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别样童年--民族旅游背景下儿童成长的启示(可编辑)

2017-10-15 28页 doc 58KB 38阅读

用户头像

is_995397

暂无简介

举报
别样童年--民族旅游背景下儿童成长的启示(可编辑)别样童年--民族旅游背景下儿童成长的启示(可编辑) 别样童年--民族旅游背景下儿童成长的启示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根据《中央民族大学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收藏和利用管理办法》,我校的博 士、硕士学位获得者均须向中央民族大学提交本人的学位论文纸质本及相应电子 版。 本人完全了解中央民族大学有关研究生学位论文收藏和利用的管理规定。中 央民族大学拥有在《著作权法》规定范围内的学位论文使用权,即:学位获 得者必须按规定提交学位论文包括纸质印刷本及电子版;为教学和科研目 的,学校可以将公开的学位论文作为资料在图书馆等场所提供校内师生阅读...
别样童年--民族旅游背景下儿童成长的启示(可编辑)
别样童年--民族旅游背景下儿童成长的启示(可编辑) 别样童年--民族旅游背景下儿童成长的启示 学位使用授权书 根据《中央民族大学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收藏和利用》,我校的博 士、硕士学位获得者均须向中央民族大学提交本人的学位论文纸质本及相应电子 版。 本人完全了解中央民族大学有关研究生学位论文收藏和利用的管理规定。中 央民族大学拥有在《著作权法》规定范围内的学位论文使用权,即:学位获 得者必须按规定提交学位论文包括纸质印刷本及电子版;为教学和科研目 的,学校可以将公开的学位论文作为资料在图书馆等场所提供校内师生阅读等服 务;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中央民族大学向教育部指定单位提交公开的学位 论文;似学位论文作者授权学校向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及其万方数据电子出版 社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电子出版社提交规定范围的学位论文及其电子版并收 入相应学位论文数据库,通过其相关网站对外进行信息服务。同时本人保留在其 他媒体发表论文的权利。 本人承诺: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中央民族大学学习期间创作完成的作品,并 己通过论文答辩;提交的学位论文电子版与纸质本论文的内容一致,如因不同造 成不良后果由本人自负。 本人同意遵守上述规定。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口不保密,口保密期限至 年 月作者暨授权人签字:赵楠 侈年月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 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 何他人创作的、已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作品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 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 学位论文 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字:赵构 侈年舌月 日摘要 联合国官员曾这样描述中国西北的这个边陲村落“这里是地球上 最后一块未被开发的地方,她的存在,证明人类过去有着无比美好的 栖身地。 这块“地球上最后一块未被开发的地方’’就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的禾木哈纳斯蒙古族乡禾木 村。如今,它已是中国边地旅游开发的宠儿。广告语言称它为“神的 自留地,养育着“云间部落”图瓦人,多彩秋天的颜色是“神打翻 的调色板”。这个边陲小村落俨然成为新疆旅游大潮中的一朵绚丽浪 花。禾木村位于喀纳斯大旅游区内。年,该区累计接待游客. 万人,门票收入万元。?年夏季,禾木户,人日 均接待游客多人。?一个人口仅为千余人的少数民族村落何以 承载年均近百万的游客如果说这还是家园,它对禾木的未来主人 ??村里的孩子会有着怎样的影响孩子们与游客相互问各有什么 印象这会不会影响孩子成长的导向体系和将来的文化传承 按照道家哲学,婴儿能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孩 子是家庭、民族、国家、社会继往开来的希望所在。儿童更是祖先和 自然发送给我们,又由我们转发未来的生命形态和人文信息载体。本 ?刘忠坤:年度喀纳斯景区三级干部大会工作》,内部资料。 ?当地政府人员口述。 ?老子,《道德经》,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年,第四十三章。 ?文因而要用民族学人类学视角探究旅游者与民族旅游目标社区儿童 的关系,进而透过他们的命运来思考社会应当如何示范,配合家庭和 学校来保护边疆民族的文化生态家园,寻找各民族互惠互主共生共荣 之道。本文分为六个章节: 第一章介绍选缘起和意义。旅游跟人类学的不谋而合之处,就 是都要想象、见证和呈现异地异邦异域异乡的人与文化和自然。 年和年暑假,笔者两次带着“想象”,分别以旅游和田野调查为 目的前往禾木村,并通过接触发现 了当地童年的“别样”生活经历。 本章就是要从笔者经历的事件里,凸显出“儿童’’这一特质,再用 民族学人类学角度做出深描,然后抽丝巢湖,揭示旧发展观和发展方 式支配的现代民族旅游,如果没有当地人与游客的互主意识和由此生 发出来的自制自律,就不仅难以帮助边疆少数民族“去边缘化,提 升他们相对于游客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反而会通过外在文化霸权 对孩子的潜移默化,加剧区域、阶层和民族间的隔膜。 第二章先描述阿尔泰地区古时“肥地沃土”、“理想之国”的形貌, 呈现禾木的生态和人文环境。