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从五个方面浅谈满族文化

2017-09-27 4页 doc 29KB 5阅读

用户头像

is_882336

暂无简介

举报
从五个方面浅谈满族文化从五个方面浅谈满族文化 人文与传播学院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3班 顔燕荔 090110116 【摘要】满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与其他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民族文化。满族文化,以它特有的文化能量,汲取了汉文化的精华,以它特有的方式形成了它的文化特点和文化模式,昂首于中华文化形象代表的前列。 【关键词】历史发展 语言文字 服饰文化 饮食文化 传统节日 满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它建立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一个统治了中国近300年之久。满族在它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的民族不仅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产生了重要作用...
从五个方面浅谈满族文化
从五个方面浅谈满族文化 人文与传播学院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3班 顔燕荔 090110116 【摘要】满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与其他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民族文化。满族文化,以它特有的文化能量,汲取了汉文化的精华,以它特有的方式形成了它的文化特点和文化模式,昂首于中华文化形象代表的前列。 【关键词】历史发展 语言文字 服饰文化 饮食文化 传统节日 满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它建立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一个统治了中国近300年之久。满族在它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的民族不仅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产生了重要作用,而且它的影响也一直延续至今。满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对于满族文化进行研究能够让我们对满族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能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中国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 我们知道,清朝的统治者就是满族,那么满族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使它能够统治中国将近300年,在这么一段悠久而漫长的历史中,究竟是什么能让满族这般经久不衰,满族文化又对中国文化造成了什么影响呢?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对满族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回答,下面我就从几个基本方面来浅谈一下满族的文化。而我个人认为,对一个民族的文化有所了解不仅要了解其历史,还要知道它的衣食住行,从日常生活着手。因此我便从满族的历史,语言文字,服饰,饮食和节日这五大方面来浅析一下满族文化。 (一)满族的历史发展进程 中国历史上,满族是唯一两度建立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满族的前身女真族建立了金朝,满族建立的清王朝则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族又称满洲,在满语里的意思便是“吉祥”。在辛亥革命之后,官方将“满洲族”改为“满族”,而今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以辽宁省最多。 1635 年(明崇祯八年,后金天聪九年),清太宗皇太极庄严宣布:“夫珠申之号,乃席比超墨尔根之裔。实与我国无涉。 我国建号满洲,统绪绵远,相传奕世。自今以后,一切人等,止称我国满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称。”( 《清太宗》第 29 卷)。自此,满洲正式作为民族名称载入中华民族史册。 虽然满洲族(简称满族)的名称是在明代末年(十七世纪初)才出现的。但是,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满族在五六千年前,就与我们的人文始祖之一的舜帝一同开天辟地,壮心于华夏后土。肃慎人就是满族的先祖。汉代以后,由于世代的变迁和社会的更迭,肃慎人便以挹娄、勿吉、靺鞨和女真的不同称谓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舞台,扮靓自己的角色,直至公元1636年,才最终以满族人的身份,一统华夏江山,定疆兴国,独居中华历史发展的大舞台,建立了大清王朝。满族历史和满族文化,无论是过去,还是在现在,它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尤其是在中华正在和平崛起的背景下,满族文化,作为提升综合国力的软实力之一,定会发挥出她独特的作用。毛泽东主席说过:“满族是个了不起的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做出过伟大贡献。” 以上便是满族的历史渊源,我们可以看出,满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创造、善于融合的民族,具有组织本位意识,级别意识,注重功绩和尚武精神并且喜好引进外族文化。 (二)满族的语言文字 满语的来源是古代女真语,而女真语是属阿尔泰语系 满-通古斯语族 满语支,是典型的黏着语。 满文的来源则是1599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命令满族语言学者额尔德尼借用蒙古字母创制的新型文字,起初这种文字只是单纯模仿蒙古语音拼写满语,被称为“老满文”“无圈点满文”或“额氏满文”。后来1632年清太宗皇太极又命另一位学者达海对这种文字加以改进。又字母右侧上加“圈”加“点”,以更加方便读写。后来被称之为“有圈点的满文 ”“新满文 ”或“达氏满文”。清朝建立后由于大量满族人迁入中原地区,在经济、文化、生活上与汉族交往密切,满族人逐渐习用汉语文。满族人对汉字的学习和应用,渐渐地提高了书写的艺术性,出现了一批满族书画爱好者。到了康乾盛世,一直到嘉庆年间,满族上层社会书法家以群体规模登上了文坛。从辛亥革命,新中国建立至今, 满族书法作为中国多民族大家庭文化的一部分,一直经久不衰,并且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满族的语言文字的变化也见证了我国历史的发展变化,满族的语言文字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块石碑。 (三)满族的服饰文化   相信我们刚开始接触并且认识满族的服饰都是通过电视或者电影里面的清代戏,里面的人物衣着就是满人所穿的服饰。满族及其先世的服饰元素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清代服饰是以满族贵族,八旗子弟为主要穿着群体的宫廷官定服饰,它主要体现的是满族先祖女真人的服饰文化特征,满族的先祖生活坏境十分寒冷,因此他们选择保暖性较好的袍装作为日常服饰。在明朝中期满族吸收中原汉族的袄式服装,改进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装”也称“旗袍”。 清朝建立后由于满洲贵族统治者的强制性推广,旗装在全国通行,但很快与汉族传统服装相融合。到民国时期又加入了现代西方时装成分,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现代旗袍。二十世纪以来,满族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传统的服饰已十分鲜见了。满族先民是游猎民族,在理发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为了适应长期游猎跋涉的生活,满族男子选择了辫发作为发式。其做法是先将额前部的头发剃光,以避免遮挡视线,便于射箭或格斗。后部的头发不作发籍而是梳成发辫,以适应骑马颠簸。这种发式曾在清代为统治者利用政治手段在全国强制推行。而满族的妇女在幼年时要同男子一样学习骑射,发饰也和男子一样将头顶四周的头发剃掉,将剩下的头发编成两条辫子,垂在两鬓,在她们16岁成年后才能蓄发。女子结婚后才开始梳大盆头,架子头,两把头等发髻,而两把头比较流行,将头发束在头顶然后分成两束,各绾成一个发髻,再将后面的余发绾成一个燕尾式的长扁髻。平时在发髻上横插大扁方的头簪,而在喜庆的节日或者接待贵宾时就要戴上答拉赤。这样的装束在电视中我们已经见识过了,但是电视或者电影里的服饰由于各种原因还是和历史上的满族服饰有不一样的地方,因此我们不能只是参考清代戏中的服饰,还要考察历史图片记载等来更进一步认识到满族的服饰文化。我个人认为满族的服饰文化非常有历史底蕴,和汉服相比较,满族的服饰更加庄重。从满族的服饰变化中我们也能看出历史的变迁,服饰是历史文化的一种体现。因此,当我们研究一种民族文化时,服饰也是最有辨识度的,试想当56个民族都聚集在一起时,我们只需要通过服饰便能将他们区分开来。服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四)满族的饮食文化   满族人对饮食十分讲究,满族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以及与汉族频繁交流,饮食习惯一方面与汉族有相似之处,如吃大米、小米、面食等等。另一方面仍有自己的特点,如喜吃甜食、过节时吃“艾吉格饽”(即饺子)等。还保留了饽饽、酸汤子、萨其玛、火锅等有民族特色的食品。 满族民间农忙时日食三餐,农闲时日食二餐。主食多是小米和高梁米、粳米、干饭,喜在饭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梁米豆干饭。有的地区以玉米为主食,喜以玉米面发酵做成“酸汤子”。东北大部分地区的满族还有吃水饭的习惯,即在做好高梁米饭或玉米馇子饭后用清水过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时捞出,盛入碗内,清凉可口,这种吃法多在夏季。  举个特别的例子,清朝皇帝一家平日里是难得在一起用膳的。只有年节,才特许后妃们陪宴。除夕早上,皇帝与皇后、妃嫔们在重华宫共进早膳。早膳一般有黄米饭、饽饽、年糕等,花样多至十品到二十品。年夜饭备办的烹饪原料主要是满族传统食物。如在清宫的膳食档案中记有乾隆四十九年御桌酒宴所用的物料为:猪肉65斤,肥鸭1只,菜鸭3只,肥鸡3只,菜鸡7只,猪肘子3个,猪肚2个,野猪肉25斤,关东鹅5只,羊肉20斤,鹿肉15斤,野鸡6只,鱼20斤,鹿尾4根,大小猪肠各3根等。这些物料大多是“关东”所产,反映出满族的固有食俗。大宴桌上的菜点由外到里分成八路,有各式荤素甜咸点心,有冷膳,有热膳,共六十三品,还有两副雕漆果盒,四座苏糕、鲍螺等果品、面食。大菜之外有敖尔布哈、鸭子馅包子、米面点心等小吃分东西排列,其中“敖尔布哈”系一种满族油炸的面食,还有四品南北小菜。皇宫中的规矩,各个嫔妃都有自己的饮食,平时单独开伙。但是年夜饭,妃嫔们也有幸来陪皇上吃饭。除了皇帝的家室之外,还有六桌陪客,每桌冷热菜点一共二十四品,比起皇上就少多了。 (五)满族的传统节日 满族许多节日均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而“上元节”是每年的正月十五,就是我们所说的元宵节。另外,“走百病”是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满族还有个节日叫“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早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称为“引龙”。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在“腊八节”那天,满族人家腊月初八要泡“腊八醋”和煮“腊八肉”,除了全家人吃外还要分送亲友。满族过“小年”的习俗与汉族相同。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届时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俗称“送灶王爷”。满族人还有一个习俗就是挂旗过年,满族一共分为“红,黄,蓝,白”四旗人,在过春节时,红旗人在门口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口贴黄挂旗,以此类推。这些挂旗色彩鲜艳,图案优美,象征着新的一年美满吉祥的开始。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组成了丰富的满族文化,有很多满族节日比如“腊八节”被人们熟知,满族的传统节日不仅仅是属于一个民族的文化,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 如今社会,由于多种原因,满族文化已濒于衰微,人们对满族历史和满族文化已近淡漠,只有一些专家和学者在斗室里晧首感叹。挖掘、保护和抢救满族历史和满族文化的迫切性,已成燃眉之势。鉴此,抢救满族文化并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作用,已成为党和政府的重大责任和要务之一。儒、道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主脉,而满族文化,则以它特有的文化能量,汲取了汉文化的精华,以它特有的方式形成了它的文化特点和文化模式,昂首于中华文化形象代表的前列。 参考文献: ①《挖掘满族历史抢救满族文化》[J].2010-10-18         ②葛忠雨.《图说北京三千年》[M].著黄山书社 ③曾武、杨丰陌主编.《满族民俗万象》[M].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         ④张佳生.《中国满族通论》[M].辽宁民族出版社,沈阳.2005年 文档已经阅读完毕,请返回上一页!
/
本文档为【从五个方面浅谈满族文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