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医方剂歌诀

2017-09-26 16页 doc 35KB 185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9945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医方剂歌诀中医方剂歌诀 平肝潜阳是中医治法中正治法的其中一种.何谓正治法?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也.常用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既是.平肝潜阳也在正治法其中.平肝潜阳适用于肝阳上亢证的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头重脚轻,舌红少苔,脉弦有力.出现肝阳上亢证的病理机制就是肝阴不足,不能制阳,致使肝阳偏亢所表现的证候.这里体现出阴阳失去平衡,而显阳亢阴虚的病机.治疗就要从调整阴阳入手,平抑亢奋的肝阳,也就是所谓的潜阳,补充已损的阴质.这里的"潜",在易经"乾"挂中作了详细的...
中医方剂歌诀
中医方剂歌诀 平肝潜阳是中医治法中正治法的其中一种.何谓正治法?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也.常用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既是.平肝潜阳也在正治法其中.平肝潜阳适用于肝阳上亢证的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头重脚轻,舌红少苔,脉弦有力.出现肝阳上亢证的病理机制就是肝阴不足,不能制阳,致使肝阳偏亢所表现的证候.这里体现出阴阳失去平衡,而显阳亢阴虚的病机.治疗就要从调整阴阳入手,平抑亢奋的肝阳,也就是所谓的潜阳,补充已损的阴质.这里的"潜",在易经"乾"挂中作了详细的注解.其中易经"乾"挂爻辞初九爻这样说的:潜龙勿用,阳在下也.是说龙潜藏在水中,这种象征阳的物体还没有出现上亢的迹象. 而在易经"乾"挂上九爻辞却是另一种相反的象征,"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这里"亢"和"潜",一阳一阴,一上一下,形成鲜明的对比. 而平肝潜阳中的"潜"字,本人认为,应该和易经"乾"挂中卦辞的"潜"字讲法意同. 歌诀:以课本顺序为主。 肝火上炎:龙胆泻肝汤 龙胆黄芩栀子炒,泽泻木通车前草 当归生地皆酒炒,柴胡甘草奏奇效 备注:应为车前子,这样好记。 胃火炽盛证:清胃散 胃火一证证如何,苔黄脉数兼口渴 生地当归麻丹皮,黄连为君量需多 备注:升麻 大肠热结证:大承气汤 便秘腹痛肠实证,舌红苔黄口少津 大黄厚朴显奇能,枳实芒硝共建功 备注:津可读为晶,不好意思,本地就这样念 热毒蕴结证:仙方活命饮 火毒炽盛用仙方,白芷贝母赤芍防 归尾甘草皂角刺,没山花粉和乳香 陈皮再加金银花,祛毒化火病无恙 备注:没山即没药、穿山甲 脾气虚证:四君子汤 纳少便溏兼腹胀,倦怠神疲面色苍 人参白术茯苓草,健脾益气君子汤 肺气虚证:补肺汤 咳嗽气喘痰清稀,自汗畏风懒言语 人参黄芪兼熟地,五味紫菀桑白皮 心气虚证:养心汤 心悸气短为气虚,面白神疲脉无力 双茯当川远志草,二仁五味半夏曲 人参肉桂加黄芪。 备注:柏子仁、酸枣仁、茯苓、茯神 肾气亏虚证:大补元煎 腰酸健忘兼耳鸣,头晕脉弱性欲冷 人参熟地山枸杞,山草当归并杜仲 备注:山药、山茱萸 心血虚证:人参养荣汤 头晕多梦和心悸,健忘面白兼脉细 白归心白草陈皮,五味茯苓远熟地 人参养荣靠黄芪 肝血虚证:四物汤 头晕眼花四肢麻,经少色淡视力花 当归川穹芍地黄,四物一出安天下 心阴虚证:天王补心丹 烦热头晕心悸怔,失眠健忘还多梦 二仁三参远桔梗,地朱五归合茯苓 备注:柏子仁、酸枣仁,人参、丹参、玄参 肺阴虚证:百合固金汤 干咳少痰或带血,口噪音哑两颧红 二地白贝草桔梗,百合玄参归麦冬 肝阴虚证:一贯煎 头晕眼花目干涩,肋痛颧红五心热 沙参麦冬当归子,枸杞生地得解脱。 备注:川楝子 肾阴虚证:六味地黄丸 腰膝酸痛男遗精,齿动发脱晕耳鸣 熟地山萸干山药,泽泻丹皮共茯苓 胃阴虚证:益胃汤 口燥咽干胃胀痛,干呕呃逆舌少津 沙参生地合冰糖,再加玉竹与麦冬 亡阴证:生脉饮 亡阴一证汗如雨,舌干烦渴与面红 急用人参补元气,再添五味与麦冬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医经卷 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难经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 黄帝明堂经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诸病源候论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金匮卷 金匮要略心典 金匮要略浅注 金匮玉函经二注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备急千金要方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伤寒卷 注解伤寒论 伤寒贯珠集 尚论篇 阴证略例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伤寒卷(续) 伤寒明理论 伤寒来苏集 此事难知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方剂卷 苏沈良方 普济本事方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方剂卷(续) 三因极一病症方论 