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运动营养学总结

2017-09-20 13页 doc 60KB 106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4905

暂无简介

举报
运动营养学总结1、运动中能量的直接来源: ATP(三磷酸腺苷) 。 2、三大功能系统: (1)磷酸原系统(2)无氧酵解系统(3)有氧氧化系统。 3、人体营养素有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水等六大类。/其中前三者的功能 是供给热能,后三者的功能在调节正常的生理机能。 4、糖的分类 糖 (1)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2)双糖:蔗糖、乳糖、麦芽糖;(3)寡糖: (3-10 个单糖) 低聚糖;(4)多糖:淀粉、糊精、糖原。 5、血糖指数(GI ) :指与参照食物(葡萄糖或白面包)摄入后血糖浓度的变化程度相比, 含糖食物使血糖水平相对...
运动营养学总结
1、运动中能量的直接来源: ATP(三磷酸腺苷) 。 2、三大功能系统: (1)磷酸原系统(2)无氧酵解系统(3)有氧氧化系统。 3、人体营养素有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水等六大类。/其中前三者的功能 是供给热能,后三者的功能在调节正常的生理机能。 4、糖的分类 糖 (1)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2)双糖:蔗糖、乳糖、麦芽糖;(3)寡糖: (3-10 个单糖) 低聚糖;(4)多糖:淀粉、糊精、糖原。 5、血糖指数(GI ) :指与参照食物(葡萄糖或白面包)摄入后血糖浓度的变化程度相比, 含糖食物使血糖水平相对升高的相对能力。(1)高 GI >70:葡萄糖、白面包、蜂蜜;(2)适度 GI 55-70:全麦面包、黑/白米; (3)低 GI <55:牛奶、酸奶、苹果、菜豆。 作用:低水平 GI 的食物可以用来制定糖尿病和高血脂症患者的饮食,并提高他们用餐 后的饱腹感;在长时间运动后恢复期内,高 GI 的食物对肌糖原的恢复较低 GI 的食物对肌 糖原的恢复效果要好。 6、糖在人体内的存在形式有三种形式:即肌糖原、肝糖原和血糖。 7、运动中糖的功能: (1)贮存和提供能量:运动中主要能量来源,是中枢神经系统的能源。 (2)机体的构成成 分之一。 (3)节约蛋白质作用,避免蛋白质分解。 (4)抗生酮作用,摄入过少时,会导致脂 肪代谢减慢。 (5)保护肝脏的作用。 (6)含糖丰富的食物含 B 族维生素多、含少量矿物质。 8、脂肪 脂肪的分类: (1)单纯脂:甘油三酯; (2)复合脂:磷脂、糖脂、脂蛋白等; (3)类脂: 脂肪 固醇类物质等。 9、胆固醇的作用: (1)构成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 (2)是合成胆汁酸和维生素 D 的原料; (3)合成类固醇激素的原料(人体的皮质醇、醛固酮、睾丸酮、雌二醇以及维生素 D 都属 于类固醇激素) 。 10、脂蛋白分类:a 乳糜微粒 b 极低密度脂蛋白 c 低密度脂蛋白 d 高密度脂蛋白 通俗的解释是: (1)高密度脂蛋白--这辆蛋白车好,不会把东西掉下来; (2)低密度脂蛋--这 : 辆蛋白车不好,会把东西掉下来,造成血管阻塞。 11、脂肪酸分类: (1)饱和脂肪酸:升高血胆固醇、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低密度 脂蛋白胆固醇; (2)单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作用相反; (3)多不饱和脂肪酸:降血 脂和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又分 w-3 系列和 w-6 系列(亚油酸和花生四烯酸属ω-6 系列, 亚 麻酸、DAH、EPA 属ω-3 系列) 。 12、必需脂肪酸(亚麻酸、亚油酸)的作用: (1)是磷脂的重要组成部分; (2.)是合成前 列腺素(PG) 、血栓素(TXA)及白三烯(LT)等的前体物质; (3.)与胆固醇的代谢有关。 13、 运动中脂肪的照顾要营养功能: (1)供给运动能量; (2)构成一些重要生理物质; (3) 维持体温和保护内脏; (4)脂溶性维生素的重要来源; (5)增加饱腹感,防止饥饿。 14、 蛋白质 蛋白质分类: (1)完全蛋白质; (2)半完全蛋白质(氨基酸种类齐全单数量不足)(3) ; 不完全蛋白质。 15、蛋白质的营养功能: (1)人体组织的构成成分; (2)构成体内各种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 酶、激素、抗体、血红蛋白等; (3)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 (4)提供能量。 15、蛋白质的主要食物来源:谷类、豆类、坚果类、肉类、禽类、鱼类、蛋类、奶类等。 16、维生素 维生素的分类: (1)脂溶性维生素:它们不溶于水,易溶于脂肪,包括维生素A、D、 维生素 E、K; (2)水溶性维生素:易溶于水,易被人体吸收,包括维生素 C、维生素 B1(硫胺 素) 、B2(核黄素) 、B6、B12、叶酸、烟酸、泛酸、生物素等。 17、为什么运动员维生素的需求量比一般人高? 