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宏观调控

2013-02-06 50页 ppt 285KB 65阅读

用户头像

is_947908

暂无简介

举报
宏观调控null第六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 第六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 本讲重点 1、政府干预理论 2、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3、我国改革开放后历次宏观调控 4、我国改革开放后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演变一、政府干预理论一、政府干预理论(一)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理论 1、主要观点 ——市场不是能自行调节的精巧的机械装置,有效需求不足是市场机制固有的缺陷,它决定了政府干预的必要性与干预的范围。应抛弃自由放任的抽象原则,使政府承担起某些经济管理职能,政府作为“公共意志代表人”有责任承担纠正市场失灵、挽救陷于深重危机...
宏观调控
null第六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 第六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 本讲重点 1、政府干预理论 2、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3、我国改革开放后历次宏观调控 4、我国改革开放后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演变一、政府干预理论一、政府干预理论(一)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理论 1、主要观点 ——市场不是能自行调节的精巧的机械装置,有效需求不足是市场机制固有的缺陷,它决定了政府干预的必要性与干预的范围。应抛弃自由放任的抽象原则,使政府承担起某些经济管理职能,政府作为“公共意志代表人”有责任承担纠正市场失灵、挽救陷于深重危机的资本主义经济的重任,以有管理的资本主义取代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刺激经济的发展。null2、评析 (1)凯恩斯的政府干预政策对资本主义经济摆脱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治理经济萧条时取得的成功为其在二战后由异端变为正统奠定了基础。美国后凯恩斯主义修改了凯恩斯的经济政策,进一步加强了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 (2)对市场失灵的记忆犹新与对政府干预的过分信赖交织在一起,政府规模大大扩张,其触角深入社会的每个角落。政府干预神化的结果使凯恩斯主义走向没落, 过度的干预终于酿成经济滞胀的苦果。凯恩斯主义面对滞胀困境无所适从,政府干预的有效性受到了普遍的怀疑。对具有无限扩张和干预倾向的大政府的反思促成了经济自由主义的复归。null(二)斯蒂格利茨的政府干预理论 1、市场失灵论 ——格林沃德-斯蒂格利茨定理:当市场不完备、信息不完全、竞争不完全时,市场机制不会自己达到帕累托最优。此定理的深刻含义在于,由它所定义的市场失灵是以现实中普遍存在的不完全信息、不完全竞争、不完备市场为基础,市场失灵不再局限于外部性、公共产品等狭隘范围,而是无处不在。这就为政府干预提供了广阔的潜在空间。为了弥补市场失灵,政府干预应该遍布各个经济部门和领域,而不仅仅是制订法规、再分配和提供公共品。null2、政府的经济职能理论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政府天生就比市场缺乏效率。政府失灵并不比市场失灵更糟,而且这种失灵是可以被缓解乃至消除的;通过采取适当的政策,政府干预可带来帕累托改进;政府不但不比市场效率差,而且由于政府的强制性职能,使它能做许多市场不能做的事件。这样,政府就会在纠正市场失灵方面具有明显的相对优势二、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二、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一)宏观调控的目标 1、基本目标 (1)效率、增长、稳定 (2)经济福利 (3)分配公正null2、具体目标 (1)经济增长 (2)物价稳定 (3)充分就业 (4)国际收支平衡 null3、经济发展中政策目标可能冲突的区域 (1)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之间的交替关系 (2)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之间的交替关系 (3)平等与效率之间的交替关系 (4)国内均衡与国际均衡之间的交替关系 null(二)宏观调控的手段 1、手段体系 (1)经济手段 (2)法律手段 (3)计划手段 (4)必要的行政手段null2、经济手段的传导机制 ——市场运行机制 ——双向反馈系统 ——一方面,宏观调控主体根据对国民经济运行态势的价值判断,选择反映一定政策目标的政策。这些政策措施通过一定的经济参数调节市场环境,进而影响微观单位的经济行为,达到刺激或抑制总需求的目标。另一方面,政策措施不一定会达到预期效果,它会通过市场中介反馈到调控主体。如果偏离目标值过大,则调控主体会修正政策措施,开始下一轮调控过程,直至达到政策目标。null3、经济政策手段选择原则 (1)对政策手段反映的大小 (2)政策手段显效的速度和结果 (3)政策手段克服不合理经济现象所起作用的大小 (4)资源成本 (5)选择性和变动性 (6)间接经济效应 (7)社会政治效应三、我国改革开放后历次宏观调控三、我国改革开放后历次宏观调控(一)改革开放后宏观调控的两大阶段 1、 1978—1991年为第一阶段,即对传统计划经济旧体制的改革阶段,中国处于短缺经济状态,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治理通货膨胀,采用的主要是行政和计划的办法,开始引进财政、货币政策的概念和做法。null2、 1992年至今为第二阶段,即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阶段,短缺经济逐渐结束,在有些方面出现了过剩现象,既有通货膨胀的压力,又存在出现通货紧缩的可能,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由原来的以直接的行政和计划手段为主,发展成为以经济、法律等间接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政府投资等直接手段,财政、货币政策的作用越来越大。null(二)改革开放后历次宏观调控 1、 1978—1983年的宏观调控 (1)特点 ——1978—1983年,中国处于短缺经济状态,随着计划控制的放松和价格改革的推进,短缺经济时期所隐藏的隐性通货膨胀压力逐渐释放出来,致使整个20世纪80年代一直面临着严重的通货膨胀,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治理通货膨胀。这一时期采用的主要是行政和计划办法。null(2)评价 ——此次宏观调控是短缺经济状态下的宏观调控,目标都是防止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但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财政、货币政策。经济、法律等间接手段没有形成,整顿手段都是单一的行政性办法。null2、 1984—1986年的宏观调控 (1)特点 ——1984—1986年我国经济仍然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治理通货膨胀。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中央银行的建立,开始引进财政、货币政策的概念和做法。null(2)评价 ——此次宏观调控仍然是处于短缺时代的宏观调控,大量运用行政手段,缺乏经济、法律等间接手段。另外,20世纪80年代刚开始尝试运用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时,由于没有经验,不够坚定,加上受当时比较流行的凯恩斯主义思潮影响,基本上采取的是“相机抉择”政策。