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对外战争

2013-02-20 24页 doc 99KB 63阅读

用户头像

is_026521

暂无简介

举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对外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对外战争 作者: 大鹰(张.谷.赏.茶) [143525:38144], 19:24:01 08/31/2008: - 论剑谈棋 豪杰尽聚 -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提示: 日理百万机者,可跳过,直接看《三、美国对外用兵与对外战争频率统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对外战争 ----摘自《美国的战争》([德]妮科勒•施莱(Nicole• Schley)、莎贝娜•布塞(Sabine Busse):《美国的战争----一个好战国家的编年史》。陶佩云译,生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对外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对外战争 作者: 大鹰(张.谷.赏.茶) [143525:38144], 19:24:01 08/31/2008: - 论剑谈棋 豪杰尽聚 -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提示: 日理百万机者,可跳过,直接看《三、美国对外用兵与对外战争频率统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对外战争 ----摘自《美国的战争》([德]妮科勒•施莱(Nicole• Schley)、莎贝娜•布塞(Sabine Busse):《美国的战争----一个好战国家的编年史》。陶佩云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1月北京第1版),以及斯德哥尔摩和平研究所年鉴资料([瑞典]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年鉴2007----军备•裁军和国际安全》,时事出版社,第88-97页,2008年5月第1版)。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的对外战争(作为附录添加): 1,印第安人战争 l622—1890年 参战各方:印第安人部族(土著居民) 欧洲移民 美利坚合众国军队 移民和美国发动战争的动机:开拓移民领地;保护移民不受印第安人袭击 持续时间:1622—1890 过程:1622--1644:詹姆斯敦之战,弗吉尼亚 1637:印第安佩科特族入之战,康涅狄格州和罗得岛 1640一1655:纽约、新泽西之战 1676:培根起事,弗吉尼亚 1675—1678:“菲利普斯王之战”,马萨诸塞和罗得岛 1689—1697:“威廉王之战”,第一次英法殖民战争,若干印第安部族参与 1702—1713:“安妮女王之战”,第二次英法殖民战争 1740一1748:“乔治王之战”,第三次英法殖民战争 1754.6.4:大草地战役 1754—1763:法国一印第安人战争,即“七年战争”,第四次英法殖民战争 1763:《巴黎和约》:法国、西班牙败北,将北美殖民领地让与英国 1774.10.10:许多印第安部族被驱赶过俄亥俄河 1794.8:法伦廷贝斯之战 1811.11.7:普洛菲茨敦(先知镇)之战 1814.3.27:霍斯舒本德之战 1817:第一次塞米诺尔战争,佛罗里达。西班牙将佛罗里达割让给美国 1830.5.28:美国国会通过《印第安人迁移法》,强迫所有印第安人迁往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区 1835--1842:第二次塞米诺尔战争,佛罗里达 1854—1876:苏族人之战,为反抗移民和强制迁移、保卫自己的家园而战 18766.25:小比格霍恩战役 1890.12.29:翁迪德尼之战:印第安人反抗移民的武装起义结束 结局:印第安人被驱赶到今日的218个指定居留地(保留地)移民遍及整个大陆 1975:国会通过《印第安人自我决断法案》 参战人数:确切数字难以统计 牺牲人数:不可能有详细数字;粗略估计,在北美移民过程中,有数百万印第安人被杀死或被驱逐出境。同样,估计在印第安人战争中,有超过10万移民被打死。 2,美国独立战争 l776—1783年 参战各方:美利坚合众国 1776年7月起,法国参战 1779年4月起,作为法国同盟国的西班牙参战 1780年9月起,荷兰参战 英国 美国《独立宣言》及由此而开战的动机:母国英国造成的13个美洲殖民地的经济弱势和高额赋税 l 3个殖民地独立的决心 主张殖民地的权利和自由 持续时间:1775—1782(1782年11月草签和约) 过程:1775.4.19:美利坚民兵与列克士敦的英国士兵之间爆发战争 1775.510:第二届大陆会议,决定组建大陆军 1776.7.2:第二届大陆会议决定,13个殖民地与英王室脱离国家关系 1776.7.4:大陆会议接受《独立宣言》 1777.10.7:美国人在萨拉托加战役中取得首次胜利 1778.2:与法国结盟,法国从此加入了反对英国的战争 1781.10.17:约克敦决定性的战役;康沃斯将军的部队放下武器请降 1783.9.3:《巴黎和约》签订 结局:1783年9月3日,《巴黎(凡尔赛)和约》中规定,英国承认它当年的殖民地独立,并将大湖区、阿帕拉契山和密西西比河之间的领地(直至加拿大)割让给他们。佛罗里达重归西班牙。l787年,殖民地通过一部宪法,至l789年,该宪法被几乎所有州通过。从此,它们自称为美利坚合众国。