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最有转移支付方式研究(可编辑)

2017-10-14 32页 doc 68KB 11阅读

用户头像

is_511210

暂无简介

举报
最有转移支付方式研究(可编辑)最有转移支付方式研究(可编辑) 最有转移支付方式研究 河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最有转移支付方式研究 姓名:徐天光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财政学 指导教师:李杰 20100401 中文摘要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始终要坚定不移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特别是在席卷全 球的金融危机阴影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决心更不能动摇。国家财政按功能性 质分类的经济建设费比重自改革开放的 30年来呈下降趋势,然而福利支出的比重 却呈上升趋势,这种状况势必对我国的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产生影响。本文把这种 现象模型化来预测如果这...
最有转移支付方式研究(可编辑)
最有转移支付方式研究(可编辑) 最有转移支付方式研究 河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最有转移支付方式研究 姓名:徐天光 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财政学 指导教师:李杰 20100401 中文摘要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始终要坚定不移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特别是在席卷全 球的金融危机阴影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决心更不能动摇。国家财政按功能性 质分类的经济建设费比重自改革开放的 30年来呈下降趋势,然而福利支出的比重 却呈上升趋势,这种状况势必对我国的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产生影响。本文把这种 现象模型化来预测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会出现的后果,并且在模型的框架下解决上 述后果,最后把由模型得到的解决带到现实中讨论。 本文采用现代经济学的数理模型分析问题,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科学推理, 层层递进,全面的研究问题。本文以低收入人群的福利状况为基础,以劳动力有 效供给为突破口,披露现存低保制度的缺点,探索一条最优转移支付方式,以达 到低收入人群既有福利又提供有效劳动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通过模型得到的结论是:为了激励无工作者参与劳动,政府要给予参加劳动 供给的人群额外补助,并且在低收入的劳动人群中实施负边际税率;为了激励已 参加劳动的人群努力工作,政府应该采取负所得税方式。最后,结合我国为提高 低收入人群福利而实施的低保制度的现实状况,本文特别讨论了负所得税,其中 包括税率问题和不同收入范围内的最优转移支付问题。 关键词:经济可持续发展、劳动力有效供给、负所得税 I Abstract As a developing country, China should always center on economic construction unshakablely, especially under the shadow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around the global, China’s determination of centering on economic construction don’t shake more. Of the state finance, the expenditure for economic construction shows tendency to descend since China adopted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in late 1978, meamwhile the expendituire of social welfare shows tendency to ascend. Exactly this situation is bound to have an effect upon economic health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thesis uses model to predict the consequences which would happen if the situation above lasted, solves the above consequences in one framework of model and lastly discusses the programs derived from the above model in reality The thesis analyses problems using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modern economic, which performs scientific reasoning, deeps constantly and studies all the sides of the questions on some hypothesis conditions. That the prupose of low_income groups not only enjoy the social welfare but also