答:主要因为:运动训练使胃肠道对维生素的吸收功能降低,体内维生素的周转率加速,运 动中的大量排汗, 使排出增加等都造成其需求量增加。 运动员在补充维生素时应遵循适量补 充原则。 18、维生素 A: (1)生理功能:维生素A与正常视觉有密切关系;与上皮细胞的正常形成有关。 (2)缺乏症:暗适应能力降低以及夜盲症;过多症:厌食、过度兴奋甚至导致肝硬化。 (3)食物来源:肝脏、鱼肝油、鱼卵、全奶、奶油、禽蛋等。有色蔬菜中富含胡萝卜素。 19、维生素 D : (1)生理功能:调节钙磷代谢;促进肠细胞对钙的吸收。 (2)缺乏症:婴幼儿佝偻病、成年人骨质疏松症;过多症:食欲下降、恶心呕吐、多尿等。 (3)食物来源:鱼肝油、动物肝脏、蛋黄、牛奶等。 19、维生素 E : (1)生理功能:抗氧化作用;延缓衰老作用;增强免疫力;血管扩张剂和抗凝血剂。 (2)食物来源:麦胚油、棉籽油、玉米油、花生油及芝麻油。 20、维生素 K : (1)生理功能:参与凝血作用;参与骨钙代谢;参与细胞的氧化还原过程。 (2)食物来源:菠菜、甘蓝等绿色蔬菜是主要来源。 21、维生素 B1(硫胺素) : (1)生理功能:参与三羧酸循环和 ATP 的合成:在糖和蛋白质代谢中其关键作用;与乙酰 胆碱的合成、分解有关。 (2)缺乏症:水肿、脚气病和多发性神经炎。 (3)食物来源:干酵母、豆类、瘦肉、米糠和麦麸。 22、维生素 B2 (核黄素) : (1)生理功能:与有氧代谢能力有关;是糖酵解的有效功能物质。 (2)缺乏症:口角炎/唇炎/舌炎/皮脂溢出性皮炎、/睑缘炎。 (3)食物来源:动物肝脏、酵母、鸡蛋和绿色蔬菜。 23、维生素 B6 : (1)生理功能:与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的关系非常密切;促进胎儿大脑和神经的发育。 (2)缺乏症:眼、鼻和口周围的脂溢性皮炎、贫血和增加心脏病的可能性。 (3)食物来源:蛋黄、肉、鱼、乳制品、谷物、花生、大豆、酵母等。 24、维生素 B12: (1)生理功能:促进红细胞的发育;参与胆碱合成;参与氨基酸形成。 (2)缺乏症:口、舌、咽等部位炎症;引起神经损害;引起月经方面的问题。 (3)食物来源:肝、肾、瘦肉、鱼、牛奶 、蛋白、蛤蜊是维生素B12 的较好来源。 25、维生素C(抗坏血酸) : (1)参与胶原蛋白质的合成;促进铁吸收利用;促进创伤愈合;降低致癌率;提高耐力、 消除疲劳,抗氧化等。 (2)缺乏症:坏血病、牙龈肿胀、出血、影响骨骼钙化及伤口愈合减慢等。 (3)食物来源:新鲜蔬菜、水果(枣、山楂、柑橘猕猴桃、辣椒) 。 26、矿物质 矿物质分类: 矿物质 (1)宏量元素(体内含量高于 0.01%) :钙、磷、钠、钾、氯、镁、硫等; (2)微量元素(体内含量低于 0.01%): 必需微量元素:铜、钴、铬、铁、氟、碘、锰、钼、硒、锌 ;可能必需微量元素 : 硅、 镍、硼、钒 ;有潜在毒性,但低剂量可能有功能作用的微量元素 :铅、镉、汞、砷、铝、 锡、锂 。 27、钙: (1)营养功能:构成骨骼和牙齿的成分 ;促进体内酶的活动;维持神经和肌肉的活动 ; 其他功能:参与血液凝固、激素分泌、维持体液体酸碱平衡、调节细胞正常生理功能。 (2)来源:奶和奶制品、豆类、虾皮、海带、水果蔬菜等。 (3)钙缺乏可引起肌肉抽搐,长时间钙摄入不足会导致骨密度降低。 28、铁: (1)(一)生理功能 :成人体内含铁约4-5g;72%以血红蛋白(Hb),运输氧气;3%以肌红 蛋白(Mb),贮存氧气,供肌细胞利用;0.2%以其它化合物形式存在,包括细胞色素氧化酶、过氧 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等在内;其余则为储备铁,储备铁主要以铁蛋白形式储存于肝脏、脾脏 和骨髓的网状内皮系统中。 (2)食物来源:肝脏、全血、肉类、豆类、和绿色蔬菜。 29、锌: (1)生理功能:锌是很多金属酶的组成成分或酶的激活剂;锌与 RNA、DNA 和蛋白质的 生物合成有密切联系;唾液中的锌蛋白对味觉和食欲有促进作用,缺锌则味觉迟钝,食欲减 退; 锌可促进性器官正常发育和性机能正常; 锌有益于皮肤健康; 锌还可增强人体免疫机能, 参与维生素 A 还原酶和视黄醇的结合蛋白的合成。 (2)食物来源:动物性食品。 30、硒: (1)功能:消除过氧化物;增强 VE 的抗氧化力;降低化学物质的致癌率;提高机体的免 疫功能; 参与辅酶 A 与辅酶 Q 的合成,促进α-酮酸脱氢酶系的活性; 调节维生素 A、 C、E、 K 的代谢。 (2)硒主要存在于肝脏、肾脏和肌肉中,具有保护细胞膜避免氧化损伤,延缓衰老的作用。 (3)食物来源:动物内脏和海产品。 31、运动性脱水的预防: (1)提高对运动性脱水的耐受性; (2)进行补液防止和纠正脱水。 补水的原则是少量多次进行补充,同时适当补充无机盐。 32、运动饮料的特点: (1)饮料的渗透压要低; (2)饮料中的糖含量应为 4%~8%; (3)饮 料的酸度和口味要适宜; (4)饮料中要加入适量钠盐; (5)饮料的温度要适中; (6)饮料的 二氧化碳对运动不利。 33、人体所需能量来源是食物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每克碳水化物 4 千卡能量、每克 脂肪 9 千卡能量和每克蛋白质 4 千卡能量) 根据我国人民膳食习惯,在摄入的总能量中 。 糖类提供的能量应占 60%~70%,脂肪提供的能量应占 20%~25%,蛋白质提供的能量应占 10%~15%。 .运动和三大营养物质中的运动和糖.    