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好 中医基础理论

好 中医基础理论

2013-01-29 50页 ppt 4MB 23阅读

用户头像

is_342124

暂无简介

举报
好 中医基础理论nullnull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研究所 国家级重点学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病理生理学实验室 简维雄中医基础理论null概述 第一节 阴阳学说 第二节 五行学说 第三节 脏 象 第四节 经 络 第五节 病 因 第六节 病 机 第七节 诊 法 内容提要null概述一、发展简史一、先秦、两汉时期(形成时期) 1.《黄帝内经》 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 2.《难经》扁鹊 3.《伤寒杂病...
好 中医基础理论
nullnull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研究所 国家级重点学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病理生理学实验室 简维雄中医基础理论null概述 第一节 阴阳学说 第二节 五行学说 第三节 脏 象 第四节 经 络 第五节 病 因 第六节 病 机 第七节 诊 法 内容提要null概述一、发展简史一、先秦、两汉时期(形成时期) 1.《黄帝内经》 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 2.《难经》扁鹊 3.《伤寒杂病论》—— 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 4.《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null概述一、发展简史二、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 1. 《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1.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三因学说” 2. 《小儿药证直诀》宋代.钱乙开创“脏腑证治”null概述一、发展简史四、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1.明代楼英《医学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3.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 “卫气营血辨证” 《临证指南医案》 吴鞠通 “三焦辨证” 《温病条辨》 五、近代和现代(收集整理时期)null概述二、中医学特点1.整体观念 人与自然的统一 人体本身的统一 人体身心的统一 人与社会的统一 2. 辨证论治 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null第一节 阴阳学说概念含义: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 方属性的概括 初期含义:朝向日光为阳,背向日光为阴 阴阳学说: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相互对立的 两个方面null第一节 阴阳学说概念阴阳属性null第一节 阴阳学说概念阴阳属性的特性 1.阴阳的相关性 2.阴阳的相对性 3.阴阳的普遍性null1.阴阳的对立制约 《类经附翼.医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2.阴阳的互根互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第一节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null3. 阴阳的消长 4.阴阳转化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第一节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null1.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第一节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null2. 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第一节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 阳气(阳)——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 阴精(阴)——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升、出(阳) 降、入(阴)常态——阴阳平衡;病态——阴阳失衡null3. 阐述人体的病理变化第一节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阳偏胜阴偏胜阳偏衰阴偏衰null第一节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4.用于疾病的诊断 5.确立护治原则 6.归纳药性 7.