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与应急处理

2017-09-15 23页 doc 46KB 75阅读

用户头像

is_682974

暂无简介

举报
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与应急处理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与应急处理 意外伤害是儿童死亡的首位原因。80%以上的儿童意外伤害发生在家中,尤其是婴幼儿。意外伤害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家长的安全意识不够,照顾不周或不良行为习惯引起的,如有很多家长喜欢随意在家中摆放剪刀、打火机和化学药品等。也有的家长在照顾孩子时不能全心全意,习惯边看孩子边做事。这些看似不经意的行为习惯,为儿童的安全埋下隐患。儿童意外伤害是可以避免的,这就需要家长和监护人了解意外伤害发生的类型和原因,提高安全意识和掌握正确的预防手段。 第一节 儿童意外伤害的类型、原因及预防 一 儿童容易发生的伤害类型...
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与应急处理
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与应急处理 意外伤害是儿童死亡的首位原因。80%以上的儿童意外伤害发生在家中,尤其是婴幼儿。意外伤害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家长的安全意识不够,照顾不周或不良行为习惯引起的,如有很多家长喜欢随意在家中摆放剪刀、打火机和化学药品等。也有的家长在照顾孩子时不能全心全意,习惯边看孩子边做事。这些看似不经意的行为习惯,为儿童的安全埋下隐患。儿童意外伤害是可以避免的,这就需要家长和监护人了解意外伤害发生的类型和原因,提高安全意识和掌握正确的预防手段。 第一节 儿童意外伤害的类型、原因及预防 一 儿童容易发生的伤害类型和原因 1.坠落伤和跌倒 儿童最容易跌落和摔倒的地方包括地板、楼梯、吃饭用的高椅子、婴儿床、阳台、滑梯、学步车、儿童车和自行车等。坠落易导致头损伤,摔倒容易导致四肢损伤。 2.溺水 儿童溺水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游泳时无成人监护。另外城市儿童也可能在自家的浴室、厕所、洗衣机(尤其是滚筒洗衣机,孩子容易钻进去),公园的水池,盛水的桶、缸,街道无盖的下水道,的工 地等;农村儿童容易发生溺水的地点主要是家附近的沟、塘、河和湖泊等。 3.烧烫伤 家中的火炉、茶壶,热水、热汤、热饮、电熨斗、电插座、电热水器等是发生烧烫伤的主要原因。另外孩子在燃放鞭炮、烟花,玩火柴和打火机时也容易发生烧烫伤。 4.切割伤和挤压伤 家中随处乱放的菜刀、水果刀和剪刀,甚至妈妈们的化妆器械,如眉剪(钳)等都可能因儿童当做玩具玩耍而导致切割伤;另外劣质玩具也可能划伤儿童娇嫩的皮肤;被门、抽屉夹住可发生挤压伤。 5.误饮、误食和窒息 呕吐物(奶或食物残渣),吞食玩具的小部件、电池、纽扣、笔帽、果冻、坚果(如花生米、瓜子、松子仁、腰果等),塑料袋、包装袋、气球等蒙住口鼻,容易导致窒息;误食药物、农药和洗涤剂等可致中毒。 6.道路交通伤害 儿童乘坐汽车时,趁大人不注意打开车门,结果从车上掉下去;走路或在道路上玩耍时遇到车祸;较大儿童骑自行车时被其他车辆撞倒。严重的道路交通伤害可导致头和脊柱损伤。 7.运动伤 儿童游泳、骑自行车、溜冰和打球时发生碰撞、摔倒导致皮肤挫伤、擦伤等以及急性肌肉或肌腱拉伤、扭伤等。 二 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 1.父母的监护技能和安全意识 家长对意外伤害的防范意识、防范的正确与否和意外伤害的发生及死亡率有密切关系。研究显示,家长的不良监护行为不仅可导致儿童(尤其是6岁以下的儿童)发生伤害,也可通过影响儿童本身的行为而增加儿童发生伤害的危险。如我国农村儿童的意外窒息主要发生在4个月以内婴儿身上,主要是由于与父母同床同被睡觉导致的。在家中剪刀、药物等物品儿童可接触到;给孩子洗澡时不懂得先放凉水再放热水的顺序;正给孩子洗澡或做饭时接电话时间较长,使儿童长时间处在无人监护的状态而导致儿童发生伤害;乘坐车辆时让/抱儿童坐在前排位置,或在车内未给儿童安装儿童安全座椅等。这些行为都说明家长的安全意识不足,监护和养育技能不好,需要加强安全意识的教育。家长应该知道急救电话(120)和其他必要的呼救电话号码,如110,119等。 2.家庭和社区环境 家庭结构设计、物品摆放要完全按孩子的安全需要进行规划。