现代交通通讯和旅游兴盛之前,广阔山 林是对人类的严格约束,远离定居文明中心而直接面对自然生态的禾 木居民,秉承天人合一自然至上的生态观并将此文化传承给后人。 第三章“童年与暮年”的第一部分“童年”,通过对租马女童、 羔羊主人、外来谋生者等几个有典型性的儿童日常生活记录,说明旅 游产业的喧闹和游客的喧嚣对当地儿童少年的影响。第二部分“暮年” 又描写了村子里最早的医生和被视为“形象代言人的舒开老人与游 客交往的不快经历。如果说孩子的童年是禾木的未来,那迟暮的老人 则代表了禾木曾经的童年。本章通过对比祖孙两代人的记录,揭示现 代旅游对当地世道人心的消极影响。 第四章“成长的烦恼”,从政府、学校和村落家庭三个场景来呈 现当地儿童成长的困境。笔者通过访谈三个场景里的主角即官员、老 师和家长,揭示他们面对游客大潮,为孩子经营成长环境做出的努力。 本章旨在透过老师和家长的无奈,说明外来游客进入原住民家园过深 及其无所忌惮的言行在无意之中对孩子形成的伤害。 第五章“家园的困境”用村里的故事来呈现禾木旅游的“主客 矛盾和困境,说明游客作为“上帝,是造成禾木困境的主要方面, 探讨通过动员游客转变观念改良行为来化解囚徒困境之道,同时用外 来村民跟当地官员的对话,提出保护“少数民族生态家园”和儿童文 化家园 的问题,以此强调游客作为儿童“导师”的社会责任意识。 第六章结合中共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的特别关注,提出了 禾木旅游从“富民保景”到“维权保民”的观念转型或范式转换的必 要性,并延伸讨论了中国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观从社会发展史向文化 生态学转型的必要性。从顺乎自然、追求发展到家园危机,是当地人 经历的三个阶段。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位一体 格局和目标,代表着主流社会转变发展方式的决心。这种转变向当地 政府及禾木游客提出了尊重和维护原住民家园的责任。禾木故事作为 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缩影,提出了外来投资者和当地政府在开发当 地资源和追求经济发展时必须以人为本,通过维护原住民权益来体现 国家讲信修睦,重建社会道德尊严和恢复自然生态平衡的意志。 关键词:旅游、儿童、原住民家园、发展方式变革 ‘, ,’, ,. ‘‘ ’,.., ‘,“”. . , ..,. .,, ‘ ”. , 了 ., ,. ,, , ,, 。 . .:. , . 仃, , ’ .?“”, , 印, ,.,,. , ..’,.,... :,, . ,,, . ?,’. ,,., ,. ‘’’‘‘ ”.,.,,, . ,., .. 仃 , . :, 目录 第一章选题缘起和意义 .缘起一 ..幻想的差异地? ..砸来的小拳头? .溯源“ ..儿童研究 ..旅游与“神圣性”??一 ..“发展”溯源?‘ 意义第二章最后的原生态? .空间..这里是阿尔泰一 ..“疆内”的阿尔泰??‘ .定位禾木 .神明之辨 ..所见所闻??.. ..自然之子??“ 第三章童年与暮年.匆匆的童年?? ..骑马的女童..羊羔的主人..外来的孩子?一 ..童年的困惑? .喧嚣的暮年?” ..最早的医生?一 ..未谋面的老人? 第四章成长的烦恼.政府的“努力”? .老师的无力..学校的老师..教呼麦的老师? .家长的无奈..谁是家长..家长的困惑.缺失的力量?.. 第五章家园与童年.游客与孩子?一 ..村里的事 ?..“您”不仅是游客 .谁的资源,谁的家园 ..对话..成长的环境第六章发 展的悖论.“富民保景”到“讲信修睦”. ..我与他的孩子? ..回归互信 .答案 何在??.. ..“利益”与“意义”?. ..“教育”的双向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勇毛?. 后记?. 致谢?. ? .? ....?” ... ..??“茜 ..’ .。 .一 .. ..?” ..??”” . ..??一? .. . 、, ..。 ..??‘ .. ..‘ .。..一 ...‘’” ...? ..?一 ... ..?一 . .”:??.. ..? ?..? ..???一 ....??。 .‘’‘ ” .. .. .?’ ....??“?一?第一章 选题缘起和意义 ?我们都曾经是儿童。我们都希望孩子们幸福,这一直并将继续是人类最普 遍珍视的愿望。 ??科菲?安南 .缘起 ..幻想的差异地 “当马可?波罗描述他沿途经过的城市时,忽必烈汗未必全都相信,但是有 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这位鞑靼君王听我们这位威尼斯青年的讲述,要比听任何 信使和考察者的报告都更专心,更具好奇心。在帝王的生活中,总有某个时刻, 在为征服的疆域宽广辽阔而得意自豪之后,帝王又会因为意识到自己将很快放弃 对这些地域的认识和了解而感到忧伤和宽慰。?正如忽必烈汗,古时的帝王会 因为对于开疆扩土的兴趣而渴望了解和认知“异邦,而“异邦”或“他乡”是 当时的寻常人家不可触及的。 “人类学的本质是对于异邦的观察。无论这个异邦是西方学者所说的‘异他 者文化’ ,还是本土的中国学者眼中的国内非主流亚文化 .,对于它们的研究,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人文知识,也为跨文化 的沟通作出了巨大贡献。正是在研究异邦的过程中,人类学者充满想象地反省了 自己处身于其中的文化。到世纪,欧洲各国的统治者把“非西方作 为掠夺和统治的对象,从而强化了国家与国家或地区间的资源占有和文化霸权。 年代以前,大量跨文化的社会形态排比使人们看到了一幅历史的宏篇巨制。 随着时间推移,地球各地人们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世纪在西方成长的民 族主义和现代化思想到了世纪已经传播到东方,并已被亚非社会接受。伴随 ?意伊塔洛?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南京:译林出版社,年,第页。 ?王铭铭:《想象的异邦??社会与文化人类学散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年, 第页。