政策变化过快、调整过于频繁,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从效果来看,当时的经济波动比较大,调控效果不太理想。null3、 1987—1991年的宏观调控 (1)特点 ——1987—1991年是中国第一次有意识地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手段进行间接调控,也是第一次自觉地进行现代意义上的财政、货币政策搭配使用。主要取向是经济紧缩、治理整顿和“双紧”政策。 null(2)评价 ——此次宏观调控是中国第一次有意识地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手段进行间接调控,也是第一次自觉地进行现代意义上的财政、货币政策搭配使用。一方面改变了原来单一的行政性办法,逐渐引入经济、法律等间接手段,开始进行现代意义上的财政货币政策的尝试。虽然从效果来看,仍然存在各种不足之处,但毕竟开创了中国财政货币政策搭配使用的历史。另一方面,由于经验比较缺乏,采用了各国一般不轻易采用的财政、货币“双紧”政策组合,用力过猛,刹车太急,虽然使得物价水平迅速回落,但也导致经济增长急剧减速,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受到一定影响。 null4、 1993—1997年的宏观调控 (1)特点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后,中国开始全面推进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勾勒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994年,中国进行了分税制体制改革,中央银行制度进一步健全,货币政策框架开始建立,为中国及时有效地运用财政、货币政策组合调控经济创造了必要的制度基础和有利的体制环境。这一阶段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逐步建立过程中,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并重的手段治理通货膨胀。null(2)评价 ——此次宏观调控有五个显著特点: ①不再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开始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②注重不同政策间的配合。 ③不实行急刹车,而是“适度从紧”。 ④在做出治理通货膨胀的决定后,雷厉风行地贯彻实施,并注意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 ⑤受货币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影响,基本上奉行“简单规则”,虽然比较有效地控制了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但在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的外部意外冲击面前,则显得缺乏应变性、灵活性。null5、 1998—2003年的宏观调控 (1)特点 ——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从1998年开始出现了经济增长减速、物价下降等现象,遭遇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通货紧缩。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抑制日益加深的通货紧缩趋势,中国从1998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启动国内需求。一直持续到2002—2003年,逐步改变了经济减速和物价负增长的局面。null(2)评价 ——此次宏观调控是中国宏观调控历史上第一次治理通货紧缩,也是第一次运用扩张型的财政货币政策组合,其突出的特点主要有: ①针对具体经济形势,灵活调整既定政策 ②注重运用各种可以运用的手段,形成合力 ④政策搭配之间存在矛盾,减弱了合力。null6、2004—2007年的宏观调控 (1)特点 ——在全球化推动下,国内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进程全面提速,国民经济进入周期性上升期,创下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繁荣时间最长的纪录。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无疑会极大地增加国民财富,但也会带来能源、环境和社会方面新的矛盾和问题。对宏观调控来说,要面临更多新的矛盾和挑战,要完成新的课题和任务。null(2)评价 ——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null7、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宏观调控 (1)举措 第一,以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为标志,宏调调控政策开始转向,定调保增长为首要任务。 第二,200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09年经济工作定调,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目标 第三,2009年2月23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全面实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 null第四,2009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下阶段经济工作。 会议强调,必须抓好以下七项工作 A、进一步调整结构,大力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保持投资稳定增长,全面增强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B、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保持农业稳定发展。 C、进一步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D、进一步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 E、进一步推动城乡统筹和地区协调发展,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F、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G、进一步改善民生,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人的素质。null第五,2010年的宏观调控 ——2010年要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并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根据中央部署,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结构调整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这是2010年宏观调控的核心。null第六,2011年的宏观调控 ——2010年12月12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概括起来可归纳为“一项首要任务,一个基本取向.一条主线,一套民生规划”。四、我国改革开放后 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演变四、我国改革开放后 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演变(一)1993-1996年:我国第一次对房地产业进行宏观调控 1、背景:首次出现房地产热 ——房地产开发公司急剧增加,房地产开发投资高速增长,以炒地皮、炒钢材、炒项目为主的房地产市场异常活跃,尤其是海南、广西北海等地,房地产开发过热,形成了较严重的房地产泡沫,经济运行出现严重过热态势和通货膨胀。 