医方集解 易简方 全生指迷方 串雅内编 串雅外编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内科卷 脾胃论 证治汇补 血证论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内科卷 (续) 内外伤辨惑论 金匮翼 医林改错 理虚元鉴 痰火点雪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外科卷 外科精义 外科正宗 外科证治全生集 疡科心得集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诊法卷 脉经 察病指南 濒湖脉学 四诊抉微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养生卷 寿亲养老新 养生类要 老老恒言 寿世青编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本草卷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本草纲目拾遗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本草卷(续) 本草备要 本经逢原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医案卷 寓意草 洄溪医案 王氏医案 王氏医案续编 诊余集 柳选四家医案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伤科卷 伤科汇纂 伤科补要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例,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不 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入真景也。服药祛疾,虽系微事,亦初学之要领也。诸凡杂病,服药汗吐后,邪气虽[难]平,精气被夺,致令五脏虚疲,当即据证服补汤数剂以补之。不然,时日久旷,或变为损证,则生死转侧耳。谨将五脏虚实证候悉列于左,庶几识别无误焉。 辨肝脏病证文并方 肝虚则恐,实则怒。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虚则目 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澹澹然如人将捕之。气逆则耳聋,颊肿,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则 善瘛,节时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瘛。 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也。 小泻肝汤 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当有干呕]者方: 枳实(熬)芍药生姜各三两 上三味以清浆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不瘥,即重作服之。 大泻肝汤 治头痛目赤,多恚怒,胁下支满而痛,痛连少腹迫急无奈方: 枳实(熬)芍药甘草(炙)各三两黄芩大黄生姜(切)各一两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 小补肝汤 治[心中]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越汗出,头目眩运者方: 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大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当从)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心中悸者,[加]桂枝一两半;冲气盛者,加五味子一两半。头苦眩者,加术一两半。干呕者,去大枣,加生姜一两半。中满者,去大枣;心中如饥者,还用枣;咳逆头苦痛者,加细辛一两半;四肢冷,小便难者,加附子一枚,炮。 大补肝汤 治肝气虚,其人恐惧不安,气自少腹上冲咽,呃声不止,头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呕不能食,脉弱而结者方: 桂心干姜五味子(各三两)旋覆花代赭石(烧,一方作牡丹皮,当从)竹叶(各一两)大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当从)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升] 辨心脏病证文并方 心虚则悲不已,心实则笑不休。 心病者,心胸内痛,胁下支满,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手少阴、太阳,及舌下血者。其变,刺郄中血者。 邪在心,则病心中痛,善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经云:“诸邪在心者,皆心胞代受,故证如是。” 陶云:心德在耎?。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小泻心汤 治心中卒急痛,胁下支满,气逆攻膺背肩胛间,不可饮食食之反笃者方: 龙胆草栀子(打,各三两)戎盐(如杏子大三枚,烧赤) 上三味,以酢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少顷,得吐瘥。 