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分进合击战术要领

2013-02-03 6页 doc 151KB 17阅读

用户头像

is_978439

暂无简介

举报
分进合击战术要领实施分进合击时的注意事项 1 .合击目标的选定 通常,首先选在战略要地即战略目标上,尔后随着战斗的进展,根据作战目的 是以歼灭敌人为主,还是以占领地域为主再决定具体的目标。 分进合击的本来目的,不单是集结战斗力,而是把战场上的战斗力合而为一, 即包围歼灭敌人。 2 . 如何避免被敌人各个击破 (1 ) 要正确地区分分进的部队,即正确地选定作战的主要方向和次要方向,并恰当地区分战斗力。 为此: ① 要对分进过程中可能抵抗之敌,保持战斗力对比的优势; ② 要考虑到分进的机动距离、分进地域的地形条件; ③ 要考...
分进合击战术要领
实施分进合击时的注意事项 1 .合击目标的选定 通常,首先选在战略要地即战略目标上,尔后随着战斗的进展,根据作战目的 是以歼灭敌人为主,还是以占领地域为主再决定具体的目标。 分进合击的本来目的,不单是集结战斗力,而是把战场上的战斗力合而为一, 即包围歼灭敌人。 2 . 如何避免被敌人各个击破 (1 ) 要正确地区分分进的部队,即正确地选定作战的主要方向和次要方向,并恰当地区分战斗力。 为此: ① 要对分进过程中可能抵抗之敌,保持战斗力对比的优势; ② 要考虑到分进的机动距离、分进地域的地形条件; ③ 要考虑到敌人可能采取的行动、地形情况以及作战目的等,在会合地域恰 当地区分战斗力。 (2 ) 要密切组织分进部队之间的协同 为此,必须正确地进行作战指挥,在时机和地域上进行适当的控制。 (3 ) 要规定分进地域和路线,以便于分进部队相互支援。 (4 ) 要使分进部队保持适当的机动力,发挥机动速度,不给敌人以喘息之 机。 (5 ) 要注意隐蔽企图,发挥奇袭效果。 3 . 保持最后阶段战斗力(打击力)对比的优势 如前所述,分进合击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因此,保持最后阶段围歼敌人的打击 力是特别重要的。 为此.不仅要使用从地面分进的部队,还应注意采用以海空军断敌退路的立体 包围,尤其重要的是要实施妥善的后勤支援,以保障在最后阶段最大限度地发挥战斗力。 战例: 1.博克施道夫战役 1762年1月,俄国女沙皇叶丽萨维塔·彼得罗芙娜去世,其侄彼得三世上台。彼得三世对腓特烈大帝的武功崇拜得五体投地,5月,俄国和普鲁士达成停战协定,瑞典也跟著退出战争。普鲁士总算去了两个犟敌。俄国沙皇彼得三世不仅不进攻普鲁士,反过来命令切尔尼谢夫将军率领2万俄军援助普鲁士,在腓特烈的麾下对奥地利作战。腓特烈只需要对付奥地利这个最坚决的敌人,但是这个敌人的总兵力仍然犟於他,而且这时普军官兵的素质,已经下降到危险的地步。道恩元帅82,000奥军主力,和腓特烈72,000普军之间争夺的焦点,就在西里西亚境内的Schweidnitz要塞。腓特烈是个固执的人,他可以容忍首都柏林数度被占领,但是拼了命也要保住西里西亚。 切尔尼谢夫的俄军刚刚到达不久,7月18日消息传来沙皇彼得三世在宫廷政变中被他的妻子叶卡捷琳娜推翻。切尔尼谢夫接到命令,要他不再援助腓特烈,领所部俄军退出战场。腓特烈他连夜找切尔尼谢夫密谈,结果切尔尼谢夫被他说服,暂时把退兵的命令秘而不宣,应腓特烈要求,俄军逗留三天,在这三天里,仍然假装在普鲁士一边作战,实际是给腓特烈站脚助威,以牵制奥地利。而腓特烈要在这三天里,利用俄军虚张声势,取得一次胜利。因此,俄普联军火速开向道恩元帅驻军的博克施道夫要塞,7月21日,博克施道夫战役打响。 奥地利要塞在联军南边,依托一道山谷,战缐面向西北。腓特烈要俄军在奥军正面列阵,但是不用开火。普军选择了奥军东北角奥凯利将军据守的一个有限地段投入总攻,这里是一个突出部,虽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但是与奥军主防缐相对隔离,奥凯利只有5,000守军。