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统计分析报告

统计分析报告

2013-01-29 21页 doc 117KB 312阅读

用户头像

is_676388

暂无简介

举报
统计分析报告统计分析报告 统计分析报告的作用 一、统计分析报告的概念及其特点 (一)统计分析报告的概念 统计分析报告是对研究过程进行表述的文章,是统计分析结果的最终表现形式。统计分析报告是统计数据处理的延续,统计数据处理提供的是统计工作的半成品,统计分析报告则提供统计工作的最终产品。因此,统计分析是统计工作及统计资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统计分析方法和报告的水平、质量,直接反映着统计学的发展水平。统计分析和统计数据处理是统计学诞生和发展的两大源动力,二者缺一不可。 (二)统计分析报告的特点 统计分析报告与一般的文章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统计分析报告
统计报告 统计的作用 一、统计分析报告的概念及其特点 (一)统计分析报告的概念 统计分析报告是对研究过程进行表述的文章,是统计分析结果的最终表现形式。统计分析报告是统计数据处理的延续,统计数据处理提供的是统计工作的半成品,统计分析报告则提供统计工作的最终产品。因此,统计分析是统计工作及统计资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统计分析方法和报告的水平、质量,直接反映着统计学的发展水平。统计分析和统计数据处理是统计学诞生和发展的两大源动力,二者缺一不可。 (二)统计分析报告的特点 统计分析报告与一般的文章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统计分析报告以统计数据为语言 统计分析报告以统计数据为语言,并辅之以统计表和统计图来具体而明确地进行语言表述。统计分析报告使用的统计分析数据是相互联系的,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统计数据,分析报告是从数据到结论。 2.统计分析报告具有简明的表达方式和结构 统计分析报告大多属于说明文,但在表述时要求尽可能用简洁的文字去表述丰富的内涵,做到言简意赅、精炼准确,做到资料与基本观点相统一,论点与论据相一致。而不使用夸张、虚构或想象等文学表达方式,也不使用华丽的语言和过多的描写去刻意地渲染。统计分析报告具有相对确定的结构。其突出的特点是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3.统计分析报告是对研究过程的高度概括 统计分析报告是对研究过程的叙述,但它并不是对整个研究过程的平铺直叙,而是择其主要论点和论据对研究过程的高度概括。分析报告不对使用方法的原理、特点推导过程和运算步骤进行过细的描述,而是通过论点和主要论据的联系直言主题。 二、统计分析报告的作用 统计分析是对某一时期的社会经济活动情况进行的观察和评价分析。统计分析的功能、作用只有通过统计分析报告才能体现出来。 (一)统计分析报告是表现统计成果最理想的形式之一 统计分析成果的表现有统计分析报告、统计表、统计图等形式,在这些形式中以统计分析报告最为理想。因为统计分析报告能够综合、灵活地运用统计表、统计图等表现形式,它可以展现出统计表和统计图所不能充分表现的活情况,可以表现出统计表和统计图所不能表现的定性分析,它可以用语言的表现力对重要问题加以强调说明,对一些细节进行提示或对数据的规律进行解释。 (二)统计分析报告是发挥统计整体功能的重要手段 统计分析报告把数据、情况、问题、建议等融为一体,既有定量分析又有定性分析。它比一般的统计数据更系统、更鲜明地反映客观实际,为科学决策提供详实的客观依据,是发挥统计信息、咨询、监督功能的重要手段。 (三)撰写统计分析报告有利于提高统计工作者的业务素质 撰写统计分析报告是一项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工作,也是成就统计人才的必由之路。广泛开展统计分析活动,定期或适时地向决策机构和社会各界提供有价值的统计分析报告,是发挥统计整体功能的重要方面。统计工作者应积极开展统计分析活动,撰写统计分析报告,提高自身的理论和业务水平,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不断地增长才干。 (四)统计分析报告是增进社会了解的窗口 统计分析报告可以综合表现和传播多种统计信息,充分展示各种统计科研成果。通过这个窗口,既可以向社会各界传递统计信息,又可以增进人们对统计工作者的了解,认识到统计工作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扩大统计工作者的社会影响,提高统计工作和统计工作者的社会地位。 撰写统计分析报告的基本知识 撰写统计分析报告的基本知识包括:标题的拟定、导语的撰写、报告的整体层次结构和结束语的撰写等,这些知识与其他类文章有相似之处,但统计分析报告更突出其简明扼要的特点。 一、统计分析报告的标题 标题也称题目,它是作者向读者传递的第一个信息,它也是读者决定是否阅读这一分析报告的依据。人们阅读文章,首先要看标题。标题是对文章基本思想的浓缩,在文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好的分析报告标题,可以增强文章对读者的吸引力,使统计分析增色。如:1985年河北省小氮肥行业不景气,出现了很多问题,为探求出路和解决对策,河北省统计局对全省的小氮肥行业进行了调查,并写出了分析报告。若分析报告的题目为“河北省小氮肥行业调查报告”,会显得比较平淡,没有吸引力。而报告定为“我省小氮肥工业的出路何在?”,就吸引读者将这一分析报告读下去。 (一)统计分析报告对标题的基本要求 好的统计分析报告标题应该做到确切、简洁、新颖三方面。确切是指标题要准确地概括统计分析报告的内容,做到题文相符。简洁是指标题要精炼、扼要、通俗易懂,用尽可能少的文字来概括全文的内容。新颖是指标题要不落俗套,具有鲜明的观点和独特的风格。 (二)几种常见的标题拟定方式 1.以分析目的为标题 以分析目的为标题是统计分析报告标题的最基本形式,如:“全省农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我省工业的现状、问题和对策”、“贵州省农业经济形势分析及发展预测”。 2.以主要论点为标题 以主要论点为分析报告的标题,突出了分析报告的主题。如:“我省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滑坡”,该题目既说明了分析对象是我省工业经济效益状况,又说明了主要论点是“不断滑坡”,它比“我省工业经济效益状况分析”这样的题目生动得多。 3.以主要结论为标题 以主要结论为分析报告的标题,既突出了主题又亮明了作者的观点。如:“挖掘潜力是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居安思危在产品畅销中想到竞争”“盲目引进是我省工业经济效益下滑的根本原因”等。 4.以提问的方式为标题 以提问的方式为分析报告的标题,能引起读者的疑问和悬念,使读者产生阅读的欲望。如:“我省小氮肥工业的出路何在?”