如是否安装了烟雾报警器、饮水机温度、电熨斗的放置是否安全、电插 座盖和抽屉是否上锁;家中的阳台栏杆高度、窗户是否有护栏和家具的摆放位置等,均要随着儿童身高和年龄的变化而改变,以适应儿童的需要和安全。社区中是否有儿童游玩的专用场所,游玩区是否安装了防跌地垫等。 3.安全教育 对于2岁以上的孩子就可以开始进行日常安全教育,父母用自己的行动示范给孩子看,反复教他们正确的行为方式。教育孩子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增加安全意识。 时时刻刻牢记孩子的安全,这样你的孩子一定会拥有一个安全美丽的童年。 对父母的忠告:能让孩子安全的家庭环境才是最好的家庭~ 第二节 常见的儿童意外伤害 一 道路交通伤害 道路交通伤害是指车辆在公路、街道或其他道路上运行时引起或发生的死人、伤人或物件损失的事故。交通伤害是中国14岁以下儿童的第二大杀手,每年中国儿童交通事故死亡率是欧洲的2.5倍,美国的2.6倍。 1.发生原因 行人和机动车碰撞是儿童和青少年最主要的交通受害方式,其次是摩托车和自行车(助动车)碰撞或摔落。四肢和颅脑是道路交通伤害最主要的受伤部位。交通管理部门认为儿童发生道路交通意外主要有两种情况:儿童突然出现在机动车道上,或儿童从车前或车后突然窜出。儿童作为乘客,机动车发生碰撞时,如果车内没有儿童安全座椅或安全带把儿童固定住,儿童受伤的危险性和严重性将增加。 2.预防措施 (1)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家长和学校要加强儿童的交通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在托儿所或幼儿园就开始进行交通安全常识的普及宣传。 (2)加强交通安全管理:加强学龄儿童及青少年交通安全管理,在学校开展交通安全知识教育,使学生懂得如何遵守交通规则,如何安全行走和安全过马路等(图3-4-1),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 (3)教育孩子要遵守交通规则: 家长首先要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不闯红灯、不逆行、不超速行车等。 教育儿童认识各种交通标志,如红绿灯、人行道和机动车道、斑马线等(图3-4-2)。 行走时走人行道。 不要在斑马线外横穿马路(图3-4-3)。 不在公路旁玩耍、打闹。 红灯停绿灯走;红灯亮时不横过马路。 骑自行车不能逆行、不准带人,不在机动车道上骑自行车。 不要让孩子骑三轮车上人行道、机动车道和狭窄的马路。 黄昏以后不要让孩子在有其他车辆通行的地方骑车。 (4)注意儿童乘车安全: 千万不要抱着孩子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因为一旦发生碰撞,儿童很容易遭到挤压。应该让孩子坐在后座,并给孩子系上安全带或坐在安全座椅上。 如果你有私家车,要求给儿童使用儿童固定座椅或安全带:0,4岁的儿童乘车时应使用后向式儿童安全座椅;5,10岁儿童应垫高座位并系好安全带;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11岁以上),可使用厚度适宜的能升降的衬垫,并系上普通安全带(图3-4-4)。 (5)驾车时切勿使用手提移动电话。 3.救护措施 道路交通伤伤情复杂,最常见的是挫伤、骨折、内脏和颅脑及脊柱损伤。及时的现场救治和转运是挽救儿童生命和减少残疾的关键。 发生交通事故后,小儿自救能力差,必须由他人实施现场抢救。施救者首先拨打急救电话120和交通应急电话122,然后确定伤儿是否已失去知觉,可以通过喊话或摇动伤者来确定,但注意摇动伤儿时不要用力过度,以免加重可能存在的外伤,特别是颈部外伤。如伤儿无反应,示已经失去知觉,急救者要尽可能进行心肺复苏,即打开气道,施行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等。救出的重伤病儿,在等候急救车来前,对大血管伤口止血、固定伤肢和确保呼吸通畅是主要的救护措施。 (1)骨折的现场处理:儿童受伤后,首先要确定是否有骨折。骨折的诊断有6点:有典型的外伤过程;局部疼痛;功能障碍;肢体肿胀(血肿);出现畸形;活动异常。发生骨折后现场处理非常重要,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现场检查。迅速而又动作轻柔地检查全身情况,特别注意有无昏迷及休克。有昏迷者,首先检查头部及神经系统是否有损伤,因为这会即刻危及生命。如口渴、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快弱、血压低等症状,可能是断骨刺破大血管引起大出血(包括内出血)而发生出血性休克,应当紧急处理,及时止血。 迅速止血。检查创伤部位出血情况,开放性骨折常伴有出血,必须及时控制。 伤口处理。