1769年,乔治•华盛顿被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参战人数:美国217000人;其他参战国(法国、西班牙、荷兰、英国)参战人数不详 牺牲人数:美国4435人(其他斗争方式中丧命的美国兵另加6188人);其他参战国(法国、西班牙、荷兰、英 国)死亡人数不详 3,英美战争 l812—1815年 交战双方:美利坚合众国 大不列颠王国 美国宣战和参战的动机:英国蔑视美国在英法冲突中的中立权利,并以此为由干涉美国的贸易事务英国强制招募美国水兵;英国在所谓反对白人移民的斗争中支持印第安人美国入扩张的企图,特别是欲将加拿大和佛罗里达划归联邦 持续时间:1812—1815(1814年12月24日签订《根特条约》,军事行动于l815年2月8日才告结束) 过程:1806年11月:拿破仑的大陆封锁令 1807—1812:美国商船航海活跃起来,由此引发海战和英国的海盗劫掠,英国指责美国蔑视其战争权 1812.6.14:麦迪逊总统《战争国情咨文》 1812.6.18:合众国对英国宣战(1812年4月1日,麦迪逊在他的《致国会国情咨文》中要求准备保卫国家)1814.8.24—25:英军攻入华盛顿,破坏建筑物(特别是破坏国会大厦和白宫),这是英国人在此次战争中最有成效的战役 1814.9.11:英国人在普拉茨堡战役中失败1814.12.24:签订《根特条约》 1815.1--2:新奥尔良战役 1815.2.15:美国参议院一致通过和平条约 结局:1814年12月24日,《根特条约》使战前状态得到恢复。此外,英国确认美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 参战人数:美国:286730人(含预备役军人和志愿兵) 英国:不详 牺牲人数:美国人:2260人(负伤:4505人) 英国人:不详 4,墨西哥—美国战争 l846—1848年 交战双方:美利坚合众国 墨西哥 美国宣战的动机:保护得克萨斯的合并美国扩张所得到的利益促进了它的扩张欲望,想继续吞并诸如今日加利福尼亚、新墨西哥和其他地区等 持续时间:1846一l848 进程:1836.3.2:得克萨斯成为独立国家 1836.4.21:得克萨斯一墨西哥战争结束,得克萨斯被承认为一个国家 1837.8.4:得克萨斯申请加入美国联邦 1845.2.28:美国国会经过长期辩论后,决定合并得克萨斯 1846.5.8:墨西哥—美国战争的首次战役在帕洛阿尔托打响 1846.5.13:美国对墨西哥公开宣战 1846.12.29:得克萨斯成为美国第28个联邦州 1847.9.14:美国军队攻克墨西哥城 1848.2.2:签订和平条约 结局:签订《瓜达卢佩一伊达尔戈条约》,根据此条约,墨西哥必须放弃格兰德河以北的领土 参战人数:美国:78718人(一些资料称美国参战士兵人数高达115000人) 墨西哥不详 牺牲人数:美国l733人(另加服兵役人员以其他方式参加战斗而丧命ll550人) 墨西哥不详 5,美国内战 l861—1865年 参战各方:美利坚合众国美利坚诸州同盟 北方和南方各州 关于战争的动机:北方各州:保卫联盟 南方各州:保卫南方的事业(亦包含反对南方与北方相比受到的经济歧视),保护奴隶制 持续时间:1861--1865 过程:1860.11.6:亚伯拉罕•林肯就任第16届美国总统 1860.12.20:南卡罗来纳退出合众国,由此引发联邦内部出现分离倾向 1861.2.1:其他六个南方州与南卡罗来纳结盟,成立美利坚诸州同盟 1861.2.8:杰弗逊-戴维斯任美利坚诸州同盟第一任总统 1861.4.12:南方诸州以进攻、包围、夺取萨姆特要塞(南卡罗来纳)开始了美国内战 1861.4.15:林肯总统呼吁志愿者参战 1861.4.17—5.21:又有四个州脱离联邦,加入诸州同盟:弗吉尼亚、阿肯色、田纳西和北卡罗来纳 1861.7.20:弗吉尼亚州的里士满为同盟政府所在地 1861.7.21:第一次布尔河战役(马纳萨斯)及南方州第一次胜利 1863.7113:葛底斯堡(宾夕法尼亚)战役转折点;同时,联邦军在维克斯堡获胜 1865.4.3:联邦军占领里士满 1865.4.9:同盟军将领罗伯特-李在阿波马托克斯同意接受格兰特/林肯的条件投降 结局:南方投降,放下武器奴隶制结束虽然损失惨重,合众国经过战争的洗礼更强大了 参战人数:美国联邦2215363人 诸州同盟l 050000人 牺牲人数:美国联邦:140414人(另加224097名军中服役者在战争中以其他形式如患病/传染病而丧命者) 诸州同盟:74524人(另加59297名军中服役者在战争中以其他形式丧命的;据估计约有27000至31000名士兵在美国联邦的监狱中死亡) 6,西班牙一美国战争 l898年 交战双方:美利坚合众国西班牙 美国参战动机:从西班牙占领下解放古巴;保卫古巴领土上的美国财产和美国国民美国的经济利益和世界强国的政治野心 持续时间:一年 过程:1898.2.15:美国战舰在哈瓦那港爆炸 1898.4.20:美国国会承认古巴独立,并批准采取从西班牙统治下解放古巴的军事干预 1898.4.24:西班牙对美国宣战 1898.5.1:西班牙的太平洋舰队在马尼拉港(菲律宾)被摧毁 1898.6.12:菲律宾人宣布独立 1898.7.6:美国吞并夏威夷 1898.7:美国舰队摧毁西班牙驻圣地亚哥舰队 1898.6:美军17000强兵攻下代基里 1898.7.17:圣地亚哥投降 1898.7:美国占领波多黎各 1898.8.13:战斗行动结束,西班牙投降,美国取胜投降 18981210:签订和约 结局:1898.1210:签订《巴黎条约》 西班牙放弃对古巴享有的主权(古巴于1902年成为独立的共和国) 西班牙将波多黎各和关岛割让给美国 美国以两千万美元买下菲律宾 参战人数:美国306760人 西班牙不详 牺牲人数:美国 385人(另加在战争中以其他形式丧命的服兵役者2061人) 西班牙不详 7,义和团起义—中国之战 l900-1901年 交战各方:义和团起义者和中国政府军 盟国:英国、俄国、德国、美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 美国参战动机:经济和贸易上的利益 保证进入中国港口的畅通 持续时间:1900年初至1901年9月17日 过程:1900年初:义和团运动产生并扩大 1900.6.13—14:义和团在北京大肆屠杀基督徒[注:原文如此] 1900.6.20:德国公使男爵克莱门斯•冯•克特勒被暗杀 1900.7.14:盟军兵临北京城下,解救出公使团 190151:开始停战谈判 1901.511:慈禧太后认可盟军的要求 1901.5.23:义和团起义战事结束 19019.7:北京实现和平 