指导养生 null第一节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调整阴阳阴盛阴阳 偏盛 实证实寒证 寒者热之(热性方药)伤阳兼阳虚(酌加温阳药)阳盛实热证 热者寒之(寒性方药)伤阴兼阴虚(酌加养阴药)阴虚阴阳 偏衰 虚证虚热证 补阴(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虚虚寒证 补阳(阴病治阳,益火 之源,以消阴翳。)泻其有余补其不足null五:金木水火土(五材) 行:运动变化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第二节 五行学说概念null1.五行各自的特性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2.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 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 3.五行的相生相克及制化 第二节 五行学说内容null第二节 五行学说内容null第二节 五行学说内容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null第二节 五行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说明五脏的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指导疾病的诊断 指导疾病的治疗与护理null第三节 藏象概念1.含义: 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 象: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 null第三节 藏象概念1.含义: 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 象: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 null第三节 藏象概念藏象——又作“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 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视其外应 以知其内脏明白什么是藏象了吗?null第三节 藏象概念脏腑包括null第三节 藏象一、心1.生理功能1)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 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A主血.B主脉null第三节 藏象一、心1.生理功能1)主血脉:null第三节 藏象一、心1.生理功能2)藏神:心藏神 — 是指心有统帅全身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null第三节 藏象一、心2.联属功能心在体合脉 其华在面 开窍于舌 在志为喜, 在液为汗null第三节 藏象二、肺1. 生理功能1)主气司呼吸 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作用,不断地呼浊吸清,吐谷纳新,实现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null第三节 藏象二、肺1. 生理功能2)主宣发肃降 宣发: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 肃降:肺气向下通降保持呼吸道洁净。肺 气肃降宣 发A.呼出体内的浊气 B.将津液上输头面诸窍,外达皮毛 C.宣散卫气,将津液化为汗液,并调节其排泄A.吸入自然界清气 B.将津液向下向内输布 C.将津液向下布散,代谢后成为尿液null第三节 藏象二、肺1. 生理功能3)主通调水道 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null第三节 藏象二、肺1. 生理功能4)朝百脉,主治节 朝百脉 --- 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吸清,呼浊,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送全身。实质:助心行血。 主治节 --- 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的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null第三节 藏象二、肺2. 生理特性1)肺为华盖 2)肺为娇脏null第三节 藏象二、肺3. 联属功能在体合皮 其华在毛 开窍于鼻 喉为门户, 在液为涕 在志为悲(忧) 与大肠相表里 null第三节 藏象三、脾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null第三节 藏象三、脾生理功能null第三节 藏象三、脾生理功能null第三节 藏象三、脾生理功能 2)主统血 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功能。 原理:脾气的固摄作用(气摄血) null第三节 藏象三、脾生理功能 3)脾气主升:脾气以升为主。 ①升清:上输水谷精微至心肺、头目,并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②升举内脏: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定,防止内脏下垂。null第三节 藏象三、脾2.联属功能: 在体合肉 其华在唇 开窍于口 在液为涎 在志为思 与胃相表里null第三节 藏象四、肝1.