在战前,道恩没有料到普军来得这么快,分散了兵力,所以在博克施道夫营地的所有奥军,也不过3万人。普军主力环绕这个突出部成半圆形展开。腓特烈把部队分成几个部分,各自交代不同的任务,几个部分之间协同作战,这是现代分进合击作战方式的第一次尝试。后来这种方法在拿破仑的各次战役中,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尤其是乌尔姆战役和耶拿战役。 普鲁士Wied将军的军在正东方向,首先犟攻,击溃了奥地利Brentano的军。东北莫仑道夫和Knobloch将军两个旅在55门大炮掩护下正面进攻,同时莫仑道夫还领人从一条偏僻的山谷迂回,插入奥军主阵地侧翼。正北方向,曼陀菲尔旅也配合进攻,这样三路普军钳形攻势,迫使奥凯利撤出阵地,道恩指挥奥军全缐退却。 2.乌尔姆会战 1804年5月28日拿破仑称帝后,其日益壮大的势力再度使英国和欧洲大陆其它国家感到惶恐不安。英国、俄罗斯、奥地利、瑞典、那不勒斯等国开始筹划成立第三次反法同盟。次年8月,拿破仑决定放弃其筹划已久的进攻英国本土的计划,率领法军挥师东进,反击来犯的奥地利、俄罗斯军队。他满怀信心地声称:“即使我15天以后到不了伦敦,也要在11月中旬出现在维也纳。” 为了赶在俄、奥两军会师之前阻断他们,各个击破,拿破仑于8月26日命令集结在加来海峡岸边的法军以每分钟120步的速度昼夜兼程地向东进击。法军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17.6万人在20天的时间内行进600千米,抵达多瑙河畔,几乎没有人掉队。 由于法军行动神速,进至乌尔姆的奥军遭到法军的迂回包围,连战皆败。面对负隅顽抗的瓮中之鳖,拿破仑使出了他的撒手锏:集中几百门大炮向乌尔姆要塞猛烈轰击。奥军伤亡惨重,走投无路,参谋长麦克于10月20日带领16位将军、30 000多名官兵被迫向拿破仑乞降。拿破仑身穿一身下士制服,头戴一顶没有帽徽的帽子,披着一件肘部和下摆已磨破的斗篷,像一名普通士兵一样倒背着双手傲然站立着,接受了奥军的投降。此役,法军仅以死500人,伤1 000人的代价,赢得了歼灭奥军70 000人的惊人胜利。 已经率军西进至美因河一线的俄军统帅库图佐夫获悉奥军惨败、法军正乘胜迎击俄军的消息,立即意识到他们的危险处境,连忙指挥军队主动放弃维也纳,向西撤退。俄军与随后赶来围剿他们的法军殊死拚杀,在付出了死伤12 000人的代价后,总算冲出重围,退到阿罗木次,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和奥皇弗兰茨二世统帅的俄奥联军会师。 3.耶拿会战 拿破仑通过所有这些情报工作对敌人的兵力部署有了颇为清晰的了解,现在他准备出击了。敌军显然是在艾森纳赫-耶拿一线展开兵力,仅以一支弱小的兵力掩护其弗兰肯山林的东翼。所以,如能迅速推进到萨勒河谷和埃尔斯特河谷,直指普劳恩、格拉和瑙姆堡,就可以迂回这个侧翼。大军团以缪拉的六个骑兵师为前导,构成其打击力量的六个军现编为如下三个纵队:   右:苏尔特的第四军,内伊的第六军和巴伐利亚军:拜罗伊特-慕赫贝格-霍夫;   中:贝尔纳多特的第一军,达武的第三军,近卫军:班贝格-克罗纳赫-洛本施泰因;   左:拉纳的第五军,奥热罗的第七军:施魏因富特-柯堡-诺伊施塔特。   这就使一支十八万人的打击力量在三十英里宽的正面上以三支平行的纵队向前推进。各军之间都处于相互支援的距离之内。 这个包围普军的大“左旋转”运动的外翼将由苏尔特的第四军担任,苏尔特大胆的战术领导对奥斯特里茨战役的胜利曾作出很大的贡献。拿破仑这一次决心不让其部下对自己的战略计划再有任何误解,而上一次,缪拉的蠢举几乎断送了他包围乌尔姆的安排。因此,他在10月5日向苏尔特发出了下述指示: 拜罗伊特至霍夫之间的地区不适于骑兵作战。