结局:中国无条件投降,随后义和团投降;《北京和约》规定了中国赔款数额,并承认战胜国在中国领土上的其他基地 参战人数:总共63000人,其中24000德国人(估计) 西摩尔军团:文献资料中所说的数字部分自相矛盾,一些资料来源称2044人,其中德国人有350人;其他资料来源称英国915人、德国509人、俄国312人、法国l50人、美国112人、意大利40人、日本54人、奥地利及匈牙利25人 牺牲人数:总共约3000人(在军事冲突中死亡) 中国约2000人 日本:622人 俄国:302人 德国:188人 英国:34人 法国:24人 美国:21人 8,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1918年 交战各方:中欧列强联盟: 奥匈帝国(1914.7.28),德意志帝国(19148.1),奥斯曼帝国(1914.11.2),保加利亚(1915.10.14) 协约国: 塞尔维亚(1914.7.28),俄国(1914.8.1),法国(1914•8.3)英国(1914.8.4),日本(1914.8.23),门的内格罗 (1914.8.5),意大利及圣马力诺(1915.5.23),葡萄牙(1916.3.9),罗马尼亚(1916.8.27),美国、古巴和巴拿马(1917.4.6),希腊(1917.7.1) 盟国及协约国联盟: (英属)印度,英国自治领(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联邦),阿拉伯,法属西非洲,利比亚,苏丹,埃及,比属刚果,巴西,秘鲁,玻利维亚,厄瓜多尔,萨尔瓦多,中国,暹罗,菲律宾,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利比里亚斯,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利比里亚 美国参战的动机:按照伍德罗•威尔逊总统的说法,对美国人来说,这是涉及到维护民主与进步的问;此外美国人的经济利益是处于中心地位的,因为它在欧洲的销售市场会因战争而失掉,同时也是为了保护美国商船来往。美国所强调的战争目的还有:所有国家一律平等,全体人民有对内、外部事务自决的权利,自由利用公海的权利,普遍裁军及建立国际联盟。 持续时间:美国人:两年(1917—1918) 过程:1915.2.22:开始无限制潜艇战 1915.5.7:“卢西塔尼亚号”客轮沉没及美国的战争威胁之后,回到无限制潜艇战 1917.1.31:重开无限制潜艇战 1917.4.6:美国对德意志帝国宣战 1917.12.7:美国对奥匈帝国宣战 19181.8:威尔逊提出他的l 4点和平至1918年秋:约200万美军士兵被派往欧洲 1918.8.8—11:对德意志帝国来说,“亚眠战役”是战争的结束 1918.10.3:德意志帝国要求停战谈判 1918.11.11:签订《贡比涅停战协定》 1919.6.28:《凡尔赛条约》签字 结局:盟国胜利,德意志帝国于1918年10月3日投降,和平条件在1919年6月28日的《凡尔赛条约》中确定。 参战人数:中欧列强2420万士兵 盟国4290万士兵,其中470万美国人遍及世界,约200万在西欧战场 牺牲人数:总共850万人(估计) 美国人53402人(另加服兵役人员以其他方式在战斗中牺牲的63114人) 9,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1945年 参战各方:三国协定轴心国: 德国(1940.6.10起与协定国伙伴意大利和日本) 1940.11起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斯洛伐克参战 1941.3起保加利亚参战 反希特勒联盟: 法国和英国(与联盟伙伴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南非、加拿大)、苏联、美国(1941.12.8起) 美国参战动机:保护那些对美国的生死存亡有关的国家,并借此维护美国的世界强国的角色 捍卫思想价值观念,如个人及民族自由自决(也就是对能够积极参与决定战后的世界秩序感兴趣) 保障经济利益 在日本袭击了珍珠港之后的自卫反击,这只不过是启动了美国已经准备好了的积极参与战争的计划,而战争似乎也可以最终说服因参战与否而引起了深刻分歧的美国民众 持续时间:美国:l941.12.8—l945.5.8 过程:193991:德国突袭波兰,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9.3: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 1940.5.10:德国在西线开始进军,目的是占领法国 1940.6.14:德国军队占领巴黎 1940.6.22:法国与德国签订“贡比涅停战协定” 1940.927:德国与意大利、日本结盟为轴心国 1941.6.22:德国开始进攻苏联(“红胡子大帝行动”) 1941.1 2.7:日本偷袭夏威夷珍珠港美国太平洋舰队 1941.12.8:美国对日本宣战 1941.12.11:德国、意大利对美国宣战 1942.126:第一支美国部队抵达爱尔兰 1943.124:卡萨布兰卡会议:罗斯福、丘吉尔确定战争之目标为德、意、日无条件投降 1943.1.31:第六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投降 1943.2.18:帝国宣传部长约瑟夫-戈贝尔在柏林体育宫宣告进行“总体战争” 1943.7.24:盟国逼迫墨索里尼退位 1943.9.3:意大利与盟国之间停火 1943.9.13:德国军队解救墨索里尼后,意大利新政府对德宣战 1943.11.28—12.1:德黑兰会议:富兰克林•罗斯福、温斯顿•丘吉尔和约瑟夫•斯大林确立反希特勒联盟 1944.6.6:盟军在诺曼底登陆 1944.7.20:总参谋部军官格拉夫•冯•施陶芬贝格暗杀阿道夫•希特勒未遂,被处决 1944.825:美国军队及“自由法国”军队开进巴黎 1944.9.25:号召所有适合服兵役的男人加入德意志人民冲锋队 1944.12.16:德国国防军发动阿登山攻势 1945.2.8:西部盟军最后攻势 1945.430:希特勒自杀 1945.5.2:苏联最后的攻势以柏林投降结束 