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东华理工大学

东华理工大学

2017-08-31 50页 doc 106KB 22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3423

暂无简介

举报
东华理工大学东华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1. 课程代码:0000A0001 2. 课程类型:学位课 3. 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 4. 学时/学分:54/2 5. 课程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了解本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方向,全面、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全貌和基本观点,了解这些基本原理的来龙去脉。 6. 教学方式:面授、研讨与讨论相结合,面授为主 7. 考核方式:考试(笔试结合课程论文) 8. 预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东华理工大学
东华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1. 课程代码:0000A0001 2. 课程类型:学位课 3. 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 4. 学时/学分:54/2 5. 课程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了解本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方向,全面、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全貌和基本观点,了解这些基本原理的来龙去脉。 6. 教学方式:面授、研讨与讨论相结合,面授为主 7. 考核方式:考试(笔试结合课程论文) 8. 预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9. 本课程的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课堂讲实验 课堂讨课外自 课学时 课时 论学时 学学时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1 12 2 结》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2 4 2 《反杜林论》 3 12 2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4 12 2 《哲学笔记》 5 4 2 合计 44 10 10、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1)马克思恩格斯.199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二、三、四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2)列宁.1995.《列宁选集》第一、二、三、四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主要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的讲述和研讨,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通过学习与研讨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全貌和基本观点,了解这些基本原理的来龙去脉,从而更准确的把握原理和加深对原理的理解,既提高理论水平,又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功底,增强识别和批判各种假马克思主义和假社会主义的能力,并进而运用原理来分析当前国际国内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真正做到以时俱进。 第一篇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教学内容: 1. 前言(写作时代背景分析) 1 2. 第一章 分析批判黑格尔哲学 3. 第二章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以及对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的批判 4. 第三章 费尔巴哈宗教哲学和伦理学的唯心主义 5.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及其基本原理 6. 结束语 教学要求: 通过对本篇光辉著作的学习,了解到本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它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阐发。 教学建议: 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哲学基本知识和历史基本知识,才能很好地了解原著,建议学生看些马恩的历史书籍和西方哲学史书籍。 第二篇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教学内容: 1. 第一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第一、二条) 2. 第二部分 批判旧唯物主义提出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第三---十条) 3. 第三部分 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历史使命与根本任务(第十一条) 教学要求: 通过对《提纲》的讲述,使学生了解《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教学建议: 讨论恩格斯对《提纲》的高度评价的原因,即“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第三篇 《反杜林论》(哲学篇) 教学内容: 1. 三版序言 2. 引论 3. 分类。先验主义 4. 世界模式论 5. 道德和法 6. 辩证法 7. 结论 教学要求: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本原理,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教学建议: 建议同学到校地质博物馆参观 第四篇《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教学内容: 1. 第一章 经验批判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一) 2 2. 第二章 经验批判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二) 3. 第三章 经验批判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三) 教学要求: 通过对列宁这篇著作讲解,使学生了解列宁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的意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教学建议: 正反两方面的材料一定要分析透彻,本文的特点就是批驳性。 第五篇《哲学笔记》 教学内容: 1. 写作背景 2. 《哲学笔记》的中心问题 3. 《哲学笔记》的重要意义 4. 具体讲解 教学要求: 通过本篇文章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列宁对辩证法的贡献。 教学建议: 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责任表 大纲编写人 参加讨论人员 专业负责人 院(系、部)负责人 顾厚顺 高金龙、陈明华、何建华、李德平 汪晓莺 汪晓莺 东华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1. 课程编号:0000A0002 2. 课程类型:学位课 3. 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 4. 学时/学分:36/1 5.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对社会主义思潮的产生、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基本观点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情况有较好的把握,对社会主义改革的 3 不同模式及其结果有全局性的了解并且能够作出判断。6. 教学方式:面授、调研与讨论相结合,面授为主 7. 考核方式:考试(笔试结合课程论文) 8. 预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9. 本课程的学时分配表(按“章”或“讲”分别填写) 序教学内容 课堂讲实 验 课堂讨课外自号 课学时 课 时 论学时 学学时 1 导论 科学社会主义的几个基本问题 2 2 第一章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8 3 第二章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6 2 4 第三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与实践 6 5 第四章 当代世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各种8 社会主义思潮 6 第五章 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的命运 4 总计 34 2 10. 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教材: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1995年8月出版。 参考书目: [1]、黄宗良、孔寒冰主编:《世界社会主义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04年2月出版。 [2]、[英]戴维.麦客莱伦著:《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根据伦敦和巴辛斯托克麦克米兰出版公司1979年版,1986年8月出版。 [3]、[英]约翰.麦克里兰著:《西方政治思想史》,海南出版社,中文版,第一版,2003年6月出版。 [4]、[美]罗兰.斯特龙博格著:《西方现代思想史》,中央编译出版社,中文第一版,2005年1月出版。 [5]、[美]马文.佩里主编:《西方文明史》,商务印书馆,中文版,第一版,1993年11月出版。 [6]、[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著:《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经济体制转型的理论与证据》,吉林人民出版社,中文版,第一版,1998年10月出版。 [7]、[匈]亚诺什.科尔奈著:《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思索》,吉林人民出版社,中文版,第一版,2003年1月出版。 [8]、[捷]奥塔.锡克著:《一种未来的经济体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文版,第一版, 4 1989年3月出版。 [9]、[法]贝尔纳.夏旺斯著:《东方的经济改革——丛50年代倒90年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文版,第一版,1999年6月出版。 [10]、[波]格泽格尔兹.W.科勒德克著:《从休克到治疗——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政治经济》,上海远东出版社,中文版,第一版,2000年6月出版。 [11]、[美]王辉著:《渐进革命——震荡世界的中国改革之路》,中国出版社,第一版,1998年6月出版。 [12]、[英]克里斯托弗.皮尔森著:《新市场社会主义》,东方出版社,第一版,1999年12月出版。 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科学社会主义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是无产阶级谋求解放的行动科学。本课程既从纵向阐述了150多年来科学社会主义经历了三次思想认识的飞跃、形成了三种理论形态,又从横向论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各个原理在同众多国家的实践中得到验证并不断发展;在深刻苏东剧变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面临的巨大挑战,提出了世界社会主义的新战略。 