开放性骨折者一般应马上止血包扎,创口内切忌填放任何物体,也不宜放消炎粉、止血粉、油膏等,以免造成清创时的困 难。如果骨折端外露,一般不作回纳,作紧急包扎、简单的局部固定后转送到医院处理。 固定。目的是限制断骨活动,避免在搬运时反复损伤,减轻病人的疼痛。固定的器材选择应就地取材,如树枝、木条、扁担等,用绷带或绳子捆绑固定。固定时应将断骨的上下两个关节固定住,如前臂骨折应固定肘关节和腕关节,下肢胫骨骨折则固定膝关节和踝关节。同时要注意四肢远端(手指、脚趾)的温度及皮肤颜色,以皮肤温度适中、颜色红润为好。如果指、趾端发紫、发凉,应及时将绷带放松重新包扎。 运送。经现场初步处理固定后,应立即送医院。搬运时动作要轻、柔、稳、速。救护车车速以平稳为宜,避免震荡,以防止加重病情。 (2)头部外伤的现场处理:车祸时如果儿童头部受到重创,如果没有明显的伤痕,轻打孩子的头,立该就哭了出来,脸色也没什么不好,不恶心,吃喝都好,状态和平时没什么变化,情绪也很好,要尽量让孩子安静下来,继续观察。 轻的头部外伤引起的头皮擦伤、挫伤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只要消毒伤口,涂些医用碘酒,局部包扎即可。如果孩子外伤后,头颅上突起了一个包块,即头皮血肿,而皮肤又未破损,这表明症状并不严重。但切不可用手去揉头部血肿处。正确的方法是立即从冰箱中取出冰块,用布包后敷在血肿处,可以减少皮下出血。如果没有冰块,用冷、湿毛巾冷敷也有助止血,以后随其自然吸收。注意不能用针穿刺抽血。 头皮裂伤者,出血量较多,需到医院进行清创缝合,这样既可避免感染,又使伤口迅速愈合,但一定要注射破伤风抗毒素防止发生破伤风。 如果颅骨骨折、脑震荡、脑挫裂伤、颅内血肿均提示有严重的脑损伤存在,家长均应急送患儿去医院治疗。在护送途中,应当尽量减少患儿头部的震动,要用双手悬空地把孩子托着,不宜把其头部紧靠在家长的胸部或放置在膝盖上,因为救护车的颠簸会间接震动孩子的头部,增加颅内出血及脑损伤而加重病情。 二 溺水 溺水伤害是指在游泳、失足落水、车船事故或跳水自杀、发生水灾时因大量水和泥沙堵塞呼吸道而发生窒息的伤害,可在数分钟内致人死亡,是严重威胁儿童和少年生命与安全的主要伤害。据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报告,我国2000年溺水死亡率为10.20/10万,远高于美国的1.25/10万和澳大利亚的1.75/10万。溺水伤害已成为继道路交通伤害后意外伤害死亡的第二位原因。男性溺水死亡率显著高于女性。 1.发生原因 (1)家长照看不周。农村托幼机构不健全,家长忙于生产,对孩子照管不周,儿童往往独自去池塘,沟渠,未加盖的粪坑、水井边等处玩耍。 (2)自我保护意识欠缺。儿童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缺乏自我保护安全意识,背着家长单独或结伴到江河、湖塘、水库或海滨游泳、戏水,对环境生疏,不懂游泳技术,甚至盲目冒险。 (3)相关场所缺乏安全措施。池塘、沟渠、井边或游泳场所没有安装护栏,深水区或浅水区无醒目的标志,水井、粪窖等没有加盖,缺乏安全监管措施。 (4)身患各种疾病。如患癫痫病,游泳时突然发作,或肌肉突然痉挛等。 (5)游泳前未做准备活动。 2.预防措施 (1)加强安全教育。通过多渠道,运用多种方式开展游泳安全宣传教育,教给家长和老师预防溺水知识和急救技术。教育孩子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要到江河、湖塘和水井边玩耍或行走,不单独去水流湍急处或水域情况不明处游泳。 (2)加强安全保护措施。池塘边设置护栏,水井、粪窖加盖,游泳场所设置浅水区与深水区醒目标志,要有充足的救生设备。定期清除淤泥杂草,填平坑洼,消除隐患。 (3)加强组织管理。儿童游泳要有组织地进行或由家长带领。教育孩子不可擅自行动。下水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活动。水上娱乐者 要穿救生衣。在自然环境如江河、湖塘中游泳要注意环境的变化,炎热烈日下不要长时间游泳,天暗下来后不要游泳。 (4)严格控制患病者游泳。凡身患癫痫病、传染病、重要器官性疾病的孩子不可游泳。 3.急救措施 (1)大声呼救(图3-4-5)。一旦发现溺水伤害,要大声呼救,具备救护能力和条件的人应立即施救,从溺水者背后抓住头发或腋窝,用仰泳姿势救出水面,扛在肩上,救上岸。不会游泳者可投以竹竿、绳索或木板等物让溺水者抓住,拖至岸边抢救。 (2)紧急控水(图3-4-6a、b)。溺水者被救上岸,要迅速清除其口、鼻内污物,解开衣扣、领口、腰带进行控水。对小孩可倒提双足,或腹朝下扛在肩上,头部自然下垂,抱其双腿,快速走动,使腹部积水排出。控水时间不可太长,以免耽误心肺复苏。 (3)心肺复苏。详见居家篇第四章第一节。 (4)急送医院救治。