1945.5.8:德意志帝国无条件投降,由希特勒的继任邓尼兹签字 1945.8.6:美国第一枚原子弹投向广岛 1945.8.9:美国第二枚原子弹投向长崎 19458.10:日本无条件投降 结局:德国与日本无条件投降;1945.7.17--8.2,波茨坦会议协调战后秩序;四大国控制柏林;德国被划分为四个占领区;日本被美国占领 参战人数:世界范围:不详 美国(在世界范围内):16112566人 牺牲人数:总共:估计全世界死亡5000至6000万人,其中至少有2000至3000万平民是在空袭、流放、武装力量袭击和集中营大屠杀中死亡 美国人:291557人(另加服兵役人员以其他方式在战斗中丧生的113842人)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对外战争: (一)冷战期间美国的对外战争: 1, 冷战 l947—1991年 参战各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 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世界 美国参战动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形成了两大决定世界政治走向的势力范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和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一共产主义世界。为了与“东方集团”抗衡,贯彻自己的价值、原则和经济利益,在冷战期间,美国坚持其对共产主义的扼制和反击 持续时间:44年 过程:1948/1949:柏林危机 1949: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1950:朝鲜战争 1955: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1956:苏伊士运河危机 1963:古巴危机 1963:美国和苏联签署《禁止核武器试验条约》 1964:越南战争 1968:美国、苏联和其他85个国家签署《禁止核武器条约》 1969:开始限制战略武器会谈 1972:限定反弹道导弹发射场的协议 1985:米哈伊•戈尔巴乔夫新任苏联总统 1989:柏林墙倒塌 1991:华沙条约组织解体;第一阶段条约 结局:华沙条约组织解体 前苏联结束共产主义 2,朝鲜战争 l950-1953年 交战双方:由中国和苏联支持的北朝鲜 由美国和其他l 6个联合国成员国支持的南朝鲜 美国参战的动机:支持南朝鲜.阻止金日成领导下的北朝鲜在朝鲜半岛占上风,并以此阻止共产主义在东亚的扩展。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之间第一次代理人战争。 持续时间:三年 过程:1950.625:战争爆发 1950.6.27:根据联合国第83号决议,联合国出兵干涉 1951.4.22:开始阵地战 1951.7.10:停战谈判 19537:停战协定签字 结局:确定边界线为北纬38度;北朝鲜部队撤出南朝鲜 参战人数:北朝鲜:l 5至20万士兵 南朝鲜:l 0万 中国:将近90万士兵(沿边界) 牺牲人数:美国人:六万(九万负伤) 南朝鲜/西方部队:18万 中国/北朝鲜:估计约150万 朝鲜平民:估计将近300万 3,伊朗政变--l953年 伊朗革命--1979年 “鹰爪"行动--l980年 交战各方:由美国支持的国王理萨•巴列维 穆罕默德.摩萨台,阿亚图拉’霍梅尼 美国参战动机:直至伊朗革命期间,亲西方的里萨•巴列维国王一直与美国有着密切的合作。自他被推翻以来,美国就怕伊朗向共产主义和原教旨主义方向发展。 美国在伊朗追求如下具体目标: 抑制苏联势力扩张 保证自己的能源储备(主要是石油) 持续时间:27年 过程:1953.8:第一次政变尝试失败 1955.8.18:国王逃往外国 1953.8.22:伊朗政变;巴列维国王重新登上王位 1978年1月起:伊朗人民举行多次重大起义 1979.1.16:伊朗革命 1979,11.4:德黑兰美国使馆遭袭 1980.4:“鹰爪”行动 结局:巴列维国王不得不离开伊朗,美国在该地区失掉了最重要的盟友 阿亚图拉•霍梅尼建立了一个原教旨主义的什叶派政府 参战人数:不详 牺牲人数:伊朗平民1953:300人 1979:3000人 美国士兵l980:8人 4,危地马拉政变:“成功”行动 1954—危地马拉游击战 1954—1996年 交战各方:受危地马拉民众支持的总统亚阔布•阿本斯 受美国支持的危地马拉流亡者 美国干涉的动机:通过大部分被美国控制的联合果品公司,美国政府的影响渗透到该国的政治和经济方面。该国在1950年实施的一项大的国内改革损害了联合果品公司的利益。美国为恢复其原有的权利和权益而进行了干涉。 持续时间:“成功”行动:11天 游击战:断断续续持续了40年 过程:1950:阿本斯当选 1954.6.17:危地马拉流亡的反对派发动进攻:“成功”行动 1954.6.28:政府倒台1954—1996:游击战争 1996:签订和平条约 结局:1954年,通过建立一个军政权,确保美国继续在该地区的影响。 参战人数:流亡的危地马拉反对派:400人 牺牲人数:流亡的危地马拉反对派l954:48人 平民1954—1994:据估计20万 5,金门危机 l954—1955 1958和1995年 交战双方:受美国支持的台湾地区 受苏联支持的中国大陆 美国参战动机:支持台湾防止中国共产主义的权力扩张 通过对台湾积极的军事支持,体现其在南太平洋的重要战略地位 持续时间:四年 过程:1937年起:中国内战 1954.8.11—19555.1:第一次金门危机 1958.8.23—19581025:第二次金门危机 1958.106:调解危机 1995.7.21--1996.3.23:第三次金门危机 结局:原有状况没有改变;“和平共处”的口号得到落实 参战人数:中国台湾部队1954/55:73000人 中国部队:不详 美国部队:不详 牺牲人数:台湾和大陆双方:2000人(估计) 美国人:200人(估计) 6,黎巴嫩:“蓝胡子"行动--l958年 内战l975---1990 多国部队l982年 参战各方:黎巴嫩政府 联合国托管部队(美国人,法国人,意大利人)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追随者 以色列 叙利亚 美国参战的动机:美国参战动机体现出艾森豪威尔政策:即应通过经济和军事上的援助防止中东国家受该地区共产主义扩张的影响; 致力于支持黎巴嫩政府。 