导论 科学社会主义的几个基本问题 教学内容: 一、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1、 科学社会主义又可称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 2、 科学社会主义是研究改变资本主义世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世界的一般规律 3、 对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对象其他集中表述的商榷 4、 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综合性科学 三、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三次飞跃 1、 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会有三次飞跃 2、 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先驱 3、 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一次飞跃:马克思恩格斯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4、 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二次:社会主义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首先建立 5、 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三次飞跃:通过改革开放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 四、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和方法 1、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五个方面的意义 5 2、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在方法上要注意五个要点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理解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三次飞跃过程,掌握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建议 1、本章重点: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2、坚持理论性和科学性统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在教学中,加强理论教育,从理论高度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第一章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教学内容: 一、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揭露和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追求 1、 16和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2、 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3、 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二、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必然性和飞跃性 1、 科学社会主义是近代产业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产物 2、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 3、 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 4、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三、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开放性 1、 科学社会主义是在革命实践中发展的科学 2、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有普遍意义的科学真理 3、 科学社会主义是开放的科学 教学要求: 了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历史过程,全面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社会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理论 教学建议: 本章重点: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比较各种社会主义学说的基础上, 确立科学的社会主义观 课堂讨论问题: 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实践 第二章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教学内容: 一、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相对落后国家的首先胜利 6 1、相对落后国家可以超越资本主义发达阶段进入社会主义问题的提出和实践检验 2、经济相对落后国家首先实现社会主义引起的争论 3、经济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 二、苏联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列宁被迫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及其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2、向新经济政策转变时期列宁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 3、苏联党内对社会主义问题认识的分歧和争论 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特征、理论根源和历史地位 1、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其历史背景 2、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形成的理论根源 3、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国际影响 4、社会主义国家失误的原因 5、对社会主义认识第二次飞跃的伟大意义 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的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特别是理解苏联 模式的兴衰和苏东剧变的深层原因以及对苏联模式的评价 教学建议: 1. 本章重点: (1)苏联模式的兴衰和苏东剧变, (2)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局限性 第三章: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与实践 教学内容: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完善的必由之路 1、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必然性 2、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历程和发展阶段 二、东欧国家改革的艰难历程和最终失败 1、东欧国家改革错综复杂的态势 2、东欧剧变的过程、性质和后果 3、东欧剧变的原因和教训 三、苏联改革的弯路和苏联的解体 1、赫鲁晓夫时期不彻底、不成功的改革 2、勃列日涅夫时期改革的调整和逆转 3、戈尔巴乔夫时期改革的转向和苏联的解体 4、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7 四、中国改革的进展和成就 1、伟大的历史转折和改革决策 2、改革的历史进程 3、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4、对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及其伟大意义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苏联、东欧改革的艰难历程以及中国改革的成绩,在比较中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完善的必由之路,树立科学的改革观。 教学建议 1、本章重点:苏联改革的弯路和苏联的解体以及中国改革的进展和成就 2、坚持实践性和现实性统一:密切结合历史实践和现实实践,中国实践和外国实践,尤其是近二十年来的社会主义改革实践,对现实实践中提出的重大问题,作出令人信服的比较全面的分析和概括 第四章 当代世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各种社会主义思潮 教学内容 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资本主义矛盾的新发展 1、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现象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没有消除其固有矛盾 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 1、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运动和绿色运动 2、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探索 、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民主党“民主社会主”的理论与实践 3 4、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他各类社会主义思潮和派别的基本理论和观点 三、亚非拉民族国家其他各类社会主义思潮和派别的基本理论和观点 1、 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和第三世界的形成与壮大 2、 亚非拉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及其特点和类别 3、 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斗争 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资本主义矛盾的新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以及亚非拉民族国家其他各类社会主义思潮和派别的基本理论和观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以此为基础,使学生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 教学建议:坚持针对性和思想性统一:密切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敢于接触他们的思想“热点”,解开思想上的“扣子”,从世界观和方法上作出富有哲理启迪性的回答。 第五章 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的命运 8 教学内容: 一、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时代 1、人类社会正面临新科技革命全方位、加速度大发展的新时代 2、人类社会正面临两种并存、共处、竞争和斗争的新时代 二、世界社会主义的新战略 1、世界社会主义战略的回顾 2、世界社会主义新战略的要点 三、世界社会主义与世界资本主义相互关系的新调整 1、两种社会制度不同国家相互关系的历史经验 2、从冷战共处到和平共处,既反对战争又防止和平演变 四、实现世界社会主义要依靠全世界无产者、劳动者和进步人类的新联合 1、历史上“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具体形式及其异同 2、“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历史经验和联合形式的重新探索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当代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世界社会主义的新战略。 教学建议: 本章重点:世界社会主义的新战略 责任表 大纲编写人 参加讨论人员 专业负责人 院(系、部)负责人 高金龙 李德平 汪晓莺 何建华 陈明华 汪晓莺 汪晓莺 东华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1. 课程编号:0305B0301 2. 课程类型:学位课 3.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4. 学时/学分:40/2 5.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主要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 9 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通过学习与研讨引导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组成部分基本原理和主要论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组成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揭示它们的内在逻辑联系和发展规律,并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现实社会问题、认识问题和科学发展中的问题。 6. 教学方式:面授、调研与讨论相结合,面授为主 7. 考核方式:考试(笔试结合课程论文) 8. 预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9. 本课程的学时分配表 序教学内容 课堂讲实 验 课堂讨课外自号 课学时 课 时 论学时 学学时 1 导论 2 2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 6 2 3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6 4 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6 5 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发展规律 6 6 社会主义制度及共产主义社会理想 6 7 社会的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 6 总计 38 2 10. 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国高教出版社 2006版 教学参考资料: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 (2)恩格斯《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导论 教学内容: 1、 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人生和革命品格; 2、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10 3、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和政治立场 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人生和革命品格;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 发展过程,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和政治立场。 教学建议: 1.本章重点: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和政治立场 2、方法上可通过讲授引导学生理解。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 教学内容: 1、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2、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3、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4、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 精髓,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建议: 1. 