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国家地理3 区域文化

国家地理3 区域文化

2013-02-17 50页 ppt 8MB 81阅读

用户头像

is_466492

暂无简介

举报
国家地理3 区域文化nullnullnull 教学重点 关键词 阐明中国文化形成的时空环境及空间进程。 了解中国区域文化的空间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 传统文化 (traditional culture) 时空环境 (temporal and spatial environment) 中国文化 (Chinese culture) 区域文化 (regional culture) 文化结构 (culture structure)null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空间透视一、中国文化产生的时空环境...
国家地理3 区域文化
nullnullnull 教学重点 关键词 阐明中国文化形成的时空环境及空间进程。 了解中国区域文化的空间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 传统文化 (traditional culture) 时空环境 (temporal and spatial environment) 中国文化 (Chinese culture) 区域文化 (regional culture) 文化结构 (culture structure)null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空间透视一、中国文化产生的时空环境 世界人类起源的中心之一 关于最古老的人类诞生于何处,学术界还没有最终的答案。 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的进展,使人们把目光投放在热带和亚热带。特别是一些学者力主人类起源的亚洲说。比如贾兰坡明确表示,人类起源的中心在东亚南部,并且用一幅人类较直接祖先的腊玛猿化石、早更新世人化石及文化地点的分布图,证明了他的观点 。图2-1 人类起源的中心示意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 精神财富的总和。null 人类原始文化开始于第四纪 关于人类起源,一般认为,冰川作用引起气候变冷,动植物群大量灭绝,森林大量减少,变为苔原或草原,从而迫使人类的树栖祖先下地直立行走。图2-2 原始人生活想像图null中国文化版图于新石器时代初具雏形 在中国境内发现的最古老的腊玛古猿是在云南开远发现的,它是腊玛猿的早期类型,距今约1 200万年。 自旧石器时代中期以来,中国南北方自然环境的差异日益明显,南方相对暖湿,森林居多;北方则草原占优势,气候呈干燥的趋势。因此当北方的智人已基本从事狩猎经济活动时,南方古人类的采集经济还占相当大的比重。这极有可能影响了以后南北方经济文化类型的差异,甚至可能造成了某一个历史时期内南北方文明程度的差距。 新石器时代以后,由于环境的差异,决定了黄河流域,特别是黄河中游地区抢先进入了文明的门槛。紧接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化在自身基础和中原文化的影响下,迅速崛起,自公元前7世纪以后,共同形成了中国文化或汉文化圈的核心区。至秦汉之际,又从这里把文化向岭南、东北及西部地区辐射。 二、中国文化产生的环境背景二、中国文化产生的环境背景(一)地理概况 1. 中国地形地势及历史上的人群的分布 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的东部,东临浩瀚的太平洋。在中国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null2.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作为欧亚大陆的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虽然地形复杂多变,但不失大陆的整体性。首先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其次是地理通道。null3.数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及饥荒灾病情况 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气候,广大的东部地区又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洪涝,以及与此相关的蝗灾病虫害等等。 竺可桢将五千年的气候变化分为四个大的时期。第一个大时期约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属于温暖期。这个时期的时间下限正好是商朝末年。东汉、三国直到南北朝,是第二个寒冷期。北宋中期到南宋中期,是第三个寒冷期。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气候进入第四个温暖期。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是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这一时期为寒冷时期。 null(二) 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 1. 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 中国文化的发祥地虽也是黄河流域,但不同于西亚文化的是,它所依赖的不是黄河干流本身,而是它众多支流河汊所形成河曲湿润地区。 中华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着大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的特点。据说在夏禹一次朝会上执玉帛的诸侯有上万之多,商汤时这样的诸侯有三千,到周武王伐纣时,《史记》载有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在中国,战争征服是有的,但最终古代文明的成功依靠的不是战争,而是联合与融会。 中国的文明道路既不同于古埃及、巴比伦,更不同于古希腊,独特的地理条件,制约着它独特的文明形态和文化方向。 null2. 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 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这样的追求来源于广大地域上人群的迁移及人群间长久以来的相互交流。 甲骨文中就有“四方”的明确记载,到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清晰。大体从商朝开始,王朝就已按着距离的远近,对天下人群采取不同的政治策略。 “天下”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统一。