、“亚洲金融危机告诉了我们什么?”、“销售收入增长三成,利润却为何下降?”等。 除了以上几种常用的拟定题目方式外,统计分析报告的题目还可以将以上方式结合一些修辞手法。如:“效益一落千丈,企业进退两难”,这就是用夸张的手法将主要论点提出来,但这样的题目一般加副标题会比较好。 二、统计分析报告的开头 (一)开头的基本要求 文章开头的好坏是关系到全篇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开头要把稳笔调,笔调太高,后续困难;笔调太低,松软无力;起调不准,笔调风格很难统一。好的开头应该做到:一是要能够抓住读者,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兴趣;二是要为全文的展开理清脉络,做好铺垫,确定好文章的格局;三是要短、精、新。好的开头既可以使统计分析报告顺利展开,又能吸引读者。 (二)几种常见的统计分析报告开头方式 1.总揽全文 一开头就把分析报告的基本观点、基本内容交待清楚,使读者对所分析的问题有个概括的了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案例一“2005年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一文的开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为了科学地反映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状,推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国家统计局每年对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进行监测和评价。监测结果显示,2005年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寥寥数语就把文章的基本观点、基本内容交待清楚。 2.开门见山 其特点是紧密围绕文章的基本观点,简明扼要,直入主题。如案例一“2005年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这种分析报告的开头都是直接揭示文章的主要结论,把读者关心的问题点破,使读者看完开头就领悟到了题旨。 3.交待分析目的或动机 如“粮食消费将持续增长――保障国内粮食供需平衡任务艰巨”的文章开头:“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受新增人口和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提高的影响,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粮食消费增长对国际粮食供求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研究中国粮食消费需求对国家制定粮食发展中长期规划,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战略意义。本文以“九五”初期(1995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与需求变化情况为背景,重点对国内粮食需求情况进行分析与测算,为国家制定粮食中长期规划提供依据。”简短数句,就清楚地交待了全文所要说明的问题和目的,同时也阐述了分析问题的重要意义。 4.突出矛盾造成悬念 这类分析报告的开头是以提问、设问等方式提出问题,摆出矛盾,使读者产生疑问或悬念,然后逐一剖析解决。如:“今年上半年,在全国‘扩大内需’的呼声下,我省零售商品价格指数同比下降了三个百分点,消费品零售额同比下降了2%,而银行存款与去年年末比较却增长了3.3%,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内需减少的状况呢?我们对其进行分析。”这样的开头,可以使文章在问与答中不断扩展和深化主题。 开头究竟采用哪种方式来写,并无定论,应该视分析报告的内容和目的而定。但无论开头怎样,都必须紧扣主题,言简意赅。另外,开头的语言要精炼、新颖,避免用套话。还要注意开头的语言要与全文相协调,杜绝脱离文章主题而一味求新。 三、统计分析报告的主体 统计分析报告的主体,即正文。主体是对基本内容、基本观点的论述和分析,它是统计分析报告的精华所在。这就需要对内容的先后次序,展开的步骤,论述的详略等,从全文出发进行合理地组织,这就是文章的结构。结构安排的如何,直接影响分析报告的质量。统计分析报告常见的结构有以下几种: 第一,递进式结构,这种结构的特点是把整体纵向展开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之间具有发展或递进的关系,按照事物的发展或逻辑层次来安排材料并进行分析。它通常用于整篇文章结构的安排。如:“现状—原因—结果”,“现状—问题—对策”,“历史—现状—未来”等。 第二,并列式结构,这种结构的特点是把整体横向展开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如:分析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时,按照农业、工业、建筑业等分别加以叙述。 第三,交叉式结构,这种结构是前面两种结构的结合,有时以纵向递进展开为主,有时以横向并列展开为主。根据分析内容和目的,将递进与并列两种方式相结合,可能会收到更好的分析效果。 四、统计分析报告的结尾 结尾是分析报告的结束语。好的结尾可以使读者明确题旨、加深认识,又可以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思考。相反,如果结尾流于形式,或当止不止,画蛇添足,必将冲淡主题,功亏一篑。 结尾的基本要求,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的结尾,都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收笔自然,意尽言止;二是加深读者认识,达到言尽而意无穷;三是深化主题,首尾呼应。四是准确简洁,提出的问题或对策建议要归纳准确,语言表述要简洁。 结尾的种类,结尾的方式方法及技巧很多,常见的写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总括全文,这种分析报告的结尾常使用“综上所述”、“总之”、“值得强调的是”等概括性词语,是把对问题的分析再概括一下,强调基本观点,突出中心思想。 第二,提出建议,在分析情况、揭露矛盾、查找原因、研究问题的统计分析报告中,一般都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工作的意见、建议或具体的对策措施,建议结束自然结尾。如案例一。 第三,首尾呼应,为了加深读者的印象,起到首尾呼应的效果,分析报告的结尾,常将标题或主题思想的内容在结尾重述或强调一遍,或将开头的问题给出谜底,使全文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第四,预测未来展望形势,这种结尾通常根据分析所得的结论或规律性的认识,结合当前的社会经济情况,预测今后的发展前景和形势,或以饱满的热情,有力的语句结尾。 