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别样的哲学与另类的人

别样的哲学与另类的人

2013-02-04 8页 doc 87KB 19阅读

用户头像

is_817377

暂无简介

举报
别样的哲学与另类的人别一种哲学与另类的人 ------兼论精神分析性别观的哲学意义 从古希腊哲学以来,哲学(philosophy)皆被称为“爱智慧”之学。虽历经中世纪千年之停滞,但在经历了文艺复兴的荡涤洗练之后,近代哲学又重回回到了“追智求慧”的道路上,重新进入了“认识论”和“知识论”的求智路径,并步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大师的后尘迈入了20世纪。然而,20世纪注定成为哲学的转折点,且不说胡塞尔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的“革命性”论述,也不谈分析哲学拘泥于“咬文嚼字”般的细节分析,更遑论被德里达解构得体无完肤的“现代哲学”的现状,单就20世纪初...
别样的哲学与另类的人
别一种哲学与另类的人 ------兼论精神性别观的哲学意义 从古希腊哲学以来,哲学(philosophy)皆被称为“爱智慧”之学。虽历经中世纪千年之停滞,但在经历了文艺复兴的荡涤洗练之后,近代哲学又重回回到了“追智求慧”的道路上,重新进入了“认识论”和“知识论”的求智路径,并步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大师的后尘迈入了20世纪。然而,20世纪注定成为哲学的转折点,且不说胡塞尔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的“革命性”论述,也不谈分析哲学拘泥于“咬文嚼字”般的细节分析,更遑论被德里达解构得体无完肤的“现代哲学”的现状,单就20世纪初由弗洛伊德所开创,继之于20中期渐成“显学”之势的精神分析流派,虽然表面上似与哲学这门学科毫无瓜葛,但究其实质,却对20世纪哲学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此,我们先撇开法兰克福学派,诸如马尔库塞和弗洛姆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学者将马克思主义与精神分析加以结合的成果及其不足不论,而是驻足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渐为人所关注的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包括目前声名远扬的文化名人齐泽克对精神分析的诠释及其对现代哲学的“革命性变革”。这一哲学“变革”的直接体现就是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人的本质及其特性的“原初性”思考。在此, 我们将拉康-齐泽克有关精神分析理论及其哲学上的重大变革称之为“别一种哲学、另类的人”。换句话说,精神分析对现代哲学的重大影响集中体现于其发现了“另类的”人,进而在这种新人类学的视野下,重新诠释并改造传统哲学的观念。有鉴于此,本文将从拉康精神分析有关“性别”的新见解出发,并从中梳理出其“新人类学”的哲学观,进而为21世纪之初的哲学“革命”提供一个参考之点。 一 “女性并不存在”与拉康的性别革命 “女性并不存在”是拉康论及两性关系时的一个重要命题。乍看起来,拉康这一命题是对女性存在这一事实的极端漠视,甚至否定,是一种典型的“男子沙文主义”,并且它极易导致20世纪伸张女性权利的女权主义者的反对和抗议。然而,细究起来,女权主义及其对“女性并不存在”这一命题的反对之声却离该命题的本真含义相差甚远,甚至有点“风马牛不相及”之感。在此,我们还须先搞清“女性并不存在”这一命题的题中之义。 “女性并不存在”是拉康在探讨两性关系,特别是论及其性化公式(formula of sexuation)时提及的一个命题。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拉康这一命题同样是在继承弗洛伊德的性论及其基本理论的前提下,是在其“菲勒斯”(phallus)、“力比多”等精神分析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因此,对这一命题的理解必须涉及对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的整体理解。