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林纾《文微》探要(可编辑)

2017-12-01 35页 doc 66KB 46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2972

暂无简介

举报
林纾《文微》探要(可编辑)林纾《文微》探要(可编辑) 林纾《文微》探要 学校代码: 论文分类号: 号: 学 研究生类别:高校教师 幽誓芝占矛貉犬謦 硕士学位论文 林纾《文微》探要 文学 学科门类: 中国语言文学 一级学科: 文艺学 学科、专业: 中国文熊 研究方向 朱丽芳 申请人姓名: 万奇教授 拉导教师姓名: 二。一三年四月十日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 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 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 果,也...
林纾《文微》探要(可编辑)
林纾《文微》探要(可编辑) 林纾《文微》探要 学校代码: 分类号: 号: 学 研究生类别:高校教师 幽誓芝占矛貉犬謦 硕士学位论文 林纾《文微》探要 文学 学科门类: 中国语言文学 一级学科: 文艺学 学科、专业: 中国文熊 研究方向 朱丽芳 申请人姓名: 万奇教授 拉导教师姓名: 二。一三年四月十日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 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 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 果,也不包含本人为获得内蒙古师范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 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本人保证所呈交的论文不侵犯国家机 密、商业秘密及其他合法权益。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 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感谢。 签名: 日期:沙少年月,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内蒙古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 位论文的规定:内蒙古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 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将学 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刑采用影 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并且本人电子 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也遵守此规定。 日 言冀羹 摊:午荪芳内蒙古师范大学研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文微》是林纾古文理论著作之一,其主旨在于“明文事之纲 领,品文事毛目”。前五篇“通则”、“明体”、“籀诵”、“造作”、“衡 鉴”为文之纲领,涉及古文的实质与原理,文体要旨、作文之根 柢、写作要则与古文鉴赏等问题,后五篇是对历朝古文的赏评, 为赏评实践论。历来研究者以《春觉斋论文》为主,对林纾的古 文艺术论的研究颇多,忽视了《文微》的理论价值与独立贡献。 《文微》侧重于古文原理与写作实践论,于今天的古文学习与写作 实践更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将从《文微》的古文原理论、古代文体 论与古文赏评论三方面切入,探讨林纾古文的原理与本质;阐明林 纾独特的文体观,梳理不同文体的风格基调,以及林纾对自秦汉至 清代古文的点评所出的赏评理论。 全文共分三个部分:引言、正文、结论。 引言主要介绍林纾其人,《文微》理论内容与研究价值、目前学 术界对林纾古文论的研究状况和本文拟采用的研究角度与方法。. 正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文微》进行阐释: 一、古文原理论。主要从作文之道在于真情实迹与文必根于理 而当于道两方面辨析林纾古文原理。林纾提出作文之道不过四字“真 情实迹”而已。首先阐明作文皆须有性情有实迹。林纾性情观,萁 内容包括“做文不可专摩古人,须存伞我在”的风格,性情能自树 立的个性。林纾还言“性情为里,辞华为表。。。,对文章的情辞关系做 详尽阐述。作文也要有实迹,实迹为真情之依托,来源于作者的生 活之实与人生遭遇。其次林纾认为理是文章生命力的体现,“文必根 于理而当于道”,这样文章才有真正的价值。他从文章喻理的内涵、 文章对道理的要求以及表现三方面进行阐释。 二、古代文体论。林纾提出文体的分类的依据??“命意立格”。内蒙古师范 大学研士学位论文 据此把文章分为论说、记传、寄托体三大类。并主要阐述子论说、 记传、铭词的风格基调与写作之要。论说文总体格调为蓬勃真挚; 记传之文“赋色古肖,结响高远”;“铭词须声响高亮幽沈”。 三、赏评论。首先,林纾以为对鉴赏者必要博观方能衡鉴。其 次,明确赏评其目的是“明古人之用心”。要“明古人之用心”,鉴 赏者须有大本领、大眼光,赏鉴还要序顺。 结论指出《文微》的现代意义与局限。《文微》总体上为我们阅 读与写作文章提供了可遵循的本质与原理,并从文章风格与写作要 点方面进行.了具体指导。