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

2013-01-29 50页 ppt 1MB 63阅读

用户头像

is_544527

暂无简介

举报
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null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第一节 19世纪的德国教育第一节 19世纪的德国教育一、教育发展概况 (一)学前和初等教育 1802年,利佩-德摩尔特创建了接收2-4岁儿童的学塾。1891年,瓦德蔡克在柏林设立最早的托儿所。1840年福禄倍尔幼儿园成立,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的诞生。 1763年,普鲁士曾颁布《普通学校规程》,强迫5-13岁或14岁的儿童入学。这时的教育内容主要是4R,即读、写、算和宗教。null进入19世纪以后,德国初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加快了。一些公国进一步颁布《初等义...
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
null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第一节 19世纪的德国教育第一节 19世纪的德国教育一、教育发展概况 (一)学前和初等教育 1802年,利佩-德摩尔特创建了接收2-4岁儿童的学塾。1891年,瓦德蔡克在柏林设立最早的托儿所。1840年福禄倍尔幼儿园成立,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的诞生。 1763年,普鲁士曾颁布《普通学校规程》,强迫5-13岁或14岁的儿童入学。这时的教育内容主要是4R,即读、写、算和宗教。null进入19世纪以后,德国初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加快了。一些公国进一步颁布《初等义务教育法》。null(二)中等教育 1.文科中学 这类学校注重古典文科知识学习,以城市贵族、新兴资产阶级子弟为教育对象,主要是为了培养上层官吏和各种专门人才。 19世纪改革 首先,把以前文科中学、高级女子中学、学院、拉丁学校、·阿卡德米学校等五种古典中学统称为文科中学,规定只有文科中学的毕业生才能进入大学或充任国家官吏。 其次,规定教师资格。 再次,推行新的课程体系。 2.实科中学2.实科中学到18世纪,德国已经有少量的适应现代生活的实科中学,到19世纪,实科中学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德国中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机构。 实科中学主要传授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知识,实科中学的毕业生最初不具备升大学的资格,直到1870年才获得这一权利。(三)高等教育(三)高等教育1810年柏林大学的创建——洪堡 首先,柏林大学具有充分的自治权,提出了学术自由的原则、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其次,聘请既有精深的学术造诣,又有教学技能的教授。费希特被选为柏林大学的首任校长。 再次,重视学术研究和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认为大学的职能是探索真理、创造知识。 降低神学的地位,将哲学提高到与法学、医学同等的地位 柏林大学成为近代大学之母 洪堡的教育改革洪堡的教育改革洪堡于1810年主持建立的柏林大学以及形成的大学精神,至今仍然引领者世界大学发展的方向。 洪堡在1809-1811年担任普鲁士内务部文教总管期间,实行了教育改革,史称“洪堡教育改革”。 在初等教育方面,洪堡注重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加强小学师资的培训,促进师范教育发展的发展,初步建立了师范教育体系。 在中等教育方面,洪堡对文科中学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削减了古典学科,使文科中学更接近实际生活;并由国家进行中学师资的考核与选择,保证了中学教师的质量。 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重视创建新型大学,主张把大学办成哲学、科学和学术研究的中心。 1810年,他在任期间创建的柏林大学提倡学习和教学自由,建立讲座教授和习明纳制度,强调科学研究,从而一举建立了现代大学制度。 二、第斯多惠的教育思想二、第斯多惠的教育思想(一)第斯多惠的生平简介 (二)第斯多惠的教育著作 (三)第斯多惠的“全人类教育”思想 (四)第斯多惠的教学论 (五)第斯多惠的教师教育思想 (六)评价 null 第斯多惠Diesterweg Friedrich AdolfWilhelm (1790~1866) 德国教育家。