五、统计分析报告的语言 统计分析报告的语言,要力求准确、简练、通俗、生动。 准确,是指语言要符合实际,符合真理,符合语法,要恰如其分。简练,是指言简意赅,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通俗,是指文章的词句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生动,是指文章的语言要具有活力,能感动读者。 统计分析报告中常见的问题 统计分析报告中出现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需要从文章的通篇观察才能发现的问题,如:选题无意义,文不对题,内容松散,论点和论据联系不紧密,结构安排不合理等。另一类是局部问题,如:某些数据使用错误,某些分析的文字运用不恰当等。当然,关于统计分析报告的写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仅就统计分析报告中常见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仅供参考。 一、标题常见的问题 我们应该重视统计分析报告标题的拟定,一个好的标题不仅会给文章增色,也会增强吸引力,使读者愿意看完你的文章。标题拟定中常见的问题有如下: (一)标题与内容不统一 一般情况文不对题的文章较少,但标题与内容不统一的情况常常发生。有的文章题意太大或太宽,如:对“我省物价变动情况的分析”中,只分析了副食品价格的变动情况。而有的文章题意太小或太窄,如:一篇题为“2005年我省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的报告,实际上不仅写了2005年我省工业经济运行的情况,还用较大的篇幅对历史情况及06年的工业经济形势进行了预测分析。 (二)标题太长 有的分析者,为了说明更细的分析目的和内容,写出的统计分析报告题目太长,如:“从我省工业发展的历史,结合改革开放的要求,看我省工业的振兴靠技术进步”,如果改为“加快技术进步振兴我省工业”较好。 (三)标题缺乏新意 有些文章的标题虽然反映了统计分析的内容,但题目缺乏新意,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很多的统计分析报告题目多是“××几点看法”、“××分析报告”“××问题的调查”等,文章的题目千篇一律,没有特色。如:“小氮肥工业的出路何在?”,题目比使用“我省小氮肥工业的调查报告”或“对我省小氮肥工业发展的几点看法”或“对我省小氮肥工业发展情况的分析报告”为题目要好,有新意也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二、开头常见的问题 统计分析报告的开头,常见的问题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开头与正文缺乏联系。开头要吸引读者进入正文,就要紧密地联系正文。如:开头讲全国的情况,而正文论述的却是某省的问题,或开头是某省的问题,而正文却主要论述全国的情况等。 第二种,开头太长。有些统计分析报告的开头太长,不仅分散了读者的注意力,也会引起读者的反感。开头只要求起到引导作用即可。寥寥数语引出主题,如:“案例一”的开头。 三、数字运用中常见的问题 一篇统计分析报告的质量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统计数字的准确性和统计数字使用的规范性及统计数字表达的完整性。统计分析报告中数字运用常见的问题有以下几种: (一)数字罗列太多或数字搬家 统计分析报告中应用的统计数字应该是经过加工处理过的数字,如果只将统计表中的数字过多罗列或简单地搬到分析报告中,不仅不能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也无任何意义。并且简单的数字罗列和照搬,还不如直接看原始表中数据。要学会使用分析数据,如:“从上表数字可以看出,该企业商品销售额连续五年大幅度增长,年平均增长20.5%,……”,而不是统计表中五年的销售额数字直接搬到分析报告中。 (二)数字运用不准确 在一些分析报告中,作者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会有意无意地夸大使用统计数据。如:“在城市家庭收支调查中,低收入家庭的月人均收入仅为50.6元。实际生活水平已经处在难以维持温饱的状态。加之物价的上涨,他们不得不靠借贷维持生计。今年以来,月人均借款额比去年增长了25倍。……”,而实际情况是,月人均借款额由去年的0.8元增加到20元,由于借款的基数小,计算增长倍数不能给人准确的概念。应该把相对数与绝对数结合使用,或在此只分析绝对数的影响则可。 (三)数字运用涵义不清或表述不当 有些统计分析报告的数字运用涵义不清或表述不当,如:”某企业劳动生产率增长8%,而实际增长了12%,计划完成程度超额完成了3.7个百分点。”,应改百分点为百分数,即“计划完成程度超额完成了3.7%。〔(112%/108%)×100%-1=3.7%〕,或“超额完成了4个百分点(12%-8%=4%)”均可。百分点和百分数的涵义不同,计算方法也不同。 (四)作为统计数字的论据与论点不统一 有些分析报告中,作为统计数字的论据与论点不统一,即这些作为论据的统计数字不能说明论点。如:“……,某市上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过猛,今年势头初步得到了控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5210亿元,比上年增长了43%。”试想增长43%还说是增长势头初步得到了控制,那么多大幅度才算失控呢? 四、修辞、语法、语言逻辑方面常见的问题 统计分析报告虽然强调用数字说话,但也离不开文字的叙述。在其他文章中常见的修辞、语法、语言逻辑方面的错误,在统计分析报告中也常出现。如语序混乱,词不达意,逻辑不清等。如:“今年上半年,我商城基本上完成了全年销售任务的55%。”这里“基本上”是笼统的概念,而55%是准确的数字,二者不应搭配使用;又如:“我省消费结构中,吃的食品的构成质量正在发生变化。”这里的“食品”与“吃的”,“构成”与“质量”均为重复用词,应改为“我省消费结构中,食品的构成正在发生变化。” 总之,一篇好的分析报告应该是,选题准确,中心突出。结构严紧,层次分明。观点准确,材料翔实,推断合理。文字精炼,通俗易懂。 统计分析报告案例 案例一:2005年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 (统计报告 2006年第56期)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为了科学地反映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状,推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国家统计局每年对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进行监测和评价。