现代交通工具在不断更新,探寻所谓“异邦”己不仅是人类学专业的特例,倘若 有时间和足够的金钱,多数人会为了满足内心好奇或寻找休憩的港湾怀有暂别家 乡的念想,到他者的家乡,自己的“异邦”去寻觅或观看,差别只在程度的深浅。 新疆,作为亚洲的内陆边疆和多民族文化的融汇之地存在于人们心里。近年 中国内地频发的很多冲突,包括被拐儿童的“边缘行为、“切糕”、“恶意拖 欠房租等,都跟这里的“民族”有关,因而也把这片曾经辽远神秘又充满故事 的土地推向了公众舆论的风口浪尖。但由于地域遥远,所在这里虽然是非不断, 但主流精英仍然觉得此地是无关痛痒的边陲,不能跟食品安全、反腐和农民工等 问题量齐观。在色谱的另一端,一些急于构建国族认同的“民族主义’’人士,又 把里看成亟待处理的棘手难题,甚至担心它会导致世纪的中国分裂。?奇怪的 是,这些极度关注新疆民族问题的人,往往既没有在新疆长期居住,又没有跟新 疆的少数民族交朋友。正因为不了解才会有隔阂,正因为缺少沟通才会有冲突。 作家刘亮程曾经过过一个形象比喻: “新疆飞过一只蚊子,一级一级报到北京, 就变成新疆飞过一架飞机。如果北京给新疆一辆火车,到地方就变成一辆毛驴车 了。这都是因为新疆的遥远。 新疆地域辽阔,有点儿像美国西部,城乡间距离比其他省市更远。如果说远 距离也有好处,那就是它能缓解来自上面的激进政策带来的矛盾。新疆地貌分为 三类:各类沙漠、草场和自北向南沿着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根分布的几十片 绿洲。新疆的早期矛盾是农牧,这一进程始于汉唐,后来随着中央对西域地区管 辖的深入,农耕越来越多地被官方,包括被游牧文明的首领认定为更加文明富庶。 各类城邦也围绕着绿洲开枝散叶。南北两疆现在都存有“唐朝渠之类的遗址, 依稀诉说着汉唐屯垦的故事。清政府击败卫拉特蒙古时,已经感受到沙皇俄国东 扩的压力,所以鼓励内地居民到新疆垦荒种地兼事戍边。这些农垦区主要集中在 北疆,即游牧民族的牧场。.年代,国家先是为了安置军人转业,后来又 为了缓解经济困难时期的内地人口压力,在新疆开办了大批的军垦农场和国营农 民族宗教问题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一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 高层论坛暨甘肃研究基地年会论文集,年。 ?刘亮程:《新疆时间》,年月日, ://..////.,年 月日。 场,把大片可农可牧的?地开成农田。古老的游牧生计在农业、工业和城市化的 扩张面前不断边缘化,逐渐由基本生计方式变成“牧游’’的资源。 笔者出生在河南,但祖上跟新疆渊源较深,之所以选择民族学专业,就是想 去新疆看一看,对那里的人和那里的文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年,笔者以 游客身份踏上这片土地,意在为学位论文调查选点。从南疆到北疆,一路上的风 景都使人感到既新鲜又熟悉。西北边陲的禾木村是笔者旅途的最后一站。短短一 天,笔者的心灵就被阿尔泰山脚下的精灵攫住:禾木河潺潺流水悄然把这里的气 息带向远方草原;白桦林中的马蹄声声,像是远古先人的叮咛回荡于耳畔。没有 灯光的夜晚,抬头 漫天的繁星是我梦境中才有的画面。可是,这一切都随着一个 砸来的小拳头戛然而止。从梦境到现实,笔者发愿要把看到和想到的人和事写进 三年学习的答卷。 ..砸来的小拳头 年的夏天,笔者从乌鲁木齐出发北行。车窗外绵延着无边的戈壁滩和 偶尔闪现的石油钻塔。当满眼绿色再次进入视野时,阿尔泰就来到了眼前。笔者 跟多数旅游者一样,到达布尔津县城的第二天,什么也不干,就驱车前往喀纳斯 及禾木。新修的三级山路容不下两辆车并行,但还算平坦。导游介绍了当地的图 瓦人:“中国仅存的原始部落”。他们“生活在这样的美景之中,平均寿命只有 五十多岁,原因是“酗酒。这些描述就是笔者头脑里最初的图瓦风貌。从喀 纳斯到禾木村的路上,路边时而出现成群牛羊和策马的牧民。途经一片小木屋时, 导游讲可以下车拍照或买些土特产。一车人蜂拥散去。笔者在一家围栏边,看到 一双注视的眼睛。走近时,才看清那是个穿着粉色图瓦服装的小女孩儿。我举起 相机对她拍了几张。孩子面无表情地看着我。我笑着跟她说话,但她没反应,就 感到没趣,准备回到车上。突然,她的小手拉住我的胳膊,嘴里嘟囔着两个音。 我一时听不懂,想找人问,但孩子抓得很紧,根本挣脱不开。这时同伴开始催促 上车。我努力抽出手臂,想回去拿点儿零食给她。她显然认定笔者要赖帐,用捏 成拳头小手重重地砸在我的腿上。我不知所以地扭头看她,原本天真无邪的眼睛 里充满了愤怒,怨恨地瞪着我。我愣在原地很是尴尬,脑袋一片空白。同伴再次 催促我才上了车。开车后很久,我都没有回过神来。我不明白孩子为什么要打我。脑海里又浮现出上午在喀纳斯景区里看到的图瓦和哈萨克孩子。他们身穿民族服 饰,怀抱着小羊羔三五成群地站在一起,只要有人对着他们举起相机。孩子们便 走上前伸手要钱。有的孩子甚至会很“专业地去挡镜头。结束四天行程返回乌 鲁木齐,我向新疆师范大学的崔延虎老师请教,才知道那孩子说的图瓦语是“钱” 的 意思。当地图瓦人知道,有人拿相机对着他就是在侵犯他的肖像权,因此应该 要钱赔偿。图瓦孩子虽然未必知道肖像权,但把陌生人的相机跟付钱联系在一起 也不太难。 笔者把经历讲给身边朋友。她们指着地图上的禾木提出质疑:这样远离都市 的孩子怎么还这么渴求钱他们生活在青山绿水之中,远离喧嚣城市。大山深处 的童年不是很多人梦里企盼的吗笔者不能做答,但隐约感到它跟公平感有关。 任何地方涉世未深的儿童,如果不是缺衣少食,通常不会太讲实用。这个生 理阶段的人,通常会用无穷的好奇心探索眼前的人和世界,不会让利欲和俗见遮 蔽心智。现代中国用什么蒙蔽了孩子的双眼,让她们对“钱这么有感觉笔者 推想钱对孩子至多只是个符号。但如果外人总对他们的父母拿钱“说事儿”,孩 子就会把钱看成外地人的灵力之源,因而才会用钱来跟他们叫真儿,以找回被有 钱人伤害的尊严。中国的孩子是家庭、学校、民族和国家的未来,也是性价比极 好的中华学习机。政府和外地游客对当地民族的不懈启蒙,会让天真的孩子捷足 先登。当弱小的他们用“钱对外地人发出抱怨的时候,是否就预示了一个民族 和国家的未来。尼尔?波兹曼 ,的《童年的消逝》认为: 从生物学意义上说,儿童和成人所处的环境相同。但从文化和文明的意义上说, 成人与儿童处于两个社会。童年社会预示着未来:“儿童是我们发送给我们所看 不见的时代的生命信息。? 面对这样一个逐渐以旅游为其经济支柱的村庄,本文拟用民族学人类学视 角,基于田野作业和比较研究,探讨当地儿童与外来游客之间的关系,以及游客 在无意中向孩子发出的“时代精神信息,然后探讨他们照此成长会有哪些社会 文化后果。 ?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第页。 .溯源 ..儿童研究 博厄斯在《人类学与现代生活》年中有如下期许: “我渴望从更 广的角度来说明一些目前最根深蒂固的、以偏见的形式表现的观点:人类学知识 使我 们在面对现代文明所带来的问题时有更大的自由。这种自由使得通过人类 学视角看待问题时人们可以站在更加宽容、开放与尊重的立场上把目光聚焦在于 根本的“人。 上世纪年代最初的三年,西方出现了三部以各自独特的研究方式显示了三 种“人”的发现,对西方思想史带来很大影响的著作:菲利普?阿里耶斯的童 的世纪》、.福柯的《精神病的历史》、列维?斯特劳斯的《野性的 思维》。这三本著作思考了“人的不同侧面,反映了现代人所处的精神 状况和所面临的课题。而“儿童正是其中之一。 ...关于儿童 “儿童”并不是一种自然产物,而是一种历史现象,儿童形象的塑造取决于 人们的儿童观。基于文化差异,对于“儿童这一概念所包含年龄段的界定一直 未曾统一。年月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给出较为权威的定义是岁 以下的任何人。而在文中涉及的禾木村村民生活中并没有明确的对于儿童年龄段 的划分。当地图瓦人在男满岁,女满岁会进行剪发礼?,男孩儿、岁时跟 随父亲出猎。年之后现代教育始在该地区传播,在当地人的认知系统中“儿 童的界定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为了能够清晰阐释文章的主旨,文中所指的“儿 童’’即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卢梭《爱弥尔》的问世,标志着“儿童的发现。世纪后期,儿 童心理学问世。“尊重儿童和改革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年蒙台梭利《童 年的秘密》一书提出教育应该使人的本性得到完善和发展。对儿童而言,这种教 ?关丙胜:《族群的演进博弈??中国图瓦人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 第页。 ?南快莫德格;《新疆图瓦人社会文化田野调查与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年,第 页。 育观就是儿童本位论。?阿里耶斯 年出版的《童年的世 纪》推动儿童研究挺进中心。美国国际蒙台梭利协会教育委员会主席斯蒂芬森 .说:“儿童是永恒的。在每个时代里都有儿童的存 在,并将不断地诞生直至世界末日。而且没有史前时代的儿童、中世纪的儿童、 维多利亚时 代的儿童和现代儿童之分。事实上,只有所有时代和所有种族的儿童。 他们是传统的继承者、历史的承受者、文化的融合者以及通向和平之路的使者。 关于儿童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让.皮亚杰 ,的理论不能忽视。作为近代最有影响力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 理论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他认为:研究儿童的逻辑,是了解人类心智发展的 基础。皮亚杰对儿童思维中逻辑运算和因果推理的结构进行探讨研究,并于 年代之后出版了五本专著??《儿童的思维和语言》、 《儿童的判断和推理》、 《儿童的世界表象》、《儿童的物理因果观》、《儿童的道德判断》,从不同的 角度对儿童成长中的认知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正如他所说“儿童的知识是通 过他们的心理结构与环境之间反复的不断扩大的相互作用的活动而构建的,而教 育绝不仅仅是讲述’’。 世纪,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和国际社会组织所颁发的多部保障儿童权 益的宣言或公约都宣告着这是一个“儿童的世纪”。但直到年代,儿童仍是 成人的对立体。图? 自然 简单 非道德????????? 反社会 发展中的人 文化. 复杂 道德 社会 完全的人 生成?????????一存在 图?李复新,瞿葆奎:《教育人类学:理论与问题》, 《教育研究》,年第期。 ? , ;融 :, . 儿童代表自然,成年代表文化。儿童到经过成人,包括学校的规范才成为有 文化道德的社会存在。?只有艾伦.普劳特标新立异。他认为“儿童积极地建构和 决定他们自己的社会生活并参与周围人的生活以及其他社会生活。儿童不是社会 结构和社会过程的被动对象。”年月,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 建立了“儿童、青少年与童年人类学委员会”。它要求“把儿童视为积极的参与 者,反对把他们作为研究客体 。儿童也不应只被当作成人行为 的接受者。他们的声音应该得到倾听。 ...人类学与儿童研究 人类学前辈包括泰勒、博厄斯、米德、本尼迪克特、马林诺夫斯基、弗斯等 都曾研究儿童 成长问题。泰勒在《原始文化》里描述到儿童“原始性” 受到后人质疑。博厄斯反复强调文化是不同社会的独特产物,童年也是如此。童 年体验因而也有文化差异。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中,论述文化与个人相互 作用,又在《菊与刀》里证明儿童成长环境和教育方式,是日本人性格形成的主 导因素。 玛格丽特.米德是杰出的儿童人类学研究先驱之一。她基于自身成长经验, 讲到她“希望能够进一步了解年轻人的性格、能力和健康在何种程度上取决于他 们所学的知识,取决于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个社会的安排。?《萨摩亚人 的成年》叙述了萨摩亚人养育儿童的方法,证实当地没有过强的社会压力,姑娘 的青春期也并有强烈逆反。 年代,新弗洛伊德派的埃里克森、卡迪纳、杜波依斯开始关注童年期 经历与性格和认同的关联。年,夏洛特?哈德曼,在“牛 津人类学会刊上发表“可有儿童人类学” ?郑素华,《童年研究的域外视野:艾伦.普劳特的新童年社会学思想》,虱教育研究》, 年第期。 ? .‘? ,. 椭: ,.. ?钱雨,童人类学的发展及其教育启示》,《全球教育展望》,年第期。 ?玛格丽特?