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无脊椎动物总结

2017-09-01 50页 doc 133KB 198阅读

用户头像

is_977556

暂无简介

举报
无脊椎动物总结无脊椎动物总结 普 通 动 物 学 刘凌云 郑光美 主编 绪 论 第一节 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其中的地位 1. 什么是生物, 简单地说,一切具有生命现象的物质都叫生物。生命现象包括新陈代谢、自我复制繁殖、生长发育、遗传变异、感应性和适应性等。 2. 生物的分界 两界系统(Linné,1735) 三界系统(Hogg,1860;Haeckel,1866) 四界系统(Copeland,1938) 五界系统(Whittaker,1969) 三总界六界系统(陈世骧,1979) 第二节 动物学及其分科 1. 什么叫动...
无脊椎动物总结
无脊椎动物 普 通 动 物 学 刘凌云 郑光美 主编 绪 论 第一节 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其中的地位 1. 什么是生物, 简单地说,一切具有生命现象的物质都叫生物。生命现象包括新陈代谢、自我复制繁殖、生长发育、遗传变异、感应性和适应性等。 2. 生物的分界 两界系统(Linné,1735) 三界系统(Hogg,1860;Haeckel,1866) 四界系统(Copeland,1938) 五界系统(Whittaker,1969) 三总界六界系统(陈世骧,1979) 第二节 动物学及其分科 1. 什么叫动物学, 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称为动物学。 2. 动物学的分科 横向分科(以研究的内容分):动物形态学、动物分类学、动物生理学、动物胚胎学、 动物生态学、动物地理学、动物遗传学等 纵向分科(以研究的对象分):原生生物学、寄生虫学、蠕虫学、贝类学、昆虫学、鱼类学、鸟类学、兽类学等。 另外,还可以按照研究的重点、服务范畴等分科。 3. 保护生物学 研究保护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持续利用生物资源等问题的学科称为保护生物学。 1992年联合国环境署主持制定了《生物多样性公约》,我国签定了该公约。 第三节 研究动物学的目的意义 1. 目的 合理地、可持续地利用动物资源,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2. 意义 纷纭多彩的动物界不仅为人类的衣、食、住、行提供了宝贵资源,也为美化人们的生活、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动物学发展简史 一、西方动物学的发展 1. 公元前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384 BC):《动物历史》 2. 中世纪 3. 文艺复兴时期 代表科学家有: ?林奈(Linné, 1707 ,1778):创立了动植物分类系统及物种命名双名法,为现代分类学奠定了基础。 ?拉马克(Lamarck,1744,1829):提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著名论点。 ?施莱登(Schleiden, 1804 ,1881)施旺(Schwann, 1810,1882):提出细胞学说,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的三大发现之一。 ?达尔文(Darwin, 1809,1882):出版《物种起源》,提出“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进化论同样被恩格斯誉为三大发现之一。 二、我国动物学的发展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5 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公元前3 000年已有了养蚕和养畜。 夏朝(公元前2千年):《夏小正》“五月浮游出现,十二月蚂蚁进窝”。 战国(公元前475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记载动物一百余种,出现了几种偏旁部首;“螟蛉有子,蜾嬴负之”。《周礼》儒家经典之一,将生物分为两大类,动物分五类。 晋朝(公元265—420年):稽含著《南方草木状》,记载了广东人民用蚂蚁防治柑橘介壳虫,是世界上最早的生物防治的记载。 北魏(公元386—557年):贾思勰著《齐民要术》,介绍动物养殖业。 唐朝(公元618—907年):陈藏器著《本草拾遗》提到不少动物名称,其中鱼分类所用特征现在仍用。 —11644年):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是我国古代医学典籍,记 明朝(1368年 载了400多种药用动物。 古代医药学成就:《黄帝动物学研究方法 总的研究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 具体方法: 一、描述法 通过观察将动物的外部特征、动物分类的知识 动物分类知识是学习和研究动物学的基础。 一、分类依据 形态学特征(外部形态和 生物学特征(生态行为、生活习性等) 细胞学特征(核型、带型分析) 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特征(化学组成及DNA、RNA等) 二、分类等级 动物分类系统由大而小的分类等级(阶元)是: 界、门、纲、目、科、属、种。 总科、科、亚科等拉丁名称的标准字尾:-oidae, -idea, -inae 三、物种的概念 ——物种是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相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在有性生物,物种呈现为统一的繁殖群体,由占有一定空间,具有实际或潜在繁殖能力的种群所组成,而且与其他这样的群体在生殖上是隔离的。 ——由形态结构、生理学、生物学、生态习性以及行为学、遗传学等特征相同,相互之间可以自由交配并产生具有繁殖能力的后代的种群就称为物种。 四、动物的命名 什么叫物种命名的双名法, 物种命名的双名法是由林奈创立的。它任何一个物种的拉丁学名都由属名 和种名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的字所组成,属名在前,首写字母必须大写;种名在后,字母全部小写。 如:Polyrhachis dives F.Smith(完整的学名后面要加上命名人的姓氏) 五、动物的分门 根据众多学者的意见,将动物分为34门。 第一章 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 第一节 细胞 一、细胞的一般特征 1. 细胞的大小与形状 2. 细胞的共同特征 (1) 形态 一般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2) 机能 (1)都能够利用和转变能量;(2)都具有生物合成的能力;(3)都具有自我复制和分裂繁殖的能力。 二、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区别 区别项目 动物细胞 植物细胞 细胞壁 无 有 叶绿体 无 有 中央大液泡 无 有 中心粒 有 无 三、细胞周期 细胞由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 之间的期限称为细胞周期。 第二节 组织和器官系统的基本概念 一、组织 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机能相同的细胞群,通过细胞间质连接而成的、具有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称为组织。 二、器官和系统 由几种不同类型的组织联合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称为器官。 一些在机能上有密切联系的器官联合起来完成一定的生理机能构成系统。 第二章 原生动物门 动物界中最原始、最低等的类群 本章重点 一、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二、间日疟原虫的生活史 三、原生动物的代表——草履虫形态结构和机能 四、名词概念:包囊 生活史 波动膜 伪足及变形运动 吞噬作用 胞饮作用 滋养体 裂体生殖 刺丝泡 接合生殖 思考题: 1. 如何理解原生动物是动物界里最原始、最低等的一类动物,原生动物群体与 多细胞动物有什么不同, 2. 我国的五大寄生虫病中有两类寄生虫 病的病原是原生动物。它们分别是 和 ,引起的疾病分别是 和 。 3. 简述利什曼原虫的生活史。 第一节 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主要特征 1.是单细胞动物或简单的群体动物。 2.营养方式有植物性营养、动物性营养和腐生性营养。 无性生殖:分裂生殖 3.生殖方式 有性生殖:接合生殖和配子生殖 4. 多数种类可形成包囊。 包囊:原生动物不摄取养料的阶段,周围有囊壁包围,具有抵抗不良环境的能 力。 二、分类 意见不一。一般根据运动胞器类型为依据,将原生动物门分为四个纲: 鞭毛 纲、肉足 纲、孢子纲、纤毛纲 第二节 鞭毛纲 (Mstigophora) 一、代表动物——眼虫(Euglena) (一) 生活习性:生活在有机质丰富的水沟、池 沼或缓流中。 (二)形态结构 1. 外形 体绿色,梭形,前端钝圆,后端尖。 体表覆以具弹性、带斜纹的表膜(三分 质 膜,作用:保持虫体形状,作收缩变 形运动) 体前端有胞口、储蓄泡和鞭毛。 第二节 鞭毛纲 (Mstigophora) 2. 结构和机能 细胞膜 ? 鞭毛 9+2 微管 (周围9对双联体微管, 中央有2个中央微管) ? 眼点及趋光性 “遮光物”假说 第二节 鞭毛纲 (Mstigophora) 一、代表动物——眼虫(Euglena) ? 叶绿体及其营养方式 ? 伸缩泡及水分平衡调节 ? 呼吸作用 ? 生殖方式:纵二分裂, 形成包囊。 二、鞭毛纲的主要特征 1. 身体一般具鞭毛,以鞭毛为运动器。 自养:光合营养 2. 营养方式 异养:渗透营养、吞噬营养 无性繁殖: 纵二分裂 3. 繁殖方式 有性繁殖:配子生殖 三、鞭毛纲的主要类群 根据营养方式的不同分为2个亚纲 (一)植鞭亚纲(Phytomastigina) 特点:一般有色素体,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养;如无色素体,则其结构相近。 1. 群体的形成对了解多细胞动物的起 源有意义: 衣藻(单个) 盘藻(4,16) 实球藻(16,32) 空球藻(16,32) 杂球藻(64,128) 团藻(最多达5万个) 2. 夜光虫、腰鞭毛虫与赤潮 3. 淡水鞭毛虫与水污染 4. 浮游生物的组成部分,鱼类的自然饵料。 (二)动鞭亚纲(Zoomastigina) 特点:无色素体,异养。 1. 利什曼原虫 (黑热病:我国五大寄生虫 病之一) 生活史:生物在一生中所经历 的 发育和繁殖阶段的全部过程称为 生活史。 ?寄生在白蛉子体内 前鞭毛体(寄生于白蛉子消化道) ?寄生在人体内 无鞭毛体(寄生于内脏巨噬细胞) 2. 锥虫与昏睡病 波动膜:鞭毛虫基体后移至虫体后端, 鞭毛由基体发出后,沿着虫体前伸,与细胞质拉成的膜状结构。 3. 鳃隐鞭虫(寄生鱼鳃) 4. 披发虫(与白蚁共生) 5. 领鞭毛虫 第三节 肉足纲 一、代表动物——大变形虫(Amoeba proteus Pallas) (一)生活习性 生活在清水池塘或水流缓慢的浅水中。 (二)形态结构 质膜 外质 细胞质 食物泡 内质 细胞核 伸缩泡 (三)生理机能 1. 伪足及变形运动 变形虫在运动时体表形成的临时性突起称为伪足 。虫体在运动时不断向伸出 伪足的方向移动,身体形状不断改变的现象称为变形运动。 2. 营养:吞噬作用和胞饮作用 3. 伸缩泡 4. 生殖:二分裂(典型的有丝分裂) 二、肉足纲的主要特征 1. 以伪足为运动器。 (伪足的类型:?叶状伪足?丝状伪足?根状伪足?轴状伪足) 2. 体表仅有细胞质膜。 3. 繁殖方式为二分裂,有些种类具有性生殖(如有孔虫)。 三、肉足纲的重要类群 根据伪足不同分为二亚纲。 (一)根足亚纲(Rhizopoda) 特点:伪足为叶状、指状、丝状或根状。 1. 痢疾内变形虫 滋养体:一般指寄生原生动物摄取营养的阶段,能活动、摄取养料、生长和繁 殖,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 生活史 2. 其他根足虫 足衣虫、有孔虫、表壳虫、砂壳虫 (二)辐足亚纲(Actinopoda) 太阳虫和放射虫 第四节 孢子纲 一、代表动物—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 Grassi et Feletti) (一)形态及生活史 1. 在人体是病理上的潜伏期,在肝细胞一部分裂殖子侵入红血细胞,另一部分 留在肝细胞裂殖子侵入红血细胞,在其中发育。是发病期 环状体 大滋养体: 大,深蓝色,核偏一旁。 配子母细胞 小:浅蓝色, 核居中。 2. 在按蚊体内进行配子 生殖和孢子生殖 大、小配子结合形成 动合子。定居胃壁,发育 成卵囊。卵囊纤毛纲(Ciliata) 一、代表动物——大草履虫 (Paramecium caudatum Ehrenberg) (一)生活习性 生活于有机质丰富的淡水池沼或缓流中。 (二)形态结构及生理机能 1. 外形 倒置草鞋形,体表有纤毛,一侧有口沟。 表 膜 外质(含刺丝泡) 2. 基本结构 细胞质 大核(司营养) 细胞核 小核(司生殖) 3. 纤毛及表膜下结构 纤毛、基体、动纤丝、纤维网 表膜泡、刺丝泡 刺丝泡 位于表膜下,细胞质外质中,开口于表膜。当动 物受刺激时,刺丝泡射出内容物,遇水成为细丝。一般认为有 防御机能。 (问题:为什么草履虫是螺旋形向前运动的,) 4. 消化胞器及营养 胞口、胞咽、食物泡的形成、胞质环流 5. 伸缩泡及收集管 主要功能:调节体 引起鱼小瓜虫病 2. 车轮虫 危害淡水鱼 3. 棘尾虫、游仆虫 4. 钟虫和喇叭虫 第七节 原生动物的系统发展 系统发展:生物种族的发生发展历史称为系统发展。 一、生命的起源 无机物(CO2、H2O) 小分子有机物(甲烷) 高分子有机物(如 尿素) 高分子体系(蛋白质、 核酸等) 非细胞结构的生命物质 原始鞭 毛虫 原生动物 二、原生动物门各纲的演化关系 1.鞭毛纲最原始 理由:?生命出现以前已有无机物,有些鞭毛虫能用渗透营养获得养料;?大 多数动物在生活史中出现娩毛阶段。 2.肉足纲由鞭毛纲演化而来 理由:?有孔虫和太阳虫在形成配子时有鞭毛;?变形鞭毛虫具有鞭毛虫和肉 足虫的特点。 3.孢子纲是鞭毛纲和肉足纲适应寄生生活的结果 理由:?配子有鞭毛;?疟原虫的大滋养体和粘孢子虫与变形虫相似。 4.纤毛纲是鞭毛纲的另一个演化分支 理由:纤毛的结构与鞭毛相似。 第三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第一节 解释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的概念;各派学者对中生动物的存在有什么意见,各 有什么依据, 第二节 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 第三节 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找出各阶段的特点。 第四节 解释生物发生律的概念和意义。 第五节 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各个学说及依据。 第三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第一节 从单细胞到多细胞 原生动物:单细胞动物 1. 动物界 中生动物 (,) 后生动物:多细胞动物 2. 动物进化的三大规律: 从简单到复杂 从低等到高等 从水生到陆生 第二节 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 (一)古生物学方面 古生物学:研究化石生物的科学称为古生物学。 化石:埋藏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 迹称为化石。 (二)形态学方面 现有动物有单细胞动物和多细胞动物;单细胞动物中有群体,推测团藻是中间 类群。 (三)胚胎学方面 胚胎学:研究生物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幼体长成的科学称为胚胎学。 第三节 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 (一)受精和受精卵 精子 1. 生殖细胞 少黄卵(如文昌鱼卵、海胆卵) 卵 中黄卵(如昆虫卵) 多 黄卵(如鸡、鸟卵) 2. 受精:精子和卵结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称为受精。 (二)卵裂 1. 卵裂的特点:不等分裂球长大,又进行下一次分裂,结果越分越小。 等裂(如海胆的卵裂) 完全卵裂 (少黄卵) 不等裂(如蛙的卵裂) 2. 卵裂的方式 盘裂(如鸡的卵裂) 不完全卵裂 表裂(如昆虫的卵裂) (中、多黄卵) (三)囊胚的形成 囊胚:由分裂球形成的中空的球状胚称为囊胚。 (四)原肠胚的形成 原肠胚:由囊胚发育形成具有 分层 动物的口来源于胚胎时期的原口,这类动物称原口动物。 后口动物 胚胎时期的原口封闭或发育成肛门,而在相对一端重新开口形成动物的口,这类动物称后口动物。 (五)中胚层和体腔的形成 真体腔:中胚层之间形成的空腔称为体腔。 端细胞法(裂体腔法) 体腔形成方式 体腔囊法(肠体腔法) (六)胚层分化 分化:生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在构造和机能上由一般变为特殊的现象称为分化。 外胚层的分化:皮肤上皮(含皮肤腺、毛、发、爪、 角等)、神经组 织、 感觉器官、消 化管两端上皮等。 中胚层的分化:肌肉组织、结缔组织(骨骼、血液)、 生殖器官和排泄器官的大部分。 生物发生律 个体发育:生物从受精卵开始到成体的整个发育过程称为个体发育。 系统发展:生物种族的发生发展历史称 为系统发展。 生物发生律 1. 概念:生物的个体发育简单而迅速地重演了其系统发展的主要过程,这个规律称为生物发生律。 根据:?胚胎学证据;?达尔文主义。 2. 研究生物发生律的意义 对了解各动物类群的亲缘关系及其发展线索极为重要。当动物的亲缘关系和分类位置不能确定时,常由胚胎发育得到解决。 第五节 关于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学说 (一)群体学说 1. 赫克尔的原肠虫学说 论点:起源于原肠虫。 论据:团藻是群体单细胞动物向多细胞动物过渡的类群。 2. 梅契尼柯夫的吞噬虫学说 论点:起源于吞噬虫。 论据:?在低等的多细胞动物中,多数是由内移方法形成原肠胚;?机能与结构相统一,先有机能,后有适应该机能的结构。 3. Grell-Butschli的扁囊胚虫学说 论点:起源于扁囊胚虫。 论据:丝盘虫是扁囊胚虫现存种类。 (二)合胞体学说 论点:起源于多核纤毛虫。 论据不足。 此外还有共生学说,但存在一系列遗传学问题。 第四章自学预习海绵动物的体壁由哪三层构成,各层有什么结构, 2. 海绵动物有哪几种类型的水沟系,各种水沟系的水流途径如何, 第二节 解释海绵动物发育过程中的逆转。 第三节 1. 阐述海绵动物的分类地位并说明:为什么说海绵动物是原始低等的多细胞动物, (提示:为什么说海绵动物是多细胞动物,它们的原始性表现在什么地方,) 2. 什么叫侧生动物, 第四章 多孔动物门(Porifera) (或海绵动物门Spongia) 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 本章重点 1. 多孔动物(海绵动物)的主要特征,其中重点了解海绵动物的体壁结构。 2. 海绵动物各种类型的水沟系及其水流途径。 3. 海绵动物的分类地位(主要能解释海绵动物为什么是原始、低等的多细胞动物)。 4. 名词概念:逆转、侧生动物 第一节 海绵动物的形态结构 (一)体型多数不对称 1. 体形各种各样 有块状、球状、树枝状、管状、花瓶状等。 2. 体表有很多小孔,是水流进入体海绵动物的形态结构 (二)没有器官系统和明确的组织 皮层(扁细胞) 海绵体壁结构 中胶层(骨针、海绵丝、变形细胞、原细胞及芒状细 胞等) 胃层(领细胞) 第一节 海绵动物的形态结构 (三)具有水沟系 单沟型 进水小孔 中央腔 出水孔 类型 双沟型 流入孔 流入管 前幽门孔 辐射管 后幽门 孔 中央腔 出水孔 复沟型 流入孔 流入管 前幽门孔 鞭毛室 后幽门 孔 中央腔 出水孔 流出管 第二节 海绵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无性生殖:出芽和形成芽球 1. 生殖 有性生殖:精卵结合 第二节 海绵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2. 发育 特点:有逆转现象。 逆转:海绵动物在发育成两囊幼虫后,动物极的小细胞内陷成为内层,而植物极细胞留在外层,与其他多细胞动物正常形成原肠的过程相反,这种现象称为逆转。 3. 再生 再生能力强。 第三节 海绵动物的分类及分类地位 1. 分类 根据骨针特点分为3个纲。 钙质海绵纲:钙质骨针;水沟系简单,单沟型或双沟型。 六放海绵纲:矽质骨针,六放;水沟系复沟型,鞭毛室大。 寻常海绵纲:矽质骨针,非六放;水沟系复沟型,鞭毛室小。 2. 分类地位 处于多细胞动物最低等的地位。 ?海绵动物是多细胞动物 理由:a. 胚胎发育到了囊胚阶段,只是因为发生了逆转,才没有形成真正的组织;b. 已有了细胞的分化;c. 细胞的化学成分与多细胞动物的相同。 ?海绵动物较原始 原始的表现:a. 细胞具有较强的独立性;b. 在胚胎发育中还没有到达原肠胚阶段,故没有消化腔,只有中央腔;c. 胃层中的领细 胞与领鞭毛虫相似。 ?海绵动物是侧生动物 侧生动物:海绵动物是多细胞动物,但其胚胎发育与其它多细胞动物不同,有逆转现象,又有水沟系、发达的领细胞、骨针等特殊结构,说明海绵动物的发展道路与其它多细胞动物不同,是很早就从多细胞动物的原始祖先(群体鞭毛虫)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侧支,因而称为侧生动物。 第五章 腔肠动物门 (Coelenterata) a真正的后生动物的开始 本章重点 1. 