糖的分类与组成,生理功能及代谢过程我不说大家都也知道了,关于膳食中糖的供给量及来源我觉得大家可能不太感兴趣,不过如果你们有要求,我可以明天再讲,我今天先主要讲下糖原储备和运动能力,欢迎大家有问题的问,积极跟贴. 人体内的糖主要储存在肌肉(肌糖原),肝脏(肝糖原)和血液(血糖)中.安静时,正常人体内血液葡萄糖含量是相对恒定时,惟有肌糖原和肝糖原的含量则有较大的变动.有证明,他们的储备量与耐力性运动能力密切相关,而且是决定耐力训练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长时间运动时摄入糖类食物.运动员在运动后期做冲刺运动持续时间明显延长.其原因1由于集体对糖原的利用率增加,这样必然导致乳酸和能量释放的增加.2由于摄入糖类食物改变了运动员在运动后期冲刺阶段对疲劳感觉的敏感性. 在进行极限下强度运动时,慢肌纤维(ST)首先失去糖原,如果继续运动,则快肌纤维(FT)才失去糖原.如果不摄入糖类食物,则运动员在运动后期主要依靠储存在快肌(FT)中的糖原来供能,由于在最后冲刺前,快肌(FT)中糖原储量已经很低,肌肉收缩力和运动能力下降.椐研究,在持续1小时或1小时以上的运动中,如马拉松跑,长距离游泳,自行车和滑雪等运动项目,由于肌糖原,肝糖原的耗竭和低血糖均会明显影响运动能力,从而运动员感到疲劳.  糖的生理功能    1供给热能   这是糖类在体内最重要的生理功能.糖是机体最主要的功能物质.它在人体内消化后,主要以葡萄糖的形式被吸收,葡萄糖能迅速氧化给机体供能.每克葡糖糖可释放热量4千卡.即使在缺氧的条件下也能通过酵解作用为机体供能.它不但是肌肉活动时最有效的燃料而且是心肌收缩时的应急能源,脑组织和红细胞也要靠血液中葡萄糖供给能量因此糖类对维持心脏和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增强耐力,提高工作效率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构成机体成分和参与细胞有多种活动    糖蛋白,粘蛋白,糖脂和核酸等参与构成细胞核,细胞膜,细胞间质和结缔组织,神经鞘等,某些糖类也是一些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物质如抗体,某些酶和激素的组成成分.    3抗生酮作用  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糖白质分解代谢中彻底氧化释放能量的一个共同途径,若缺乏糖,脂肪分解不能经三羧酸循环而完全氧化,因而形成丙酮,β-羟丁酸和乙酰乙酸(酮体).当酮体在血液中达到一定浓度即发生酮病,引起酸中毒. 4保肝解毒作用   当肝糖原储备较为充足时,肝脏对某些化学毒物如四氯化碳,酒精,砷等有较强解毒能力,对各种细菌毒素的抵抗力增强,摄入足够的糖可使肝脏中肝糖原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即可保持肝脏免收有害因素的损害,又能保持肝脏正常的解毒功能.    5节省蛋白质   当蛋白质与糖一起被摄入时,氮在体内储留量比单独摄入蛋白质时要多,主要因为糖氧化了ATP的形成,有利于氨基酸的活化以及合成蛋白质.当热量不足时,增加糖的供给量,可见氨基酸在血中的含量降低,且对其他组织的供应和尿氮的排出都减少,保留的氮重新被利用.这种糖接生蛋白质消耗的特异作用称为糖对蛋白质的庇护作用.     6食物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   促进结肠功能,有助于排便;食物纤维还能调节脂质代谢及肠道内细菌代谢,延缓人体对糖的结合,对抗化学药物及食品添加剂的有害作用;食物县委可缩短肠内容物通过肠道时间,从而可减少致癌物质与肠壁的接触.  膳食中的糖主要是淀粉和食糖.淀粉在口腔中经过咀嚼被磨碎.与唾液混合,在近乎中性条件下,淀粉经唾液淀粉酶的作用,其中一部分被水解形成麦芽糖.食物团吞入胃后,唾液淀粉酶在还未被胃酸破坏以前仍继续进行消化作用,当食物团被胃酸浸透后淀粉的消化作用受阻抑.食物进入十二指肠时,胃酸被胰液中的碳酸氢纳中和,为小肠中消化酶作用提供必要的碱性环境.此后,转运小肠的淀粉及麦芽糖等,经胰液淀粉酶,麦芽糖酶,蔗糖酶和乳糖酶等相继水解为葡糖糖,果糖,半乳糖等单糖,通过小肠黏膜细胞被吸收,葡萄糖被吸收后进入血液中便成为血糖.    血糖的浓度总是处于血糖的来源与去路两个过程的动态平衡之中,含量恒定在一定范围内,如正常人血糖水平处于80mg%-120mg%范围内.    维持血糖浓度恒定的因素有神经,激素及一些理化因素.中枢神经系统不仅能通过神经反射直接调节肝糖原的分解,而且还可以通过控制激素的分泌,间接控制血糖浓度.在调节血糖水平的激素中,以胰岛素和肾上腺素最为重要.胰岛素可加速血糖的氧化促进糖原的合成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肾上腺素则加速血糖的氧化促进的分解,直接和间接地增高血糖水平.这两种激素的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平衡,以维持血糖恒定.当血糖浓度超过正常值时,葡萄糖浓度可升高至160mg%-180mg%,在血糖浓度达160mg%-180mg%时,肾脏的排糖机构如阀门一样开阀了,使葡糖糖溢出肾外,随尿排出,出现糖尿. 脂类的生理功能     1脂肪是组成人体组织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磷脂和固醇等.