supply effective work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 the thesis bases on the welfare of the low_income groups, makes effective labor supply the breakthrough, points out the imperfection of the existing subsistence security system and explores optimum transfer payment styleThe conclusions of modles are as follows: in order to motivate the people out of employment to participate work, the government should give allowance to the people deciding to participate work and execute the negative marginal tax rate among the workers whose incomes are lower; in order to motivate the people in employment to work harder, the government should execute the negative income tax. Finally, combing the reality of subsistence security system to improve benefits of low_income groups, this paper especially discuss the negative income tax including the tax rate and the optimum transfer payment style in different earning ranges Key words: Econom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ffective supply of labor power N eg ative in com e taxII II 第 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受到了大小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我国 三大航空公司2008年年报显示,中国最大航空公司国航因套保亏损将近75亿元, 东方航空亏损约62亿元,南方航空共亏损48.29亿元,东方航空共亏损139.28 亿元,中国国航共亏损 91.49亿元,三大航合计亏损 279.06亿元。(上海证券 报,2009--04?17)再例如我国玩具产业,中国最大的玩具厂商之一广东东莞合 俊玩具厂倒闭,导致 7000多工人失业。仅 2008年 10月上旬,珠三角就有近 50 家港商企业申请破产清算。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我国 约有 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张娜,等。金融危机凸显中国就业问 题,中国经济时报,2008?11?10)。如何着眼于“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发展和如 何在恶劣的国际环境下发展我国的经济,成为目前我们要认真研究的课题。中国 必须加大经济建设费的投入,着眼于本国实际,采取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 着重挽救陷于困境的企业、银行等,以图阻止经济下滑,稳定全民有效劳动供给, 同时要淘汰、清理一批过时的生产力,着眼于扶持一批新兴产业,提升危机之后 经济发展布局的合理性。十分明显,是要建立一种积极地应对危机、立足未来的 持续发展的模式。 然而,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来看,从 1978年到 2008年的国家财政按功能性质 分类的支出数据(见表1和表2)可以看出,中国的经济建设费比重呈逐年下降趋 势,然而其他支出(包括政策性补贴和社会保障支出等)的比重却呈逐年上升趋 势。1表1 国家财政按功能性质分类的支出(单位:10亿) 年份 支出合计 经济建设费 其他支出 1978 1122.09 718.98 35.41 1980 1228.83 715.46 44.99 1985 2004.25 1127.55 105.68 1990 3083.59 1368.01 273.10 1991 3386.62 1428.47 364.18 1992 3742.20 1612.81 318.00 1993 4642.30 1834.79 569.18 1994 5792.62 2393.69 499.01 1995 6823.72 2855.78 577.96 1996 7937.55 3233.33 717.87 1997 9233.56 3647.33 945.43 1998 10798.18 4179.51 1152.92 1999 13187.67 5061.46 1390.47 2000 15886.50 5748.36 1777.87 2001 18902.58 6472.56 2262.26 2002 22053.15 6673.70 3645.77 2003 24649.95 6912.05 4669.40 2004 28486.89 7933.25 5341.14 2005 33930.28 9316.96 6672.66 2006 40422.73 10734.63 8291.47 2007 49781.35 12822.26 8398.72 2008 62592.66 17330.52 10543.42 说明: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其中 2007年和 2008年的经济建设费 和其他支出数据与 往年的数据统计口径有所出入,是经过一些支出项目加总得到的。 2表2 0.7 0.6 0.5 0.4 经济建设费所占比重 其他支出所占比重 0.3 0.2 0.1 0 说明:表 2是经过表 1的数据作图而来。 