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新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7-12-08 50页 doc 304KB 28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7320

暂无简介

举报
新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关于印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预案、方案的通知 各医疗卫生单位: 现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预案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1:《新都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附件2:《新都区不明原因肺炎病例预防控制预案》 附件3:《新都区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方案》 附件4:《新都区急性肠道传染病应急预案》 附件5:《新都区流感大流行应急处理预案(试行)》 附件6:《新都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防控工作方案》 附件7:《新都区流行性乙型脑炎预防控制预案》 附件8:《新都区疟疾暴发流行应急处...
新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新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关于印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预案、方案的通知 各医疗卫生单位: 现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预案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1:《新都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附件2:《新都区不明原因肺炎病例预防控制预案》 附件3:《新都区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方案》 附件4:《新都区急性肠道传染病应急预案》 附件5:《新都区流感大流行应急处理预案(试行)》 附件6:《新都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防控工作方案》 附件7:《新都区流行性乙型脑炎预防控制预案》 附件8:《新都区疟疾暴发流行应急处理预案》 附件9:《新都区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理预案》 附件10:《新都区人感染猪链球菌病应急预案》 附件11:《新都区人感染猪链球菌病预防控制工作方案》 附件12:《新都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工作方案》 附件13:《成都市新都区人间禽流感预防控制预案》 附件14:《新都区鼠疫防制工作预案》 附件15:《新都区细菌性痢疾重大疫情应急处理预案》 附件16:《新都区学校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理预案》 2008.3.7 - 1 - 附件1 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的危害,依 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四川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实施办法》、 《成都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施办法》等法规规定,以及省、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 预案制定该预案。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对突然发生的、群体性的,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 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 康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一)重大传染病疫情是指某种传染病在短时间内发生、波及范围广泛,出现大量的 病人或死亡病例,其发病率远远超过常年的发病率水平。 (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指在短时间内,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同时或者相继出 现具有相同临床表现患者,且病例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又暂时不能明确诊断的疾 病。 (三)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是指由于食品污染和职业危害的原因而造成的人数众多或 者伤亡较重的中毒事件。 (四)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事件是指具有突发性,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 严重损害,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事件。 二、基本原则 (一)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通过广泛宣传,提高全社会防范突发事件的意识和能力,落实各项预防措施,常备 不懈地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对可能引发的各类突发事件进行监测、分析、预测、警戒, 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臵、早控制。 (二)统一指挥,分级负责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实行区和镇两级负责。各有关部门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 统一领导和指挥下,按照预案规定的职责开展工作。 (三)科学防制,加强合作 积极开展突发事件防范和处臵的相关科学研究,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为 应急处理提供科学的技术保障。坚持专家咨询论证制度,为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 急处理提供科学的技术方案。加强国内省市区县间的合作与交流。 (四)属地管理,条块结合 实行由当地政府统一领导的工作机制。本区行政辖区内的医疗卫生资源,不论单位 归属,均由区政府统一指挥调度,做到信息畅通,实行资源整合,有效利用。 (五)依法控制,快速有效 - 2 - 为了对处理突发事件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依法采取强制性控制措施,把危害控 制在最小范围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 三、报告与通报 (一)报告 突发事件发生后,责任报告人必须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的报告 时限和程序进行报告。报告单位、责任人、内容、报告原则、时限和方式如下: 1.突发事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 (1)责任报告单位 卫生行政部门;区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突发事件监测机构;区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 机构。 (2)责任报告人:执行职务的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个体开业医生为责任报告人。 2.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报告突发事件及其隐患,有权 向上级政府部门举报不履行或者不按照规定履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职责的部门、单位及 个人。 3.报告内容 (1)初次报告:突发事件发生后,责任报告人应将事件的发生地点、发生时间、发病 情况和伤亡情况、可能发生的原因、已采取的措施和发展趋势和报告人、报告单位及其 联系方式进行报告。 (2)阶段报告:报告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臵进程、事件的诊断和原因或可能因素; 在阶段性报告中既要报告新发生的情况,同时对初次报告的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正。 (3)总结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臵建议。 4.报告原则、时限、程序和方式 (1)报告原则:初次报告要快,阶段报告要新,总结报告要全。 (2)报告时限和程序: 医疗保健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均应以最快的方式报告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突发事件监测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当在2小 时内向所在区卫生局报告。 接到报告的区卫生局应当在2小时内向区人民政府报告,并同时向上市卫生行政部 门报告。 (3)报告方式:口头报告;电话或传真报告;微机应急网络报告;书面报告(报告卡、专题报告、报表)。 (二)评估 (1)事前评估: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立即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现场处臵,经初步调 查后在对突发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等进行初步评估的基础上,提出事故处理意见和启 动警戒级别的建议,报应急处理办公室,由应急处理办公室组织专业论证并确定警戒级 - 3 - 别,报应急指挥部。 (2)事中评估:在突发事件发生过程中要随时对突发事件和处理的各种信息进行分 析,根据情况及时调整处理策略和处理措施。 (3)事后评估:在突发事件结束后要对整个事件所造成社会和经济影响、处理策略和 措施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成本效益进行综合评估。 (三)突发事件的通报与信息发布 1.本区如果发生突发事件,区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向毗邻和可能波及的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通报突发事件的情况,并视其情况及时通知本行政区域内的医 疗卫生机构。 2.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突发事件的信息由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 门发布,其他部门未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不得发布任何突发事件信息。 四、分级与警戒 根据突发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事件划分为三级:一般突发事件(黄色警戒)、重大突发事件(橙色警戒)和特大突发事件(红色警戒)。按照国家规定的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分级管理的原则,实行分级应对和处理。 (一)一般突发事件(黄色警戒) 黄色警戒是指在局部地区发生,尚未引起大范围扩散或传播,还没有达到规定的重 大突发事件的事件。 1.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可疑病例或邻近地区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疑似病例; 2.霍乱在区内一个镇发生,1周内发病2—5例; 3.一周内一个镇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4.省内动物间鼠疫流行猛烈,可能影响我区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 5.在一个镇内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6.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5人;或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在学校、地区性或全区性重要 活动期间的; 7.预防接种或学生预防性服药出现群体心因性反应或5人以下的不良反应; 8.个人全身受照剂量?1弋瑞且受危害人数2人以下,或个人全身受照剂量?0.5弋瑞受照人员剂量之和?20弋瑞的放射性突发事件; 9.发生急性职业病1人以上5人以下; 10.其它对公众健康可能造成危害的突发事件。 (二)重大突发事件(橙色警戒) 橙色警戒是指突发事件在较大范围发生,出现疫情扩散末达到规定的特大突发事件 标准的事件。 1.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疑似病例,或邻近地区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确诊病历; 2.霍乱在1个镇内流行,1周内发病5例及以上疫情波及2个及以上镇发病10例及以上; - 4 - 3.乙、丙类传染病疫情波及两个以上镇,一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4.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镇以外的地区; 5.预防接种或学生预防性服药出现人员死亡; 6.食物中毒人数超过30人的或死亡1人以上; 7.个人全身受照剂量?1弋瑞且受危害人数2以上,或个人全身受照剂量?0.5弋瑞,受照人员剂量之和?40弋瑞的放射性突发事件; 8.发生急性职业病5人以上或者死亡1人以上; 659.丢失放射性物质,其放射性活度(Bp)密封型?4X10;非密封型?4X10; 10.鼠疫、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霍乱等菌种、毒种丢失; 11.区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它重大突发事件。 (三)特大突发事件(红色警戒) 红色警戒是指影响大,波及范围广,涉及人数多,出现大量病人或多例死亡,危害 严重的突发事件。 1.成都市发生肺鼠疫、肺炭疽病例;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确诊病例; 3.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新发传染病,同时涉及多个镇,并有扩散趋势,造成重大 影响; 4.重大生物和化学污染、放射事故,出现大量人员伤亡 5.国务院、省级、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它特大突发事件。 五、突发事件应急反应 (一)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 1,一般突发事件(黄色警戒)出现时,经专家论证后全区范围内启动应急预案,并向 全社会进行突发事件预警。由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部组织实施整个突发事件的应急 处理。 区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急反应 一般突发事件发生后,区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需要,采取现场流行病学调 查、致病致残人员的救治、传染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的隔离、环境生物样品采集和消毒 处理等紧急控制措施,并及时向区政府、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含调查处理情况),并立即组织专家对突发事件进行综合评估,判断突发事件的类型和等级,并向区人民政府 提出启动相应应急预案的建议。 