细胞膜具有由磷脂,糖脂和胆固醇组成的类脂层.脑和外周神经组织都含有鞘磷脂.磷脂对动物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固醇是体内合成固醇类激素的重要物质,中性脂肪构成机体的储备脂肪,例如皮下脂肪等.此种脂肪一方面在机体需要时可被动用,参加脂肪代谢和供给能量,同时也可隔热保温和支持保护体内各种脏器以及关节等.      2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维生素D,E,K都溶于脂肪,称为脂溶性维生素.脂肪中往往含有一定数量的脂溶性维生素,膳食中含有一定数量的脂肪可以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3脂肪是一种富含热量的营养素    每克脂肪在体内可供给9kcal热能.一般膳食中所含的总热量约有17%-30%来自脂肪.由于脂肪富含热量,所以是一种比较浓缩的食物,可缩小食物的体积,减轻胃肠负担.脂肪在胃中停留时间较长,因此富含脂肪的事物具有较高的饱腹感.     4保护重要器官    在肾脏,心脏周围沉积着一层脂肪垫,维系和固定着这些重要的脏器,保护这些器官免受震荡和运动损伤.     5食物中的脂肪可向人体供应必须脂肪酸    如亚油酸,亚麻油酸,花生四烯酸等不饱和脂肪酸,而这些不饱和脂肪酸为人体所必需,在体内不能自行合并,必需由食物中的脂肪供给,故称为"必需脂肪酸",必需脂肪酸是细胞的组成部分,对细胞膜和线粒结构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对胆固醇的代谢和运输,对毛细血管壁的完整性都有重要作用;还有促进发育,保护皮肤和降低胆固醇等生理作用.人体缺乏必需脂肪酸将引起皮肤病,生育异常,代谢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必需脂肪酸    1基本概念  构成脂肪的脂肪酸可以分为饱和脂肪酸,具有一个不饱和双键和二个或二个以上不饱和双键的脂肪酸,后者过去称为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现多称为不饱和脂肪酸.    由于这个太学术了,不过多介绍.     2生理意义   必需脂肪酸是组织细胞的组成成分,对线粒体和细胞膜的结构特别重要.在体内必需脂肪酸参与磷脂合成,并以磷脂形式出现痄腮线粒体和细胞膜中,当动物缺乏必需脂肪酸时,皮肤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加,毛细血管的脆性和通透性增高,皮肤出现由水代谢严重紊乱引起的湿疹病变,并可发生血尿.    必需脂肪酸与类脂质代谢有密切关系,对胆固醇的代谢也很重要.胆固醇与必需脂肪酸结合后,才能在体内转运,进行正常代谢.如果缺乏必需脂肪酸,胆固醇将与一些饱和脂肪酸结合,就不能在体内正常转运代谢,并可能在体内沉积.    动物的精子形成也与必需脂肪酸有关,膳食中长期缺乏,动物可出现不孕症,授乳过程亦可发生障碍.    对于X射线引起的一些皮肤损害,必需脂肪酸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是由于新生组织生长时需要亚油酸,受损组织的修复过程也需要亚油酸.因此,有足够的必需脂肪酸存在,受损组织才可迅速修复.    必需脂肪酸的另一重要生理作用是作为前列腺素在体内合成的原料.前列腺素是一组与必需脂肪酸有关的化合物,系由亚油酸合成.前列腺素的合成不仅限于在前列腺,哺乳动物的许多组织都能合成.前列腺素可以通过其对腺苷酸环化酶活力的影响对脂肪组织的环腺苷酸的形成发生抑制作用.由于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都能激活脂肪组织和肌肉组织中的脂肪水解酶,后者可将甘油三脂分解成为游离脂肪酸和甘油,而这一作用是通过环腺苷酸来完成.所以前列腺素可以控制脂肪组织中甘油三脂的水解,即脂解作用.必需脂肪酸缺乏的大鼠,前列腺素合成减少,脂肪组织中脂解作用速度加速. 3来源和供给量   必须脂肪酸的最好食物来源是植物油类.但常吃的植物油中,菜油和茶油比其他植物油少.动物油脂中含量一般比植物油低,但相对说来,猪油比牛羊油多,禽类脂肪(鸭油,鸡油)又比猪油多,鸡蛋也较多.肉类中也是鸡肉.鸭肉较猪,瘦肉中含量比肥肉多.    关于对人体必需脂肪酸的供给量问题,一般认为至少应占每日总热量供给量的2%,则每日至少需要8g左右.婴儿对必需脂肪酸的需要较成人更为迫切,对缺乏也较敏感.    必需脂肪酸的轻度缺乏,易被忽略,可采用生化指标来检查必需脂肪酸的营养状况.当必需脂肪酸缺乏时,机体即不再由亚油酸合成花生四烯酸,而合成另外一些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一种主要的是二十碳三烯酸,以致血液中二十碳三烯酸浓度增加,而花生四烯酸浓度下降.二十碳三烯酸虽然有三个双键,但其双键位置不同,不具有必需脂肪酸的功能.因此,血液中二十碳三烯酸与二十碳四烯酸的比值可作为机体必需脂肪酸的检验指标,而且相当灵敏,膳食中亚油酸摄入量占总热量供给量的1%时,即可维持正常比值.   膳食中脂肪的供给量     膳食中脂肪供给量易受饮食习惯,季节和气候的影响,变动范围较大,不似蛋白质供给量明确.主要原因是脂肪在体内供给的热能,亦可有碳水化合物来供给.至于为了供给脂溶性维生素,必需脂肪酸以及保证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等作用,所需的脂肪并不太多,一般认为每日膳食中有50g脂肪即能满足此项.