大泻心汤 治暴得心腹痛,痛如刀刺,欲吐不吐,欲下不下,心中懊憹,胁背胸支满,腹中迫急,不可奈者方: 龙胆草栀子(捣,各三两)苦参升麻(各二两)豉(半升)戎盐(如杏子大三枚) 上六味,以酢六升,先煮前五味,得三升许,去滓。内戎盐,稍煮待消已,取二升,服一升,当大吐,吐已必自泻下,即瘥(一方无苦参,有通草二两,当从) 小补心汤 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方。 栝蒌(一枚,捣)薤白(八两)半夏(半升,洗去滑) 上三味,以白酨浆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再服。(一方有杏仁,无半夏,当从) 大补心汤 治胸痹,心中痞满,气结在胸,时从胁下逆抢心,心痛无奈方: 栝蒌(一枚,捣)薤白(八两)半夏(半升,洗去滑)枳实(熬)厚朴(炙,各二两)桂枝(一两) 上六味,以白酨浆一斗煮取四升,每服二升,日再。(一方有杏仁半升,熬,无半夏,当从) 又心胞气实者,受外邪之动也,则胸胁支满,眩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善笑不休;虚则血气少,善悲,久不已,发癫仆。 小泻心汤 治胸腹支满,心中跳动不安者方: 黄连黄芩大黄(各三两) 上三味,以麻沸汤三升,渍一食顷,绞去滓,顿服。 大泻心汤 治心中怔忡不安,胸膺痞满,口中苦,舌上生疮,面赤如新妆,或吐血,衄血,下血者方: 黄连黄芩芍药(各三两)干姜(炮)甘草(炙)大黄(各一两)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日二。 小补心汤 治血气虚少,心中动悸,时悲泣,烦躁,汗出,气噫,不欲食,脉时结者方: 代赭石(烧赤,入酢浆中淬三次,打。一方作牡丹皮,当从)旋覆花竹叶(各二两)豉(一两,一方作山萸肉,当从) 上方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怔惊不安者,加代赭石,为四两半;烦热汗出者,去豉,加竹叶至四两半,身热还用豉;心中窒痛[心下痞满]者,加豉至四两半;气苦少者,加甘草三两;心下痞满不欲食者,去豉,加人参一两半;胸中冷而多唾者,加干姜一两半;咽中介介塞者,加旋覆花至四两半。 大补心汤 治心中虚烦,懊憹不发,怔忡如车马惊,饮食无味,干噫,时或多唾涎,其人脉结而微者方: 代赭石(烧赤,入酢中淬三次,打。一方作牡丹皮,当从)旋覆花 竹叶(各三两)豉(一方作山萸肉,当从)人参甘草(炙)干姜(各一两) 上方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辨脾脏病证文并方 脾实则腹满,飧泻;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 脾病者,必腹满肠鸣,溏泻,食不化;虚则身重,苦饥,肉痛,足痿不收,行善瘛,脚下痛。 邪在脾,则肌肉痛,阳气不足,则寒中,肠鸣,腹痛;阴气不足,则善饥,皆调其三里。 陶云:脾德在缓。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小泻脾汤 治脾气实,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肢冷,脉微者方: 附子([一]枚,炮]干姜甘草(炙,各三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大泻脾汤 治腹中胀满,干呕不能食,欲利不得,或下利不止者方: 附子(一枚,炮)干姜(三两)黄芩大黄枳实(熬)甘草(炙,各一两) 上方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日二。 小补脾汤 治饮食不消,时自吐利,吐利已,心中苦饥;无力,身重,足痿,善转筋者方: 人参甘草(炙)干姜(各三两)白术(一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苦脐上筑动者,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心中悸者加茯苓一分[两];渴欲饮者,加术至四两半;腹中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炮;腹中痛者,加人参一分[两];寒者,加干姜一分[两]。 大补脾汤 治脾气大疲,饮食不消,时自吐利,其人枯瘦如柴,立不可动转,口中苦干渴,汗出,气急,脉微而时微者方: 人参甘草(炙,各三两)干姜(三两)术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一方作牡丹皮,当从,各一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辨肺脏病证文并方 肺虚则鼻息不利;实则喘咳,凭胸仰息。 肺病者,必咳喘逆气,肩息,背痛,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咽干。 邪在肺,则皮肤痛,发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第三椎旁,以手按之快然,乃刺之,取缺盆以越之。 陶云:肺德在收。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小泻肺汤 治咳喘上气,胸中迫满,不可卧者方: 葶苈子(熬黑,捣如泥)大黄芍药(各三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喘定止后服。 大泻肺汤 治胸中有痰涎,喘不得卧,大小便秘,身面肿迫满,欲得气利者方: 葶苈子(熬)大黄芍药(各三两)甘草(炙)黄芩干姜(各一两)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日二服。 