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体制对称形式;? 胚层和原始消化 腔;?有组织分化;特点是 ;? 神经系统;?有水螅型和水 母型。 2. 水螅的形态结构及生理机能。 3. 各纲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及其形态结构、生活史。 4. 名词概念:辐射对称、两辐对称、不完全消化系统、扩散型神经系统、出芽 生殖、再生 5. 回答问题: 为什么说腔肠动物是真正的后生动物的开始, 第一节 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辐射对称 1. 辐射对称的概念:通过动物体的中央轴有多个切 面可以把身体分为2个相等的部分。这种对称形 式称为辐射对称。 2. 生活适应:固着和漂浮。 两辐对称:通过动物体的中央轴有两个切面可以把 身体分为2个相等的部分。这种对称形式 称为两辐对称。 (二)两胚层、原始消化腔 外胚层 中胶层 个体基本结构内胚层 不完全消化系统:只有口没有肛门的消 化系统。 (三)组织分化 特点:?上皮组织占优势;?(上)皮肌(肉)细胞兼有上皮和肌肉的功能。 (四)原始的神经系统——神经网 (或称扩散型神经系统) 1. 组成:由分散的神经元组成。 2. 特点:无神经中枢,传导不定向,传导速度慢。 (五)具有水螅型和水母型 水螅型和水母型的比较 水螅型 水母型 外形 筒状 伞形 口面 向上 向下 生活方式 固着 漂浮 中胶层 较薄 较厚 生殖方式 无性 有性 第二节 腔肠动物门代表动物——水螅(Hydra) 一、生活习性 生活在水流缓慢、水草丰富、 水质清澈的淡水中。 二、形态结构 1. 外形 体圆筒形,一端为 基盘,另一端有触手和口。 外皮肌细胞、 刺 细胞、间细胞、 感觉细 胞、神经细胞 2. 体壁中胶层 薄而透明的胶状物质。 刺 细胞、 间细胞、 感 觉细胞 3. 消化循环腔 三、生理机能 1. 运动 摆动、翻筋斗运动、尺蠖运动、上升下降运动。 2. 营养 摄食 触手和刺细胞 ---内皮肌细胞 消化 ---腺细胞 吸收 3. 呼吸与排泄 通过体表进行。 4. 生殖 无性生殖:出芽生殖 生殖方式 有性生殖:精卵结合 受精 卵裂囊胚原肠胚卵囊 出芽生殖:由母体长出芽体,芽体经过发育长 出与母体相同的器官,然后从母体上脱落成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5. 再生 再生:生物体恢复其丧失部分的能力称为再生。 高等动物的再生是体腔肠动物门的分纲 根据形态和有无世代交替现象,将腔肠动物门分为 3 个纲。 一、水螅纲(Hydrozoa) (一)代表动物——薮枝虫(Obelia) 1. 生活习性及形态 螅根、螅茎 水螅型 围鞘、共肉及共肉腔 基本形态 水螅体 生殖体(生殖鞘和子茎) 水母型 体形:伞形,边缘有触手 和缘膜 消化循环系统:口—胃—辐管—环管 2. 生活史 (二)水螅纲的主要特征 1、一般是小型的水螅型或水母型动物 2、水螅型结构简单,只有简单的消化 循环腔。 3、水母型有缘膜,触手基部有平衡囊 4、生活史大部分有水螅型和水母型,有世代交替现象。少数种类无水母型(水螅)或水母型不发达;有的水母型发达,水螅型不发达或不存在(桃花水母);还有的群体发展为多态(僧帽水母) 5、生殖腺来源于外胚层 (三)水螅纲的几种代表 二、钵水母纲(Scyphozoa) (一)代表动物——海月水母(Aurelia aurita Lamarck) 1. 形态结构 营漂浮生活,白色透明,形似明月。 口面、反口面 触手、感觉器(触手囊)、眼点、缘瓣、感觉 窝。 消化系统:口、胃腔、辐管、环管、生殖腺、 胃丝 海蜇:与海月水母不同的是:?伞半球形,中胶层厚(海皮); ?口腕愈合成口柄(海蜇头),大型口消失,在口柄的边缘形成吸口。 水母与风暴报警仪(仿生学) (二)钵水母纲的主要特征: 1、水母型发达,且多为大型水母。 (1)消化循环腔发达 (2)胃囊内有来源于内胚层的胃丝,上有许多刺细胞,能杀死进入体内的小动物,保护生殖腺。 (3)生殖腺来源于内胚层,位于胃囊里面底部的边缘。 (4)水母型无缘膜 (5)雌雄异体,多行体外受精,受精卵发育经 2、水螅型不发达,很小,退化成幼虫:由浮浪幼虫发育成的螅状幼体进行横分裂形成碟状幼 体,由碟状幼体发育为水母成体。 3、一般有世代交替现象 钵水母与水螅水母的不同点: (1)钵水母一般为大型水母,而水螅水母为小型水母。 (2)钵水母无缘膜,而水螅水母有缘膜 (3)钵水母的结构比较复杂 (4)钵水母的生殖腺来源于内胚层,水螅水母的生殖腺来源于外胚层 三、珊瑚纲 (一)代表动物——海葵 形态结构 体呈圆柱状,下端为基盘,上端有口、口道及口道沟。消化循环腔较复杂,有宽、窄不同的隔膜和隔膜丝。雌雄异体,生殖腺由内胚层形成。 (二)珊瑚纲的主要特征: 1、只有水螅型,无水母型,因而无世代交替现象 2、构造复杂: (1)有口道:为联络口与消化腔的一段发达的通道,由外胚层内陷而形成。在口道的两端各有 一条纤毛沟——口道沟。 (2)消化循环腔构造复杂:其中有宽窄不同的隔膜,将其隔成很多小室,其作用主要为支持和增加消化面积。 (3)可形成骨骼:除了海葵外,所有其它珊瑚纲的动物均形成骨骼,一般是由外胚层细胞分泌形成——石灰质。 (4)生殖:雌雄异体,生殖腺由内胚层形成,一般为体外受精,胚胎发育经浮浪幼虫阶段 发育成新个体。无性生殖为纵裂或出芽生殖,出芽生殖产生的新个体不与母体脱离而形成各种各样的群体。 珊瑚纲动物与水螅纲水螅型个体的不同点: (1)珊瑚纲动物只有水螅型,其构造复杂,有口道、口道沟、隔膜和隔膜丝;而水螅纲动物的水螅型构造简单。 2)珊瑚纲动物的生殖腺来源于内胚层,水螅纲水螅型个体的生殖腺来自于 ( 外胚层。 (三)其他珊瑚纲动物 八放珊瑚亚纲:海鸡冠、海鳃、笙珊瑚、红珊瑚等。 六放珊瑚亚纲:石芝、鹿角珊瑚、脑珊 瑚等。 第四节 腔肠动物的系统发展 一、起源 理论:起源于类似于浮浪幼虫的群体鞭毛虫祖先。 理由:浮浪幼虫与群体鞭毛虫相像。 二、各纲的关系 1. 水螅纲最原始 理由:水螅纲的水螅型和水母型结构最简单,生殖腺来源于外胚层。 2. 钵水母纲和珊瑚纲起源于水螅纲。 理由:后两纲生活史中一般都有水螅型。 第六章 扁形动物门 (platyhelminthes) 两侧对称、三胚层、无体腔动物 第一节 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两侧对称 1. 概念:通过动物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两个 相等的部分。 2. 意义: (1)促进了动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分化; (2)定向运动,感应更准确、迅速、有效; (3)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条件之一。 (二)形成中胚层,但不具体腔 意义: (1)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 (2)为动物体的结构复杂化提供了必要条件; 3)也是动物体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条件之一。 ( (三)皮肤肌肉囊 1. 概念:外胚层的上皮与肌肉紧密连接在一起所形成的包围内部器官结构的体壁。 2. 意义:强化了运动机能。 (四)消化系统 特点:属不完全消化系统(或称发育不完善的消化系统),但已分化为肠道。其原始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消化管有口无肛门 2、消化管壁仅由内胚层细胞组成(无肌肉层),摄食后靠体壁收缩,通过柔软组织使肠发生缓慢蠕动。皮肤肌肉囊即司运动,又协助消化,但二者不能同时进行,消化时身体静止不动。 3、主要进行细胞内消化。 (五)排泄系统 特点:属原肾管型。只有排泄孔通体外,另一端为由焰细胞组成的盲管。 (六)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特点:梯式(或梯型)神经系统,开始出现原始的神经中枢。由“脑”向后分出若干纵神经索,在纵神经索之间有横神经相连,形状如梯。凡是自由生活的种类,感觉器官发达(如蜗虫的眼点和耳突);寄生生活的种类感官退化乃至完全消失。 (七)生殖系统特别发达 特点:出现了固定的生殖腺和生殖导管以及附属腺 体。 (八)生活方式复杂:扁形动物营自由生活或寄生生活 1、自由生活: 生活于海水中 生活于淡水中 生活于潮湿的土壤中 2、寄生生活: 体外寄生——三代虫,寄生于小鱼的鳃腔 体涡虫纲(Turbellaria) 自由生活 一、代表动物——三角涡虫(Dugesia) (一)外部形态及生活环境 (二)内部构造 1. 皮肤肌肉囊 上皮细胞中有杆状体,腹面表皮有纤毛。 肌肉三层:环肌、斜肌和纵肌。 2. 消化系统 口— 咽(咽囊、咽鞘)—肠(三支主干,多分枝) 3. 呼吸及循环 4. 排泄系统 焰细胞—排泄管 —排泄孔—体外 5.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梯型神经系统。 感觉器官:眼点、耳突、表皮内的触觉细胞。 6. 生殖系统:为雌雄同体 ?:精巢—输精小管 —输精管—储精囊—阴茎 (基部有前列腺)—生殖腔 ?:卵巢—输卵管(收 阴道(向前伸出 集卵黄)— 受精囊)—生殖腔 涡虫的生殖方式: (1)无性生殖:缢断生殖 缢断生殖:是涡虫的一种特殊的生殖方式。生殖时涡虫虫体后端紧粘于底物上, 前端继续向前移动,直到虫体断裂为两半,然后各自再生出失去的一半。 (2)有性生殖:雌雄交配 7. 再生 包括损伤部分的再生和内 部器官的再生。 二、涡虫纲的主要特征(适应自由生活) 1. 表皮细胞有杆状体,腹面表皮有纤毛。 2. 神经系统及感觉器官较发达。 3. 消化管较发达。 4. 绝大多数种类营自由生活。 5.发育:有直接发育的,也有间接的,间接 发育所经历的幼虫时期——牟勒氏幼虫。 牟勒氏幼虫:呈卵形,全体被纤毛, 边缘有8个游泳用的纤毛叶,有脑和眼点,腹面有口,营漂浮生活,经过一段时 间自由生活后,经变态发育成成体 三、涡虫纲的分类 1. 无肠目:无消化管,仅为 一团来源于吸虫纲(Trematoda) 寄生生活 一、代表动物——华枝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一)形态结构 1. 体壁 皮层—基膜—肌肉(环肌、纵肌) 2. 消化系统 口—咽—食道—肠(二支) 3. 呼吸 厌氧呼吸 4. 排泄系统 原肾管系统:焰细胞—排泄管—排泄囊—排泄孔 5. 神经系统 不发达,梯型。 6. 生殖系统 ?:精巢—输精小管—输精管—储精囊—雄孔 ?:卵巢—输卵管—成卵腔(受精囊、劳氏管和卵黄管汇合)—子宫—雌孔 (二)生活史 成虫—卵—毛蚴、胞蚴及雷蚴(在沼螺体内)—尾蚴(水中)—囊蚴(鲤科鱼及虾)—感染新寄主 中间寄主(宿主):具有更换寄主现象 的寄生虫,其性未成熟的寄生虫幼虫寄生的寄主,幼虫在中间寄主体内通过无性生殖产生大量的幼体。 终末寄主(宿主) :具有更换寄主现象的寄生虫,其成虫寄生的寄主。寄生虫在终末寄主体内通过有性生殖,产生大量的受精卵,排出体外 (三)防治原则 1. 防止病从口入,不吃生的或不熟的鱼虾 2. 加强粪便管理(堆沤、发酵腐熟,杀死虫卵) 3. 处理保虫寄主:治疗病人,管理病猫病狗 二、吸虫纲的主要特征(适应寄生生活) 1. 体表无纤毛,也无杆状体,代之以皮层; 2. 有发达的吸附器官(吸盘或附着盘); 3. 