米德:《萨摩亚人的成年》,周晓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年。一文,标志童人类学分支的诞生。它强调儿童虽然脆弱,但仍是 “主体行动者,并把儿童的声音作为复杂的社会文化关系的组成部分。? ...儿童研究本土化的意义 人生活在社会的文化之网中,受到地缘和亲缘等各方面的影响。共同体所构 建出的文化样式为个体的发展打下深深的烙印。虽然人类存在着植根于人性之上 的先天共性价值,如对真善美的追求,爱和同情等人类~些共同的认知基础等。 但在实现和沟通这些共有价值时,每个人群都有其各自的路径,此即为构成文化 差异的基本要素。表现在文化问题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言说特点, 这是具体的、历史的人认知世界的基本路径。简言之,共性价值需在一定的文化 载体中得以实现。儿童也不例外,他们一样要在一定的民族文化之上开始自己的 认知之旅。不仅如此,由于儿童较之成人更易周遭受环境的影响,独立性差,因 而,社会文化环境对于他们更具本质性的意义。 在中国,个民族共同享有同一个家园。但每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历史与 文化。“中国儿童’’这个概念未免太过笼统,当代已难用统一的描述来概括生活 在北京三环以内的孩子和生活在新疆绿洲之中的孩子当学界把目光聚焦于各 个民族文化的同时,也不应忽略每个文化最初的载体??儿童。儿童本土化的研 究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根据当地特点来探究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以 期寻找不同文化环境中儿童如何能够更好地传承本真文化。 ..旅游与“神圣性” ...关于旅游 刚满十二岁的哈萨克女孩儿玛依拉面对禾木河向笔者发问“为什么你比他们 呆的时间长为什么你们来这里你们不用工作吗我也想出去玩笔者该怎么回答解释学科专业告诉她这里招人喜欢还是向她解释自 己不是游客“人类学家是一群‘超旅游者’’’。这个说法是个不错的答案。 ?钱雨:《儿童人类学的发展及其教育启示》,《全球教育展望》,年第期。 :《人类学与旅游时代》,赵红梅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美 禾木村能成为旅游目的地,概有三个因素:首先是当地有蒙古系的“图瓦人”。 年代的民族识别到年代的民族政策落实,图瓦人引起学界关注。有关图 瓦人历史、语言、信仰等方面的论文层出不穷,甚至有人主张图瓦人应是单一民 族。?携带摄影器材的知识游人也开始零星出现在禾木。这里的图片被带出阿勒 泰地区,使公众不仅能通过文字,更能通过彩色影像认识这里。年,布尔 津县至禾木、白哈巴两村的柏油路修通后,大规模的旅游团组开始涌进。游客数 量呈井喷之势。禾木开始把旅游当成失去发展的马达。 人类来自进化且仍在进化。在社会文化领域,进化就是有方向感的变化。这 种变化有时间阶段性,也有空间位移性。史前人类以采集狩猎为计,随着食物资 源的成熟期迁徙。有了农牧业与手工的分工,互通有无的交换成为常态。一些人 摆脱了对土地的依赖,改以工商贸易为生,走南闯北,翻山越岭,冒险逐利,也 因此享有让农人牧人艳羡的人生经历。唯物论者会说这就是最早的“旅行。但 莫斯基于北美和大洋洲的民族志指出,人类早在手工业和商业成型之前就有季节 性的跨部落聚会和宗教朝圣等仪式活动。因此,最有意义也最可持续的旅行是把 商贸活动跟朝圣目标结合进行。当代中国的野 外摄影就与此依稀相似。 年月托马斯?库克开创了现代旅游的先河。年代以来,旅游作 为现代社会行为,在世界,特别是在西方和亚洲地区快速蔓延增长。由于人们 旅游的目的各有不同,所以“旅游”一词很难精准定义。史密斯..的《东 道主与游客:旅游人类学研究》给出了一个的公式,即旅游 休闲时间 可支配收入 积极的目的 地引力或动机 。? 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旅游由局部的行为演变全球行为。沃勒斯坦在 年代提出的“世界体系理论”揭示了现代化世界的图景:衡量民族国家“实 力”的重要是其资本规模以及再生产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仅指资本再生产, ,第页 ?参见苏北海:《新疆阿尔泰山区土瓦族的来源和现状》,《新疆大学学报》,年第期, 第页。 ?参见张晓萍,李伟:《旅游人类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第至页。 ?参见彭兆荣:《旅游人类学》,北京:民族出版社,年,第页。 ?美瓦伦.史密斯:《东道主与游客??旅游人类学研究》,张晓萍等译,昆明:云南大 学出版社,,第页。还包括权利和社会价值再生产的能力。资本的“社会核心化”产生了社会的“权 利中心化”,由此就出现了与资本核心角色和超级大国的权利化相对应的非经济 领域和广大第三世界,从而也出现了与权力相对抗的制衡力量。这是~个体系的 悖论:一方面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另一方面是全球力量的多元化。现代旅游既是 “世界体系”的验证,又是其矛盾和悖论即“失范”的验证。? ...神圣性 杜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书中,把宗教分为两类:一类是有物质 和行为模式的仪式,一类是有主张和见解的信仰。世界因而也被他划分为神圣与 凡俗两大领域。在旅游的众多动因中,朝圣与“神圣相关联。法国社会人类学 家于伯特和莫斯强调:祭献仪式就调脱离生活常态到一个神圣地方去祭献。这段 时间里的人类活动具有神圣的“祭献”意义。完成祭献再回到住地,才能恢复日 常生活。这个过程好比范.盖内普的“通 过仪式”或特纳所谓的阈限的三阶段。 很多现代旅游都有这种“朝圣”意味。特纳曾经定义:“如果一个朝圣者是一个 一半的旅行者的话,那么,~个旅行者就是一个一半的朝圣者。 这种“神圣和“世俗的关系在套用了利奇的钟摆模式后,常常被用来分 析人们的旅游行为,而所指的主体是旅游中游客参见图一。 世俗工作 世俗工作 神圣旅游神圣旅游 图?? ?参见彭兆荣:《旅游人类学》,北京:民族出版社,年,第页。 ?同上引,第页。 ?同上引。 ?美瓦伦.史密斯:《东道主与游客一旅游人类学研究》,张晓萍等译,昆明:云南大 学出版社,,第页。 