这样的财政支出结构实质上体现了政府注重社会公平,对低收入人群进行转 移支付的偏好。但是这种偏好及形成的相关制度一方面明显的特别是在世界金融 危机背景下相对的削减了经济发展的资金数量,另一方面产生的劳动力有效供给 的替代效应也要慎重考虑,特别是中国实行十余年的低保制度在使劳动力有效供 给方面存在缺点。如果上述情况成立:经济建设的资金、劳动力都打了折扣,那 么,中国经济在应对金融危机和持续发展方面该如何做就是本文要思考和研究的 问题。本文力争找到一条最优的转移支付方式,使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1.2研究意义 从1997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 知》 (国发[1997]29号)和2007年国务院决定为了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在 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享受低保制度的农村与城镇居民的人数不 断增加,对这种制度的批评也不断增加。本文关注的方面仅仅是这种制度在促进 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对于劳动力有效供给的不利之处,准确说,这种制度对于经济 3 年份 1980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的发展和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不是十分完美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具体见文 章)。经 济的发展偏向于效率因素,对收入人群的关注偏向于公平因素,在现行的低保制 度下,效率与公平不能兼得,本文要研究的是要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前提下针对低 收入人群的最优转移支付方式,既维护低收入人群的福利,又不有损于经济增长。 本文以未雨绸缪,防范于未来经济的不利之处为出发点,借鉴发达国家“瑞典病” 的教训,探索标志社会发展成熟社会福利的转移支付方式。目前的中国,由于某 些原因例如经济体制改革、劳动者技能和年龄等,存在一部分低收入人群安详于 政府的福利,不积极的参与劳动和努力尽职的工作,这使得促进经济增长的劳动 力因素大打折扣。本文研究的正是在应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 势时激励低收入者参与劳动和努力劳动的机制以使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1.3研究内容和框架 如下图所示,在篇章结构安排上,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 一方面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主要内容是中国如何在日后的复杂国际 环境和激烈竞争中促进劳动力的有效供给已达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体是针 对现存的低保制度探索一条兼顾社会公平和效率的最优转移支付方式;另一方面 是文献综述和相关概念,文献综述中主要介绍了建立相关模型和由模型得到的方 案在现实中讨论的一些文章观点,相关概念主要介绍了负所得税、次优理论和财 政幻觉的内容。第二部分是模型部分,主要有三块内容:一是问题的提出;二是 建立模型分析问题和得到的相关结论;三是建立模型解决问题和得到的相关方案。 第三部分是讨论部分,主要是针对由模型得到的相关方案在现实中的讨论。4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框架和内容 相关文献综述,相关概念 问题的提出 建模分析问题 建模解决问题 模型方案在现实中的讨论 5 1.4文献综述 1.4.1建立相关模型的文献综述 1.4.1.1分析问题模型的文献综述 在涉及政府支出结构模型的研发中,其中部分学者研发的出发点是政治家为 了得到选举人的最大支持以得到连任。其中在较早的研究中,Fiorina1981和 Tufte(1978)通过调查指出政治家在制定政策时会假定投票人关注经济健康运行 情况和Mueller1989认为政治家根据他们自身利益制定政策,并且说明这种观点 与大量的公共选择理论文献一致,后来.Lewise-Back1990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当 国家经济增长和制定的政策对选民收入增长有利时,政治家连任的可能性较大, 并且表明投票人认为经济问题是影响他们在选举中作出选择的最重要因素。在近 期 Chetan Ghate,Paul J. Zak(2002)提供了一个政治家为了得到选举人的最大 化支持而选择的政府支出一般增长模型。在这些研究中被广泛使用的一个技术特 征是Denzau1986和Munger1986研发的在不考虑某一特定选举周期限制时,被 认为具有同一性的政治家的最优政策选择可以视为在竞争的政策过程中的均衡政 策。 不同的学者在建立政府支出模型时讨论影响支出结构因素时各有千秋。其 中.Frey, B.S.和 Lau, L.J.(1968),Melisi-Ferretti, G.-M., Spolaore, E. (1997)论述了政府的思想体系影响政府支出。Wagner1977, Logan1986和 Oates1988认为消费者面对政府的支出有财政幻觉,Alesina et al.1997认为 产生财政幻觉的原因是政府预算构成的复杂性导致了短期信息的不对称。 在建立政府支出结构模型的技术手法上 Solow1956建立了 YAK形式的生产 函数来讨论经济增长问题和 Buchanan1972, Dixit1995和Londregan1995建 立了次优政府支出政策模型,后来Barro1990在建立模型时使用了公共资本没有 积累这一简化。 6在一些学者研究中涉及到了产出周期问题,Grossman1998和Helpman1998 建立了短期生命周期政府的再分配政策模型,同时承认产出存在周期,和 Cazzavillan, G,(1996)论述了由于公共物品的外部性,财政政策导致了经济的 循环。 