1808年文科中学毕业后,先后进黑博恩大学、蒂宾根大学学习数学、哲学和历史学。1811年大学毕业,不久获博士学位。1813年起在法兰克福市模范中学任教5年。 null 1820~1847年,先后担任梅尔斯师范学校和柏林师范学校校长,任职期间积极推进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改革,使这两所学校成为当时德国的模范学校。1848年担任全德教师联合会主席。 (二)第斯多惠的教育著作(二)第斯多惠的教育著作1835年,出版了《德国教师培养指南》,这是其关于教育的代作。其中第一篇总论部分为他的手笔;第二篇专论部分则是合著(中学和师范学校教师)的手笔,系有关各科教学法性质的论文。 1836年,《文明的切身问题》,抨击社会的不平等,主张使所有劳动者“直到最后一个短工”组成各种互助团体。 1857年,第斯多惠写了《教育的理想和可能性》,总结了自己多年来为捍卫新教育原则而进行的工作。 (三)第斯多惠的“全人教育”思想(三)第斯多惠的“全人教育”思想 第斯多惠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观点出发,坚决反对把教育当成奴役人民的工具,反对当时在德国占统治地位的狭隘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教育,就提出了“全人教育”的思想。 全人教育遵循三条原则进行:全人教育遵循三条原则进行:第一,自动性原则。第斯多惠认为,人生来具有各种能力如观察、感觉、思维、语言等。人的天性中潜藏着渴求发展的特性,即自动性,它是个人发展和教育活动的主观条件。 但是,自动性没有明确的方向,内容空洞,人可以自动地趋向于善,也可以自动地趋向于恶。教育的目的是使自动性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使人的自动性得到充分体现。真善美的生活便是人发展的客观条件。要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全人,必须将自动性和真善美结合起来。null第二,自然适应性原则。所谓自然,即指人的天性。适应自然,就是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教学要合乎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 第三,文化适应性原则。要求教育要注意现代社会文化,反映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体现民族文化的特性。第斯多惠指出,对自然和文化的适应必须协调一致,当两者发生冲突时,文化适应性原则应服从自然适应性原则。二者越一致,生活就越美好。 全人类教育包含三方面的意义:全人类教育包含三方面的意义:第一,反对封建等级教育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教育,要求培养一般的人,即充满人道和博爱、为全人类而忘我牺牲的人,而不是培养当时政府所追求的所谓“真正的普鲁士人”。 第二,“全人”是全面的和谐发展的人。第斯多惠继卢梭和裴斯泰洛齐之后又提出了人的体力和精神力量和谐发展的思想。 第三,"全人教育"是一种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培养学生能自由思考的、各方面素质和谐发展的教育。(四)第斯多惠的教学论(四)第斯多惠的教学论一.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 (天资、教育、自由自主) 二.教学论 (形式教学与实质教学、教学原则)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影响人发展的因素1.天资(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第斯多惠认为,天资是造物主安排给人的,是一个人本身能力和活动可能性的基础,是人们发展能力和力量的胚胎。 A 每一个新生儿都具备人类的普遍天资 B 儿童无论在身体还是智力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 C 人的天资是随时间连续不断的发展的 D 教师不能过早或者过晚激发天资null2.教育(变可能为现实) 天资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激发(教育、外部条件)使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两者是互相联系的 A 激发必须以天资为基础 B 没有激发便没有发展,天资也就停止不前 null3.