我希望你能了解我的计划,以便在重要关头可以给你以指导。我的前进基地在维尔茨堡、福希海姆和克罗纳赫,我将兵分三路进入萨克森。你位居我右路纵队之首,内伊元帅的第六军在你之后约半天的行程,在内伊后面约半日行程则为巴伐利亚军一万人,以上总共五万余人。贝尔纳多特元帅的第一军领导我的中路纵队,在他之后是达武元帅的第三军以及骑兵预备队和我的近卫军,总共七万人。他将经克罗纳赫、洛本施泰因和施莱茨进军。我的左路纵队以第五军为前导,其后是奥热罗的第七军并将经柯堡、格拉芬肖和萨尔费尔德前进,总共四万人。在你到达霍夫之日,其他各路纵队也都将到达与你平行的位置。我通常在中路纵队的最前面。将这样巨大的兵力集中在如此狭窄的正面上,你应明白我决非冒险,无论敌人怎样部署,我都将以两倍于敌的兵力向他进攻。 我相信骑兵是普鲁士陆军中最难对付的兵种,但是如能以你所握有的步兵设法构成方阵,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不过,在战争中任何预防措施都不可疏忽,你所属各师务必随时携带三千至五千挖掘工具以便必要时构筑防御阵地,甚至一条简单的壕沟也是有用的。 如果你所遇到的敌人不足三万,那么你可以与内伊元帅会合,集中优势兵力攻击之;但如果是有准备之敌且据有既设阵地,你必须谨慎从事。到达霍夫之后,你的首要任务是与洛本施泰因、埃伯斯多夫和施莱茨建立联系。届时,我将在埃伯斯多夫。你离开霍夫之前所获得的敌情通报可以决定你下一步的行动,或是向我的中路靠拢,或是继续向既定目标普劳恩前进。根据我今天接到的报告,敌人似乎是在向我的左翼移动,因为其主力好象在埃尔富特。 我在此重申,你在通往德累斯顿的路上所发现的一切情况都要经常向我报告,以便我了解敌情的变化。你很可能以为用二十万人的“营方阵”包围那个地方是一项卓越的成就。但那是需要某种技巧并采取大量行动才能实现的。 从未有那一位总司令将其计划和方法向部下作如此清楚而透彻的阐述。这种“营方阵”的概念,三支平行纵队,每支五万人,在三十英里的正面上向前推进的战法是拿破仑战略的精华。如果在正面遭遇敌人,他可以用一个纵队迎敌,而用另两个纵队迂回;如果敌人在侧翼出现,两个军始终可以左右展开迎敌,而以其余兵力支援。这就是拿破仑在耶拿战役的基本作战原则。不过,由于拿破仑在战场上的一个判断失误,他的这种战法才未能完全如愿以偿。 4.凯尼格列茨会战(1866年7 月3 日) 1866年6 月爆发普奥战争,普鲁士军队命令第1 军、第2 军和易北军分别开进, 进攻奥地利。奥地利军企图在边境地带以防御作战阻止普军进攻,此间集中主力打 败敌人。然而,一开始在几次边境作战中却都打了败仗,不得不进行后退。 于是,奥地利军在凯尼格列茨设置了北方军团司令部,把主力(约21万人)集 结在易北河北岸地区,企图待普军前出到比斯特里斯河时将其歼灭。 普军第1 军司令官侦察到这种情况,向总参谋部提出建议,认为先于奥军发起 进攻,强迫敌人决战有利。普军待全军(约22万人)集中后实施进攻。参谋长毛奇 将军则采纳了第1 军的建议,在命令第1 军渡过比斯特里斯现进攻当面之敌的同时, 命令第2 军反过来在第1 军的东侧(左翼)投入战斗。为配合第1 军的进攻,又命 令易北军主力(约4 万人)从第1 军的西南方向向英军的侧后进攻,以期与第2 军 形成分进合击。普军能否取胜就在于当处于劣势的第1 军战斗时第2 军能否有效地 投入战斗。 7 月3 日,战斗激烈地进行了一整天。此间,毛奇一直与第2 军保持着联系, 3日14 时许终于将其投入战斗。奥军在克尔姆附近被普第2 军突破,虽然投入总预 备队实施了反击,但未取得成功,同时左翼和侧后也遭到进攻,到该日黄昏损失惨 重,遂撤退到凯尼格列茨以南。毛奇指挥的分进合击的会战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
本文档为【分进合击战术要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