消化系统较简单,生殖系统发达; 4.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趋于退化; 5. 营寄生生活( 肝片吸虫 布氏姜片虫 华支睾吸虫 体长(mm) 20,40 平均30 10,25 形态 有头锥 椭圆 叶状 肠 外侧分支 波浪形弯曲 较直 卵巢 鹿角状分支 鹿角状分支 三叶 受精囊 无 无 有 终末寄主 牛、羊 人、猪 人、猫、狗等 寄生部位 肝胆管 小肠 肝胆管 中间寄主 椎实螺 扁卷螺 沼螺、鱼虾 第四节 绦虫纲(Cestoidea) 全面寄生生活 一、代表动物——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 (一)形态结构 头节 顶突、小钩和吸盘 颈节 未成熟节片 节片 成熟节片 妊娠节片(孕卵节片) 体壁与营养 1. 消化系统完全退化 通过皮层直接吸收食物,表面有微毛增加表面积。 2. 排泄系统 原肾管型:焰细胞—侧纵排泄管—横排泄管—排泄孔 3. 神经系统 不发达,最大的为侧神经。无特殊感觉器官。 4. 生殖系统 高度发达。 ?:精巢—输精小管—输精管—储精囊—阴茎—生殖腔—生殖孔 卵黄腺—卵黄管 ?:卵巢(2叶,1副叶)—输卵管— 成卵腔—子宫 —阴道—生殖腔 (二)生活史 成虫(人体 重要种类 1. 牛带绦虫 形态结构和生活史都与猪带绦虫相似,它们的区别见P. 143 。成虫寄生于人小肠,幼虫寄生于草食动物的肌肉。 2. 细粒棘球绦虫 成虫由头节和3个节片组成。 成虫寄生于肉食动物小肠寄生虫与寄主的相互关系及防治原则 (一)寄生虫对寄主的危害 1. 掠夺营养;2. 化学性作用;3. 机械作用;4. 传播微生物,激发病变 (二)寄主对寄生虫感染的免疫性 先天免疫和带虫免疫 (三)防治原则 减少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被感染。 (四)寄生现象的起源和寄主的更换 寄生现象的起源:扁形动物各纲动物的寄生程度不同,通过分析可以推知,寄生现象起源于共栖,然后发展到外寄生,最后才发展到 外寄生 内寄生 更换寄主的意义:扁形动物中的寄生种类,普遍 都有更换寄主的现象,更换寄主对寄生虫有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更换寄主能够扩大寄生虫的寄生范围 寄主的更换,使得寄生虫对于寄主的有害副作用降低。 第六节 扁形动物的系统发展 一、扁形动物的起源 1. 郎格的爬行栉水母动物起源学说 2. 格拉夫的浮浪幼虫样祖先起源学说 二、扁形动物各纲的演化关系 1. 涡虫纲最原始 理由:自由生活。 2. 吸虫纲由涡虫纲适应寄生生活演变而来 吸虫纲的神经、排泄系统与涡虫纲的单肠目相似;?部分涡虫(如鲎 理由:? 涡虫)营共栖生活,纤毛和感觉器官趋于退化;?吸虫的幼虫期也有纤毛。 3. 绦虫纲也起源于涡虫纲的单肠目 理由:?排泄和神经系统相似; ?单肠目有借无性繁殖组成链状群体的现象。 附:纽形动物门 一、与扁形动物门相似的特征 1. 两侧对称,三胚层,无体腔 2. 表皮有纤毛,有些种类还有杆状体 3. 原肾管型排泄系统 二、比扁形动物门进步的特征 1. 有完整的消化管(完全消化系统) 2. 出现了初级的闭管式循环系统 3. 神经系统较发达 三、意义 1. 有假分节现象,可能是真分节的起源 2. 发育中出现的帽状幼虫与担轮幼虫相似。 第七章 原腔动物 (Protocoelomata) 原腔动物的共同特点:都具有原体腔;发育完善的消化管;体表被角质膜;排 泄系统属于原肾系统;雌雄异体 本章重点 一、原腔动物较扁形动物高等的特征。 二、代表动物人蛔虫的形态结构及其生活史。 三、线虫动物门、轮虫动物门、腹毛动物门的主 要特征。 名词概念:蜕皮、完全消化系统、合胞体、原体腔、管型排泄体统、 完全消 化系统、孤雌生殖、隐生。 较扁形动物高等的特征 有原体腔(假体腔); 有发育完善(完全)的消化系统; 雌雄异体异形。 第一节 线虫动物门(Nematoda) 一、线虫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体壁:体表被一层角质膜,角质膜以下为呈合胞体状态的表皮层;体壁 的最 原体腔的功能和作用: ?:原体腔起循环系统的作用,向生殖系统和体壁供应营养 ?:和肌肉组织一起共同主持运动。 ?:固定体形 (三)发育完善的消化管(完全消化系统) 口——咽——肠——直肠——肛门 ( 前肠)( 中肠) ( 后肠) 完全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两端均有开口,即有口和肛门的消化系统。 ?食物在消化管内的运行是单方向的,从而防止了食物残渣与消化好的食物及刚吃进的食物的混合 ?出现了肛门,食物的消化在单一的方向上进行,为消化管的复杂化提供了基础 ?消化管的构造:消化管各段根据来源的不同可分为3段: 前肠: 中肠: 后肠: (四)排泄器官(独特的原肾管) 腺型:原肾细胞——排泄孔 管状排泄系统:是原腔动物的排泄系统类型。原肾细胞特化成纵贯侧线内的纵排泄管和二管之间的横排泄管,末端开口为排泄孔。 (五)生殖 雌雄异体异形。生殖器官为细长管状。 (六)神经系统 处于梯形水平,但由于身体形状而成圆筒形。 (七)线虫动物的发育:线虫动物在发育过程中,组成其身体的各组织和器官所含细胞的数目有恒定的现象。因此,线虫动物的身体,在细胞数目增加到一定数目后,仅靠细胞本身的扩大,所以其身体的增长受到很大限制。 原腔动物是构造上极为特殊的一类动物,它们在某些方面的特征表现为退化现象。 退步性特征: 表皮呈合胞体状态 肌肉细胞仅为纵肌,且肌细胞仅部分分化为肌纤维,另一部分保留原生质状态。 排泄系统仅由一个细胞特化而来,无任何纤毛 形成成体的组织、器官的细胞数目有恒定的现象 生殖系统各部无特殊构造,仅为管状 进步性特征: 开始出现假体腔 消化管为完全消化管 二、代表动物——人蛔虫(lumbricoides) (一)外形 圆柱形,向两端渐细。雄虫 末端向腹面弯曲。 侧线、背线和腹线;背唇, 腹唇、排泄孔;生殖孔(雌)及泄 殖腔(雄)。 (二)内部构造 1. 体壁及原体腔 角质膜 上皮层 体壁 纵肌层 体壁内,消化管以外的广大空腔即为原体腔。 2. 消化系统 Ascaris 口腔—咽—肠—直肠—肛门 3. 呼吸与排泄 泛氧呼吸(anoerobic?): 与厌氧呼吸过程相似,借助体内酶分解糖原获得能量。不同的是在有极少氧的情况下也可进行呼吸。 4. 神经系统 围咽神经环——背神经(1条)、腹神经(1条)、背侧神经(1对)、腹侧神经(1对),各神经间有横神经相连。 5. 生殖系统 管状。 雌虫双管型: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雌孔 雄虫单管型:精巢—输精管—储精囊—射精管—泄殖孔 (三)生活史 直接发育,幼虫经过4次蜕皮。 卵(蜕皮1次发育成感染性蚴)——人误食(在十二指肠孵化)——经血液循环达肺(在肺泡发育,蜕皮2次)——逆行至咽,入小肠(蜕皮1次)——成虫 危害及防治 危害:?数量多时造成肠梗阻;?成虫在迁移过程中可引起胆管、胆囊、胃、肝等器官出现病症(如胆结石);?幼虫在移行过程中损伤肺、气管等,并造成脑、脊髓、眼球、肾等器官的病状。 防治:?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加强粪便管理,切断传播途径;?定期驱虫,治疗病人。 蛔虫生活史的特点 生活史只有部分时期在寄主体外,而大部分的时期是在寄主体无尾感器纲 色矛目(如扭曲线虫) 线虫动物门 小杆目(如小杆线虫) 蛔虫目(如人蛔虫) 尾感器纲 圆线虫目(如十二指肠钩虫*) 旋尾目(如斑氏丝虫) 垫刃目(如小麦线虫、松材线虫) 四、几种重要的习见线虫 人鞭虫 旋毛虫 小杆线虫 人蟯虫 美洲板口钩虫 十二指肠钩虫(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斑氏丝虫:(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小麦线虫 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垫刃目 otifera) 第二节 轮虫动物门(R 一、形态结构特征 1. 一般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 ?头部有纤毛头冠。 ?体表角质膜在躯干部增厚,形成兜甲。 ?尾(足)内有足腺,借其分泌物粘附其他物体。 2. 咽部形成咀嚼囊,内有咀嚼器。 3. 各组织器官均为合胞体,细胞核数目恒定。 4. 排泄器官为原肾管,细胞核位于排泄管的管壁中。 5. 雌雄异体,环境条件好时营孤雌生殖 二、生活史 雌轮虫——非需精卵——非混交雌体(孤雌生殖) ——混交雌体——需精卵 )休眠卵 ——(受精 孤雌生殖:成熟雌体产卵不经受精作用就能发育成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隐生:水生轮虫在水体干枯时,身体失去大部分水分,高度卷曲,进入假死状 态,抵抗干燥环境。以这种状态维持生存,称为隐生。(P. 163) 第三节 腹毛动物门(Gastrotricha) 一、形态结构特征 1. 体小,圆筒形,体表有角质膜,腹面有纤毛。 2. 上皮为合胞体,原体腔。 3. 消化管完整。 4. 排泄器官为具焰茎球的原肾管。 5. 神经系统为梯型。 二、腹毛动物的分类地位 1. 与涡虫纲相似的特征 (1)体腹面有纤毛; (2)具焰茎球(焰细胞)的原肾管; (3)梯式神经系统。 2. 与线虫动物相似的特征 (1)体表具角质膜; (2)具有原体腔; (3)消化管完整(完全消化系统)。 第四节 原腔动物的系统发生 一、原腔动物的起源 起源于扁形动物涡虫纲。其理由 。 二、各门类的演化关系 1. 线虫动物门在演化上是一个侧支。 理由:特殊的管型排泄系统、纵肌层、线形生殖系统都与原腔动物其他类群不同。 2. 腹毛动物门处于涡虫与线虫之间。 理由:见腹毛动物门的特征。 3. 轮虫动物门也由涡虫纲演化而来。 理由:纤毛头冠偏向腹侧时像涡虫的缘毛目;具焰茎球的原肾管。 主要特征: 附一:棘头动物门(Acanthocephala) 1. 体前端有吻,吻上有倒钩; 2. 体表具角质膜,上皮为合胞体,上皮 主要特征: 1. 体表具角质膜,但上皮细胞界限清楚(不是合胞体) 2. 肠管退化,肠壁由单层上皮组成,体壁渗透营养。 3. 无排泄器官,神经系统简单。 第八章 环节动物门(Annelida) 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 本章重点 1. 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 蚯蚓适应土壤穴居生活的主要外部特征。 3. 熟悉环毛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 4. 多毛纲的主要特征。 5. 总结蛭纲适应暂时性寄生生活的主要特征。 6. 名词概念:同律分节、次生体腔(真体腔)、闭管式循环、刚毛、疣足、后肾管、索式神经系统(链索状神经系统)、担轮幼虫、项器、异沙蚕相。 第一节 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分节现象 1. 同律分节:具有分节现象的动物,其体节除前2节和最末一节外,其余各节形态基本相同。 2. 分节的意义: ?