在此,这里的关键涉及到“女人”和“女性”的重新规定。 首先,这一命题直接否定了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对男女两性生理主义和社会特征的界定。也就是说,究竟什么样的人是女性,什么样的人是男性,这并不是由其生理因素决定的,也不由男女两性的社会特征决定的,而是受制于如下其他的因素。 其一,在拉康看来,所谓的男性和女性的区分的标准,并不能依据生理因素,即男性的生物性别和女性的生理性别特别来界定,而主要依据的是精神分析的心里因素来决定。换句话说,在回答“什么是女人”这个问题上,从来就不会只有一种答案。精神分析对女性的回答注定使它成为诸种解答中占据一个突出位置的回答。“女性并不存在”其实就是对男女两性存在方式或生存方式的回答,只不过这一回答并不是基于男女生理学或生物学的回答,而是一种“心里分析”的存在方式的回答罢了。在“女性并不存在”这一惊世骇俗的命题中所蕴含的是这一基本的含义,“女人”是一个具体的,生理性的或社会性的存在,而女性则不是一个固定的、实证化的现实存在,不是那个与男性生理结构不同,会生儿育女贵为人母的女人;相反,何谓女性,是受制于心里结构,即是由心里结构是构成的。在此,拉康主要依据的其菲勒斯的心里结构假说。他根据女性的心里结构特征,将女性定位于一种匮乏,一种缺乏菲勒斯匮乏的结构位置,这也就是我们下面马上谈及的性化结构及其公式。 其二,女性并不存在这一命题也是对传统社会和文化从社会性对男女两性界定标准的否定,即对男性的阳刚之气和女性的阴柔之美的标准的否定。在传统社会看来,凡男性的崇高标准则是所谓男子汉大丈夫也,那种猥琐、怯懦和胆小怕事者则远离了标准的男子汉的现象。凡是女性,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标准则是“头发长、见识短”,或也可以用孔子贬低女性的话来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当然,按照现代男女平等的标准,甚至用现代女权主义的观点看,上述言论是典型的“男尊女卑”的封建意识,是需要抛弃的陈旧垃圾,它应该被一种新型的男女平等观,甚至是女权高于或优越于男权的观点所取代,即女性不仅不弱于男性,甚至要优于男性,并且这一平等和优越感是建立在反对男权至上的男子沙文主义的基础至上的。然而,“女性并不存在”这一命题无论是对传统封建式的男女观,还是对女权主义的“男女平等”观,甚至是女性优越论的观点都持一种否定的态度。 其次,“女性并不存在”这一命题是基于菲勒斯的性结构差异的基础上而提出的性别结构和心里趋向。这里必须非常简单地提及一下拉康的“菲勒斯”概念。菲勒斯是拉康从弗洛伊德继承而来的概念,它原指男子的“阳具”,但拉康对之进行了改造并扩展了其含义,将之与符号学结合起来,将菲勒斯与欲望和某种特殊的能指联系起来,菲勒斯就是某种一般的欲望或欲望一般,也即欲望的总能指,或是没有所指的能指,即空能指。为此,拉康用一个符号φ来表示菲勒斯,而用“-φ”来表示剩余快感的“对象小a”。 拉康说:“就如下这一点而言,即我说的是没有所指的能指,那么,我用φ来意指菲勒斯。就男人而言,我说的是基于菲勒斯快感的能指。 这样,拉康就将菲勒斯与对象a区别了开来。菲勒斯虽然并没有所指,没有内容,但它仍是一种能指,是建立在菲勒斯快感基础上的能指符号,而对象a则不具有此特征。 在《精神分析的四个基本概念》中,拉康将对象小a标记为“minus-phi(—()”,其中的符号“一”表示的就是对象小a的特征,即对象小a在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它在现实社会中呈现为一种匮乏、缺乏,所以标记为“—”。拉康的英文译者萨福安(Safouan)对拉康的专访中曾问拉康,在表象之外,是否存在匮乏或凝视?,拉康对之回答道:“对象小a是主体为了建构自身,是作为某种器官的主体而与之分离的东西, 它表现为匮乏的象征,也就是说,它是菲勒斯(phallus)的象征,不是其他方面,而是在其匮乏方面而言。因此,它首先是某种分离的对象,然后与匮乏有关。” 显然,对象小a就是某种匮乏或缺失,它是菲勒斯的象征,象征着菲勒斯的匮乏。