自由自主 第斯多惠说“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或者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与培养,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从外部只能受到激发。” A.人必须主动掌握知识,占有知识 B.天资的发挥与教育的实施均须注重个人自由自主的发挥,必须注意个人自主学习的进行。 教学论教学论 1.形式教学与实质教学 形式教学:教师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实质教学:教师教学生熟悉某种教材,教会学生一种知识或者一种技能,是学生提高对教材的理解能力。 两者教育相辅相成。一方面,学生要掌握知识必须依靠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学生智力的发展离不开教材,教材是学生智力发展的血液。2.教学原则2.教学原则 A.遵循自然原则 教学必须遵循自然和儿童的天性,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一切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一切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追求的最高理想和境界。 B.遵循文化原则 人的时空性、民族性,现实生活中个人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教师在制定一切教育时必须考虑时代的精神文明和民族的民族性。 null C.连续性与彻底性原则 学生智力的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且具有不平衡性的过程,第斯多惠认为,所以教学必须遵循持续性原则,且教师必须有步骤的引导学生进入与年龄和天性相符的主动性阶段,以便达到发展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彻底认识事物的本质。 D.直观教学原则 第斯多惠认为,人的智力的发展以及知识的形成都是是从观察与感觉外部世界开始的,教学必须贯彻从直观到思维、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 null E.循序渐进原则 第斯多惠所提出的这一原则,包括四条各不相同又彼此相联的教学规则,即“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他强调指出;“不要过早教任何东西”,而要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知识基础循序渐进,逐步深化。 F.启发式原则 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鼓舞”,引起学生"高尚的、自由的或纯洁的兴趣",即具有启发性。 null第斯多惠(1790—1866)是19世纪中叶德国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被称为“德国普通教育之父”、“德国教师的教师”。(五)教师教育思想(五)教师教育思想提出对教师的要求,强调教育别人首先教育好自己; 首先要注重思想修养,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其次注重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教师应是本行的专家,完善地掌握教材,能按照学生的需要来选择教材并详细地教材,而使学生成为自己的熟练的助手。” 1.热爱教师职业是从事教师工作的基本前提 1.热爱教师职业是从事教师工作的基本前提 第斯多惠指出:“真正的永不消失的教学热情须建立在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上,对教师工作的心驰神往,须建立在对发展儿童事业的热爱上。”2.教师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主动性 2.教师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主动性 第斯多惠认为,“教师的注意力首先是发展人的主动性”,“教师必须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的主动性逐渐加强,摆脱自然天性,而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他批评“严厉的面孔和训斥、咒骂学生是一种恶劣的行径”。他还明确指出,教师也不应像奴隶那样服从权威,而要为自由、独立而教育别人。 3.教师工作的重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 3.