但《文微》有关古文理论的内容缺乏系统 性也给研究其理论价值与意义带来许多困难。 关键词:林纾,《文微》,古文原理,古代文体论,古文赏评论内蒙古师范大学 研士学位论文 , ,. ,? , ?,? ?,??,? , ,, ,. , .’ , ,., 。 ., ;.:, ., , . : , . 内蒙古师范大学研士学位论文 奇仃京;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内蒙古师范大学研士学位论文 . : , , , ,内蒙古师范大学研士学位论文 目一录 作者像及书影? 引’言??. 正文?. 一、古文原理论?. 一作文之道在于真情实迹??.. .文必根于理而当于道一 二、古代文体论.. 一文分纲目,全在命意立格??. 论说、记传、铭词尤重格调.. 三记传之文须有把握,立定主意??..??. 三、古文赏评论.. 一赏评者要博观衡鉴??..一? 赏评须寻出古人之用心。,.? 结沧?.. 参考文献 致谢?书影 作者像及书影 林纾: 一丑’??内蒙古师范大学研士学位论文 黼 黪 慧 一 一漂一罐 。;《’ 四 戮泌焱飘谴嚣。;。 :黍?鬻?誊一 蕊黧懑 馘鎏瑟麓戳 戮 麓 黼 黔 麟 溪僦 震 林纾入室弟子胡孟玺手抄本 引言 引言 林纾????近代翻译家,古文理论家。福建闽县今福州市 人,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 主人。少时家贫,十一岁时从薛则柯习古文辞,并立志发奋读书,以“读书则 生,不则入棺”为自己的座右铭。青少年时代校阅残烂古籍不下两千余卷, 尤 以精研《左传》、《史记》、《汉书》以及韩柳欧曾之文,四十余年不辍。 年中举人,后七次参加礼部会试却屡次失败,从此绝意于仕途,潜心专研古 文。 年,改其苍霞洲旧居为苍霞精舍,聚生徒习西学。是年发表《闽中新乐府》, 并与王寿昌合作翻译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开始了他迟来且丰硕的 译著生涯。 年林纾应聘入京以布衣身份任金台书院的讲席,林纾颇以此为荣,在《七 十自寿诗》中注日“金台书院主讲者,多退老之六卿,次亦词臣,余独以布衣 受聘”。次年由他的同乡陈璧保举任五城学堂教习,并与文章宗师吴汝沦相遇, 两人纵谈古文的源流与现状。吴汝沦对林纾的古文大加赞赏,说其文深得韩柳 神韵,蕴藉深厚,返朴归真,是“遏抑掩蔽,能伏其光气者”。由此可知,此 时林纾在古文界显然已经很有地位了。后留京二十年,先后毒五城学堂、京师 ?.. 大学堂、闽学堂、高等实业学堂、正志中学、励志学校和孔教大学任教。在京 师大学堂任译务,与曾宗巩、魏易合作以古文翻译外国小说绍介外国先进的思 想,警醒国人。新文化运动席卷中国大地时,又因极力维护古文传统而被钱玄 同、陈独秀等人斥为“桐披谬种”。年月日林纾与世长辞,其弟子 私谥之“真文”。’ 林纾以翻译家的盛名闻名海内外,一生译著达一百八十余种,其中世界名 《黑奴吁天录》、 《不如 著有《巴黎茶花女遗事》、 《撤克逊劫后英雄略》、 归》等五十余种,为中国近代译界罕见,曾被人称为“译界之王”。他的译著 大大开阔了我国知识分子的眼界,为新思想的传播及新学推广与发展起到了奠 基作用。同时他运用古文翻译外国小说,实践了他所倡导的“古文之不当废” 理论,为古文寻求到新的表现内容。一九三二年,钱锺书先生访陈衍老人并告彼, 孔庆茂.林纾传//张伸谋.中国文化巨人丛书?近代卷,北京:团结出版社,:. 林纾.林琴南文集一畏庐续集】.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内蒙古师范大学研士学位论文 自己因林纾之翻季而产生对西洋文学之兴味,陈衍云: “此事颠矣,琴南若知,必 不乐。尔读彼之翻译,宜进而学彼之古文,曷反向外国邪,琴南岂非为渊驱鱼乎” 陈氏乃林纾同科举人,生前挚友,可谓知林纾矣。 作为古文理论家的林纾,古文著作与古文理论研究同样丰厚。古文著作有 《畏庐文集》、《续集》、《三集》,诗有《畏庐诗存》、《闽中新乐府》。他对古文 的传承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他所选的《中学国文读本》十卷本被奉为古 文圭臬,他选评了《左孟庄骚精华录》,从姚鼐的《古文辞类纂》编选而成《古 文辞类纂选本》,成为当时古文教课书。林纾虽曾谓“平生不喜论文”,但却 孜孜不倦地创作出多部古文理论著作。就目前所存的有《春觉斋论文》、《韩 柳文研究法》‘、 《文微》,还有不少古文论观散见于他的文章、诗歌、小说的 序跋、书信与书评中。 《文微》是林纾的弟子朱羲胄字悟园在年月此为公历在 文学讲习会上听他讲右文时做的笔记。年朱将全部笔记重新整理成集, 年题名为《文微》,付陶子麟仿宋体字镌板,刻成后篇末有陈衍与朱悟园 辩论式的评价,因其无甚价值,属文人相轻之词,于年由商务印书馆印 行时不录,此版本辑录王葆心序与黄侃题辞。后有林纾入室弟子胡孟玺手抄本, 于年丁亥年根据福建?驻图书馆所藏本抄录,胡认为王葆心序与黄 侃题辞均涉泛论,故把王葆心序与黄侃题辞皆删去。最近由王水照主编的《历 代文话》收录《文微》,于年月出版,年再版,均遵循陶子麟刊行 本,但在前面加入了王宜瑗的介绍。总言之,各版本体例相同,内容均由通则、 明体、籀诵、造作、衡鉴、周秦文评,汉魏文评,唐宋元明清文评,杂评,论 、诗词丰类组成,共辑录二百八十条。其中前五篇与后五篇内容各有侧重,“其 前五篇以明文事之纲领,其后五篇以品文事之毛目。”“文事之纲领”论及古 文的实质与原理,文体要旨、作文之根柢、创作要则与古文鉴赏等问题;“文 事之毛目”是从内容、艺术风格、技法等方面对历代古文的赏评。 《文微》的古文理论价值不容忽视。从根本上说,《文微》是为学子们讲明了古 文写作的本质与原理,言明写作的要素,指导写作技法等。章太炎的大弟子黄倔曾 对《文微》颇为赞誉,“谓彦和以后,非无谈文之专书,而统纪不明,伦类不析, 求如是书之笼圈条贯者,盖已稀也。”黄侃将《文微》与《文心雕龙》相提并论, 林鲜.文微】//王水照.历代文话第七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引言 认为《文微》专业性、系统性可与《史心雕龙》与媲美。