小补肺汤 治汗出口渴,少气不足以息,胸中痛,脉虚者方: 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各三两,一方作牡丹皮,可从)细辛(一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热者,去细辛,加海蛤一分[两];若胸中满痛者,还用细辛;咳不利,脉结者,倍旋覆花;若眩冒者,去细辛,加泽泻一分[两];咳而有血者,倍麦门冬;若烦渴者,去细辛,加粳米半升;涎多者,加半夏半升,洗。 大补肺汤 治烦热汗出,少气不足以息,口苦干,耳聋,脉虚而快者方: 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各三两,一方作牡丹皮,当从)细辛(一两)地黄竹叶甘草(各一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辨肾脏病证文并方 肾气虚则厥逆,实则腹满,面色正黑,泾溲不利。 肾病者,必腹大胫肿,身重,嗜寝;虚则腰中痛,大腹小腹痛,尻阴股、膝挛,髀, ,足皆痛。 邪在肾,则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项强痛,时眩仆,取之涌泉,昆仑,视有余血者尽取之。 陶云:肾德在坚。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小泻肾汤 治小便赤少,少腹满,时足胫有者方: 茯苓甘草黄芩(各三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大泻肾汤 治小便赤少,或时溺血,少腹迫满而痛,腰如折,耳鸣者方: 茯苓甘草大黄黄芩(各三两)芍药干姜(各一两) 上方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日二温服。 小补肾汤 治精少,骨蒸瘦羸,脉快者方: 地黄竹叶甘草(各三两)泽泻(一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日三服。若小便血者,去泽泻,加地榆一分;若大便血者,去泽泻,加伏龙肝如鸡子大;若遗精者,易生地黄为熟地黄;若小便冷,茎中痛,倍泽泻为二两;少腹苦迫急者,去泽泻,加牡丹皮一两半;小便不利者,仍用泽泻;心烦者,加竹叶;腹中热者,加栀子十四枚,打。 大补肾汤 治精气虚少,腰痛,骨痿,不可行走,虚热冲逆,头目眩,小便不利,脉软而快者方: 地黄竹叶甘草(各三两)泽泻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一两) 上七味,以长流水一斗,煮取四升,温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陶曰:又有泻方五首,以救诸病误治,致生变乱者也 泻肝汤 救误用吐法,其人神气素虚,有痰澼呕不止,惊烦不宁方: 枳实(熬)芍药代赭石(烧,一方作牡丹皮,当从)旋覆花竹叶(各三两,一方有生姜,当从) 上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泻心汤 救误用清下,其人阳气素实,外邪乘虚陷入,致心下痞满,食不下,利反不止,雷鸣腹痛方: 黄连黄芩人参甘草(炙)干姜(各三两,一方有大枣) 上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泻脾汤 救误用冷寒,其人阴气素实,阳气不行,致腹中滞胀,反寒不已方: 附子(炮)干姜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各三两,一方有细辛三两) 上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泻肺汤 救误用火法,其人血素燥,致令神识迷妄似近于痴,吐血、衄血、胸中烦满,气结方: 葶苈子(熬黑,捣如泥)大黄生地黄竹叶甘草(各三两) 上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泻肾汤 救误用汗法,其人阳气素虚,致令阴气逆升,心中动悸不安,冒,汗出不止 茯苓甘草桂枝生姜五味子(各三两) 止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陶云:经方有救诸劳损病方,五首,然综观其要义,盖亦不外虚候方加增减而已,录出以备修真之辅,拯人之危也。然其方意深妙,非俗浅所识,缘诸损候,藏气互乘,每挟滞实,药味寒热并行,补泻相参,先圣遗奥,出人意表,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汜 [汛]、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师、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愍救疾苦,造福含灵,其间增减,虽各擅其异,似乱旧经,而其旨趣,仍方圆之于规矩也。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下) 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 养生补肝汤 治肝虚,筋极,腹中坚澼,大便閟塞方: 蜀椒(汗,一升)桂心(三两)韭叶(切,一把)芍药(三两)芒硝(半斤)胡麻油(一升)上六味,以水五升,先煮椒、桂、韭叶、芍药,取得二升,去滓,纳芒硝于内,待消已,即停火,将麻油倾入,乘热,急以桑枝三枚,各长尺许,不住手搅,令与芍药和合为度,共得三升,温分三服,一日尽之。 调神补心汤 治心劳脉极,心中烦,神识恍惚方: 旋覆花(一升,一方作牡丹皮四两,当从)栗子(打去壳,十二枚)葱叶(十四茎)豉(半斤,一方作山萸肉,当从)栀子(十四枚,打)人参(三两,切) 上方六味,以清酒四升,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日三。 