教师工作的重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 第斯多惠说:“不称职的教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知,优秀的教师则教学生主动寻求真知”。 他认为兴趣会促使学生自然而然对真、善、美发生乐趣,并心甘情愿地追求。他强调“教师先不要急于给学生讲解观点,应当启发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主动去掌握知识”。 “一个合格的教师不单要教会学生怎样建造建筑物,同时也要教会学生怎样制造砖瓦,并要和学生一起动手,教会学生建好房屋的本领。” 4.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4.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第斯多惠认为教师要履行神圣的职责,必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他说:“一个人一贫如洗,对别人决不可能慷慨解囊,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 “一个好教师是用自己的思想行为来培养教育人”。再次要有坚强的性格和顽强的意志,他认为“教师本人如果没有主见,遇事左右摇摆,感情空虚,意志薄弱,这怎么能把学生的迟钝培养成敏捷,把笨拙培养成灵巧呢? ” 5.在知识结构方面 5.在知识结构方面 第斯多惠强调教师要有一定程度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水平,要掌握教育科学的知识和进修的学习材料。 6.在实际能力方面6.在实际能力方面第斯多惠认为敏锐的观察力可以使教师“在孩子当中天天有机会观察到一些有趣的富有教学意义的现象,这样读起教育方面的文章来才能事半功倍,受益匪浅”。 就思考能力来说,他认为每个教师都要善于独立思考,不要“靠别人为自己去思考和研究问题”。 就判断能力来说,他要求教师善于明辨是非,永远站在社会进步的方面,“在追求真、善、美的征途上,不要气馁,不要心灰意懒”。 7.在特殊能力方面7.在特殊能力方面教师首先应具有娴熟的语言表达能力,“凡是会想不会表达,主要是思想不清”,“说话简洁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 其次要有出色的教学能力,教学“不是传授艺术,课堂教学艺术是激发、启迪和活跃”,“学生只要有了这种活跃的情感,教师就不必额外督促学生好好学习”。 为此,第斯多惠提出教学要变换花样,“花样翻新是生活的调剂”;教师要活泼,要“兴致勃勃地(而不是矫揉造作地)和儿童打交道”;要充分发挥个性,“教师的人格会给教师带来威望、权力、影响和力量”。 他还认为教师要有高超的管理能力,“谁善于教学,谁就必然善于管理纪律,谁教学好,谁就管理有方” 第斯多惠的名言第斯多惠的名言一个真正的教育者,根据他自己和别人的宝贵经验,他知道,通过你是什么样的人要比通过你知道什么,可以获得更大的成效。 哪怕你用天使般的语言说话,拥有一切的聪明和知识,如果你不努力进修,即按照我们的定义,不努力为真和善服务的越来越自由的活动,那末你就始终是一种鸣锣和响钹,但决不会属于能“推动人类前进”的人们的行列。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第二节 19世纪的法国教育第二节 19世纪的法国教育(一)拿破仑时代的教育改革 1806年创办帝国大学(Universite imperiale):并不单纯指一所大学,而是全国所有教育管理机构、学校设施以及所有从事教育管理、教学人员的总称。 帝国大学的总监是全国教育界的最高首领,由皇帝亲自任命。 1808年划分全国为27个“大学区”。大学区设学区总长和10人组成的学区评议会,由帝国大学总监任命。 大、中学校校长、教师都由帝国大学的总监任命,公立和私立学校的开办也要经帝国大学总监认可。国家对学年安排和课程设置实行统一管理。 中央集权的教育领导体制,成了法国近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 (二)有影响的教育法案(二)有影响的教育法案1、《基佐法案》(1833) 1833年6月,法国历史学家、时任教育部长基佐提出了一项大力发展初等教育和示范教育的法案,即《基佐法案》。 基佐法案规定,每个乡必须设立一所初等小学,每个城市设立一所高等小学,公共教育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分担,即地方征收特别税作为教育经费,如果地方税款不足,可由国家补给;教师资格的确立权由国家掌握。 《基佐法案》扩大了地方在管理教育上的部分自主权,但中央集权式的性质未变。null 2.《费里法案》 19世纪80年代,全面推进普及义务初等教育成为法国政府最主要的目标之一。这项教育改革主要由当时的教育部长费里主持开展。 他于1881和1882年分别提出两项教育法令,史称《费里法案》。 