当然对《文微》评论中也 有持否定观点的,据钱锺书《石语》中记载,陈衍认为此书多荒谬之言,曾“嘱其 弟子毁书劈板,毋贻琴南之声名之玷,其弟子未能从也”。与黄侃的高度评价相比, 陈衍所说的荒谬之言,胡孟玺认为这是陈衍贬低朱悟园之辞,缘于文人相轻之恶习, 且它在后世对《文微》的评论中并无证实。就目前对林纾古文论的研究情况看,《文 微》在林纾的古文论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得到研究者的一致首肯。 《文微》对于今天我们的散文阅读、研究与写作也有实践指导意义。今天 我们文学写作的语言形式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现代文与古文的写作本质与 写作规律是有着一致性的。诸如文主情理、讲究技法、赏评重鉴赏者的知识与 素养的积累等。因而研究和探索《文微》的古文理论,更能丰富我们今天文章 的写作原理,明确地指导我们的文章写作。 参阅目前对林纾古文理论研究资料,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一是侧 重于把林纾古文理论为研究对象,进行综合研究,发掘古文理论的成因、内容 包括古文艺术论、文体论、创作论与批评论、对现代文学的影响等。如张俊 才的《林纾古文理论述评》,曾宪辉的《林纾文论浅说》,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国文研究所吕立德《林琴南古文理论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张胜璋的《林纾古文论综 论》。此类著作为整体把握林纾的古文理论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二是以《春觉斋论文》 为研究对象,探寻林纾古文理论的精要。如中山大学毛传德的《林纾春觉斋论文 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安安的《林纾春觉斋论文古文理论探要》。三是以林纾的 古文为研究对象,兼及古文理论,即从写作实践出发探寻古文理论。如台湾国 立中兴大学王琼馨的《林琴南古文研究》。从目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看,研究林 纾古文理论主要以《春觉斋论文》为主,以《文微》与《韩柳文研究法》等做参证, 研究成果较为卓著的是对林纾古文论的渊源与成因、古文艺术论、文体论与文忌论 等的研究,其中从古文理论角度谈及《春觉斋论文》的论著仅有四部,博士论文三 篇,研士论文两篇。但都没有以《文微》为独立研究对象的论著与论文。 基于以上原因,本文拟以《文微》作为独立研究对象,采取文本细读的研究方 法,参照研究林纾古文论中各家已经取得的成果,来挖掘《文微》所呈现的林纾古 文理论独立内容与现实意义。内蒙古师范大学研士学位论文 正文 《文微》的主旨在于“明文事之纲领,品文事之毛目,它系统地阐释了林 纾古文原理与实质、文体写作要则与风格基调、鉴赏者修养,还包括具体的赏评 实践,即对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的古文进行具体、评点。其独特之点在于它 是古文论与古文品评相结合。就其古文论的内容而言,它与《春觉斋论文》相形 其理论的侧重点有着明显的不同。我们可以列表进行对比: 《文微》 《春觉斋论文》 原理论 通则\造作 应知八则 流别论 文体论 明体文评 技法论 用笔八则用字四法 文忌论~ 论文十六忌 赏评论 籀诵衡鉴 表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文微》有它独特的内容与侧重点,以往学术界一直 把《文微》放在次要地位,作为对《春觉斋论文》的参证。这样不仅忽略了《文 微》的独立性,而且忽视了《文微》中特有的理论内容。从上表中我们可以 看出 《文微》的理论体系大致由三部分构成,即:古文原理论、古代文体论、古文赏 评论,《文微》的古文原理论指出文章本原乃性情,文章实质乃切理;古代文体论 重在从“体’’的不同内涵阐发不同文体的写作要则与风格基调;古文赏评论则注 重赏鉴者的修养与赏鉴方法。这三部分内容能够选萃荟精,拣择提炼,融已之见, 言必已出,给传统的散文理论注入新的活力,对当代散文研究与写作有着独特的 林纾.文微//王水照.历代文话第七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一、古文原理论 指导与实践意义。 一、古文原理论 古文原理,即古文写作的根本与实质。林纾的《文微》指出诗、古文、辞其 共性是“皆须有性情”,“性情一直是中国诗论核心概念之一,桐城派把它引入 古文论中,林纾阐明诗文之关系:“文犹无均之诗,诗即有均之文”,,认为它们 在本质上有着共性。并明确文章写作必有真情、有实迹。林氏还言明文章其实质 是“运理之机柚,文章要经得起考验、讲求高贵必须“获理”与“适道”。以下 将详论之,以探求《文微》古文原理论的内涵与价值。 一作文之道在于真情实迹 林纾在《文微?造作》中提出:“作文之道不过四字:‘实迹真情’而已。无实 迹者而有真情,真情涉空,氤氲之气,如香烟缭绕,则亦足以动人。”林纾明确指 出作文的两大根本要素是“真情与“实迹”,“真情居于首位,有真情有实迹 之文乃为真文,其次为有真情无实迹,这样的文章也可以动人,但“无情万无文”。 下面笔者将对林纾所云的“真情”与。召实迹的内蕴进行详细阐述。 .文章皆须有性情 文章为性情之华 “性情一直是中国诗论核心概念之一,桐城派把它引入古文论中。桐城三 祖之?韵姚鼐在其古文《复鲁絮非书》从天地本于阴阳之道角度谈文章的“朋柔 阳刚”之性情。“姚四弟子之一的梅曾亮也提出“立吾言”与“见其文而知其 人,文之真也”,真正的文章是能品出作者一己之性情的。至后期桐城派性情论更 加完善,姚永朴在他的《文学研究法》里专设“性情”一章,明确提出了“文 章 必根乎性情’’。