1.4.1.2解决问题模型的文献综述 劳动力有效地供给不但可以增加劳动者的收入水平,而且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在劳动力供给的研究中 Heckman1993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劳动力供给存在两个边 际反应,分别是努力工作反应和参与工作反应。在关于努力工作反应的研究中, 开创性的文章是 Mirrlees1971讨论的努力工作反应,,Mirrlees刻画了一种最 优非线性收入税,这种税最大化一种给定的福利函数和表明了在任何收入水平上 最优边际税率不会是负的,并且,Seade1982澄清了上述税成立的条件;后来 Seade1977表明当每一个人都有工作并且存在收入分配时,收入低端的最优边际 税率是零和 Diamond, Peter.(1998)考虑了收入分配的最优税率的连续形式。在 关于参与工作反应的研究中,Diamond1980研发了一个简单的最优税收模型,此 模型中工作时间和工资是固定的,但是人们可以选择是否参与劳动,同时,此模 型表明对于一些范围的收入来说,最优的边际税率可能为负;在扩展方面, Mirrlees(1982)研发了一个劳动者可以移居国外的最优税收模型,此模型中个 人有固定的收入但是可以由于本国的税率过高从而决定移居国外,不过这里的分 析是针对处于收入分配的高端人群;后来 Piketty, Thomas(1997)建立了 Mirrlees1971模型的离散化的版本。另外,在关于工资和收入补贴与负所得税 谁更有效地讨论中 Kesselman1969和 Zeckhauser1971认为工资和收入补贴比 负所得税更有效;后来 Blank et al.1999研究了负所得税对于工作激励的细节 问题,指出较低税率不能减少扭曲。 1.4.2现实中讨论的文献综述 在研究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作用中郝健(2010)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说明 我国的现实现象是与“瓦格纳之谜”理论存在出入并且结合我国实际着重分析了 7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另外就财政支出对经济的正负面效应进行研究,得出了定 量的结果。李明雨,武彦民(2009)采用1978 年~2006年的财政支出数据,通过 构建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分别估计了财政支出总量和财政支出结构对我国长期经 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财政支出总量和结构与经济增长均存在长期均衡 关系。唐颂(2009)在硕士学位论文中通过运用数学工具进行理论分析,弄清财 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其次,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就我国财政政策与经济 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从定量的层面上分析财政政策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 温娇秀(2007)通过运用 ADF平稳性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及协整回归分析等 计量经济方法,实证研究了我国不同类型公共福利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和地区收 入差距的影响。 在研究解决低收入人群收入问题时苏蕴山,鲍龙,谢雪燕(2010)从城市更 新的科学内涵出发,通过剖析我国城市更新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基于“泛福利” 实现的城市更新思考。秦丽娜(2009)从基本救助制度、专项救助制度、资金投 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四个方面剖析了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 出了完善低收入群体社会救助制度的对策建议。丁建定(2009)讲了在构建新型 的城市社会救助制度过程中应该特别注重转变对贫困问题的认识以确立积极的社 会救助理念,完善社会保险制度以减轻社会救助制度的压力,采取积极促进就业 以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等措施,从而为新型社会救助度的构建提供必要的理念基 础、制度基础与社会环境。江治强(2008)讲了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 组成部分,从财政视角看,中国的公共财政改革还没有实现与社会救助制度建设 的同步发展,不仅存在政府财政供给总量不充足、比重不合理,社会救助制度的 财力增长机制缺失,资金紧张问题突出,社会救助的财政制度安排也呈现出明显 的过渡性和非规范性特征,制约着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与完善。 完善财政视角下的社会救助制度思路:进一步深化我国财政支出改革,加大公共 财政对社会救助制度的投入规模;合理划分不同级次政府事权范围,形成各级政 府合理的财政分担机制;规范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壮大社会救助资金实力 8和加强对政府救助资金的预算管理等。丰海英2007讲了城市低收入人群处于城 市社会的底层,是城市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瓶颈所在。 中国应当逐步建立全面、可持续的社会政策体系,通过制度措施与非制度安排,改 善城市低收入人群生存状况,加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全面提高中国的社会安 全度。