根据该法案,幼儿园和公立小学一律免费,师范学校免收学费和膳宿费;对6-13岁儿童实行强迫、义务的初等教育;对不送孩子入学的家长处以罚款、监禁;废除宗教课程,取消教会、教士监督学校的权力,宗教团体成员不得在公立学校任教;教师必须获得国家颁发的证书才能任教等。 《费里法案》确立了法国国民教育的义务、免费和世俗性三条原则,为以后法国国民教育近百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节 19世纪英国的教育第三节 19世纪英国的教育(一)英国教育领导体制的发展 1、国家拨款补助教育。 1833年教育补助金法案 2、设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 1839年成立 枢密院教育委员会——1856年改为教育局——1899年改为教育署 初步完成了英国教育领导体制的国家化。 3、制定一系列法令、法案 1870年,英国颁布了《初等教育法》,又称《福斯特法案》 福 斯 特 《初等教育法》《初等教育法》目的是“为全国提供良好的学校”,使所有家长确信其子女能够受到初等教育。但这不是通过废除原有的教育体制来实现,而是通过国家在民间教育团体力所不及的地方“填补空缺”来实现。 主要内容: (1)国家继续拨款补助教育,并在缺少学校的地区设初等学校。 (2)全国划分学区,由选举产生的学务委员会监督本区的教育。学务委员会有权征收地方教育税。 (3)各学区有权实施5-12岁儿童的强迫义务教育。 (4)各派教会兴办或管理的学校可作为国家教育的组成部分,但不能从地方财政中得到补助。 (5)学校的普通教育与宗教分离。凡接受公款补助的学校,一律不得强迫学生上宗教教义课程。 null这是英国第一个关于初等教育的法案,其中最有意义的是强迫初等教育,它标志着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形成。 以后,英国又通过了一些有关义务教育和免费教育的法案。 1876年的教育法规定,家长有义务送子女入学。 1880年教育法将实施义务教育的年龄定为5-10岁。 1891年教育法规定实施免费初等教育。 1899年教育法有将义务教育的年龄提高到12岁。null《福斯特法案》的颁布宣告了初等义务教育的实施,形成英国教育史上公立学校与教会学校并存的初等教育制度,由此奠定了整个英国教育制度的基础。 “妥协之上的妥协”:这一法案主要是一个折衷方法,并非要建立一个义务的、免费的新国民教育制度,而是弥补补教会学校的不足。它既满足了教会的利益,又体现了改革的需要;它未取消民办学校,而只是对它们进行补充,它使政府化最少的钱,却又获得了很大的教育控制权。 null(二)19世纪英国的初等教育 19世纪上半期,初等教育主要由宗教团体和慈善机关办理,教育质量低劣,学校和入学人数严重不足。 由于师资匮乏,当时还盛行过导生制学校。它由英国传教士贝尔(1753-1832)和兰卡斯特(1778-1838)所创,又称贝尔-兰卡斯特制。导生制教学导生制教学星期日学校的兴起 1780年,热心于平民教育的传教士、出版业者R·雷克斯在英格兰的格洛斯特郡出资创办。 在星期日为在工厂做工的青少年进行宗教教育和识字教育的免费学校。 导生制(贝尔—兰卡斯特制 )学校的推广 英国国教会的牧师贝尔(Dr Andrew Bell)和公谊会的教师兰卡斯特(Joseph Lancaster)创立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导生制导生制导生制:又称贝尔——兰卡斯特制,是一种新的教学制度。由英国的传教士兰卡斯特在伦敦创办的一所学校里较早采用。其基本方法是由教师先从学生中选择一些年龄较大、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充任导生(monitor),教师先对导生进行教学,然后再由他们去教其他学生,也由导生对这些学生进行检查和考试。在这些导生的帮助下,一位教师在一个教室里往往能够教几百名学生。 采用这种制度的学校被称为导生制学校。 这种制度能够节省开支、能很好地弥补经费和师资不足,扩大教育规模,也满足了对平民及儿童的初级教育的要求,同时有助于儿童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因此一度非常盛行。但由于导生的水平有限,因此教学质量比较低。 null(三)19世纪的中等教育 19世纪,英国中等教育在结构上基本沿袭18世纪的传统,实施中等教育的机构主要是捐办文法学校和公学,只有贵族和资产阶级子女才有可能接受这一层次的教育。 (1)公学和文法学校的改革。 1868颁布的《公学法》,成为后来公学发展的法律基础。 按社会阶层设立三类中学: 第一类中学为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子弟而设,从12岁-18岁,以古典学科为主,为升入大学做准备; null第二类中学为中产阶级子弟而设,从12岁到16岁,课程除拉丁文外,包括现代语、数学和自然科学,培养商业、医学、法律等专业人才。 