林纾的性情论综合了桐城派先天性情论与后天性情论。桐城派诸家 都以“性情为文之根本,文若展现写作者的性情,则失去却其独特之点,也不 林纾.文微//王水照.历代文话第七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均:“韵”的古字。 林纾.文微//王水照.历代文话第七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林纾.春觉斋论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内蒙古师范大学研士学位论文 胄旨方真正的文章。林纾继承并发扬了桐城派的性情论。他在《文微?通则》中提 出来“文章为性情之华。无论是诗古文辞,皆须有性情。无情万无文”。可见林纾 把文章与诗辞相提并论,认为文章是“无韵之诗”,并明确指出文章与诗在本质上 有着共性??“皆须有性情,其外在特性乃是“性情之华”,即不同个性情感的 光辉显现。“情是文章的根本,“情”为文章之灵魂,“无情万无文”。可以说林 纾的“性情论’’是兼收并蓄,又有一家之长。 首先,林纾论文本于“性情”,是从文章本质的角度提出的,林纾认为文章的 本质是“性情之华”,真文、至文乃是抒写作者真性情之文,读者从文章中能读出 作者的真性情。“性情乃为立文之根本。。其对性情内涵的阐释有独到的见解,林 纾认为性情是创作者个性与世事遭遇凝结且显现在作品中的情感,这是他四十多 年对古文专研的所得,“古人为文,喜于人不经意处而独凝注之精神”。精神即作 者的个性情感与世事遭遇的结晶,它兼有先天与后天因素。先天因素是指作者的 性格、个性、气质,逸是性情中相对稳定的因素。正如他在《春觉斋论文?情韵》 一章指出“须知情者发之于性”,性在这里更多指的是创作者的个性,这种个性必 然会与文章风格有着一致性,因而他又云“脱倘若’之义性情暴烈严激,出 语多含肃杀之气”。这种个性格包含写作者的禀资与天赋,也就是林纾认为的“资 地”,这是性情的先天因素。这一见解明显地继承了后期桐城派的观点。它与梅曾 亮姚门四弟子之一的“得其真”‘‘肖乎我”的观点相同。梅曾亮在《太乙舟山 ‘ 房文集序》云: 见其人而知其心,人之真者也;见其文而知其人,文之真者也.人有缓急 剐柔之性,而其文有弭阳动静之殊.譬之查梨橘柚,味不同而各符其名,肖其 物;犹裘葛冰炭也,极其所长,而皆见其短。使一物而兼众味与众物之长,则 名与味乖;而饰其短,则长不可以复见:皆失其真者也。失其真,则人虽接膝 而不相知:得其真,虽千百世士?其性情之剐柔缓急,见于言语行事者,可以 坐而得之。盖文之真伪,其轻重于人也,固如此。 他们都肯定了“刚柔缓急”之性与文章的“阴阳动静”有着必然的一致性。可性 情的“刚柔缓急对于经历不同,识见不同的人其内涵也不同。这就是性情后天 的习得与改变。林纾不仅肯定性情的先天因素重要性,还特别重视个性的后天习 得因素的重要性。 林纾.文微//王水照.历代文话第七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一、古文原理论 性情的后天因素包含“多读书”与“多阅历”。《文微?籀诵》篇提到“古人 之文多足匡性情而长道德”,古文不仅能修正人的道德,还有助于匡正人的性情, 这样性情才能更为丰富与稳定,使文章写作更具独特性。又云“读古人书,使人 气厚”,“气”即气质、修养。读古人书,能够提高创作者的修养,更能触发写作 之情感。他在《春觉斋论文?情韵》中也特别强调“资地高与记诵搏”对文 章?隋 韵”的重要作用。广博地涉猎古书,文章自有坚确之论,“情韵遂见”。他还详细 阐释了古书从不同角度丰富创作者性情的内涵:“读经可以溶来源,读史可以广见 识”。阅历即作者独特的遭遇与经历,林纾在《文微?籀诵》篇指出作者在“多 读书”的基础上“参之以今世之阅历”这样为文“则有根柢而不迂固”。这是“性 情”后天习得的深刻内涵。 其次林纾主张独抒性情之文必能自成流派,独具格调,是作者自我个性的惰 现。即他在《文微?造作》中所云“作文须有个我”与“为文当肖自己”。他所言 的性情就是作家能自树立,自成一家的文章个性。彰显文学之真性情,能自成一 家,是文章自成流派的必备要素之一。林纾在其古文《孝女耐儿传序》中阐释自 己在翻译外国小说时皆能判别文章之流派,这缘于其抒写“性情”之正,即外国 小说家在小说中亦有独特性情抒写,呈现在小说中也就是作品之独特风格,这是 能被读者感知的,其论日: 余虽不审西丈,..然闻其口译,亦能区别文章流派??.其间有高厉者, 清虚者,绵婉者、悲梗者,淫冶者;要皆归本于性情之正,彰瘅之严,此万世 之公理,中外不能僭越。 在他看来,“性情之正”是文章能自树立,能自成风格与流派韵灵魂。这是古文与 外国小说共同的规律。不仅如此,文章彰显真性情者,才能使文章著天下后世。 曹丕在《与吴质书》中评价伟长《中论》二十篇“成一家之言”,能“足传于后”。 千古文章家皆追求文章传于后世卜林纾以“性情之真为文章传世之本。他在《梅 花诗境记》中说到诗是最善述性情之体,唯有陶写性情才能感人心,广流传。那 么如何才能独抒一已之性情,自成一家之个性昵 再次,林纾认为文章展现个性的要诀必先摹古方能立我。他指出要展现自我 个性,必有深厚地作文根柢。这根柢来源于读古人书。这与桐城后学姚永朴的“即 古人之法度,以写一已之性情的观点一脉相承。摹古即摹拟古人之文、善于向 林纾.文微//王水照.历代文话第七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姚永朴.文学研究法.南京:凤凰出版社,:. 内蒙古师范大学研士学位论文 古入学习。摹古在于得古人之神韵,还能规避古人之缺点。《文微?唐宋元明 清文 评》中论日: 学古不必完全摹拟,须自善避其不能。欧阳师法昌黎,神似而形不同, 以能有所避也。半山神微肖昌黎,而形貌亦类似,遂不免拖泥带水。 可见,林纾不主张专摹古人,摹拟古人的最高境界是“神似而形不同。他在 《韩柳文研究法》中也说“学古人当取其神髓,不惟袭其风貌”;在《文微?唐 宋元明清文评》中林纾赞赏欧阳修的文章学习韩愈能得其神,所以文章外枯中膏, 能淡而永,桐城派诸家之文学习欧阳,不得其神,故文章“气息柔弱”。