洪大用,刘仲翔2002讲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出台有其深刻的 社会经济背景,其建立经历了一个由点到面、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但目 前仍存在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理解不够,资金不能保证,宣传不够等问题,由此, 需要从目标定位、指导性、运行模式、实施环境等方面来反思城市居民最低 生活保障制度。另外一些学者研究了国外救助制度,例如祖玉琴(2009)介绍了 美国社会救助制度的特点和历史改革进程,又介绍了社会救助制度是政府社会保 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调节收入分配、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维 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马广博(2009)讲了不同国家 的社会救助制度具有不同的特色,澳大利亚规定了高额的免申报额:德国和法国 则将经济调查的家庭成员范围扩大到所有直系亲属,甚至扩大到非血缘的财产继 承人:卢森堡通过谁负担较大比例的救助经费、谁制定救助标准的方式,恰当地 解决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救助经费分担问题。廖鸿(2002)全面介绍了美国 社会救助的演变和救助项目。 运用负所得税的一些研究结果是李庆梅,聂佃忠,周晔馨(2009)讲了实施 负所得税之所以有必要,是与目前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重大缺陷和负所得税 的优点密不可分的,并且在此基础上,作者重点探讨了负所得税在实施过程中的 五大难点,相应的提出用负所得税方案架构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构想,以解 决当下中国面临的迫切而又现实的重大问题。侯凤翠,章东(2009)讲了现存低 保扶贫存在问题和利用负所得税改进的优点。王淑玲(2005)讲了负所得税制度 是一项对低收入者提供自动支付的制度,该制度的核心是对穷人进行更有效的帮 助,并有利于税收制度与社会福利制度的有机结合,对我国低收入者补助有一定 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聂佃忠(2004)讲了尽管经济学家对负所得税有种种反对 9意见,其在我国的具体实施也面临一些难题,但是在处理公平与效率、调动低收入 者的积极性方面负所得税仍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解决之道。 1.5相关概念 1.5.1负所得税 新自由主义的重要领军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竭力抨击凯恩斯主义政府干预 经济的理论与政策,主张还市场经济自由放任之面目。正是基于此,货币主义提出 一系列的政策主张,负所得税是其中之一。 负所得税制度是一项对低收入者提供自动支付的制度。 负所得税(王淑玲, 2005)是指政府规定一定的收入保障数额(最低收入指标),然后根据个人实际收 入对不足保障数额者给予补助,收入越高,补助越少,即负所得税是以政府向个 人支付所得税来代替社会福利补助的一种形式。由于是政府向个人支出所得税, 对政府来说是个人所得税的负收入,故称为“负所得税”。负所得税实质上是政府转移支付的一种方式,不是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 税。这种制度给与低收入人群补助以保证其收入不低于一定水平。 1.5.1.1负所得税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1962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顿*弗里德曼在《资本主义与自由》一书中首 先提出负所得税制度,他提出此项制度的目的是使社会福利和税收制度相结合, 使社会福利更有利于低收入人群。此后欧美经济学界的经济学家又不断将其充实 和发展,使该制度对财政分配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美国尼克松政府在1969年 提出的“改善家庭援助”和之后的卡特总统任期内提出的“改善就业机会和 收入计划”都是反映负所得税思想对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措施。 英国在1969年以前对低收入人群实施的是100%税率的保障收入方案,但是在 1969年之后政府对有子女家庭的补助计划受该负所得税理论模式的影响,允许受 益者在一个月中保有收入的前30 英镑,对高于30英镑的收入部分,自己保留1 3, 由此隐含的税率只有67%。 10目前加拿大已普遍运用负所得税制度对低收入者在儿童抚养,配偶补助,失 业保险金,教育费,医疗费等项目均实行了负所得税制度,并且负所得税额可抵 减应缴纳的所得税额。 1.5.1.2负所得税制度的理论模式 负所得税制度的本质是政府为了解决贫困问题,通过引入累进机制对低收入 者和低收入家庭提供生活援助,从宏观调控看,它较好地解决了财政分配的 公平 与效率的矛盾,实现了社会产品分配机制的完善。 负所得税制度的基本理论的计算公式是: 负所得税政府规定最低收入指标-实际收入*负所得税率 个人可支配的收入个人实际收入+负所得税 假定政府规定的最低收入指标为150元,负所得税率是 50%。则个人实际收 入 与个人可支配的收入如下表计算: 个人实际收入(元) 负所得税(政府给予的补助)(元) 个人可支配收入(元) 0 150-0*50%150 150 100 150-100*50%100 200 150 150-150*50%75 225 200 150-200*50%50 270 300 150-300*50%0 300 400 150-400*50%-50 350 从上表的计算可以看出:当个人实际收入为0时就不需要纳税,反而可以向 政 府申请 150元的生活补助费。当个人开始有工资等收入时,他的补助随之减 少, 并不是按照 100%的隐含税率减少,而只是减少 50%。当个人实际收入达到 300元 时,他从政府领取的补助费减少到零。这时的收入也称为转折收入,转折收入政 府规定的最低收入指标/负所得税率150/50%300。