第三类中学为中下层平民子弟而设,从12岁到14岁,注重英语、初等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等实用学科,以培养从事普通职业的人才为主。null(四)高等教育的发展 17、18世纪的英国高等教育仍是牛津、剑桥的天下。 19世纪初,产业革命带来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要求大学研究、教学这些学科。但牛津、剑桥大学仍然恪守古典教育的传统,只有上层人士和国教徒才能入学。为此,许多有识之士呼吁对高等教育进行改革。 高等教育的改革主要体现在新大学运动和大学推广运动上。新大学运动新大学运动1826年,伦敦大学学院创立揭开了新大学运动的序幕,打破了传统大学垄断英国高等教育的历史 。 与传统大学相比,伦敦大学不仅取消了传统大学中的神学部,代之以理学部和工学部,而且在各学部引入大量近代新型课程。从而揭开了英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序幕。 null城市学院的出现 19世纪后期由地方城市创办的,为地方工商业发展培养专门技术型的人才(如曼彻斯特大学、南安普顿大学、纽卡斯尔大学等) 这些学院都是民办的,注重工业和科学领域。没有取得与传统大学或者伦敦大学同等的学位授予权,大多数学院只能发放职业资格证书 伦敦大学的变革 进一步加强了与地方工商业发展的联系,成为推动英国工商业发展的重要机构之一 传统大学的变革 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开始大量进入大学;受到德国大学的影响,开始科学研究。 大学推广运动大学推广运动大学推广运动最早出现在19世纪40年代,主要是指全日制大学以校内或校外讲座的形式将教育推广到非全日制学生。 伦敦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在19世纪50年代以后的大学推广运动中起关键作用。 19世纪的大学推广运动在加强大学与社会之间联系,促使社会中下层阶级和女子有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机会,推动课程改革和高等教育机构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二、斯宾塞的教育思想二、斯宾塞的教育思想1、论教育目的:为完满生活作准备 斯宾塞在外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教育预备说”的观点。 “准备过完满生活,是教育应该履行的功能。这功能的履行程度,也是评定教育课程的唯一理性的判断方式。”null1859年,斯宾塞在《威斯特明斯特评论》上发表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What Knowledge Is of Worth?)一文,系统阐述了科学教育思想。 1861年,他的名著《教育论》(Essays on Education)出版,在英国引起了极大反响。 null 2.科学知识的价值 (1)知识价值的概述 在斯宾塞看来,知识的价值就是知识给人所带来的功利的大小,给人带来幸福的程度,为人完满生活做准备的效果。 斯宾塞认为,知识的价值可分为“实用价值”和“装饰价值”两种,在价值高低的评估上,实用价值应优先于装饰价值。null (2)对科学知识价值的论述 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斯宾塞明确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科学。 为了直接保全自己或维护生命的健康,最重要的知识就是科学,为了谋生而间接保全自己,有最大价值的知识就是科学;为了正当地完成父母的职责,正确的指导就是科学;为了解释过去和现在的国家生活,使每个公民能合理地调节他的行为所必需的必不可少的钥匙就是科学;为了各种艺术的完美创作所需要的准备也是科学;为了智慧、道德、宗教训练的目的,最有效的学习还是科学。 “如果科学被抛弃,那么一切知识必然随之抛弃。”null 3.以科学知识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斯宾塞认为,人类生活存在五种主要活动,以其重要性程度依次为:与自我生存直接有关的活动;与自我生存间接有关的活动;养育子女的活动;维持正当的社会及政治关系的活动;填补休闲生活的零散活动。 与此相对应,要进行五种类型的教育,即健康教育;职业教育;养育子女的教育;公民教育;休闲教育。null斯宾塞根据人类完满生活的需要,按照知识价值的顺序,为每一种教育设计了课程,并形成了以科学知识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内容较为广泛,以自然科学知识为重点,重视知识对生活的实际用途,冲击了英国传统教育中过于追求“装饰”的课程体系,代表了科学教育的发展方向。null3、论教学原则与方法3、论教学原则与方法(1)自然教学原则 (2)循序渐进原则 (3)快乐教育原则 (4)自我教育原则 (5)实物教学原则 评价评价 1、斯宾塞的课程论与古典主义教育内容截然不同。