在现场急救的同时,要马上拨打120急救电话,及时送附近医院进行抢救。 三 跌落伤 跌落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平地跌倒或者滑倒,另一种是从高处坠落。跌落伤位居儿童意外伤害的第3位,已构成儿童期严重的健康 问,是导致0,14岁儿童残疾与死亡的主要原因,不仅严重危害健康与生命安全,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 1.发生原因与危害 跌落伤是儿童意外伤害的主要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跌落伤发生率逐渐下降,但死亡率却升高了。这是因为蹒跚学步的儿童多因走路不稳而跌伤,不会造成大的伤害。随着年龄增大,孩子活动的范围扩大了,一旦发生跌落伤,危害也随之增大。跌落高度是儿童跌落伤严重程度的决定因素,不同跌落高度所造成的跌落伤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差别较大。幼儿从楼梯、床、窗、家具以及家中其他的物体上跌落,是与儿童的好奇心以及自身运动技巧的发展相关联的。10岁以下的儿童是因跌落而受伤或致死的高危人群。因为幼儿的头颅骨还没有完全发育好,并且身体的重心点较高,所以比成人更容易跌落而导致头部受伤。头损伤严重者可致死,也可并发严重后遗症,如智力和其他功能的障碍等。婴儿从成人的膝盖上跌落,也可能会引起脑震荡,头骨破裂或颅内出血等。因此儿童跌落伤预防应从婴儿期开始。 2.预防措施 (1)0,1岁:当孩子可以在床上翻身、爬动时,就应该想到孩子可能会在你上厕所的一瞬间从床上掉下来。此时,应切记,时刻保证孩子身边有人监护。如果只有你一个人在家,应切记,一定要保证你的视线始终不要离开孩子,哪怕只有1秒钟你的视线要离开孩子,也要做好预防孩子跌落的工作:可以在床的四周放置一些东西,如枕 头;或把床的四周垫高,以防止孩子从床上翻滚下来。当然,此时最好的办法是把孩子放在婴儿床里(图3-4-7)。 (2)1岁左右:当孩子开始蹒跚学步时,他可以在家中围着沙发、桌椅打转了,此时应注意保持家中地面的干燥和整洁,避免地上有小玩具、小凳子,家中的摆设尽量以孩子的安全为主,以保证他可以在家中畅通无阻地行走,防止孩子绊倒。必要时给孩子戴上护膝。也可以给孩子使用学步带(图3-4-8),防止孩子摔伤。当孩子完全行走自如时,你注意的地方要从室内转到高处和室外。同时要注意给孩子穿防滑鞋,鞋子大小要合适。 窗户和阳台。 窗户边不能放孩子可攀爬的桌子、凳子和沙发等家具; 窗户上装一定高度的栏杆,最好把窗户封上(图3-4-9); 窗户要保持关闭,千万不能把窗户大开; 阳台的栏杆要足够高,不要设有可攀登的地方,以防孩子攀爬; 阳台栏杆间的宽度要能限制孩子钻出。 楼梯。 在台阶处装上一扇婴幼儿门,门的一头要闩上; 台阶处白天和夜晚都有足够的亮度; 台阶上如放地毯,地毯要铺平并没有毛边; 台阶上不要放置任何东西; 台阶至少有一边有扶手。 幼儿学步车(图3-4-10)。 孩子在学步车上时,成人一定要在边上看护; 学步车一定要适合孩子的体重; 经常检查学步车的每一个车轮,确保它们能360?地旋转; 匠狄 旁谄秸 牡孛嫔细 友 剑 灰 醚 匠祷 蛱 谆蛟谟衅露鹊穆飞匣 小 家具。 不要让孩子攀爬凳子、桌子、床等家具; 仔细检查家中的家具四角,在外侧的角则必须用布或相应的材料包裹起来,防止幼儿跌倒时撞在角上发生伤害(图3-4-11); 不要让孩子坐在成人的椅子上,最好用有安全带的儿童座椅或适合儿童身高的座椅(图3-4- 12); 不要让孩子单独进卫生间,以防滑倒; 在浴缸或淋浴间内装上扶手和铺上防滑垫。 跌落伤造成的骨折和头部伤的现场处理参见本节“道路交通伤害”中的“救护措施”。 四 切割伤、刺伤和挤压伤 受针刺、碎玻璃划伤或小刀割伤,伤口小且深,呈直线状为割伤,又称划伤或裂伤,会伤及皮下组织,出血可能很多。切割伤还可能会伤及神经和肌腱及较大的血管。尤其是活泼、好奇的儿童在其探险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轻微割伤或擦伤。割伤部位主要是手指和手掌。孩子玩刀,可能会造成身体其他部位割伤,碎玻璃、碎碗等都可能造成割伤。挤压伤常常是由于手、脚或身体被钝性物体如砖头、石块、门窗、机器或车辆等暴力挤压所致。 1.预防措施 (1)危险物品(如锋利的小刀)和易碎品(如玻璃器皿)要放在婴幼儿拿不到的地方。 (2)给较大儿童示范如何正确使用小刀和剪刀。 (3)告知儿童哪些东西不能玩、不能碰,认识它们是工具而非玩具。 (4)告诫儿童手拿易碎或尖锐的物品如钢笔、铅笔和剪刀时绝对不要奔跑。 (5)当玻璃、瓶子、碗等打碎,如果孩子太小,就将他们抱离后再清扫。 (6)家中的门把手用布包裹,防止幼儿不小心撞到把手。 (7)家中的门要用塑料材料卡在门边,以防止门突然关闭时夹伤幼儿(图3-4-13)。 (8)在公共场所,不要让幼儿独自进出餐厅、公园等的大门,有的门是旋转的,对儿童很危险,容易发生挤压伤。 (9)儿童乘坐公共汽车上下车门时容易发生挤压伤,大人要密切关注。 (10)儿童乘坐自行车时一定要做好脚的防护。 (11)教育学龄儿童上下楼梯时,千万不要推搡拥挤。 (12)在公共的游乐场所玩耍时,大人要确认游乐设施的安全性。 2.救护措施 (1)轻微的割伤或擦伤:如果没有流血时,可用清水及肥皂将患处清洗干净,再用清洁的干布或纱布抹干患处,然后涂上消毒药水即可。 (2)细小、不易察觉的伤口:有时被割伤的部分,表面伤口可能很细,如被碎玻璃,生锈铁片刺伤,很难用肉眼检查伤口内是否仍残留碎片,因此不可用手按压伤口,应该带孩子看外科医生,并注射预防破伤风加强针剂。 (3)创伤止血:详见居家篇第四章第三节。 3.注意事项 (1)全层皮肤被割伤或伤口较深时,就要去看医生。即使出血不多,深的割伤可能损伤神经和肌膜。 (2)面部、胸部、颈部或大的撕裂伤都要去医院急诊室,伤口最好在伤后6小时内缝合。 (3)如果认为在裂伤的伤口里留有异物,如玻璃,而孩子不让家长彻底检查伤口,就要去医院就诊。医生可借助局部麻醉进行检查、清创及治疗。 五 游戏和运动伤害 游戏和运动可以促进孩子的神经系统的发育,对身体感觉统合和智力发育大有好处。但要时刻注意孩子游戏和运动时的安全。 1.游戏安全 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的玩具,玩具的质量和安全性是保证孩子在游戏时安全的首要条件。因此在选择玩具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1)玩具一定要适合孩子的年龄。买玩具时注意玩具包装上的年龄标识是否适合您的孩子。 (2)玩具的质量:不要随意购买劣质玩具,劣质玩具的材质可能存在安全隐患,不符合环保理念,如油漆可能含有有毒化学物质、铅等重金属,孩子长期接触这种物质,对生长发育有害。另外劣质玩具做工粗糙,可能划伤宝宝的皮肤;玩具小部件容易脱落,导致孩子误食,造成窒息或气管异物。 (3)正确玩法:每次买了新玩具,家长最好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玩具的玩法,检查玩具的构造,排除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如是否有小部件可能脱落,是否会卡住孩子的小手等。 (4)由于孩子喜欢用嘴巴尝试东西,探索世界,因此买的玩具是否适合孩子放在嘴里,也是要注意的。 2.自行车、滑板及溜冰安全 随着身体功能的发育完善,孩子在2岁左右开始骑小自行车(图3-4-13),3,4岁会玩滑板(图3-4-14)等运动项目,也有的孩子可能学习溜冰,这时就要注意宝宝的运动安全了。 (1)运动工具是否安全,质量是否合格,购买任何一种运动器械前,父母都要仔细研究器械的功能、构造是否适合宝宝。如自行车车轮的大小要与孩子年龄相符。见表3-4-1。 表3-4-1 自行车车轮尺寸和适宜年龄对应表 年龄(岁) 2.5,5岁 3,6岁 4,6.5岁 5,8.5岁 8,13岁 车轮尺寸(英寸) 12"车轮 14"车轮 16"车轮 20"车轮 24"车轮 (2)运动时要注意配戴合适的护具(图3-4-16),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儿童在骑自行车、滑滑板时均要求戴头盔,虽然国内没有相关的法律要求,但希望有条件的家庭,从孩子的安全考虑,尽量给予配备相应的防护器具:如骑自行车和玩滑板时戴头盔;溜冰时戴头盔、护膝、护肘和护腕等。在运动前可能会觉得戴这么多东西很麻烦,但要记住,养成良好的习惯,麻烦在一时,安全在一生。 自行车头盔可以有效保护孩子的头部,避免损伤的发生。国外的研究显示,自行车头盔可以预防85%的头损伤和88%的严重颅脑损伤的发生。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和瑞典等发达国家均制定了16岁(或18岁)以下的儿童骑自行车头盔法,以预防儿童与自行车有关的头损伤。 (3)教给孩子正确的骑自行车方法(图3-4-17): 12岁以下的儿童不要骑自行车上马路; 骑自行车要遵守交通规则,不抢行、不逆行、不骑车带人; 定期对自行车进行检修,以避免因车闸失灵等原因发生交通事故; 禁止儿童骑车撒把、下坡不捏闸和骑车下台阶等危险行为。 3.球类运动安全 (1)选择合适的运动鞋和运动衣。 (2)给孩子配备防护用具:护腕、护膝和护肘等(图3-4-18)。 (3)选择合适的运动场地:最好选择专用的运动场地进行运动,既可让孩子感觉到运动的乐趣,又可以避免与他人的碰撞引起不必要的伤害。避免在水泥地面进行球类运动,教育孩子不能在马路上或小区的车道内进行运动。 (4)家长要随时检查儿童的防护装置是否起到保护作用。 4.