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家庭教育学 我国传统家庭家庭教育思想

家庭教育学 我国传统家庭家庭教育思想

2017-09-19 7页 doc 29KB 162阅读

用户头像

is_496339

暂无简介

举报
家庭教育学 我国传统家庭家庭教育思想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思想的批判与继承  讲稿整理 一、我国传统教育的目的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
家庭教育学 我国传统家庭家庭教育思想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思想的批判与继承  讲稿整理 一、我国传统教育的目的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怎样治理国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讨厌的,不加给别人;要得众、慎得、生财、举贤。“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见贤能举,举而能先。《大学》寄托了古人内圣外王的理想。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人教”文化(钱穆),在夏商之前,中国文化属于巫鬼文化,在周朝开始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以后,中国文化进入宗法文化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以血缘为纽带,以宗族为核心,以家庭为基础,维护父权、族权。在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孔子、孟子的继承与发展,形成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到了汉代,最高统治者“独尊儒术”,儒家文化得到高度的继承与发展,并代代相传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的文化。 宗法制社会是由父系家族构成的宗法关系首先是家族关系,以家族为本位。孟子云“积家而成国”儒家的思想“天下国家”“家国一体”的伦理思想都确定了家庭、国家、社会的关系。这几句话的意思就是:在中国古代,国家是家庭的放大,而人伦关系本质上也就是家庭伦理关系,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类关系中,父子、夫妇、兄弟是关于家庭中的伦理关系,而君臣是对父子的仿效,朋友关系是对兄弟关系的类推。 因为国家是家庭的放大,所以以“家”为本位再进一步具体化,就是以个人的治理为本位。儒家经典《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神秀而后假期,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于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的准则。奠定了历代重视家庭教育的理论根基。 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目的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同的社会阶层其侧重有所不同,统治者自西周开始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从其维护统治的角度出发高度重视嫡长子教育,家庭教育成为培养统治者的重要环节。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孔子对孔鲤的庭训,父亲的教诲)奠定了士大夫“诗书传家”“以礼治家”的传统。,明代中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家教伦理也逐渐由统治阶层向平民百姓普及。统治阶级认为通过百姓家教可以敦风厉俗,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和维护社会稳定。 在我国传统家庭教育中,不同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教育目的。历代帝王家教重在培养统治者,官僚士大夫家教以“修齐治平”为目标,倡导平民家教则为了敦风化俗、使百姓守分安命。 二、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内容 自先秦至近代,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内容表现出一定的承继性,具有重品德教育、重经纶教育、重胎教及童蒙教育等特点。 1. 以“孝悌”为主的封建伦常教育 伦常,我国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封建时代称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为五伦,认为这种尊卑、长幼的关系是不可改变的常道,称为伦常。 春秋时期: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礼。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孩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要讲究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重视道德教育 以德为本的教育主张。 真正的孝?体现他思想中有一定的民主性。(反对过度体罚,子女可以提建议)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这句话的白化文大意是: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战国时期: 孟子: 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朋友有信,夫妇有别,长幼有序”的五伦之道。  “父子不责善”——性本善。 荀子: “隆礼”——在家庭中强调家长的至尊地位,重视家庭礼义,规定了繁琐的仪容举止规范,并对“子不从父命”规定了条件。——性恶论 其思想反映了封建家长制礼法束缚不断加强的趋势。 韩非:教子必须严,“爱不如刑”,提倡父亲常用体罚。——法家思想 秦代: 李斯 严酷的法家思想  以法令的形式强行推行家庭伦理 对后世影响深远。 汉代:(西汉 董仲舒): 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伦理纲常体系确立。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上下级)       五常:仁、义、礼、智、信。(平级)       两者合起来,成为处理纵横关系网的基本要求。 (东汉)《白虎通》——三纲六纪 三纲:君臣、父子、夫妇。 六纪: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 变成了单纯的上下级关系,形成了无处不在的服从。 宋代: 理学 (儒佛道) 理学将封建伦常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家教伦理化倾向更加突出。 明清:  程朱的文教政策  强化了伦理道德教育 家教内容中充斥着伦理道德的说教。     顾宪成《家训》中将“五伦”视作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必须无条件服从,赞成“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观点。 “孝悌为本”的封建伦常教育历经各个朝代统治者的矫饰,致使家教伦理化达到了顶峰。 2. 以“勤、俭”为主的处世道德教育 在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勤俭”被看作一个人成长的最重要的品质。 (1)春秋时期“敬姜教子”——勤则善心生,逸则恶心生。 唯“勤”故能思“俭”,俭朴则善心生 敬姜是鲁国大夫公文伯的母亲,有一天,公文伯朝见鲁君后回家,看到母亲正在绩麻,就对母亲说:像我们这样的家庭,您还要绩麻,季孙看了会生气的,以为我不能侍奉您老人家哪!敬姜听罢儿子的报怨,训诫道:“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她认为,上自天子、诸侯、三公、九卿,下至黎民百姓,都必须劳动,或劳心、或劳力,才能政清人和、国泰民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础和前提。在此敬姜阐发了一个最朴素的真理:勤勉不怠国则兴;逸乐怠慢国则败。敬姜的诫子家训是载于《国语》上的有名的家训,敬姜因这篇出色的《论劳逸》之文成为有名的贤母。 (2) “俭”常与“约”相连,一个人能处处节俭,说明他有很强的自制、自律能力。 北宋,司马光《训俭示康》(是司马光写给儿子司马康,训诫他崇尚节俭的一篇家训)中论述了:俭,为道德自律奠定基础,侈,为走向犯罪深渊准备条件。 “成由俭,败由奢。” 3. 以儒家经典为主的文化知识教育 夏商周三代的家学普遍偏重于天文、历法等应用科技知识。 汉武帝“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确定为官方正统思想,百姓只有通儒经才能仕途荣达。 世传“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重儒学而轻科技的社会心理由此形成。 魏晋南北朝:儒经仍是家学的主要内容,但文学、史学、律学、医学、科技、玄学等也是家学的重要内容。 隋唐:科举制度确立 科举主要以儒家经典及诗赋等为考试内容,“取富贵”成为劝子读书的激励手段,这是当时普遍的社会心态。 宋代:文教政策 学校、科举更为发达,读书作官被人们视为振兴门户的必由之路。 明清时期:加强了思想文化专治 尊经崇儒的国策以及八股文的兴起,将人们的思想统一于程朱理学。 三、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方法 1、注重严、爱结合     《周易.家人》中有着丰富的家教思想,在教子之道上突出“严”字,为我国古代家教奠定了理论基础。这里的严并不是随意打骂,而是有四层意思:一是家长在家庭中有至尊的地位。二是家庭成员各正其为、各尽其责。三是指家教之严并非仅仅是事后惩罚,更在于防微杜渐。四指严爱结合。光有严厉并不能让人真正心服,真正的教子之道还应该有爱。五是指家长要有威信,不光威严。     南北朝时颜之推第一次提出较为系统的家教理论,其中家教原则中重要的一条即为“威严而有慈”。父子间应该严肃,不可以因为过于亲密而不庄重,会使孩子对父母心生怠慢。父母子女间必须有骨肉之爱,但又不可简略必要的礼节,否则就做不到父慈子孝。颜之推还提出要戒溺爱,严教才是真正爱子的体现。 2、强调以身作则。 《周易.家人卦》中就已提出“教子与律己相结合”。当家长的必须以身作则,才能有教子女的威信。以身做范虽主要是对家长提出的要求,但同时也是对全体家庭成员的要求。 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中,修身是基础,因此,儒家十分重视个人人格的培养塑造,并通过个人人格来影响他人。 颜之推在家庭教育中广泛地使用了身教示范的方法,他认为子女在家庭中接受教育,大都是在活动中无意识地接受的,家长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因而,我国古代很多人写的家训、家书中,比较普遍地采用了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亲身感受来教育子女的教育方式,这样无形之中对子孙起到了一种榜样的示范作用。颜之推《颜氏家训》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3、重视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历来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重要原则,提出培养孩子要像处理、使用木材一样,做到“各得其宜” 孔子十分注意因材施教,孔子的学生冉求做事胆小畏缩,而仲由胆大冒进、好胜,针对他们两人不同性格特点,孔子采取不同教育方法,对冉求,孔子鼓励他要敢于前进,对仲由,孔子教育他要先退一步,不要冒失行事。 