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时间也不算短,但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调,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 null3. 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这里的地缘概念,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它要说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在西北方向,帕米尔高原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分隔着东方与西方两大文化世界。但是更近的在北方,中原文明必须长期面对一个由草场、山地、沙漠戈壁构成的辽阔的地域,和以游牧为基本特征的文明区域。 在中原政治兴旺时,游牧民族逡巡于它的周围,学习着中原文化,有的人群还被强大的中原王朝击溃,或远徙或内迁;当中原朝政陷于混乱衰弱时,他们便大举进攻,进而入主中原,造成中原固有居民的向南迁移。 null(三)广阔的地理舞台与中国文化的悠久 广阔的地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回旋的舞台。 每当遇到北方边地民族大举南进的时候,中原文化人群都有一个南国作为他们的后方。因此每当北方陷于进入民族融合的时候,南方则进入开发的高潮期。 在中国历史上常常出现这样的南北对峙:南方的经济高潮与北方的剧烈的民族融时并举,构成南北不同的历史景观。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同时充当着这对峙的文化高潮的两大历史舞台。 元明清时,南北对峙有了新的变化,统一的国家出现了政治中在北方,经济中心在南方的局面。从南北对峙,变成政治与经济的对立和矛盾,中国文化发展的迟滞真正开始。 null三、处在一定时空环境中的中国文化结构 (一)人口因子 中国从古代到现代的绝大多数时间内,一直是世界人口大国。历史上时有增减。各历史时期人口峰值大都出现在盛期,而人口的锐减或起伏不定往往是由于战乱。null图5-4 西汉人口密度图图5-5 明代人口密度图 在汉代,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是关东(每平方千米百人左右),其中济阴郡达每平方千米262人。 唐代以后,长江以南地区人口才有较大增长。 明代以后,形成南重北轻,东重西轻的人口分布格局。这种格局一直延续至今。null(二)经济因子 就2 000年来的历史时期而论,中国的经济文化类型大体可分为渔猎采集、畜牧和农耕3个主要类型。 渔猎采集经济文化区主要限于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山林及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三江交汇处。 畜牧经济文化区包括大兴安岭以西的内蒙古草原、新疆、青藏高原大部。 农耕经济文化区包括西起帕米尔高原,东到黑龙江和台湾,南到海南岛的大片地区。 江南地区较好的自然环境有利于传统农业经济及相关的经济部门发展,其良好的水路条件和沿海的环境,其日益增大的人口密度造成的生存危机,促进了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null(三)政治因子 直到明清时期以前,中华帝国的版图或疆界还算是比较稳定的,但仍几经统一和分裂。 许多政治因素与自然环境有直接关系。中国历史上主要的统一王朝都未主动在富庶的南方建都,因为疆域的主要问都是来自西北。图5-6 l127—1279年间中国的政治版图 两宋时期的政治版图,不仅体现了政权的不同空间分布,还体现了政治制度、政治统治方式的不同,体现了不同经济文化类型、不同生态环境的基础。 null(四)生活方式与精神文化诸方面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揭示了生活方式的空间差异。衣、食、住、行等方面,存在较明显的南北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都与自然环境条件和文化传统有关。 精神文化包含的方面很多,比如语言,今天中国境内的语言分布主要属汉藏、阿尔泰、南亚、印欧和马来—玻利尼西亚五大语系。而各地方言亦有其空间分布。第二节 民族与宗教第二节 民族与宗教一、统一多民族格局的形成 夏、商、周是民族形成最频繁、最活跃期,华夏族形成,许多后代少数民族前身的古代民族形成。 自秦以后,汉民族作为主体民族形成,由于文明程度较高,其影响日益从中原向四方扩展。 隋唐时期是统一多民族格局形成的重要时期。 清代前期,今天中国版图内统一多民族的格局正式形成。null二、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化的空间差异 (一)中国民族分布 中国现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91.6%,其余55个民族占总人口数的8.4%,习惯上称之为少数民族。中国民族分布呈现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分布的主要特点。 汉族:遍布全国,以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沿海较为集中。 壮族:主要分布于广西,其次是云南东南部、贵州南部、广东、湖南等地。 蒙古族: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青海、甘肃、陕西、河北、河南、宁夏、云南均有少量分布。 回族:以宁夏、青海、甘肃、新疆等地较为集中。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青海,其次是四川西部和云南西北部。 维吾尔族:主要分布于新疆。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东南部、南部和西南部及湘西地区。null(二)民族文化区形成的原因 自然因素:由于人类起源的地区不同,不同的自然条件决定了不同区域居民的不同经济生活、不同的风俗习惯,如北部和西北长期形成的干燥多风的荒漠条件、大面积的草原,促使这一地区的居民多实行游牧经济,形成游牧民族,从而“逐水草而居”,食牛羊肉,饮奶茶,居帐篷,善骑射,耐寒冷,性格刚毅而剽悍,音乐高亢而苍凉,这些成为高原地区居民的共同特征。 人种因素:在中国人中,以蒙古人种居多,但也有部分为马来人种。在西北地区,也有一些少数民族属突厥人种。由于人种的区别,造成各民族不同的体貌特征、语言等等的不同,从而导致不同的民族文化特点。 人为因素:包括政治的、文化的因素等。比如长城的修筑,虽出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侵,却也成为民族文化区的阻隔标志;又如“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倡导“夷夏之防”的大汉族主义政策,往往导致“打出去”,而非“请进来”的策略,迫使一些少数民族长期退居于某一文化落后或相对隔绝的地区,更容易形成聚居。