摹古并非 一朝一夕之功夫就能得其神韵,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要厚根柢,次要谨法 度。林纾云:“能自《史记》、《汉书》、《左传》、《礼记》、《诗经》中求根柢,再以 八家法度,学周秦及其他经文,乃有把握。”其中法度的内容最为重要,它涵盖 的范围也较广,有文章的取材、文之枢纽、文章的组织、调度、用字、句法等等。 这比曾国藩提倡的“作文宜模仿古人问架”内容要丰富得多。 摹拟不是目的,而是为了“立我”,故林纾又明确指出摹拟的两大弊病:一是 专于摹拟~家,学古要善学还博取约收,不能专于一家。在《文微?唐宋元明清 文评》中指出“桐城之短在于专学欧阳”。专学一家文则不易窥其缺点,不能 纵横 ~对比,更不能辨识其精英所在。故林纾日:“吾以为必先通览诸家之书,更进而熟 ‘”读左、马、班、韩之文,博涉其它载籍,然后求四氏之精英所在。”三是“生入 古人句法”和“专于揣摩声调”。“生入古人句法”就是堆砌文辞;“专于揣摩声调” 则文章必无精气神味。 在摹古之方法上,林纾强调卅涵而泳之,优游其中”与“打碎观之”。这样在 临文时才能游刃有余。文章要展现自我的个性,必须在摹拟的基础上参之以写作 者自身的阅历,做到临文时有抉择,善调度。时至今日,写作学仍以摹古与立我 为初学写作的最佳定律。周姬昌主编的《写作学高级教程》指出写作是:“法而无 法的通变过程”即:模仿??化用??融合。裴显生在《写作学新稿》中谈写作 过程也认为“学习与掌握技巧??必须经过‘生、熟、化’三个阶段”。这都肯定 了摹古与“立我”是作文的门径。 林纾.韩柳文研究法//王水照.历代文话第七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林纾.文微//王水照.历代文话第七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曾国藩.曾文正公家训.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 林纾.文微//王水照.历代文话第七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一、古文原理论 性情端,斯出辞气重厚 情辞关系即性情与文辞之间的关系。历代文论家对情辞关系的研究不胜枚举。 刘勰的《文心雕龙》始终强调文学的情感特性,其中论述情辞关系的篇章颇多:《情 采》篇刘勰指出文学作品乃“五性之发的情文”,“情者文经,辞者理之纬,经定 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征圣》篇又点明情辞关系:“志足而 言文,情信而辞巧??”;《附会》篇他又以生命比拟情“??必以情志为神明, 事义为骨髓,词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刘勰的情为辞本的理论一直影响我国古 代文论。桐城派将情辞的关系更加细致化,姚鼐的“神、理、气、昧、格、律、 声、色”说,刘大樾的“神气、音节、字句”说,二者皆主张从辞之最微处着眼 来求神气:我们把刘勰与桐城派的情辞关系对照来看,可以发现刘勰是从创作角 度提出的,他认为情是文章写作的灵魂,辞是情之外现形式:姚鼐与刘大樾是 从 学文与鉴赏的角度提出的,指出以辞达情是鉴赏必经之途径。综合林纾在《文微》 与《春觉斋论文》中对情与辞的关系论述其内容包含三个方面:“情发之于性,韵 流之于辞、“性情端则辞气重厚”、“深情远韵”。 首先,林纾论及“情辞”的渊源关系。文章的情与辞不是孤立的存在,他指 出“情发之于性,韵流之于辞”。在林纾看来四者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性一 一情??辞一韵,情由性发,辞乃情之表现,韵由辞生。性即文章写作者气质 才华、艺术修养、品格情操、学识阅历等多方面心理因素,写作者内在心理结构 的差异决定了文学独特的个性化色彩,也是“情”生发的基础,性情也虽有后天 的摹拟,但文章所呈现的艺术风格往往是“各师成心,其异如面”。.故林纾云:“文 章为性情之华。文章既是“性”的呈现,又是“情的直接抒写。宋、齐之际人 们就认识到这一点,《南齐书?文学传论》中萧子显说:“史臣日:文章者,益性 情之风标,神明之律吕”。刘勰也强调情感是文章写作的根基,文辞只是性情的 外在显现形式,他在《体性》篇提出‘懈为肌肤,志实骨髓”,在《?裁》篇提出 “情理设位,文采行乎其中,可见文章的写作要先定“性情”之位,然后才能布 辞行采,“情理”决定了文辞的特点,文辞的组织也要以情志为归依。文辞的“声”、 “色”又直接反映了文章的“韵”味。可见林纾提出的“性??情??辞??韵” 是文章写互为相依的要素:性情决定文辞,文辞体现性情。那么性情的即 林纾:、舂觉斋论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林纾.文微//王水照.历代文话第七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一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年:. 内蒙古师范大学研士学位论文 “情理设位就成为文章写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其次,林纾认为“性情端,斯出辞气重厚”。所谓“端”,直也,正范之谓。 性情为文之质,只有性情之正,才能有辞气的重厚,“凡性情不正者,决亦不能有 此正声”。进而又论证了性情与辞气的关系:“性情为里,辞华为表。韩文、杜 诗所以独绝千古,盖由其性情端厚也。”性情是文章内质,文辞是性情之显现, 性情醇厚则文章才能独绝千古。前人对此也有论述,《说苑?反质》中曾有论述“圣 人见人之文,必考其质”,质即性情;《三国志?魏志?刘邵传》称魏刘邵之赋, “性 情良正’’,史誉为“文质周洽”;刘勰《宗经》篇也主张文章要“开学养正,昭明 有融”,不能“任情失正”。林纾认为作文必使文中有质,质中有文,其中质即性 情。