必要时可提请市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给予指导和必要的技术支持。 2.重大突发事件(橙色警戒)出现时,全区在区突发事件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与邻 近地区密切配合,加强信息沟通,有效实施突发事件的处理。 区卫生行政部门应急反应 突发事件发生后,区卫生行政部门按“一般突发事件的反应”规定开展工作。 区卫生行政部门迅速组织应急卫生救治队伍和有关人员到达突发事件现场,进行采 - 5 - 样与检测、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组织开展医疗救治、传染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的隔离、 人员疏散等控制措施,同时分析突发事件的发展趋势,提出应急处理工作建议,及时按 规定报告有关情况。并立即组织专家对突发事件进行综合评估,判断突发事件的类型和 等级,并向区人民政府提出启动相应应急预案的建议。 必要时可提请市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调查处理工作给予协助、指导和必要的 技术支持。 3.特大突发事件(红色警戒)出现时,在省市及国家突发事件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 团结协作,众志成城,对特大突发事件的危害进行科学有效的处理。 卫生行政部门应急反应; 区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按“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规定开展工作。 配合市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迅速组织应急卫生救治队伍和有关人员到达突发事 件现场,进行采样与检测、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组织开展医疗救治、传染病人及其密 切接触者的隔离、人员疏散等控制措施,同时分析突发事件的发展趋势,提出应急处理 建议,及时按规定报告市级人民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并立即组织专家对突发事件进行 综合评估,判断突发事件的类型和等级,并向市级人民政府提出启动相应应急预案的建 议。 区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积极配合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专业技术机构开展现场调 查,组织落实医疗救治和预防控制措施;在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派出专家的指导 下,对不明原因的突发事件组织开展病因查找和治疗诊断的研究。 (二)处理程序 现场应急处理工作应按照本预案和各类突发事件工作预案制定的程序和方法科学有 序地进行,及时有效控制事态发展。 1.现场处臵程序 (1)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到达事件现场开展处臵工 作。同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2)进行事件的现场调查,全面、详细、准确地做好工作记录。 (3)现场采样:根据事件的现场情况,有目的地进行现场采样。 (4)整理现场记录、分析资料,做出初步判断,对事件的种类、性质、级别危害程度 等做出初步结论性判定,选择最佳方案进行处理。 (5)实施有效控制措施:根据现场信息进行综合判断,采用安全、科学、合理、有效 的措施控制危害源,以最小的社会投入或成本及时消除事件的危害和隐患,防止事件范 围扩大,降低事件危害到最小程度。 (6)制作相关文书:根据现场调查结果,对事件发生单位或相关的责任人提出处理意 见,并制作相应的文书,督促、检查处理措施的执行。 (7)写出初步调查报告,包括一般情况、调查的目的、事件原因、经过、事件的特点 和性质(疫情的“三间”分布情况)、处理措施、措施实行情况、控制效果等内容。 (8)动态跟踪事件的发展变化和结局,直到结案。 - 6 - 2.现场任务分解 (1)现场调查,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直接负责;市级专业机构进行技术指导。 (2)现场处臵,由市级专业机构提出方案;区疾中心指导事发单位、街、镇落实。 (5)公众保护,区级专业机构提出技术综合处理方案,区指挥部批准,多部门落实。 六、医疗救治 职业中毒、核辐射救治基地 建立完善职业中毒医疗救治和核辐射应急救治基地,承担职业中毒、化学中毒、核 辐射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的集中定点收治任务,拟建在区疾控中心附医院内。 七、工作保障 1.建立应急处理医疗卫生队伍 建立一支由疾病控制、医疗、卫生监督三部分组成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常备的机动 队伍,根据需要设若干个工作小组,每个小组由不同专业的技术人员组成,在突发事件 现场各司其责,能够全面迅速、科学有效地进行应对处理。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常备队伍应当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专门培训和演练,要制定 和考核标准。必要时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人员进行紧急培训。 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坚持“一专多能”的原则,每一位技术人员除了要掌握本专业 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知识外,还要熟悉其它类别的突发事件处理知识,以便在发生较大 规模的突发事件时能作为后备力量参与现场处理。 2.常规监测 充分利用现有的卫生监测和有关疾病报告体系,强化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 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及其它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相关疾病监测,规范对 突发事件相关疾病报告和资料汇总要求,提升全区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的准确性、敏感性。 建立统一的突发事件的监测、报告网络体系:法定传染病监测报告网络、卫生监测 网络、实验室监测网络、医院哨点监测网络、突发事件报告网络、全区突发事件报告和 举报电话等。 (二)后勤保障 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配备常见传染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环境污染等突发事件 的微生物、理化检测分析试剂和仪器设备,满足突发事件处臵的需求。 (三)公众宣传和健康教育 在区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各相关部门、媒体要大力开展公共卫生科普知识;相关 卫生法律法规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大力开展爱国卫生和全民健康 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全区群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识别能力、报 告意识、自我防护和心理承受能力,增强全社会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 7 - 附件2 。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指发热38C以上,具有肺炎或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影像学特征,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经抗生素规范治 疗3至5天,病情无明显改善的病例。为做好全区不明原因发热病例的防制工作,保障 我区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根据《传染病防治法》, 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组织领导 ?、区卫生局成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防制技术领导小组,负责全区不明原因肺炎病 例疫情的防制组织协调,指挥扑疫和救治工作。下设疫情处臵流行病学调查组、医疗专 家组、后勤保障组。 ?、区卫生局要抽调有关专家组成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应急处理专家,救治队伍。负 责指导现场处理,培训有关应急处理人员的技能,负责救治病人的会诊,确定病人的诊 断、制定和实施治疗方案和抢救措施,培训医务人员。 二、处理原则 遵循“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臵”的指导思想,坚持“政府领导、 部门配合、属地化管理,严格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减少发病人数,防止疫情扩 散,积极救治病人,降低病死率”的原则实行了分级响应,实现对疫情的快速处理。 三、部门职责 ?、区卫生局具体负责组织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调查、控制和医疗救治工作。按照 属地化管理原则,统一调度区内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处理急需物资。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制定防治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各项技术方案,对不明 原因肺炎病例疫情进行监测与预警,对疫情进行汇总、分析、评价、报告,对疫情进行 流行病学调查,对病人或疑似病人及密切接触者采取必要的医学观察措施,对疫点或疫 区进行隔离控制和消毒,对医疗机构外的死亡病人或疑似病人的尸体进行消毒处理,对 疾病预防控制人员进行相关的专门业务培训,对医疗机构的消毒、隔离工作进行技术指 导,对人群开展健康教育,依据有关规定实施其它预防控制措施。 ?、疫情监测的组织与分工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监测的具体组织实施,技术指导,质量控制等工作。 ?、疫情监测和报告 1、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特别是住院的 呼吸道感染病例及具有肺炎的影像学特征病例的监测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 离、早治疗。 2、发生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疫情时,应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资料,确定监测地区 范围和采集样本数量。 - 8 - 3、各医疗卫生机构在发现可疑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时应立即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报告,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后,立即赶赴现场,进行初步流行病学调查、核实, 同时分别向区卫生局和市疾控中心报告(报告程序及时限要求见《新都区疫情处理程序 规范》)。 ?、疫情确认 1、经区技术专家组初步认定,排除SARS和人禽流感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要及时 上报专家组确认。 2、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复核工作,由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 五、响应分级: 一级响应:国内发生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我市其他区(市)县无疫情发生; 二级响应:我市其他区(市)县发生疫情; 三级响应:我区发生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疫情。 六、应急措施 ?、一级响应 1、及时收集信息,掌握国内疫情动态,进行疫情分析评估,指导防治工作; 2、加强发热门诊监测和疫情报告。结合我区进行的发热症状监测,强调对发热病人, 尤其是疑似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3、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行疫情24小时值班,做好人员、药械、个人防护、流调 采样、车辆等的准备; 4、加强人员培训,分级完成临床医护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社区和农村基层卫 生人员及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应急培训; 5、开展健康教育。 ?、二级响应 在采取一级响应措施的基础上加强或增加以下措施: 1、加强收集信息,随时掌握疫情动态,对疫情进行分析评估,指导防治工作; 2、加强发热病人的监测和疫情报告。 ?、三级响应 在采取二级响应措施的基础上,加强或增加以下措施: 1、流行病学调查处理: ?、迅速穿戴个人防护用品,携带相关物品药械赶赴现场;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追溯传染源,搜索可疑病例及相关因素的调查,根据疫情 实际情况划定疫点或疫区; ?、采集病人和疑似患者的咽、鼻拭子、含漱液或血液及死亡病例的尸检组织等; ?、对疫点及污染环境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整理汇总流调资料,形成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技术专家组确定及时调整防控措 施。 2、病人救治 - 9 - ?、指定医院要成立医疗救治小组负责医疗救治工作,一旦发生疫情,要服从技术 专家组指挥,作出快速反应,携带必需的医疗器械药品及防护用品及时赶赴现场,有效 开展医疗救治,并做好医护人员的防护工作; ?、指定医院每小时向区卫生局报告病人病情和治疗情况; ?、指定医院要加强医院内感染控制工作和医护人员的防护工作,防止发生院内感 染。 3、疫情解除 经技术专家组对疫情控制效果综合评价,确定解除疫情,转入常规防治。 疫情解除后,区卫生局负责及时将疫情和调查处理情况,报市卫生局。 七、现场应急处理 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疫情应急处理坚持“统一领导,分级指挥,各司其职,密切协作, 高效处理”的原则进行,及时控制疫情的扩散和蔓延。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散发疫情, 由区应急处理专家组指导处理。 ?、指挥机构 确定为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区防制办公室负责现场处理的组织指挥,各有关部门 分工协作,密切配合,确保现场处理工作的全面展开。 ?、执行机构 现场处理技术专家组承担现场处理工作任务,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现场 污染物处理,环境消毒,病人隔离、救护和转运等。 ?、支持机构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负责做好人员、物资调配,根据情况建立隔离病区,对病人进行 救治,对污染区外环境进行消杀灭工作,做好社会动员,群防群治,监测和后续处理工 作等。 ?、工作程序 各医疗单位接诊可疑的病人,在报告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同时,送区医院或区二 医院作进一步确诊,不能确诊者,报区卫生局组织区应急处理技术专家组进行会诊和排 查,仍不能明确诊断的立即报请市级专家会诊。做出明确诊断的由报告单位订正诊断疾 病,仍无法排除SARS和人禽流感的做出预警病例诊断,由原报告医院在2小时内进行订 正报告(紧急启动SARS或人禽流感防制预案);可以排除SARS或人禽流感的,由报告单位订正为诊断疾病或其他不明原因疾病。 对病人采样后积极救治,区疾控中心同时开展调查,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指导、督促,实施病区和环境消毒,对病人进行实验室检查,提出并采取防扩散措施, 向上级疾控中心报告处理结果。 