建中补脾汤 治脾虚肉极,羸瘦如柴,腹中拘急,四肢无力方: 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去核)生姜(三两,切)黄饴(一升)桂心(二两)芍药(六两)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饴,更上火,令消已,温服一升,日尽之。 宁气补肺汤 治肺虚气极,烦热汗出,口舌渴燥方: 麦门冬(二升)五味子(一升)白酨浆(五升)芥子(半升)旋覆花(一两)竹味(三把) 上六味,但以白酨浆共煮,取得三升,温分三服,日尽之。 固元补肾汤 治肾虚精极,遗精失溺,气乏无力,不可动转,唾血、咯血方: 地黄(切)薯蓣(切,各三两)苦酒(一升)甘草(炙)薤白(四两)干姜(二两,切) 上方六味,以苦酒合井泉水五升煮之,取三升,每服一升,日尽之。 陶云:经云:毒药攻邪,五菜为充,五果为助,五谷为养,五畜为益,,尔乃大汤之设。今所录者,皆小汤耳。若欲作大汤者,补肝汤内加羊肝,补心加鸡心,补脾加牛肉,补肺加犬肉,补肾加猪肾,各一具,即成也。 陶隐居云:“依《神农本经》及《桐君采药录》,上中下三品之药,凡三百六十五味,以应周天之度,四时八节之气,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卷,为方亦三百六十首。上品上药,为服食补益方者百二十者;中品中药,为疗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药,为杀虫避邪痈疽等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今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备山中预防灾疾之用耳。检用诸药之要者,可黩契经方之旨焉。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如左: 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味为金。 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 经云:“主于补泻者为君,数量同于君而非主故为臣,从于佐监者为佐使。” 陶隐居曰: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 隐居曰:“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四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大白虎汤 治天行热病,心中烦热,时自汗出,舌干,渴欲饮水,时呷嗽不已,久不解者方: 石膏(如鸡子大一枚,打)麦门冬(半升)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半夏(半升)生姜(二两,切)竹叶(三大握) 上方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米熟讫,去米,纳诸药,煮至六升,去滓,温服二升,日三服。 小朱鸟汤 治天行热病,心气不足,内生烦热,坐卧不安,时下利纯血如鸡鸭肝者方: 鸡子黄(二枚)阿胶(三锭)黄连(四两)黄芩芍药(各二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连、芩、芍三物,取三升,去滓,内胶,更上火,令烊尽,取下,待小冷下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大朱鸟汤 治天行热病,重下恶毒痢,痢下纯血,日数十行,蠃瘦如柴,心中不安,腹中绞急,痛如刀刺方: 鸡子黄(二枚)阿胶(三锭)黄连(四两)黄芩芍药(各二两)人参(二两)干姜(二两) 上药七味,以水一斗,先煮连、芩、芍、参、姜等五物,得四升讫,内醇苦酒二升,再煮至四升讫,去滓,次纳胶于内,更上火,令烊,取下待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即成,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小玄武汤 治天行病,肾气不足,内生虚寒,小便不利,腹中痛,四肢冷者方: 茯苓(三两)芍药(三两)术(二两)干姜(三两)附子(一枚,炮去皮)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大玄武汤 治肾气虚疲,少腹中冷,腰背沉重,四肢冷清,小便不利,大便鸭溏,日十余行,气惙力弱者方: 茯苓(三两)术(二两)附子(一枚,炮)芍药(二两)干姜(二两)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小勾陈汤 治天行热病,脾气不足,饮食不化,腰痛下利方。(疑是腹痛) 甘草三两 干姜 人参各二两 大枣六枚,去核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 大勾陈汤 治天行热病,脾气虚,邪热入里,腹中雷鸣切痛,呕吐下利不止方。 甘草 人参各三两 半夏一升洗,去滑 生姜切二两 黄芩二两 黄连二两 大枣十二枚,劈去核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温服二升,日三。 小螣蛇汤 治天行热病,胃气素实,邪气不除,腹满而喘,汗出不止方。 枳实三两 厚朴二两 甘草二两 芒硝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上三味至二升许,去滓,内芒硝,待焰已,顿服之。 大螣蛇汤 哇,终于传完了,这个是07年修订的版本。
/
本文档为【中医方剂歌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