因此,我国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建议中,未明确规定脂肪的供给量;一般认为应占每日热能供给量的17%-20%左右.     今后随着生产,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民膳食中动物性食品的数量亦将不断增多,因此,脂肪摄入量亦将随之而增加,而且主要是动物性脂肪.摄入过多的脂肪,对机体不利.例如有人用含有5%脂肪的饲料喂养初断奶的小鼠,小鼠平均寿命为157天,如脂肪含量高达29%,则平均寿命为140天.还有人用大鼠进行实验,发现摄入高脂肪饲料者寿命显著缩短,所以膳食中的适量脂肪是保证合理营养的重要因素,而过量的脂肪,对机体有害.因此,应该适当控制膳食中脂肪含量,特别是动物性脂肪.应该尽量选择熔点低,消化吸收率高和含脂溶性维生素与必需脂肪酸较多的脂肪.一般情况下,植物性油脂比动物性油脂好,最后,还应注意,膳食中脂肪供给量不仅包括烹调用的食油,还应将各种事物本身所含有脂肪也计算在内.  运动员对膳食的需要量    对于能量消耗大,机体散热较多和长时间运动项目,如马拉松跑,滑雪和游泳等,应适当增加脂肪供给量的比例.运动员膳食中,脂肪的供给量一般应占总热量的30%左右,脂肪的摄取量按每千克体重1.5g为宜,,而且应多用植物性脂肪和磷脂(大豆中含量高),动物性脂肪不宜超过总热量的10%.近年来有人提出运动员食用麦芽油可增强耐久力,因为麦芽油中含有亚油酸,亚油酸可转变成肌糖原贮存起来.此外麦芽糖中还含有较多的维生素E 和植物固醇.据调查,我国运动员膳食中脂肪摄入量过多,主要是重副食轻主食,猪肉供应比重过重,烹调中油脂过多,这是运动员膳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对于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教材中首先介绍了ATP水解和重新合成的过程:ATP与ADP的转化中,ATP的第二个和第三个磷酸之间的高能磷酸键对于细胞中能量的捕获、贮存和释放都是很重要的。第二个高能磷酸键的末端,能很快地水解断裂,于是ATP转换为ADP,能量随之释放出来以用于各项生命活动;同样,在提供能量的条件下,也容易加上第三个磷酸,使ADP又转化为ATP。在ATP与ADP的转化过程中都需要酶的参与,活细胞内这个过程是永无休止地循环进行的。 同时还介绍了ATP与ADP的这种相互转化是十分迅速的,ATP在细胞中的含量是很少的,如肌细胞中的ATP只能维持肌肉收缩2钞钟左右。从而易于引发学生讨论ADP-ADP循环的意义,同时可使学生加强ATP是生物体维持各项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的观点。 对于ATP的形成途径,教材是在介绍了ADP-ATP循环的基础上,从动物(包括人体)和绿色植物两方面进行了阐述。对动物而言,产生ATP途径是是氧化磷酸化,即呼吸作用;对植物而言,产生ATP的过程包括氧化磷酸化(呼吸作用)和光合磷酸化(光合作用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及这种转化在能量的储存、转移和利用中的作用,是本节学习的难点。为使学生的讨论顺利进行,教师应适时给学生以下提示:其一,细胞内ATP的含量是相对稳定的;其二,ATP在细胞内的含量是极少的,其三,细胞内的糖类、脂类等能源物质不能被细胞直接利用,ATP的水解后释放的能量才是细胞内各种生命活动的直接能量来源;其四,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不能为生物体直接利用,只有这些能量转移给ATP,且ATP水解后释放的能量才可被细胞利用。最终应使学生认识到ATP与ADP之间高效、迅速的转化是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的,ATP是生物体的直接能源,是细胞能量代谢的"通用货币"。 5.ATP的形成途径也不宜太深入,因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具体过程还没学到。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ATP中的化学能,并将ATP中的化学能最终储存在糖类等有机物中,即光合作用过程中固定的光能是绿色植物、动物和人形成的ATP的能量源泉。 ATP和ADP在体内总是处于不停地转化中,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蛋白质代谢与运动的关系        1合成蛋白质.现已证明,依次赛跑或游泳可使肝脏和肌肉中的蛋白质合成减慢,其减慢速度看来与运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成正比,动物实验结果指出,那些跑的精疲力竭的老鼠的肌蛋白的合成速度可比对照组的低70%.     2蛋白质的分解.运动对蛋白质分解作用的影响,各文献不一致,有人实验的结果明肌肉和肝脏中蛋白质分解利用在耐力运动时加强,这些变化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3氨基酸的氧化.许多报告肯定地认为,耐力运动时亮氨酸的氧化作用是增强的(其氧化速度与运动强度成正比,在最大吸氧量时氧化速度比安静时快5-6倍).