4、注重启蒙艺术       我国古代家庭的启蒙教育重在启蒙的艺术、方法和技巧,强调启蒙的途径和手段,甚至用现身说法来进行启蒙。如:岳母刺字。 5、运用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         循序渐进是指根据子女不同时期发展特点进行教育,同我国重视早期教育的优良传统相一致,我国在很早就发现儿童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并根据这些发展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 6、注重环境塑造的教育方法。           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视环境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广为流传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生动的例证。 四、传统家庭教育的近代转型 传统家庭教育: 正所谓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目的和内容。我国家国同构的政治模式和《大学》中所奠定的政治——教育逻辑,使我国传统家庭教育呈现出厚重的政治色彩。纵观历朝历代可以看出传统家庭教育以促进子弟修身养性、立徳成人为根本。 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在家国同构的格局下,家是小国,国是大家。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 评价:传统家庭教育虽然在内容、方法、原则上有许多宝贵的经验,但其专制性对人性的压抑是严重的,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很大的阻碍作用。 传统家庭教育的近代转型: 从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渐从封建社会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传统社会结构开始逐渐瓦解,与此相应,传统的家庭教育也逐渐崩溃,开始了转折和变革的历程: 1、从家庭教育内容上看:西语、西技、西艺被引入家庭教育内容之中。在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中时期,曾国藩在家庭教育中主张儿子曾纪泽和曾纪鸿学洋务西语和西技,后来曾纪泽成为清末爱国外交家,曾纪鸿则精通算学,说明西学对他们的影响很大。 2、从家庭教育思想上看:1898年维新运动时期,家庭教育全面引进西方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如民主平等思想;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蔡元培提出“培养共和国健全人格”的目标,传统的子女观受到更深刻的批判;经过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一种符合时代精神的民主、平等的儿童观和子女管已在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家庭教育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理论和儿童心理学成果,从而把家庭教育建立在近代教育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其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是陈鹤琴。他以西方儿童心理学为基础,提出了一系列家庭教育的原则,成为我国家庭教育原则由经验型转为科学型的重要标志。 3、从家庭教育制度上看:受西方议会制度、法律制度影响,1903年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中有《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规定设立蒙养院,招收3-7岁的幼儿。标志着近代家庭教育法制化的开始。 继承和发扬:  近代地主阶级改良派及先进知识分子在重视学习西方家庭教育思想的同时,从未放弃对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精华的继承和发扬。他们继承古代爱国主义传统并结合近代社会发展特点,构成了近代家庭教育反帝反封建的时代新特点。林则徐曾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赵戌登程口占示家人》),林纾说“汝能心心爱国,心心爱民,即属行孝于我”(《畏庐文集》),鲜明地表现了当时家庭教育反帝反封建的特点。 总评: 我国家庭教育的近代转型是在社会结构近代转型的情况下逐步实现的,存在几千年的传统家庭教育在鸦片战争后百年间基本上转变为近代形态。但这种由外而内的被动转变是不彻底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近代家庭教育只在官僚、地主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及知识分子等社会阶层中存在。 2、传统家庭教育思想尤其是“长者本位”等思想的影响依然根深蒂固。 长者本位,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国传统社会,以长者为本位,‘所有小孩,只是他父母福气的,并非将来的‘人’的萌芽”。父辈长者的尊严、地位、权势至高无上;子辈幼者则毫无独立价值,只是父辈长者生命价值的体现和延续.长者把幼者仅仅作为传宗接代的工具。
/
本文档为【家庭教育学 我国传统家庭家庭教育思想】,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