可见性情之质决定着文章的品质。魏晋南北朝时期,性情良正的标准是:儒 家的人伦情感,圣人之志。林纾的“性情端直”其标准已经超越了这些内容。他 的“性情端厚”其内涵有二:一是明确性情端厚的根基是多读书,广识见,深阅 历。有此三者则气厚,气厚则性情端直。二是他认为“性情端厚”之最高标准是 “为文要关世故”,“为文不关世故,虽工奚益”。“关世故”就是作者对世事、 人生独特的感悟,且认为只有“关世故”之文,深于明理,如此为文才能有“远 识闳度”。 再次,辞气重厚其风格效果乃是“深情远韵”。“深情”即端厚之情,“恳挚处 发乎于心本”的真情;“远韵”乃清音幽韵,“绵远处纯以自然”。二者非并列关系, 而是因果关系,“情之深者,流韵始远”,深情乃远韵的前提。远韵是文辞的具体 的特点。其表现是在语言上追求“跌宕激射”与“宛转温裕”。世人称欧阳 修的文 章以“风神著称,一林纾以为其原因是欧文有情韵之美。其情韵之美表现为用语 “跌宕激射”,所谓“跌宕激射即“语所不尽,而眼光到之谓。”要达到此效果, 必在临文前再三苦虑,对语言的审择极为挑剔。“宛转温裕”。是语言要蓄无穷之思, 含不尽之意一这要纯从用笔、用字上讲究。在用笔是要用“蓄笔,用字上他认为 “矣字最佳。在《春觉斋论文?用字四法》的“矣字用法”中他详尽地分析了 《汉书》里“矣”的运用正是如此。 .文章也须有实迹 林纾认为文章必须抒写真性情。“性情之正和“性情之真”的文章乃真文。 林纾.春觉斋论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林纾.文微//王水照.历代文话第七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林纾.春觉斋论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古文原理论 其所指性情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有所依傍,有所寄托的。所谓实迹,也就是文章 抒写性情所依托的具体。他明确主张“作文之道不过四字‘实迹真情’而已”, 可见情迹相依之文,才是真正的好文章。综观琴南古文作品与古文评点,其所言 “实迹有以下内涵: 其一,为独有体昧的亲情之迹。此类实迹亲切而感人,具有浓厚的生活韵味, 在文章中可娓娓道来。但也有细碎难叙之嫌,所以文学史上能作此类文章者甚少。 林纾认为只有司马迁和归有光。他盛赞《史记》叙事惟妙惟肖,能悟得其精者, 唯有归有光而已。《文微?杂评》中云:“悟得《史记》者,惟归震川,震川能化 散为整”又云:“妇女庸言庸行,不易描写妙肖,惟经马、班手笔,则无不极尽, 其后归震川亦能之”。《春觉斋论文?述旨》也云:“归震川之《项脊轩记》琐琐屑 屑,均家常之语,乃至百读不厌,”其中原因归于“叙细碎之事,能使?成整片, 则又大难”。林纾的古文善记家常事、人情事、平淡事为胜。如他的古文《苍霞精 舍后轩记》’述故居旧人,情深义委,一唱三叹,与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相类, 其妙处在于细碎之迹处见逶迤深情,神似古人而形有不同。若《薛则柯先生传》 记儿时以袜盛米与穷塾师薛先生而遭薛先生责骂之小事,既刻写先生人格之正, 又流溢稚童心灵之美,精彩极矣。《亡妻刘孺人哀辞》述:“余病时,积夕亡睡。 墙人方孕女雪,赢恭若不胜其躯。余怜之,病中至无敢微呻。偶呻,孺入辄问, ‘鬼啸乎去尔无多 ..预置茗具热火以进。残月向尽,雁声自远而近。余戏孺人: 日矣’孺人凄然莫应。更七日,余幸能步,孺人夜四鼓即起,作糜食余,久之, 余乃应时而饥。此乃林纾忆与亡妻生活小事,聊聊数语,可窥夫妻情感之笃, 妻侍夫之关璐至,与夫与妻之且怜且爱,韵致深远。他以自己的古文写作实践 着自己的古文理论,截取生活中感人腑肺之细节,缀写入文,富其情貌。以实迹 为述情之基石。又汲取传统文学之善记家常者如太史公《外戚世家》、归熙甫《项 脊轩志》、 《寒花葬志金辫的精髓。从而达到“调辞务似者生情”的高度。此 类文章还有《先妣事略》、《母弟秉耀权厝铭》等。 其二,为独此遭遇的人生之迹。此类实迹往往为写作者所处的独特时代遭受 的不公正待遇,社会黑暗与志向高洁的矛盾,人生坎坷,命运多舛,叙述较难又 不能直抒其实。故作者将它们化作缱绻之情、悲苦之意、慷慨之志抒写于文中。 林纾以为此类文章独以情胜,迹隐于作者的人生遭际之中,能抒写真性情则必有 独此遭遇的人生的痕迹。抒写真性情的根柢,在于“多读书”,参之以今世之阅历 曾宪辉.林纾诗文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蒙古师范大学研士学位论文 以求会通。故抒写独特的人生遭遇为文章抒写真性情的主要实迹。由于不同时代 不同的人生遭遇,其呈现在文章中“实迹”也各有不同。林纾认为屈原之文皆属 此类。屈原文“善述情”,且文情哀艳,情长而调悲。这源于屈原真挚的爱国之志 与被放逐的独特经历。《文微?周秦文评》云:“屈子之志尽载于《九章》,”又云: “《离骚》、《怀沙》之文,其辞义无甚差别,然语语皆自性情流露,有变化,有条 理,精切异常。屈子真能爱国者。”屈原既被放逐之特殊的人生遭遇,与其爱国真 挚之志都极意于言表,因此屈原之文虽千转百回,使事设喻,假托设疑,精气凝 固,结响极高,在文章中处处可见其人生遭遇之迹,又处处可体味其忠厚的爱国 之情,其文之迹即是屈原被放逐的人生经历。故林纾论日:“屈子既被放逐,轻命 如毛,何居之足卜凡其所疑,匪弗自知,而必待决詹尹,岂其志真如是乎特 托此以吐不平,则君子小人自知。”此论断指出屈子在文中借詹尹之名吐自己 心 中不平,读者自能悟出其真意,真正的实迹是被放逐的人生遭遇。 林纾又以文章有无实迹为标准,林纾把文章分为两个等级,真正的好文章乃 是有实迹有真情的文章,比之较次之文为无实迹而有真情之文,他指出这样的文 章也能动人,但真情于文中无迹可求,若读者不能洞悉作者的独特人生遭遇,初 读之文如空中楼阁,或有虚枵之感,但若情挚恳切,能够动人,也可称之为好文 章。也就是说,林纾所指“无实迹者而有真情’之文是纯抒情的文章,情之内核 丰富,文章无具体事迹。