它以科学知识为中心,重视个人和社会生活,是教育思想上的一次变革。 2、斯宾塞及其他提倡科学教育的思想家们不仅对英国中学和大学冲破古典教育传统的禁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影响到欧美其他国家,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教育的发展。 null3、与传统教育采用的照本宣科、死记硬背、无视学生的身心规律和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相比,斯宾塞重视心理规律、兴趣、实验等,无疑是个历史进步。这种教学方法被进步主义教育家们普遍采用,即使在今天也有借鉴意义。 4、但是他的课程论也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如,他的课程论反映了资产阶级利益,带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色彩。第四节 19世纪美国的教育第四节 19世纪美国的教育(一)美国教育管理体制的演进 1、学区制的兴衰 1725年开始,马萨诸塞殖民地开始采用“巡回教学” 的方式解决离学校较远学生的就学问题。 在镇周围的乡村设若干教学点(“巡回学校”)各教学点附近的儿童定时集中,由市镇学校的教师去各教学点巡回上课。 “巡回学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儿童的读书问题,但交通、报酬问题及辛苦程度常常影响市镇教师的积极性。 这是学区制的萌芽。 null1789年,马萨诸塞州颁布法令规定了50户、100户、150户、200户四种规模的学区,并赋予学区与市镇同样的办学权,学区制度从此得到确立。 学区制度适应当时农村地广人稀的实际,也便于当地人民直接参与教育管理,解决了儿童就近上学的问题,所以得到各州的效仿,相继确立了学区制度。 但学区制也强化了教育的地方主义,引起了各地教育水平差距加大,妨碍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null2、州教育领导体制的建立 1837年马萨诸塞州设立的州教育委员会,首任秘书贺拉斯·曼排除万难,推行公立教育运动。 到19世纪下半期,美国各州大多设立教育委员会。 州教育委员会建立后,推动了美国公共教育制度的发展,并在弥补学区制度带来的各自为政、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的缺陷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null3、联邦教育机构 1867年设立教育署 ——1870年改称教育局 (二)美国的初等教育的发展(二)美国的初等教育的发展 公立学校(教育)运动 公立教育通常是指由公共税收维持、公共教育机关管理、所有公民均应享受的免费教育。 公立学校运动发生于19世纪30年代,领导人是贺拉斯·曼。 这场运动促进理了美国初等教育的发展: 建立地方税收制度,兴办公立小学; 强迫入学; 1825年,美国政府颁布了第一部普及义务教育法。 免费教育(三)美国的中等教育(三)美国的中等教育1、拉丁文法学校 1635年,波士顿创办第一所 2、文实中学 1751年,富兰克林曾在费城首创文实中学,富兰克林也因此被誉为美国“文实学校运动之父”。 3、公立中学 波士顿中学(四)19世纪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四)19世纪高等教育的大发展(1)州立大学的出现 (2)赠地学院的兴起 (3)研究型大学的创办 (1)州立大学的出现(1)州立大学的出现达特茅斯学院案(1819年) 州政府企图通过接收私立高校为州立高校办学的道路行不通,于是只有自行拨款开办州立高校。 第一所真正的州立大学:1825年,杰斐逊,弗吉尼亚大学 null州立大学的来源 文实中学扩充而来:富兰克林文实中学1779年改为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由州接管原有的私立或者教会学院 州直接创办的大学:如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 到南北战争前夕,27个州中已有25个州都建立了州立大学 (2)赠地学院的兴起(2)赠地学院的兴起1861年,《莫雷尔法案》(Morrill Act) 主要内容:联邦赠拨给各州一定数量的土地,各州必须以赠地所得收入为资本,开办以讲授农业和机械工艺知识为主的专门学院,以满足平民子弟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为产业界培养技术人才,进而推动美国经济的发展。 《莫雷尔法案》又被称为赠地法案。依据这个法案办起来的大学被称为“赠地学院”。 