持续时间:“蓝胡子”行动:三个月 黎巴嫩内战:l5年 多国部队:两年 过程:1958.715—1958.10.20:“蓝胡子”行动 1975.4:黎巴嫩内战开始 1982.8.21:派驻多国部队1985.4.18:美国驻贝鲁特使馆前发生汽车炸弹爆炸事件 1984.2.26:多国部队大范围撤出 1990.10:内战结束 结局:被迫进行和平谈判,美国没有参加 参战人数:美国l958:14000人 联合国部队1982:5600人(其中美国l800人) 叙利亚1975:35000人 以色列:不详 牺牲人数:黎巴嫩:90000人(115000人负伤) 美国:400人 7,刚果内战 l960—1964年 交战双方:得到由联合国授权的部队(主要是美国人和比利时人)支持的刚果政府 苏联支持的辛巴斯(Simba,s)[1] 美国干预内战的动机:使政府和这个地区保持稳定 反击共产主义,确保一个亲西方的政权(“新终点线”行动) 解救人质(“红龙”行动) 持续时间:(“新终点线”行动):四年 (“红龙”行动):四天 过程:1960.7.14—1964.1:“新终点线”行动 1964.9.15:反叛者攻下斯坦利维尔 1964.11.23—27:“红龙”行动 结局:解救人质,建立一个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 参战人数:不详 牺牲人数:“红龙”行动:据美国统计报告称,有20名西方人质丧命; 目击者称近1000人丧命 8,柏林危机 l961年 冲突各方:美国、西方盟国和联邦德国 苏联和民主德国 美国参与柏林冲突的动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和柏林被分成各个占领区和势力范围。柏林和西德在冷战时期发展成为美国与苏联对抗政策的支柱。 美国在柏林危机中的具体动机如下: 确保西柏林的自由,包括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政治制度继续坚持西方国家军队驻扎在西柏林 保证盟国不受阻挡地进入整个城市 持续时间:两年零六个月 过程:1944.9.12:《伦敦议定书》 194,5.7—8:英、法、美三国部队进入西柏林 1948.6.20:西柏林开始使用西德马克 1948.6.24:开始封锁柏林 1948.6.26:开启空中走廊 1949.5.4:Ⅸ杰萨普一马立克一协定》 1949.5.23: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 1949.10.7: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 1955.7.18:日内瓦四国会议 195811.10:赫鲁晓夫发出关于柏林的最后通牒 1961.7.3—4: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在维也纳会晤 1961.8.13:开始建造柏林墙 1961.10.28:柏林危机结束 结局:承认现状 9,古巴危机 l962年 交战双方:美国,得到古巴流亡者支持 苏联,得到菲德尔•卡斯特罗支持 危机期间美国入侵的动机:由于苏联在古巴部署中程导弹,美国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苏联踏上了美国的前哨阵地,并打算以军事手段来捍卫。美国认为苏联竭力在扩大其在世界政治中的影响,这种挑衅行为致使美国采取防御。 持续时间:一年 过程:1961.4.17:进攻猪湾 1962.9.28: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被美国发现 1962.10.24:苏联战舰与美国军队遭遇 1962.10.23—27:赫鲁晓夫与肯尼迪交换信件 1962.10.28:肯尼迪和赫鲁晓夫达成协议解决危机 结局:苏联从古巴撤出导弹 参战人数:猪湾:1400名古巴流亡者 古巴危机:44000名苏联人,10万美国人 牺牲人数:猪湾:161名古巴人,114名流亡古巴人(1113名古巴流亡者被卡斯特罗军队逮捕) 10,越南战争 l962—1973年 参战各方:南越,受美国和东南亚条约组织部队的支持 越共和北越,受中国和苏联支持 美国参战的动机:阻止共产主义扩展到南越,由此导致二战后最大的一场代理人战争在美苏之间的爆发 持续时间:11年 过程:1954:日内瓦会议 1962.3—1973.1:越南战争 1964.8:北部湾事件1965.2月起:开始有计划地轰炸越南北部 1968.1.30:春季攻势 1968.3:美莱村大屠杀1968.3.10:停火谈判 1970一1971:战争范围扩大到柬埔寨和老挝 1972.12:“圣诞轰炸” 1973.1.27:签订停战协定 结局:1973.3:美国撤军 1975.4.30:越共进驻西贡 1976.7.2:北越和南越统一 参战人数:美国:约870万 东南亚条约组织部队:7万中国:15万;越共:无详细统计 牺牲人数:南越士兵:20万人 美军士兵:56000人 东南亚条约组织士兵:5000人 北越士兵:92万人 北越平民(北方):55万人 南越平民:45万人 11,多米尼加共和国内战 1965年 交战双方:美国及站在君主政府一方的美洲国家组织的军队君主立宪派 美国干预内战的动机:撤离外国平民 抵制共产主义的影响 稳定这个国家和这个地区 持续时间:一年 过程:1961.5.30:拉法埃尔•特鲁希略被谋杀 1962.12.20:胡安•博什当选 1963.9.25:军事政变推翻博什 1965.4.24:内战开始 1965.428—1966.9.21:“动力凝聚”行动 1965.9.5:成立过渡政府 结局:建立一个亲美的政府成功撤退外国平民 参战人数:美国人:约两万 多米尼加人(保皇派):约三万 牺牲人数:美国人:死亡44人,负伤36人 立宪派:l 00人 多米尼加平民:6000一10000人 12,智利:推翻阿连德及皮诺切特夺取政权 l973年 冲突双方:萨尔瓦多•阿连德及其追随者 奥古斯托•皮诺切特及其追随者(在准备阶段受美国的支持) 美国干预的动机:阻止出现一个奉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智利政府,担心这敌对的意识形态从此蔓延到其他拉丁美洲国家 持续时间:军事政变:一天 皮诺切特专制统治:15年 过程:1970.94:萨尔瓦多•阿连德当选智利总统 1970.10.22:施奈德将军被谋杀 1973.911:军事政变,阿连德死亡 结局:皮诺切特掌权;建立高压专制独裁政权 参加人数:不详 牺牲人数:智利:1500人 13,第一次海湾战争 1980—1988年 交战各方:伊朗 伊拉克 美国领导下的联合国部队 美国参战的动机:除了阻止伊朗原教旨主义向其他海湾国家蔓延外,为了该地区的稳定和确保从海湾地区向外输出石油的安全。 