当个人实际收入达到转折收入 之后,他就不能再从政府领取补助费,而是要向政府缴纳个人所得税,可见,个 人实际收入的层次越高,负所得税的补助就越少,但个人可支配收入的绝对数还 是大于层次低的收入者。实行这种负所得税的补助政策,既可使低收入者维持最 低的生活水平,又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依赖政府补助金过活的懒汉思想,从而有 11利于鼓励个人工作积极性。 在具体实施中,负所得税可采用与正所得税同样的办法来计算应税所得,即 个人和家庭可以用他们的所得之和减去他们的免征额或费用扣除额,如果结果是 负数,他们就有权从政府那里领取税收补助,这种补助金的数额是按照负所得税 的适用税率计算出来的。负所得税的税率可以是比例税率,也可以是累进税 率, 但是没有必要把负所得税税率与正所得税税率衔接起来,为了征收管理的方便, 大部分国家的负所得税的税率一般采用单一的比例税率。 1.5.2次优理论 本文的分析问题模型的建立的理论基础是次优理论,理由之一是由于存在政 府的转移支付所以不存在帕累托最优;理由之二是次优理论的政策含义是本文按 照最大化投票人的福利这一政府目标来讨论的基础。 1.5.2.1次优理论及其基本内容 1956年,经济学家李普西//.sey和兰卡斯特K.Lancaster总结前人 的理论分析,创立了次优理论。简单地说,次优理论包含的内容是:“如果在一般 均衡体系中存在着某些情况,使得帕累托最优的某个条件遭到破坏,那么即使其 他所有帕累托最优条件得到满足,结果也未见得是令人满意的,换句话说,假设 帕累托最优所要求的一系列条件中有某些条件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帕累托最优 状态只有在清除了所有这些得不到满足的条件之后才能达到。”通俗而言,次优理论的含义是:“假设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需要满足十个假设 条件,如果这些条件至少有一个不能满足,即被破坏掉了,那么,满足全部剩 下 来的九个条件而得到的次优状态,未必比满足剩下来的九个条件中一部分(如满 足四个或五个)而得到的次优状态更加接近于十个条件都得到满足的帕累托最优 状态。”次优理论的基本思想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图形来说明。如下图所示。 12X2 A C E P D C 次优理论X1 P B假设社会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由图中的PP表示,偏好由无差异曲线给定。又假 定经济系统中存在一个约束条件,使得最优点 E无法达到。设这个约束条件由直 线 AB表示。由于存在着这一约束,经济难以达到直线 AB右上方的商品组合。社 会最优化问题是在AB线的约束下争取(由无差异曲线表示的)福利最大化。图形 中清楚地显示这一最优点不一定在生产可能性边界PP线上。点C明显地比技术上 有效的点 D更优。这显然否定了这样的论点,即如果帕累托最优的所有条件不能 全部满足,则满足某一部分就是最好的政策。次优理论的基本思想还可以用英国经济学家米德//.de所讲的一个比 喻来说明。设想一个人,他想登上群山的最高点。在朝着最高点行进的途中,他 将不得不先爬上一些较低的山峰,然后再下山。因此,下面的说法并不正确,即 为了达到最高点,这个人应该始终向山上爬。再者,由于最高的那座山被不同高 度的群山环绕着,因此,当他爬到一座山后,很可能要攀登的是另一座较低的山。 所以,任何朝着最高点移动,一定都会把这个人带到更高的位置这种说法是错误 的。由于原有意义上的帕累托最优因为受到某些条件的破坏而未能实现,因而实 13现的某些条件被破坏后的最优结果通常冠以“次优”。相应地,上述结论也被西方 经济学界称为“次优定理”或“次优理论”。1.5.2.1次优理论-政策含义当经济中出现市场失灵时,并不是尽量满足帕累托最优要求的条件,而是依 照某些福利目标来设计适宜的政策。现实当中,帕累托最优状态所要求的假设条 件并不能全部得到满足。按照次优理论,微观经济政策实施造成的满足多条件的 状态并不能比满足较少条件的状态更接近于帕累托最优状态。 1.5.3财政幻觉 本文在分析问题模型的建立中,以最大化投票人的转移支付和经济增长为目 标,其中假设投票人的财政幻觉存在,仅仅注重政府对自身有利的财政支出,原 因在这里解释为复杂的税收体系。 政府的财政支出给人们带来好处,但人们就此忽略了自己付出的代价,这种 感觉就被称为财政幻觉。如果公民以他们所纳的税赋来衡量政府财政支出的多少, 那么政府会以让纳税人觉查不到税收的方式,扩大财政支出。当纳税人出现这样 的感觉时就是财政幻觉。当纳税人因财政幻觉而低估税赋时,会极力支持更多的 政府支出。因此,税收结构越复杂,越容易产生财政幻觉。 14第二章 模型 2.1问题的提出 从 1978年到 2008年的国家财政按功能性质分类的支出数据(见上述表 1和 表2)可以看出,中国的经济建设费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然而其他支出(包括政 策性补贴和社会保障支出等)的比重却呈逐年上升趋势。 从政策上看,1997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 障制度的》(国发[1997]29号),要求1999年年底前,县级以上城市和县政 府所在地的镇都要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均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所需资金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2007年 8月国务院下发通知,为了 切实解决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明确在全国建立农 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中国正在着力构建的覆盖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低保”等于城市居民最 低生活保障(简称“城市低保”)加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简称“农村低保”)。 表面看,“全民低保”事关 13亿公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所涉资金庞大,管理难度 很高,大有超越国情国力之嫌。