但是否运动会增强所有氨基酸的氧化作用.仍有待证明.某些氨基酸的中间代谢可产生三羧酸循环的代谢产物,这对运动时肌肉代谢有着良好的作用,因为它可提高三羧酸循环对由葡萄糖和游离脂肪酸生成的乙酰辅酶A的氧化能力,另外,这些氨基酸的代谢产物还可通过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和丙酮酸激酶的作用转变成丙酮酸盐.丙酮酸盐生成增多可导致运动时氨基酸氧化作用增强.     4糖异生.运动时氨基酸的糖异生作用是增加的.实验证明,运动中内脏对糖异生前体的吸收作用是增强的,并与运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成正比.糖异生过程是利用氨基酸的一个潜在重要途径,因为它有利于补充葡萄糖,从而防止运动时的低血糖症.     2构成机体成分和参与细胞有多种活动    糖蛋白,粘蛋白,糖脂和核酸等参与构成细胞核,细胞膜,细胞间质和结缔组织,神经鞘等,某些糖类也是一些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物质如抗体,某些酶和激素的组成成分.    3抗生酮作用  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糖白质分解代谢中彻底氧化释放能量的一个共同途径,若缺乏糖,脂肪分解不能经三羧酸循环而完全氧化,因而形成丙酮,β-羟丁酸和乙酰乙酸(酮体).当酮体在血液中达到一定浓度即发生酮病,引起酸中毒. 4保肝解毒作用   当肝糖原储备较为充足时,肝脏对某些化学毒物如四氯化碳,酒精,砷等有较强解毒能力,对各种细菌毒素的抵抗力增强,摄入足够的糖可使肝脏中肝糖原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即可保持肝脏免收有害因素的损害,又能保持肝脏正常的解毒功能.    5节省蛋白质   当蛋白质与糖一起被摄入时,氮在体内储留量比单独摄入蛋白质时要多,主要因为糖氧化了ATP的形成,有利于氨基酸的活化以及合成蛋白质.当热量不足时,增加糖的供给量,可见氨基酸在血中的含量降低,且对其他组织的供应和尿氮的排出都减少,保留的氮重新被利用.这种糖接生蛋白质消耗的特异作用称为糖对蛋白质的庇护作用.     6食物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   促进结肠功能,有助于排便;食物纤维还能调节脂质代谢及肠道内细菌代谢,延缓人体对糖的结合,对抗化学药物及食品添加剂的有害作用;食物县委可缩短肠内容物通过肠道时间,从而可减少致癌物质与肠壁的接触.  膳食中的糖主要是淀粉和食糖.淀粉在口腔中经过咀嚼被磨碎.与唾液混合,在近乎中性条件下,淀粉经唾液淀粉酶的作用,其中一部分被水解形成麦芽糖.食物团吞入胃后,唾液淀粉酶在还未被胃酸破坏以前仍继续进行消化作用,当食物团被胃酸浸透后淀粉的消化作用受阻抑.食物进入十二指肠时,胃酸被胰液中的碳酸氢纳中和,为小肠中消化酶作用提供必要的碱性环境.此后,转运小肠的淀粉及麦芽糖等,经胰液淀粉酶,麦芽糖酶,蔗糖酶和乳糖酶等相继水解为葡糖糖,果糖,半乳糖等单糖,通过小肠黏膜细胞被吸收,葡萄糖被吸收后进入血液中便成为血糖.    血糖的浓度总是处于血糖的来源与去路两个过程的动态平衡之中,含量恒定在一定范围内,如正常人血糖水平处于80mg%-120mg%范围内.    维持血糖浓度恒定的因素有神经,激素及一些理化因素.中枢神经系统不仅能通过神经反射直接调节肝糖原的分解,而且还可以通过控制激素的分泌,间接控制血糖浓度.在调节血糖水平的激素中,以胰岛素和肾上腺素最为重要.胰岛素可加速血糖的氧化促进糖原的合成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肾上腺素则加速血糖的氧化促进的分解,直接和间接地增高血糖水平.这两种激素的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平衡,以维持血糖恒定.当血糖浓度超过正常值时,葡萄糖浓度可升高至160mg%-180mg%,在血糖浓度达160mg%-180mg%时,肾脏的排糖机构如阀门一样开阀了,使葡糖糖溢出肾外,随尿排出,出现糖尿. 脂类的生理功能     1脂肪是组成人体组织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磷脂和固醇等.细胞膜具有由磷脂,糖脂和胆固醇组成的类脂层.脑和外周神经组织都含有鞘磷脂.磷脂对动物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固醇是体内合成固醇类激素的重要物质,中性脂肪构成机体的储备脂肪,例如皮下脂肪等.此种脂肪一方面在机体需要时可被动用,参加脂肪代谢和供给能量,同时也可隔热保温和支持保护体内各种脏器以及关节等.      2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维生素D,E,K都溶于脂肪,称为脂溶性维生素.脂肪中往往含有一定数量的脂溶性维生素,膳食中含有一定数量的脂肪可以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3脂肪是一种富含热量的营养素    每克脂肪在体内可供给9kcal热能.一般膳食中所含的总热量约有17%-30%来自脂肪.由于脂肪富含热量,所以是一种比较浓缩的食物,可缩小食物的体积,减轻胃肠负担.