持续时间:八年 过程:1979:伊朗的伊斯兰革命 1980.9.22:伊拉克进攻伊朗 1981-1982:伊朗战争动员和保卫国家 1982--1984:伊朗的反击 1984—1987:阵地战 1981--1987:油船大战1986.11.1:科威特请求国际援助建立美国领导下的国际舰队 1988.8.20:签订停战协定 结局:导致战争的起因没有消除石油出口得到保证 参战人数:伊拉克:400000士兵 伊朗:500000士兵 联合国部队:不详 牺牲人数:伊拉克:375000人死亡,60000人被俘 伊朗:300000人死亡,500000人负伤 14,尼加拉瓜:“伊朗门事件” 1980—1986年 参加事件的各派:中央情报局,国家安全委员会索 摩查政权 桑地诺派反对派 美国参与事件的动机:在反对索摩查政权的游击战初期,桑地诺派受到美国的支持,掌权后它与苏联结盟。于是美国开始大力支持与桑地诺派、同时也是与共产主义斗争的反对派。中央情报局和国家安全委员会追求另一种目的:他们要做的主要是走私毒品和武器,以此也可使反对派得到资助。 持续时间:六年 过程:1937:安纳斯塔西奥•索摩查当选总统 1956.9.21:安纳斯塔西奥-索摩查被谋杀 1974:安纳斯塔西奥•索摩查•德巴伊雷当选总统 1978.1.10:彼德罗•华金•查莫罗被谋杀,引发了内战;安纳斯塔西奥•索摩查•德巴伊雷逃往外国,并于1980年在当地被谋杀;美国停止支持桑地诺派,从此开始资助反对派对派 1985.4:博兰修正案 1980一1986:“伊朗门事件” 1987:美国人对反对派的资助最终停止 结局:“伊朗门事件”被披露后,美国撤出尼加拉瓜 参与人数:各方参与事件的人数没有可靠的统计数字 牺牲人数:内战期间:五万人死亡,15万人被驱逐国外,60万人在尼加拉瓜境内逃亡 15,利比亚:“黄金峡谷”行动 1986年 交战双方:穆阿迈尔•卡扎菲领导下的利比亚 美国 美国参战的动机:为反对恐怖主义而斗争 持续时间:“黄金峡谷”行动:五天 反对恐怖主义的斗争将会继续下去 过程:1969.9.1:国家政变,后果是卡扎菲上台 1979.12:冲击并火烧美国驻的黎波里大使馆 1981.5:利比亚使馆成员被要求离开美国 1981.8:利比亚战机被美国击落 1986.3.24:美国轰炸机袭击利比亚 1986.4.5:柏林迪斯科舞厅“贝拉”遭恐怖袭击 1986.412—1986.4.17“黄金峡谷”行动 1988.12.21:洛克比空难 结局:卡扎菲开始与西方小心翼翼地合作;2001.9.11以来,与美国的关系又紧张起来 参战人数:美国:28000人 利比亚:不详 牺牲人数:袭击“贝拉”舞厅:死亡三人,200人负伤 “黄金峡谷”行动:不详 洛克比空难:死亡270人 袭击法国航线:死亡170人 16,入侵格林纳达:“暴怒"行动 l983年 交战双方:美国 莫里斯•毕晓普领导下的格林纳达政府 美国入侵的动机:古巴在格林纳达岛上援建一座军用机场,增强了其对格岛的影响,因此格林纳达的发展对美国构成了一个战略威胁。 “暴怒”行动具有如下具体目的:撤离美国公民 建立一个亲美政府 持续时间:一个月 过程:1979.3.13:推翻埃里克•盖里;建立一个以毕晓普为首的左派政府 1983.10:毕晓普被捕并被谋杀 1983.10.23—11.21:“暴怒”行动 结局:恢复到革命前的状况; 建立一个受西方控制的政府 参战人数:美国:5000人 格林纳达:不详 牺牲人数:美国:死亡19人,ll6人负伤 格林纳达:死亡45人,358人负伤 平民:死亡24人 17,巴拿马:“正义事业"行动 l989年 交战双方:美国 巴拿马 美国入侵的动机:共产主义处于低潮的时代,应该强化世界上惟一存在的超级大国的领导地位。 拉丁美洲的稳定受到威胁。 具体的入侵目的是: 撤离美国公民 逮捕马努埃尔•诺列加 让诺列加的追随者保持中立立场成立为美国所承认的政权 持续时间:一个月 过程:1903.11.6:巴拿马宣布独立 1903.1118:签订《海一邦瑙一瓦里拉条约》(《地峡条约》) 1906—1914:建造巴拿马运河 1964:国旗事件:运河地区形势动荡 1971:诺列加的-9字第一次出现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薪水名单上 1982:诺列加成为军队总司令 1985:暗杀雨果-斯帕达福拉,导致巴拿马出现动乱 1988.2.5:两家美国法庭起诉诺列加 1989.12.15:诺列加宣布进入战争状态 1989.12.20一1990.1.31:“正义事业”行动 结局:一个亲美的总统上台 逮捕并宣判诺列加 参战人数:美国:27000人 巴拿马:不详 牺牲人数:美国:23名士兵丧生,324人负伤 巴拿马:450名士兵及500名平民死亡,上千人受伤 (二)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对外战争: 18,第二次海湾战争 1991年 交战各方:科威特,美国领导下的联合国部队 伊拉克 美国参战的动机:解放科威特,以重建该地区的稳定、阻止像伊拉克袭击沙特阿拉伯这类事件的再度发生 与日益危害美国利益的萨达姆•侯赛因斗争 保证从海湾地区进口原油 持续时间:三个月 过程:1990.8.2:伊拉克袭击科威特 1991.1.16—1991.2.28:“沙漠风暴”行动 1991.2.25:伊拉克部队撤出科威特 1991.4.3:签署停战协定 1991.4.11:战争正式结束 1996.9.3—4:“沙漠袭击”行动 1998.12.16—20:“沙漠之狐”行动 结局:成功地将萨达姆•侯赛因赶出科威特;美国与伊拉克之间的斗争仍在继续 