null2、对策 ——1993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意见》,提出整顿金融秩序、加强宏观调控的16条政策措施(通称“国16条”);1994年系列出台《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住宅担保贷款管理试行办法》颁布。 null3、效果 ——随着各项措施的落实,全国房地产开发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通货膨胀得到遏制。经济由热转冷,房地产市场也沉寂下来,商品房和商品住宅的价格迅速回落。经过3年努力,中国经济终于在1996年成功实现“软着陆”。 null4、问题 ——此次调控给房地产业一记重创。“国16条”一出,海南房地产热浪应声而落,数千家开发商卷款逃离,留下遍地烂尾楼。后经统计,海南省当时闲置土地18834公顷,积压资金800亿元,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坏账就高达300亿元,而一海之隔的北海,沉淀资金甚至高达200亿元,烂尾楼面积超过了三亚,被称为中国的“泡沫经济博物馆”。泡沫破裂后,海南等地房地产市场元气大伤,进入持续数年的低谷期。null(二) 1998-2002年:促进住宅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核心是房改 1、背景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经济开始出现“通货紧缩”,房地产市场也随之进入低潮。 null2、对策 ——为刺激消费、拉动内需,1998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简称“23号”文件),明确提出“促使住宅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拉开了以取消福利分房为特征的中国住房制度改革。23号文件强调,在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后,新的国家住房保障体系在“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的同时,要“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供应体系”。1999年中央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停止福利分房制度,推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制度。null3、效果 ——随着各项政策措施贯彻落实,大大激活了低迷数年的房地产市场,推动了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我国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业进入发展新时期。null4、问题 ——这一时期存在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矛盾突出,房地产市场秩序比较混乱等问题。为打击“囤地”、“倒地”现象,规范土地交易市场《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全国范围内“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用地等各类经营性用地,必须以招标、拍卖或挂牌方式出让”意味着持续多年的“出让”在法定意义上被叫停。但这一政策出发点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降低不合理的房价”,实际操作缺乏统一规范,为其出现新的高房价问题埋下了隐患。null(三) 2003-2005年:确立房地产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1、背景 ——从2003年开始,我国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再次出现经济过热迹象。由于2003年土地使用权全面施行招投标、挂牌、拍卖方式取得,导致土地价格和房价大幅上涨。而从98年开始的房地产信贷给尚不完善的中国银行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的潜在风险。null2、对策 (1)2003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简称121号文件),调整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政策。规定对购买高档商品房、别墅或第二套以上(含第二套)商品房的借款人,适当提高首付款比例,不再执行优惠住房利率规定。此份文件是中国第一轮房地产牛市启动之后,中央政府第一次采取抑制房地产过热的措施。 (2)2003年8月出台《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简称18号文件),首次明确指出“房地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提出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有力措施,对符合条件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和房地产项目要继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null3、效果 ——18号文件确立的“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对1998年23号文件所确立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升级,也标志着新一轮房地产宏观调控正式开始。 null4、问题 (1)18号文件没有提出实质性的控制房价和投资过热的措施,倒是把23号文件中有关“经济适用房是住房供应的主体”改为“经济适用房是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商品住房。”意味着政府将“为70-80%以上的家庭提供经济适用房”的政策调整为“多数家庭购买或承租普通商品住房”。该文件对经济适用房的重新定性也为后来个人、组织或群体利用住房改革政策寻租、非法获利埋下了隐患。 (2)这两份意见向左的文件相继出台,将政府既害怕房地产价格和投资增长过快又希望继续拉动经济增长的摇摆不定的矛盾心态展露无遗。而各级政府主导的“圈地热”、日渐增大的金融信贷风险等原先大量潜在的问题也随着楼市的火爆而集中暴露出来。null(四)2005-2007年:调控以稳定房价为主要诉求 1、背景 ——2005年房地产开发虽然继续保持着快速发展的惯性,但增速明显减慢,然而,房价快速上涨的势头仍然没有改变,以深圳、北京为代表的全国众多城市房价迅猛上涨,房价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null2、对策 (1)为了抑制投资过热、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房地产价格,中央政府打出调控“组合拳”——2005年3月底,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提出抑制住房价格过快上涨的八项措施(简称“国八条”),建立政府负责制,将稳定住房价格提升到政治高度。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当前加强房地产市场引导和调控要采取八项措施(简称“新国八条”),对“国八条”进一步细化、延伸。随即,国务院转发由建设部等七部委联合制定的房地产调控操作层面的细化。null(2)2006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有针对性的六项措施(简称“国六条”),将调整住房供应结构作为调控着力点。