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50例临床分析

2017-12-05 3页 doc 14KB 16阅读

用户头像

is_574951

暂无简介

举报
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50例临床分析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50例临床分析 优质好文档 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50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冰心 单位:河北省宣化县人民医院药剂科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症,药源性;临床分析 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为药源性血液病中最常见的类型,药物被认为是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最重要的原因。现对我院2004年1月—2007年1月临床发现的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50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50例,男35例,女15例。年龄19,68(53±27)岁。基础病为骨性关节炎24例,上呼吸感染11...
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50例临床分析
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50例临床分析 优质好文档 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50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冰心 单位:河北省宣化县人民医院药剂科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症,药源性;临床分析 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为药源性血液病中最常见的类型,药物被认为是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最重要的原因。现对我院2004年1月—2007年1月临床发现的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50例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50例,男35例,女15例。年龄19,68(53±27)岁。基础病为骨性关节炎24例,上呼吸感染11例,肺结核5例,高血压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例,震颤麻痹2例。患者均有数日、数周或数月的服药史,50例中服消炎痛(引哚美辛)15例,保泰松(布他酮)9例,复方新诺明、利福平、异烟肼各5例,噻嗪类利尿剂4例,左旋多巴3例,氯霉素、青霉素各2例。 39例患者起病急,于数小时内突然发生自发性出血;11例患者起病隐袭。皮肤、黏膜出血者39例,黑便8例,血尿6例,阴道出血5例。 1.2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象:(1)血小板(,30,50)×109/L 10例(20.0%),(10,30)×109/L 36例(72.0%),<10×109/L 4例(8.0%),最低为5×109/L。(2)骨髓象:全部病例有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幼稚型巨核细胞比例增高,血小板与巨核细胞生成减少或缺如。 1.3 治疗与转归 50例患者均立即停用相关药物, 血小板减少严重者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 出血明显者给予输注新鲜血液或血小板。50例患者全部治愈,大多数血小板在治疗后1周开始上升,2周,2个月恢复正常。 2 讨 论 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主要分2类:(1)药源性中毒性(抑制性)血小板减少症,与药物对骨髓巨核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有关。起病隐袭,骨髓血小板生成降低,巨核细胞数减少甚至消失。常见于应用骨髓毒性药物如甲磺脲、氯霉素、环磷酰胺、噻嗪类利尿剂、雌激素、苯及有机砷等,1,,症状的轻重与药物的剂量呈正相关。(2)药源性变应性血小板减少症,主要与免疫异常有关。起病急骤,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加,但外围血循环内血小板破坏增多。由于免疫因素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多而致血小板减少,分为免疫复合物型和药物吸附型。免疫复合物型常见的药物有:对氨基水杨酸钠、消炎痛、保泰松、布洛芬等非甾体类消炎药,利福平、异烟肼等抗结核类药,以及奎宁、奎尼丁及磺胺类药,进入人体后首先与血浆蛋白质载体结合形成抗原,激发机体产生抗体,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并特异性地吸附在血小板上,激活补体,使血小板破坏。药物吸附型常见的药物是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红霉素、化疗药物。药物作为半抗原与血小板膜上的蛋白质牢固结合,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破坏与药物结合的血小板。 关于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 凡符合以下条件者即可诊断为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2,:(1)一般都在重复用药后发病,于起病前有确切应用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某种药物史,为本病诊断的最主要依据。(2)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特别是口腔黏膜的出血点、出血斑、出血性大疱。(3)在出血前或出血同时常有寒战、发热、头痛、关节痛、呕吐、腹痛及皮肤瘙痒等全身症状。(4)血小板计数<50×109/L。(5)骨髓象示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并呈现成熟障碍现象。(6)停用有关药物,出血常在数天内终止,血小板数则在数天内恢复正常。 本病尚需与其它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相鉴别:(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两者在临床症状与血液学表现方面十分类似,在可疑病例中,停药试验有助于鉴别,如血小板计数在停药后7,10 d内仍未增多,而患者又无肝、肾病患,一般可除外药物引的血小板减少。(2)病毒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在新生儿与儿童中常见。主要由风疹或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感染引优质好文档 优质好文档 起,骨髓象示巨核细胞数明显减少,推测与病毒对巨核细胞直接抑制作用有关,常预后良好,血小板一般于数周至数月内恢复,3,。 药物性血小板减少症一经确诊,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避免应用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并教育患者严禁重复使用有关药物。同时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使毛细血管渗透性降低,还能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抗体的产生,使血小板的破坏减轻。出血严重者,停药的同时输注新鲜血液或血小板。如诊疗及时,大多患者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 陈濒珠.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 440.

2 浦权.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J,.中华内科杂志,1995,24(10):624.

3 付莉娜(药物对血小板的影响,J,.齐鲁医学,2004,19(5):470. 申明:本

版权归原刊发杂志社所有,我们转载的目的是用于 学术交流与讨论,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学术。 优质好文档
/
本文档为【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50例临床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