生理功能: 1)主疏泄:肝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的作用。1.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 2.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 3.调畅情志 4.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 肝主疏泄 null第三节 藏象四、肝1.生理功能: 1)主疏泄:null第三节 藏象四、肝(2)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null第三节 藏象四、肝(2)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null第三节 藏象四、肝(3)调畅情志null第三节 藏象四、肝1.生理功能: 2)主藏血: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null第三节 藏象四、肝2.联属功能: 在体合筋 其华在爪 在窍为目 在液为泪 在志为怒 与胆相为表里null第三节 藏象五、肾1.生理功能: 1)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 藏精:肾气对精气所具有的闭藏作用 null第三节 藏象五、肾1.生理功能: 1)藏精null第三节 藏象五、肾1.生理功能: 1)藏精 生长发育null第三节 藏象五、肾1.生理功能: 2)主水 指肾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津液代谢的功能。 null第四节 经络概念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 联络脏腑形体官窍 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 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null第四节 经络十二经脉 1.组成null第四节 经络十二经脉 2.走向null第四节 经络十二经脉 3.流注次序null第四节 经络腧穴 1.定义: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2.分类: 十四经穴: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脉的腧穴。 奇穴:既有一定名称,又有明确位置,但没有归经的腧穴。 阿是穴: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部位的腧穴。null第四节 经络腧穴 3.腧穴定位方法: 1)骨度分寸法 2)体表标志法 3)手指比量法 4)简便取穴法null第四节 经络腧穴 3.腧穴定位方法: 1)骨度分寸法 是以骨节为标志,将两骨之间长度,折量为一定的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null第四节 经络腧穴 3.腧穴定位方法: 2)体表标志法 1. 固定标志 五官、毛发、指(趾)甲、乳头、脐、 部分骨节凸起或凹陷、肌肉纹理 2. 活动标志 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活动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等—咬肌 、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null第四节 经络腧穴 3.腧穴定位方法: 3)手指比量法null第四节 经络耳穴 1.含义: 耳穴就是分布于耳廓上的腧穴。也叫反应点、刺激点。 疾病表现为压痛、结节、变色、导电性能等。 null第四节 经络耳穴 2.原理: 与头面部相应的耳穴分布在耳垂 与上肢相对应的耳穴分布在耳舟 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耳穴分布在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脚 与内脏相应的耳穴分布在耳甲 null第四节 经络耳穴 null第五节 病因一、概念1.含义: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是病因。 2.分类:六淫 疠气 七情内伤 饮食失宜 病理产物 其他病因 null第五节 病因二、内容1.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淫,有太过和浸淫之意。 2.致病特点:外感;地域;季节;相兼;转化 null第五节 病因二、内容1.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淫,有太过和浸淫之意。 2.致病特点:外感;地域;季节;相兼;转化 null第五节 病因六淫1.含义:凡致病中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一)风邪null第五节 病因2.致病特点:(一)风邪六淫百病之长——相兼为患(如风寒、风湿、风痰) 风性开泄——向上,升发(汗出、怕风、流泪) 善行数变——病急,变快(风疹、中风) 风性主动——游走,动摇(眩、麻、痒、抽、颤) null第五节 病因1.含义: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等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 (二)寒邪六淫null第五节 病因2.致病特点:(二)寒邪六淫null第五节 病因1.