因此,拉康才将对象小a用负数(—)符号来表示。如果将菲勒斯与对象小a对比起来加以理解,显然更有助于理解小a.。对象小a的匮乏是一种真正的匮乏,它难以对象化,也就是说,它是“—(”,它不能呈现于我们通常所谓的现实社会。相对于现实社会,它呈现为一种匮乏或不足,但正因为匮乏和不足,所以,它愈益要填补这一不足或匮乏。因此,作为“—(”的对象小a就是某种不安分的对象,它就成了某种动力和诱因。它总要在现实社会弥合这一匮乏和不足。由此,对象小a就与拉康的另一个重要概念菲勒斯(phallus)发生了关联。 如上所述,拉康的菲勒斯是一种能指符号,是一种代表着欲望的能指,是欲望一般。与对象小a的匮乏和不足的特征相比较,菲勒斯就显得相对容易理解。相比于菲勒斯的欲望能指,正因为对象小a是“—(”,因此,它肯定不是一种能指符号。因为如果对象小a是某种能指符号,那么,它总是指向某种东西,它就不再处于匮乏状态;拉康说:“对象小a转瞬即逝,在功能上它象征了欲望的匮乏,我以一种普遍的方式,将之标示为代数式(—()。” 拉康的对象小a显示的这一匮乏就像某种无底的深渊一样,空洞而深不可测。因此,如果说小a存在,那么其特征就是匮乏或非存在。这是菲勒斯与对象小a之间的最大差异,也是我们理解对象小a的关键。菲勒斯是某种“有”,是欲望的有,它标志着某种特殊的欲望能指,而对象小a则是无,是一种虚无的实在或实体。它构成了菲勒斯的诱因,是欲望的原因和动力。这里,我们用一个中国的成语“欲壑难填”来概括对象小a与菲勒斯之间的关系。其中的“欲”就是菲勒斯,而难填的欲望之“壑”就是对象小a.。 再次,如上所述,一旦搞清楚了菲勒斯与对象小a的关系,那么,对“女性并不存在”这一命题的含义就变得简单了。它与菲勒斯概念和匮乏的理解密不可分,只有理解拉康的菲勒斯和对象小a,包括驱力概念,才能理解“女性并不存在”这一命题。概言之,与传统社会从生理特征与社会性特征界定男女两性特征的规定不同,拉康认为,所谓男性,即止步于菲勒斯的欲望满足,只不过这一满足是在承认原始父亲的权威和阉割的前提下,即凡具有满足于菲勒斯的欲望一般,并接受了阉割情结的那种主体($)结构,就是男性。所谓女性,即并不止步于与菲勒斯的欲望一般,而是还受制于欲望之后的对象小a和驱力的主体。也就是说,凡不仅仅满足于菲勒斯欲望一般,具有匮乏的心里结构,处于不满足的结构的位置上,并受驱力支配,具有某种歇斯底里心里结构特征的就是女性。在此,女性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不满足于在“父亲之名”之下被阉割的菲勒斯的欲望享乐,而一味地受制于“驱力”(drive)支配,并表现为某种“歇斯底里”或“深渊”的症状。因此,“匮乏、不满足、驱力和歇斯底里、深渊”就构成了“女性并不存在”这一命题的关键性特征。正因为女性在心里结构上是“匮乏的”,不满足于菲勒斯的欲望,并且表现为受制于“驱力”的歇斯底里,所以,女性的存在方式不是一个完整的“一”,而是一个匮乏的、受制于驱力的主体。正是由于这一“匮乏”的结构,所以,拉康才从匮乏和否定性的角度说出了“女性并不存在”这一命题。 最后,我们结合拉康的性化公式,来阐释一下“女性并不存在”这一命题的含义。在《否定的停留》一书中,齐泽克通过拉康的性化公式,不仅详细地阐释并深化了“女性并不存在”这一命题,而且将其与近代哲学关联了起来。齐泽克在《否定的停留》中齐泽克就拉康性化公式所做的探讨,并不仅仅是某种阐释性的工作,而且带有某种创造性的“嫁接”,即将精神分析与哲学相结合的开创性工作。这一“嫁接”之作的重要意义,它开启了另一种哲学研究的路径。为此,我们还必须先从拉康的性化公式谈起。(图1) 图1的左边代表男性的心里结构,右边代表女性心里结构。我们在此稍做诠释。拉康在此是用逻辑学中的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来表达男性结构和女性结构。这里,∀代表全称量词,x代表主体,∀x代表所有的主体;(代表菲勒斯,或菲勒斯功能;而(x之上的“一”是“否定”的意思。(x ,代表接受了菲勒斯功能的任一主体;∃是存在量词,∃x表示至少有一个主体,因此左边的公式的含义如下: 左下边的公式∀x . (x 就意味着,所有的主体都接受菲勒斯功能; 左上边的公式意味着,至少有一个例外,即至少有一个主体是不接受菲勒斯能指或不服从菲勒斯功能的,也即原始的父亲是例外的,或上帝是例外的( ∃x意味着至少存在着一个x)。 