监测结果显示,2005年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 一、2005年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结果 (一)全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达到28.2% 2005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强化对“三农”的扶持政策,各地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农村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事业发展加快。监测结果显示,2005年全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达到28.2%,比上年提高6.6个百分点,是2000年以来提高最快的一年。 1、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20.8%,比上年提升8.7个百分点。在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的三项指标中,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比上年实际增长6.2%,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农民可支配收入为3131元,扣除价格因素后为2866元(2000年不变价)。根据全面建设小康收入标准,农民可支配收入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17.5%,比上年增加6.2个百分点。2005年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为45%,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33.3%,比上年有较大幅度提高。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为20.1%,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21.6%,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 2、在农村社会发展方面,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33.9%,比上年提升0.8个百分点。从社会发展的四项指标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发展相对较快,2005年末农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人数达到1.79亿人,2005年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为24%,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17.5%,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农村养老保险事业发展相对滞后,覆盖率为8.2%,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11.0%,只比上年微增0.2个百分点。2005年每万个农村居民拥有的农业科研人员数为1.7人,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23.3%,与上年持平。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仍处在0.3-0.4的合理区间内,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为0.38,该指标的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100%。 3、在农民生活质量方面,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38.5%,比上年提升9.8个百分点。从反映生活质量的四个方面看,2005年农村居民居住质量指数为37.5%,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34.2%,比上年提高6.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重为4%,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33.3%,与上年持平。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5.5%,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38.9%,比上年提高18.9个百分点。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新进展,2005年农村居民的信息化程度为44.2%,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50.6%,比上年提高16.3个百分点。 4、在农村人口素质方面,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15%,与上年持平。提高我国农村人均受教育水平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2005年全国农村劳动力文盲率为6.9%,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村从业人员占79.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重仅为13.7%。从反映人口素质的监测指标看,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7年,仅相当于初中二年级的水平,平均受教育年限指标的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18.8%。 5、在农村民主法制方面,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72.7%,比上年提升3.7个百分点。由于各地积极推进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和村民自治,提高了农民对村务公开的满意度。