含义:凡夏至以后,立秋之前,致病具有炎热、升散、兼湿特性的,称为暑邪。 (三)暑邪六淫null第五节 病因2.致病特点:(三)暑邪六淫null第五节 病因1.含义:自然界中具有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 (四)湿邪六淫null第五节 病因2.致病特点:(四)湿邪六淫null第五节 病因1.含义:凡自然界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 (五)燥邪六淫null第五节 病因2.致病特点:(五)燥邪六淫null第五节 病因1.含义:凡自然界中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热邪。 (六)火邪六淫null第五节 病因2.致病特点:(六)火邪六淫null第五节 病因1.含义: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疠气null第五节 病因饮食失宜饮食不洁饮食不节饮食偏嗜null第五节 病因病理产物1.概念:继发于其它病理过程和产物导致脏腑气血功能紊乱的病因。 2.种类: 痰饮: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包括有形痰饮、 无形痰饮。 瘀血 :体内血液停滞所形成的病理变化及其病理性产物。症状以 疼痛、肿块、出血为主。 结石: 湿热浊邪、煎熬形成结石。易发胃、胆、肾等。 null第六节 病机概念1.概念: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 2.分类: 邪正盛衰 阴阳失调 气、血、津液失常 null第六节 病机一、邪正盛衰1.含义: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2.虚实病机: null第六节 病机一、邪正盛衰null第六节 病机一、邪正盛衰null第六节 病机二、阴阳失调1.含义:即阴阳之间失去平衡的简称。是指在疾病的发生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的阴阳双方失去相对的平衡而出现的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等一系列病理变化。null第六节 病机二、阴阳失调1.含义: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偏胜或机能亢奋,代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阳热过剩的病理状态。(一)阳偏盛临床特点:热、动、燥病机趋向:“阳胜则阴病”null第六节 病机二、阴阳失调1.含义: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胜,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二)阴偏盛临床特点:寒、静、湿病机趋向: “阴胜则阳病”null第六节 病机二、阴阳失调1.含义:阳气亏损,机体失却温煦、推动、蒸腾、气化等作用减退或阳不制阴所产生的证候。阳虚。 (三)阳偏衰null第六节 病机二、阴阳失调1.含义:体内阴液亏少,滋润、濡养作用减弱或阴不制阳所表现的虚热证候。 (四)阴虚证null第六节 病机二、阴阳失调1.含义:体内阳气极度衰微而阳气欲脱。 (五)亡阳证null第六节 病机二、阴阳失调1.含义:体液大量耗损,阴液严重亏乏欲竭所表现的危重证候。(六)亡阴null第六节 病机三、气、血、津液失常1.含义:因元气不足,气的推动、温煦、固摄、防御、气化等功能减退,脏腑组织的机能活动减退。(一)气虚null第六节 病机三、气、血、津液失常1.含义:人体某一部分,或某一脏腑经络的气机阻滞、运行不畅。(二)气滞null第六节 病机三、气、血、津液失常1.含义:气机升降失常,气上冲逆不调。(三)气逆null第六节 病机三、气、血、津液失常1.含义:是指人体血液亏少,所失濡养(四)血虚null第六节 病机三、气、血、津液失常1.含义:瘀血内阻,血行不畅。 瘀血的定义: ① 离经之血,存积体内 (《血证论》:“离经之血为瘀血”。) ② 不畅之血,失却功能 (《金匮要略》:“内结为瘀血”。) (五)血瘀null第六节 病机三、气、血、津液失常(五)血瘀null第六节 病机三、气、血、津液失常(六)痰证1. 含义: 由于痰浊停于脏器组织或某些局部,或流窜全身所表现的证候,是为痰证。null第七节 四诊概念含义: 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null一、望诊(一)全身望诊第七节 四诊望诊: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舌;望排出物;望小儿指纹。全身望诊;神;色;形;态。神;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神乱。null一、望诊(一)全身望诊第七节 四诊得神:有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表现: 神志清楚,反应灵敏 目光明亮、精彩内含 面色红润, 肌肉不削、动作灵活。 意义:主脏腑精气充足null一、望诊(一)全身望诊第七节 四诊少神:又称神气不足。 表现: 精神不振, 两目乏神, 面色少华, 倦怠乏力,动作迟缓。 意义:正气不足null一、望诊(一)全身望诊第七节 四诊失神:又称无神,是精损气亏神衰的表现。 表现: 精神萎靡,或神昏谵语 面色晦暗无华 目暗睛迷,瞳仁呆滞 肌肉消瘦,动作迟钝。或见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意义:脏腑功能衰败null一、望诊(一)全身望诊第七节 四诊假神:是久病、重病患者突然出现的暂时精神“好转”的虚假征象。 