从而,这部分用于福利的财政支出资金大幅增长, 从表2中亦可看到从1999年开始,其他支出所占比重大幅攀升。 如果这种现象持续,那么中国的经济形势将会是什么样子? 本文模型化此种现象来预测如果此种现象持续下去会出现的后果,并且给出 在一定条件下的模型框架来解决上述后果,最后在现实中分析由模型得到的 解决 方案。 2.2问题的分析 2.2.1分析问题 15准确说是预测会出现的问题,具体说,是把现实中的逐年上升的其他支出 理 解为政府针对低收入人群的转移支付或者说是政府在看待社会公平方面非 常重视 低收入者的福利状况,通过把上述现实状况模型化来推导结果。 模型: 一些说明: K t +1 K K t 资本存量 是经济中的状态变量。在模型化的经济增长中可以直接使用 来表示经济增长。 ν σ σ 用 来表示居民接受政府的转移支付量,其中 代表政府转移支付,且函 ν σ 数 是连续的、严格递增的和凹的。 χ 用 表示相对于资本增长政府的转移支付偏好,越大表明政策制定者越倾向 于再分配。 实证研究(Lewis-Beck,1990,P157)表明当经济增长和相应居民收入增长时 K t +1 + χV σ t K t 当政的政治家会连任。进而, 最大化是政府的目标。 ? τσ,,λ tt t τ λ t 0 令 代表政府的一次性总量税, 代表政府投资。则政府选择 , 以使得: K t +1 + χV σ τλ,,σ t K t 1 s.tCI+F K , 1? γ λτ ? + 1?γ σ tt t11 t t t 2 I?KK 1? δ tt +1 t 3 τ + λσ tt t4 δ ? 0,1 γγ,0 ?,1 [ ] [ ] 12 其中, 是折旧率, 分别是政府转移支付和投资的执行成本。 16σ θ ? τ 1 +θλ λ ttt 令 即转移支付相对于政府投资的比值。则(4)式由5 代替。 为求解此模型,本文使用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1α α FK,1? γλ K ?1?γ λ tt12t t α ?0,1? ( ),(6) v V σ σ v ?0,1 tt 并且用指数函数代替政府转移支付的偏好 ( ), (7) 求解结果如下: 11α * αα λα ? 1 1?γ K tt 28 1 1 1 ?v v χ * 1 ?v σ K tt γ 19 ** * τ + σλ tt t 10 1 11+ α1 1 ?v v χ * αα 1 ?v θα ? 1 1?γ K tt 2 γ 1 11 ν 0 求解过程见附录 1。其中,(9)式给出了政府最优转移支付水平,因为 , 所以转移支付量的增长大于资本存量的增长即产出量的增长。 下面把上述模型化的政府转移支付行为动态化分析来揭示问题所在,这里使 用索洛经济分析框架来刻画上述政府经济行为。 Ks+Y 1? δ K s ?0,1 tt +1 t 资本市场的均衡条件为 (12),其中 是储蓄率, * YF ? σ tt 是除去转移支付的产出量。运用(6),(8),(9)三个式子,可以得到 1 1ν 11 αα K? s AK BK + 1? δ K tt +1??t t αα A ? 1αγ 1 0 2( 13),其中 和 ?1 1 11αα 1ν 1ν α α B? νχ γ 0 δα? s 1α 1?γ 1 2 。为了讨论动态性,需要施加条件 , 17K 0 t +1 否则就有 ,动态性无从谈起。 KA rgK K TKt +1 t +1 t 首先定义 , 由政府选择投资和转移支付的(13)式给出, 1 ν K sA +1δ 是经济的内部均衡值。如果政府的转移支付偏好较强,不妨可以令 , KK T 则 (推导见附录 1)。又因为(9)式中转移支付量的增长大于产出量的增 长,所以政府支出最终变得如此之大以致必须从征收过多的税来为福利支出 筹资, K 进而经济持续,最终跨越 状态。此时,如果政府的政策不改变,则资本存量会 趋于减少,导致消费减少和产出下降(索洛模型的结论)。总结上述过程如附 录 1 中图 1。 下面讨论两种情况。 情况一:政府干涉经济,使经济持续增长(即保证效率),会是什么情况呢? 分析如下: K 当经济到达增长瓶颈 时,政府若想维持正的产出增长必须改变政策,如果 χ 没有政策变化,那么(1)式就没有解。很明显,降低转移支付的偏好 可以刺激 经济增长,因此可以通过(9)式减少转移支付和通过(10)式减少税收来维持经 济增长。这样模型化的经济就会有内生的转折点,在此处政府支出结构和数量会 发生变化。 当经济在减少转移支付之后,政府就又返回到求解(1)式的经济过程,仅仅 χ χ 不同的是使用了较低的 初始值。当政府基于一个较低的 值维持正的产出增长 一段时间后,经济又会到达另一个增长瓶颈。在新的瓶颈处,维持正的产出增长 χ χ 要求再一次的削减 值。但是,要注意到 值不会减至零,原因是产量的增长增 χ 加了税收((8)式),进而转移支付在两个瓶颈点间的时期是增加的,即 值会变 大。 18这种通过政策导致的转移支付量减少而后又增加的经济变化如附录 1中图 2 表示。 评价这种政策:这种属于相机抉择、前后不一致的政策。其危害是: 从图 2中可以看到,政府只有选择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才可以保证经济的增 长。然而在实际中,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有两个方面局限性:一是相机抉择的财 政政策具有时滞性,因为一个问题从认识到政策的制定以及实施是需要时间的, 而现实的经济却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二是相机抉择具有不可确定性,一方面政府 购买乘数、税收乘数等乘数不好控制;另一方面难以确定要使经济达到预期的程 度需要多少时间以及需要什么程度的政策。 原因的分析: 原因之一:要素市场体系尚不健全,调控手段难以有效运用。一是由于各种要素市场尚未真正建立和完善,尤其是资本、土地等市场发育 滞后,价格形成机制过多地受到行政干预和管制,要素价格非市场化导致市 场信 息的不准确或扭曲;二是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尚未根本消除,为追求行业部门和 地区发展而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市场分割加剧,价格杠杆很难有效地发挥 作用;三是部分要素市场还处在初期阶段,运转尚不规范,对宏观调控反应迟缓。