八、保障措施 ?、区卫生局建立医务人员专家库和人才储备库。 ?、培训医务人员,应急处理专家组和医疗专家组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开展相关知识 和技能培训,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 10 - ?、通讯:建立良好的通讯网络,提高信息传播效率,及时准确通报信息。 ?、后勤保障和物资储备:区卫生局根据疫情需要,制定药品、器械、防护设备所 需物资的储备方案,配备必需的交通、通讯工具、现场医疗救护设备和消杀灭药械,个 人防护物品等应急处理所需物资。 七、其它事项 ?、新都区内各医疗卫生单位和个人都必须履行本预案的规定。 ?、凡违反本预案规定的要追究有关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对违反本预案规定并造 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11 - 附件3 秋季是霍乱、细菌性痢疾等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为做好秋季肠道传染病防治工 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结合我 区历年肠道传染病疫情,制订本方案。 一、工作原则与目标 按照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关霍乱防治工作要求及霍乱、细菌性痢疾等疾病预防控 制技术方案,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级负责、科学防治”的原则,做到“早发 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加强业务培训,规范工作程序,加强信息收 集、疫情监测、病人的诊断与救治,提高应急处臵能力,防止霍乱疫情的发生和流行, 继续将肠道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低水平。 二、病例诊治与报告 (一)病例诊断及报告 根据国家制定的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等肠道传染病诊断标准,在诊疗过 程中,对诊断为疑似、临床诊断或确诊病例者,各医疗机构应按规定填写传染病报卡, 在规定的时限内进行网络直报。 各医疗卫生机构凡发现并诊断为疑似、临床诊断或确诊的霍乱、大肠杆菌O157病例 和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应立即电话报告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病人的诊治 1、设臵腹泻门诊的各医疗机构应成立霍乱等肠道传染病抢救治疗组,负责本院的霍 乱等肠道传染病危重病人的抢救治疗,努力降低病死率。 2、我区发现并诊断为霍乱确诊病人或带菌者,应由医疗机构用救护车就近转送至设 臵传染病病房的医疗机构或指定医院隔离治疗。 3、各医疗卫生机构应做好转送病人后的救护车消毒工作。开展肠道传染病诊疗工作 的医疗机构应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防止医源性传播。 三、疫情监测 (一)信息监测 各医疗卫生机构负责监测信息上报工作,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每天对网络直报疫 情进行信息监控。 (二)腹泻病人监测 设臵肠道门诊的各医疗机构要落实预检分诊制度和消毒隔离制度,配备必需的人员、 设施和采样器械,建立腹泻病人登记、传染病报告制度,对前来就诊的腹泻病人做到逐 例登记。做到“有泻必采”和“有泻必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四、预防控制措施 - 12 - (一)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市民防病意识 各医疗卫生机构应运用展板、宣传栏、宣传画页、宣传手册等多种宣传形式,对社 会公众广泛开展肠道传染病的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卫生科普常识,指导市民群众肠道传 染病的预防知识,提高市民防病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二)加强重点地区、重点人群肠道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1、加强重点地区的霍乱等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 要加强对海水产品、外环境各类水体和重点场所的监测工作,及时发现传染源,及 时采取处理措施。 2、加强学校等集体单位防治工作 指导学校、托幼机构、农家乐、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按照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要求, 加强饮水卫生管理,做到提供开水或符合卫生要求的饮用水;集体食堂应加强管理,注 意操作卫生,防止食品污染。积极开展肠道传染病宣传教育,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减 少和防止肠道传染病、食物中毒发生。一旦发现有肠道传染病病人或食物中毒现象,要 及时报告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积极协助做好调查处理。 3、加强外来流动人口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 各医疗卫生机构应按属地化管理原则将外来流动人口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纳入肠道 传染病防治,重点做好对民工子弟小学、建筑工地等外来人口集聚地的肠道传 染病防治工作,定期加强对上述单位的饮水、饮食卫生和粪便管理等肠道传染病防治工 作检查,控制外来流动人口肠道传染病的疫情发生。 (三)抓好饮水、饮食卫生为主的防治措施 各医疗卫生机构指导我区饮食、饮水行业等相关单位加强内部管理,落实相关措施, 保证食品和饮用水安全;对使用土井水的家庭,应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对土井水管理和消 毒药品及人员落实,做好土井水消毒工作指导与抽查。各医疗机构应加强家庭办宴指导 工作,消除经食品传播霍乱等肠道传染病的隐患,预防和控制霍乱等肠道传染病暴发疫 情。 五、应急控制 (一)职责分工 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要求,一般疫情在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 指导下,按属地化原则,各医疗卫生机构配合完成疫情处理;构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 在区卫生局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按照相关要求,采取相应控制措施。 (二)控制技术措施 1、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明传染来源 各医疗卫生机构在报告疫情时,特别是发现学校、企业等集体单位肠道传染病或食 源性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时,应同时报告初步流行病学调查情况。配合疾病预防控制中 心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核实诊断,查明传染来源和传播途径,判定、追踪调查密切接触 者,实施医学观察,采取控制措施控制疫情。 2、做好消毒处理工作 - 13 - 各医疗卫生机构做好对就诊病人分泌物、排泄物、污水、污物等消毒处理;配合区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方案要求做好疫点终末消毒和预防性消毒工作。 3、做好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 对经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调查确认的密切接触者,分别按照相关要求开展 医学观察。指定人员负责每日上门了解密切接触者健康状况、采样送检、预防性服药等 措施,指导疫点、疫区做好饮食卫生和饮水卫生及粪便消毒管理工作。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完善防病网络 各医疗卫生机构应加强肠道门诊管理,规范肠道门诊工作,调整充实院内肠道传染 病抢救治疗专家组人员。 (二)开展技术培训 各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相关业务人员肠道传染病技术培训工作,重点开展肠道传染 病防治基本知识、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疫情报告的程序和基本要求、流行病学调查与 疫点处理、消毒等业务技术的培训。 (三)做好物资贮备 各医疗卫生单位应按照秋季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要求,补充必要的诊治设备,储备 充足的治疗药品、防护设备、消毒器械和药品、通讯网络设备,以保证秋季肠道传染病 防治工作顺利开展。 - 14 - 附件4 秋季是霍乱、细菌性痢疾等急性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为做好秋季急性肠道传染 病防治工作,防止霍乱疫情的发生和流行,继续将肠道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低水平,根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结合我区历年急 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情况,制订本预案。 一、组织领导 成立急性肠道传染病预防控制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流行病学调查组、检 验组、消毒组、健康教育宣传组及后勤保障组。 二、处理原则 遵循“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臵”的指导思想,坚持“属地化管 理,严格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减少发病人数,防止疫情扩散,积极救治病人, 降低病死率”的原则。实现快速高效处理。 三、职责 (一)疾病控制科:负责制定防治急性肠道传染病的各项技术方案;整理各种调查 表,对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疫情进行汇总、分析、评估、报告;进行疫情监测与 预警;对病人或疑似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采取必要的医学观察措施。 (二)消毒科:对疫点、疫区进行隔离控制和消毒;对医疗机构外死亡的病人或疑 似病人的尸体进行消毒处理。对相关疾病预防控制人员进行消毒知识培训;指导全区各 医疗机构的消毒、隔离工作; (三)健康教育科:对重点人群开展健康教育和医学咨询服务;依据有关规定实施 其它预防控制措施。 (四)检验科:按照相关要求采集样品并初步检验,必要时送样至上级部门进行分 型鉴别。指导各医疗机构开展检验工作。 (五)行政办公室:按要求提供治疗药品、防护用品、消毒药品及车辆的后勤保障。 四、疫情的监测、报告和确认 (一)疫情监测工作的组织与分工 1、疾病控制科负责急性肠道传染病监测工作的督导和管理,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检 查和督导,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 2、检验科负责监测样本的收集管理、技术指导及质量控制等工作。 3、各医疗机构负责病人的症状监测。安排专人负责监测工作,及早发现病人。各 公共卫生所负责督查辖区内医疗机构防制措施落实情况。 (二)疫情监测和报告 各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人员,发现急性肠道传染病疑似爆发疫情时,必须以《中华 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 - 15 - 为依据,按相关要求,立即向区疾控中心电话报告;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报告后,立 即赶赴现场,进行初步调查核实。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瞒报、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 瞒报、缓报、谎报。 (三)疫情确认 经初步认定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爆发疫情,构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按要求及时上 报上级部门确认。任何单位和个人在作出初步诊断性结论前都应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五、应急措施 1、及时收集信息,掌握疫情动态,开展疫情分析,指导防治工作。 2、加强监测和疫情报告。加强对腹泻病人、尤其是有类似症状病人的流行病学调 查,重点了解有无群宴及不洁饮食史,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3、对爆发疫情期间每例疑似或确诊病例应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处理: (1)迅速赶赴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进一步搜索可疑病例,追溯传染源,确定 疫点范围;开展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暴露因素的调查。 (2)指导医院采集、运送标本。 (3)了解病例人密切接触者有无发生相同疾病; (4)对急性肠道传染病疫点及其它污染环境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5)汇总病例资料,形成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及时上报; (6)根据形势需要及时调整防控措施。 4、加强重点人群(学校、农家乐、建筑工地等场所)监测和排查。 5、实行疫情24小时值班,做好车辆、人员、消毒药械、个人防护用品及流调采样 物品等的应急准备。 6、加强相关人员培训。培训重点强化几个方面:急性肠道传染病的临床表现、诊 断和治疗,疫情报告,现场处理等。 7、开展正面的健康教育。 8、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理环境卫生,开展消毒、灭蝇工作;在农村组织开 展改水、改厕,推广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 9、疫情的解除。经过疫情检索,疫区的最后一例确诊病人恢复后经最长潜伏期观 察无新发病例出现,经区卫生局或相关部门批准,解除疫情,转入常规防治。 10、疫情的公布与通报。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擅自通报和发布疫情信息。 六、现场应急处理基本程序 各医疗单位接诊可疑的病人时,在报告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区卫生局的同时;对 病人采取积极救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同时开展调查,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指导、督促,实施病区和环境消毒;对病人进行实验室检验;提出并采取防止扩散的措 施;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区卫生局报告处理结果。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培训:开展急性肠道传染病应急处理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二)组织应 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 16 - (二)通讯:确保通讯畅通,及时准确通报信息。 (三)加强后勤保障和物资储备。 备注:急性肠道传染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名单及应急队成员名单分别与人感染猪链 球菌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名单及应急队成员名单相同。 - 17 - 附件5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不同于 其他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可以导致严重的疾病甚至是威胁生命的并发症,是 目前人类尚不能有效控制的世界性传染病。 流感大流行是指当甲型流感病毒出现新亚型或旧亚型重现,人群普遍缺乏相应免疫 力,造成病毒在人群中快速传播,从而引起流感在全球范围的广泛流行。流感大流行具 有发病率和病死率高,传播迅速和波及范围广的特点 一、目的 最大程度的减少流感大流行对公众健康和社会造成的危害,保障全区人民群众的身 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二、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卫生部 应对流感大流行准备计划与应急预案(试行)》及《四川省卫生厅应对流感大流行准备计 划与应急预案(试行)》,结合新都区实际,制定本预案。 三、工作原则 流感大流行应急工作应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 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做到按属地化管理,必要时依法采取行政强制措施。 四、响应分级 一级响应: 1、无新亚型流感病毒报告。 2、人类标本中分离出新亚型流感病毒,但未产生特异性抗体应答,或虽产生特异 性抗体应答却未出现临床症状。 3、人类感染新亚型流感病毒并发病,但未发生人传人。 二级响应: 新亚型流感病毒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但传播范围相对局限,国家宣布橙色预警,但 疫情未波及新都城乡。 三级响应: 1、新亚型流感病毒在人群中持续性快速的传播; 2、国家宣布发生流感大流行。 3、新亚型流感病毒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但传播范围相对局限,国家宣布橙色预警, 疫情波及新都城乡。 五、组织管理与职责 流感大流行发生后,启动《新都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负责组织流感 疫情的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环境消毒、疫情保密和上报工作;负责全区流感预 防工作的技术指导。 主要职责: ?对流感疫情进行监测与预警; ?对流感的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采取必要的医学观察措施; ?对医疗机构的消毒、隔离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对疫点进行隔离控制和消毒; ?对人群开展健康教育和医学咨询服务; - 18 - ?依据有关规定实施其它预防控制措施。 六、流感的监测与准备工作 1、监测与预警:由区疾控中心具体负责流感的日常监测工作,配备专业人员负责做 好流感样病例( 根据流感流行的趋势,科学分析、综合评价监测数据。必要时可请上级专家帮助分析和 评价。对早期发现的潜在隐患以及可能发生的流感,应当依照《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条例》 规定的报告程序和时限及时报告。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各医疗卫生单位预防接种点应储存足够疫苗以确保大流行期 间的使用,优先考虑为社会提供基本服务的人群、老人、儿童等高危人群,以降低发病 率和死亡率。 3、药物准备:根据卫生部拟定的药物储备品种和数量储备药物,抗病毒药物优先用 于临床患者的治疗,预防性药物优先使用人群包括老人、儿童、职业高危人群及患有慢 性疾病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等。药物使用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进行。 七、应急报告制度 (一)应急报告责任单位 各医疗卫生单位、各村卫生站、个体医疗机构均为流感的责任报告单位,一旦发现 可疑病人应当在2小时内向区卫生局报告。 (二)流感的报告程序与时限 各单位、公民(个人)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区各医疗卫生机构 2h内 2h内 区卫生局 2h内 2h内 2h内 区政府 市卫生局 卫生部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流感,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三)疫情确认 区卫生局从区医疗卫生技术专家库中抽调有关专家组成流感大流行应急处理专家组 和抢救治疗专家组。应急处理专家组负责指导现场处理;培训有关应急处理人员的技能; 制定相关流感的处理方案及实施细则;收集信息、资料,分析流感的动态变化,提出控 制流感中传染病传播的新措施。抢救治疗专家组负责病人的会诊、确定病人的诊断、制 定治疗方案和抢救措施;培训医务人员相关流感的抢救治疗知识和技能。 1、经区技术专家组初步认定的可疑新型流感病例,按要求及时上报上级部门确认。 2、流感病例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复核工作,由省、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实验室 承担。 3、流感病毒新亚型病例须由卫生部或省级部门组织的流感防治专家组进行最终确 认。 八、应急措施 (一)一级响应 1、建立和完善协调联动机制,定期通报信息。 2、及时收集信息,掌握国内外疫情动态。结合疫情简报每月进行一次疫情分析评估, 指导防治工作。 - 19 - 3、加强发热病人监测和疫情报告。结合我区已开展的发热症状监测,强调对发热病 人、尤其是疑似流感症状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重点了解其有无病死禽类接触史、流感 病人接触史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4、应急办公室实行疫情24小时值班,做好应急准备,做好车辆、人员、消毒药械、 个人防护用品及流调采样物品等的准备。 5、加强人员培训。完成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以及实验室工作人员等专业技术人员的应 急培训。培训重点强化三个方面:感染禽流感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疫情报告,现 场处理。 6、开展正面的健康教育。宣传流感预防知识,让广大市民了解流感的症状、传播途 径和预防的基本知识。 (二)二级响应 在采取一级响应措施的基础上,加强或增加以下措施: 1、加强信息通报。与相关部门每周至少互相通报一次,必要时随时通报。 2、加强高暴露人群(主要是已经证实的病人的周围人群)监测检查,每日测量体温、 询问有无可疑症状。 3、对已经证实的病人的密切接触者人群进行医学观察3天,指导预防性服药。 4、对病人住家及可能污染的环境进行消毒处理。 5、高暴露人群和疫点现场处理人员加强个人防护,预防服药。 (三)三级响应 在采取二级响应措施的基础上,紧急启动《成都市新都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 理方案》,加强或增加以下措施: (1)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携带相关物品药械赶赴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及 时定点收治病人,进一步搜索可疑病例,追溯传染源,确定疫点范围;开展传染源、传 播途径及暴露因素的调查; (2)采集、运送标本。必要时采集疑似患者的咽、鼻拭子或含漱液、血液以及死亡 病例的尸检组织。标本采集、运送严格按照卫生部相关执行。 (3)救治病人,由流感大流行救治专家组负责,对危重病人进行现场急救,对较轻 病人进行必要的重点检查和处理。 (4)病例人密切接触者预防服药、留验,医学观察3天; (5)对疫点及其它污染环境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6)整理汇总病例资料,形成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提交区流感大流行应急处理专家 组会诊,由专家组向区指挥部通报诊断结果,及时调整措施。 (7)全人群普种疫苗。 九、疫情的解除 经技术专家组对疫情控制效果综合评价,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报请省级人民政府批 准,解除疫情,转入常规防治。 流感应急处理专家组,根据流感的性质不同,制定不同的现场处理方案和实施细则。 - 20 - 附件6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感染脑膜或脑脊髓膜引起的呼 吸道传染病,常在冬春季节发病和流行,以儿童多见。流脑在我国一直是严重危害人民 群众健康的传染病,建国后曾发生了3次全国性大流行。自1985年开展大规模A群流脑 疫苗接种后,发病率持续下降,近几年来发病率一直徘徊在0.2/10万左右的较低水平,但近两年来在局部地区仍存在暴发流行的隐患,流脑的病死率呈上升趋势,一些省份C 群菌株引发的病例增多,流脑防治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为加强流脑的防控工作,保障群 众的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流脑防 控工作方案。 一、疫情报告与监测管理 (一)疫情报告 流脑作为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各级医疗单位均为责任报告 单位。 各级医疗单位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流脑病例和疑似病例时,根据疫情报告要求, 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内容、程序、方法和时限网络报告或电话报告。医疗单位还应负责 流脑病例治疗及出院、转诊或死亡等转归情况的报告。 各级医疗单位发现在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有流 脑病例和疑似病例时要立即报告。 (二)流行病学调查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疫情报告后,应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要对所有流脑病例 和疑似病例开展个案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情况、流脑疫苗 接种史等。 在辖区内出现首例流脑病例时,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对病人所在地的医疗机构开展 病例搜索,必要时开展社区病例主动搜索。发生聚集性病例或在学校、集中用工场所发 生病例时,应对其接触密切的人群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病例主动搜索等。同时还要了解 人群疫苗接种、人口流动、人群发病以及居住环境等情况。 (三)实验室监测 实验室监测包括病原学监测、健康人群带菌监测等内容。 1、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集所有流脑病例和疑似病例的脑脊液、血液标本。对于病原 检测阴性的病例要采集恢复期血清;对首例流脑病例要采集其密切接触者(预防性服药前) 咽拭子标本。立即(不超过48小时)将标本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检测。及时将检测 结果填入个案调查表,上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四)预测与预警 - 21 - 结合历年来流脑疫情、菌群分布、健康人群带菌状况和抗体水平监测结果等信息进 行综合分析,对当地疫情进行预测和预警。 二、流脑疫苗免疫预防 (一)常规接种 努力提高2—15月人群A群流脑疫苗接种率,并推广应用A+C群流脑疫苗。重点加 强学龄儿童的A+C群流脑疫苗预防接种。 (二)疫苗使用原则 1、A群流脑疫苗:6~18月时接种第1、2剂,2剂次间隔时间不少于3个月;3岁时接种第3剂,与第2剂接种间隔时间不得少于1年;6岁时接种第4剂,与第3剂接种间隔时间不得少于3年。 2、A+C群流脑疫苗 (1)接种对象为2岁以上的人群; (2)已接种过1剂A群流脑疫苗者,接种A+C群流脑疫苗与接种A群流脑疫苗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3个月; (3)已接种2剂或2剂以上A群流脑疫苗者,接种A+C群流脑疫苗与接种A群流脑疫苗最后1剂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1年; (4)按以上原则接种A+C群流脑疫苗,3年内避免重复接种。 三、发生聚集性病例疫情处理 当出现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为单位, 7天内发现2例或2例以上流脑病例;或在1个镇14天内发现3例或3例以上流脑病例疫情时,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主动监测 1、开展主动监测和病例搜索工作,加强调查资料的分析。各级医疗单位对所发现不 明原因的具有突然发热、头痛或/和瘀点瘀斑等症状和体征的病人,实行“零病例”和日报告制度。 2、对发生疫情的学校,会同教育部门实施晨检制度,监测每位学生的健康状况,了 解缺课学生的健康状况,并做好晨检工作的登记和报告工作。 3、对发生疫情的建筑工地,要求用工单位设立务工人员进出登记制度,掌握本工地 流动人员情况,指定专人负责务工人员健康状况监测。 (二)密切接触者管理 发生流脑流行时,对密切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至少7天(自最后接触之日算起),并告知其尽量减少与他人接触,一旦其出现突然寒战、高热、恶心、呕吐、流涕、鼻塞、 咽痛、全身疼痛、头痛、瘀点瘀斑等症状和体征,要主动申报,并及时就诊。此外,还 应对密切接触者采取预防性服药措施。 密切接触者包括患者的看护人员、家庭成员,以及托儿所、幼儿园、学校里的同班 者或处在同一工作、生活、学习环境中的人群。 (三)应急接种 1、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规定,按照《预防 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实施应急接种。 - 22 - 2、根据辖区人群免疫状况和疫情流行病学特征,提出目标人群和接种的范围,并提 供技术指导。 3、合理选择应急接种的疫苗。如果病人病原检测结果为C群,使用A+C群流脑疫苗;如果无菌群检测结果,可首选A+C群流脑疫苗;如果病人病原检测结果仅为A群,可使用A群流脑疫苗,也可使用A+C群流脑疫苗。 (四)疫点消毒处理和个人防护 疫情发生时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及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样和医疗救治的工作 人员要加强个人防护,及时做好药物预防和免疫预防。组织开展对疫源地(包括病家)和周围环境的消毒处理,并加强对社区、学校、工地等的消毒工作进行技术指导。社区、 学校、工地开展湿式清洁,必要时用1%漂白粉澄清液或其它含氯制剂喷雾消毒。办公室 或居民家中定期开窗保持通风。应做到每天开窗至少3次,每次不少于10分钟。如周围有流脑病人时,应增加通风换气的次数。在开窗时,要避免穿堂风。 四、医疗救治 医疗单位要充分发挥区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的感染科的职能,进行预检分诊,排 查可疑病人,做好诊断和鉴别诊断工作。当发现疑似病例时,医疗单位应首先给患者及 其密切接触者戴上口罩,并及时准确地诊断、报告病例。就地隔离,开展规范化治疗, 避免或减少严重并发症,减少病例的死亡。如因病情严重需要转院治疗,必须采取严密 的隔离措施。要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管理办法》等有关要求,采取 切实有效措施做好消毒隔离和医务人员防护工作,防止医院感染和医源性感染,保障其 他患者就医安全。 五、培训与宣传教育 (一)培训 要加强流脑防治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培养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区疾病预防控 制中心专业技术人员要提高流脑流行病学监测、实验室检测等技术水平。对医疗单位的 医务人员要加强流脑临床特征、诊断标准、治疗原则等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诊疗水平。 (二)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媒体宣传防治流脑的科普知识,增强广大群众预防流脑的意识。