随后出台的《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简称“九部委‘十五条’”)对“国六条”进一步细化。其中提到的“限套型”、“限房价”的普通商品住房,被称作“限价房”——以期解决中等收入夹心层群体的住房问题。 null(3)2007年,以稳定房价为诉求的房地产调控进一步深化。土地、信贷、税收等为房地产市场降温的各项调控新政密集推出,从土地管理、规范市场秩序、抑制投机(尤其抑制外商投资房地产)、调整住房结构等多方面全面出击。 null3、效果 ——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开发投资实现平稳增长,住宅开发结构得到一定改善。但是房价调控效果并没立即显现出来,反而出现边调控边上涨的现象。到2007年下半年,虽然总体房价涨幅有所放缓,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住房价格仍在高位,且不断上扬。 null4、问题 ——“国六条”提出的“规范发展经济适用房”方针,将门槛提高至城镇低收入阶层,试图构建一种“最低收入阶层靠廉租房,低收入阶层靠经济适用房,其他阶层靠房地产市场”的解决方案。这意味着,自2003年调控以来,政府保障房惠及的人群范围进一步缩小,政府将更多的人的住房问题扔给了市场。从供需关系上看,这一方针的确立势必推动房价上涨。而加快城镇廉租住房制度建设和“限价房”方案的提出曾让人们看到希望,然而以后的房价走势却又屡屡让人们失望。null(五)2008-2010年:调控反复,GDP是调控指标 1、背景 (1)2008年是戏剧性的一年。年初货币政策将从“适度从紧”改为“从紧”,而财政政策继续保持稳健。下半年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扩大,央行宣布“双率”齐降,货币政策再度从“从紧”向“适度宽松”转变。本来在前期调控政策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房地产投资迅速减少,国际热钱纷纷撤出,房地产市场进入观望状态,成交量日减,房价也有所下降。然而,在调控效果刚刚显现时,政策再次松动,最终导致前功尽弃。null(2) 2009年,中国房地产市场从年初的“试探性抄底”,到年中的“放量大涨”,再到年底的“恐慌性抢购”,短短一年间,中国楼市迅速地由低迷转变为亢奋,由萧条转变为繁荣,调控由“去库存”转变为“挤泡沫”。2010年第一季度,房市神话继续上演,房价持续攀高。null2、对策 (1)2009年12月,为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中央政府决定不再延长2008年年底出台的二手房营业税减免优惠政策,将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免征时限由2年恢复至5年,遏制炒房现象。随后提出了“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有效供给;继续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型住房消费,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加强市场监管;继续大规模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四条具体措施(简称“国四条”),以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为目标。国务院各部委陆续出台调控细节,逐渐废除了2008年的刺激房市政策,再次转向稳定房价。null(2) 2010年,以稳定房价为主的房地产调控到了关键时刻。4月27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简称“国十条”),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调控政策”。 null3、效果 ——由于各级部门的落实问题和房地产市场的复杂实况,国十条的威力未能完全释放。null4、问题 ——虽然期间中央领导人不断发言说“房价第四季度会下降”,但由于前几次调控政府政策摇摆不定,购房者对此次房地产调控信心不足,以至于在房地产市场经过4个多月的观望僵持后又现回暖迹象,房地产迷局仍在变化之中。 null(六)2010至2011年房地产宏观调控一览 1、2010年1月10日,国务院出台“国十一条”,严格二套房贷款管理,首付不得低于40%,加大房地产贷款窗口指导.对二套房不再区分改善型和非改善型,一概执行40%首付;明确要求央行及银监会要加大对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业务的监督管理和窗口指导;加强监控跨境投融资活动,防境外“热钱”冲击中国市场。null2、2010年1月21日,国土资源部发布《国土资源部关于改进报国务院批准城市建设用地申报与实施工作的通知》提出,申报住宅用地的,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和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占住宅用地的比例不得低于70%。 3、2010年3月10日,国土资源部出台《关于加强房地产用地供应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内容包括了“开发商竞买保证金最少两成”、“1月内付清地价50%”等19条土地调控政策。null4、2010年3月12日,国土资源部称,将于今年3月至7月在全国开展对房地产用地突出问题的专项检查,本次调查重点针对擅自改变房地产用地用途、违规供应土地建设别墅以及囤地炒地等问题。 5、2010年3月18日,国资委要求,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加快调整重组,在完成自有土地开发和已实施项目后要退出房地产业务,并在15个工作日内制订有序退出的方案。null6、2010年3月22日,国土资源部会议提出,在今年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计划没有编制公布前,各地不得出让住房用地;将在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开展土地出让招拍挂制度完善试点;各地要明确并适当增加土地供应总量;房价上涨过快、过高的城市,要严控向大套型住房建设供地。 7、2010年4月2日,财政部下发通知称,对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人共同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其中一人或多人已有购房记录的,该套房产的共同购买人均不适用首次购买普通住房的契税优惠政策。null8、2010年4月15日,国务院要求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贷款首付款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对购买首套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 9、2010年4月15日,国土资源部公布2010年住房供地计划,今年拟计划供应住房用地总量同比增长逾130%,其中中小套型商品房将占四成多,超过去年全国实际住房用地总量。null10、2010年4月18日,国务院发布通知指出,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地区,商业银行可根据风险状况,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对不能提供一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 11、2010年6月4日,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三部委通知称,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中居民家庭住房套数,应以拟购房家庭(含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成员名下实际拥有的成套住房数量进行认定。null12、2010年9月27日,中国国土资源部称,将严格土地竞买人资格审查,土地闲置一年以上竞买人及其控股股东将被禁止拿地。 