从反映民主法制的两项指标看,2005年农民对村政务公开的满意度为77%,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73.3%,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农民对社会安全的满意度为78%,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72%,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 6、在资源环境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的实现程度为-0.7%,比上年有较大改进。从反映资源环境的三项指标来看,2005年森林覆盖率为18.2%,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26.2%。万元农业GDP用水量为2090立方米,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46.4%,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2005年耕地面积净减少543万亩,常用耕地面积变动幅度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仍为负值,但耕地面积减少幅度下降。 综上所述,2005年农村全面建设小康进程的总体特点是:在反映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六个方面中,农村经济、农民生活质量方面的全面建设小康进程提升加快,农村人口素质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全面小康实现程度相对缓慢。从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18项指标来看,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农民信息化程度全面建设小康进程加速;农村养老覆盖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小城镇人口比重、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等指标的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较低。 2005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 指标 单位 全面小康值 实际值 实现程度(%) 2005 2005 A、经济发展 20.8 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人 (6000 2866 17.5 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 % (35 45 33.3 小城镇人口比重 % (35 20.1 21.6 B、社会发展 33.9 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 (90 24 17.5 农村养老覆盖率 % (60 8.2 11.0 万人农业科研人员数 人 (4 1.7 23.3 农村居民基尼系数 ― 0.3-0.4 0.38 100 C、人口素质 15.0 平均受教育年限 年 (9 7.7 18.8 平均预期寿命 年 (75 69.5 0.0 D、生活质量 38.5 恩格尔系数 % (40 45.5 38.9 居住质量指数 % (75 37.5 34.2 农民文化娱乐支出比重 % (7 4.0 33.3 农民信息化程度 % (60 44.2 50.6 E、民主法制 72.7 对村政务公开满意度 % (85 77 73.3 农民社会安全满意度 % (85 78 72.0 F、资源环境 -0.7 常用耕地面积变动幅度 % (0 -0.3 -50 森林覆盖率 % (23 18.2 26.2 万元农业GDP用水量 立方米 (1500 2090 46.4 综合实现程度 28.2 注:平均预期寿命为2000年人口普查数,这个指标的数据在有最新数据公布的年份进行更新。森林覆盖率为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和农村养老覆盖率根据重点调查推算。 (二)分地区实现程度 1、总体上看,东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进程快于中、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略快于中部地区。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差距进一步拉大,西部与中部地区差距略有缩小。2005年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分别为47.6%、24.6%和1.3%,分别比上年提升7.1、6.3和6.4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提升速度分别比东部地区低0.8个百分点和0.7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提升速度略快于中部0.1个百分点。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差距进一步拉大,其中,中部与东部地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的差距比2004年扩大0.8个百分点,西部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扩大0.7个百分点;西部与中部地区的差距缩小0.1个百分点。 2、从结构上看,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方面差距较大。东、中、西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差距较大的是经济发展、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等方面。在经济发展方面,东部和中、西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的差距分别为39.5%和59.0%,发展差距在8年以上;在人口素质方面,东部和西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的差距为80.3%,中部和西部差距为66.9%,发展水平差距10年以上;在生活质量方面,东部和中、西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的差距分别为28.6%和46.4%,发展差距在5年以上。 