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心理应激

心理应激

2013-02-18 5页 doc 57KB 277阅读

用户头像

is_660119

暂无简介

举报
心理应激心理应激 应激是一种人人都可能体验到的情绪状态,也是我们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现象,例如,考试、面对突发事件、心理矛盾与冲突等,它是心理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到底什么是应激? 一、心理应激的概念 应激(stress)一词最早来自物理学,愿意为“张力或压力”。后转用于生理学中,指机体受损伤时组织和细胞的迅速反应和变化。1940年加拿大病理生理学家塞里首先提出应激反应理论。他在研究中发现,当机体暴露于冷、热、缺氧、心理冲突等不同刺激之下,都会产生相似的反应,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频率变化、血糖升高等。塞里称这种...
心理应激
心理应激 应激是一种人人都可能体验到的情绪状态,也是我们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现象,例如,考试、面对突发事件、心理矛盾与冲突等,它是心理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到底什么是应激? 一、心理应激的概念 应激(stress)一词最早来自物理学,愿意为“张力或压力”。后转用于生理学中,指机体受损伤时组织和细胞的迅速反应和变化。1940年加拿大病理生理学家塞里首先提出应激反应理论。他在研究中发现,当机体暴露于冷、热、缺氧、心理冲突等不同刺激之下,都会产生相似的反应,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频率变化、血糖升高等。塞里称这种非特异性的反应为一般适应综合症,即应激反应。当应激反应的强度或持续时间过长,超出了个体的承受能力,就可能导致某些慢性疾病的发生甚至死亡。 这是从医学和病理生理学角度首次提出应激的概念(塞里因此被称为“应激之父”),几乎与此同时,心理学界开始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紧张事件对人的影响,于是,应激一词进入心理学领域。 关于心理应激的概念,目前尚无统一的说法。但随着应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主要有三种说法值得我们注意。 (一)1936年,加拿大学者塞里(Selye.H)认为指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非特异性防御反应。 (二)1968年,拉泽鲁斯(Lazarus)认为心理应激是个体对外界环境有害物、威胁、挑战经认知、评价后所产生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 (三)现代应激理论将其定义为:应激是个体面临或觉察(认知、评价)到环境变化(应激源)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适应性和应对性反应的过程。 国内医学心理学对心理应激的看法是: 把应激看作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包括引起机体应激的生物、心理、社会刺激(应激源,也叫生活事件);个体对不良刺激和应激情境的反应(应激反应);刺激物与机体之间的互动(中介机制,包括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个性等)三个过程。关于应激,我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1.应激是一种刺激物 如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紧张、手术、患病、分娩等。 2.应激是一种反应 应激是个体对刺激或应激情境所作的应答反应,包括生理的、心理的(情绪的)、行为的、认知的反应等。 如,心跳加速、呼吸增快;焦虑、抑郁;身体颤抖、逃避;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增强或减退等。 3.应激是刺激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受个体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如个体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以及个性等,其中,认知评价起关键作用。 现代应激理论将应激过程分为输入、中介、反应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也有人将其分为输入、中介、反应、应对四个部分。)心理应激系统论甚至将这三个部分看成一个整体,即一个大的系统。 二、应激源(生活事件) (一)概念 应激源(stressor)是指环境对个体提出的各种需求,经个体认知评价后能引起心理及或生理反应的刺激或情绪。(凡能引起个体产生紧张感的各种事件和环境。) 如某种意外危险或突发事件时:飞机在飞行时,发动机突然发生故障;正常行驶的汽车意外遇到故障;战士在排除炸弹时;野外遇到危险动物;地震;失业;失去亲人等。 生活事件(life events)是指造成心理应激并可能进而损伤躯体健康的主要刺激物。 