本章重点: (1)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2)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精髓 2、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讲述法,阐明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教学内容: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 3、社会形态的更替是自然历史的过程 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有其自身的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教学建议: 1、本章重点、难点:社会形态的更替是自然历史的过程 2、结合学生本科所学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11 第三章: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 1、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2、 历史活动是人民群众的事业 3、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 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哲学史上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理解历史活动是人民群 众的事业,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确立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教学建议: 1. 本章重点: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 2. 阐明群众观点的具体内容、方法论意义。 第四章: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内容: 1、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及历史地位 2、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 3、 科学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科学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历史地位、基本矛盾、发展进程; 理解和掌握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树立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理想信念。 教学建议: 1. 本章重点:科学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2. 在内容上突出讲授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制度及共产主义社会理想 教学内容 1、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 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理解社会 主义制度的建立及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 教学建议: 本章重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发 展历史进程。 12 第六章 社会的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 教学内容: 1、社会全面进步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 2、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目标 3、共产主义是千秋万代的伟业 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社会全面进步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目标 教学建议: 本章重点: 人的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目标,在教学中,突出从理论上加以阐释。 责任表 大纲编写人 参加讨论人员 专业负责人 院(系、部)负责人 高金龙 李德平 汪晓莺 陈明华 何建华 汪晓莺 汪晓莺 东华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1. 课程代码:0305B0302 2. 课程类型:学位课 3.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4. 学时/学分:40/2 5.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规律。通过学习与研讨使学生系统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基本历史阶段,引导学生总结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和指导实践的历史经 13 验,揭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在不同历史阶段上发展的特殊规律,特别是与各国实际相结合而不断发展的规律。 6.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自学与讨论相结合 7. 考核方式:考试(笔试结合课程论文) 8. 预修课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原理 9. 本课程的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课堂讲实验 课堂讨课外自 课学时 课时 论学时 学学时 第一章 导论 1 4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2 6 第三章 列宁主义 3 6 第四章 毛泽东思想 4 4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5 4 2 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6 4 2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 7 4 2 合计 32 6 2 10、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1)列宁.1995.《列宁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2)龚育之.2002.《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讲座》.学习出版社. ( (3)李崇富.2002.《马克思主义150年》.学习出版社. (4)黄宏.《马克思主义创新史》.云南教育出版社. (5)《马克思主义发展史》(1—4).人民出版社.1995 (6)庄福龄.2005.《简明马克思主义史》.人民出版社. 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本课程从思想史、学说史的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理论的形成和创立、以后的发展和传播,重点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运用和发展的历史,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第一章 导 论 教学内容: 1.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对象 2.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3.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阶段划分及其特点 4. 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要求: 掌握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对象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阶段划分及其特点;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建议: 1.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基本概念,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阶段划分是本章的重点 2. 阐明本课程学习的重要性 14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教学内容: 1. 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历史时代条件 2.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活动 3. 马克思主义的两个伟大发现和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4. 马克思、恩格斯的品格和精神风范 教学要求: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两个伟大发现和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理解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历史时 代条件;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活动、品格和精神风范。 教学建议: 1. 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历史时代条件、两个伟大发现和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是本章的重点 2. 阐述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活动、品格和精神风范 第三章 列宁主义 教学内容: 1. 列宁主义创立的历史时代条件 2. 列宁的革命实践活动 3. 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4. 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 5. 列宁的品格和精神风范 教学要求: 掌握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理解列宁主义创立的历史时代条件;了解列宁的革命实践活动、品格和精神风范。 教学建议: 1. 列宁的理论建树和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是本章的重点 2. 阐述列宁的革命实践活动、品格和精神风范 第四章 毛泽东思想 教学内容: 1.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时代条件 2. 毛泽东的革命实践活动 3. 毛泽东开创中国革命独特道路的贡献 4. 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 5. 毛泽东的品格和精神风范 教学要求: 掌握毛泽东开创中国革命独特道路的贡献和毛泽东思想对马列主义的创新与发展;理解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时代条件;了解毛泽东的革命实践活动、品格和精神风范。 教学建议: 1. 毛泽东的理论建树和毛泽东思想对马列主义的创新与发展是本章的重点 2. 阐述毛泽东的革命实践活动、品格和精神风范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教学内容: 15 1. 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时代条件 2. 邓小平的革命实践活动 3. 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贡献 4. 邓小平理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创新与发展 5. 邓小平的求实品格和精神风范 教学要求: 掌握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贡献和邓小平理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创新与发展;理解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时代条件;了解邓小平的革命实践活动、品格和精神风范。 教学建议: 1. 邓小平的理论建树和邓小平理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创新与发展是本章的重点 2. 阐述邓小平的革命实践活动、求实品格和精神风范 3. 围绕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开展课堂讨论 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教学内容: 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历史时代条件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的特性和总揽全局的战略地位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4. 江泽民的品格和精神风范 教学要求: 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的特性和总揽全局的战略地位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创新与发展;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历史时代条件;了解江泽民的品格和精神风范。 教学建议: 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的特性和总揽全局的战略地位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是本章的重点 2. 