原因之二:市场主体地位尚不清晰,调控对象难以理性反应。一是由于现代企业制度尚不健全,产权制度和退出机制不健全,部分企业法 人治理结构不规范,其中,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 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作为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 显现不够,作为宏观凋控的主要调控对象,企业的反应并非完全按理性预期“出牌”, 例如,由于赖账机制的存在和许多国有企业的软约束,企业借贷需求对利率的弹 性过低,导致利率政策失效。二是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等配套改革还有待进一步深 化。城镇居民作为市场主体显现也不够,由于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税收制度、 就业制度、县乡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尚未 真正打破、农民也还没有真正成为平等的市场竞争主体、作为宏观调控的另一调 19控对象,公众也难以形成稳定的理性预期,例如,利率调低并未影响个人储蓄持 续高速增长,政府赤字消费的示范并未有效引导和刺激公众的消费需求。 原因之三:我国实际国情的影响。运用相机抉择原则以实现预期凋控目标应更多地运用市场化方式进行,运用 与改善市场化调控方式的前提是要符合中国特有的国情。目前,我国部分经济现 象与一般经济理论不相一致,例如,在人均需求较低时,宏观经济就出现了产品 过剩危机,当生产性投资日益高涨,却未能带动消费需求增长,储蓄持续高速增 长。但在中国却出现银行惜贷现象,这一方面缘于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尚不完善的初步阶段;另一方面与我国实际国情相关联。我国长期存在区 域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由于东西部之间经济水平与自然环境的差异,政府 投入中西部的资金又通过市场渠道流回。资金运用效率较高的东部地区,导致东 西部之间经济增长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导致城乡之间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的 差异。 一方面是城市投资生产的消费品难以向购买力较弱的农村市场扩展;另一方面农 村储蓄又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城镇,扩大城镇投资和总供给能力。因此,消费总量 扩张和结构升级受到制约,导致我国在低水平收入条件下的消费产品过剩,显然, 中央政府通过财政投资手段来平抑区域与城乡差异的有效性受到制约。原因之四:相机抉择自身特性的影响。相机抉择在宏观调控中的运用一般描述为政府为追求给定的最终政策目标, 可以不受任何固定程序或原则的约束,而是依据现实情况灵活取舍,最优地制定 与经济运行态势相适应的调控政策与措施,并加以实施其自身特性决定了在运用 过程中产生实际效应偏差的可能性。一是滞后性。由于相机抉择是见机行事,缺乏预警机制无疑决定了调控时机 把握、调控方向确定、调控目标选择等环节在时间上的滞后性。相机抉择是建立 在对宏观经济形势准确判断的基础上经济波动到何程度需要调控,何时调控,如 何选择调控方案和调控目标等都取决定于对经济运行态势的准确判断,但是当经 济运行形态比较清晰时往往调控时机已错过确定方向、选择目标、出台政策。采 20取措施需要一定的时间,加上调控效应的实际发挥也具有时滞性,因此,相机抉 择的事后调控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容易导致调控效应偏差。另一种情况是当经济 运行形态还不太清晰时就抢抓时机,无疑会导致调控方向与目标的不确定性。二是振动性。由于相机抉择具有滞后性,一般是在经济过热或过冷情况比较 严重时再调控,政策力度容易过大过猛,再加上调控政策的实际效应发挥也具有 滞后性,容易导致调控过度,经济波动振幅过大,从而会对下一轮经济波动起负 面影响。如此周而复始,不仅容易出现调控效应偏差,而且容易出现经济大起大 落。以往几次宏观调控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三是随机性。由于相机抉择是灵活取舍,具有随机性,能在公众中形成确定 的预期,容易导致公众的观望和等待。进一步强化调控效应的实际发挥的时滞性。 一旦公众停止观望,政策效应容易在短时间集中释放,经济会产生大起大落,因 而可能导致政策效果不显著,“持币待购”和“群体抢购”现象在我国并不少见。情况二:政府不干预经济,即保持(1)式的最优解,或者说支付政策不变转 KK K tt ++ 11t 移支付偏好较强(保证公平)。这时会是什么情况呢?由于图 1中 图 0 45 形与 线的交角只有直角、锐角、钝角三种情况。 OK,r K 首先考虑直角情形,考察以 为圆心,充分小 r0 为半径的小圆域 , KK K OK,r tt ++ 11t 则在 中可将 的图形视为直线。如附录 1中图 3所示。此时 dK t +1 2 ?1 ν * 0* T dK KK t KK ?,K sA+? 1 δ K 0 ( )。图 3 分析如下:取 ,则 , 0 0 0* 0 KK KK K ||KK | | KK KK tt +1 10 1 11 1 2 。则存在 ,转换到 , ,可知 , 。所 0 0 K K K K K t 2 0 2 0 以 减少至 即 点。又 又是 点,进而又开始一循环过程。结论是 2 ν sA+? 1 δ 时,经济的动态路径式周期性振荡。 类似的分析应用于附录 1 中的图 4 和图 5,结论是图 4 表现为阻尼振荡 21dK dK t +1 t +1 ?1 ?1 dK dK t t K K ,图 5表现为爆炸性振荡 。 评价这种政策:其危害是: 当经济的初始状态不是稳态时,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会导致经济的停步不前 (图3结论)、收敛萎缩(图4结论)和过度增长最后资源枯竭(图5结论)。 2.
/
本文档为【最有转移支付方式研究(可编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