脂肪在胃中停留时间较长,因此富含脂肪的事物具有较高的饱腹感.     4保护重要器官    在肾脏,心脏周围沉积着一层脂肪垫,维系和固定着这些重要的脏器,保护这些器官免受震荡和运动损伤.     5食物中的脂肪可向人体供应必须脂肪酸    如亚油酸,亚麻油酸,花生四烯酸等不饱和脂肪酸,而这些不饱和脂肪酸为人体所必需,在体内不能自行合并,必需由食物中的脂肪供给,故称为"必需脂肪酸",必需脂肪酸是细胞的组成部分,对细胞膜和线粒结构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对胆固醇的代谢和运输,对毛细血管壁的完整性都有重要作用;还有促进发育,保护皮肤和降低胆固醇等生理作用.人体缺乏必需脂肪酸将引起皮肤病,生育异常,代谢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必需脂肪酸    1基本概念  构成脂肪的脂肪酸可以分为饱和脂肪酸,具有一个不饱和双键和二个或二个以上不饱和双键的脂肪酸,后者过去称为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现多称为不饱和脂肪酸.    由于这个太学术了,不过多介绍.     2生理意义   必需脂肪酸是组织细胞的组成成分,对线粒体和细胞膜的结构特别重要.在体内必需脂肪酸参与磷脂合成,并以磷脂形式出现痄腮线粒体和细胞膜中,当动物缺乏必需脂肪酸时,皮肤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加,毛细血管的脆性和通透性增高,皮肤出现由水代谢严重紊乱引起的湿疹病变,并可发生血尿.    必需脂肪酸与类脂质代谢有密切关系,对胆固醇的代谢也很重要.胆固醇与必需脂肪酸结合后,才能在体内转运,进行正常代谢.如果缺乏必需脂肪酸,胆固醇将与一些饱和脂肪酸结合,就不能在体内正常转运代谢,并可能在体内沉积.    动物的精子形成也与必需脂肪酸有关,膳食中长期缺乏,动物可出现不孕症,授乳过程亦可发生障碍.    对于X射线引起的一些皮肤损害,必需脂肪酸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是由于新生组织生长时需要亚油酸,受损组织的修复过程也需要亚油酸.因此,有足够的必需脂肪酸存在,受损组织才可迅速修复.    必需脂肪酸的另一重要生理作用是作为前列腺素在体内合成的原料.前列腺素是一组与必需脂肪酸有关的化合物,系由亚油酸合成.前列腺素的合成不仅限于在前列腺,哺乳动物的许多组织都能合成.前列腺素可以通过其对腺苷酸环化酶活力的影响对脂肪组织的环腺苷酸的形成发生抑制作用.由于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都能激活脂肪组织和肌肉组织中的脂肪水解酶,后者可将甘油三脂分解成为游离脂肪酸和甘油,而这一作用是通过环腺苷酸来完成.所以前列腺素可以控制脂肪组织中甘油三脂的水解,即脂解作用.必需脂肪酸缺乏的大鼠,前列腺素合成减少,脂肪组织中脂解作用速度加速. 3来源和供给量   必须脂肪酸的最好食物来源是植物油类.但常吃的植物油中 ,菜油和茶油比其他植物油少.动物油脂中含量一般比植物油低,但相对说来,猪油比牛羊油多,禽类脂肪(鸭油,鸡油)又比猪油多,鸡蛋也较多.肉类中也是鸡肉.鸭肉较猪,瘦肉中含量比肥肉多.    关于对人体必需脂肪酸的供给量问题,一般认为至少应占每日总热量供给量的2%,则每日至少需要8g左右.婴儿对必需脂肪酸的需要较成人更为迫切,对缺乏也较敏感.    必需脂肪酸的轻度缺乏,易被忽略,可采用生化指标来检查必需脂肪酸的营养状况.当必需脂肪酸缺乏时,机体即不再由亚油酸合成花生四烯酸,而合成另外一些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一种主要的是二十碳三烯酸,以致血液中二十碳三烯酸浓度增加,而花生四烯酸浓度下降.二十碳三烯酸虽然有三个双键,但其双键位置不同,不具有必需脂肪酸的功能.因此,血液中二十碳三烯酸与二十碳四烯酸的比值可作为机体必需脂肪酸的检验指标,而且相当灵敏,膳食中亚油酸摄入量占总热量供给量的1%时,即可维持正常比值.   膳食中脂肪的供给量     膳食中脂肪供给量易受饮食习惯,季节和气候的影响,变动范围较大,不似蛋白质供给量明确.主要原因是脂肪在体内供给的热能,亦可有碳水化合物来供给.至于为了供给脂溶性维生素,必需脂肪酸以及保证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等作用,所需的脂肪并不太多,一般认为每日膳食中有50g脂肪即能满足此项.因此,我国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建议中,未明确规定脂肪的供给量;一般认为应占每日热能供给量的17%-20%左右.     今后随着生产,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民膳食中动物性食品的数量亦将不断增多,因此,脂肪摄入量亦将随之而增加,而且主要是动物性脂肪.摄入过多的脂肪,对机体不利.例如有人用含有5%脂肪的饲料喂养初断奶的小鼠,小鼠平均寿命为157天,如脂肪含量高达29%,则平均寿命为140天.还有人用大鼠进行实验,发现摄入高脂肪饲料者寿命显著缩短,所以膳食中的适量脂肪是保证合理营养的重要因素,而过量的脂肪,对机体有害.因此,应该适当控制膳食中脂肪含量,特别是动物性脂肪.应该尽量选择熔点低,消化吸收率高和含脂溶性维生素与必需脂肪酸较多的脂肪.