null 在几千年中,中国宗教信仰的空间分布是频繁变动的,其变动结果是与民族文化特征的保持密切相关。 在广大汉文化区内,很难划分出明晰的宗教文化区,几乎没有某一地区集中信仰佛教、道教或基督教。 中国东半部大体可以视为无宗教文化区或世俗文化区。 某些地区存在特点民族文化区,比如回族、维吾尔族的伊斯兰教文化区;也存在一些民间信仰构成的信仰区,如东南沿海的妈祖信仰圈。三、中国的宗教 null一、中国区域文化的形成 在新石器时代,根据所发现的考古遗址,大体可以划分为黄河流域文化区、长江流域文化区、珠江流域文化区和北方(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文化区。在那时,已经奠定了后来农耕文化区和游牧文化区的基础。 中国区域文化的形成经历了特定的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区域文化格局形成,基本上发生在东部汉族区域的内部,到隋唐以前,共同性渐增,差异性渐减。但在隋唐以后,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的新的区域文化又加入进来,起初是与汉文化频繁发生摩擦和冲突(这也是一种文化碰撞),甚至对立,后逐渐变成了汉文化圈内的组成部分,走上共同性渐增,差异性渐减的轨道。 第三节 区域文化null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绚丽多彩,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所处的自然地理特点和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带有浓厚的区域文化特征。如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就是两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主体文化; 南方文化中的主体文化--长江文化,划分为巴蜀文化、滇文化、黔文化、荆楚文化、赣文化、吴越(江浙)文化、江淮文化等,闽文化、岭南文化、桂文化属于南方文化的分支等。 黄河文化则是一个以上游三秦文化、中游中州文化、下游齐鲁文化为主体,包含诸如三晋文化、燕赵文化等亚文化层次而构成的庞大文化体系。黄河文化主要属于一种小生产的和封建宗法制的农业文化,一种以一家一户为社会细胞形态的自然经济型文化,一种藉助于行政权力支配社会以确保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大一统”社会政治结构的文化。 同时,又有西域文化、徽州文化、关东文化等等地方文化,构成锦绣中华的历史画卷,成为世界民族文化的奇葩。null二、中国各主要区域文化及其特征 (一)齐鲁文化 齐鲁之地,古称“海岱”,是因为它以泰山和大海为地理标志。新石器时代,东夷在这里创造了北辛、大汶口和山东龙山等文化系列,成为齐鲁文化的源头。 齐鲁文化一直具有文化的和政治的象征意义,基本代表了华夏文化传统的正宗。 齐鲁之地的农业发达,又因濒临沿海和运河、黄河,商业城市比较繁荣,民间手工业如陶瓷、纺织、冶炼等也颇发达。因此,鲁的农业、齐的工商业,加上孔子、孟子、管子、墨子、孙武等大批文化巨人,构成了齐鲁文化的鲜明个性。null齐鲁文化区的文化发轫较早,早在新石器时代便是当时文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生活于这一地区的东夷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东夷文化,发源于这一地区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也曾一度处于黄河流域文化发展的领先地位。 进入奴隶社会后,东夷文化在当地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夏、商、周文化,两者的渐次融合最后形成了华夏文化的主体。随着西周初年齐、鲁两国的建立,使东夷文化与中原地区的周文化迅速结合起来,并在东夷奴隶制文明的基础上形成了齐鲁文化。到春秋战国时期,齐文化和鲁文化出现了一体化的端倪,由其构成的齐鲁文化圈,成为东周时期七大文化圈之一 。 秦至西汉时期,齐鲁地区是全国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到东汉时,齐鲁地区的文化地位开始下降,已落后于中州文化。这种情况至宋代犹然。此后,齐鲁文化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不复有往时之盛。 null 齐鲁地区,依泰山而濒大海,春秋时代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重礼崇义,创造了深刻影响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儒学体系。 人情朴厚,其民好学,山东梆子粗犷刚劲。 从历史上看,鲁国认真推行周制,而齐国则“简其礼”,从而导致齐文化轻灵,功利,世俗色彩浓;而鲁文化厚重,伦理色彩浓。 鲁人忠厚直爽,外粗内秀,讲义气,重教育,身处内陆,观念相对保守,生活比较俭啬;齐人处东夷之地,不像鲁人那样多圣贤,却因沐浴海风熏陶,对时髦很敏感,易于接受新事物。山东人乡土意识重,地域自豪感强,思想保守而拘谨,好于精神胜利法,藐视现实好于理想主义,且不乏有乌托邦之超越想法。 一般说来,齐鲁文化具有粗旷古朴、豪爽热烈的特点。齐鲁民风齐鲁民风“义气”之风: “义气”,《汉语词典》解析为:“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在全国人民心目中,山东人是以豪爽、讲义气、重信誉、 “够朋友”而著称的。 鄙商之风:传统山东人从内心深处鄙视商业和商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农抑商,二是重仕轻商。 所谓重仕轻商,就是重视当官,轻视经商,即“官本位”思想,以官职大小作为衡量个人价值高低、进步快慢的唯一。从历代志书中可以看出,山东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学而优则仕”的观念特别深重。null“本分求稳,不为人先”之风 儒家思想是齐鲁文化的核心和代表,本质上是一种“治者”文化。它重视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重视传统、经验,崇尚权威,要求人们恪守宗法,循规蹈矩,不求标新立异和冒险创新。 “重土安命、故居难离”之风 “谁不说俺家乡好”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在家时时好,出门事事难”,这是山东人重视乡情、崇拜乡土、依恋乡亲的真实写照。宁可在家乡挨饿受穷,也不到外埠去游历闯荡,是山东人性格中一个很大的特点。 齐鲁文化的特性齐鲁文化的特性齐鲁文化板块的特点是,强调团体,爱“讲政治”,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奉行“孔孟之道加市场经济再加政府行为”的理念,信奉“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不见兔子不撒鹰"的现实主义,什么事你得先做好,他看清楚了才愿意进入,而一旦进入,就势不可当,市场经济的"土壤"较为贫脊,一棵"树苗"要从山缝中迸出殊为不易,然而一旦成活,就是"一枝独秀",可以"独享"市场和政策效应的阳光雨露。