阐述江泽民的品格和精神风范 3. 围绕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开展课堂讨论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 教学内容: 1. 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涵义 2. 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新与发展 教学要求: 掌握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新与发展;理解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解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涵义。 教学建议: 1. 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新与发展是本章的 16 重点 2. 阐述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涵义 3. 围绕如何树立科学发展观开展课堂讨论 责任表 大纲编写人 参加讨论人员 专业负责人 院(系、部)负责人 陈明华 高金龙,何建华,李德平,顾厚顺 高金龙 汪晓莺 东华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1. 课程代码:0305B0303 2. 课程类型:学位课 3.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4. 学时/学分:54/2 5.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马克思的市场经济理论、西方经济学的市场经济理论及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并运用这些基本理论和一般规律去分析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为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服务。 6.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自学与讨论相结合 7. 考核方式:考试(笔试) 8. 预修课程:现代市场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9. 本课程的学时分配表 17 序号 教学内容 课堂讲实验 课堂讨课外自 课学时 课时 论学时 学学时 1 第一章 导论 4 2 2 第二章 价值理论 4 3 第三章 生产理论 6 2 4 第四章 市场理论 6 4 5 第五章 分配理论 4 2 6 第六章 产权与企业制度 6 7 第七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4 8 第八章 宏观调控理论 4 2 9 第九章 对外经济关系 4 合计 42 12 10、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一)教材: 杨瑞龙、陈秀山.1999.《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二)教学参考资料: (1)黄方正、陈瑾珂.2001.《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陈东琪、李茂生.199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3)俞宪忠.2000.《现代市场经济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4)戴达远.2000.《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5)曾国安.1999.6.《试论市场经济的性质——兼论马克思的商品经济理论的有关论述》. 经济评论. (6)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1997.《邓小平经济理论(摘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 社. 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 导论 教学内容: 1(市场经济理论的产生及其演变 (1)古典经济学的市场经济理论 (2)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18 (3)以边际效用论为中心的西方市场经济理论 2(两大经济理论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现代西方经济理论的演变与挑战 (2)马克思经济理论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3)比较研究两大经济理论的意义与方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与实践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现代化的正确途径 4(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体制 (1)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探索与确立 (2)商品经济理论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过渡 (3)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教学要求: 1(了解古典经济学的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探索与确立。 2(掌握比较研究两大经济理论的意义与方法、商品经济理论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过渡。 教学建议: 1(两大经济理论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第二章 价值理论 教学内容: 1(价值理论的基本原理 (1)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2)西方经济学的价值理论 2(两种价值理论的比较 (1)劳动价值论与西方价值论的比较 (2)重要启示 3(价值理论在中国的实践 (1)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违背了马克思的价值理论 (2)我国的最初改革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应用和实践开辟了新的道路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劳动价值论的运用和实践提供了广阔天地 (4)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价值理论 教学要求: 1(了解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如何背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我国最初的改革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应用和实践开辟了新的道路。 2(掌握两种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论的运用和实践提供了广阔天地。 3(重点掌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容、两种价值理论的比较与启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教学建议: 1(两种价值理论的内容,两种价值理论的比较与启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价值理论。 第三章 生产理论 教学内容: 1(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 (1)马克思的生产理论 (2)西方经济学的生产理论 2(两种生产理论的比较 (1)马克思生产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生产理论的共同点 (2)两种生产理论的区别 19 3(生产理论在中国的实践 (1)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2)生产理论对我国企业改革的启示 教学要求: 1(了解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2(掌握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 3(重点掌握马克思生产理论的内容,两种生产理论的比较,生产理论对我国企业改革 的重要启示。 教学建议: 1(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两种生产理论的比较,生产理论对我国企业改革的启示。 第四章 市场理论 教学内容: 1(市场理论的基本原理 (1)马克思的市场理论 (2)西方经济学的市场理论 2(两种市场理论的比较与启示 (1)两种市场理论的异同点 (2)重要启示 3(市场理论在中国的实践 (1)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历程 (2)加快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教学要求: 1(了解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历程。 2(掌握两大市场理论的基本内容。 3(重点掌握马克思市场理论的内容,两大市场理论的比较与启示,加快培育和完善社 会主义市场体系。 教学建议: 1(两种市场理论的基本内容,比较与启示,加快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第五章 分配理论 教学内容: 1(分配理论的基本原理 (1)马克思的分配理论 (2)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分配理论 2(两种分配理论的比较 (1)两种分配理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重要启示 3(分配理论在中国的实践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个人收入分配 (2)对个人收入分配几个重大问题的探索 (3)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4)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制度 教学要求: 1(了解对个人收入分配几个重大问题的探索。 2(掌握两大分配理论的内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制度。 3(重点掌握马克思分配理论的内容,两大分配理论的比较与启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个人收入分配,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教学建议: 1(两种分配理论的基本内容,比较与启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个人收入分配,建立 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第六章 产权与企业制度 20 教学内容: 1(产权与企业制度理论的基本原理 (1)马克思的产权理论 (2)马克思的企业制度理论 (3)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 (4)西方企业制度理论 2(产权与企业制度理论在中国的实践 (1)产权和企业制度理论比较 (2)产权和企业制度理论在中国的实践 教学要求: 1(了解两种产权与企业制度理论的不同点。 2(掌握两种产权与企业制度理论的基本内容。 3(重点掌握马克思产权与企业制度理论的基本内容、产权和企业制度理论在中国的实 践。 教学建议: 1(两种产权和企业制度理论的内容,产权与企业制度在中国的实践。 第七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教学内容: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一般理论 (1)经济增长理论的思想渊源 (2)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 (3)西方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2(两种经济增长理论的比较 (1)关于经济增长理论的核心内容 (2)关于经济增长的条件 (3)出发点不同从而分析重点不同 3(经济增长理论在中国的实践 (1)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投入 (2)知识经济和科教兴国战略 (3)转换经济增长的方式和降低增长的成本 (4)重视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教学要求: 1(了解经济增长理论的思想渊源。 2(掌握两种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内容。 3(重点掌握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的内容、两种经济增长理论的比较、经济增长理论在 中国的实践。 教学建议: 1(两种经济增长理论的内容,比较,经济增长理论在中国的实践。 第八章 宏观调控理论 教学内容: 1(宏观调控的基本原理 (1)马克思的宏观调控思想 (2)西方经济学的宏观调控理论 2(两种宏观调控理论的比较 (1)两种调控理论的异同 (2)比较两种调控理论引发的思考 3(宏观调控理论在中国的实践 (1)我国宏观调控模式必须实行战略性的根本转变 (2)制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经济政策,建立健全新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21 教学要求: 1(掌握两种调控理论的基本内容。 2(重点掌握比较两种调控理论引发的思考以及宏观调控理论在我国的实践。 3(掌握我国运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特点和方法的选择。 教学建议: 1(两种调控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其比较,宏观调控理论在中国的实践。 第九章 对外经济关系 教学内容: 1(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原理 (1)马克思的对外经济关系理论 (2)西方经济学的对外经济关系理论 2(两种对外经济关系的比较 (1)两种对外经济关系的差异 (2)有益的启示 3(对外经济关系理论在中国的实践 (1)我国坚持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2)我国外贸体制改革与对外贸易战略选择 (3)抓住有利时机,扩大对外开放 教学要求: 1(了解两种对外经济关系理论的差异。 