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论《桃花源记》与陶渊明的归隐体验

2017-09-25 6页 doc 19KB 206阅读

用户头像

is_314871

暂无简介

举报
论《桃花源记》与陶渊明的归隐体验论《桃花源记》与陶渊明的归隐体验 作者:张 维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摘要:《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一般多认为,《桃花源记》反映了陶渊明“乌托邦”的社会理想。然而,从这篇散文中,我们还能看出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对归隐的体验。在写作年代上,《桃花源记》写于陶渊明对归隐已深有体会的晚年;内容上,字里行间流露着他对归隐的感受;此外,其朴拙平淡的表现手法也反映出他朴素的田园隐逸生活。可以说,《桃花源记》正是他归隐体验的艺术概括。 关键词: 陶渊明 桃花源记 归隐 体验 魏晋是一个崇尚隐逸的时代,士人们纷纷以...
论《桃花源记》与陶渊明的归隐体验
论《桃花源记》与陶渊明的归隐体验 作者:张 维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摘要:《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作之一。一般多认为,《桃花源记》反映了陶渊明“乌托邦”的社会理想。然而,从这篇散文中,我们还能看出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对归隐的体验。在写作年代上,《桃花源记》写于陶渊明对归隐已深有体会的晚年;内容上,字里行间流露着他对归隐的感受;此外,其朴拙平淡的表现手法也反映出他朴素的田园隐逸生活。可以说,《桃花源记》正是他归隐体验的艺术概括。 关键词: 陶渊明 桃花源记 归隐 体验 魏晋是一个崇尚隐逸的时代,士人们纷纷以缨于世务为鄙俗,以托心玄远为清高。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则表现为解脱世事的人生理想,超然无累的人生境界。然而这些作品大都附载于某种理念之上,直至陶渊明,才达到了作品与理想的高度统一。他笔下的田园,无论是描绘现实,还是描绘理想,都有着真的生命。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普遍的观点认为:“文章主要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这种论点固然正确,但字里行间也流露着陶渊明对隐逸生活的体验。正如钱志熙所说:“追求人生化的艺术,而不是将艺术生活化。所谓人生化的艺术,就是诗人用艺术表现自己的人生矛盾和人生态度。”? 一、从《桃花源记》的写作年代来看 《桃花源记》的写作年代,逯钦立在《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中从翁同龢说,系于义熙十四年(418年);而龚斌则在《陶渊明传论》中认为该文作于入宋后,但无论何种观点,该文作于陶渊明晚年当是不争的事实。按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辞去彭泽令而作《归去来兮辞》至作《桃花源记》,少则亦有十余年。此时陶渊明对归隐已深有体会和感触,作《桃花源记》来抒写这种体会和感触亦在情理之中。 二、从《桃花源记》的内容来看 1、渔人进入桃源的过程反映了陶渊明的归隐过程 首先,陶渊明是托渔人以自况。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本以捕鱼为业,陶渊明为着“慎终追远”,自会以作渔人而自豪。而且,“渔”同“愚”音近,可谐音。儒家强调“大智若愚”,孔子就曾对“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之“愚”,给以很高的评价。因而可以这么说,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陶渊明正是想通过谐音来使渔人具有“愚”的性格而成为自己的化身。 其次,渔人进入桃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陶渊明在此用了跌宕的笔触,曲折地描绘了进入桃源的过程:渔人忽而水路,坐船逆水;忽而山路,钻洞爬山。当乘船沿溪走得忘了远近时,用“忽逢桃花林”一转,把他带到一个美丽静谧的桃林仙境;再当渔人钻进漆黑狭窄的洞内,感到绝望疑惧时,又以“豁然开朗”的神来之笔,把他带到一个优美富饶的田园乐土,这样写,除了带给读者心理起伏外,更重要的是暗合了他曲折的归隐过程:可以说,陶渊明在41岁辞彭泽令前,一直过着“东西 游走”的生活。他忽而志大气雄,“猛志逸四海”;忽而闲静淡泊,“遂与尘事冥”。这种对自己认识的游移不定导致了他存在方式与本性之间的错位:一个“少有高趣”、“笃意真古”的人却去“曲从人事”,跻身尘嚣喧杂的官场。因此,他一次次的挂冠归田,又一次次的踏入仕途,带来的仅是一次次心迹莫并的怅然失落。这使陶渊明不得不在困境中认真审视自己。他认识到,这种怅然失落主要是官场气氛与自己的心性不合。因而他虽多次出仕,但每次都觉得“与物多忤”,于是“始出便思归”。 可以这么说,思归时的陶渊明已依稀看到了来自田园的欢乐。在《桃花源记》中,他是这样写的:“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其中“仿佛”二字用得极妙:表面上看,“仿佛”描绘出光线不甚分明,洞口若明若暗的样子,符合桃源隐蔽五六百年不为人发现的情景;而进一步看,更道出了陶渊明在“东西游走”的途中,虽已逐渐认识自己生命之根应扎于何处,但仍不知出路为何的状态。直至“八十余日”的彭泽令,他终于认清自己生命的真宰,找到了“称心自然”的生活。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写道:“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犹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他将游宦生涯称为“迷途”,以“昨非”二字彻底否定过去,并自信现在的归田为“今是”,这种反归自然的轻松喜悦也与《桃花源记》中,捕渔人在经历了一段山重水复的“迷途”后,感受到“豁然开朗”的喜悦之情是一致的。 2、“桃源”反映了陶渊明归隐后在田园中找到的本真 有一种观点认为,“桃”可谐音“陶”。据《博异记》载,桃花神为陶氏。因此陶渊明以桃自拟,把自己同桃花源联系起来是有可能的。正如清人方坤在《桃源避秦考》中说:“篇中夹岸桃花,盖隐言陶;沿溪水流,盖隐言渊;小口有光盖隐言明。渊明旷世相感,故述古以自况,谓之寓言可也。”?其实,进一步来看,陶渊明以桃自拟,所拟者乃其在田园生活中找到的本真。 