分指标看,东、中、西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差距最大的是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居住质量指数和农民信息化程度等指标,这些方面是缩小东、中、西部差距,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 3、西部地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迈出坚实的一步,实现程度首次为正值。从总体上看,西部地区补完了2000年以前小康建设没有完成的旧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始了新的篇章。近年来,中央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地区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农民收入、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资源环境保护取得了明显进步。2005年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1.3%,比2004年提升了6.4个百分点,实现程度首次为正值,标志着西部地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 4、从全面建设小康的实现程度看,地区之间发展呈不均衡状态。2005年东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47.6%,已经走完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进程的近一半的路程,估计再过10年左右可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中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24.6%,走完了四分之一的全面建设小康路程,但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均衡,经济发展和人口素质的实现程度均很低。西部地区实现程度仅为1.3%,刚刚达到总体小康水平,全面建设小康建设任重道远。 二、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重点和难点 总的来看,今后一段时期农村全面建设小康进程中的难点和重点集中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农民继续增收的难度加大 农民收入水平在全面建设小康指标体系中所占权重很大,对于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农民收入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一是农产品价格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减弱。2005年因农产品价格涨幅回落,农民来自第一产业家庭经营收入的增幅回落15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只有2.4%,其中,畜产品价格还下降了1.6%,农民来自出售农产品现金收入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3.6个百分点。农民靠出售农产品而增加收入的难度明显加大。二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影响农民增收。2005年粮食亩均纯收益243元,比上年减少27元,其中有21元(占78%)是因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造成。三是从全面建设小康进程看,2005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17.5%,在全部指标中处于偏低位置。农民收入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还有82.5%的路程要走,也就是说,如果到2020年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目标,农民收入每年要增加近200元左右,按现价计算,农民收入每年至少要增加250元以上,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二)农村教育费用支出仍在上涨 2005年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7年,仅相当于初中二年级水平,西部地区人口受教育水平只略高于小学水平。据对全国592个扶贫重点县“两基”教育的调查,国家“两免一补”和“一费制”政策正逐步得到落实,但2005年得到资助的中小学生比例只占全部学生的8.1%。与此同时,教育费用支出仍在上涨:2005年,扶贫重点县平均每个小学生教育费用支出为314.6元,比2004年上涨4.6%;平均每个初中生教育费用支出为854.2元,同比上涨4.8%;高中学生平均教育费用支出为2510元,其中学杂费和书本费1153.7元,分别上涨10.5%和1.9%。2005年农村中低收入户人均纯收入为2018元,低收入户为1067元,农民一年的收入也付不起一个孩子的教育费用。 (三)农村社会保障程度低 2005年,虽然国家加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以及养老保险工作的力度,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和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提高有限。2005年农村养老覆盖率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只有11.0%,只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在全部指标中处于落后地位,按照近几年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速度,到2020年实现养老保险的全面建设小康目标难度很大。2005年农村合作医疗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此项指标的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也只有17.5%,而且要维持已经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也不是一件易事。 (四)耕地保护和农业节水难 一是保证耕地不再减少有难度。尽管国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占用耕地不可避免。据统计,2005年耕地减少幅度比上年下降,但仍然达到543万亩。