引导群众 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扫地、勤洗手、淡盐水漱口;托幼机构、中小学校、工地、商 场等公共场所要搞好环境卫生,保证空气流通。在流脑流行时,告知群众尽量避免探视 病人或到流行地区探亲访友。 - 23 - 附件7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由蚊虫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由于乙脑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高,是威胁人群特别是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为加强乙 脑预防控制工作,有效控制乙脑的暴发和流行,保护人民健康,依据《传染病防治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进期疫情形势,制定乙脑预防控制预 案。 一、指导思想 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臵。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严格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减少发病人数,防治疫 情扩散,积极救治病人,降低病死率。 2、属地管理,分级负责。 三、明确职责,加强指导及信息沟通协调 根据疫情防控形势的需要,区疾控中心已经成立了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预防控制组 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流行病学调查组,由疾病控制科牵头;检验组,由检验科牵 头;消毒组,由消毒科牵头,后勤保障组,由行政办公室牵头。各组由相关工作人员组 成。从组织、人员、技术、物资等方面准备,密切关注疫情动态,及时报告, 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疫情发展。 区疾控中心负责流行性乙型脑炎各项预防措施的指导评估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现 有的疾病监测和报告系统,加强对各医疗机构的监测和技术指导,初步诊断疫情并及时 报告,密切注意疫情动态,做好处理较大规模疫情的准备,组织实施流调、现场消毒和 终末消毒等工作。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结合实际切实加强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治工作的领导。要负责流行 性乙型脑炎各项预防措施的具体落实工作。承担所辖区域内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日常监测 工作,收集本行政区域内外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流行性乙型脑炎信息。建立监测数据和 信息资料库,对信息进行核实、汇总、分析、上报和管理。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 臵的原则,及时提出评估报告和预警建议。加强医护人员防护及医院感染的管理。并认 真做好病人的隔离观察工作。 四、疫情监测和报告 1、根据市疾控中心制定的监测计划,通过规范全区各医疗卫生单位发热门诊及预检 - 24 - 接诊室操作加强对医院发热病例的密切监测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 疗。 2、各单位医疗保健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和个体开业医生等医疗卫生人员为传染 病责任报告人,须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 报告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3、报告程序及时限:责任报告人对发现的疑似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要及时向区疾病 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疾控中心接到报告后,立即赶赴现场,进行初步调查核实,同时以 最快的通讯方式分别向市疾控中心和区卫生局报告。报告程序及时限要求见《新都区疫 情处理程序规范》。 4、每发生一例流行性乙型脑炎确诊或疑似病例,均应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5、疫情确认:经区专家组初步认定,排除其它诊断时,要及时采样送省疾病预防控 制中心确认。 五、现场处臵 可能或确定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发生后,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展现场处臵工作。 现场处臵工作要做到统一部署,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快速反应,高效处臵,及时控制流 行性乙型脑炎疫情。 散发疫情,由所在地医疗卫生单位应急专业防治队伍处理,区疾控中心给予指导和 协助;出现暴发疫情时,申请市级应急防治队共同处理,按照制定的方案做好流行病学 调查、采样、实验室检测和疫源地消毒等工作。 各医疗机构应做好人员、物资调配,建立隔离病区,对病人进行治疗,监测和后续 处理等工作,并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和严重污染区的消杀灭工作。 六、应急措施 1、及时收集信息,掌握省内外疫情动态,进行疫情分析评估,指导防治工作; 2、加强发热门诊监测和疫情报告。结合我区进行的发热症状监测,强调对发热病人, 尤其是疑似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流行病学调查处理: ?、迅速穿戴个人防护用品,携带相关物品药械赶赴现场;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追溯传染源,搜索可疑病例及相关因素的调查,根据疫情 实际情况划定疫点或疫区; ?、采集病人和疑似患者的样品送检; ?、对疫点及污染环境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整理汇总流调资料,形成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技术专家组确定及时调整防控措 施。 3、病人救治 全区各医疗卫生单位为病人救治医院,要做好收治病人的准备工作: - 25 - ?、要成立医疗救治小组负责医疗救治工作,一旦发生疫情,要服从技术专家组指 挥,作出快速反应,携带必需的医疗器械药品及防护用品及时赶赴现场,有效开展医疗 救治,并做好医护人员的防护工作; ?、每天报告病人病情和治疗情况; ?、要加强医院内感染控制工作和医护人员的防护工作,防止发生院内感染。 4、加强人员培训,分级完成临床医护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社区和农村基层卫 生人员及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应急培训。各医疗卫生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大力加强本单 位及辖区卫生工作人员流行病学调查、消毒、实验室检测、医院感染管理、病人隔离、 个人防护等技能的应急培训,促进防治工作科学、规范、高效的进行。 5、开展健康教育。建康教育工作要坚持“内紧外松”的原则。通过电视、报刊、宣 传栏等方式宣传“流行性乙型脑炎基础知识,让广大民众了解流行性乙型脑炎症状、传 播途径和预防控制知识。各医疗卫生单位要深入基层,大力开展相关健康教育工作。教 育群众加强个人卫生,隔离防护常识,一旦出现发热症状的病人,要尽快就近送医院救 治。对有恐慌情绪的群众要进行心理安抚。要坚持开展正面宣传,减少社会恐慌,维护 社会稳定。 七、做好制度、人员、物质等的准备工作 (一)实行24小时疫情值班制度,保持通讯畅通。 (二)成立五个由流行病、检验、消毒等专业人员组成的应急专业防治队伍,轮流 值班(见流行性乙型脑炎应急队成员名单)。 (三)做好车辆、医疗药品、消毒药品、消毒器械、个人防护用品、流行病学调查、 采样物品及检验用品的准备工作。 八、其它 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只能由省卫生厅统一发布,全区各单位和个人没有发布疫情的 权利和义务。 附件: 1、新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性乙型脑炎预防控制领导小组名单; 2、新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性乙型脑炎应急队成员名单。 - 26 - 组 长: 陈虎昌 区疾控中心主任 副组长: 魏正东 区疾控中心副主任 任 山 区疾控中心办公室主任 成 员: 延建国 区疾控中心办公室副主任 陈明惠 区疾控中心办公室副主任 郑孔秀 区疾控中心计免科科长 周晓锋 区疾控中心疾病控制科科长 苟锡斌 区疾控中心检验科长 廖兴成 区疾控中心消毒科长 李 建 区疾控中心门诊部主任 韩焕彬 区疾控中心健康教育副科长 联系电话:83971764 - 27 - 一小组: 组 长:魏正东 成 员:游志源 苏学全 韩焕兵 廖兴成 李志蓉 卜新勇 赖秀云 叶支建 林成光 二小组: 组 长:任 山 成 员:尹良弓 张世辉 衡文萍 杨建军 任 礼 陈启友 马 静 白德琼 马远伦 三小组: 组 长:延建国 成 员:游天河 李 建 虎光明 陈 俊 王 新 张 攀 刘 蓉 董维兵 白 霖 四小组: 组 长:周晓锋 成 员:焦 娇 苏学全 舒治林 廖兴成 徐 静 王 浩 甘华荣 赖秀云 姚代军 五小组: 组 长:郑孔秀 成 员:陈明慧 张世辉 吴庆江 杨建军 刘 林 代 港 苟锡斌 王尔群 黄彦东 联系电话:83971764 - 28 - 附件8 一、前言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寄生虫病和传染病。建国后,成都地区曾发生 三次暴发流行,给全市广大城乡人民身体健康和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我区在区委 政府的领导下,疟疾防治取得了巨大成绩,疟疾流行得到有效的控制。但由于劳动人口 的流动和外来人口的进入,致使输入性病例,特别是恶性疟时刻都威胁着我们。因此疟 疾流行暴发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为有效控制我区发现疟疾暴发流行和突发疫情,保障 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根据《成都市疟疾暴发流行应急 处理预案》有关要求,制定本预案。 二、目的 一旦发生疟疾暴发流行,能迅速查清疫情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扑灭疫情。 三、预案启动条件: 凡以镇为单位,确诊本地感染病例发病率超过10/万以上;疟疾流行季节,同一地区 短期内发生输入性病例超过10例以上;输入恶性疟发生继发病例时,启动本预案。 疟疾病人诊断标准: 1、间日疟病例诊断标准: 。(1)、患者有发热症状,体温超过38C,热型具有典型的疟疾周期性发作特征; (2)、实验室病原学(显微镜血涂片,病原免疫学或病原基因检查)结果阳性; (3)、采用抗疟药治疗并证实治疗有效。 2、疑似疟疾病例诊断标准: 。(1)、患者有发热症状,发烧超过38C,并伴有畏寒、头痛,但无其他上呼吸道和 消化道临床症状; (2)、未能进行实验室病原学检查(显微镜血涂片,病原免疫学或病原基因检查) 或检查结果阴性; (3)、采用抗疟药治疗后未能证实是否有效。 3、恶性疟诊断标准: 有来往于国内外恶性疟流行区流动史。 (1)、患者多突然发病,无寒战,仅有畏寒感。体征有高热、头痛、全身酸痛、恶 心、呕吐、贫血者; (2)、镜检发现双核环状体或/和配子体; (3)、镜检阴性,体征和诊断性治疗有效者,诊断为疑似恶性疟疾病例。 四、控制暴发流行的对策与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各项防治措施 - 29 - 当符合本预案启动条件时,应根据疫情发生和控制疫情的需要,成立由区政府为领 导,卫生、财政、农业、公安、宣传、教育、爱委会等部门组成的扑疫领导小组。及时 安排落实疫情处理所必需的人员,防治经费和物质,确保各项预防与控制措施落到实处。 疫情发生后,区卫生局应成立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相关医疗机构参加的应急处 理技术指导组,研究确定控制疫情的技术方案,并立即组织落实各项预防与控制措施。 2、迅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区疾控中心在接到可能发生疟疾暴发流行疫情报告后,应立即组织调查组赶赴疫区 展开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确定暴发流行的性质、范围、强度及主要原因,调查的主要内 容有: (1)、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式,按报告发病率的高低和距疫点的距离确定若干个调 查点; (2)、调查疫情发生地医疗机构,乡村和个体医生上半年和当年的传染病登记本、 门诊病例记录、处方、检验室发热病人镜检登记,相关医务人员回忆,病人发生地疟史 普查,人群带虫率调查等方式来确定疟疾暴发流行波及的范围和程度。 (3)、调查按蚊种类,确定主要传播媒介; (4)、发生疟疾暴发流行地区,所在地医疗机构(包括个体行医机构)均要加强发 热病人的血检,扩大血检比例,对所有发热病人进行血检; (5)、输入性恶性疟调查工作,在以上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强化开展病例来源、继 发病例确诊等查证工作,查清是否还有未掌握确诊和疑似恶性疟病例; (6)、可调查的确诊病例,必须填写“疟疾暴发流行疫情报告表”和“疟疾暴发流 行个案调查表”并及时上报。疑似病例要做登记和转归记录。 3、加强疫情报告 当发现疟疾暴发流行或传入性恶性疟继发病例时,各医疗机构应按照《中华人民共 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区疾控中心报告, 接到疫情报告后区疾控中心应以最快的通讯方式报告区卫生局,同时上报成都市疾控中 心。区卫生局接到疫情报告后,应立即报告区政府。 为了及时掌握疫情发展趋势,在处理暴发疫情时,实行疑似病例日报和疫情动态报 告制度。 区疾控中心应认真填写“疟疾暴发疫情报告表”和“疟疾暴发流行病人个案调查表” 并及时上报成都市疾控中心。 4、疟疾暴发流行疫情控制措施 (1)、间日疟病人:氯伯八日疗法正规治疗,疑似病人氯伯四日疗法进行诊断性治 疗。若治愈转为确诊病例,否则,排除; (2)、恶性疟病人:一律收入区医疗机构治疗,方案为蒿甲醚或双氢青蒿素片双疗 程,间隙期服伯喹四日疗法; (3)、暴发流行地区:流行季节,发病率?10%的村、组,选择乙伯或氯伯一日疗法进行预防性服药,10天一次,服药率应大于80%,同时用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喷洒蚊帐灭 - 30 - 蚊,蚊帐喷洒率达90%以上; (4)、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增强人群的防疟、防蚊意识。 5、暴发流行控制效果评价 在疟疾暴发流行控制期间,可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检查的结果,对疫情的发 展趋势和防治措施实施效果进行动态分析。 暴发流行效果评价内容:发病率、原虫阳性率、人群带虫率的下降情况、技术措施、 组织措施的落实情况等。 在疫区实施控制暴发流行应急预案后,新发病例减少,月疟疾病例数降至暴发流行 前两年同期或低于同期水平时,可视为暴发流行疫情已得到初步控制,转入常规防治和 监测,并于一月内向区卫生局报告调查和处理结果,同时上报成都市疾控中心。 - 31 - 附件9 为在我区建立组织协调有力、决策科学有效、能集中领导与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共同 参与的精干高效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指挥体系,保证我区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发生后 能及时、有效应对,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 社会和经济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应急条例》及其他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预案。 一、前言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 多个共同临床表现患者,又暂时不能明确诊断的疾病。这种疾病可能是传染病,可能是 群体性癔病,也可能是某种中毒。 二、适用范围 1、食源性、水源性疾病暴发。 