参战人数:伊拉克:68万人 美国:40万人 盟国:22万人 牺牲人数:伊拉克:约11万至25万士兵丧生,四万至18万平民死亡 美国:死亡343人 科威特:死亡7000人 19,索马里:“恢复希望"行动 1991—1995年 交战各方:至少l 2个相互敌对的部族 联合国授权部队 美国 美国人道干预的动机:在一个内战笼罩下的国家内重建秩序 持续时间:四年 过程:1988:内战爆发 1991.1.27:推翻独裁者西亚德•巴里 1991--1992:饥荒灾难 1992.12.5:派遣一支由美国领导的联合国多国部队(“恢复希望”行动) 1993.10.5:美军追捕侯赛因•穆罕默德•艾迪德的行动失败 1994.3:美国决定单方面全部撤军 1995.3:联合国最终从索马里撤出 结局:公共秩序未能恢复 至少饥荒和内战得以阻止 参战人数:索马里参战者数字不详 35000名联合国士兵 30000名美国人 牺牲人数:内战死亡者达数万,具体数字不详 30万至50万人饿死 151名联合国士兵和至少18名美国兵丧命 20,中南美洲:向毒品开战 1989年始 交战各方:毒品犯罪集团 游击运动组织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FARC)和哥伦比亚国民解放军(ELN) 哥伦比亚政府军和警察部队 美国参战的动机:抵制毒品交易进入美国 后与反对恐怖主义的斗争结合起来 持续时间:从1989年起 过程:1990.1:老布什总统“安第斯山战略”计划 1992.4.24:一架美国飞机在秘鲁海岸被击落 1991--1994:“支持正义”行动 1994—1996:“稳定国家”行动 1991年起:“猫头鹰”行动 1996年4月起:“激光袭击”行动 从1998年,特别是从2000年10月1日起:“哥伦比亚计划” 参战人数:哥伦比亚方面不详 美国方面每年400人 牺牲人数:在哥伦比亚,每年约有30000人死于贩毒秘密组织、游击派别和政府军之间的战斗。美国方面的死亡人数因美国行动的高度保密而不可能有详细数字。到目前为止,能够证实的是有l 4名美国兵和特工死亡 21,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内战 1992—1995年 交战各方:“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塞尔维亚共和国军” 塞尔维亚民兵和志愿军 南斯拉夫人民军(JVA) 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共和国军 波斯尼亚穆斯林 克罗地亚国防委员会(HVO) 波斯尼亚的克罗地亚人 克罗地亚共和国军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美国参战的动机:保护波斯尼亚民众免受战争罪犯的伤害实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使命 持续时间:1992—1995:自1995年多国维和部队进驻 过程:1991.10.15:波斯尼亚一黑塞哥维那宣布独立 1992.47:“波斯尼亚一黑塞哥维那塞尔维亚共和国”诞生 1992—1995:内战 1995.7.11:波斯尼亚的塞尔维亚族占领了联合国保护区斯雷布雷尼察,对民众进行大屠杀 1995.8.29—9.11: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对波斯尼亚塞尔维亚族进行空中打击 结局:1995.12.14:在巴黎签订《代顿和平协议》 199512.16:多国部队进驻 参战人数:塞尔维亚、波斯尼亚和克罗地亚方面不可能有确切的数据 北约:最多时有5.8万士兵 美国:最多有两万美军士兵;自1998年起6900名士兵 牺牲人数:估计有25万人 美国人:无;在后来执行多国部队和维和部队的任务中,根据当时的统计有l3人死亡 22,朝鲜核危机 1993—2003年 冲突双方:美国 朝鲜 美国参与冲突的动机: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就认为受到朝鲜的核威胁。自2001年9月11日遭受恐怖袭击和在此以后宣布的反恐战争以来,美国备感受到来自金正日以及朝鲜军事潜力的威胁。 持续时间:自1993年以来时断时续 过程:1992.2.19:南北朝鲜和解协定生效 1993.3.12:朝鲜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1994.6:吉米•卡特访问平壤 1994.10.21:在日内瓦调解第一次核危机 2002.10:怀疑朝鲜有秘密的原子武器计划 2002.1211:朝鲜飞毛腿导弹在开往也门方向的船上被发现 2003.2.5:朝鲜恢复使用核设施 2003.4.23:朝鲜和美国重开谈判 结局:公开化,核危机尚未解决 参加人数:无记载 牺牲人数:无 23,胡图人和图西人在卢旺达、乌干达和刚果的冲突 l990—2003年 交战各方:在卢旺达:胡图人、图西人、联合国授权部队、法国 在刚果:刚果政府军、起义者、卢旺达、布隆迪、乌干达、安哥拉、津巴布韦 美国对干预持否定态度的原因:在美国对索马里的干预导致悲剧性的结局之后,美国不愿意干预胡图人和图西入之间的冲突,担心索马里的结局在此重演。从这一冲突中明显看出,国际社会的消极态度造成了多么严重的后果。美国的不积极干预、以及国际社会对此所报以的漠然处之的态度,造成这里出现血腥的种族大屠杀。 