分节是特化的开始,每一体节相当于一个完整的生活单位,多个体节合为一体,类似于群体,加强了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由于分节,引起体内一系列器官系统也按体节排列,使整个个体的新陈代谢和对外界的反应能力加强。分节是生理分工的开始。 ?分节是无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由低等上升为高等的重要标志。 ?分节使动物体运动灵活。 3.异律分节:具有分节现象的动物,其身体前 端和身体后端的体节相比较,形态和机能上均有不同的分节——异律分节。 (二)次生体腔(真体腔) 1. 次生体腔(真体腔):环节动物体壁和消化管之间的广阔空腔。特点如下: ?为中胚层裂开而形成的空腔,或称体壁中胚层和消化管壁中胚层(肠壁)之间的空腔。 ?在真体腔 环系统。 3.体腔形成的学说: (四)出现了循环系统: 闭管式循环系统:血液自始至终都在心 脏、血管和微血管网中流动,不流入组织间隙。其特点是血压高,血液循环迅速。 开管式循环系统:血液由心脏流出血管后,首先流到组织或 心脏和血管 细胞间,形成血窦,然后再由血窦入静脉血管回心。其特点是血压比较低,血循环缓慢。 血窦:有血管的功能,为充满血液的组织或细胞间隙,没有肌肉质壁,不同于血管 (三)疣足与刚毛 环节动物的运动器官。 刚毛:上皮内陷形成刚毛囊,囊底部的形成细胞分泌几丁质形成。 疣足:海产环节动物附肢形式的运动器官,是由体壁凸出的扁平片状双层结构,其内腔与体腔相通。 疣足有运动和呼吸双重功能,同时也有保护和收集食物的功能。 (五)排泄系统为后肾管 典型的后肾管两端均有开口,即一端开口于体腔,另一端开口于体表或肠。 (六)索式(链索状)神经系统 由一对咽上神经节(“脑”)、围咽神经、咽下神经节和纵贯全身的腹神经索构成。 (七)担轮幼虫 海产环节动物在个体发生中经过的幼虫,虫体陀螺形,体中部具有2圈纤毛环,在体侧口前的一圈称原担轮,口后的一圈为后担轮,体末尚有端担轮。幼虫的前期不分节,有原肾管、原体腔。 (八)生殖系统:海产种类分化较少,每个体节都有来自中胚层的体腔上皮发生的生殖腺和体腔管。体腔管代表动物——环毛蚓(Pheretima) (一)外部形态 适应土壤穴居生活的外形特征: 1. 头部及感官退化; 2. 口前叶膨胀时可以掘土; 3. 刚毛可作运动的支点; 4. 体表有角质膜,表皮中的粘液腺分泌粘液,由背孔排出体腔液,均可减小钻土时的摩擦,有利于在土壤中穿行。 (二) 肠壁由外到 后肠 3. 循环系统 背血管:血液由后向前流 心脏:连接背血管和腹血管的环血管 腹血管:血液由前向后流 神经下血管:血液由前向后流 食道侧血管:血液由前向后流 4. 呼吸与排泄 体表呼吸 环毛蚓具有三类小肾管: 体壁小肾管:无肾口,肾孔开口于体表。 隔膜小肾管:肾口开口于隔膜前一体腔,肾孔开口于肠。 咽头小肾管:无肾口,肾孔开口于咽。 5. 神经系统 典型的索式神经系统,有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的分化。有简单的反射弧。 6. 生殖系统 雌雄同体,异体受精。 雌性生殖器官:卵巢—卵漏斗—输卵管—阴道—雌性生殖孔(??节腹中线)。纳精囊3,4对。 雄性生殖器官:精巢(精巢囊 直接发育,无幼虫期。 第三节 环节动物门的分类 一、多毛纲(Polychaeta) 主要特征:?头部明显,感官发达;?具疣足;?雌雄异体,个体发育中有担轮幼虫。 沙蚕(Nereis) (一)代表动物—— 1. 外形 头部发达,口前叶、眼点、 口前触手、触角;围口节有两 侧各有4条围口触手、吻、颚、 拟颚。 躯干部每一体节两侧有一 对疣足。 2. 消化系统:口位于头部腹面,咽头可由前端翻出,以助取食 消化管为一直管,两侧有一对食道腺(或食道盲囊)。 3. 循环系统 典型的闭管式循环。 4. 排泄系统 每节有一对后肾管,排泄孔开口在疣足的腹侧。 5. 神经系统及感官 索式神经系统。感官发达。有眼点、触 手和触角 项器:是位于口前叶后端两侧的纤毛窝,有嗅觉功能。 6. 生殖系统 无固定的生殖腺和生殖导管。在生殖期间生殖腺发育,成熟的卵由体壁上临时的裂口或背纤毛器处临时开口排出。精子由肾管排出。螺旋式卵裂,有担轮幼虫时期。 螺旋式卵裂:卵裂时小分裂球不是在大分裂球垂直的上方,而是与纵轴成一斜度,处于两个大分裂球之间的上方,分裂层层排列,成螺旋状。 异沙蚕相:有些沙蚕在性成熟时,具有生殖腺的体后部形态发生变化,体节变宽,疣足扩大并生出特殊的新刚毛,转变为生殖节,而体前部分仍保持原来的形 状,为无性节。这种现象称为异沙蚕相。 (二)多毛纲常见类群 游走目:能自由游泳或在泥沙中爬行,头部明显,感官发达,有疣足。如沙蚕、鳞沙蚕(海毛虫)、巢沙蚕、吻沙蚕、裂虫、囊须虫等。 隐居目:穴居,有栖管;头部不明显,无触手,疣足退化。如燐沙蚕、沙蠋、管盘虫、龙介虫、右旋虫等。 吸口虫目:寄生生活,体扁平盘状。如吸口虫。 二、寡毛纲(Oligochaeta) 主要特征:头部及感官退化,有刚毛无疣足,有生殖带,雌雄同体,直接发育。 常见类群 近孔目:水生、底栖,小形,雄孔开口在具有精巢和精漏斗这一体节的后半部(课本为后一节)。本目俗称水蚯蚓,如颤蚓、尾鳃蚓、头鳃蚓等。 前孔目:水生,雄孔1,2对,末对开口在具有精巢和精漏斗这一体节的隔膜之前(课本为体节上)。如带丝蚓、蛭蚓等。 后孔目:陆生,雄孔一对,开口在具有精巢和精漏斗这一体节的后一节或后几节。如环毛蚓、异唇蚓、杜拉蚓等。 寡毛纲动物适于土壤穴居的特点: 头部退化,感官不发达 无眼点,有光感受器,对于光的反应是避强光趋 弱光。身体表面的表皮层上有较多的感光细胞,能感知光线的强弱。 身体表面有黏液,其作用如下: 减少运动时身体与土壤的摩擦力 有利于在土壤中运动 保证呼吸作用的正常进行 身体上无疣足,有刚毛,直接着生在体壁上,向前运动时起支撑作用,不致使其倒退或倒滑。 身体前端有突起——口前叶:口前叶饱胀时,硬度加大,有摄食、掘土及感触的功能 身体上有环带或称生殖带。 三、蛭纲(Hirudinea) (一)适应暂时性外寄生生活的特征 1. 体前和体末数节形成吸盘。 2. 具眼点。(与内寄生类群相比较) 3. 口腔内有颚,可咬破寄主皮肤; 咽部有发达的唾液腺,分泌蛭素,有抗 凝血作用。 4。有发达的咽头,上有发达的肌肉,吸吮能力极强,吸食血液。 5. 嗉囊发达,两侧有盲囊,可储存血液。 6.胃环节动物的经济意义 一、有益方面 1. 鱼类饵料、钓饵和动物性蛋白饲料 2. 食用和药用 3. 海洋污染及水体冷暖的指示动物 4. 处理垃圾 5. 改良土壤 二、有害方面 1. 危害人工养殖业 2. 吸食人类和家畜血液 第五节 环节动物的系统发展 一、环节动物的起源 学说一:起源于涡虫纲(扁形动物说) 理由:某些环节动物的成虫 和担轮幼虫都具有原肾管。多毛纲的个体发育中有螺旋式卵裂,与涡虫纲多肠目 相同。担轮幼虫与牟勒氏幼虫相似。某些涡虫的肠、神经和生殖腺有原始的分节 现象。 学说二:起源于假想担轮动物(担轮动物说) 理由:环节动物多毛纲个体发育中有担轮幼虫。 二、环节动物各纲的演化关系 1. 多毛纲最原始。 2. 寡毛纲可能是多毛纲较早分出的一 支,适应陆地穴居生活的结果。 3. 蛭纲可能由原始的寡毛类演化而来。 附一:螠虫门(Echiuroidae) 一、主要特征 1. 蠕虫状,不分节。 2. 体前端有吻,不能伸缩。 3. 有一对腹刚毛。 4. 肛门位于体末,有的有1,2圈尾刚毛。 5. 次生体腔发达,闭管式循环系统。 6. 雌雄异体,肾管兼作生殖导管。 7. 螺旋式卵裂,幼虫似担轮幼虫。 二、分类地位 与环节动物门多毛纲相似,可能是多毛类在演化过程中较早分出的一支。 附二:星虫门(Sipunculoidea) 一、主要特征 1. 体不分节,吻可伸缩,口周围有一圈触手。 2. 消化管“U”形,肛门位于体前端背侧。 3. 次生体腔发达。 4. 后肾管兼有生殖导管的功能。 5. 雌雄异体,螺旋式卵裂,幼虫似担轮幼虫。 二、分类地位 与环节动物多毛类相似。 可能是原始多毛类退化的一支。 第九章 软体动物门(Mollusca) 第一节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身体柔软不分节 头部:生活方式不同其发达程度不同。 足部:生活方式不同其形态不同。 扭曲呈螺旋状。 (二)外套膜 身体背侧皮肤褶向下伸展而成的膜,包围着内脏团。因此,外套 1. 外套膜 膜的内外两面均为皮肤。 2. 外套膜的作用 ?外层上皮分泌物形成贝壳; ?内层上皮纤毛摆动造成水流,借以完成呼吸、排泄、摄食等功能。 (三)贝壳 1. 贝壳的形状:帽状、螺旋状、管状、瓣状。 2. 贝壳的成分:碳酸钙和壳基质。 3. 贝壳的结构: ?角质层 ?壳层(棱柱层) ?壳底(珍珠层) 霰(xian): 小冰粒。 4. 人工育珠的原理 天然珍珠是由于外物偶然到达贝壳与外套膜之间,使外套膜受刺激而分泌珍珠质将外物包围形成。根据这个原理,采用人工插核技术,将核(通常是一小片外套膜)移植入珍珠蚌(母蚌)切开的外套膜中,使外套膜受刺激不断分泌珍珠质,产生珍珠。 5. 生长线的形成 由于食物、温度等因素影响外套膜的分泌机能,贝壳的生长速度不同,在贝壳表面就形成了宽窄不同的线,表示动物的生长快慢。这些宽窄不同的线称为生长线。 (四)消化系统 齿舌:是软体动物特有的器官,位于口腔底部的舌状突起表面,由横列的角质齿组成,形状像锉刀。 消化系统的特点:动物界中最早出现大 型消化腺。 (五)体腔及循环系统 1. 体腔:次生体腔退化,仅残留围心腔、生殖和排泄器官的 特点:具有真正的心脏结构。一般为一心室二心耳。 开管式循环:动脉与静脉不直接连接,血液由心脏输送至动脉,经过血窦再集中于静脉流回心耳,这种循环方式叫做开管式循环。 血窦:没有管壁包围,仅有一定范围的血流通路。是动物的组织间隙,其 水生种类为鳃: 鳃的种类:楯鳃、栉鳃、瓣鳃、丝鳃。 陆生的种类为“肺”——外套膜内壁布满微血管网的一定区域 (七)排泄器官 特点:属于后肾。 构成:由腺体部(肾体)和管状部(膀胱)构成。围心腔腺也有排泄作用。 (八)神经系统 较高等的种类有4对神经节 脑神经节:位于食管背侧,司感觉。 足神经节:位于足前部,司运动和感觉。 侧神经节:位置靠体侧,司运动和感觉。 脏神经节:不同种类位置不同,一般在脑神经 节和侧神经节之后,司 生殖腺来源于体腔上皮 不少种类有螺旋式卵裂。 多数海产种类个体发育中经历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阶段。淡水蚌类有特殊的钩介幼虫。 第二节 软体动物门的分类 一、单板纲(Monoplacophora) 主要特征 ?有一个单一的帽状或匙形的贝壳。 ?有2,8对对称的肌痕。 代表动物——新碟贝(Neopilina galathea Lemche) 贝壳单一,圆形而扁; 腹足强大,缩足肌8对; 鳃5,6对; 口前有口盖,口后有扇形触手; 一心室四心耳; 神经系统近似梯形。 二、无板纲(Aplacophora) 主要特征: 体蠕虫状,无贝壳; 体表被具石灰质细棘的角质外皮; 头小,无感觉器官; 心脏为一心室一心耳; 个体发生中有担轮幼虫。 代表动物:毛皮贝、新月贝、 龙女簪。 三、多板纲(Polyplacophora) 主要特征 体呈椭圆形,背面稍隆,腹面平; 背面有8块呈覆瓦状排列的石灰质贝壳; 头部圆柱状,不发达;足宽大,吸附能力强; 外套沟两侧各有6对以上楯鳃; 后肾管一对; 口腔具齿舌,消化道发达; 次生体腔发达,一心室二心耳; 神经系统近似梯形;不发达,较原始 个体发生经过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 代表动物:毛肤石鳖、鳞带石鳖、锉石鳖。 四、腹足纲(Gastropoda) (一)代表动物——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1. 