null山东历史文化名人山东历史文化名人山东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诸子百家时代里表现最优异并首先崛起的文化中心,涌现了一大批至今仍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产生影响的文化巨子,如孔子、孟子、管子、曾子、孙子、墨子等等。 宋代苏轼诗云:“我生本西南,为学慕齐鲁” 。 宋之前,其综合表现仅次于河南;北宋中后期之后,像“智神”诸葛亮、贾思勰、“书圣”王羲之、刘勰、颜真卿(祖籍山东)、王禹、张择端、辛弃疾、李清照、戚继光、冯惟敏、李攀龙、宋琬、王士祯、蒲松龄、孔尚任、赵执信、刘墉、傅斯年等都出自山东。 null(二)燕赵文化 燕赵之地,主要是指今天的河北和山西、陕西的中北部地区。本区位于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太行山、燕山与渤海的过波地带.山地、平原、海岸兼备。3000年前已形成原始聚落.燕国在此建立都城“蓟”,古代称为幽燕、蓟北、燕京。 燕赵文化虽属汉族农业文化地区,但由于燕赵处在当时的农牧分界线地区,因此燕赵文化与边外游牧文化关系密切。自十六国和北朝、辽、金、元、清等朝以来,一直处在胡汉交融的状态;为了抵御外侵,形成勇武好搏击的特点,具有悠久的武术传统。慷慨悲歌为其文化特性。 自金开始,历代统治者在北京建都,都市文化的特点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燕赵文化,文化特点具有一定的“正统性”,文化娱乐等方面受宫廷和北京市民文化影响较大。 null从其形成和发展的进程来看,其主流属于黄河文化,支流则有不少异族的草原部落的文化因素。早在四五十万前,“北京猿人”就生活在这一地区。到新石器时代,这里已出现了距今约8000年左右的磁山文化。赵武灵王实施的胡服骑射,使游牧文化之一的匈奴文化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与当地的农耕文化相结合,熔铸于燕赵文化之中,形成了“燕赵风骨”这一独特的文化精神。“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正是这种“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慷慨悲歌精神,构成了这一地区世代相传的文化传统。 秦汉时期,该区文化落后于黄河文化的其他文化;元代初年燕赵文化区内又相继分化出了京都文化圈和天津文化圈两个次亚文化圈。此后,经明清两代的发展,京都文化更达到了鼎盛。其特点是四方人才荟萃于此,文化融各地之所长。 null 燕赵文化虽属汉族农业文化地区,但由于燕赵处在当时的农牧分界线地区,因此燕赵文化与边外游牧文化关系密切。自十六国和北朝、辽、金、元、清等朝以来,一直处在胡汉交融的状态;为了抵御外侵,形成勇武好搏击的特点,具有悠久的武术传统。 自金开始,历代统治者在北京建都,都市文化的特点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燕赵文化,文化特点具有一定的“正统性”,文化娱乐等方面受宫廷和北京市民文化影响较大。 历史上,辽、金、元、明、清等朝代均以北京为都城,开发历史悠久,经济发达、交通便捷。燕赵文化绚丽多彩,京剧国粹、河北梆子、评剧,唱腔高亢、激越、悠扬、委婉。民风敦好礼义,祟尚廉耻。 荆轲刺秦王荆轲刺秦王null 质朴厚道的民风,木讷爽快的民气、重义任侠的民性和勤奋耐劳而不精明的民智,是燕赵风骨或河北人的文化性格。 区域文化特性:第一,兼容并包、多样杂糅。从人文历史环境看,燕赵文化自古形成于华北平原的中部,东南与尚功重智、知礼乐仁、民性仁厚的齐鲁文化、中原文化毗邻,西边与尚法、尚兵、重商、民性刚毅的秦晋文化肩连,西北与高寒地带金戈铁马、弯弓射雕的游牧文化相望,东北与地广人稀、游牧与农耕并举、民性剽悍的关东文化接壤。第二,京畿之地的区位文化优势;第三,慷慨悲壮的爱国情怀。 北京人的性格实在,对人自然而随和;河北人善于察言观色,敏于接物待人;天津人性格豁达,本性幽默。null燕赵历史文化名人 燕赵历史文化名人 “四美”:汉乐府诗《陌上桑》中的罗敷;汉武帝宠妃“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李夫人;三国曹丕夫人、曹植《洛神赋》所追思的甄宓;《莺莺传》、《西厢记》中的崔莺莺。 “八英”:战国时期的廉颇、荆轲;三国时期的张飞、赵云,南北朝时期的祖逖/刘琨(双星合一)、高长恭(即兰陵王);《水浒传》武松和武术大师霍元甲。 “十圣贤“:黄帝、赵雍(赵武灵王)、蔺相如、赵佗、董仲舒、刘备、魏征、赵匡胤、赵南星、张之洞; "十八才子“:扁鹊、荀况、毛亨、祖冲之、郦道元、展子虔、高适、贾岛、一行、李昉、赵佶(宋徽宗)、赵孟頫、郭守敬、关汉卿、王实甫、曹雪芹、纪晓岚。 null(三)三秦文化 三秦文化区又称为秦陇文化区、关中文化区。三秦之地,即今陕西地区,包括甘肃、宁夏的东南部。本区位于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及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周秦汉唐文化的中心。 秦人以法家思想治国,文化上具有鲜明的功利主义特点,加之其地理位置便于与北方和西域的文化交流,使其在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具有包罗万象、兼容并蓄的特点,不仅留下了历史上各民族文化、各种宗教、各种艺术形式的痕迹,商业文化也很发达。由于文化中心逐渐向东南转移,这里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逐渐滞后,原有文化开放性日益减弱,保留了较为传统的文化心态。 本区历史名胜、文物古迹极其丰富.种类多、分布广,为同类之精华,其中古都名城众多,帝王陵墓宏伟、佛教石窟辉煌,秦腔豪放激昂,民风古朴淳厚,勤俭质朴。 秦文化的特点是勇武耐劳、刚烈激越、冒险进取、深厚质朴。null西周时这里是全国的文化中心。周室东迁后,由于长期与戎狄杂居,故这一时期不仅经济上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而且缺乏自己的文化思想传统,为文化落伍之邦;直至战国秦孝公时,中原华夏诸国仍以“夷狄遇之”;秦孝公以后的强秦,主要接受了三晋文化思想的影响,尤其是法家思想,构成孝公至始皇时代秦国迅速兴旺发达以至于富强无比的根本指导思想。 秦代是秦文化大发展的时期,秦文化“外倾”的特点较为明显,如秦国经济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以及缺乏严格的宗法制,宗法观念淡薄等,皆与其“重功利,轻伦理”的价值观有关。追求“大”和“多”成为秦人的时尚和审美观的重要标准,也成为秦文化的重要特征。null汉唐时期,以长安文化为主体的三秦文化达到了鼎盛,如日中天,光芒四射,影响遍及世界各地。安史之乱以后,三秦文化急剧衰退。至南宋以后,三秦文化更是一落千丈。 