持续时间:12年 过程:1990:卢旺达开始最初的骚乱 1994.4.26:哈比亚利马纳总统遇刺 1994:胡图人对图西人的大屠杀 1994.6:法国开始“绿松石”行动 1994.7:新图西政府,难民大量涌向邻国 1994:美国代号为“支持希望”的支援行动 1996:扎伊尔/刚果开始出现骚乱 1997.5.17:独裁者蒙博托被推翻,洛朗-卡比拉上台执政 1997—2003:大量的和平倡议行动未取得成果 结局:至今该地区仍然动荡不安,在刚果,内战仍然继续 参加人数:无详细数据 牺牲人数:在卢旺达有80万至l 00万人死于内战 在扎伊尔/刚果,死亡人数达250万至300万人 至少有10名联合国士兵丧命 24,海地:“支持民主"行动l994年 参战各方:海地 美国领导下的多国部队 美国人干预的动机:支持民主选举产生的琼•伯特兰•阿里斯蒂德上任执政 建立法制和秩序,阻止海地难民潮进入美国 稳定这个作为“美国后院”中的地区 持续时间:6个月 过程:1990.2.7:阿里斯蒂德作为新总统宣誓就职 1991.9.30:军事政变,推翻阿里斯蒂德,军人政府夺取国家政权 1993.7.3:《加弗纳斯岛协定》 1993.10.11:由于害怕海地成为第二个索马里,美国海军“哈伦乡村号”装甲部队登陆舰离开海地 1994.56:实施全面的贸易禁运 1994.7.31:通过联合国第940号决议 1994.9.19—1995.3.31:“支持民主”行动 1994.10.15:阿里斯蒂德返回海地 结局: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战斗,阿里斯蒂德重新担任总统 参战人数:美国:20000人 多国部队的其他国家:2000人 海地:不详 牺牲人数:无 25,科索沃内战(战争或美国轰炸联盟战争—编者) 1998—1999年 交战各方:南斯拉夫联盟军,塞尔维亚民兵 科索沃解放军 美国(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框架内) 美国参战的动机:保护阿尔巴尼亚人民免遭战争涂炭 保护北约国家不发生政治动荡 显示北约组织的重要 持续时间:1998—1999;自1999年起多国维和部队进驻 过程:自公元850年起隶属不同的王朝,主要是奥斯曼帝国和塞尔维亚王国 1945.9.3:在塞尔维亚边界内建立“科索沃一梅托希亚自治区” 1968.12.16:南斯拉夫宪法的修改确认了科索沃“自治省” 1988—1990: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事实上取消了科索沃的自治 1998.3:塞尔维亚一南斯拉夫军队攻击阿尔巴尼亚民众 1998.9.23:联合国安理会谴责在科索沃的一切暴力活动 1998.9.24:北约部队接到保护科索沃民众的命令 1999.2—3:在巴黎郊外朗布伊埃举行的和平谈判因塞尔维亚的对抗而失败 1999.3.20:塞尔维亚—南斯拉夫部队开始进攻科索沃解放军 1999.3.24:北约开始为时78天的对塞尔维亚阵地的空中打击 1999.5.27:米洛舍维奇受到海牙联合国战犯法庭的指控 1999.6.3:塞尔维亚同意在科索沃设立联合国民事管理机构和驻扎外国军队 2000.10.5:米洛舍维奇被塞尔维亚民众推翻 结局:塞尔维亚部队撤出科索沃地区 多国部队进驻 联合国接管科索沃的民事管理机构 参战人数:在塞尔维亚和科索沃方面不可能公布详细的数字 多国部队:4.6万名士兵 牺牲人数:无确切数据,估计至少有5000名科索沃人丧命。在南联盟解体之后的战争中,估计总共有将近25万人死亡 美国:无(至少2名美军在阿尔巴尼亚阿帕奇直升机坠毁中死亡) 26, “9•11”和反恐战争 2001年 交战各方:美国 恐怖主义者,作为国家头号敌人的奥萨马•本•拉登及其基地恐怖组织 美国宣战的动机:保卫国家及西方的价值基础,反对伊斯兰原教旨主义 持续时间:开始:2001年9月11日,从这天起,反对恐怖主义是美国议事日程上的主要任务,按照布什总统的说法反恐斗争要每天不折不扣地继续进行下去 过程:2001.9.11:四架客机被劫持,其中三架作为武器冲向世界贸易中心大楼和五角大楼。 自2002.9.12起:美国及其伙伴在世界范围内的反恐斗争中开展大规模的合作 2001.9.13:美国认为本•拉登是9.11恐怖袭击的幕后策划者 2001.916:美国向阿富汗发出交出本•拉登的最后通牒 2001.10.2:北约根据该组织条约第五条宣布一项新的联盟行动 2001.10.7:对阿富汗的战争开始 2001.10.9:设立国土安全部(Department of Homeland De- fense),首任部长为汤姆•里奇 参加人数:总共19名劫机者劫持四架飞机,幕后策划和协助者的人数无法估计 牺牲人数:在911恐怖袭击中,在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双子塔大楼中有2819名来自各国的人员死亡,其中约有500名消防人员和90名警察;在袭击五角大楼,及第四架飞机在匹兹堡坠毁的过程中,有500人丧生 27,阿富汗战争 2001年始 参战各方:盟国:美国和英国(开始时得到各国支持,后来也得到北约的支持),联合阿富汗北方联盟的军队,以及普什图、鸟兹别克和塔吉克族军队,还有一些较小的少数民族部队 敌方:塔利班和基地组织 美国参战的动机:进行9.11宣告的反恐战争,追捕本•拉登 摧毁恐怖活动基地组织 推翻支持恐怖主义的塔利班政权 通过美国在这个地区的存在,争取这个地区的稳定,同时在可预见的将来确保从这个地区到船运港口之间的石油和天然气的运输安全 持续时间:2001.10.7—2003.5.1(战斗行动结束,但没有正式宣布战争结束) 过程:2001.10.7:对阿富汗的战争以空中打击开始 2001.10.19:美国特遣部队的地面进攻开始 2001.11.13:北方联盟占领喀布尔 2001.11.14:联合国提出保护民众安全的五点计划2001.12.7:占领坎大哈(塔利班大本营) 2001.12.15--18:占领高山要塞托拉博拉 2001.12.20:联合国派出联合国安全部队 2001.12.22:哈米德•卡尔扎伊领导下的临时政府开始履职 20023.2—10:盟军在阿富汗开始代号为“蟒蛇”行动的最大规模的地面进攻 2002.613:卡尔扎伊被大国民议会选举为阿富汗总统 2002.1起:尽管有联合国安全部队和北约各国的维和部队驻扎在阿富汗,在互相争权夺利的部落和军阀之间仍然有新的暴力冲突发生 2003.5.1:美国宣布在阿富汗的战斗行动结束 结局:阿富汗战争应该随着2001年12月22日由卡尔扎伊领导的临时政府的成立而告结束,但直到美国政府于2003年5月1日宣布战斗行动结束前,战争行动仍然在继续。自2001年12月23日联合国安全部队进驻阿富汗起,直到今天,武装冲突仍未停止 参战人数:美国:总共7000--8000人 英国:4200人 德国:3900名士兵,其中2600名
/
本文档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对外战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