13、2010年9月29日,国家有关部委要求在房价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城市,要在一定时间内限定居民家庭购房套数.完善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对贷款购买商品住房,首付款比例调整到30%及以上;各商业银行暂停发放居民家庭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要加强对消费性贷款的管理,禁止用于购买住房;切实增加住房有效供给。null14、201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日起,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25%提高到2.5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6%;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据此相应调整。 null15、2010年11月3日,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印发《关于规范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公积金新政强调,第二套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同期首套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1.1倍,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50%,严禁使用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进行投机性购房,并停止向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缴存职工家庭发放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null16、2010年11月15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通知,进一步规范境外机构和个人购房管理,要求境外个人在境内只能购买一套用于自住的住房。根据通知,在境内设立分支、代表机构的境外机构只能在注册城市购买办公所需的非住宅房屋。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17、2010年11月15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通知,进一步规范境外机构和个人购房管理,要求境外个人在境内只能购买一套用于自住的住房。null18、2010年12月2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宣布,于26日起,五年期以下(含五年)及五年期以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均上调0.25个百分点。 19、2011年1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1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1】 20、2011年1月25日,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联合出台的《房地产经纪管理办法》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重要举措,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规范房地产经纪行为,保护房地产交易及经纪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null21、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将第二套房的房贷首付从原来的不低于50%改为不低于60%。同时要求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在一定时期内,要从严制定和执行住房限购措施。截至2月22日晚,已有北京、上海、天津、青岛、南京、成都、南宁、太原、贵阳、哈尔滨、石家庄、武汉等16个城市出台了相关细则。null22、2011年1月27日,财政部公布了《关于调整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政策的通知》,规定个人将购买不足5年的住房对外销售的,将全部征收营业税。 23、2011年1月28日,上海和重庆正式实施房产税,深圳宣布成为第三个房产税试点城市。 24、2011年2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1年2月9日其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1】null25、2011年2月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调整住房公积金存款利率的通知》,要求从2011年2月9日起,上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五年期以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上调0.20个百分点。五年期以下(含五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 26、2011年2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于24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null27、2011年3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3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3】 28、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1年4月6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调整。【2】null29、2011年4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4月21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4】 30、2011年5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5月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5】 31、 2011年6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6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6】null32、 2011年11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2年12月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7】 33、 2012年2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2年2月24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8】 目前的存款准备金率为20.50% http://data.eastmoney.com/cjsj/ckzbj.html。 很多人预计,4月份还会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
本文档为【宏观调控】,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