这与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提到古人文章有“为 情而造文”与“为文而造情之”之别的观点形同意别。其区别在于“为情而造文” 的文章纯以文采取胜,最终导致采滥忽真,其情也被淹没不现;林纾认为的无实 迹有真情之文,其情是值得肯定的。如他评屈原的《思美人》:“屈子《思美入》 之文,纯是空中楼阁,所谓幻想,其意甚呆,而心则忠厚极已。”他肯定了《思美 人》一文虽无实迹可求而表情醇厚,情感挚恳。 一 可见,林纾对为文之道??“实迹真情论断中,“情”是第一位的,有情迹 相生之文:有独以情胜之文。这明显地有对文章以“情为标准进行审美划分的 痕迹,情迹相生之文就是叙事抒情之文,独以情胜之文则是抒情文。从这一点上 来说,林纾对“情”的论述有了现代文章学的意义。除情迹这两个要素之外,林 纾还主张为文之技巧,技巧恰当,则性情随见。正如他在《文微?造作》中所言: “为文必使文中有质,质中有文,文即手腕,质即性情。手腕所到,性情随之, 则文章自有可贵。 林纾.文微//王水照.历代文话’第七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一、古文原理论 二文必根于理而当于道 文之于理关系缜密,唐宋以来文以明理的观点已成为文家们的共识,天下之 理无论见于事,寓于物,皆赖文以明也。《宋史?文苑传》载张耒之论:“自六经 以下,至于诸子、百氏、骚人、辨士论述,大抵将以为寓理之具也。”桐城文家 更重文主义理,刘大樾在《论文偶记》云:“故义理、书卷、经济者,行文之实也。” 在林纾看来,文理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他在《春觉斋论文?述旨》篇提到“文 者, 运理之机轴,理者,储文之材料”。年上海中华译书局《文学尝试》第一期上 所载林琴南的《论文》中也提到:“为文有两要,一目获理,一日适道。盖文有古 今,而理与道无古今。自秦汉至唐宋,虽间有统系派别之可言,必根于理而当于 道,则一也。这明确地指出文章的宗旨在于明道理。无论古文还是现代文其道理 是一致的。“理”与“道”是判定文章价值的标准。《文微》中林纾详尽从文章“道 理的内涵、文章对道理的要求与表现三方面进行阐述其文理论的独特意义。 .文之高贵者,必理饶而正 《文微?通则》中林纾提出:“文之高贵者,必其理饶而正。”他言明能体现 文章高贵的特质是理,并进一步对文之道理的内涵进行细化研究,认为“理饶而 正之文才是论理文的最高境界。刘大樾在《论文偶记》中也有对文理的阐述, 他认为高贵之文必备一特点是“穷理则识高”,在论“文贵大中也指出文须“道 理博大”。林纾就是在此基础上深入阐发自己的文理论的。在此论断中其实是包含 里酚内容,即高贵之文有两个前提:一是理饶,饶乃丰富之意,所谓理饶就是理 足,理足者意方深,文章才能显其高贵之神韵。这正如欧阳修所言:“大抵道胜文 不难而自至气二是理正,即道理纯正,理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理通达, 文之工也一理正则能警世与诲人。凡要能做到理饶而正者绝非易事,林琴南乇妫 ,, 理饶而正的前提是创作者积理之厚。 积理是文学家的要务,魏叔子《宗子发文集》云:“吾则以为养气之力,在于 集义,文章之能事,在于集理。”理多寓之于书,积理皆来源于平日读书之功, 多读书,多阅历则积理之厚,不读书则无以积理。就是人生平耳目所见闻,身所 经历,莫不有其所以然之理,虽市侩、优倡、大猾、逆贼之情状,灶婢、丐夫、 姚永朴.文学研究法.南京:凤凰出版社,:. 姚永朴.文学研究法.南京:凤凰出版社,.. 内蒙古师范大学研士学位论文 布帛、竹头、木屑、粪土之属必皆深思而谨识之,酝酿蓄积,皆之成理。故林纾 以为多读书,多阅历,必然积理深厚。他还认为桐城之文能自树立,其原因在于 积理厚博。“惜抱先生亦力追古学,得经史之腴,?铸以韩、欧之轨范,发言既清, 析理复粹。自然成惜抱之文,非有意立派也。又云:“然不读书明理,又从何 处而取是??不先求文之工,而先积理,则亦未有不工者。’’曾文正《日记》也 云:“凡作诗文有情极真挚,不得不一倾吐之时。然亦须平日积理既富,不假思索, 左右逢源,其所言之理,足以达胸中至真至正之情。故积理是文工、理达的基础。 可为文者光积理之厚亦不能纵笔为文,还有待于能够掌握驭文之术。因理虽积之 于书,积之于阅历,而意则摄取于我。要能做到文理通达还必有术以行之,然后 能执简御繁,化腐为奇。林纾形象地言明此理:“匠氏储梧槽而不备斤削,则梧梗 纵美,亦断不能成器。”理虽为美,但不能“成器则为害也。我们不仅要深刻 理解“理”的内涵,还要明白文章对道理的具体要求。 .文有道理曰切 他在《文微?通则》中提到:‘‘文有道理日切,有意境日深,有气脉日往复。” 这是林纾从三个不同方面对文章之理、文章意境、文章气脉提出的具体要求:文 章的道理要切,意境要深,气脉要往复,文理居于首位。可见林纾把文理放在与 .文章的意境、.气脉等艺术效果同等重要地位来审视,理甚至优于意境、气脉,居 ? 于第一位。 首先,“文有道理日切”,切即“靠实,实在”。林纾以为寓理之文才是切实、 靠实之文。理是文章的内核,若无理则文章泛而空,枵而无义。“知文而不务理, 求文之工,未尝有也。”可见理之于文的重要性:理是文之根基。其中“理”显 然不是作者主观认识上的“观点正确”而是指事物本身所包含的内在属性??“万 事万物之理”。但切实之章、论理之文,并非艰涩难懂之文。他认为昌黎论道矗复效 果极佳,他在评论“昌黎《原道》一篇时云:‖疏溶如道壅,发明如烛暗,理足于 中,造语复衷于法律,俾学者循其涂轨而进,即可因文以见道,要能达到此效 果必要重文之艺术性。如此为文才能让人既有切实之感又能达理于胸。林纾论文 林纾.春觉斋论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林纾.春觉斋论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林纾.春觉斋论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林纾.