运动伤的处理 运动时难免会发生跌伤、碰伤、扭伤和肌肉拉伤。运动前的热身可以减少扭伤和肌肉拉伤。儿童运动过程中,家长要全程监护。一旦发生伤害,家长要确保可以随时呼叫急救服务。如果在运动过程中发生一些轻微伤害,可以在家进行处理,处理原则如下。 (1)保护:避免受伤部位受到二次伤害。 (2)休息:发生伤害后,受伤儿童要立即停止运动。 (3)制动:如果儿童伤害后不能移动,千万不要勉强搬动。立即呼叫急救车,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处理。 (4)冰敷:用湿毛巾包上冰块冰敷伤处,在受伤后48小时内,每2,3小时冰敷20,30分钟,当受伤部位感到麻木时立即移开冰袋,用绷带包扎并抬高伤处。冰敷可以减轻肿胀、疼痛及痉挛。但要注意冰敷的时间不要过长,长时间冰敷会发生冻伤,在使用冰敷后3日内,伤肿未能减轻,最好不要立即使用热敷。 (5)加压:就是通过压迫,减小局部伤害的肿胀以及内出血。常用弹性绷带自伤处之下开始往上包,以螺旋状重叠绷带,平均而且轻微施力缠绕,到伤处时用力减小。如果因为包扎产生疼痛、皮肤变色、麻痹、淤紫等现象,则表明包扎过紧。 (6)抬高:减少受伤部位的血液及组织液积聚来减轻肿胀。适当的抬高方法是,将受伤的部位抬得比心脏位置高一些。下肢受伤时,可以让患儿躺下并将患肢包扎、压迫、冰敷以及抬高伤部,这都是为了减少受伤部位的血液循环,从而避免肿胀。 对于肌肉拉伤的处理和预防如下:轻度拉伤及肌肉痉挛者,可用针刺疗法,效果较好;肌肉纤维部分断裂者,早期冷敷、加压包扎;48小时后按摩。重者,加压包扎,固定患肢,送医院治疗。通过功能锻炼,使屈肌和伸肌的力量达到相对平衡,使肌肉具有较好的弹性、 伸展性,是防止肌肉拉伤的有效措施。另外注意准备活动、运动量、技术动作的正确、合理。 六 意外窒息 意外窒息指由于各种异物进入气管或口鼻被衣物或被褥蒙罩所引起的体内缺氧的状态。意外窒息是婴儿意外死亡的头号杀手。 1.意外窒息的原因 蒙被、呛奶和气管异物是意外窒息发生的主要原因。新生儿和婴儿的窒息常见于晚上喂奶时乳房堵在新生儿鼻孔或被子蒙住了新生儿头部。母亲与婴儿同睡一张床,甚至同睡一个被窝,这样很容易由于被子堵塞婴儿口鼻而使婴儿发生窒息死亡,也可能母亲肢体不慎会压着孩子口鼻导致窒息等等。3个月以内的婴儿尤其是新生儿活动能力差,不会翻身,若喂奶、喂水或喂药方法不当,容易造成呛水或呛药,从而引起窒息死亡。 幼儿和学龄前的意外窒息的主要原因是异物吸入气管造成的,5岁以下儿童为高危人群。儿童气管异物窒息发生率上升和儿童的餐外食物增多有关,异物的种类也越来越繁多。很多食物是儿童不能随便吃的,如黄豆、花生米、瓜子、果冻、腰果、豆芽等,更不能将玩具零件、纽扣、笔帽、塑料插板,甚至铁钉、硬币和图钉等含入口中。临床规定:3岁以下的儿童绝不允许吃果冻,因为果冻一经吸入即停留在喉头,造成幼儿喉梗阻,抢救存活概率不足1%。 2.预防措施 婴儿窒息是可以避免的,关键是家长要了解婴儿意外窒息的发生原因,纠正不良的护理和生活习惯,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堵住婴儿口鼻部,影响其呼吸。 (1)新生儿或婴儿: 不要让他们睡在太柔软的床上。 如果与婴儿睡在同一张床上,最好给婴儿一个单独的被子。 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让婴儿有一个单独的小床。 冬季不要用被子盖过婴儿的头部,更不要用不透气的东西盖住婴儿的头部。 不要给未满1岁的婴儿使用枕垫或者柔软的被垫,不让其玩长毛绒玩具。 当孩子吃完奶后,妈妈不应立即把他放在床上,而应竖直抱起,让孩子趴在妈妈肩头,妈妈用手轻拍孩子背部,让那些随吸奶而吞入的空气排出,即让孩子打嗝儿,这种方法可以防止孩子仰睡时溢奶而导致窒息。 防止异物吸入气管。小儿进食时,要使其保持情绪安静、坐位姿势,不要边吃边活动。注意喂药安全。孩子对吃药常有抗拒,容易哭闹,成人心急,捏住鼻子就灌,这种喂药方法,易使药物吸入气管, 应尽量避免。培养儿童良好习惯,不要让他把一些小玩具、有棱有刺物放到嘴里,不要给小孩吃整粒的硬果、果冻、瓜子、小糖球等,掉在地上或桌子上的花生、瓜子、硬币、水果核等更需要及时清理,防止异物卡喉发生意外。不要给婴儿喂食汤圆等糯米食物。玩具的绳索和窗帘绳也不能靠近小床。婴儿5,6个月便会把所有东西放入口中,应经常检查玩具或奶嘴会不会松脱,避免其致婴儿窒息。家中用具、物品应随手收好,尤其不应随意散放纽扣、别针或大孩子玩的弹珠、水果核。当小孩子口内含有异物时,不要大声斥责或大叫要他吐出,甚至打他。因为孩子受到惊吓可能会使口内的异物滑到食管或气管中。 (2)幼儿。 千万不要给年幼的孩子喂可能滑进气道的食物:如果冻、花生米、整颗的葡萄、草莓、樱桃、硬糖、爆米花、坚果、生的胡萝卜或切成块的苹果等(图3-4-19),尽量把食物弄成孩子能咬的大小,并鼓励孩子要细嚼慢咽。 