2、集体性的食物中毒事件。 3、群体性职业中毒和农药、鼠药或其它化学毒品引起的中毒事件。 4、重大的群体性医院感染。 5、群体性的或出现死亡病例的免疫接种事故。 6、生物、化学恐怖袭击事件及核和辐射恐怖袭击事件。 7、心因性反应、群体性急性出血热综合症、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急性腹泻综合症、急性黄疸综合症等。 8、其它非常规性公共卫生事件。 三、 区疾控中心职责:制定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技术处理方案;指定有关机构开展日常 监测,确保监测和预警系统正常运行;定期组织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开展相关知识培训、 应急演练,推广先进技术;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向公众开展应急知识教育;组织群体性 不明原因疾病的调查、确证、处臵、控制和评价工作;对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现场采取 控制措施,宣传防护知识,对易受害人群采取防护措施;及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处理进展情况,并向相关医疗卫生单位通报情况; 四、应急处理领导小组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发生后,区疾控中心设立相关领导小组,由疾控中心相关人员 组成,负责对全区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理工作。 (一)、疾控中心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区疾控中心成立群体性不 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由疾控中心主任任组长,中心分管主任任副组长,成员 由综合管理办公室、行政管理办公室、检验检测室、传染病预防控制科、公共卫生科等 科室负责人组成。 (二)、应急检验检测工作组:由区疾控制中心分管主任、流行病学和检验专家组成。 - 32 - (三)后勤保障:由疾控中心行政办公室责。承担药品、器械、车辆供应。 区疾控中心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领导小组根据突发事件的类型和进展情况,组织其 他相关科室组成专门工作组,开展事件的处理工作。 五、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报告制度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发生或可能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时,都应以最快的通讯方 式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并对事件初步调查核实后, 应立即(2小时内)向卫生局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不得隐瞒、 缓报、慌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慌报。 - 33 - 附件10 “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病死率极高,严重危险人民的生命安全,引起了各级政府的 高度重视,已被国家和省确定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做好“人感染猪链球菌病” 的防制工作,保障我区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根据 《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市卫生局有关文件精神, 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组织领导 (一)“人感染猪链球菌病”防制领导小组。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立预防控制组, 负责防制的扑疫工作 (二)“人感染猪链球菌病”技术专家组。从区医疗卫生技术专家库中抽调有关专家 组成“人感染猪链球菌病”应急处理专家组和医疗救治专家组。应急处理专家组负责指 导现场处理,培训有关应急处理人员的技能,制定“人感染猪链球菌病”处理方案及实 施细则,收集信息资料、分析动态,提出措施。救治专家组负责病人的会诊,确定病人 的诊断,制定和实施治疗方案和抢救措施,培训医务人员。 二、处理原则 遵循“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臵”的指导思想,坚持“政府领导, 部门配合,属地化管理,严格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减少发病人数,防止疫情扩 散,积极救治病人,降低病死率”的原则。实行分级响应,实现快速处理。 三、职责 制定防治“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的各项技术方案,进行疫情监测与预警;对疫情进 行汇总、分析、评估、报告;对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病人或疑似病人及其密切接 触者采取必要的医学观察措施;对疫点进行隔离控制和消毒;对医疗机构外死亡的病人 或疑似病人的尸体进行消毒处理;对疾病预防控制人员进行专门业务培训;对医疗机构 的消毒、隔离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对人群开展健康教育和医学咨询服务;依据有关规定 实施其它预防控制措施。 四、疫情的监测、报告和确认 (一)疫情监测工作的组织与分工 将“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监测与预警纳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疫情监测与预警管理, 负责监测的具体组织实施、技术指导、质量控制等工作。各级医疗机构负责病人的症状 监测。安排专人负责监测工作,及早发现病人。各镇公共卫生所负责督查辖区内医疗机 构防制措施落实情况。 (二)疫情监测和报告 发现“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疑似病例时,必须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报告。按市上 - 34 - 要求,“人感染猪链球菌病”不使用网络直报。 接报可疑症状的病人后立即赶赴现场,进行初步调查核实,同时分别向区卫生局和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三)疫情确认 经区技术专家组初步认定的可疑“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病例,按要求及时上报上级 部门确认。不得擅自作出诊断性结论。 五、响应分级 一级响应:国内发生“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病例,我市其它区、县(市)无疫情发 生。 二级响应:我区发现“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疑似病例。 三级响应(一级疫情):我区发生“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疫情。 六、应急措施 (一)一级响应 1、建立和完善协调联动机制,与农牧、工商等部门互通情报。及时收集、掌握国内 外疫情动态。至少每周进行一次疫情分析评估,指导防治工作。 2、加强监测和疫情报告。加强对发热病人、尤其是有类似症状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 重点了解其有无同病猪、羊等的接触史,所接触的猪、羊有无生病或死亡等,及时发现 异常情况。 3、实行24小时疫情值班,做好应急准备,做好车辆、人员、消毒药械、个人防护 用品及流调采样物品等的准备。 4、加强人员培训。完成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以及实验室工作人员等的应急培训。培训 重点强化三个方面:“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疫情报告,现场处 理。 (二)二级响应 在采取一级响应措施的基础上,加强或增加以下措施: 1、加强信息通报。与相关部门每日至少互相通报一次,重大事件随时通报。 2、加强高暴露人群(从事畜类饲养、贩运、屠宰、加工、检疫等与畜类密切接触人 员)监测和排查。 3、对疑似病例可能受感染的环节或污染的环境进行消毒处理。 (三)三级响应在采取二级响应措施的基础上,紧急启动《成都市新都区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加强或增加以下措施: 1、流行病学调查处理 (1)迅速赶赴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将病人专车转运至定点收治医院,进一步搜 索可疑病例,追溯传染源,确定疫点范围;开展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暴露因素的调查。 根据疫情实际情况,划定疫点、疫区; (2)采集、运送标本。必要时采集疑似患者的咽、鼻拭子、血液以及死亡病例的尸 检组织送检。 - 35 - (3)了解病例人密切接触者有无发生相同疾病; (5)对疫点及其它污染环境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6)整理汇总病例资料,形成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提交区技术专家组会诊,及时调 整措施。 2、病人救治 指定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区人民医院、区二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做好收治可 疑“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病例的各项准备工作,经上级专家组确诊的疑似或确诊病例转 入成都市卫生局指定的医院。每日及时向区卫生局报告病人病情和治疗情况。 3、疫情的解除 经技术专家组对疫情控制效果综合评价,确定经过疫情检索,疫区的最后一例确诊 病人恢复后10天内无新发病例出现,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报请省级人民政府批准,解除 疫情,转入常规防治。 4、疫情的公布与通报 疫情信息只能由由卫生部向有关方面通报和向社会发布。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 据卫生部授权通报和发布疫情信息。其他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擅自通报和发布疫情信息。 七、现场应急处理 统一领导、分级指挥、各司其职、密切协作、高效处理,及时控制疫情扩散和蔓延。 发生“人感染猪链球菌病”散发疫情,由区应急处理专家组指导处理;发生局部暴发疫 情,由市、区两级专家组共同指导处理。 承担现场处理工作任务。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现场污染物处理、标本采集、环境消 毒、病人隔离、救护和转运等。 处理的基本程序为:各医疗单位接诊可疑的病人时,在报告区卫生局和区疾病预防 控制中心的同时,送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或区医院、区二医院、区中医院作进一步 诊断;对病人采取积极救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同时开展调查,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 学观察;指导、督促,实施病区和环境消毒;对病人进行实验室检验;提出并采取防止 扩散的措施;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区卫生局报告处理结果。 八、保障措施 培训医务人员:应急处理专家组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开展“人感染猪链球菌病”应急 处理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后勤保障和物资储备:配备必需的交通、通讯工具、现场医疗救护设备和消杀灭药 械、个人防护物品等应急处理所需物资 附件: 1、成都市新都区“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疫情应急处臵专家组名单; 2、成都市新都区“人感染猪链球菌病”应急队成员名单。 - 36 - 附件1 组 长:童 槐 区卫生局副局长 副组长:陈虎昌 区卫生局防保科科长、主管医师 魏正东 区疾控中心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成 员:郑孔秀 区疾控中心副主任医师 延建国 区疾控中心主管医师 任 礼 区疾控中心主管医师 虎光明 区疾控中心主管医师 任 山 区疾控中心主管医师 周晓锋 区疾控中心医师 - 37 - 附件42 一小组: 组 长:魏正东 成 员:游志源 苏学全 韩焕兵 廖兴成 李志蓉 卜新勇 赖秀云 叶支建 林成光 二小组: 组 长:任 山 成 员:尹良弓 张世辉 衡文萍 杨建军 任 礼 陈启友 马 静 白德琼 马远伦 三小组: 组 长:延建国 成 员:游天河 李 建 虎光明 陈 俊 王 新 张 攀 刘 蓉 董维兵 白 霖 四小组: 组 长:周晓锋 成 员:焦 娇 苏学全 舒治林 廖兴成 徐 静 王 浩 甘华荣 赖秀云 姚代军 五小组: 组 长:郑孔秀 成 员:陈明慧 张世辉 吴庆江 杨建军 刘 林 代 港 苟锡斌 王尔群 黄彦东 联系电话:83971764 - 38 - 附件11 为了切实加强“人感染猪链球菌病”防治工作,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省、市、 区有关文件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臵。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严格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减少发病人数,防治疫 情扩散,积极救治病人,降低病死率。 2、属地管理,分级负责。 三、明确职责,加强指导及信息沟通协调 根据疫情防控形势的需要,区疾控中心已经成立了人感染猪链球菌病预防控制组领 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流行病学调查组,由疾病控制科牵头;检验组,由检验科牵头; 消毒组,由消毒科牵头,后勤保障组,由行政办公室牵头。各组由相关工作人员组成。 从组织、人员、技术、物资等方面准备,密切关注疫情动态,及时报告,及时采取措施, 控制疫情发展。 区疾控中心负责“人感染猪链球菌病”各项预防措施的指导评估工作。进一步建立 健全现有的疾病监测和报告系统,加强对各医疗机构的监测和技术指导,初步诊断疫情 并及时报告,密切注意疫情动态,做好处理较大规模疫情的准备,组织实施流调、现场 消毒和终末消毒等工作。保持与农牧部门的联系,并提供卫生技术指导和咨询。如“人 感染猪链球菌病”死亡病例出现,配合为民政部门提供尸体无害化处理指导意见。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结合实际切实加强人感染猪链球菌病防治工作的领导。要负责“人 感染猪链球菌病”各项预防措施的具体落实工作。承担所辖区域内“人感染猪链球菌病” 的日常监测工作,收集本行政区域内外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人感染猪链球菌病”信息。 建立监测数据和信息资料库,对信息进行核实、汇总、分析、上报和管理。按照早发现、 早报告、早处臵的原则,及时提出评估报告和预警建议。加强医护人员防护及医院感染 的管理。并认真做好病人的隔离观察工作。 四、疫情监测和报告 1、根据市疾控中心制定的监测计划,通过规范全区各医疗卫生单位发热门诊及预检 接诊室操作加强对医院发热病例的密切监测工作,并结合农牧部门提供的信息,在全区 - 39 - 范围内开展对屠宰场、生猪养殖场等高暴露人群的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 早治疗。 2、各单位医疗保健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和个体开业医生等医疗卫生人员为传染 病责任报告人,须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 报告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发现有与病(死)猪(羊)接触等流行病学史,并有下列症状、体征、实验室改变的病人要及时报告。