旅游人类学作为应用人类学分支,重点研究两个主题: 旅游者与旅游 的性质;旅游对目的地人民及社区的影响,总之还是“主客关系研究。? 加法瑞又译杰夫里因而为把旅游与人类学的交叉点锁定为研究“游客 /东道主”的关系。但旅游“神圣性的提出,却忽视了东道主这一群体,而多 把目光锁定在“游客’’的感官上。此种“神圣”与“世俗”的钟摆模式对东道主 而言又意为着什么呢当他们的日常生活与“旅游这一现代化的产物相结合的 时候,传统与现实的冲突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历史旅游 文化旅游弋 孓民族旅游 自然旅游生态旅游 环境旅游娱乐旅游 、.弋狩猎及采集旅游 \图?国 图是史密斯对于旅游兴趣的分类框架。不难看出,民族旅游即属于文化 旅游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自然旅游的主要因素之一。科恩的“民族旅游定义是: “针对在政治上、社会上不完全属于该国主体民族的人群,由于他们的生态环境 或文化特征或独特性的旅游价值,而进行的一系列观光旅游。?具体到中国,它 主要指东部内地人到东北、西北、西南和海南、台湾等边疆民族地区旅游行为, 因而也有东道主与游客的关系问题。 除了东部沿海之外,人口地理学上的腾冲一黑河线也可用于划分东道主与游 客双方家园的边界。胡焕庸先生当年讲%的中国人居住在占全国土地面积% 的东部地区, 约%的人口居住在占%土地面积的西部地区。今天的情况虽 ?美 :《人类学与旅游时代》,赵红梅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页。 ?彭兆荣:《旅游人类学》,北京:民族出版社,年,第页。 ?美瓦伦.史密斯:《东道主与游客??旅游人类学研究》,张晓萍等译,昆明:云南大 学出版社,,第页。 ?美 :《东南亚的民族旅游》 ,杨慧。 陈志明,张展鸿主编,《旅游、人类学与中国社会》,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胡焕庸教授??中国人口地理学之父》,《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年第 期。 然有改观,但由于它跟毫米等降水量线、沿海内陆气候等要素的分界线,所 以它也是一直是内地与边疆即东部农耕、宗法家族、儒教科举与西部游牧游猎、 部族血缘、多元宗教和和折合政治结构的分界线,因而也是东部中部与西部中国 的分界线。如今,旅游产业正在把它变成西部“东道主与东部“游客之间的 分界线。抽象地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其实就是这样的两元一体格局。 .。“发展溯源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人类关注的问题。大家都希望当前的发展能造福于子孙, 至少不要断送他们发展的根基。西部少数民族同样期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他们 现在用家园的资源换取发展的资本,也希望子孙后代还有这笔资源可用。当前中 国的民族旅游发展模式,能否满足这些“东道主的愿望 有人说禾木跟内地相比,受益于交通滞后造成的发展时间差。在内地的自然 生态被‘发展’得千疮百孔之际,当地仍保有令人艳羡的自然和民族文化原生态, 当地人仍能享受令内地人嫉妒的舒适安全、天人和谐的生活。这种舒适惬意的生 态和生活,因而成了弥足珍贵的旅游资源。“发展是禾木村民卷入旅游大潮之 后的常用词,且多与经济相关。他们的理念是: “有外地人来,我们就有钱挣。 掐了钱就能发展,过跟他们一样生活。 “理性和“进步是西方启蒙运动的关键词。“发展”在世纪的生物 学和博物学里,概指人的心智进步。到了世纪,它又成了古典进化论的核心 概念,并延伸用于经济成果。百年之后,到年代,经济发展又跟社会发展 史一起,成为“现代化的意识形态,代表着历史、文化、道德、政治和社会同 质化的进步。但到了年代,它开始受到民权运动、新马克思主义和环保主 义者的质疑。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论认为,现代化作为“自上而下”的行动,忽 视人的尊严并伤害到生态环境,因而开始反思现代化旧发展观的后果并倡导保护 生态和文化多样性。?年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年佩鲁的《新 发展观》及联合国发表的《我们共同的危机》等三个文件,指出发展不仅仅指代 经济增长,也包含社会的进步。“可持续的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同时又 ?英凯蒂?加德纳:《人类学、发展与后现代挑战》,张有春译,北京: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 社,年,第页。 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赫伯特?马尔库塞笔下“单向度” 的人,即丧失否定、批判和超越的能力的人,不仅不再有能力去追求,甚至也不 再有能力去想象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这正是工业社会极权主义特征的 集中表现。 反观禾木喀纳斯的旅游业, 年两地门票收入近亿元。仅政府返还当地 牧民的数额就高于先前的牧民生计收入。但这笔钱是否买回没有漫天风沙的“原 生态”,能否弥补当地人作为原住民丧失的家园权力和文化传承能力这些问 题仍然有待回答。 .意义 禾木自年开发旅游业以来,吸引了大量游客,也招来不少专家学者前 来调研。这些研究成果都重视当地的旅游开发、生态环境治理,较少提到图瓦蒙 古人作为当地居民的真实处境。大家都或多或少地“神化”禾木,使它成为城市 人“幻想差异的地方。但对禾木的原住民而言,这里代表着祖先、神明和子孙 后代的家园。这里不仅有图瓦人,还有哈萨克、回、汉、维吾尔、乌兹别克等民 族。去掉开发者纺织的“神圣’’外衣,禾木其实就是中国西北边疆的普通山村。 很多研究强调民族旅游给当地人带来的经济发展,因而也增进了民族间的交 往和理解,丰富了边疆民族的自我认知和国民认同。但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互不相 识的情况下直接接触,围绕利益、意义和尊严的博弈还是在所难免并且必然会被 儿童察知。