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耳腔积液清除机制的研究现状

2017-12-09 10页 doc 30KB 19阅读

用户头像

is_477730

暂无简介

举报
中耳腔积液清除机制的研究现状中耳腔积液清除机制的研究现状 372JournalofAudiologyandSpeechPathology2011.Vol19.No.4 誉自豪妻 中耳腔积液清除机制的研究现状 李祥翠综述李吉平审校 DOI:10.3969/j.issn.1006—7299.2011.04.024 【中图分类号】R7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99(2011)O4—0372,03 维持中耳腔的相对干燥状态是中耳黏膜的基本生理功 能之一,以保证声波从鼓膜传导至内耳.各种致病因素所致 的中耳腔积液破坏了中耳...
中耳腔积液清除机制的研究现状
中耳腔积液清除机制的研究现状 372JournalofAudiologyandSpeechPathology2011.Vol19.No.4 誉自豪妻 中耳腔积液清除机制的研究现状 李祥翠综述李吉平审校 DOI:10.3969/j.issn.1006—7299.2011.04.024 【中图分类号】R7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99(2011)O4—0372,03 维持中耳腔的相对干燥状态是中耳黏膜的基本生理功 能之一,以保证声波从鼓膜传导至内耳.各种致病因素所致 的中耳腔积液破坏了中耳腔的相对干燥状态,导致中耳生理 功能的改变,如以中耳积液为主要临床特点的分泌性中耳炎 即表现为传导性聋.临床上往往通过创伤性的方法引流中 耳腔积液以达到治疗目的,而事实上,不伴解剖异常的分泌 性中耳炎有很高的自愈率,因此美国在2004年发表的《分泌 性中耳炎临床治疗建议》对该病采取短期(3个月)观察 的方法[1],这表明中耳积液可以被自行清除.但是中耳是通 过什么机制清除积液的,至今仍无合理解释. 事实上,某些健康状态下中耳腔亦可出现积液且能迅速 清除.Roberts等[2]研究显示,新生儿在出生后3小时内均 可见中耳积液,但在3天内70得以吸收;Priner等_3]发现 新生豚鼠中,由于中耳腔羊水残留所致的传导性聋可在数天 内自行消失.目前研究认为中耳腔积液的清除机制主要有 以下4种:吞咽时咽鼓管的泵作用,中耳腔一咽鼓管黏膜纤 毛清除系统,渗透压梯度的作用以及钠离子主动转运介导的 积液清除. 1吞咽时咽鼓管的泵作用 Honjo等]认为吞咽时腭帆张肌收缩,咽鼓管开放,管 腔内形成负压,中耳腔积液进入管腔,腭帆张肌舒张时,积液 从咽鼓管排出进入鼻咽部.有研究通过切除猫的腭帆张肌 而抑制咽鼓管的泵作用,发现实验耳内残留积液量显着高于 对照组,说明咽鼓管的泵作用在中耳腔积液清除过程中起着 重要作用].但是正常情况下,咽鼓管咽口开放时间极为短 暂,且当中耳腔内形成的负压超过咽鼓管腔在吞咽时形成的 负压时,中耳腔内积液将不能通过咽鼓管的泵作用清除.研 究表明,当中耳腔内的负压值超过一100mmHO时,咽鼓管 的泵作用可终止],说明在中耳腔形成负压(超过一100 mmHzO)后中耳腔内积液的清除需要其他机制来完成. 2中耳腔一咽鼓管黏膜纤毛清除系统 中耳腔一咽鼓管黏膜纤毛系统的上皮细胞来源于呼吸 道黏膜上皮细胞,如同呼吸道上皮细胞一样,中耳纤毛在其 覆盖的黏液毯(airwaysurfaceliquid,ASL)中运动,通过纤毛 的摆动,将中耳腔内的积液从咽鼓管排至鼻咽部.Park 等[8研究发现黏膜纤毛系统在胎儿期即开始形成,一出生即 完全建立.有研究通过向鼓室和乳突腔内注入不同粘度的 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耳鼻咽喉一头颈外科,上海交 通大学(医学院)耳鼻咽喉科研究所(上海200127) 通讯作者:李吉平(Email:1~p74@yahoo.com.cn) 有色液体,然后观察咽鼓管咽口处液体的排除情况,发现鼓 室内注入液体组的液体清除速度显着快于注入乳突腔组,表 明黏膜纤毛清除作用在中耳积液清除中起着一定作用[5]. 而且中耳腔分泌的表面活性物质可降低咽鼓管管壁的表面 张力,即使在咽鼓管关闭状态下也能促进积液排至鼻咽 部[9].但有研究_10]通过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方法向实 验鼠耳内注入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质和安慰剂,发现应用表面 活性剂后,咽鼓管的开启压力明显降低,但是纤毛的清除能 力却无明显变化,这可能与该研究入组实验鼠量少有关.