陕西人安于保守,安于现状,厚道中潜藏着不满的怨愤,给人的总体印象是朴讷温厚而又爽直豪放,秦腔高亢激越,信天游悠远单纯,都反映了陕西人的某些特点;但相比之下,陕北人在陕西人中,显得更憨厚直爽,待人热情,而关中人则暗藏了几分心计,显得有些诡诈神秘,陕南人不象关中人那样诡,却又比陕北人更“精” 。陕西历史名人陕西历史名人黄帝----起源于姬水,炎帝----在宝鸡一带;颛顼----黄帝之孙;帝喾----黄帝的曾孙;禹----是黄帝的玄孙 周武王、文王;褒姒----历史上第一个美女 白起----战国后期军事家; 蒙恬----秦大将; 苏武; 班彪、班固、班超、班昭;张骞、霍去病 孙思邈----药王,司马迁;李靖、郭子仪 阎立本、王昌龄、韦应物、白居易、杜牧、颜真卿 李自成----米脂人,吕布----陕北绥德人、貂蝉----陕北米脂人三秦文化符号三秦文化符号null(四)三晋文化 春秋末期,韩、赵、魏三家分晋,故后世有“三晋”之称。三晋之地主要包括今天的山西大部、河南的北部和中部,东以太行为屏,西以大河为襟,南障群峦,北蔽大漠。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独特的三晋文化。三晋文化实际上可以说是“中原文化”的代称。地处中州,各种文化碰撞交流于此,使这里的文化呈现出一种共享性。商业的流动性和因水患、战乱和灾荒引起的人口流动一起,造成这里的人口频迁特点。特别是地处平原,四通八达,因此区域文化的特点不如其他地区明显。 古史记载“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说的就是山西。山西历史上所出的名人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荀况,一代霸主晋文公,宋代学士司马光等等。 山西人的性格特点:睿智、中庸、宽容、忍耐、节俭,善于经商理财、适应性强是山西人人格特征中积极的一面,封闭保守、安土重迁、土气、小气是其人格特征中消极的一面。有俗语称谓山西人为九毛九。说明山西人的吝啬度是超乎寻常的。山西人的性格是复杂多变的。怕事,拘谨,羞于外露而又勇敢,放纵,具有献身精神。null 从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来看,三晋文化萌芽于石器时代,著名的山西芮城西侯度遗址,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古文化遗址之一,距今已有一百八十万年的历史。西周初年,唐叔虞受封于此,成为晋国的始祖。春秋战国时期,晋、韩、赵、魏诸国先后以此为根据地,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地区性文化。法家思想是三晋文化思想的主体,同时这里也是纵横家和名家的发源地和活动中心。汉唐时期,这里的文化比较发达;宋金元时,三晋文化在当时的黄河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明清时代,孕育出著名的晋商集团。山西文化符号山西文化符号山西历史名人 山西历史名人 重耳:春秋五霸第二位霸主。 荀况:赵国人,约前313-前238年,即荀子,儒家八派首领之一,主性恶说。曾在齐稷下(今山东临淄西北)讲学,三任祭酒。到燕游历,去秦考察政治,晚年任楚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令,著书终老于此。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其学术源于儒家,但又吸取各家之长,是先秦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 关羽:河东解州人,三国时蜀汉名将,受封汉寿亭侯。为刘备镇守荆州,兵败被杀。为人忠义,事迹为后人推崇神化,影响民俗至深。 张仪、裴松之、王勃、武则天、王维、柳宗元、 白居易、杨业、司马光、关汉卿、罗贯中等null(五)荆楚文化 荆楚文化的分布,包括今天两湖、安徽、江西的西北部和河南的南部,其中以两湖和安徽的部分为核心地区,淮河流域和鄱阳湖流域等作为其边缘地区。 荆楚文化具有中原华夏文化与南部蛮夷文化相互交融的特征。在上古的三苗文化基础上,华夏文化的主流汇合了当地蛮夷文化的支流,共同构成了楚文化。由于这里以丘陵和江湖为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加上民族文化源流的丰富,使楚文化极具特色,比如文学艺术神奇浪漫、民间生活崇巫尚鬼等。 春秋战国时代是楚文化的鼎盛期,楚地是道家的发祥地,老子宏妙的哲理,瑰丽神奇的文学、巧夺天工的品,祟巫尚武的民风习俗,构成源远流长的楚文化。 null浪漫精神:楚国始祖是飞扬缥缈的火神,楚人想象中的河神是含睇宜笑的美女,充满了浪漫气息。孕育出了屈原、宋玉两位浪漫主义文学家,中国文学的先驱。自《诗经》后,中国诗歌独盛于楚,屈原应运而生写下光芒四射的《离骚》、《天问》、《九章》等巨著。宋玉《九辩》、《招魂》用骚体诗形式,《神女赋》、《风赋》开了赋体文学的先河,揭开中国文学自觉时代的序幕。李白叹道:“屈宋长逝,无堪与言。” 拼搏精神:公元前7世纪末春秋时楚庄王“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飞将冲天”,庄王以声色犬马迷惑权臣,暗中励精图治、富国强兵,后来在周天子都城外阅兵示威,“问鼎中原”。null神秘在各种图腾崇拜和民间丰富的神话故事传说。可能受老庄道学影响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融合。各种因素的碰撞积淀,形成了清秀浪漫又绮丽重彩的楚文化。 楚文化的特点是瑰丽清奇、诡秘飘忽,浪漫之风横溢,善感多情,透着妖冶鬼气,却妙在正邪之间。北方重辨证、南方重遐想,楚文化的特点是耽于幻想、上天入地、不拘一格、奔放恣肆,折射出楚文化中重要的负面特点善开拓而不善守成。 湖北人韬光养晦,老谋深算,不爱显山露水;兼具楚人的蛮气和灵气,聪慧精明而好勇斗狠,有“九头鸟”之名,狂妄自负心态。 null荆楚文化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其内涵可概括为八大系列: 1、炎帝神农文化 2、楚国历史文化 3、秦汉三国文化 4、清江巴土文化 5、名山古寺文化 6、长江三峡文化 7、江城武汉文化 8、现代革命文化 湖北历史文化名人湖北历史文化名人先秦时,楚地即出现过屈原(中国最早的伟大诗人)、宋玉、唐勒、景差等文化名人,在南方诸省中,绝无与之比肩者。只可惜后劲不足,在以后各时期的表现都难以称为上乘。秦汉至清末,其贡献的著名文化名人只有陆羽、孟浩然、杜甫(祖籍)、岑参(生于)、皮日休、宋祁、张居正、李时珍、袁宏道、杨守敬等少数几人。 黄侃、熊十力、王世杰、李四光、汤用彤、李济、闻一多、徐复观、曹禺。null(六)吴越文化 吴越文化以太湖为中心,包括今天的江苏、浙江、上海地区,影响到安徽东部和江西的东北部。这里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地肥沃,水网密布,雨量充沛,经济发达,商业繁华。经过长时期的历史发展,中国经济和文化重心逐渐从北方转移到这里。 到明清时期,沿海的地理优势充分显露出来,商业贸易迅速发展起来,城市极为繁荣。以“吴侬软语”为特征的吴语,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构成独特的语言文化系统,强化了这里的区域文化特征。