通过左上边和左下边的公式,即“所有的主体都服从……,但有一个主体例外”故,这是一个悖论性的表达,即左上边公式是对左下边公式的否定,据此,我们可将左边的逻辑结构称之为“例外逻辑”。 例外逻辑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谓的原始父亲(或上帝)面对菲勒斯不服从或遵从的逻辑。其前提是它假定了一个凌驾于所有男性之上的一个“原始的、超级的”的例外男性,无论将其称为“原始父亲或圣父”都可以。反正有一点是确定,即其地位是独特的,不服从全称的逻辑命题及其规则。 右边的公式代表的是女性的性心理结构,其含义如下: 右上边的公式表示的意思是:没有一个女性主体可以不服从或不接受菲勒斯功能。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肯定了菲勒斯作为一个特殊的能指的巨大作用。按照拉康对菲勒斯的诠释,具体的现实的社会中,菲勒斯就从原来所代表的阳具转化为语言等符号性的指示符。也就是说,女性主体作为社会中的一员,社会化的成员,它同样受制于语言符号的阉割,它同样有喜怒哀乐,嬉笑弄骂,借助于语言来使其成为主体,等等。就此而言,在服从菲勒斯的功能这一点上,女性主体的位置与男性主体的位置并没有什么不同,是一样的。那么,女性主体区别于男性主体的关键是什么呢?右下边的公式给出了解答。 图1右下边的公式表示的意思是:并非所有的女性主体都服从或接受菲勒斯功能。 通过右上边和右下边的公式,即“没有一个女性主体可以不服从……但并不是所有的女性主体都服从……”,这两个表达也是一个悖论性的表达,右下边的公式是对右上边的公式的否定,但这一否定遵循的不是“例外逻辑”,而是非整全的逻辑,即支配女性的不全是菲勒斯的功能,还有其他的因素或成分。换句话说,右边的公式完全是从否定性的视角,从非-整体的视角来界定女性的。而左边的男性公式则是从全称肯定的视角来界男性结构的。据此,我们可以把右边的女性的逻辑结构称之为“非全逻辑” 非全逻辑虽然也是右下边公式对右上边公式的否定,但它并等同于“例外逻辑”,因为在对“没有一个女性主体可以不服从菲勒斯….”进行否定的同时,它并没有蕴含一个拥有独特位置的“原始母亲或圣母”,而是认为“并非一切女性皆服从菲勒斯功能”。这一否定意味着什么呢?显然,它至少意味着:虽然没有一个女性主体不受制于菲勒斯的欲望,但对女性而言,仅仅菲勒斯是不够的。在菲勒斯的功能之外,女性还受制于其他的因素,受制于空洞和匮乏。这一因素构成了女性主体歇斯底里的成因,它就是驱力(D)的成分。这里,驱力的因素至关重要。换句话说,凡是受制于驱力的主体,皆是女性,凡是服从例外逻辑的主体,皆是男性。这就是拉康性化公式的意义,也是其“女性并不存在”命题的真正意蕴。至于驱力的具体含义,它是某种先验性的快感,拉康在论述安提戈涅时多有论及,限于篇幅,我们就不在此啰嗦了。 从例外逻辑和非全逻辑出发,拉康完全打破了传统社会从生物性和社会性对男性两性的界定。一个男性,尽管从生理上和社会特征角度看是男性的主体,但如果它服从非全逻辑,并主要服从于驱力快感,那么,他就是女性主体;一个生理上的女人,如果仅仅遵从菲勒斯的欲望逻辑,那么她却可能是男性主体。由此,拉康彻底颠覆了传统社会男女两性的界定,并对人的性别提出了新规定,此即“另类的人”之涵义。在此,我们姑且将拉开基于性结构差异基础上性的探讨,称之某种“性人类学”。 由此可见,“女性并不存在”这一命题的理解涉及了主体的存在方式,并由此与哲学的“存在”概念发生了内在的关联。下面我们将会看到,它与笛卡尔和康德的“我思”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换句话说,何种存在方式是男性的,何种存在方式是女性的,不仅构成了精神分析的论题,而且也构成了哲学探讨的内容。那么,从精神分析向哲学的转换和阐释是如何展开的呢?在此,我们就不得不提及当代著名学者齐泽克对拉康的诠释及其贡献。在《否定的停留》这本书中,齐泽克从拉康的“女性并不存在”这一命题和拉康的性化公式出发,具体阐发了该概念与近代哲学的内在关联。现在我们就转入对这一问题的探讨。 三 从笛卡尔到康德:近代哲学的路径及其性化取向 如上所述,男女两性的性化公式与哲学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而这一关联的重要环节就是逻辑学上的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之间的断裂。