2(掌握两种对外经济关系理论的基本原理。 3(重点掌握对外经济关系理论在中国的实践。 教学建议: 1(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对外经济关系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其比较,对外经济关系理论在中国的实践。 责任表 大纲编写人 参加讨论人员 专业负责人 院(系、部)负责人 何建华 高金龙 陈明华 罗国基 汪晓莺 汪晓莺 汪晓莺 李德平 东华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1. 课程代码:0305B0304 2. 课程类型:学位课 22 3.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4. 学时/学分:54/2 5.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侧重研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能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应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6.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自学与讨论相结合 7. 考核方式:考查、读书相结合 8. 预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等 9. 本课程的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课堂讲实验 课堂讨课外自 课学时 课时 论学时 学学时 1 第一章 绪论 6 2 2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曲折发展 6 3 第三章 毛泽东思想及基本点 8 2 4 第四章 邓小平理论及基本点 10 5 第五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基本点 8 2 6 第六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验总结 6 4 合计 44 10 10、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1) 杨菲蓉、江传月. 2005.《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 (2) 周全华.2005.《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概论》. 北京:人民出版社. (3) 詹小美.2005.《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 (4) 王仕民.2005.《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北京:人 民出版社. (5) 钟家栋、王世根.1998.《20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6) 奚洁人、余源培.2005.《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7)石亚军.2004.《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本课程系统阐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条件、理论体系、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及时代意义;介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分析和阐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与发展特点;总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 23 第一章 绪 论 教学内容: 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念的基本内涵 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初传播 3.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相结合 4. 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依据和重大意义 教学要求: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念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初传播的条件与历史过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初萌芽;理解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依据和重大意义 教学建议: 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的阐述是本章的重点 2. 阐明本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强调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过程及成果贯穿于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课堂讨论的内容与要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渊源,要求课前查阅相关文献3—4篇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曲折发展 教学内容: 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曲折发展 2.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曲折发展 教学要求: 掌握中国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探索国家出路的不屈斗争的历史过程,分析社会各阶级政治主张及历史命运;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及理论成果;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 教学建议: 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的历史过程、时代特点、理论成果分析是本章的重点 2. 重在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特点 第三章 毛泽东思想及其基本点 教学内容: 1. 毛泽东思想形成历史条件 2. 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 3.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教学要求: 24 掌握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条件,重点分析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实践基础、理论渊源、主观条件;研读并掌握毛泽东思想所包含的六大部分内容;阐明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基本内容;学习毛泽东同志分析、解决中国革命与建设具体问题的方法 教学建议: 1.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条件、基本内容是本章的重点 2. 以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典型事例讲解 课堂讨论的问题: 1. 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 第四章 邓小平理论及基本点 教学内容: 1.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 2.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教学要求: 掌握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重点分析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条件、实践基础、理论渊源、主观条件;掌握邓小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 教学建议: 1. 通过比较研究阐述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与条件 2. 联系中国改革开放的现实分析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第五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基本点 教学内容: 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现实中国的发展 教学要求: 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条件,重点分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社会条件、实践基础、理论渊源、主观条件;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分析时代主题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果的发展,突出以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的品格 教学建议: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题、核心、与本质是本章的重点 2. 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意义 课堂讨论的问题: 25 1.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成果 第六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经验总结 教学内容: 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验总结 教学要求: 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理论品格;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个人贡献与集体智慧的统一的特征;善于总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经验和发展规律 教学建议: 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及经验总结是本章的重点 2. 安排学生归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经验 课堂讨论的内容与要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大使命,要求课前查阅相关文献5—6篇 责任表 大纲编写人 参加讨论人员 专业负责人 院(系、部)负责人 汪晓莺 李德平 高金龙 罗国基 何建华 汪晓莺 汪晓莺 陈明华 东华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资本论》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1. 课程代码:0305C0301 2. 课程类型:非学位课 3.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26 4. 学时/学分:40/2 5.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力求使学生准确地掌握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础原理和科学方法,运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并能对 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相应问题进行比较分析。 6. 教学方式:面授与研读相结合 7. 考核方式:考查(写读书笔记) 8. 预修课程:政治经济学、哲学、西方经济学 9. 本课程的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课堂讲实验 课堂讨课外自 课学时 课时 论学时 学学时 1 《资本论》第一版序言和第二版跋 2 2 《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 8 2 3 《资本论》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 10 4 4 《资本论》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10 4 总计 30 10 10、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一)教材: 顾士明、 郝国喜主编.2005.《资本论》选读.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二)教学参考资料: (1)马克思.《资本论》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卢森贝著.1963.《资本论》注释.北京:三联书店. (2)洪远朋主编.1988.新编《资本论》教程1-3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3)何炼成等.1997.《资本论》教学与研究.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4)卫兴华. 2000年No.3.《千年伟大思想家马克思及其(资本论)》.《经济学动态》. (5)钟盛熙. 2000年第3期.《(资本论)经济学价值的再认识》.《经济学动态》. 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资本论》第一版 序言和第二版 跋 教学内容: 1(第一版 序言 (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最终目的 (2)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 2(第二版 跋 (1)了解研究《资本论》的方法就是辩证法。 (2)马克思的辩证法与黑格尔的辩证法具有本质的区别 27 (3)比较研究两大方法的意义 教学要求: 1(了解《资本论》中所描绘的资本家和地主,所涉及到的人,“只是一定生产关系的代表,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 2(掌握马克思研究《资本论》的辩证法与黑格尔的辩证法具有的本质区别。 教学建议: 1(了解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及《资本论》的研究方法是重点。 《资本论》第一卷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在原来学习《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础原理和科学方法,深入理解和掌握《资本论》中的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工资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等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培育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科学的理论涵养。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使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并运用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启发学生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以及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等具体现实问题进行思考与研究,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 教学内容: (商品和货币 1 (1)商品的实质 (2)交换过程 (3)货币或商品流通 2( 货币转化为资本 (1)资本总公式;总公式的矛盾 (2)劳动的买卖 3(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3)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 4(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历史发展过程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3)生产劳动的涵义与剩余价值的生产规律 5(工资 (1)工资的实质 (2)工资的形式 (3)工资的国民差异; (4)价值规律与国际价值; 6(资本的积累过程 (1)简单生产与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与扩大再生产 28 (2)资本积累的规律 (3)资本的积累、积聚和集中 (4)产业资本产生的历史 (5)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教学讨论: 1(把货币与商品流通与西方经济学中价值论和均衡价格论比较。 2(劳动力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是否商品化问题讨论。 《资本论》第二卷 教学目的和要求 《资本论》第二卷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在《资本论I(选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深入理解马克思资本循环周转理论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并能加以熟练的运用。同时为《资本论》第三卷的研读奠定基础。 《资本论》第二卷的教学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重点地分析和阐述马克思资本循环周转理论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在积极引导学生研读《〈资本论〉选读》的基础上,掌握这两个理论的实质,进一步理解《资本论》的研究方法,启发学生联系我国和国际上的出现的各种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 教学内容: 1(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 (1)货币资本的循环 (2)生产资本的循环、商品资本的循环、循环过程的三个方式 (3)流通时间和流通货用 2(资本周转 (1)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各种因素 (2)资本周转速度对预付资本量、对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的影响 3(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1)简单再生产含义类型及实现条件 (2);扩大可生产实现条件及类型 教学讨论: 1(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资本论》第三卷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在学习《资本论》第一、二卷的基础上,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即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系统把握资本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具体形式,即产业资本、商业资本、生息资本,以及与之相应的各种转化形式,如产业利润、商业利润、企业主收入、利息、地租等。 本部分的要求:在完整掌握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同时,进一步掌握马克思主义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方法,并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解 29 决现实问题。 教学内容: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1)成本价格和利润、利润率 (2)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 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1)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2)生产价格转化为价值 3(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1)阻碍利润率下降的各种因素 (2)规律内部矛盾的展开 4(商业资本 (1)商业利润 (2)商业资本的周转与价格 5(生息资本 (1)利息及实质 (2)货币积累和现实积累 (3)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 6(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 (1)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和资本主义地租 (2)级差地租、绝对地租; (3)地租、农产品价格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 7(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1)三位一体方式 (2)关于价值形成和价值分配的差别问题 (3)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 (4) 教学讨论: 1(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重要启示。 2(分析比较虚拟资本与泡沫经济。 3(马克思的分配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的分配理论的本质区别。 4(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分配理论探讨。 责任表 大纲编写人 参加讨论人员 专业负责人 院(系、部)负责人 汪晓莺 何建华 高金龙 罗国基 陈明华 汪晓莺 汪晓莺 30 东华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共产党历史》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1. 课程代码:0305C0302 2. 课程类型:非学位课 3.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4. 学时/学分:40/2 5. 课程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了解中国共产党发展史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系统了解本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6.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自学与讨论相结合 7. 考核方式:考查、读书报告相结合 8. 预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等 9. 本课程的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课堂讲实验 课堂讨课外自 课学时 课时 论学时 学学时 1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党的创立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4 期 3 第三章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4 4 第四章 抗日战争时期 2 5 第五章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4 2 6 第六章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时期 4 4 7 第七章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4 8 第八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 4 2 9 第九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4 10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继续发展时 期 合计 32 6 2 10、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31 (1)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2002.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 胡绳主编. 1991. 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3)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2001. 中国共产党简史.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4) 薄一波. 1991. 若干重大决议与事件的回顾(上、下).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 版社.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1985.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修 订). 北京:人民出版社. (6) 周一平.1991. 中共党史研究七十年. 长沙:湖南出版社. 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中国共产党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历史,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是党内正确纠正错误、光明面战胜黑暗面的历史。本课程是一门研究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着重介绍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历史史实、基本理论;总结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研究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等。 第一章 绪 论 教学内容: 1. 中共党史研究对象 2. 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及社会性质 3. 旧民主主义革命及其失败 4. 学习中共党史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要求: 理解和掌握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研究对象、学习目的与学习方法;了解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学科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中国近代社会革命发展的进程及经验教训;理解中共党史是一门研究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教学建议: 1. 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的发展趋势是本章的重点 2. 阐明本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强调对近代中国社会革命的展示及经验教训的分析是学习本课程的重要知识前提 第二章 党的创立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教学内容: 1.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国革命运动的高涨 32 4. 北伐战争 5. 大革命由胜利转向失败 教学要求: 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社会革命发展的历史必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的历史结论;掌握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与经验教训;分析大革命由胜利转向失败的原因。 教学建议: 1.