如人际关系紧张,亲人患病、死亡,夫妻离婚、分居,失业,手术,分娩等。 (二)分类 1.按应激源的性质属性分类 (1)生物性应激源 指通过对人的躯体直接发生刺激作用而引起心理应激造成身心紧张状态的刺激物,包括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刺激物,如高温、低温、辐射、噪声、环境污染、微生物等,衰老、月经、生物节律等内因自主性变化也为此类。 (2)心理性应激源 指来自人们头脑中的紧张信息,包括认知和情绪波动,如心理冲突与挫折,不切实际的期望、不祥预感,以及与工作责任有关的压力感等。(心理性应激源与其他类应激源的显著不同之处在于它直接来自人们头脑中,反映了心理方面的困难。生活中的应激事件处处可见,但为什么有的人无动于衷,有的人却耿耿于怀。区别常常源于人们内心对压力的认知。如果过分夸大压力的威胁,就会制造一种自我验证的预言。) (3)社会性应激源 主要指造成个人生活方式上的变化并要求人们对其做出调整和适应的情境与事件。社会性应激源小到个人生活的变化,日常困扰(如迁居、家庭矛盾、子女教育等),大到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如自然灾害、政治动荡、经济衰退、战争创伤、恐怖事件等)。 (4)文化性应激源 最常见的是文化性迁移,即从一种语言环境或文化背景进入到另一种语言环境或文化背景中,小到社区、城市,大到民族、种族、区域或国家。文化环境的影响,使人面临全新的生活环境,陌生的风俗习惯,不同的生活方式,从而产生应激。 2.按生活事件的现象学分类 (1)工作方面 职业性应激源,包括环境恶劣,过度消耗体力,威胁生命安全,单调枯燥,工作压力过大等。 (2)家庭和婚姻方面 包括失恋、分居、夫妻矛盾,外遇和离异;亲人病故、患病、外伤、手术和分娩;子女教养困难,老人需要照料,住房拥挤和家人关系紧张等。 (3)人际关系方面 包括与亲朋好友、领导同事、邻居、同学之间的意见分歧和矛盾冲突。 (4)经济问题方面 包括经济上的困难或变故,如负债、失窃、亏损和失业等。 (5)个人健康问题方面 指疾病或健康变故给个人造成的心理威胁,如患病、外伤、手术、分娩;癌症诊断、健康恶化、心身不适等。 (6)自我实现和自尊方面因素 个人在事业或学业上的失败或挫折,以及涉及案件,双规审查,判罚坐狱和遭人诽谤、陷害等。 3.按事件对个体的影响分类 (1)正性生活事件(positive events) 是指个人认为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作用的事件,具有明显的积极体验。如晋升、提级、立功、受奖、结婚等。(也有人把结婚当成负性事件。) (2)负性生活事件(negative events) 是指个人认为对自己产生消极作用的不愉快事件,给人带来较明显而持久的消极情绪体验。这些事件都具有明显的让人厌恶的性质或带给人痛苦悲哀心境,如亲人死亡、患病离婚。降职下岗等。 三、中介机制 是指机体将传入信息(应激源或环境需求)转变为输出信息(应激反应)的内在加工过程,是应激的中间环节。包括心理中介机制和生理中介机制。心理中介机制包括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个性等;生理中介机制包括神经、内分泌以及免疫系统。 (一)认知评价 认知评价(cognitive appraisal)是指个体从自己的角度对遇到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的估计。 对事件的认知评价直接影响个体的应对活动和心身反应,因而是生活事件是否会造成个体应激反应的关键中介因素之一。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Lazarus将个体对生活事件的认知评价过程分为初级评价(primary appraisal)、次级评价(secondary appraisal )和认知性再评价(cognitive reappraisal)。 1.初级评价(primary appraisal) 指个体对应激源性质的判断。某一件事发生时立即通过认知活动判断其是否与自己有利害关系,其次为是否构成威胁。如果判断事件与自己无关,则不争取任何行动;如果评价事件积极有利,会导致愉快、振奋情绪;如果评价为存在潜在危害,个体出现紧张。(如隔壁邻居被偷事件,同学作弊被逮等)。初级评价主要由刺激因素(威胁的程度、面临的危急、刺激的清晰度)以及个体的人格特征(动机冲突、信息价值和智能即运用信息的能力)所决定的。 2.次级评价(secondary appraisal ) 指个体评价和选择对事件威胁的应对方式和适应能力。一旦得出利害关系的判断,个体立即会对事件的是否可以改变即对个人的能力作出估计。要判断自己能够利用的人、物质和社会资源,以及能够消除应激的各种应对方式(如果次级评价事件是可以改变的,常采用问题式应对;如果次级评价为不可改变,则常常采用情绪式应对 如个体患病)。 3.认知性再评价(cognitive reappraisal) 是指在初级和次级两步评价的基础上,对现实情境作出再度认知评价,判断这种潜在的应激源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及其性质。再评价的结果是要么产生应激反应,要么无应激反应。(关系图见课本P68) (二)应对方式 应对(coping)又称应付或应对策略,是个体处理应激情境的种种认知行为努力(是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衡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 应对可以分为问题式应对(解决问题或逃避问题)和情绪式应对(缓解情绪压力); 应对也可以分为积极应对(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和消极应对(逃避、伤害自己)。 