意义意义 赠地学院对当时美国的工农业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南北战争后美国用很短的时间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美国高等学校逐渐摆脱欧洲传统办学模式,开始重视实用知识和技能。 它建立起美国联邦政府拨款资助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制度,在高等学校和社会间建立了有机的联系。此后,美国又多次立法,为高等技术教育拨款,巩固和发展高等技术教育。思考与讨论思考与讨论赠地学院的出现给大学的职能带来了哪些变化? 中世纪大学:教学 柏林大学:研究 赠地学院:社会服务(3)研究型大学的创办(3)研究型大学的创办1876年霍普金斯大学(John Hopkins University)的建立,首任校长吉尔曼(Daniel Coit Gilman); 霍普金斯大学的目标是要创立一所德国式(柏林大学模式)的美国大学,在保留大学本科部的同时,加开研究生课程,设立博士学位; 从英国大学模式(陶冶为主)——德国大学模式(研究为主)。 二、教育家二、教育家贺拉斯·曼:“美国公立学校之父” (一)论教育的作用 (二)论教育目的 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工作者。 (三)论教育内容 (四)论师范教育 第五节 俄国的教育第五节 俄国的教育一、教育概况 《国民教育暂行章程》(1803)和《大学附属学校章程》(1804)二、教育家二、教育家乌申斯基:俄国教育科学的创始人、俄国教师的教师 (一)论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二)论教学 认为知识和能力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三)论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人道主义、爱劳动、追求真理、公正、诚实、谦逊、尊重他人、信仰上帝等 (四)论教育学及教育者的培养 第六节 近代日本教育第六节 近代日本教育一、教育概况 二、教育家 一、教育概况一、教育概况(一)日本教育领导体制的演进 (二)日本的初等教育 (三)日本的中等教育 (四)日本的高等教育 (五)日本的师范教育 (六)日本历史上重要的教育法令 (一)日本教育领导体制的演进(一)日本教育领导体制的演进1872年颁布的《学制令》,具体地确立了日本的教育领导体制:即中央集权式的大学区制。 大学区制的教育管理体制在1879年9月颁布的《教育令》中被废除,改行美国式的地方分权制。 1880年修改《教育令》,重新强调中央政府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控制,重新恢复实施大学区制。(二)初等教育的发展(二)初等教育的发展明治维新之前——寺子屋和乡学; 明治维新时期: 依据1872年的《学制令》,废除先前的学校,在全国设置小学,并实施八年义务教育。 1879年的《教育令》将普及初等教育的年限缩短至4年; 1880年将八年制的初等学校划分为三三二三个阶段,前四年为寻常小学校,实施义务教育,后四年为高等小学校,实行收费制。 (三)中等教育的发展(三)中等教育的发展明治维新之前:藩校、私塾 《学制令》颁布之后,建立六年制的中等学校。 1881年,文部省将中学的六年划为四二两段,并规定接受中等教育,必先接受六年的初等教育。 1886年,《中学校令》将中学教育分为两类:实业教育、基础教育;寻常中学和高等中学(四)高等教育的发展(四)高等教育的发展福泽谕吉1858年创办的“兰学塾”,后更名为庆应义塾(庆应大学)。 早稻田大学、明治大学 新大学的创办:1877年东京大学的成立为开端。(五)师范教育(五)师范教育1886年《师范学校令》,将师范学校分为寻常和高等两类。 寻常师范学校以小学毕业生为招生对象,由地方设立,主要为公立小学培养教师和校长。 高等师范学校主要招收寻常师范学校的毕业生,由国家设立,主要为寻常师范学校培养教师和校长。(六)日本历史上重要的教育法令(六)日本历史上重要的教育法令1、《学制令》(1872)的颁布与废除 2、《教育令》(1879年)的颁布与修改 3、《学校令》的颁布 4、《教育敕语》(1890年) 二、教育家二、教育家福泽喻吉 (一)论教育的作用 通过知识教育开发人的智力,培养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通过道德教育培养民众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念,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通过体育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使其拥有强健的体魄。 (二)论智育 (三)论德育 (四)论体育福 泽 谕 吉 及 其 创 办 的 庆 应 义 塾
/
本文档为【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