表现: 突然目光明亮、神志突然转清、突然语言清亮、突然颧红如妆、突然能食。 。 意义:是阴阳离决的危候。null一、望诊(一)全身望诊第七节 四诊少神:躁、狂、癫、痴、痫。 表现: 焦虑恐惧 — 脏躁 狂躁不安 —狂病,热病 淡漠痴呆 —癫病,痴呆 卒然昏倒 —痫病 null一、望诊(二)舌诊第七节 四诊(一)内容 舌质:色、形、态 舌苔:色、质 (二)正常舌象 淡红舌、薄白苔null一、望诊(二)舌诊第七节 四诊(三)病理舌象Ⅰ 舌质 1.舌色 ①淡红舌;②淡白舌;③红绛舌;④青紫舌 2.舌形 ①老、嫩舌;②胖、瘦舌;③点、刺舌;④裂纹舌;⑤齿痕舌 3.舌态 ①痿软舌;②强硬舌;③歪斜舌;④颤动舌;⑤吐弄舌;⑥短缩舌null一、望诊(二)舌诊第七节 四诊(三)病理舌象Ⅱ 舌苔 1.苔质 ①薄、厚苔;②润、燥苔;③腐、腻苔 ④剥、落苔;⑤偏、全苔;⑥真、假苔 2.苔色 ①白 苔——薄白苔/厚白苔 ②黄 苔——淡黄苔/深黄苔/焦黄苔 ③灰黑苔——灰黑干苔/灰黑润苔null二、闻诊(一)听声音第七节 四诊1.声音: 语声高亢洪亮有力、连续者,多属实证、热证、阳证; 语声低微细弱无力、断续者,多属虚证、寒证、阴证。 null二、闻诊(一)听声音第七节 四诊2.语言: 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热扰心神(实) 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心气大伤,精神涣散(虚) 独语——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则止,首尾不续:心气不足或气郁痰结 狂言——狂躁妄言,语无伦次,精神错乱,骂詈不 避亲疏:痰火扰乱心神null二、闻诊(一)听声音第七节 四诊3.呼吸: 喘—呼吸困难,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 哮—呼吸急促,喉间痰鸣,时发时止,缠绵难愈。null二、闻诊(二)嗅气味第七节 四诊病室有血腥气——出血。 病室尸臭——脏腑衰败,病情危重。 病室尿臊气——肾衰。 病室有烂苹果气味——消渴重证。 病室有蒜臭气味——有机磷中毒。null三、问诊(一)问寒热第七节 四诊null三、问诊(二)问大便第七节 四诊null三、问诊(二)问大便第七节 四诊(1)便秘: 1.含义:便次减少 排便困难 大便干燥 2.病因:热结肠道,肠道津亏,血虚失润,气虚失 运,阳虚寒凝。 (2)泄泻: 1.含义:便次增多,便质稀薄。 2.病因:伤食泄泻 脾气亏虚 大肠湿热 命门火衰 肝郁犯脾1.便次异常null三、问诊(二)问大便第七节 四诊2.便质异常鲜血便: 先血后便,便血鲜红——大肠热毒(近 血) 先便后血,便血紫暗——脾不统血(远 血) 完谷不化:大便中含有未消化的食物。脾胃虚寒/肾阳亏虚 溏结不凋:大便时干时稀 。 肝郁脾虚/脾胃虚弱 脓 血 便:大便中夹有脓血粘液。湿热痢疾null三、问诊(二)问大便第七节 四诊3.便感异常肛门灼热: 大肠湿热 里急后重:腹痛急迫,时时欲便,肛门重坠,便出不爽。 湿热痢疾所致。 排便不爽: 排便不通畅,有涩滞难尽之感 大肠湿热/肝郁犯脾/伤食泄泻 滑泻失禁:脾肾阳虚(久病年老体弱或久泻不愈) 大肠湿热(新病势急)或神失所主 肛门气坠:脾虚气陷(脱肛)null四、脉诊(一 )脉诊概念第七节 四诊脉——脉道 脉搏——心脏跳动推动血气在脉道中流动时振动管壁所产生的搏动。可见脉搏是心脏功能的具体表现。 脉象——医生指感下脉动应指的形象。是脉搏所显示的脉位(浅、深)、脉数(频率、节律)、脉形(长短、大小)和脉势(有力、无力)各方面的综合形象。 脉诊——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动脉,根据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血液汇聚之处 气血运行的通道null四、脉诊(二)脉诊部位第七节 四诊1.三部九侯法:——诊察人体上、中、下三部有关动脉的诊脉方法。null四、脉诊(二)脉诊部位第七节 四诊2.人迎寸口法:——对人迎和寸口脉象相互参照,进行分析的诊脉方法。null四、脉诊(二)脉诊部位第七节 四诊3.仲景三步法:——以寸口、趺阳、太溪三部相参诊脉方法。 null四、脉诊(二)脉诊部位第七节 四诊4.寸口诊脉法:——单独切按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之脉象,以诊察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诊察方法。null四、脉诊(三)指法第七节 四诊1.布指:医患侧坐,左右交诊;中指定关,随按尺寸 2.调指:臂长宜疏,身矮要密;指目候脉,三指齐平 3.运指:举轻按重,中取为寻;三指总按,一指单诊 4.平息:医息调匀,平息计数;五十脉动,脉方清晰 5.察脉:指息之后,位数形势;反复操练,细心体察 null四、脉诊(四)平脉的特点第七节 四诊1. 含义:脉有胃气,是脉搏反映了脾胃运化正 常,营养良好的形象。 2. 特点:脉势不疾不徐,从容和缓。 其中关键是脉来“和缓” (一)有胃null四、脉诊(四)平脉的特点第七节 四诊1. 含义:脉有神气,是脉象中显示出精气充 沛,脏腑健运之象。 2. 特点:应指有力,节律整齐。 其中关键是脉象应指“有力”。 (二)有神null四、脉诊(四)平脉的特点第七节 四诊1. 含义:有根之脉,是指脉中显示出有根基 (肾间动气)之象。 2. 特点:尺脉有脉;沉取不绝。 关键是“尺部有脉”而呈“三部有脉” (三)有根null四、脉诊(五)常见病脉第七节 四诊1.浮脉类:浮、洪、芤、革、濡、散 2.沉脉类:沉、浮、劳、弱 3.数脉类:数、促、动、疾 4.迟脉类:迟、缓、涩、结 5.实脉类:实、滑、紧、长、弦 6.虚脉类:虚、细、短、微、代
/
本文档为【好 中医基础理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