关于应对,目前心理学界尚无统一的定论。 (三)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是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家庭、亲朋、同事、组织和社团等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具有缓冲应激的作用,能减缓心身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它作为个体可利用的外部资源,是个体影响应激反应的外部中介变量。 社会支持包括客观的(实际的)支持,如物质上的直接援助,社会网络等;主观体验到的(情绪上的)支持:被尊重、被理解、被支持和满意度。 可以通过社会支持量表来衡量一个人的社会支持情况。 (四)个性 个性,也称人格,它决定了个体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习惯倾向,与应激过程中认知评价、应对方式以及社会支持等均有关系,甚至可以成为某种疾病的重要条件,而且与心理健康和心身疾病有密切关系。 研究发现,存在着应激易感性人格。 有人把人格分为三种:A型、B型、C型。 A型行为类型:争强好胜、时间紧迫感、追求成就、易急惹、不耐烦(impatience)、急于求成、无端的敌意(floating hostility)。——应激易感人格。 B型行为类型:完全相反。——对应激感受性低。 C型行为类型:克制愤怒、过分忍耐、回避矛盾、调和行为、抑制情绪表达、焦虑、应激反应强等。——应激易感性、癌症易感性人格。 四、应激反应 (一)概念 应激反应(stress reaction)是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各种生物、心理、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变化,常称为应激的心身反应(psychosomatic response)。 (二)应激的心理反应 1.情绪反应:焦虑(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恐惧、抑郁、愤怒、敌意等。如癌症病人。 2.认知反应:积极:警觉水平增高,注意力集中,积极的思维能力,超常发挥等。 消极:注意力、记忆力、智力、逻辑思维和对外界的判断力等认知能力下降,长期下去会影响自我评价,导致自我价值感降低,表现自卑、悲观,丧失自信,忧虑、多疑,缺乏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等。 (三)应激的行为反应 表现为逃避与回避、退化与依赖、敌对与攻击、无助与自怜、物质滥用等。 (四)应激的生理反应 应激的生理反应主要涉及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个系统。 具体表现为: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肌血流量增加、血糖水平增高,凝血时间缩短、机体免疫力下降等。 (五)综合性应激反应: 1.心身耗竭(工作倦怠 burnout):教师、警察、医护人员等为高发人群。 包括生理和心理方面的耗竭。 生理耗竭 持续精力不济、极度疲乏,虚弱、失眠、头痛、胃肠不适等症状; 心理耗竭 空虚感、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效率降低;精力衰竭,工作无热情,焦虑不安、易怒、迁怒他人;悲观沮丧、抑郁、冷漠麻木,无助无望感,个人成就感降低,工作效率低下,自我评价差,退缩;情感冷漠,疏离他人,导致人际关系恶化,表现为攻击、自残、自杀行为。 2.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早期针对退伍军人、战俘、集中营的幸存者;后来包括经历异乎寻常的精神创伤性事件的所有人(地震、洪水、战争、被强奸、严重的突发事故、严重的躯体攻击等)。 具体表现为: 创伤性体验的反复出现 梦,遇到相关线索(天气、环境、人物、图像、声音等)。 持续性回避 患者尽量回避与创伤有关的人、物及环境,回避有关的想法、感觉和话题。患者对一些重要的活动明显失去兴趣,不愿与人交往,与外部世界疏远,对很多事情都觉得索然无味,对亲人表现冷漠,难以感受和表达一些细腻的感情,对工作、生活缺乏打算,变得退缩,让人感觉患者性格孤僻,难以接近。 持续性的警觉性增高 患者表现为睡眠障碍,易发脾气,很难集中注意力,容易受惊吓等。遇到与创伤事件相似的情境时,会出现明显的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如心悸、出汗、肌肉震颤、面色苍白或四肢发抖。此外,此类患者多数有焦虑或抑郁情绪,少数甚至出现自杀企图。多数患者常继发抑郁障碍和物质滥用。病程持续至少1个月以上,有的可长达数年。 五、应激的意义 应激并非都是消极的。 1.适当的应激是维持正常心身功能活动的条件(没有交流与刺激,机体的动态平衡便静止,生命也就静止了); 2.适度的应激可以提高人类生存适应能力(适度的挫折有助于机体成长和发展,提高对疾病的免疫力); 3.适当应激还有利于机体迅速动员自身潜能去应对刺激。 应激反 应 个性 等 社会 支持 应对 方式 认知 评价 生活事件 健康 疾病 PAGE 5
/
本文档为【心理应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