用哲学的话语来讲,它就呈现为哲学的普遍性的断裂及其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又进一步细化为上述性化公式中的“例外逻辑”与“非全逻辑”及其关系。就近代哲学的发展而论,它具体体现为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到康德现象界与自在之物之间的“二元论”的断裂的哲学路径的差异性。对此,齐泽克在《否定的停留》中给予了明确的阐释。他说:“ ‘性化公式’ 究竟包含了什么样的性征的观点?拉康的回答如下: 性征(sexuality)就是作用于僵局中活生生的有机体(living being),这一僵局出现于该有机体难以摆脱象征符号的缠绕之时,也就是说,它作用于这样的僵局或矛盾的活体,即与作为普遍性秩序的象征秩序相关联的活体。康德是第一个提出了‘普遍性断裂’的第一个哲学家,这就是为什么他有关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即有关普遍化的二律背反)直接预示了拉康的性化公式。如所意味着的悖论(paradoxical) 那样,康德的二律背反意味着这样的环节:在此,性差异第一次被刻写在哲学的话语之中。 这一段话还是非常晦涩难解,在此,我们要问的是,齐泽克为什么说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所论及的有关普遍化的二律背反直接预示了拉康的性化公式,也即上述的男性公式和女性公式呢?他为什么又说性差异是第一次被刻写在哲学的话语中呢? 要回答上述问题,我们就必须重回到前面的性化公式中。如上所述,男性化公式涉及了“例外逻辑”,而女性化公式涉及了“非全逻辑”。根据这一标准,齐泽克指出,其一,康德的前两对二律背反是女性化的,后两对二律背反是男性化的。为什么要这样说,我们在此还要简单提一下康德有关二律背反论及的四对范畴。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列举并论证了四对同样正确的、“纯理性”的相互矛盾的思辨综合判断,即四个“二律背反”: (1)正题: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限的;反题: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 (2)正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单一的不可分的部分构成的;反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复合的可以分割的. (3)正题:世界上存在着绝对自由的原因; 反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受因果必然性的制约. (4)正题:在世界原因的系列中有绝对必然者的存在; 反题:在世界原因的系列中没有绝对必然者的存在,一切都是偶然的. 康德认为,前两个二律背反是数学的,也即诸如时空及其有限性问题,单一和复合的问题都是数学类的问题;后两个二律背反是力学的,也即自由与必然性,必然性与偶然性等问题是力学研究的问题。而在拉康-齐泽克看来,数学的二律背反是“女性化的”,并衍生了拉康的“非-全逻辑”;而力学的二律背反则是“男性化”,并衍生了“例外逻辑”。这就阐释了康德的二律背反与拉康的性化公式的关系,也回答了为何性差异是第一次被刻写在哲学的话语中这个问题。 但问题并没有到此结束,我们必须问的是,为什么说康德的前两个二律背反是“女性化的”,后两个二律背反是“男性化的”呢?它们符合“非-全逻辑”和“例外逻辑”的规定吗?对此,我们可以简单地看一下齐泽克的阐释。就命题(3)而言,它遵从例外逻辑:“一切皆受制于因果性”,其实就相当于一个全称的判断“所有的x都隶属于功能F”,但“自由”却属于例外,即“自由是可能的”;命题(4)也同样如此:“一切皆必然”,但“偶然性却是可能的”。而就前而两个命题而言,齐泽克的解释是,“关于宇宙无限性的命题只能被解读为某种双重否定,而非一种普遍的肯定….. 关于宇宙的有限性的命题只能被解读为‘并非所有的x都隶属于功能F’,而不是解读为某种例外” 拉康或齐泽克在此对康德四个命题的解释,总的来看,多少还有点牵强。