文化风格细腻、恬淡、婉转、雅致、清新,与北方各区域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 典雅秀丽的江南园林,吴侬软语的方言特色.婉转悠扬的越剧、评弹,精细富丽的锦乡丝绸,构成了本区的文化特质。吴越文化是一种谨慎务实温和的文化。 null传统吴越文化的特点:纤巧柔腻、柔雅秀丽、俊逸清新,婉约之声飘飞。 现代吴越文化的特征: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聪慧机敏、灵动睿智;经世致用、务实求真;敢为人先、超越自我。 民风“人性柔慧、敏于习文、疏于用武”、“山水清佳,风气朴茂,男务耕桑,女勤蚕织”。 江苏人小巧玲珑,聪明伶俐,乖巧而奸猾,有复杂多变的个性,性格显得懦弱。 浙江,北部地区人天性孱弱,胆小怕事,大多正直谨慎,循规蹈矩。南部地区人善于动脑筋,敢打敢拼,吃苦耐劳,精明能干。 上海人精明、自负;本性刁钻,习性奸猾。好于钻营取巧,包囊私欲。言谈尖刻,不留情面。性吝啬,好占小便宜。排外而自不量力。 吴越文化符号吴越文化符号浙江名人浙江名人宋之前,其文化名人有勾践、褚遂良、虞世南、骆宾王、贺知章等。宋元时期表现也相当优异,甚至人才总数上还超过江西,但其学术不占主流(重要性被大打折扣),顶级人物也远不如江西多。这一时期,浙江文化名人有沈括、林逋、周邦彦、陆游、吕祖谦、陈亮、叶适、吴文英、张炎、王冕、陶宗仪等。 明清以后人物有刘基、方孝孺、于谦、徐文长、施耐庵、黄宗羲、袁枚、章学诚、龚自珍、吴昌硕、沈曾植、王国维、章太炎、蔡元培、秋瑾、鲁迅、徐志摩、丰子恺、潘天寿等数不胜数。 江苏名人江苏名人宋之前,其代表人物有葛洪、陶弘景、顾恺之、陆机、陆云、萧衍、刘义庆、鲍照、张旭、李煜等等。 宋元只有范仲淹、秦少游、陈后山、范成大等。 明清时期江苏文化名人有高启、王世贞、顾宪成、徐霞客、沈周、唐伯虎、文征明、董其昌、祝允明、吴承恩、归有光、冯梦龙、陈子龙、郑板桥、金圣叹、顾炎武、钱谦益、赵翼、刘鄂、徐悲鸿、梅兰芳等null(七)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以四川盆地为中心,辐射到陕南、鄂西和云贵部分地区,由川东的巴文化和川西的蜀文化共同构成。 由于这里与中原地区存在自然阻隔,有助于强化地域色彩浓厚的文化传统。因此无论从自然地理单元,还是以政治、社会、文化角度来看,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形成了有别于中原地区、自成风格的区域文化。 旧志中“土地肥英、风俗淳朴”、“民力农桑”、“巫风盛行”、“人勤稼穑”、“山川挺秀、多产英奇”等都是对巴蜀文化的最好概括。 巴蜀文化的风格以热烈、诙谐、高亢为特征。 巴蜀文化的特点是:相忍为国而又勇敢阳刚,凌厉之气张扬;才华恣肆、闲散虚浮。 巴蜀文化中的物质文化特别发达,包括酒、茶、盐、菜、蜀锦等。学术方面是易学甚精,史学也很发达。历史上名人辈出,文学上灿烂辉煌。巴蜀文化符号巴蜀文化符号四川名人四川名人一、远古和传说人物  1.女娲   女娲是中国历史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 2.嫘祖   蜀山氏女 中华人文祖母 3.大禹   因治水有功,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 二、文化人物(西周——清末)  扬雄、司马相如、卓文君、陈寿、陈子昂、李白、袁天罡、魏征、苏东坡、苏询、苏辙、杨锐 null三、文化人物(清末——当代之第一部分) 晏阳初先生 (世界著名平民教育家和乡村改造奠基人)、 李宗吾、巴金、郭沫若、吴玉章、流沙河、张大千、魏明伦、刘心武等 政治方面:武则天、邓小平、陈毅、聂荣臻、刘伯承、罗瑞卿、杨尚昆等 文学方面:苏东坡、李白、陈子昂、李商隐、扬雄、司马相如、陈寿、郭沫若……青莲诗,东坡词,相如赋,此三者独步天下!所以说“天下文章出四川”。 其它:赖宁、黄继光、邱少云、赵一曼 null(八)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从较宽泛的意义上说,包括广东、海南、福建和广西的部分地区性文化(台湾、香港、澳门地区文化基本上属于这一地区的移民文化)。 本区丘陵山地广布。虽背山面海,北部关隘阻隔,远离中原,但历史上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自古以来,岭南又位于中外文化交汇处,与其他文化区相比,既有传统文化的古朴雅典特征,也有外来文化开放自由的色彩。 岭南文化带有浓厚的域外色彩,家庭组织和区域性组织较发达,具华洋混合的新文化风格。 兼容性、开放性和经世致用的功利性是岭南文化的特性。 岭南园林、民居建筑、造型艺术等方面受外来文化影响明显。广东音乐欢快流畅,粤剧流畅细腻,特色明显,自成一家。 广东人敢做敢为,血性充沛,聪慧而圆滑,善商,好张扬。 岭南文化符号岭南文化符号广东名人广东名人孙中山  香山-中山  革命先行者。 李光耀  梅州-大埔  新加坡国父。 洪秀全  广州-花都  太平天国天父。 康有为  南海     维新变法领袖。 梁启超  新会     维新变法领袖。 袁崇焕  东莞     明朝抗清爱国名将 。  詹天佑  南海     中国铁路工程之父。     肖友梅  香山-中山  中国近代音乐之父。 冯 如  江门-恩平  中国航天之父。 冼星海  广州-番禺  人民音乐家。 饶宗颐  潮汕     国学大师。 吴大猷  广州-番愚  中国物理学之父。 丘成桐  梅州-蕉岭  获数学界最高奖菲尔兹奖 苏曼殊  香山-珠海  清末民初著名文学家。 邓世昌  广州-番禺  甲午战争爱国名将。 叶剑英  梅州-梅县  中国十大元帅之一 李嘉诚  潮汕     华人首富。null宋子文  海南-文昌  国民党四大家族之一。 惠 能  肇庆-新兴  中国佛教禅宗创始人 张九龄  韶关     唐朝著名诗人。 叶 挺  惠州-惠阳  革命家,抗日名将。 梁思成  江门-新会  著名的建筑学家。 廖仲恺  归善     革命家。 容国团  香山-珠海  乒乓球世界冠军。 彭 湃  海丰     革命家,农民*运动领袖。 蔡铤锴  罗定     九路军总指挥,抗日名将。 蒋光鼐  东莞     十九陆军军长,抗日名将。 谢晋元  梅州-蕉岭  淞沪战役,抗日名将。 许广平  广州-番禺  鲁迅之妻。 杜维明  南海     国学大师,哈佛大学教授。 叶选平  梅州-梅县  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萧 扬  河源     现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骆家辉  台山     现任美国华盛顿州州长。 李小龙  顺德     武术大师,国际影星。 阮玲玉  香山(祖籍) 30年代上海著名影星null(九)东北文化(关东文化) 东北文化在辽、金、元、清时期具有浓厚的游猎文化特色,但在不断与汉族文化融合过程中,在辽东地区形成了农耕文化与游猎文化交融的特征。 位于我国东北部的黑吉辽三省,“白山黑水”,森林密布,交通方便,特产富饶。游牧狩猎的少数民族文化.一度十分活跃。明清之后,随着东北开发,汉族的农耕文化逐渐加强,民风强悍、朴实、淳厚,直爽豪放,“二人转”活泼风趣,满族习俗独居风格。 