外部形态 壳的外形:壳顶、螺层和体螺层、缝合线、壳口、厣。 区分左旋或右旋。 软体部分外形 头部发达,前端有吻,吻基 部有1对触角。 (雄螺右触角为交接器) 足宽,叶状; 外套膜呈薄膜状; 足背面为内脏团。 2. 内部构造 (1)消化系统 口(口腔 卵胎生:受精卵在母体内发育,母体产出的是幼体,但幼体发育所需的营养全部由卵黄供给,与母体没有或很少有营养联系。这种生殖方式叫做卵胎生。 (二)腹足纲的主要特征 1、头足两侧对称,头部和足均发达。 2、外套膜和贝壳都是单一的,贝壳呈螺旋形。 3、 (代表动物:鲍、虎斑宝贝、唐冠螺、钉螺及其他多种螺类 后鳃亚纲:贝壳不发达;触角1对或2对;鳃位于心室后方;侧脏神经连索不交叉成“8”字形。 (代表种类:壳蛞蝓、海兔、拟海牛等) 肺螺亚纲:无鳃,以肺囊呼吸;触角1,2对;贝壳无厣;直接发育。 (代表动物:扁卷螺、椎实螺及各种蜗牛) 五、掘足纲(Scaphopoda) 主要特征 ?具象牙状长弯管状贝壳; ?头部不明显,头丝有触觉和摄食功能; ?足柱状,能挖掘泥沙; ?无鳃,以外套膜呼吸;心脏一心室,无心耳; ?具一对囊状肾; ?个体发生中有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 代表动物:角贝。 六、瓣鳃纲(Lamelibranchia) (底栖、不善活动、滤食生活) (一)代表动物—无齿蚌(Anodonta) 1. 外部形态:身体侧扁,左右对侧,头部不明显,贝壳连片 贝壳(前、后、左、右、背、腹、壳顶、绞合部;生长线) 2. (斧状,为运动器官) (3)肌肉 前、后闭壳肌、 前后缩足肌、伸足肌 (4)消化系统 口(两侧有唇片)?食 道?胃(周围有肝脏)? 肠(迂回于?胃和肠之间有晶杆 ?肠壁只有一层内胚层细胞,无肌肉层,肠无蠕动能力,食物的运输靠纤毛的 摆动和盘曲。 (5)呼吸器官 鳃的结构:鳃瓣、鳃小 瓣、鳃丝、丝间隔、鳃孔、 隔、水管、鳃上腔。 瓣间 鳃上腔:内外鳃小瓣前后缘及腹缘愈合,背缘 形成的空腔就叫鳃上腔。 水流过鳃的途径:入水管?外套腔?鳃孔?水 管?鳃上腔?出水管 外鳃腔又称育儿囊。 (6)循环系统 心室?前后大动脉?小动脉?血窦?静脉?肾静脉?肾?入鳃静脉?鳃?出 鳃静脉?心耳 (7)排泄器官 肾(鲍雅诺氏器) 围心腔腺(凯伯尔氏器) (8)神经系统 神经节3对,感觉器官不发达。 (9)生殖和系统发育 雌雄异体,完全不等裂,具特有的钩介幼虫。 (河蚌与鳑鮍鱼的互利关系) (二)河蚌适应底栖、不善活动和滤食 的特征(要点) ?具两瓣贝壳保护柔软的身体; ?斧状足可挖掘泥沙; ?头部不发达,唇片激动水流取食; ?胃肠之间具晶杆(过去认为有搅拌食物作用); ?开管式循环; ?神经系统较简单,感觉器官不发达。 (三)瓣鳃纲的分类 1. 列齿目 特征:绞合齿多,同形,排成一列;闭壳肌2个均发达。 常见种类:湾锦蛤、云母蛤、毛蚶、泥蚶。 2. 异柱目 特征:绞合齿退化或无绞合齿;仅后闭壳肌发达。 常见种类:贻贝、栉孔扇贝、珍珠贝、江瑶、牡蛎。 3. 真瓣鳃目 特征:绞合齿少或无;闭壳肌2个均发达。 常见种类:珠蚌、帆蚌、蚬、竹蛏(chneg)、砗磲(国家 一级保护动物)、青蛤、海筍(笋)、船蛆。 七、头足纲(Cephalopoda) (快速游泳及肉食生活) (一)代表动物—乌贼(Sepia) 1. 外形 头:位于体前端,顶端有口,两侧有眼和嗅 觉陷。 足:特化为腕和漏斗。第4对为触腕,雄性左侧第5腕特化为生殖腕(或称茎化腕)。 闭锁器:是乌贼控制外套膜孔开闭的结构,包括位于漏斗腹面的闭锁槽和外套膜腹侧的闭锁突。 躯干:袋状,背腹略扁,外为外套膜,上皮之下有色素细胞。 “U”形。 (2)由呈 口(口球,羽状鳃一对。 闭管式,心脏一心室二心耳。 (5)循环系统 (6)排泄系统 肾一对(包括一背室和二腹室),静脉腺可从血液中吸收代谢产物排入肾囊。 (7)神经系统 由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交感神 经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由脑神经节、脏神经节和足神经节组成。 周围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伸出的神经组成。 脑神经节——视神经、嗅神经等; 脏神经节——外套神经、皮肤神经及鳍神经。 交感神经系统:口球下神经节—胃神经节——盲囊神经、胃神经和肠神经等。 感觉器官发达 眼:结构复杂,类似脊椎动物的眼,但来源不同。 平衡囊: 缠卵腺、副缠卵腺 ?:精巢?输精管?贮精囊?前列腺?精荚囊?阴茎?生殖孔 不完全卵裂(盘裂)、直接发育。 头足纲动物适于游泳和肉食的特点: 1、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特别发达:在头的两侧 有一对从结构和外形上都和高等脊椎动物相似的发达的眼,另外还有平衡囊和嗅觉窝 2、有发达的捕食器官:在口周围有由足特化而成的腕和漏斗,以及齿舌和发达的角质的鹦嘴颚。 3、贝壳退化,运动器官发达: ?腕:在运动过程中用来确定运动的方向。 ?漏斗: ?与高速运动相适应,其沉重的外壳退化,被包在外套膜内,形成内壳,借以支撑柔软的躯体 ?肌肉质的鳍: 4、具色素细胞和墨囊 5、循环系统为闭管式,血压高,血液循环迅速。 (二)头足纲分类 1. 四鳃亚纲 特征:具外壳;腕为10倍数,无吸盘;漏斗2 叶,鳃、心 耳及肾均为2 对。 代表:鹦鹉螺目、菊石目。(鹦鹉螺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 2. 二鳃亚纲 特征:具内壳或无壳;腕 8,10 个,具 吸盘;漏斗管状;鳃、心耳及肾均为2 个(1 对)。 代表:十腕目(乌贼) 八腕目(章鱼及蛸) 第三节 软体动物的经济意义 自学软体动物的系统发展 一、软体动物的起源 与环节动物有着共同的起源,朝不活动的生活方式发展。 理由:?海产种类在个体发生中为螺旋型卵裂且具有担轮幼虫;?排泄器官为 后肾。 二、软体动物各纲的演化关系 1. 单板纲、无板纲和多板纲较原始; 2. 腹足纲与单板纲有共同祖先; 3. 掘足纲与瓣鳃纲较接近,是较早分出的一支; 4. 头足纲是很早分出的一支,沿更活跃的生活方式发展。 第十章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 第一节 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体被外骨骼 1. 结构 角质膜(上表皮)、外角质膜(外 表皮)和 ?附着肌肉,使机体产生运动。 (二)身体分部,附肢分节 1. 身体分部 异律分节 动物身体不同部分的体节,其形态和功能都不相同的分节形式。 身体分部的类型 ?头、胸、腹三部(如昆虫) ?头胸部和腹部两部(如虾、 蟹) ?头部和躯干部两部(如蜈蚣) 2. 附肢分节及其意义 ?附肢的基本结构:由原肢节、 使动物机体能在陆地上支撑起身体,运动更 加灵活。 试比较环节动物的疣足和节肢动物的附肢 (三)肌肉 特点:横纹肌、相互拮抗。 (四)体腔及循环 1. 体腔:混合体腔及其形成 2. 开管式循环 (五)呼吸及排泄 1. 呼吸器官多样 水生种类:鳃和书鳃 陆生种类:气管和书肺。 2. 排泄器官多样 基节腺、颚腺和触角腺、马氏管。 (六)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发达 1. 神经系统 索式(或链索状),有神经节愈合的现象。 2. 感觉器官发达 复眼、单眼、触角、尾须、平衡囊、听器等。 (七)生殖方式和发育类型多样化 1.生殖方式:卵生、卵胎生、孤雌生殖、幼体生殖、两性生殖等。 2. 发育类型:直接发育、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等。 第二节 节肢动物门的分类 根据体节的组合、附肢及呼吸器官等将现存 种类分为2亚门、6纲。 )原节肢动物亚门 (一 1. 有爪纲(Onychophora) (二)真节肢动物亚门 2. 肢口纲(Merostomata) 3. 蛛形纲(Arachnoida) 4. 甲壳纲(Crustacea) 5. 多足纲(Myriapoda) 6. 昆虫纲(Insecta) 基于以下两点,不能认为有爪纲为节肢动物的祖先: 神经系统非常特别,只有两条腹神经索,无明显的神经节(类似于扁形动物)。 气管的起源与其它节肢动物不同:气管的气孔数目很多,并非按体节排列,没有可开关的气门,气管短而没有分支,因此有爪纲的气管发生的情形和其它节肢动物不同。 二、甲壳纲(Crustacea) (一)代表动物——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 1.外部形态 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 头胸部(头胸甲、额剑、5对头肢、8对胸肢) 腹 部(背甲和侧甲、5对游泳足、尾肢、尾节和尾扇) 煮后的虾为什么会变红, 2. ?呼吸器官 鳃7对。位于后2对颚足和5对步足基部,鳃甲形成的鳃腔中。第二颚足的呼吸板(颚舟片)激动水流。 ?排泄器官 成体的呼吸器官为触角腺(也称绿腺),幼体有触角腺和小颚腺。 ?神经系统及感觉器官 中枢神经系统(含脑、食管下神经节和腹神经链) 感觉器官(第一、第二对触角、平衡囊、复眼) ?生殖系统 ?:精巢(1对)?输精管(1对)?生殖孔(开口何处,) ?:卵巢(1对愈合)?输卵管(1对)?生殖孔(开口何处,) (二)甲壳纲的主要特征 ?身体分为头胸部及腹部两部分; ?体节数及其附肢数较多;胸部的步足5对 ?大型种类消化系统分化较复杂,有胃磨; ?开管式循环;鳃呼吸; ?幼体有触角腺和小颚腺,成体只有其中之一; ?高等种类神经节明显愈合; ?一般雌雄异体,两性生殖,发育经过几种幼体。 (无节幼体、状幼体、大眼幼体) (三)重要类群 体小,胸肢扁平叶状。 代表:卤虫、蚤状 (蚌虫)。 1. 鳃足亚纲 2. 桡足亚纲 无头胸甲,腹部无附肢或仅有1 对附肢。 代表:水蚤、剑水蚤。 3. 蔓足亚纲 体分节不明显,外包以外套且有石灰 质外壳,附肢长而卷曲。 代表:藤壶、龟足。 4. 软甲亚纲 体大型,甲壳坚硬,头胸甲发达,体节 数恒定,腹部有附肢。 代表:海蟑螂、卷甲虫、钩虾、磷虾、虾、蟹、寄居 蟹等。 (对虾和沼虾的外形区别:?额剑上、下缘齿数不同,对虾为7-9,5-7;?沼虾前2对步足有钳,且第2对特别长大,对虾前3对步足有钳,第3对长于第2对。) 三、肢口纲(Merostomata) 1. 主要特征 ?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和尾剑三部分 头胸部 盾甲背面:复眼1对,单眼1对。 腹面:6对附肢(第1对为螯肢,后 5对为步足,其第一节形成颚基) 腹部 7对附肢(第1对形成唇状瓣,第2对愈合成生殖厣,后5对为游泳足,其上肢形成书鳃)腹部末一体节延长成尾剑。 ?呼吸器官为书鳃 ?排泄器官为基节腺(开口在何处,) ?间接发育:经历的幼虫时期和三叶虫相似,故名三叶幼虫。 2.经济价值: 四、蛛形纲(Arachnoida) (一)概述及主要特征 ?陆栖,活动于地面、织网悬栖于空中或洞中穴居,也有水居种类; ?体短不分节,一般分为头胸部和腹部; ?头胸部具有附肢6 对(螯肢、脚须和4 对步足); ?腹部有纺器(纺绩突)是本纲动物的特征性结构; ?一般具有两种呼吸器官,即书肺和气管; ?具有两种排泄器官,即基节腺和马氏管(与昆虫的马氏管来源不同) ?神经系统高度集中。 (二)重要类群 1. 