因为齐泽克在注释中马上提及了拉康的女婿米勒(J-A Miller)对上述命题的另一种截然相反的解释,即将力学的二律背反与性化公式中的女性一方联系起来,而将数学的二律背反与男性一般联系起来。 在此,我们无需纠缠于具体的细节,只要看到了“性差异第一次被刻写在哲学的话语之中”就足够了。我们更感兴趣的是康德哲学的二元论是一种“女性化的”,而与之相对应的是,笛卡尔的哲学则是“男性化的”。 众所周知,康德哲学是一种典型的二元论哲学。就现象界而言,康德预设了某种普遍性和必然性,也即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的问题,但这个问题也是一个必然性的问题,即知性现象界的必然性和普遍性问题。至于现象界之外的“物自体”的存在与否,则是作为“我思”的主体的知性所难以把握的。这一点正是拉康-齐泽克将康德哲学视为“女性化的”主要原因。因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始终将“我思”限定于知性的范围之内,而不敢对“理性”和“物自体”越雷池半步,否则就会导致“二律背反”。那么,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否符合拉康的女性化公式呢?在此,我们看一下齐泽克对拉康性化公式的进一步阐释,可能更容易理解。齐泽克说: 可以通过基本的二律背反来界定“女性”与“男性”的位置。“男性的”(masculine) 世界涉及建立在例外基础上的因果的普遍性因果链条(“自由的”主体在理论上把握了其对象,把握了牛顿的物理学的因果世界);“女性的”(feminine) 世界是一个无边界的分散和分割的世界,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女性的世界从来不会被整合到一个普遍性的总体中。在康德那里,数学的二律背反在其对象的非存在(作为一个可能经验对象的整体性的世界)找到了答案;那么,在拉康那里,“女性并不存在”( la Femme n'existe pas)也就没有什么奇怪了。性差异的观点是如何影响笛卡尔的我思与康德对之的批评呢? 毫无疑问,根据齐泽克的对拉康性化公式的上述阐释,(1)康德的作为“我思”的知性除了先天综合判断之外,它还预设了一个难以通达的彼岸世界,也即一个“空洞”的物自体的存在,但这个“物自体”的存在却又是不可知的,换句话说,是非存在的。如此,现象界与物自体就处于一个分裂的、不完整的、漫无边界的状态,它是能以被整合到一个普遍性的整体之中的。这一点与拉康有关女性的界定是完全一致的。(2)康德二律背反中的前二个命题,即数学的二律背反也涉及到其对象是否存在的问题,就数学而言,数学是建立在现实的经验的对象基础上的一种高度的抽象,它并没有真正的对象,所以,数学的对象是不存在的,这进一步说明了康德的有关数学的二律背反是女性化的。(3)由数学与经验世界打交道,然而其对象并不存在,如此,数学的对象永远是一个难以触及的深渊;同样,拉康由此得出其“女性并不存在”的结论,甚至得出“性关系并不存在”的结论。换句话说,在现实社会中,作为性别(gender)实证特征的男人(men)和女人(women)都是存在的,然而,女性(la Femme)却不存在的,为什么呢?宛如康德的“物自体”或数学的对象“非实存”一样,女性是一种“无底的深渊”,是分散的、分裂的、非整体的,受制于“非-全”逻辑和驱力。换句话说,在“我思”与“在”的关系中,由于女性在本体论上受制于“非-全“逻辑和驱力,由于女性处于“无底的深渊”,所以,女性的“存在”是一种“空无”或“虚无”。相对于男性的全称命题的例外逻辑而论,这是其本体论上的优先性和独特性。从本体论的角度论及否定传统生理学和社会实证意义上的男女性别之分,并引申出“女性并不存在”和“性关系并不存在”这一惊世骇俗的结论,被拉康称之“‘本体论丑闻’,并由此成为“我思”的两种模式之间的差异。” 正是基于女性在本体存在方式的“空无”和“虚无”性特征,所以,拉康和齐泽克才将这一特征移植到近代哲学,特别是康德哲学中。 至此,有关笛卡尔哲学的属性,包括康德对之的批评,即它究竟是“女性化的”还是“男性化的”,就一目了然了。对此,我们只需看一下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这一典型的哲学命题就够了。