东北人天性豪爽,好勇斗狠,激情而张扬;内质刚毅,外表强悍,性格随意而张狂,欠温柔之涵养气息。 东北文化符号东北文化符号null(十)中原文化 又称中州文化,其地域范围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本区山地、盆地、平原地形兼备,黄河横贯中部。漫漫岁月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名山古迹遍布中原大地,九朝古都洛阳,“十朝都会”开封,豫剧优美动听,民风习俗淳厚。 从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看,中州文化具有悠久和丰富多采的特点。早在距今五六十万年左右,“南召人”就生活在这里。到新石器时代,这里形成了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的发展系列。夏商及西周统治者时期这里已经进入文明时代。东周迁都洛邑,使这里成为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秦和西汉时期,这里的文化,东不及齐鲁,西不及关中。随着政治中心的东迁,东汉时期洛阳地区的文化迅速崛起,再次成为全国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州文化的发展虽然比较缓慢,但在当时仍是黄河流域文化最发达的地区。null 隋唐五代时期,中州文化的地位仅次于关中;北宋时,中州文化不仅继续领先于三秦文化和齐鲁文化,而且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的。至元代以后,其文化不仅远远落后于长江文化中的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而且其在黄河文化中的首要地位也由齐鲁文化取而代之了! 河南人在历史上饱受苦难和磨难。从性格来讲,河南人比较讲义气,胆量过人,与鲁人一样性格粗放,却似乎不象鲁人那样质朴爽快,与鄂人一样圆滑老道,却没有鄂人那样精明洒脱。与安徽人一样,河南人被称为中国的吉普赛人。 中原文化符号中原文化符号中州名人中州名人河南地处中原,古称中州,其在第一个诸子百家时代表现也很突出,比如老子、庄子、范蠡、商鞅、李斯、苏秦、吕不韦、石申等也堪称那一时期出类拔萃的人物。 先秦以后其地出产的代表人物有晁错、张仲景、张衡、向秀、阮籍、谢灵运、谢眺、庾信、钟嵘、玄奘、一行,“画圣”吴道子、“诗圣”杜甫、“一代文宗”韩愈、刘禹锡、岑参、白居易与元稹、李贺、元结、李商隐、程颢与程颐、岳飞、许衡、王铎、侯方域以及近代的冯友兰等等难以胜数。 null(十一)草原文化 草原文化包括内蒙与宁夏—部分,属高原地貌、草原景观、游牧历史悠久。膘捍的性格和强壮的体魄,舞蹈刚中有柔,活泼欢快,歌声激越嘹亮,热情奔放,体现了深沉粗犷、豪放开朗的民族文化特色。 草原文化的基本精神:英雄精神、自由精神、务实精神、开拓精神(冒险、经济、战争)、顽强精神。 草原文化的审美观:自由之美、崇尚力之美、对马的赞美、对酒的渴慕。 草原文化特点:原初性、开放性、征服性、自然性、兼容性 内蒙人体形粗壮,面宽耳阔;臂力过人,威猛彪悍,成为匹夫之勇的楷模。但心地善良,为人敦厚、豪爽,少有歪门邪念。 草原文化符号草原文化符号null(十二)西域文化 本区包括新疆及甘肃部分地方,地形以山地、盆地、高原为主。古代西域地处中西文化的交汇点,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沿途文物古迹众多,民族风情绚丽寒彩,载歌载舞,热情奔放,形成了以民族特色为核心的,兼备东西方文化气质的地域文化特征。 西域文化从总体上讲是一种东西方文化汇聚、绿洲农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与屯垦文化并存,多种宗教文化辉映的多源发生、多元并存、多维发展的复合型地域文化。西域文化符号西域文化符号null(十三)闽台文化 位于台湾海峡两岸,地形为多山丘陵,平原盆地面积较小。海岸线长,有鱼盐之利,港口众多,华侨遍布世界各地,经济文化具有共同特征。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成为中外文化的交汇点。因此,闽台文化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又受到外来文化的浓重影响,并且兼备少数民族文化习俗,是多元复合型文化。   闽台文化是由中原的河洛文化、本土的闽越文化和东南亚的外来文化,长期互相交融渗透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既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征,也有其独有的特点。 闽台文化的伦理价值观:注重民族气节敢于反抗外来压迫;不失本位不忘根本且乐于接受新事物;讲究信义孝慈且敢于蔑视权贵;不废耕读且重工商;讲拼搏又重神灵。福建名人福建名人李纲、柳永、朱熹、洪承畴、施琅、林语堂、陈忠和、陈景润、冰心、林则徐、俞大猷、舒婷、许美静、余光中、李贽、蔡襄、辜鸿铭、叶飞、郑振铎、严复、林抒、胡也频、李光地、陈凯歌、严复、林巧稚、高士奇、刘玉栋、李纲、陈嘉庚、沈保侦、候德榜、邓拓、林白水、郑钰哲、林徽茵、卢影、林旭、林觉民、林祥谦、萨镇冰、陈绍宽、宋慈、柳永、中行行长李礼辉、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中科院副院长陈宜瑜、科协副主席林兰英、广州副市长林元和、国务委员陈至立。 福建籍的两院院士到目前为止为119人,为全国第三名。null(十四)青藏文化 青藏文化,是居住在青藏高原地区的藏、羌、回、门巴、珞巴、蒙古、土、撒拉、汉等民族,以及夏尔巴人共同创造的、具有高原风格的区域文化。 本区包括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青藏高原地域辽阔、高峻,具有浓厚的藏传佛教色彩,寺庙古老而神秘,建筑、雕塑、绘画、技艺受印度、尼泊尔的影响,也受中原文化的熏陶。外来文化的影响同藏族艺术的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西藏佛教艺术的高原游牧文化。 作为青藏文化主体的藏族传统文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以原始自然崇拜和复杂献祭仪轨为主要内容的本教文化和以密教为特色的藏传佛教文化。 null 青藏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一是以古克人为主体的高原各邦国文明的长期积淀阶段,它奠定了青藏文化走向繁荣的坚实基础;二是唐朝时期,吐蕃王朝的建立和大规模的军事扩张,结束了高原文化史上一个星光闪烁的时代,为青藏文化的全面繁荣,在地理环境、语言、民族融合,以及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等方面,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三是宋元以来,藏传佛教各教派纷纷成立,形成一股完全可以和吐蕃军事扩张相提并论、其影响又远远超过前者的洪流,真正促成了青藏文化本质特色的形成。