蝎目 主要特征:头胸部与腹部直接相连。 代表:钳蝎。 2. 蜘蛛目 主要特征:头胸部与腹部有腹柄相连。 代表:螲蟷(dié dāng)、水蛛、小黑蛛、大腹园蛛、 络新妇、蝇虎。 3. 蜱螨目 主要特征:体小,全身不分节,头胸部和腹部也互相 愈合。 代表:红叶螨(红蜘蛛)、人疥螨、地里纤恙螨、硬 蜱和软蜱。 五、多足纲(Myriapoda) (一)主要特征 1. 身体分为头部和躯干部两部分; 2. 躯干部多节,每节具附肢1,2对; 3. 开管式循环系统; 4. 气管呼吸; 5. 马氏管排泄; 6. 视觉器官不发达。 (二)蜈蚣和马陆的主要特征对比 对比项目 蜈蚣 马陆 体型 背腹扁平 半圆筒形 附肢数 每节1对 每节2对 生殖孔 不成 体 毒腺,上颚臭腺,位于体侧 食 对 成对或不成对 腺 性 肉食 植食或腐食 刺激反应 反抗或逃跑 卷曲成团 六、昆虫纲(Insecta) (一)代表动物——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 1. 外形 ?头部及其附器(感觉和摄食中心) 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构成。 眼:单眼(感光)、复眼(视物)。 口器:由上唇 (1片)、上颚 (1对)、下颚 (1对)、舌(1个)和下唇 (1片)构成。 ?胸部(运动中心) 具两对翅(前翅和后翅),三对足。 足:由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和前跗节构成。 ?腹部(营养和生殖中心) 11节。鼓膜听器(位于第1节左右两侧)、肛上板和肛侧板、尾须(第11节附肢)、产卵器(第8、9对附肢) 2. 循环: 开管式循环。 ?呼吸及排泄 气管三纵干不断分支,最后形成微气管。 气门10对。 吸气时,前4对气门开放,呼气时,后6对气门开放。 排泄器官为中、后肠之间发出的马氏管(来源于外胚层)。 ?神经系统及感觉器官 神经节愈合:如后胸神经节是由后胸与前三腹节的神经节愈合而成的,腹部第5个神经节是由最后三个腹节的神经节愈合而成的。 感觉器官发达。 ?生殖系统及发育 雌雄异体。 渐变态(不完全变态的一种)。 (二)概述及主要特征 1.头部及其附器 (1)触角:丝状、棒状、膝状、栉状(梳状)、双栉状(羽状)、刚毛状、鳃瓣状、具芒状、环毛状、念珠状 (2)眼:单眼复眼、眼的构造 复眼又有日眼和夜眼之分。日眼和夜眼结构和功能的区别是: ?夜眼的小眼相对延长;?夜眼的晶体与视觉柱远离;?夜眼的色素细胞可以随光线的强弱而上下移动。 (3)口器:咀嚼式、刺吸式、嚼吸式、虹吸式(吮吸式)、舐吸式。 2.胸部及其运动器官 (1)足:步行足、跳跃足、攀缘足、开掘足、游泳足、携粉足。 (2)翅:革翅、膜翅、鞘翅、鳞翅、半(鞘)翅。 3.生殖和发育 两性异形明显。 卵生(中黄卵、表面卵裂) 卵胎生 孤雌生殖:成熟雌体产卵不经过受精作用也能发育成为幼体的生殖方式。 幼体生殖:幼体或未成熟雌体产卵不经受精作用也能发育成为新幼体的生殖方式)。 变态发育 变态:动物幼体和成体相比,除大小不同外,还有其他差别,需经过一定的形态结构变化才能发育为成体,这种发育过程称—— 孵化:受精卵在卵壳 完全变态 不完全变态:渐变态和半变态 渐变态:若虫和成虫形态相似,生活环境也相同,只是翅还处在翅芽阶段,性腺还未发育成熟,这种变态称为渐变态。 半变态:稚虫的形态和成虫的形态不同,生活环境也不相同,幼虫生活于水中,成虫生活陆地上,这种变态称为半变态。 昆虫的蜕皮和龄期:蜕皮次数+1=龄期。 一化性昆虫、多化性昆虫、多年性昆虫 (三)重要类群 1.无翅亚纲:体小。原始无翅。腹部除尾须和产卵器外还有其他附肢。 (1)缨尾目 衣鱼 2.有翅亚纲:原始有翅。腹部除尾须和产卵器外无其他附肢。 (2)蜉蝣目 蜉蝣 (3)蜻蜓目 蜻蜓和豆娘 (4)直翅目 蝗虫、蟋蟀(蛐蛐)、螽斯(纺织娘、蝈蝈) (5)竹节虫目 枝(xiu)和叶(xiu)。 (6)网翅目 (螳螂目 螳螂 蜚蠊目 蜚蠊、地鳖) (7)等翅目 白蚁 (8)虱目 人虱 (9)异翅目(半翅目) 蝽 (10)同翅目 蝉、蚜虫 (11)脉翅目 草蛉 (12)鞘翅目 金龟子、米象、荧火虫、瓢虫、叩头虫、天牛、屎克螂等。 (13)蚤目 人蚤(跳蚤)。 (14)双翅目 蚊、蝇、虻。 (15)鳞翅目 蝶类、蛾类。 (16)膜翅目 蜂类、蚁类。 昆虫分类 以无翅亚纲的双尾目(铗尾虫)、缨尾目(衣鱼)、有翅亚纲的双翅目(蚊、蝇)、鳞翅目(蝶、蛾)、蜻蜓目、同翅目(蝉)、鞘翅目(甲虫)、半翅目(蝽)、直翅目(蝗虫)、蜚蠊目、螳螂目为例,说明昆虫常用检索表的使用方法。 一、上述各目昆虫的最主要特征 1 无翅亚纲:无翅,腹部除外生殖器和尾须外,还有其他附肢(铗尾虫1-7节、衣鱼2-8节各有1对针突)。 双尾目:腹末有1对不分节的尾铗。 (1) (2)缨尾目:腹末有1条长而分节的中尾丝。 2 有翅亚纲:原始有翅,腹部除外生殖器外无其他附肢。 (3)双翅目:有翅1对,后翅常变为平衡棒。 (4) 鳞翅目:膜质翅上覆有鳞片,虹吸式口器。 (5)蜻蜓目:静止时双翅平展于身体两侧,与体轴垂直。 (6)同翅目:静止时双翅覆于体背面,呈屋脊状。 (7)鞘翅目:前翅为翅角质。 (8)半翅目:前翅为半鞘翅。 (9)直翅目:前翅革质,后足为跳跃足。 (10)蜚蠊目:前胸背板宽大,常盖住头部。 (11)螳螂目:前足为捕捉足。 昆虫分类检索表 1 无翅,或有极退化的翅……………………………..2 有翅……………………………………………………. 2 腹部除外生殖器和尾须外有其他附肢…无翅亚纲….3 腹部除外生殖器和尾须外无其他附肢….有翅亚纲…4 3 有1对长而分节的尾须或坚硬不分节的尾铗…双尾目 除1对尾须外,还有1条长而分节的中尾丝…..缨尾目 4 有翅1对…………………………………………双翅目 有翅2对………………………………………………..5 5 前、后翅均为膜质……………………………………6 前翅革质或角质………………………………………8 6 翅上覆有鳞片,口器虹吸式…………………鳞翅目 翅上无鳞片,口器非虹吸式……………………….7 7 静止时双翅平展于身体两侧,与体轴垂直…蜻蜓目 静止时双翅覆于体背面,呈屋脊状…………同翅目 8 前翅革质,坚硬………………………………鞘翅目 前翅角质…………………………………………….9 9 前翅基半部革质,端半部膜质………………半翅目 前翅基部和端部没有明显分界,均为革质………10 10 后足为跳跃足…………………………………直翅目 后足非跳跃足………………………………………11 11 前胸背板宽大,常盖住头部,3对步行足….蜚蠊目 前胸背板长,不盖住头部,前足为捕捉足…螳螂目 第三节 节肢动物与人类 1. 有益节肢动物 (1)食用;(2)工业原料;(3)鱼类饵料; (4)生物防治;(5)动物药材。 2. 有害节肢动物 (1)传播病源生物;(2)直接危害农作物。 第四节 节肢动物的系统发展 一、节肢动物的起源 起源于环节动物。 理由:有爪纲同时具有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特征。 二、各纲的关系 海栖原有爪类是节肢动物的远祖。 (1)有爪纲?多足纲?昆虫纲 (2)三叶虫纲?甲壳纲?肢口纲?蛛形纲 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 棘皮动物门在动物演化上属于后口动物(deuterostome)。与半索动物和脊索动 物同属于后口动物,为无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类群。我们熟知的有海星、海胆、 海参等。 一。棘皮动物门的特征 1。身体辐射对称,且大多为五辐对称。 2。次生体腔发达。 3。体壁由上皮和真皮组成。 上皮:单层细胞 真皮:结缔组织、肌肉层、内骨骼(中胚层形成)、体腔上皮。 内骨骼差别很大:如极微小(海参);形成骨片呈一定形式排列(海星等);骨 骼完全愈合成完整的壳(海胆类)。内骨骼常突出体表,形成刺或棘,故称棘皮 动物。 4.有独特的水管系和管足。 水管系和管足是次生体腔的一部分特化形 成的一系列管道组成,有开口与外界相通,海水可在其中循环。管足有运动、 呼吸、摄食的功能。 5.运动迟缓,神经和感官不发达。 6.雌雄异体,个体发育中有各型的幼虫(如羽腕幼虫、短腕幼虫、海胆幼虫等) 7.全部生活在海洋中。 二。棘皮动物门的分类 全部海洋底栖生活,现存6000多种,化石种类有20000多种。分为2亚门5个纲。 有柄亚门(Pelmatozoa) 固着或附着生活,在某个生活史中具固着用的柄。 海百合纲(Crlnoidea) 是本门中最原始的一类,用柄营固着生活(海百合),也有无柄营自由生活(海羽星)。现存约630种。 游在亚门(Eleutherozoa) 自由生活,生活史中没有固着用的柄。 海星纲(Asteroidea) 身体星形,中央盘与5个腕之间的界限与海尾蛇相比不明显。腕的口面有布带沟,步带沟中有2—4排管足。 海胆纲(Echinoidea) 体呈球形、盘形或心脏形,无腕。 认为棘皮动物的祖先为两侧对称体形的对称幼虫(dipleurula),具有3对体腔囊,与现在生存的棘皮动物幼虫形态相似。 l?? 认为五触手幼虫是棘皮动物的祖先。它也是两侧对称,具3对体腔囊和围绕口的5条中空触手;5条触手为体腔囊的延伸 ,是形成水管系统的基础。5触手幼虫由于进化为固着生活,其体形逐渐转化为辐射对称。 33。海百合纲是最古老的类群。海星纲与蛇尾纲体形一致,均为辐射对称,这两者的演化关系较 为接近。而海胆纲与蛇尾纲的幼虫均为长腕幼虫,在结构上相似,二者关系较近。但海胆纲心形目动物肛门体位后端,两侧对称,与海参纲相同,因此海胆。 纲是介于蛇尾纲和海参纲之间的类群。海参纲的樽形幼虫与海百合纲的樽形幼虫很相似,故与海百合纲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海参只有一个生殖腺,是较原始的性状,它可能是在演化中较早分出的一支 半索动物门(Phylum Hemichordata) 半索动物,又称隐索动物(Adelochorda),是一个种类很少的小门(约90种)均为海产,生活于海水中或泥质沉积物中。典型的种类如柱头虫(Balanoglossus)。 生物学特征 具有背神经索,一般认为这是背神经管的雏形;消化管的前端有鳃裂,为呼吸器官;口腔背面向前伸出一条短盲管,称为“口索”,这是半索动物特有的。结构和功能的适应 1(生物体类型 体呈蠕虫状,或固着生活,后口式发育。半索动物曾经被分在脊索动物门中,也曾被视为无脊椎 的脊索动物称为原索动物(protochordata)。和脊索动物相似,它有由背部上皮发生而来且中空的背神经索。但现在认为其口索与脊索不是同源器官,因此将其从脊索动物中分出,独立为半索动物。 2(身体结构 三胚层,两侧对称,真体腔动物。身体不分节,只分为吻、领和躯干三个部分(图)。通常咽上有鳃裂。身体分为前体、中体和后体,每部分都有分隔的体腔(参考触手冠动物)。躯干部细长,前部两侧向外延伸形成翼状板,内有生殖腺(生殖翼)。肛门在躯干部末端。 3(取食 羽鳃类用触手冠样器官滤食,肠鳃类取食沉积物,通过鳃裂排除剩余的废物。 4(运动 羽鳃类固着生活,而肠鳃类则穴居生活。 5(骨骼 羽鳃类在咽的前部盲囊腹面有一棒状物,能够变硬,过去称为口索,曾经被认为是脊索的同源器官。 6(呼吸和循环系统 气体交换可以通过鳃裂完成(由于纤毛作用,水 由口进入咽,经咽裂、鳃囊及鳃孔流出,在这一过程中完成气体交换),其下有血管分布集中的区域,还可以通过体表完成。循环系统有可收缩的背血管和腹血管,之间以开放的血窦相连, ”驱动血液循环。 因此,在循环方式上属于开放式循环。