近 来,有研究者r11]对用脂多糖(1ipo—polysaccharide,LPS)注 人中耳腔所诱导的分泌性中耳炎的实验豚鼠应用磷酸盐溶 液(phosphatebufferedsaline,PBS)经鼻喷雾和牛肺表面活 性剂经鼻喷雾,连续用7天,第8天测定豚鼠咽鼓管的被动 开放压力并在光镜下观察咽鼓管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发现应 用牛肺表面活性剂的豚鼠耳的咽鼓管开放功能显着高于对 照耳,且组织水肿更轻,这进一步表明中耳上皮细胞分泌的 表面活性物质通过增加咽鼓管的开启而促进中耳积液的清 除,且中耳腔一咽鼓管黏膜纤毛清除机制在中耳腔负压较高 (一200—400mmH2O)E73和积液量较大_5]时将被抑制. 现在临床上常用的促表面活性物质药物为盐酸氨溴索(am— broxolHcL),通过促进咽鼓管和中耳黏膜类表面活性物质 的合成与分泌,不仅可改变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咽鼓管的开 放压力,改善通气,还可调整黏液纤毛转运系统中黏液毯溶 液层和凝胶层的比例,加速黏液纤毛的运输,促进中耳分泌 物的排出,从病因上对其进行治疗.周宣岩等[1应用鼓室 内注射盐酸氨溴索治疗OME患者,取得较好疗效. 3渗透压梯度的作用 近年来,Priner等_3]发现由于中耳腔羊水残留所致的新 生豚鼠传导性聋可在数天内自行消失,但9O新生豚鼠在 出生后第一天中耳腔负压高达一500mmHzO,这表明咽鼓 管的泵作用以及中耳腔一咽鼓管黏膜纤毛清除机制均被抑 制,那么是何种机制促使中耳的积液清除呢?该研究者l_1 进一步通过检测胎鼠中耳腔内积液,羊水,血液的渗透压,发 现血液的平均渗透压为303.9?4.9mOsmol/kg(n一4),羊 水的平均渗透压为286.6士10.9mOsmol/kg(一7),胎鼠 中耳腔内积液的平均渗透压为293.0?13.9mOsmol/kg(n 一9),提示渗透压梯度可能参与中耳腔液体的清除.该研 究者进一步通过向实验豚鼠中耳内注入生理盐水和血浆,数 天后用耳镜和阻抗仪观察中耳积液清除情况,发现注入生理 盐水后中耳积液清除并形成负压,而注入血浆后中耳积液量 无明显变化,再通过向中耳腔内注入不同渗透浓度的溶液,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1年第19卷第4期373 数天后用耳镜和阻抗仪观察积液清除情况,发现注入生理盐 水时,中耳腔形成负压且积液清除,注入高渗溶液后,液体存 留于中耳腔,且有增多趋势,这些均进一步证实中耳腔积液 的清除与积液的渗透压密切相关.Petia等]向中耳腔注 入不同渗透浓度的溶液(低渗,等渗,高渗),再在鼓膜上置一 垂直管,通过计量管内液体的改变直接评估中耳腔积液的清 除率,进一步客观地证实积液渗透压在积液清除中起着主导 作用.但是对于渗透梯度形成在中耳病理性积液清除机制 在临床上的应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4中耳上皮细胞钠离子通道的主动转运 许多研究者先后报道了中耳黏膜的上皮细胞具有液体 交换功能,证实了体外培养的中耳上皮细胞中的离子转运现 象.1992年,Herman等[】5]在原代培养的沙鼠中耳上皮细 胞顶端添加阿米洛利(amiloride)后,发现上皮细胞的跨膜电 势差,等价短路循环电流显着降低,且跨膜电导从19士56 l~/cm2增加至403士69f~/cm.(P<0.001,,z一15),表明中耳 上皮细胞存在离子转运且与amiloride敏感的钠通道密切相 关.该研究者_l]进一步通过测定野生型SV40感染后的沙 鼠中耳上皮细胞的amiloride敏感的短路循环电流(amilo— ride—sensitive,Isc)发现,在细胞顶端添加amiloride(10 mo1)后,Isc从7.04-1.4mA/cm.降低至0.6土0.1mA/cm (P<O.Ol,一6),进一步证实中耳黏膜上皮细胞的离子转 运与amiloride敏感的钠通道相关.DeSerres等[1]通过 Ussing室宏观电生理测量检测体外培养的中耳黏膜上皮细 胞的Isc,发现在细胞顶端添加amiloride(10mo1)后,Isc显 着降低52.3士4.9,而在其底部添加时则无明显变化, 进一步证实中耳黏膜的离子转运与amiloride敏感的钠通道 相关,且该通道主要分布于细胞的顶端.1997年,Herman 等[】盯首次报道了体外培养的沙鼠中耳上皮细胞具有吸收液 体功能,表明中耳上皮细胞可以通过对钠离子的转运在细胞 表面形成渗透梯度,从而对细胞外液体形成渗透性吸收,并 进一步证实了钠离子的转运是由上皮钠通道(epithelialSO- diumchannel,ENaC)介导的.