及宗喀巴创立黄教,藏传佛教文化以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南入门巴、珞已居地,北传蒙古,造成一种不可遏制的雄风,信仰至上,不战而胜。 作为青藏文化经济基础的是高原游牧经济,但是,孕育青藏文化的温床,以及作为汇集、积累和传播这种文化核心的,却是农业文明,而且一直在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地区。 在青藏文化中,宗教文化占据最为突出的位置。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宗教文化的内涵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null 吐蕃王朝成立以前,真正具有影响力的是本教;吐蕃王朝时期,本教、佛教相互斗争相互依存,民间仍以本教为主;分裂割据时期,是宁玛、噶当、噶举、萨迪等派纷纷成立,并与本教等各自为政时期;元朝时期,是萨迦派的辉煌时期;明朝中前期,是帕竹噶举派的鼎盛时期;但是,在和硕特蒙古汗王支持格鲁派并入主西藏地方以后,格鲁派势力迅猛发展起来。到七世达赖喇嘛时,清朝中央政府授命其建立噶厦政府,最后形成政教合一的局面,格鲁派几乎一统蒙藏地区。 藏传佛教,对信仰该教的青藏地区各族人民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经论即知识,喇嘛即学者,万般皆下品,唯有学经高。在知、行关系上,佛教重知轻行,而且把“知”主要限定在佛学方面,把“行”等同于自我修炼(内修心、外修身〕和扩大佛教影响、提高佛教社会地位的实践活动。重视人的自我内省,但内省却完全陷入对自我对人生的否定之中,其目的不是鼓足勇气,迈步向前,而是顶礼释氏,皈依佛门,让人们在对佛的信仰与崇拜中,认识和实现自身的价值。藏传佛教在缓解人们精神重负,抚慰人们痛苦,心灵的同时,也有加强高原人优良品德修养的作用,如重知识、尊学者、吃苦耐劳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豁达善良的性情,正直利他的品格等,均属此类。 null(十五)云贵文化 本区位于青藏高原东侧,包括云南、贵州及广西—部分。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广布,岩溶地貌典型,气候四季宜人,动植物丰富。本区少数民族聚居,民族风情绚丽多彩。在高山高原文化地理的背景中,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既受中原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岭南文化的影响,也受南亚佛教文化的熏陶。形成了纯朴秀丽、精美柔顺的特征。 云贵高原,崇山峻岭,地势复杂,是古代所谓“西南夷”杂居的地区,人才少出。 史上,夜郎王的一句“汉孰与我大?”让世人贻笑千年。战国时期至西汉成帝和平年间,夜郎王在秦汉之外建立起庞大的夜郎国,在夜郎国王的率领下,夜郎国声名显赫,盛极一时。之后古夜郎国神秘消失.在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志》中记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西南夷在历史上泛指云贵高原与川西的古老民族,夜郎文化便是西南古老民族文化的代表。夜郎人善歌舞,形成了今天的“傩文化”。史料显示,夜郎文化悠久、神奇、古朴、怪异,是原始采集、渔猎、农业三大文化的总汇。 夜郎国与傩戏夜郎国与傩戏云贵名人云贵名人云南:聂耳、郑和、龙云、唐继尧、卢汉、熊庆来、蔡锷、梅贻琦、蒋梦麟、张柏苓、李公朴、闻一多 、陈纳德、史迪威、陈一德、柏希和、虚云、汪曾祺 贵州:丁宝桢、邓恩铭 、王若飞等null(十六)江西文化 本区位于鄱阳湖流域,三面环山,四水汇聚。江河湖山,风景秀美。地域文化表现出东南西北的过渡色彩,既受中原文化影响,具有朴实奔放之慨,又有南国文雅秀丽的风格,既受到荆楚文化熏陶,又兼备吴越文化的精巧细腻之长。瓷器历史悠久,名扬四海,弋阳声腔激越奔放。 从地域角度看:赣文化包含了浔阳文化、豫章文化、临川文化、庐陵文化、袁州文化、赣南客家文化等诸多子系统。     从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作用角度看:江西的铜文化、瓷文化、书院文化、禅道文化、苏区文化、文学、艺术、哲学等。 书院文化:自唐代以来,江西逐渐成为中国封建教育与文化传播的中心,是中国古代书院的起源地,江西有我国最早的私家书院--唐代后期的浔阳陈氏院学和东佳书院,有闻名全国的白鹿洞、濂溪、白鹭、象山、鹅湖、怀玉、东湖书院,官学、私学林立,书院的数量、质量、规模、影响均为全国之首,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不可忽视的奇景。null 理学:宋代江西哲学,大哲叠起,学术风气极盛。有朱熹、程颐、程灏、陆九渊等大家。理学发源于江西,定型于江西,在此完成中国儒家思想的哲学化、体系化。它对中华民族性格、思维模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文学、艺术、史学与科技:陶渊明、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晏殊、黄庭坚、周必大、杨万里、姜夔、文天祥、洪迈、刘过、汤显祖、蒋士铨、周行清、朱耷、宋应星、陈寅恪、傅抱石等一位又一位的文化巨擘,撑起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半壁江山。     禅道文化:江西是中国宗教文化的一大中心。对中国唐以后影响最大的南禅,其主要根据地便是江西。著名禅学大师慧远,便是在江西创立他的净土宗。南宗佛教的五家七宗,有三家两宗起于江西,并由江西远播海外,在世界许多地方有着深远的影响。     道教文化:三国时,道教主要创始人之一张道陵曾孙张盛定居江西龙虎山,开天师道系,晋葛洪、葛玄、陆静修等教重要代表人物均在江西修道并制定道教的各种制度。 江西的革命文化。八一起义,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源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有孕育了井冈山革命精神的生长;中央苏区,是人民共和国的摇篮,也是苏区革命文化的诞生地。 江西文化符号江西文化符号null 江西文化的特征: 1、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包容性。赣文化是一种以古越族文化为主轴,同时接受中原文化、楚文化、吴文化等多种文化影响,在交汇融合中加以改造创新,逐步形成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系统。 2、文节俱高的人文精神。赣文化人文精神中最为突出的,是高昂的爱国主义情操,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3、务实、求新的价值取向。敦厚质朴、崇实达理,是江西人民普遍的性格特征,埋头苦干,不尚空谈,已成为江西人民的基本民俗。 4、笃学、
/
本文档为【国家地理3 区域文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