑然天成;因为他笔法精妙,故能使笔如行云流水且形神兼备。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如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图一中的每个字好像都具有了筋骨血肉,而且被赋予了各自的秉性、精神、风仪,或坐,或行,或卧,或奔,各具形态。就以其中的“之”为例,所有的字都有不同的形态和神韵。有的重心偏左,像在奔跑,这是动;有的比较宽大,重心低,给人非常稳重的感觉,这是静;更有意思的是,有的好像一条准备进攻的龙,把身子先缩回来,蓄势待发。 整幅作品是一个整体,每个字的前后都有着照应,字的粗细、大小、动静到筋骨、神韵都贯穿一气。 (二)《快雪时晴帖》 《快雪时晴帖》可以说是 王羲之的行书中最为完备、 最为成熟的。 这是一封郑重其是的适 用于社交场合的信函,从王羲 之一再客套的“顿首”中,我 们感到,这是一幅非常恭稳 的、精心创作的作品,也是王羲之传世墨迹中最能体现出流利温雅之美的作品。作品气质优美,让人进入恬淡的境界。 《快雪时晴帖》在笔势上以圆笔藏锋为主,起笔与收笔,钩挑波撇都不露锋芒。用笔藏头护尾,线条圆劲,充满富有弹性的力量。明代鉴藏家詹景凤以“圆劲古雅,意致优闲逸裕,味之深不可测”形容它的特色。整体结构介于楷、行、草之间穿插变化,融为一体。前后两次“顿首”作连笔草书,第二行“果为”也作连笔。 唐太宗李世民、元代赵孟頫受其影响最大,他们多得其雍容朴厚、中庸平和的一面,但是却不容易得到其雄伟壮丽、古意盎然的特质。 五、王羲之的对书道发展的影响 王羲之的书道融合了秀丽雅致的审美情趣和深刻精妙的道家思想,对中国书道几千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羲之的书法首先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玄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 南朝的王僧虔、齐高帝、陶弘景尊奉王书;唐朝的唐太宗李世民、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更是对他推崇备至;以后的各代都有尊王的名家,王氏书风永世芬芳,真是“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我们今天学习书道,也要以王羲之为楷模,去攀登我们这个时代书道高峰。不仅要学习他的字,更要学习他对道的领悟和修为。 参考资料: 程方平 《中国书道》2012-05华文出版社 乔柏梁 《中国历代碑帖赏析》2005-09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何传馨 《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一 —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本) 图二——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
本文档为【从书圣王羲之的作品看中国书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