二是减少农业用水量有难度。目前我国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为45%左右,为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2020年有效灌溉面积要提高到60%以上,从这个角度看,农业用水总量大幅减少的可能性不大。目前节水灌溉面积占耕地总资源的比重不到20%,节水农业的规模偏小,今后如何使农业用水在总量上继续减少,使用效率上不断提高,仍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的一大难点。 (五)西部地区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最大的难点 2005年,虽然西部地区小康实现程度达到了1.3%,但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巨大,尤其是西部地区在农民收入、城镇化水平、受教育程度、居住质量、信息化水平等方面的发展与东部地区差距在十年以上。按照目前的发展进程,到2020年西部地区可能实现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直接影响全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西部地区仍然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最大难点。 三、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建议 (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培育农民收入新的增收点。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要加快农村劳动力流动和转移,增加农民务工收入;二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振兴农村第二、三产业,增加本地非农就业机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二)不断加大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用十年时间造就一代新农民。中央决定今后两年内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的决策是英明果断的。今后一段时期内,一方面国家要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扩大支持范围,另一方面,还应加大扶贫力度,着力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以及贫困家庭的生产生活问题,保障这些家庭的适龄儿童及时入学,并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同时,进一步加大对现有文盲半文盲农村劳动力的扫盲教育,加大对农民的职业力度。 (三)不断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新保障。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刚刚起步,发展农村养老保险和医疗卫生事业对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变农村面貌和生活方式意义重大。在发展农村养老保险方面,各级政府要制定规划,引导各种资金进入农村保险事业,稳步提高农村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改善农村医疗条件,继续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 (四)加强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建设。一是实行更严格的耕地管理制度,加大耕地占用管理的力度,建立多部门共同参与的事前审批、事中监管、事后审计联席制度,并由政府每年向全国人大提供耕地利用审计报告。二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尤其要加强对节水农业设施的投入,不断提高节水灌溉面积。三是加大农村居民住宅规划的力度,从2亿多农户住宅使用中节约土地资源。 (五)加强整体规划,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是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资与开发。二是对存在外部经济的领域,如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等,中央政府要建立必要的补偿机制,让受益地区分摊相应的保护成本。三是继续推动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对口支援,建立东西互动,共求发展的协调机制。 案例一点评:该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了科学地反映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状,推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国家统计局每年对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进行监测和评价,这是一篇以主要结论“2005年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为题,对监测结果进行评价的分析报告。文章的开头寥寥数语,就将分析报告的写作背景、结论、写作目的、意义讲述得一清二楚。该分析报告选题针对性强,调查分析深入细致,在分析了2005年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结果以后,找出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并提出了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对策和建议,为科学地反映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状,推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提供了依据,对于指导实际工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章结构严紧,层次分明。材料数据翔实,论据充分,语言精炼。
/
本文档为【统计分析报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