玩耍及奔跑时不要吃东西,说话及大笑前要先把嘴里的食物咽下。 严格保管危险的玩具或体积较小的物体,如硬币、弹球、气球等,孩子独自玩弄小零件的时候,一定要有成人看管,避免误食、窒息。 要仔细挑选给小于3岁孩子的玩具,注意玩具包装上的警告语,是否说明适合于几岁儿童。 不要让小孩吹气球,当他气不够或换气时,气球有可能很急地被吸进口内,造成窒息。如果要买气球可选择塑料的,并教育孩子绝对不要把气球塞进嘴里。 家中的废弃塑料袋存放好,以免孩子套在头上引起窒息。 不要让孩子用绳子套在脖子上玩,或将头伸进挂在墙上的皮包带上,或套在晒衣绳上玩耍。 教育孩子捉迷藏时,不可藏在废弃的冰箱、木箱、纸箱等密闭的物品内,一旦大人不知道他们在里面就很容易导致窒息。 3.窒息患儿的现场急救 (1)吐奶误吸的婴儿的急救:表现为母亲哺乳或奶瓶喂养后,婴儿出现频繁剧烈的刺激性咳嗽,随之吐出大量奶汁,严重呛奶会将奶汁或奶块呛入气管,阻塞呼吸道。此时,患儿表现呛咳、烦躁不安,面色和口唇青紫,呼吸断断续续,心跳仍存在。若不及时抢救可在数分钟内因窒息缺氧而死亡。紧急处理办法:首先应将其换为右侧卧位,用消毒或干净的纱布、手帕迅速清除口腔内的奶渍,并用手轻拍婴儿背部,让婴儿咯出部分吸入奶,或用清洁吸管吸吮婴儿口鼻部的奶,然后立即送医院进一步治疗。如果婴儿呼吸心跳已经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让旁边的人打电话呼叫急救中心。 (2)其他窒息患儿的急救:可采取气道阻塞急救法(详见居家篇第四章第二节)。 七 鞭炮炸伤 1.发生原因与危害 每年到了寒假、春节前后,医院里鞭炮炸伤的患者就会增多,而其中多数都是儿童。 鞭炮炸伤有眼外伤、头面部损伤、手部外伤和听力损害甚至鼓膜穿孔,最常见的是手及眼睛受伤。受伤重者可伤及肌腱、神经、肌肉,骨及关节。儿童手小而稚嫩,遭遇“中心开花”式的鞭炮炸伤后,形成多元组织多平面损伤。其中拇指及虎口区是握持活动的枢纽部,对儿童的手功能影响很大。眼外伤是一种复合性外伤,可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功能。轻者可致眼睑或眼前段损伤,重者可致眼球破裂、眼内出血、外伤性白内障、虹膜根部断离、视网膜震荡、视网膜脱离等。如处理不及时或污染可导致眼内感染,乃至摘除眼球,危害极大。 2.预防措施 儿童时期特别是5,10岁阶段,独立活动能力逐渐加强,好奇心重,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对危险事物的识别能力,加上节假日期间,家长们放松了对孩子的看管,故此类外伤显著增加,应加强家长及儿童的安全教育。 (1)加强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广大群众尤其是少年儿童对燃放鞭炮危害性的认识。 (2)增强人们的安全意识,坚决杜绝不安全的“黑炮”,倡导燃放环保安全的爆竹。 (3)应加强儿童安全教育,未成年人应在家人的监督下安全燃放鞭炮。 (4)嘱咐儿童学会自我防护,当遇到巨大声响时应立即用耳塞、耳罩或手捂耳,同时闭嘴,减低外界对耳膜的压力。也可立即张口做吞咽动作,使外界与中耳压力保持平衡。 (5)家庭燃放鞭炮时,尽量不要让孩子直接接触,要与正在燃放的火花保持一定的距离。 (6)应严格按照产品说明燃放鞭炮,地面烟火要选择离建筑物远的空旷地带、上面无电线位置燃放。 (7)鞭炮燃放时,要摆放在较平地面上;悬挂燃放类爆竹,一定要悬挂牢固;小型旋转烟花,要选择平整的水泥地面;小口径的低空组合要选择远离楼群的地方,平稳摆放在地面上。以上品种,点燃引线后,人即离开。 3.急救原则 (1)一旦发生鞭炮炸伤,家长应当及时对伤处用冷水冲或冷手巾敷,以减轻烧伤程度。 (2)伤口不论大小深浅,特别是带有泥土、硝屑时应尽早进行彻底清创。 (3)用无污染的清水冲洗伤口,绝对不可用面酱或碱水涂抹患处。 (4)如果炸伤眼睛,不要去揉擦和乱冲洗,可滴入适量消炎眼药水,并平躺,拨打120或急送有条件的医院。一眼受伤包扎双眼,减少眼球运动。伤者切不可挤眼、揉眼。 (5)止血。 (6)严重伤者尤其是爆炸性耳聋及眼外伤者,应速送医院抢治,尽量挽救视力和听力。 八 误服 1.发生原因与危害 误服常见的原因一般有两种:家长粗心大意或忙碌中拿错了药;家中存放的药物、洗涤剂等随意摆放,幼儿可以够到。农村家庭常用的农药,由于没有贮藏在安全的地方,常随意地摆放在房前屋后,或者装在饮料瓶中,使儿童以为是饮料而误服。 2.预防措施 (1)教育儿童,有些物品不能吃,如洗涤剂、香皂、樟脑丸和药物。 (2)父母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凡是儿童不能接触的物品,如药物、农药等,切记放在儿童够不到的地方,或放在上锁的抽屉中。 (3)处方药、非处方药、维生素和其他的营养保健品必须盛放在标示清晰的原装的容器中。 (4)当给孩子服药时,要让他安静坐下,不要在孩子玩时随便给药。必须按说明书上所指示的年龄和体重给药,或按医嘱给药。 (5)不要在孩子的面前服药,因为孩子会模仿成人的行为;同时,不要把药作为“糖”来逗引孩子。 (6)最好选用儿童不易打开盖子的药瓶。 (7)过期和不用的药品要及时扔掉。 3.急救处理 (1)如果吃了有毒物品或误服药品,在孩子神志清醒且愿意配合的情况下,先进行初步处理,即喝大量温开水或淡盐水,然后用手指、牙刷等东西刺激咽部,或用筷子、干净的小木片等下压舌根以便催吐,且要反复刺激,直到吐出的液体颜色如水一样清为止。 (2)若孩子不愿意配合,则立即到医院,不要忘记带上药物的外包装或说明书,并大致估算服药量,以便医生对孩子的病情有准确的估计并有针对性地治疗。 (3)如果孩子误服了强酸、强碱(盐酸、氢氧化钠等),不可催吐。 (4)如果孩子误服的是碘酒,应立即给孩子喝米汤、面糊等面粉类流食,以防止人体对碘的吸收。 (5)如果误服了感冒药、安眠药、维他命冲剂等,让孩子喝牛奶或水,使其吐出。如果孩子没有意识,不要让孩子喝东西,也不要让他吐东西,保持体温,迅速送往医院。 (6)如果孩子吃了少量的香皂,可以让孩子喝水或牛奶,观察孩子的状态,如果出现恶心、呕吐、喉咙痛、口中溃烂的症状,则立即带到医院治疗;吃了大量的香皂,尽量让其吐出来,立即带往医院治疗。 (7)如果孩子误食了樟脑丸、防虫剂、石油制品(灯油、煤油、汽油等),不要喝牛奶,立即带往医院治疗。 九 中暑 中暑是指由于高湿、烈日直接暴晒,人体大量出汗,出现头昏、头晕或小腿肌肉抽筋等症状,严重者可突然昏倒。根据其发生原因和表现,中暑分为热射病、日射病、热衰竭和热痉挛四种病型。 1.发生原因及表现 (1)热射病:环境闷热,汗液蒸发困难,使正常体温平衡受到破坏,患儿出现体温升高、头昏、眼花、心慌、恶心和呕吐。 (2)日射病:头部受到烈日直接过分照射而引起,患儿体温通常不高,有剧烈头痛、头昏、眼花、耳鸣等症状,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3)热衰竭及热痉挛:由于大量出汗所致,患儿体温不高,面色苍白,呼吸弱,脉搏快,前者严重者可发热和晕倒;后者四肢痉挛,有抽筋样疼痛。 2.预防措施 (1)避免暴晒,合理安排户外活动时间。夏季酷热天气外出,要加强个人防护,戴竹笠、草帽或撑太阳伞,避免正午到下午4时之间外出(图3-4-20)。 (2)选择浅色、轻巧、宽松、透气的衣服。 (3)多喝白开水和清凉饮料,多吃些蔬菜、水果、豆制品,避免吃过热或过多的食物。 (4)室内炎热环境可用电扇或空调降温。 3.救护措施 (1)中暑后要立即离开高温烈日环境,到通风阴凉的地方,平躺仰卧,解开衣服和裤带,并扇风(图3-4-21);有高热者,应用冷水或冰袋冷敷额头、颈部、腋下及大腿根处,也可用酒精擦拭身体。 (2)患儿体温下降,意识恢复后,让其喝些淡盐开水,口服仁丹、十滴水等。 (3)若恶心严重,喝不下水,甚至昏迷不醒者,应速送医院抢救。 十 冻伤 冻伤是身体遭受寒冷侵袭,引起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而造成的组织损伤。我国北方和高寒地带冻伤的发生率较高。 1.发生原因及表现 严寒季节,儿童外出活动,玩雪,溜冰,衣服单薄,身体末梢和暴露部位如手指、足跟、脚趾、耳轮、鼻尖、面颊等处受寒冷侵袭,易致不同程度的冻伤。轻者表现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肿硬块、水疱、发痒、疼痛;重者皮肤溃破;最严重的可致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甚至骨骼不同程度的损伤、坏死,造成残疾,甚至威胁生命。 2.预防措施 (1)加强锻炼身体,增强身体耐寒能力。 (2)冬天外出要衣着暖和,戴手套、帽子、口罩,穿棉衣、厚袜、棉鞋。保持鞋袜干燥。 (3)体表暴露部位要加强保护,经常涂抹油脂,摩擦易冻伤部位。 (4)改善饮食,加强营养。 3.救护措施 根据冻伤程度进行护理和治疗。 (1)冻伤早期要注意保暖,积极参加运动,揉按局部,促进血液循环。 (2)轻度冻伤,每天将冻伤的手、脚浸泡在38 ,42 温水中,每次10,20分钟,每天2~3次,浸泡后用柔软的干毛巾擦干(图3-4-22)。 (3)中、重度冻伤忌用火烤或用热水袋捂,可用冻伤膏或鱼石脂樟脑酊等局部涂搽。重度冻伤,局部可用4%硼酸溶液湿敷,如发生溃烂、化脓可用1 4000高锰酸钾湿敷或4%硼酸软膏包敷(图3-4-23)。 (4)身体大面积冻伤,特别是误蹈雪坑、沟或落入冰水所致大面积冻伤,要速送医院救治。
/
本文档为【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与应急处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