前体有可搏动的“心脏 7(渗透压调节和排泄 含氮废物通过体表扩散排泄。 8(动作协调 神经系统原始而特殊,身体表皮细胞基部的一层神经纤维网分别在背中线和腹中线加厚形成神经索,两神经索在躯干的前端相连形成一神经环再和位于表皮下的神经网相连。中背神经索在领内形成领索,领索可能是动物的神经中枢,有巨大的神经细胞。 9(繁殖 雌雄异体,异体受精。受精卵经过辐射卵裂,以后口式发育。肠鳃类形成柱头幼虫,或直接形成亚成体。有时也发生裂殖。羽鳃类行有性生殖及无性生殖。 分类 羽鳃纲(Class Pterobranchiata) 小型(小于8mm),通常群体生活于分泌的管中,肠道为“U”形。无鳃裂或有两对鳃裂。代表动物有杆壁虫和 头盘虫。 肠鳃纲(Class Enteropneusta) 固着生活。有多个鳃裂。代表动物为柱头虫。 进化地位 半索动物的胚胎发育与棘皮动物相似,鳃裂及中空的背神经索又与脊索动物相似,说明半索动物与棘皮动物和脊索动物均有亲缘关系。根据对半索动物组织与胚胎的研究,口索与脊索既不同功、又不同源。 脊索动物类群 生物体类型 脊索动物门(Phylum Chordata)是物种丰富多样的大门。由于这个门包含了脊椎动物,所以人们对它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没有脊椎的脊索动物在进化中有很重要的意义。有时它们也被称为原索动物。这个名称以前还包括半索动物在内。脊索动物大约有45000个种类,分布在海洋、淡水、介于淡水和咸水之间的水体和陆生环境。有些类群进化为具有飞翔的能力。 生物学特征 1(脊索(notochord):位于消化道和神经管 之间的一条棒状结构,具有支持功能。所有脊索动物的胚胎期均具有脊索,但在以后的生活中或终生保留,或退化并被脊柱(vertebral column)代替。 形成:胚胎发育时期原肠背侧部分细胞经加厚分化外突脱离原肠发育而形成的 2(背神经管(dorsal tubular nerve cord):位于脊索背面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脊椎动物神经管前端膨大成脑,脑后部分形成脊髓。 形成: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而成 3(鳃裂(gill slits):咽部两侧一系列成对的裂缝,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低等脊索动物及鱼类的鳃裂终生存在,其他脊椎动物仅在胚胎期有鳃裂。 4(肛后尾(post-anal tail):尾在肛门后方。肛 后尾在所有的脊索动物中出现,至少在胚胎期(如人类)出现。 以上的前3个特征是脊索动物的主要3大特征(图)。此外的肛后尾及闭管式循环系统(尾索 动物除外);心脏位于消化道腹面;胚胎期原肠胚的发育类型为原口;分节的肌节,附着在不分节的躯干上等特征为脊索动物的次要特征。 分类概述 现存的脊索动物约有41000多种,分为2大类群3个亚门: 原索动物(Protochordata):无真正的头和脑,又称无头类(Acrania)。 尾索动物亚门(Urochordata):幼体具上述3大特征,但脊索在尾部。变态后脊索消失,背神经管退化成神经节,鳃裂仍存在。成体具被囊(tunic),大多营固着生活。 头索动物亚门(Cephalochordata):上述3大特征终生存在。脊索纵贯全身,并向前延伸至背神经管前端。 脊椎动物(Vertebrates):属于脊椎动物亚门,脊索或多或少被脊柱所代替,脑和感觉器官集中于前端,形成明显头部,称为有头类(Craniata)。分为以下几纲: 圆口纲(Cyclostomata):无颌,又称无颌类(Agnatha);无成对附肢。脊索终生存在,并出现雏形脊椎骨。 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出现上下颌,体被盾鳞,出现成对的鳍,鳃裂直接开口于体外。 硬骨鱼纲(Osteichthyes):骨骼一般为硬骨,体被硬鳞、圆鳞或栉鳞,鳃裂不直接开口于体表。 两栖纲(Amphibia):由水上陆的过渡种类, 幼体鱼形,以鳃呼吸,成体出现5指(趾)型四肢,皮肤裸露,以肺和皮肤呼吸。与其他更高等脊椎动物共称为四足类(Tetrapoda)。 爬行纲(Reptilia):完全陆生。皮肤干燥,被以角质鳞、角质骨片或骨板。肺呼吸。胚胎发育中出现羊膜,与鸟类、哺乳类共称为羊膜类(Amniotes)。其他各纲脊椎动物称为无羊膜动物(Anomniotes)。 鸟纲(Aves):全身被羽,前肢变为翼,适应空中飞翔生活。血液循环为完全双循环,恒温,卵生。与哺乳类共称为恒温动物(Endotherm)。其他脊椎动物均为变温动物(Ectotherm)。 哺乳纲(Mammalia):体外被毛,恒温,胎生(单孔 类除外),哺乳(具乳腺)。 起源与进化 1(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区别与联系 l???????? 脊索:脊索动物具有纵贯背部的脊索,后被脊柱所代替;无脊椎动物无脊索或脊柱。 l???????? 中枢神经:脊索动物中空的神经中枢位于背部;无脊椎动物中枢神经呈索状位于身体腹面。 l???????? 鳃裂:脊索动物生活史的全部或部分时期具有鳃裂;无脊椎动物不具鳃裂。 l???????? 心脏位置:脊索动物心脏位于消化道腹面; 无脊椎动物心脏位于消化道背面。 生物化学方面:脊索动物参与肌肉收缩能量代谢的非蛋白质含氮浸出物是磷酸肌酸;无脊椎动物的是磷酸精氨酸。 脊索动物除上述特征外,其一些结构也见于一些无脊椎动物中,如后口、三胚层、两侧对称、真体腔、分节现象、闭管式血液循环等。两者的结构比较见(图)。 2.脊索动物的起源 l???????? 脊索动物无疑是由无脊椎动物起源的。而其中的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与脊索动物的 亲缘关系较近的观点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l???????? 经推测,脊索动物的祖先可能类似于尾索动物的幼体,它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经过变态,成体为固者生活,具鳃裂作为取食和呼吸器官;另一个方向是幼体期延长并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不再变态,产生生殖腺并进行繁殖(即幼体性成熟),进而发展出新的一类动物,即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的自由运动的脊索动物。 第九章 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 棘皮动物是一类后口动物(deuterostomes),全部海洋底栖生活,从浅海到数千米的深海都有广泛分布。现存种类6000多种,但化石种类多达20000多种,从早寒武纪出现到整个古生代都很繁盛。沿海常见的海星、海胆、海参、海蛇尾等都属于棘皮动物,它们在形态结构与发生上都有一些独特之处,与原口动物有很大不同。 一、门的主要特征: 1、属于后口动物(deuterostomes): 原口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胚孔发育成动物成体的口,由端细胞法形成中胚层和真体腔的一类动物。 后口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胚孔发育成动物成体的肛门或封闭,在其相对端另形成开口,由肠腔法形成中胚层和真体腔的一类动物。 棘皮动物和脊索动物同属于后口动物,所以棘皮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类群。 2、身体五辐对称,无头部,其幼体左右对称,固着生活。 五辐对称是次生性的,由幼体的左右对称发展而成的,且其外形上和其他无脊椎动物的骨骼是由外胚层发育而来的外骨骼。 4、真体腔宽阔,具有特殊的水管系统 水管系统是真体腔的一部分,其构成:筛板?石管?环水管?辐水管?侧水管 ?坛?管足。 管足:为棘皮动物水管系统侧管末端腹分支,伸出体外,壁薄,末端有吸盘。其功能: 呼吸和排泄主要依靠管足、皮鳃和体表来进行。 循环主要依靠真体腔 6、雌雄异体,间接发育,幼体左右对称。 例如海星类形成羽腕幼虫(bipinnaria),海蛇尾类及海胆类形成腕或长或短的长腕幼虫(pluteus),海参类形成耳状幼虫(auricularia),海百合类形成桶形幼虫(doliolaria)。 二、主要类群 1、海星纲: 体扁平而呈星形,体盘和腕分界不明显,腕常5个,口面向下,有肛门和筛板。1600种。 例如:海燕、骑士勋章等。 2、蛇尾纲: 体盘月饼形,腕细长,二者界限明显。腕5个口面向下肛门退化,无步带沟,管足退化。200种。 例如:阳遂足,刺蛇尾等。 3、海胆纲: 体略呈球形,无腕,口面向下,表面骨板互相愈合成球形骨骼,体表棘刺很长。400种。 例如:马粪海胆。 4、海参纲: 体柔软,长筒形,无腕,无口面和反口面之分,口位于前端,肛门在后端;呼吸树是海参特有的呼吸排泄器官。1000种。 例如:梅花参,海地瓜,刺参等。 5、海百合纲: 形如植物,体盘呈杯状,一般有10腕,各腕有羽状分枝,口面向上,无筛板。650种。例如:海羊齿等。 三、进化地位及与人类的关系: 1、进化地位:无脊椎动物种最高等类群。 2、与人类的关系: 海参味鲜美,营养价值高。海胆卵可食。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原口动物、后口动物、五辐对称、管足、棘皮、呼吸树 2、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3、为什么说棘皮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高等类群, 无脊椎动物学总结 概述 原生动物 非脊索动物 中生动物(,) 动物界 半索动物 后生动物 脊索动物 习惯上将本学期所学的动物称无脊椎动物,然而严格地说,应称为非脊索动物。 各类群动物比较 一、体制对称形式 球状对称( 动物)?辐射对称( 动物)?两辐 对称( 纲) ?两侧对称( 动物开始) 二、体壁和体腔 1. 体壁:只有两层细胞,没有真正胚层( 动物) ?两胚层( 动物) ?三胚层( 动物开始) 2.体腔:无体腔( 动物以前)?原体腔( 动 物) ?真体腔( 动物) ?真、假体腔并( 动物) ?混合体腔( 动物)。 三、消化系统 细胞 动物、 动物)?简单的消化腔( 动 物) ?不完全消化系统( 动物和 动物) ?完全消化 系统( 动物开始) (环节动物分化更复杂; 动物出现大型消化腺。) 四、呼吸及排泄系统 通过体表呼吸( 动物以前) ?出现专门的呼吸器官 鳃( 动物) ?呼吸器官多样化( 动物)。 通过体表排泄( 动物、 动物及 动物) ?原肾 管( 动物、 动物) ?后肾管( 动物, 动物 称为肾) ?排泄器官多样化( 动物)。 五、神经系统 神经网( 动物)?梯式神经系统( 动物) ?索式神经系统( 动物、 动物) (节肢动物的神经系统更集中, 有愈合的趋势) 六、生殖系统及发育 生殖腺不固定( 动物以前)?出现了固定的 生殖腺和生殖导管( 动物开始) 雌雄同体?雌雄异体 直接发育、变态发育 谢谢同学们 祝大家无脊椎动物考试取得好成绩~
/
本文档为【无脊椎动物总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