春觉斋论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林纾.韩柳文研究法//王水照.历代文话第七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 一、古文原理论 理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能把文理与其艺术论结合起来,以此为切入点来阐述文章寓 于道理的内涵。 其次,林纾论及道理、意境、气脉三者之间密切的联系,文章首要的是讲究 理之靠实,但光靠实不行,还必须内涵深刻,气势回环往复。可见道理、意境、 气脉三者是层进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若不求道理而讲意境,则意境难离“寒 乞’’。故林纾云:“凡无意之文,即是无理,无意与理,文中安得有境界文中 有道理、有意境则气势自致,畏庐论文之气势主张“敛气蓄势”,而真正能“敛气 蓄势”之文必有“理足”与“法精”之特性。意境论、气势论是林纾文论中备受 评论者所推崇的,他把文理与意境、气势相提并论,并详尽地阐明三者之因果关 系,且认为“明理充备是文章立意造境、敛气蓄势的前提。可见文理对文章艺 术性的重要作用:文理切实,是文章立意造境之基石。 另外,林纾还从反面言说文理不切实之主要表现:“为文不专言道学,斯为活 着,“道学多为先儒之陈言,他据此否定了宋朝道学家论道之文,认为他们虽 “问有论道之文”,、但道“宣之于口”,未免陈腐;并非“喻之于心,不能施之以 采,达到融汇贯通,也就是不能达到刘勰所云的:“精理为文,秀气成采”;即 不 讲求文理之靠实,徒以滥用文辞取胜,不能推陈出新。惜抱先生《与陈硕士书》 也云:“凡言理不能改旧,而出语必要翻新。佛氏之教,六朝人所说,皆陈陈耳; ”可见林纾主张“文有道理”,其道理是 达摩一出,翻尽窠臼,然理岂有二哉 具有生命力,不断翻新的。这样的的文章才能有切实之感,才能恳切动人。 .文章须静理远神 大凡文章须静理远神。理说不尽而有含蓄谓之静理。此唯欧阳永叔能之。 《文微?通则猡 “静理远神”是阐述文章如何表现道理的。林纾言“大凡文章须静理远神。 何谓“静理”,他认为“理说不尽而有含蓄谓之静理。”远神,远,刘大槐以为 “远 必含蓄,远则味永,文至味永,则无以加”,神者,刘大槲论日:“神者,文家 之实”,它是能过文章的气势来体现的,“神者气之主,气者神之用”;林纾认 为神 刘大槐把“神”与“气”合,论古典散文的 乃是“精神贯彻处永无漫灭之谓”。 林纾.春觉斋论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姚永朴.文学研究法.南京:风凰出版社,. 刘大椐.论文偶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内蒙古师范大学研士学位论文 特征;琴南先生又把“远”与“神’’相合来论证寓理之文的特点。静理远神,指 论理文章要道理含蓄,明理而不生硬,隽永深长,含耐人寻味之意。这与他的“神 昧论”其实是同出一致的。神味论侧重从创作者涵养中求事理精确之隽永之味。《文 微》主张的“静理远神”则要从文辞与笔法上功夫。 林纾以为文章说理之处乃是文章的关键之处。在《文微?造作》中指出“文 之说理处,即吃紧处,使笔作调处,即疏处”,“疏处在文中要处处有关锁,能 伏应相随,“吃紧处”则理密,读者自能从文中悟得其真。所以林纾又日:“凡事 之关要者,皆铺陈于词,而以其无关要者为文之枢纽,此极调度善法。”可见林纾 主张要达到静理远神的效果,须从铺词布阵上下功夫。 文章要静理远神,则铺陈词语要简而当要。林纾认为文章“吃紧处,须从容 说之”。从容言说则要斟酌词语,一定要达到词语凝简,恰切。因他以为“文至难 写处,其敷文也愈简纯,此断可以胜人”。作文要全部精力注布于文,写到“吃紧 处”则须省简辞语,而使昧不尽泄。“味不尽泄”也就是留有余味。八家文章中唯 欧阳公能也他在评论欧阳公的《石曼卿墓表》时去删妙在将‘怀才不遇’四 字 打碎言之,令人不觉,有如恤仪画龙,东云出鳞,西云露爪。” 静理远神,含蓄是关键。文章能含蓄隽永得从笔法上讲究。程子云:“立言贵 含蓄意思,勿使无德者目眩,知德者厌。”可见含蓄乃言辞恰切,让智者能回味无 穷,让愚者能明白晓畅。《文微?通则》中林先生指出:“文章含蓄极难,须说透 处而又不肯说透,要使话中有话。”话中有话也就是含蓄之意,还必使读者能从话 中悟出他创作者未言明之语,达到含而不涩,言止而理自明。林纾评价《左传》 写人品行就有此效果,“《左传》写人品行,未尝明判善恶,而使读者各识其真, 秋毫无隐。”可见静理远神要达到不辨是非,道理自明。这取决于文家写法之高明 也。《文微》中林纾详细论述了含蓄的具体用笔,总括而言常用之笔有三种:一日 缩笔,《文微?通则》云:“文必经纬分明,行阵整齐,然后乃能用缩笔。辞只二 三行,而使人寻玩不舍”。缩笔乃是缩简词语,辞简而意丰。二日蓄笔,文章讲究 蓄势,文蓄无穷之势,读之则有酣畅淋漓之感,《文微?通则》又云:“蓄笔故留 言外之意。”三日省笔,《文微?通则》中讲“文用省笔最难,须使读者得以悟 出 某语云何。”省笔难在易导致语略义漏。省笔乃指文辞简要精当,省于此而详于彼。 其功用在于避免繁言冗句,重复拖沓,使文章更加精粹。正如刘勰日:“精论要理, 极略之体。”用省笔,即“节缩枝词,”精妙之处要达到“读之似疏,及絮其全局 一、古文原理论 观之,又觉文之严沽本应如是。”的效果,须知省也亦从全篇谋划,做到文有疏处, 而“枢纽必必紧洽”,文之疏处正是文章精神贯彻之处。用省笔其肯綮在于知取舍, “盖能用省笔者,已节缩无数枝词。读之似疏,乃絮其全局观之,又觉严洁处本 应如是。”他举《史记?项羽本纪》言项伯何人,故意留其事迹在下文言明,此处 省简得当。 综言之,林氏强调静理远神之文所用笔法之要在于简当精要,即辞简语凝, 意味深长,并能让读者从中悟出其
/
本文档为【林纾《文微》探要(可编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