拉康和齐泽克认为,在对待“我思”(cogito)上,笛卡尔与康德完全相反。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完全符合拉康的男性化公式的,也即它是符合“男性化公式”例外逻辑的。在笛卡尔看来,凡“我思”皆“存在”,这是一个典型的全称判断命题;然而,无论这一“存在”如何,却仍有一个例外,即“上帝”的存在问题不属于“我思”的范围,宛如拉康的性化公式提及的原始父亲不服从菲勒斯的功能一样,上帝的存在问题是无需论证和考虑的,它游离于“我思故我在”这个命题的逻辑之外的,属例外的另类逻辑。正由于此,所以,拉康-齐泽克指出: 笛卡尔的我思是“男性的”,并不是因为它具有抽象的---普遍性的特质,而是因为它还不够“抽象”。在所思之物(res cogitans)中,“我思”的非实体性的空场早已经被模糊了、并被偷偷地被转换为一个“思之物”(think substance)----概而言之,性别差异就等同于笛卡尔的所思之物与康德的‘我思’的纯粹形式之间的差异。 毫无疑问,可以在此断言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男性化的”。除了这一命题是严格地符合于拉康的“例外逻辑”之外,它其实还涉及到“我思”与“在”之间的微妙复杂的关系。传统哲学认为,笛卡尔的“我思”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我思”开启了近代哲学的思辨传统,并导致了之后的经验论和唯理论之间的争论。然而,按照拉康有关性化公式的解释,笛卡尔的“我思”还不够抽象,至少与康德的“我思”相比,它远远没有康德的“我思”(即康德的主体性的“思”,在此,康德的主体性完全是高度抽象化的)因为在“我思”与“在”的关系中,“我思”过早地被模糊和混淆了起来,并被偷偷地替换为“我思”的“在”。至此,对于笛卡尔而言,不是“我思”的优先地位,而是那个非实体“在”,即齐泽克所谓的“思之物”反而处于优先的地位。这与康德哲学中“我思”的纯粹形式或高度抽象,与康德哲学的那个难以触及“自在之物”的抽象的主体,那个陷于“无底深渊”的主体相比,笛卡尔的“我思”还是显得过于具体化了,实证化,因为它过早地承认或认可了“思之物”,或用拉康精神分析的用语,笛卡尔的“我思”服从于“男性化”的例外逻辑,止步于“菲勒斯”的能指,远未达到“女性并不存在”这一本体论的“深渊”。在此,性化结构在“我思”与“在”的关系上的表现是各不相同的。 “男性化”的我思选择了“在”(being),即“我是”(I am),然而,其获得的存在其实不过仅仅是一个思的在,并不是真正的“存在”(如拉康书写的那样,cogito "ergo sum,"),也就是说,它获得的是一个幻想-在,某个人的在, “现实”中的在,这个在的框架由幻想所构建的。 “女性化”的我思选择了“思” (thought),纯粹的“我思”,然而,它获得的却是没有更多谓词的思,是与纯粹的存在相一致的思,或更准确地说,它是既非思也非在的双曲点。 这里,拉康和齐泽克将近代哲学的“在”与“思”都进行了改造。“我思故我在”中的男性化的“在”是由幻想所建构的;而女性化的“我思”之 “思”则是面向匮乏和“深渊”的纯粹的“思”,一句话,女性所选择的“思”是一种歇斯底里的“思”,是直面实在界的思,是受制于对象a或驱力的“思”。所以,齐泽克说它是既与纯粹的“在”相一致,又是非思和非存在的“双曲点”。至此,拉康和齐泽克就将精神分析的性别差异成功地转化为笛卡尔哲学的“我思故我在” (其核心是“思之物”)与康德的二元论哲学(其核心是‘我思’的纯粹形式)之间的差异。由此可见,从笛卡尔到康德的近代哲学的道路,既充满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之间的争论,也渗透了哲学上的可知论有不可知论之间分歧与整合,更存在着哲学思维之间的同一与差异之间的张力,当然,从精神分析的视野看,我们还应该为近代哲学增补上“性化”的分析及其路径选择。 结语 通过上述有关拉康“性化公式”和“女性并不存在”这一命题的精神分析和哲学的考察,以及将精神分析的性化公式挪至近代哲学的“性化”分析,我们就可以瞥见精神分析的“革命”意义。它体现为本文题目所谓的“别一种哲学另类的人”。