一般情况下,植物性油脂比动物性油脂好,最后,还应注意,膳食中脂肪供给量不仅包括烹调用的食油,还应将各种事物本身所含有脂肪也计算在内.  运动员对膳食的需要量    对于能量消耗大,机体散热较多和长时间运动项目,如马拉松跑,滑雪和游泳等,应适当增加脂肪供给量的比例.运动员膳食中,脂肪的供给量一般应占总热量的30%左右,脂肪的摄取量按每千克体重1.5g为宜,,而且应多用植物性脂肪和磷脂(大豆中含量高),动物性脂肪不宜超过总热量的10%.近年来有人提出运动员食用麦芽油可增强耐久力,因为麦芽油中含有亚油酸,亚油酸可转变成肌糖原贮存起来.此外麦芽糖中还含有较多的维生素E 和植物固醇.据调查,我国运动员膳食中脂肪摄入量过多,主要是重副食轻主食,猪肉供应比重过重 ,烹调中油脂过多,这是运动员膳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对于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教材中首先介绍了ATP水解和重新合成的过程:ATP与ADP的转化中,ATP的第二个和第三个磷酸之间的高能磷酸键对于细胞中能量的捕获、贮存和释放都是很重要的。第二个高能磷酸键的末端,能很快地水解断裂,于是ATP转换为ADP,能量随之释放出来以用于各项生命活动;同样,在提供能量的条件下,也容易加上第三个磷酸,使ADP又转化为ATP。在ATP与ADP的转化过程中都需要酶的参与,活细胞内这个过程是永无休止地循环进行的。 同时还介绍了ATP与ADP的这种相互转化是十分迅速的,ATP在细胞中的含量是很少的,如肌细胞中的ATP只能维持肌肉收缩2钞钟左右。从而易于引发学生讨论ADP-ADP循环的意义,同时可使学生加强ATP是生物体维持各项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的观点。 对于ATP的形成途径,教材是在介绍了ADP-ATP循环的基础上,从动物(包括人体)和绿色植物两方面进行了阐述。对动物而言,产生ATP途径是是氧化磷酸化,即呼吸作用;对植物而言,产生ATP的过程包括氧化磷酸化(呼吸作用)和光合磷酸化(光合作用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及这种转化在能量的储存、转移和利用中的作用,是本节学习的难点。为使学生的讨论顺利进行,教师应适时给学生以下提示:其一,细胞内ATP的含量是相对稳定的;其二,ATP在细胞内的含量是极少的,其三,细胞内的糖类、脂类等能源物质不能被细胞直接利用,ATP的水解后释放的能量才是细胞内各种生命活动的直接能量来源;其四,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不能为生物体直接利用,只有这些能量转移给ATP,且ATP水解后释放的能量才可被细胞利用。最终应使学生认识到ATP与ADP之间高效、迅速的转化是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的,ATP是生物体的直接能源,是细胞能量代谢的"通用货币"。 5.ATP的形成途径也不宜太深入,因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具体过程还没学到。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ATP中的化学能,并将ATP中的化学能最终储存在糖类等有机物中,即光合作用过程中固定的光能是绿色植物、动物和人形成的ATP的能量源泉。 ATP和ADP在体内总是处于不停地转化中,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蛋白质代谢与运动的关系        1合成蛋白质.现已证明,依次赛跑或游泳可使肝脏和肌肉中的蛋白质合成减慢,其减慢速度看来与运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成正比,动物实验结果指出,那些跑的精疲力竭的老鼠的肌蛋白的合成速度可比对照组的低70%.     2蛋白质的分解.运动对蛋白质分解作用的影响,各文献报告不一致,有人实验的结果表明肌肉和肝脏中蛋白质分解利用在耐力运动时加强,这些变化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3氨基酸的氧化.许多报告肯定地认为,耐力运动时亮氨酸的氧化作用是增强的(其氧化速度与运动强度成正比,在最大吸氧量时氧化速度比安静时快5-6倍).但是否运动会增强所有氨基酸的氧化作用.仍有待证明.某些氨基酸的中间代谢可产生三羧酸循环的代谢产物,这对运动时肌肉代谢有着良好的作用,因为它可提高三羧酸循环对由葡萄糖和游离脂肪酸生成的乙酰辅酶A的氧化能力,另外,这些氨基酸的代谢产物还可通过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和丙酮酸激酶的作用转变成丙酮酸盐.丙酮酸盐生成增多可导致运动时氨基酸氧化作用增强.     4糖异生.运动时氨基酸的糖异生作用是增加的.实验证明,运动中内脏对糖异生前体的吸收作用是增强的,并与运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成正比.糖异生过程是利用氨基酸的一个潜在重要途径,因为它有利于补充葡萄糖,从而防止运动时的低血糖症.
/
本文档为【运动营养学总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