本文借用后现代的发展观,重点描述儿童对外来游客言行的感受,以 唤起外来游客作为儿童社会教员的操守和责任意识,把民族旅游变成学习之旅。 ?法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张宁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年,第页。 ?美郝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年,第页。 ?世界原住民协会 认为:原住民指“一直以来生活于 现在居住的土地上, 依靠从祖先那里继承来的土地保持自己的社会传统、表现形式以及 独自的语言,对特定民族有认同意识且带有民族自觉性,因为民族认同意识而有别于其 他民族。 第二章最后的原生态 深藏在亚洲内陆且在关山大漠重重遮挡下的新疆,是激发现代城市人好奇心 的地方。尽管人人都觉得受到教育,懂得很多地理名词,但真正面对历史烟云、 地形地貌和各民族居民时,又会感觉茫然。如果不肯用时间换理解,最终就只能 靠书本上学来的“社会发展史’’信念来支撑莫名其妙的自优感,难免言行失当。 .空间 ..这里是阿尔泰 中国境内的阿尔泰山又称金山。它是坐落在中蒙哈俄四国之间的整个阿尔泰 山脉伸向东方的脑袋。阿尔泰山脉占地面积为万公顷,拥有亚欧大草原的三 大组成部分之一。亚欧草原处在北纬。。。之间的中纬度地带,它东起大兴 安岭,西至喀尔巴阡山,主体位于大陆深处,但受北冰洋海风之惠,降水量高于 亚洲内陆其他地区,特别是天山南麓。这里的主导地貌不是沙漠与绿洲,而是植 被疏密程度不同的山地草场,因而历来是游牧民的家园。它远离寄居农耕的中心 城市,没有深度的生态破坏,堪称天人合一的典范。 公元前世纪左右的荷马时代,游吟诗人阿里斯铁阿斯从黑海北岸出发,自 西向东穿越西伯利亚,抵达今日中国境内的阿尔泰山南麓并著有诗集《独目人》, 留下了西方人对当地的最早文字记载,并印证了它作为人类故事中心舞台的地 位。?具有相似史诗地位的还有日耳曼人、匈牙利人,北方的部落,南 方的彝人,东方美洲的印第安人和这里的斯基泰人和突厥人。考古学家认为阿尔 泰是人类诸多古文化的摇篮。圆。 ?王治来:《中亚通史古代卷?上》,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年,第页。 ?俄马克思,越阮氏芳簪:阿尔泰:《欧亚大陆的十字路口》,《共识》,年春刊。 萨拉??波默罗伊 .的古希腊史,讲到这里有“看守黄金的格 里芬人’’部落。?公元前世纪前后,阿尔泰山的周围是塞人的游牧地。秦汉之 际,呼揭人在此游牧。汉文帝前元四年前年,匈奴征服呼揭等行国,使 这里成为“匈奴右地。 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北匈奴强部呼衍王 称雄阿尔泰地区。东汉永元三年后,从东方来的鲜卑人挤占了北匈奴故地并迫其 西迁。东晋元兴年,新兴起的柔然又把游牧于东部天山的突厥人北迁至到阿尔泰 山时称金山西南,后来又让位给回纥汗国和黠嘎斯汗国。南宋嘉泰四年,蒙 古部首领铁木真率兵攻灭乃蛮部,占领阿尔泰山两侧。他把属地分封给四个儿子。 三子窝阔台的辖区相当于年前的“匈奴右地,统有阿尔泰山南北。明初, 卫拉特瓦刺蒙古在此地崛起,继而形成强大的准噶尔汗国并影响到整个藏区。 乾隆二十年年,清军平定准格尔部,遂将天山北路作为经营西域的战 略基地,先后在这里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和科布多参赞大臣,统辖蒙古草原西部杭 爱山至额尔齐斯河地区。而今,这块曾经为无数游牧部族休养生息、收拢部众、 抚平创伤、积蓄力量的边远草原,成为中国、蒙古、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最个国 家的边界交汇地带。同在一座山间生活的人,因为现代国家分界而有了不同命运。 本文呈现中国境内阿尔泰山人的生活图景。 ..“疆内的阿尔泰 擅长说文解字的入讲:新疆的“疆”字左边的“弓,代表着多公里 的漫长边界线,右边的“三横两田分别代表着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和准格 尔和塔里木两大盆地的万平方公里。?横亘在中部的天山,把新疆分为南北 两疆:南疆多沙漠戈壁,但间有绿洲养育出维吾尔族主导的农耕文明,有弦歌 不 缀的木卡姆和舞蹈。北疆多高山草原,是哈萨克和卫拉特蒙古代表的草原文明家 园,充满骏马和歌声。目前北疆有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石河子、五家渠等城市, 还有昌吉回族、博尔塔拉蒙古和伊犁哈萨克三个自治州。 ?刘亮程主编:《喀纳斯灵》,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年,第页。 ?《阿勒泰年鉴》编纂委员会:《阿勒泰年鉴,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第页。 ?刘亮程主编:《喀纳斯灵》,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年,第页。 伊犁州的东北角儿,有一个阿勒泰地区。它地处阿尔泰山中段西南麓、准噶 尔盆地北部,面积 .万平方公里,占全疆面积约.%。?当地气候属于温带大 陆性,夏季干热,冬季严寒,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全年多季风。年均气温 .?.。,极端最低温度.。,极端最高温度.。。平原地区年均降水 量~毫米北部山地毫米以上,年蒸发量毫米,无霜期 天,全年日照时数~小时。其中山地面积.多万平方公里, 占阿勒泰地区总面积的.%;河谷面积.多万平方公里,占.%;荒漠 戈壁面积.万平方公里,占.%;沙漠面积.万平方公里,占.%。 阿勒泰地区南部从东向西依次与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奇台县、吉木萨尔县、阜康市、 昌吉市和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毗连。西南部与塔城地区的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 县相 连。东部与蒙古国、西部与哈萨克斯坦、北与俄罗斯接壤。