畏寒、发热、头痛、头昏、全身不 适、乏力、腹痛、腹泻、昏迷、皮肤出血点、淤点淤斑、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呈化 脓性改变、血压下降、脉压差缩小、白细胞计数升高(严重患者发病初期白细胞可以降 低或正常),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3、报告程序及时限:责任报告人对发现的疑似“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疫情要及时向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疾控中心接到报告后,立即赶赴现场,进行初步调查核实, 同时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分别向市疾控中心和区卫生局报告。注意:报告时在国网中按其 它传染病(非法定传染病)进行报告,不得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人感染猪 链球菌病”疫情。报告时限为城镇6小时内,农村12小时内。 4、每发生一例“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确诊或疑似病例,均应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 写出调查报告。 五、现场处臵 可能或确定的“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疫情发生后,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展现场处 臵工作。现场处臵工作要做到统一部署,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快速反应,高效处臵,及 时控制“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疫情。 散发疫情,由所在地医疗卫生单位应急专业防治队伍处理,区疾控中心给予指导和 协助;出现暴发疫情时,申请市级应急防治队共同处理,按照制定的方案做好流行病学 调查、采样、实验室检测和疫源地消毒等工作。 各医疗机构应做好人员、物资调配,建立隔离病区,对病人进行治疗,监测和后续 处理等工作,并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和严重污染区的消杀灭工作。 六、做好制度、人员、物质等的准备工作 (一)实行24小时疫情值班制度,保持通讯畅通。 (二)成立五个由流行病、检验、消毒等专业人员组成的“人感染猪链球菌病”应 急专业防治队伍,轮流值班(见预案)。 (三)做好车辆、医疗药品、消毒药品、消毒器械、个人防护用品、流行病学调查、 采样物品及检验用品的准备工作。 七、开展专业人员培训工作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结合7月28日“新都区2006年不明原因肺炎及人感染猪链球菌 - 40 - 病防治工作培训会”要求,大力加强本单位及辖区卫生工作人员流行病学调查、消毒、 实验室检测、医院感染管理、病人隔离、个人防护等技能的应急培训,促进防治工作科 学、规范、高效的进行。 八、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健康教育工作要坚持“内紧外松”的原则。通过电视、报刊、宣传栏等方式宣传“人 感染猪链球菌病”基础知识,让养殖、屠宰等从业人员和广大民众了解“人感染猪链球 菌病”症状、传播途径和预防控制知识。各医疗卫生单位要深入基层,大力开展相关健 康教育工作。教育群众加强个人卫生,不要吃病死猪(羊)肉,教导其正确处臵病死猪 (羊)方法及隔离防护常识,一旦有与病(死)猪、羊密切接触史,出现发热症状的病 人,要尽快就近送医院救治。对有恐慌情绪的群众要进行心理安抚。要坚持开展正面宣 传,减少社会恐慌,维护社会稳定。 “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疫情只能由省卫生厅统一发布,全区各单位和个人没有发布 疫情的权利和义务。 - 41 - 附件12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我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以下简称人禽流感)疫情的发生和 蔓延,最大程度地减少人禽流感对公众健康和社会造成的危害,维护我区社会稳定和经 济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监测与报告 (一)加强对禽类养殖、屠宰、贩卖、检疫等与禽类密切接触人员的管理和监测,掌 握我区主要家禽养殖场的本底资料和分布状况,收集全区疫情及工作动态情况,定期统 计汇总并上报市疾控中心。 (二)发生疑似或确认的动物禽流感疫情,立即组织流行病学调查、消杀灭及检验等 工作人员,按照《禽流感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和处理原则》,对病、死禽密切接触者进 行医学观察和现场处理。 (三)在成都市新都区疫情应急处臵专家组的指导下,按照《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疫情监测实施方案》要求,对有禽类接触史的流感样病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 因死亡病例开展监测。一旦发现有人出现可疑禽流感症状时,要按照疫情上报流程及时 报告并及时就地隔离。 二、预防与控制 (一)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群众的防病意识 采取专题培训、发放禽流感防治知识宣传单、宣传栏、电视台等形式,大力开展群 众特别是大型养殖场所工作人员的健康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群众对禽流感的防治知识知 晓率和自我保护能力,鼓励群众接种流感疫苗、加强室内通风、举报疫情和防治工作中 存在的问题。 (二)流行病学调查与密切接触者的追踪、管理 1.接到人禽流感疫情和人禽流感预警病例报告后,应立即按《新都区疾病预防控制 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小组值班表》的安排组织人员赶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 调查核实,并按卫生部下发的《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开展流行病 学调查,追溯可能的感染来源,开展可能的暴露因素、传播途径及环境污染、动物宿主 等方面的调查。医疗机构要协助开展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和送检工作。 2.按照《禽流感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和处理原则》,对禽流感病、死禽密切接触人 员和人禽流感病例和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判定,并从其最后接触病、死禽或病例 之日起对其医学观察7天。 3.按属地化管理原则,各医疗卫生单位、公共卫生所指定专人负责对人禽流感预警 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和登记,每日测量体温,一旦有发热伴呼吸道症状,及时报 告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对所有疑似人禽流感病例,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的同时要报请市级专家组会诊。 - 42 - (三)病人的治疗、隔离和管理 对所有疑似病人要立即送市传染病医院实行集中隔离治疗,疑似病例应单人单间分 开隔离。对人禽流感预警病例,应立即将其转至隔离医院或区卫生局指定的医疗机构进 行隔离治疗,直至明确排除人禽流感等需要隔离的传染病诊断为止。 (四)疫点消毒处理 要及时对人禽流感疫点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工作参照《禽流感消毒技术方案》及相 关要求执行。 (五)实验室检测 按照《禽流感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要求的生物安全条件,对人禽流感病例、人禽 流感预警病例进行标本采集、包装和运送,开展相关实验室检测。 (六)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 从事人禽流感病例、人禽流感预警病例流行病学调查的疾病控制专业人员要严格按 照《禽流感职业暴露人员防护指导原则》有关要求做好个人防护。 (七)药物预防 对动物禽流感疫情地区的病、死禽密切接触者及现场处理疫情的工作人员,可预防 性服用抗病毒药物,包括金刚乙胺和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等。 (八)加强重点人群、重点地区的防治工作 1.加强对家禽高暴露人群的防治工作 加强对家禽高暴露人群的健康宣传教育,禁止宰杀、烹饪、销售病死禽,提倡文明 的饮食习惯。同时实行专人负责,责任落实到人,强化对大型养殖场等高暴露人群的健 康状况监测,并定期汇总报告区防治人间禽流感办公室。 2.加强农村地区的防治工作 以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中心,以区级医院、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包括个体诊所) 为依托,以村为基础的人禽流感疫情监测报告体系,加强农村地区的健康宣传教育和家 禽高暴露人员的管理和疾病监测工作,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 (九)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完善有关生物安全规章制度和相关软硬件建设,配备必要的人员,健全实验室安全 ,使生物安全管理做到经常化、制度化。 三、保障措施 1.成立成都市新都区禽流感应急队,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密切监视禽流感疫情; 2.做好后勤准备,包括个人防护用品、消毒器械和药品、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表格、 采样工具、运输工具及网络通讯设备等。 3.针对医护人员和疾病控制人员等相关人员开展技术培训,主要培训内容为人禽流 感防治基本知识、防治规范性文件、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疫情报告的程序和基本要求、 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隔离病区设臵及操作规范、隔离防护措施和规范、实验室安全操作 规范、实验室样品采集与保存规范等。 附件:新都区人间禽流感疫情调查处理流程图 - 43 - 疫情报告 区疾控中心 现场核实诊断、查明疫情 市疾控中心 区卫生局 隔离治疗病人 发现疑似病人 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 疫情调查处理报告 调查采样 发现传播因 医学观察 素、污染环节 疫区(点)的 消、杀、灭 - 44 - 附件13 人间禽流感(以下简称人禽流感)是由H5N1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有很 高的致死率。禽流感的传染源主要是鸡、鸭,特别是感染了H5N1的鸡,人类可通过家禽及其粪便直接接触受到感染,飞沫及呼吸道分泌物也是传播途径。为做好人禽流感的防 治工作,保障我区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根据《传 染病防治法》和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成都市人间禽流感预防控制 预案》,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组织领导 设臵疫情处臵小组,负责协调现场处理,收集信息资料、分析动态,提出措施。 二、处理原则 遵循“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臵”的指导思想,坚持“政府领导, 部门配合,属地化管理,严格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减少发病人数,防止疫情扩 散,积极救治病人,降低病死率”的原则。实行分级响应,实现快速处理。 三、部门职责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制定防治人间禽流感的各项技术方案,对人禽流感疫情进 行监测与预警;对疫情进行汇总、分析、评估、报告;对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病 人或疑似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采取必要的医学观察措施;对疫点进行隔离控制和消毒; 对医疗机构外死亡的病人或疑似病人的尸体进行消毒处理;对疾病预防控制人员进行相 关人禽流感的专门业务培训;对医疗机构的消毒、隔离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对人群开展 健康教育和医学咨询服务;依据有关规定实施其它预防控制措施 区各级医疗机构负责做好人禽流感的监测、排查,并及时、如实报告;承担责任区 域内人禽流感的预防、诊断、治疗任务;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或者疑似病人污染的场所、 物品、排泄物进行严格的卫生处理;对医疗机构内死亡的病人或疑似病人的尸体进行消 毒处理;宣传人禽流感防治知识;依据有关规定开展其它防治工作。 区医院、区中医院、区二医院要做好医疗救治的人员技术、医疗器械的准备工作。 人禽流感发生后,三十分钟内启动留观站和隔离医院。 四、疫情的监测、报告和确认 1、制定监测计划,开展对高暴露人群、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特别是住院的呼吸 道感染病例的监测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2、发生人间禽流感疫情时,应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日常监测资料,适当扩大监测 地区范围和采集标本的数量。 3、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人员,发现人间禽流感疑似病例时,须按照《突 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 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 45 - 各区各医疗卫生机构在发现可疑症状的病人时立即向区疾控中心报告;区疾病预防 控制中心接报告后,立即赶赴现场,进行初步调查核实,同时分别向区卫生局和市疾病 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瞒报、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缓报、谎报。 (三)疫情确认 经区技术专家组初步认定的可疑禽流感病例,按要求及时上报上级部门,须由卫生 部组织的人间禽流感防治专家组进行最终确认。 五、响应分级 一级响应:国内外发生禽间或人间禽流感,我市其它区、县(市)无禽间、人间疫 情发生。 二级响应:我区发生禽间禽流感疫情。 三级响应(一级疫情):我区发生人间禽流感疫情。 六、应急措施 (一)一级响应 1、建立和完善协调联动机制,定期通报信息。与农牧、交通管理等部门加强协作, 互通情报。 2、及时收集信息,掌握国内外疫情动态。至少每周进行一次疫情分析评估,指导 防治工作。 3、加强发热病人监测和疫情报告。结合我区已开展的发热症状监测,强调对发热 病人、尤其是疑似流感症状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重点了解其无禽类接触史、所接触的 禽类有无生病或死亡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4、实行疫情24小时值班,做好应急准备,做好车辆、人员、消毒药械、个人防护 用品及流调采样物品等的准备。 5、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应急培训,重点强化三个方面: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疫情报告,现场处理。 6、开展健康教育,宣传禽流感预防知识,提高市民预防禽流感的基本知识。 7、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理环境卫生,开展消毒、灭蝇工作。 (二)二级响应 在采取一级响应措施的基础上,加强或增加以下措施: 1、加强信息通报。与农牧、交通管理等相关部门每日至少互相通报一次,重大事 件随时通报。 2、加强高暴露人群(从事禽类饲养、贩运、屠宰、加工、检疫、禽类疫病防治等 与禽类密切接触人员)监测检查,每日测量体温、询问有无可疑症状。 