近来,Choi等口.]通过比较中 耳黏膜上皮细胞与鼻黏膜上皮细胞amiloride敏感的Isc,液 体吸收能力,mRNA—ENaC的转录及其蛋白质的表达,发 现中耳黏膜上皮细胞的amiloride敏感Isc及细胞对液体的 吸收能力显着高于鼻黏膜上皮细胞,且其mRNA—ENaC的 转录及其蛋白质上调一致,进一步从分子水平证实中耳黏膜 上皮细胞的离子转运在中耳积液清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李吉平等[2.]报道健康大鼠的中耳黏膜能够通过ENaC 主动转运Na从而对中耳腔内的液体进行吸收,他们发现 将钠离子溶液置换为一非渗透性的阳离子(NMethyl—D— glucamine,N一甲基一D一葡萄糖胺)后,积液的吸收率从 0.065?0.008~l/min降低至0.O19士0.003~tl/min(P< 0.05,7/一6),表明中耳腔积液的清除与离子的渗透性密切 相关;向注入中耳内的生理盐水中加入amiloride(10mo1) 后发现,中耳腔积液清除率降低至0.027士0.006td/min(P <O.05,一6),进一步从活体角度证实了中耳积液的清除 有赖于amiloride敏感的钠通道的主动转运.该研究者[2根 据NaC1和NMDGCl(N—Methyl—D—Glucamin)的当量浓 度(mmol/L)比例不同,分别按140:0,10:120,40:100,80:60 的比例配制成4种溶液,分别用于4组大鼠的实验耳,各组 的对照耳注入140mMNaC1溶液,然后比较实验耳与对照耳 的液体吸收率,发现吸收率比分别为0.5455士0.0685, 0.63534士0.0.579,0.7575士0.0611,0.9774士0.0585,组间 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表明中耳腔积液 清除的速度与钠离子的浓度呈正相关,中耳腔积液的吸收过 程呈钠离子依赖且能被ENaC的抑制剂amiloride抑制,证 实中耳腔积液的清除中ENaC起着主导作用. 近来,Song等[冽通过堵塞健康大鼠咽鼓管诱导OME 后研究ENaC在病理状态下的表达,分别在咽鼓管堵塞后的 第2,4,8周取大鼠实验耳和对照耳听泡用PCR检测ENaC —mRNA,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a—ENaC亚基的表 达,发现a—ENac—mRNA在第2,4周的表达显着降低(分 别为对照组的0.28,0.73倍,P<O.05),但在第8周却显着 增加至对照组的1.48倍;B—ENaC—mRNA的表达在第2 周时两组无明显差异,而在第4,8周时则显着增加(分别为 对照组的3.17,7.85倍,P<O.05);而7一ENaC—mRNA的 表达在第2,4,8周均呈显着增加(分别为对照组的1.51, 4.82,14.79倍,P<O.05),d—ENaC亚基的表达与基因转录 一 致.该研究表明中耳黏膜上皮细胞在病理状态(OME)如 下亦表达,且表达呈上调趋势.进一步在活体上证实了 ENaC在中耳腔积液清除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ENaC蛋 白的表达包括转录,翻译,翻译后调节机制,囊泡转运,胞膜 上的插入等过程,该研究仅限于ENaC蛋白mRNA,ENaC 蛋白总蛋白量以及其在胞膜上的定位,对于其转录后的调节 机制以及插入胞膜上ENaC蛋白是否既具有功能活性又可 在临床上实际应用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综上所述,中耳腔积液的清除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 果,每种机制在中耳积液的清除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对ENaC蛋白在中耳积液清除中的机制的进一步研 究,有望为病理性中耳积液的清除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 证据,对OME的临床诊疗具有实质性的指导意义. 