换句话说,当拉康的精神分析谈及“女性并不存在”和“性关系并不存在”时,他已经完全摆脱了生物学和社会实证意义上对人的划分,从更深的层次,即从人的性结构的视野来重新界定我们通常所谓的“男女”两性及其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将此关系与应用于哲学的分析。可以说,精神分析对男女两性的思考和探讨是基于某种更“原始”和更为“基础性”的探讨,它触及到了哲学的本体论的层次。正因为此,我们也只能在哲学的本体论的层次上来理解拉康所谓的“女性并不存在”这一命题的含义。 需要指出的是,拉康有关性化公式及其人性的探讨,与马克思一直强调的没有抽象的“人性”观并不冲突。因为当马克思强调没有抽象的人性的时候,他更为强调的是人性的“社会性”,以及社会关系对人性的决定性影响,诸如人的阶级性、社会地位、所有制的属性,等等,包括人的性关系,都被马克思纳入到了社会属性和关系的构架之下。拉康的性化公式对此并不予否认。相反在一个更为实证化和社会化的层面上,拉康也同样看重男女两性及其社会属性的意义的分析。然而,必须看到的是,拉康的性化公式及其所蕴含的哲学意义在于,它是某种更为“原始”和“基础性”的性划分的方式和思维,是从更隐秘的“性心理结构”出发对男女性别所进行颠覆性的革命。这一“性化”革命的意义及其不足在于,它对“我思”与“存在”之间所运用的令人晕眩的哲学分析话语,如果说是对近代哲学话语的某种颠覆,和革命的话,那么,其着迷于人的性结构的心理分析,特别是有关女性之“思”的歇斯底里等特质,暴露了其“唯心主义”的典型特征,尽管拉康和齐泽他们可能都不承认这一点。这是我们在研究和探讨中必须予以注意的。 【孔明安:中央编译局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心,100032】 � Jacques Lacan, The Seminar of Jaques Lacan, Book XX, Encore 1972-1973,On Feminine Sexuality: The Limits of Love and Knowledge, w . W . Norton & Company, 1998, p. 81. � J. Lacan, The Four Fundamental Concept of Psycho-analysis, London , The Hogarth Press, 1977, p.103. � J. Lacan, The Four Fundamental Concept of Psycho-analysis, London , The Hogarth Press, 1977, p.105. � Jacques Lacan, The Seminar of Jaques Lacan, Book XX, Encore 1972-1973,On Feminine Sexuality: The Limits of Love and Knowledge, w . W . Norton & Company, 1998, pp. 78-80. � S. Zizek, Tarryng with the Negative, Duke University Press Durham 1993 p. 30. � S. Zizek, Tarryng with the Negative, Duke University Press Durham 1993 p. 30. � S. Zizek, Tarryng with the Negative, Duke University Press Durham 1993 p. 30,注释13. � S. Zizek, Tarryng with the Negative, Duke University Press Durham 1993 p. 31. � S. Zizek, Tarryng with the Negative, Duke University Press Durham 1993 p. 33-34. � S. Zizek, Tarryng with the Negative, Duke University Press Durham 1993 p. 31. � S. Zizek, Tarryng with the Negative, Duke University Press Durham 1993 p. 33.
/
本文档为【别样的哲学与另类的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