文中,桃源被描写得极有层次:先写田园风光,辽阔的土地、整齐的房屋、纵横的田间小道、美好的池塘、垂荫的桑竹。然后写桃源人的服饰、劳动、情操、意趣。由远至近,由田园风光至社会人事,层层递进。这里,桃源实际包涵着两层涵义:其一,反映了他“日梦想”的田园;其二,反映了他摆脱一切人事羁绊的生命本真。对于第一层涵义,自不必多说,桃源中的生活与他描绘田园生活的诗歌何其相似,如“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与“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同样充满生机,同样平淡虚静。然而,桃源不仅仅是田园生活经过高度纯化的艺术写照,桃源中淳朴的民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更是陶渊明在归隐后所领略到的深契自然的真洒脱。这种洒脱主要包括人际之情和耕稼之乐。 可以说,陶渊明是一个对人际满怀挚爱的人,是一个仍生活在充满人间情味的世俗中的隐士。在《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男女老少“怡然自乐”,人与人之间更是真诚相待,毫无竞逐欺诈。当渔人闯入这个平静的世界,桃源人在“大惊”之余亦无猜忌,爽快地“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如此纯朴好客,内中透着一股割舍不开的人间相濡以沫的挚爱与温情,正与陶渊明“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的隐逸生活有异曲同工之妙。 陶渊明对人间满怀深情厚爱,同时也品位着躬耕之乐。这种躬耕之乐在《桃花源记》中也有所体现:“往来种作”的结果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说,如果陶渊明不曾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的耕稼生活中找到超脱人际攘夺与纷争的慰藉,是根本无法绘出如此欢快 的耕稼图的。正如李泽厚所言:“无论人生感叹或政治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农民生活的质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陶潜在田园劳动中找到了归宿和寄托。”? 3、桃源人的话反映了陶渊明的归隐态度 中古之世,“隐士日渐增多,君主们则求幽之诏屡下,蒲轮安车时发,而事实上是更助长着这种风气的增长。”?于是,像桓玄那样制造隐士的现象有之,像潘岳那样“趋世利”却也写出《闲居赋》这样作品来的有之,欲做官先求隐的所谓登终南捷径的有之。这些人归根结底,只是为了一个“名”字。 陶渊明则不然。在《桃花源记》中,他借桃源人之口,道出了对归隐的态度:“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意为不值得把桃源的情形说出去,显然是有意安排的。桃源人从避秦乱始,已有几百年,他们只想过平静的日子,并不曾有意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这便是陶渊明所说的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的“自然之质”。谈到此处,让人不由想起了老子的“自隐无名”,陶渊明生活于崇尚老庄的魏晋,其思想不能不受他们影响。而“自隐无名”的“无名”与“不足为外人道也”的“不足”二字在精神上正好是一致的。 “无名”自然会与孤独相伴。桃源人是孤独的,几百年来,他们与世隔绝,不相往来。对桃源人而言,孤独是他们与动乱社会间建起的一道壁垒;陶渊明也是孤独的,“欲言不予和,挥杯劝孤影”?,对他而言,孤独是他与世俗官场间筑起的一面屏障,使他得以保持一种无所措意,一种任情率性。 三、从《桃花源记》的表现手法来看 陶渊明生活在“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 的崇尚虚华时代中,他也作过像《闲情赋》那样明显带有时代华美风尚的作品。然而,在《桃花源记》里,陶渊明却用了真朴的语言技巧,洗净了一切芜杂粘滞的成分。例如写渔人进入桃林,所见乃是“落英缤纷”,仅四字,于静中衬动,真是境界全出。再如桃源人见到渔人后,陶渊明用“乃大惊”三字,既写出了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又道出了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这种自然洗炼的手法正和他那些反映归隐生活的诗歌表现手法是一致的,因为在他看来,他所孜孜以求的田园生活的内涵恰恰是朴素的自然之美。 综上所述,《桃花源记》将陶渊明的归隐生活与体验浓缩了一番,其中闪烁着他对于人生价值和归宿的深刻反思,闪烁着一种介于群体与个体、理性与感性之间的热忱体悟,闪烁着令后人倾慕的超脱和适性自然的品格。 注释: ?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428页 ? 钱志熙:《魏晋诗歌艺术原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468页 ? 孔子:《论语?公冶长》,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50页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289页 ? 徐声扬:《〈桃花源诗并记〉中若干笺释》,摘自《九江师专学报》1984年3月刊 ? 陶渊明:《归园田居》之一,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56页 ? 陶渊明:《移居》之一,同上, 85页 ? 陶渊明:《归园田居》之五,同上,62页 ? 陶渊明:《归园田居》之三,同上,59页 ? 陶渊明:《归园田居》之二,同上,58页 ? 李泽厚:《美的历程》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30页 ? 王瑶:《中古文学史论集?论希企隐逸之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60页 ? 陶渊明:《形影神?神释》,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50页 ? 陶渊明:《杂诗》之二,同上,206页 ?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47页
/
本文档为【论《桃花源记》与陶渊明的归隐体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