5参考文献 1AmericanAcademyofFamilyPhysiciansAmerican,Academy ofOtolaryngology--HeadandNeckSurgeryandAmericanA- cademyofPediatricsSubcommitteeonOtitisMediaWithEffu— sion.Otitismediawitheffusion[J].Pediatrics,2004,113: 1412. 2RobertsDG,JohnsonCE,CarlinSA,eta1.Resolutionofmid— dieeareffusioninnewborns[J].ArchPediatrAdolescMed, 1995,149:873. 3PrinerR,FreemanS,PerezR,eta1.Theneonatehasatempo— raryconductivehearinglossduetofluidinthemiddleear[J]. AudiolNeurootol,2003,8:100. 4HonjoI,OkazakiT,NozoeK.eta1.Experimentalstudyofthe pumpingfunctionoftheeustachiantube[J].ActaOtolaryn— gol,1981,91:85. 5HonjoI,HayashiM,ItoS,eta1.Pumpingandclearancefunc— tionoftheeustachiantube[J].AmJOtolaryngol,1985,6: 241. 6TakahashiH,HonjoI,HayashiM,eta1.Clearancefunctionof eustachiantubeandnegativemiddleearpressure[J].AnnOtol 374JournalofAudiologyandSpeechPathology2011.Vol19.No.4 糖誊墨 浙江中医药大学 听力与言语科学学院2012年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招生简章 浙江中医药大学座落于历史文化名城浙江省杭州市钱塘江南岸,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六和 塔”隔江相望.现已成为一所 以中医中药为主,医,理,工,管,文多学科协调发展,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省属高校.2001年浙江中医药大学在全国率先 申报了听力学专业(本科).2002年经省教育厅和国家教育部批准,本专业正式成为全国首家 目录外听力学本科专业.2004 年4月,成立全国首个听力与言语科学系.2006年5月,升格为听力与言语科学学院.2009年 被评为浙江省重点专业和国家 特色专业.2010年浙江中医药大学首次开始听力语言康复技术专业(大专)招生,2011年已成 功举办第一届,现开始第二届 2012年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听力语言康复技术专业的招生. 听力学专业是为适应我国八千万听力障碍者的需要于新世纪在我国高校开设的一门新专 业.该学科研究听觉的生理, 病理及听力康复方法,是生物科学,电声学与语言学,医学等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本专业毕 业后适合在听力学及相关领域 从事耳聋预防,听力言语康复,教学,科研及助听,听力设备的研发推广等工作. 学院现有专业教师11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人.学院办学及实验室面积共计1000余 平方米,下设听力检查实验 室,耳鼻咽喉科示教室,助听器学实验室,临床听力学实验室,仿真耳实验室等五个实验室,教 学仪器设备价值500多万元,实 验室目前为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得到国家财政部,浙江省财政厅的专项财政支持.学院目前培养听力学本科毕业生 六届,连续六年就业率100. 听力学在国外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现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美国为例,3.3亿人口的美国拥有1万多名听
/
本文档为【中耳腔积液清除机制的研究现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