全地区边境线长 公里,其中中哈边境线公里,中俄边境、中蒙边境线公里。 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内的地区辖有县市、乡、镇、个农牧 场和个街道办事处。但该区总人口不到万,男女性别比:。其中非农 业人口.万,占.%。固该区民族人口构成,参见表.。 人口总数 .万 .% 哈萨克族 .万 汉族 .万 .% 民族构成 ,% 回族 .万 个 维吾尔族 .万 .% .% 蒙古族 .万 袁?? ?《阿勒泰年鉴》编纂委员会,《阿勒泰年鉴,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年,第页。 ?同上引,第页。 ?同上引,第页。 ?同上引,第页。 ?同上引,第页。 中国境内阿尔泰山区长约公里,自西向东横亘在阿勒泰地区的哈巴河、 布尔津、阿勒泰、富蕴、青河等四县一市的北部。额尔齐斯河和乌伦古河在 其问 穿过。,禾木河是额尔齐斯河的三大支流之一。禾木乡就是本文故事发生的 地方。 ..定位禾木 禾木喀哈纳斯蒙古族乡,位于阿勒泰地区的西北角,隶属阿勒泰市布尔 津县。该乡海拔米,长冬无夏,春秋温?,降水充沛,年均气温 ?,无霜期少于天。冬季长达个月,积雪深度平均在.米以上。禾木哈 纳斯蒙古族乡位子布尔津北公里,面积平方公里,相当于内地一个大 县,但人口只有人。蒙古族图瓦人占全乡人口.%,余为哈萨克、回、 汉等民族。?年,该地区为禾木河、喀纳斯两乡,年属红旗公社牧业三、 四两队。年为冲呼尔公社牧业三、四两队。年合建为禾木喀纳斯蒙古 族乡,辖禾木和哈纳斯两个行政村。 成吉思汗的女真军师耶律楚材随军远征路经喀纳斯湖,陶醉于这里山光水 色,吟诗一首:“谁知西域逢佳景,始信东君不世情。元沼方池三百所,澄澄春 水一池平。喀纳斯是西伯利亚泰加林延伸到中国的唯一地带。这使当地成为 古北界欧洲一西伯利亚动植物分布区,兼有大陆性苔原,是蒙古族支系图瓦 入的 聚居地。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喀纳斯自然保护区。 年,经国务院批准,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隶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厅管 理,设管理处。年成立“喀纳斯环境与旅游管理委员会”与“喀纳斯国家 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机构隶属布尔津县;年喀纳斯管理机构上划阿勒 泰地区,改“喀纳斯环境与旅游管理委员会”为“喀纳斯环境与旅游管理局, 对该地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实行统一管理。禾木乡划出公顷为旅 游景区。它东西长公里,南北宽约公里。区内森林茂密,冰川连绵,原始 生态系统保存完好,计有种植物、种兽类、 种鸟类、种昆虫、 ?《新疆地名大辞典》编纂委员会.《新疆地名大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年, 第页。 ?《布尔津年鉴》编纂委员会.《布尔津年鉴》新疆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 种真菌,其中多为稀有物种。年月,阿勒泰地委、行署又决定成立中共 喀纳斯景区管理委员会,明确喀纳斯景区平方公里的大旅游管辖区域,并 将布尔津县的禾木哈纳斯蒙古民族乡、哈巴河县的铁热克提乡也划归景区管委会 统一管辖。?喀纳斯湖的自然与人文景观闻名海内外,同时也带动了周边旅游。 “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禾木村搭上这班便车,从此为世人所认识。 禾木原是清代戍所名称。蒙古语意为“骆驼肩背,指禾木河水势起伏。全 村共户,人,属于喀纳斯大旅游区。它位于喀纳斯河与禾木河交汇区 。 的山间断陷盆地中的禾木草原,海拔 禾木村的哈登平台俯瞰全村,且是清晨看日出的绝佳场所。晨曦洒向村落, 炊烟袅袅,薄雾中季节变换隐约透出的缤纷色彩让人流连忘返。众多摄影爱好者 在此取景。但水才是灵动之源。禾木河早年滔滔年年悠悠的水声,给这个西北边 陲小村增添了灵气。清代学者徐松的《西域水道记》称其霍木河。此河全长 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它发源于阿尔泰山脊、中蒙交界处的霍米因达 坂的南、北两条小源流。河流自东向西,沿途收受了塔里克切克河的水源,下游 河谷渐宽,达千米以上。 禾木村不仅有美景,还有别致的人文景观。这里聚集着蒙古族图瓦人和哈萨 克族人。中国的图瓦人,主要分布在阿勒泰地区喀纳斯景区周边,约有人。 其余分布在俄罗斯、蒙古国及哈萨克斯坦。历史上,图瓦先后被汉文记载为“都 播”、“萨颜、“土巴等,近代又转音为“德瓦”、“德巴”、“秃巴”和 “图瓦”。它古时曾聚居于贝加尔湖以南并游牧在叶尼塞河上游、萨颜岭以北 至世 的黯戛斯以东的广大区域。公元一世纪,匈奴统治图瓦地区。固公元 纪,契丹人扩张至此,带动图瓦跟契丹、突厥、黯戛斯、回鹘语言与文化相互 渗 透。图瓦语言的突厥化程度加深。?成吉思汗称雄时,部分图瓦人作为军人迁居 喀纳斯湖及周边一带。“?世纪,图瓦人已活跃在阿勒泰乌梁海人中,不少 ?喀纳斯景区管理委员会官方网站 ://.../////. ?冯志文等编著:《西域地名词典》,新疆人民出版社年,第页。 ?王世江:《中国新疆河湖全书》,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年,第页。 ?程适良:《新疆阿尔泰山区的图瓦人》,《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年第期。 ?同上引。 图瓦人也自认为他们的祖先早在六七百年前已迁移到了喀纳斯一带。?图瓦的 蒙古人认同在此间形成。一世纪后期,图瓦人经过两次迁居,最终有一支居 住在阿尔泰山东端的人口随家园归属中国,成为西北边疆的边民。 笔者了解哈萨克人迁入图瓦人地区的时间是.年问。当时图瓦人曾 两次被政府搬迁到布尔津县城附近农耕。第一次搬迁不到一年,多数人又回返原 地。第二次搬迁后却赶上文化大革命,所以时
/
本文档为【别样童年--民族旅游背景下儿童成长的启示(可编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