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分析是本章的重点 2. 阐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重要意义 第三章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教学内容: 1. 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2. 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 3. 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遵义会议,红军长征 4. 党为建立抗日民主统一战线而斗争 教学要求: 了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革命人民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和实践;着重领会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原则的极端重要性。了解遵义会议的历史功绩和红军长征的不朽业绩。理解和掌握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的意义。 教学建议: 1. 革命道路的选择与道路理论的总结、遵义会议确立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核心的分析是本章的重点 2. 通过比较的方式讲解内容,如两次历史性转折的比较,王明“左”倾冒险主义与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主张的比较。 课堂讨论的问题: 1.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开辟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2. 遵义会议的召开与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核心的确立 第四章 抗日战争时期 教学内容: 1. 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2. 党为坚持团结抗战而斗争 3(战胜困难,坚持抗战,巩固解放区 4(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抗日战争的胜利 33 教学要求: 了解国共两党两条不同抗战指导路线的分歧,学习我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人民战争,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历史经验;理解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策略观念;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了解党的整风运动的历史经验,进一步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教学建议: 1. 理解全民族抗战的形成及地位、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大发展的原因分析是本章的重点 2. 分析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课堂讨论的问题: 党的“七大”的历史功绩 第五章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教学内容: 1. 争取和平民主,准备自卫战争 2. 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3. 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转折 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国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教学要求: 了解党制定的争取和平民主、准备自卫战争的正确方针政策及其意义;理解党在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时期内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纲领,认识正确地制定和执行党的政策的重要性,增强党的政策观念;认识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伟大意义,领会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个真理。 教学建议: 1. 国民党败亡的原因、中国共产党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经验是本章的重点 2. 注意阐明民主革命胜利与社会主义革命进行的联系 课堂讨论的问题: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第六章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时期 教学内容: 1. 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 2.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3.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4.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34 教学要求: 了解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基本条件及其历史必然性;理解建国初期党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正确政策和策略;认识党所开辟的适合我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及其经验;认识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党的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教学建议: 1. 关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经验是本章的重点 2. 安排学生整理归纳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政策,并以讨论的形式谈谈体会 课外自学内容与要求:结合中共党史的学习,研读毛泽东思想原著,提高认识 第七章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教学内容: 1.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2. 党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的失误和在纠正“左”倾错误过程中的曲折 3.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执行 4.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教学要求: 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学习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的基本内容,认识这一理论在建设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要指导意义;正确认识党在这一时期中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指导方针上“左”倾错误的危害和应吸取的教训;理解“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执行的重大意义,发扬我国人民艰苦奋斗、战胜严重经济困难的革命精神。 教学建议: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总结经济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是本章的重点 课堂讨论的问题: 弘扬六十年代中国人民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所创造的民族精神 第八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 教学内容: 1.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全国大动乱 2. 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3. 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教学要求: 了解“文化大革命”的起因、过程、性质、和后果,认识“左”倾错误的严重危害,吸取经验教训;了解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主要罪行和造成的严重灾害;了解党和人民在“文化大革命”中同“左”倾错误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所进行的艰难曲折的斗争。 教学建议: 35 1. “文化大革命”性质的分析是本章的重点 2. 讲述本章内容是从总体上把握,不宜太细 课堂讨论的问题: 为什么要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 第九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教学内容: 1. 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 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的伟大转折 3. 党的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4. 党的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教学要求: 理解粉碎“四人帮”后头两年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原因,认识纠正“左”倾错误的迫切性;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功绩;掌握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制定的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决反对动乱。 教学建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功绩、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本章的重点 课堂讨论的问题: 对“稳定压倒一切”的理解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继续发展时期 教学内容: 1. 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全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2. 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3. 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4. 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教学要求: 理解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核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举措;掌握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会议精神;理解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特质与指导意义。 教学建议: 1.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特质与指导意义是本章的重点 2. 介绍国内外中共党史研究现状与趋势 责任表 大纲编写人 参加讨论人员 专业负责人 院(系、部)负责人 何建华 李德平 汪晓莺 罗国基 高金龙 汪晓莺 汪晓莺 36 东华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1. 课程代码:0305C0303 2. 课程类型:非学位课 3.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4. 学时/学分:30/1.5 5.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通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原著的主要篇章,了解和掌握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重要著述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及指导意义。 6. 教学方式:面授(结合讨论) 7. 考核方式:考查(课程论文) 8. 预修课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9. 本课程的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课堂讲实验 课堂讨课外自 课学时 课时 论学时 学学时 1 第一章 绪论 4 2 2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6 2 3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 6 2 4 第四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 6 2 总计 22 8 10、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1)毛泽东.1991.《毛泽东选集》(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邓小平.1993.《邓小平文选》(1—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3)毛泽东.1999.《毛泽东文集》(1—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4)江泽民.2001.《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1982.《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北京:人民出版社.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0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37 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本课程系统分析和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原著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 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分析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在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 实践中理论分析的方法与意义。 第一章 绪 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教学内容: 1.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改造我们的学习》等 2. 邓小平:《“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等 3. 江泽民:《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等 教学要求: 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念提出的背景、基本内涵、途径和意义;三代领导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教学建议: 1. 重点掌握三代领导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内涵的阐述。 2. 通过比较分析阐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命题的重要意义。 课堂讨论的内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渊源与内涵。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教学内容: 1.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实践论》、《矛盾论》、《新民主主义论》等 2. 邓小平:《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 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加强四项基本原则教育 坚持改革开放政策》、《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等 江泽民:《十四大报告》、《十五大报告》、《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十六大报告》等 3( 文 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温家宝:《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教学要求: 掌握三代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和运用;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 38 教学建议: 1. 厘清运用和发展的关系 2. 总结三代领导人的马克思主义观及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化的历史特点 课堂讨论的内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底蕴。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 教学内容: 1. 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 2. 邓小平:《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等 3. 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等 教学要求: 掌握三代领导人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时代背景、基本立场方法、精神实质;重点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论思维和理论品格。 教学建议: 1. 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出发来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本章的重点。 2. 通过比较来阐述三代领导人的理论创新。 课堂讨论的问题: 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如何实现“相结合”。 第四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 教学内容: 1. 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2. 文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3. 邓小平;《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 4. 江泽民:《十五大报告》 5. 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 教学要求: 了解和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成果形成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作用和历史地位。 教学建议: 1. 重点把握邓小平对毛泽东思想的评价、江泽民对邓小平理论的评价、胡锦涛对“三 39 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评价。 课堂讨论的问题: 1. 三大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责任表 大纲编写人 参加讨论人员 专业负责人 院(系、部)负责人 罗国基 何建华 汪晓莺 高金龙 陈明华 汪晓莺 汪晓莺 东华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1. 课程代码:0305C0304 2. 课程类型:非学位课 3.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4. 学时/学分:30/1.5 5.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介绍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状况,从总体上研究和把握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体系。通过学习与研讨引导学生既明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又了解到国外马克思主义不仅注重学理层面的研究,而且更注重重大现实问题和国际问题的追踪研究,同时也反映了其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从而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6. 教学方式:面授、研讨与讨论相结合,面授为主 7. 考核方式:考试(笔试结合课程论文) 8. 预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知识 9. 本课程的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课堂讲实验 课堂讨课外自 课学时 课时 论学时 学学时 第一章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状况 1 4 2 第二章 卢卡奇与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2 4 3 第三章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 4 2 4 第四章 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2 5 第五章 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 2 6 第六章 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2 7 第七章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 2 8 第八章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 2 9 第九章 生态社会主义 2 2 合计 24 6 40 10、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1)马克思恩格斯.199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二、三、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陈学明.2001.《西方马克思主义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美)马尔库塞.1988.《单向度的人》. 重庆:重庆出版社. (4)(匈)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 重庆: 重庆出版社. 5)傅华.2002.《生态伦理学探究》.北京:华夏出版社. ( (6)俞吾金、陈学明.2002.《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本课程旨在介绍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状况,从总体上研究和把握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体系。通过学习与研讨引导学生既明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又了解到国外马克思主义不仅注重学理层面的研究,而且更注重重大现实问题和国际问题的追踪研究,同时也反映了其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从而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第一章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状况 教学内容: 1. 前言 2. 研究的状况 教学要求: 通过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状况的讲解,使学生从总体上了解国外马克思主义有那些流 派和研究进程及对我们今天研究的作用。 教学建议: 学生必须多浏览一些知识 第二章 卢卡奇与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教学内容: 1. 历史地位 2. 背景与特征 3. 主要理论 4.历史评价 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卢卡奇与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教学建议: 要求学生多读些原著。 第三章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 教学内容: 1. 历史背景 2. 理论内容 3. 评价 教学要求: 41 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及其作用。 教学建议: 读原著《精神分析学》、《爱欲文明》。 第四章 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教学内容: 1. 什么是存在主要马克思主义 2. 产生的背景 3. 主要代表人物和理论观点 4. 历史评价 教学要求: 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其如何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 问题。 教学建议: 看胡塞尔《现象学》。 第五章 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 教学内容: 1.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两种倾向 2. 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 3. 主要代表人物和理论观点 4. 评价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初步了解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点。。 第六章 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教学内容: 1. 概念的理解 2. 产生的背景 3. 代表人物 4. 评价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主要理论观点。 第七章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 教学内容: 1. 历史背景 2. 发展过程 3. 主要理论 4. 评价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初步了解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 第八章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 教学内容: 1. 历史背景 42 2. 发展过程 3. 流派的主体 4. 评价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初步了解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程和主要观点。 第九章 生态社会主义 教学内容: 1. 历代背景 2. 主要代表人物 3. 主要理论观点 4. 历史评价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初步了解生态社会主义的重要观点和对今天社会的影响。 责任表 大纲编写人 参加讨论人员 专业负责人 院(系、部)负责人 高金龙 何建华 汪晓莺 陈明华 顾厚顺 汪晓莺 汪晓莺 罗国基 43
/
本文档为【东华理工大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