3、对发生禽间禽流感疫点内的人群进行医学观察10天,预防服药(金刚烷胺、金刚乙胺、达非等)。 4、对发生禽间禽流感疫点内人群的住家及可能污染的环境进行消毒处理。 5、高暴露人群和禽间禽流感疫点现场处理人员加强个人防护,预防服药。按照卫 - 46 - 生部》与禽流感病禽密切接触人员防护指导原则(试行)》做好个人防护。 6、进一步加强爱国卫生工作。在禽间禽流感疫区内广泛开展防蝇灭蝇,做好对疫 区内厕所、粪坑等外环境的随时消毒,以及农村改厕和粪便的无害化处理。 (三)三级响应在采取二级响应措施的基础上,紧急启动《成都市新都区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方案》,加强或增加以下措施: 1、流行病学调查处理 (1)迅速穿戴个人防护用品,携带相关物品药械赶赴现场; (2)按照卫生部《人间禽流感病毒感染状况调查方案》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将病 人专车转运至定点收治医院,进一步搜索可疑病例,追溯传染源,确定人间禽流感疫点 范围;开展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暴露因素的调查。根据疫情实际情况,划定人间禽流感 疫点、疫区; (3)采集、运送标本。必要时采集疑似患者的咽、鼻拭子或含漱液、血液以及死 亡病例的尸检组织。标本采集、运送严格按照卫生部《禽流感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试 行)》执行。 (4)病例人密切接触者预防服药、留验,医学观察10天; (5)对人间禽流感疫点及其它污染环境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6)整理汇总病例资料,形成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提交区人间禽流感技术专家组 会诊,由专家组向区指挥部通报诊断结果,及时调整措施。 2、病人救治 新都区人民医院隔离病区(泰兴医院)收治可疑禽流感病例,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 部门报告病人病情和治疗情况。经上级专家组确诊的疑似或确诊病例转入成都市卫生局 指定的医院。 3、疫情的解除 经技术专家组对疫情控制效果综合评价,确定经过疫情检索,人间禽流感疫区的最 后一例确诊病人恢复后10天内无新发病例出现,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报请省级人民政府 批准,解除疫情,转入常规防治。 4、疫情的公布与通报 由卫生部负责向有关方面通报和向社会发布人间禽流感疫情信息。省级卫生行政部 门可以根据卫生部授权通报和发布疫情信息。其他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擅自通报和发布 疫情信息。 七、现场应急处理 各医疗单位接诊可能的病人时,在报告区卫生局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同时,送 区医院或区二医院作进一步确诊;对病人采样后积极救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同时开 展调查,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指导、督促,实施病区和环境消毒;对病人进行 实验室检验;提出并采取防止人禽流感扩散的措施;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区卫生 局报告处理结果。 现场处理技术专家组承担现场处理工作任务。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现场污染物处理、 - 47 - 标本采集、环境消毒、病人隔离、救护和转运等 八、保障措施 (一)人禽流感应急处理专家组和医疗专家组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开展人禽流感应急 处理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组织人禽流感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二)建立运行良好的通讯网络,提高信息传播效率,准确通报信息。 (三)根据疫情的需要,制定药品、器械、防护设备所需物资的储备方案,配备必 需的交通、通讯工具、现场医疗救护设备和消杀灭药械、个人防护物品等应急处理所需 物资。 - 48 - 附件14 为了全面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的方针,进一步加强我区鼠疫防制工作,保障我市 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顺利进行,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 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区鼠疫防制工作 实际,特制定《新都区鼠疫防制工作预案》。 一、基本情况 据有关资料报道,近年来国内外人间、鼠间鼠疫疫情呈上升趋势。在四川甘孜、阿 坝州的8个县经鼠疫调查,动物血清7831份(旱獭、牧犬),阳性87份,阳性率1.11%; 并在炉霍县旱獭中检出鼠疫杆菌。在与四川毗邻的西藏、青海、甘肃、云南、新疆等省 近年都发生过鼠间和人间鼠疫。其经济、政治和旅游、服装等行业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和 损失。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我国开发和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项目和规模不断扩 大,国际交往和国内人员流动人数剧增,国内航空事业和公路建设飞跃发展,成都市作 为四川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旅游中心及西南交通枢纽,我区防止鼠疫传入和流行 的任务尤为重要,应引起各方面高度重视。 二、防治策略 1、加强领导,落实防制措施 一旦发生鼠疫疫情,应按照鼠疫防制指挥部安排,建立鼠疫防治组,做好应急准备, 服从鼠疫防制办公室安排。 2、疫情处理 负责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指导病人的隔离治疗措施;疫源地的消毒、杀虫、灭鼠、 灭蚤;负责暴露人群的预防接种。及时向指挥部反馈疫情处理情况。 3、疫情监测 掌握鼠疫鼠间鼠疫疫情动态,监测人间疫情,加强疫情预测预报,提出针对性预防 措施。 对于疑似或确诊的鼠疫病人,负责诊治的医务、防疫人员,应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 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后勤保障 为确保鼠疫防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应准备好隔离工作服、消毒车、采样调查监测车、 调查采样仪器设备、捕鼠工具、诊断血清等,保证防治工作的需要。 - 49 - 附件15 一、前言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为国家乙类法定管理传染病, 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但有明显季节性。在流行季节可因食入污染食物或饮用被粪便污染 的水源而引起食物型或水型暴发流行,严重影响人群健康。我区居民普遍有生吃或半生 吃的饮食习惯,极易引起该病的爆发流行。同时随着我区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日益增 加,这也给该病的传播流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了有效控制细菌性痢疾的暴发流行, 加强对重大和突发疫情的快速反应和处理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的 稳定和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二、目的 确保一旦发生细菌性痢疾的爆发流行和重大突发疫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控 制和扑灭疫情。 三、爆发疫情判定标准 在100人以下的集体单位或家庭,7天内有5例以上的病例;在100-1000人的集体 单位,7天内有20例以上病例;在1000人以上的集体单位或村(社区),7天内有20例 以上病例;在新都区范围内,7天内有30例爆发或200例以上散发病例。 四、病例诊断标准 病例诊断按照GBl6002—1995相关规定进行: 1、疑似病例: 腹泻,有脓血便或粘液便或水样便或稀便,或伴有里急后重症状,难以除外其他原 因腹泻者。 2、确诊病例: (1)、急性细菌性痢疾: a.急性发作之腹泻(除外其他原因腹泻),伴发热、腹痛、里急后重、脓血便或粘液便、左下腹有压痛; b.粪便镜检白血球(脓细胞)每高倍(400倍)视野15个以上,可以看到少量红 血球; c.粪便细菌培养志贺氏菌属阳性。 临床诊断具备1、2项。 实验确诊具备1、3项。 (2)、急性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a.发病急、高热、呈全身中毒为主的症状; b.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惊服、烦躁不安、嗜睡或昏迷;或有周围循环衰竭症状, 如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细速、血压下降或有呼吸衰竭症状; - 50 - c.起病时胃肠道症状不明显,但用灌肠或肛门拭子呆便检查可发现白血球(脓细 胞); d.粪便细菌培养志贺氏菌属阳性。 临床诊断:具备1、2、3项。 实验确诊具备1、2、4项。 (3)、慢性细菌性瘌疾: a.过去有细菌性痢疾病史,多次典型或不典型腹泻2个月以上者; b.粪便有粘液脓性或间歇发生; c.粪便细菌培养志贺氏菌属阳性。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或2。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1或2加3项。 五、预案启动条件 凡发生细菌性痢疾爆发流行和重大突发疫情,即启动本预案。 六、对策与措施 1、报告记录及初步核实 接到疫情报告,要详细询问疫情发生情况以及报告时间、报告人、联系电话等,填 写专用记录表格。初步判断疫情报告情况可靠,立即向应急管理职能科室和分管领导报 告。确认必须启动应急程序的,应急小分队立即赶赴现场,开展调查处理。同时报告卫 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2、到达现场后进一步核实情况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发病人数及波及范围对爆发或流行 疫情进行核实诊断,对疫情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初步判断。 3、采样送检 根据需要对病例粪便、血样等及时采样送检。 4、个案调查 制订统一的病例定义,对确认病例进行个案调查,收集病例的基本情况、临床症状 和体征以及可能的暴露史等资料。进行三间分布的分析,阐明病人什么时间发病,在什 么地方居住或病人有什么特征。 5、隔离治疗病人 对所有已发现的细菌性痢疾病人和疑似病例,应给予积极的治疗。对重症细菌性痢 疾患者应及时收治住院,并给予隔离。医院难以收治病人时,应设立临时隔离治疗点, 就地隔离治疗病人。 解除隔离标准:病人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粪便培养每日1次,连续2次阴性。 6、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管理 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留验,观察一个最长潜伏期(7天),同时粪检2次,搜集带 菌者并隔离治疗。 7、消毒杀虫 - 51 - 根据初步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消毒和污染物清除工作。病家和临时隔离治疗 点中被污染的厕所、地面、餐具、衣物、用品等进行随时消毒,病人的粪便等排泄物要 严格消毒处理。 8、划定疫点或疫区 疫点:与病人同门户出入的住户,或与病人生活上密切有关的若干户为范围;以疫 点为中心并根据疫点位臵与交通情况,以居民区或街道为范围,划定疫区。 9、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干预 开展健康教育和爱国卫生运动,利用各种方式广泛宣传普及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 提高群众卫生保健意识,疫情流行期间减少聚餐活动,积极做好预防。同时倡导大家搞 好环境卫生,管好水源,消除垃圾,消灭苍蝇及孳生地。 10、根据初步调查结果,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 11、全面开展饮用水消毒与管理 对被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要消毒处理,必要时经有关部门批准,暂时停用,插上警 示牌。 12、做好饮食行业、食品摊点的卫生管理 加强《食品卫生法》执法检查,取缔无证摊贩,对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特别是 生冷食品,要加强管理。 七、暴发流行控制效果的评价 在细菌性痢疾暴发流行控制期间,可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检查的结果,对疫 情的发展趋势和防制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动态分析。 疫区在实施控制暴发流行应急处理预案后,新发病例显著减少,月细菌性痢疾病例 数降至与往年同期相近或低于往年同期水平时,可视为暴发流行已得到初步控制,可转 入常规防治和监测,并在1周内向上级部门报告调查和处理结果。 - 52 - 附件16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传染病管理工作,有效预防和及时控制各种传染病疫情在学校流 行和蔓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成都市学校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理预案》,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处理原则 遵循“依靠科学、依法防治、高度敏感、果断处臵”的指导思想,坚持“政府领导, 部门配合,属地化管理,分级响应”的处理原则,严格控制传染源,迅速切断传播途径, 减少发病人数,积极救治病人,迅速控制疫情,防止疫情扩散。 二、疫情报告 学校一旦发生传染病疑似疫情和疫情时,责任报告人应立即报告区疾病预防控制中 心,同时向所在地卫生院报告。具体报告程序见附件1。 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SARS、AIDS、肺炭疽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城镇2小时内,农村6小时内;其他乙类传染病、丙类传染病和其他传染病、疑似病人 应在24小时内向区疾控中心报告。以上传染病疫情构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按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的时限和程序报告。 三、疫情分级及响应 三级:各镇学校发生1例或散发的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例时,立即报区疾病预防 控制中心和所在地卫生院。各镇卫生院接报后,迅速派出卫生防疫人员进行调查核实;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报告情况,认为必须到现场调查处理的,应立即组织专业人员 到达现场。新都区城关内的学校发生1例或散发的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例时直接报区 疾控中心,区疾控中心接报后迅速派出专业人员进行调查核实处理,并将调查结果反馈 到学校,提出相应的处理控制建议。 二级:学校有多例相同症状的传染病病例发生时,必须立即报告区疾病预防控制中 心,区疾控中心接报后除迅速采取三级响应的措施外,应立即上报区卫生局和市疾控中 心,并通知区卫生执法监督所参与现场调查处理。 一级:学校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或发生甲类传染病疑似或确诊病列时,必须以最 快的方式报告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疾控中心接报后迅速采取二级响应的措施外,报 请市疾控中心迅速派出专业人员赶赴现场调查处理,并将初步调查结果迅速报市卫生局。 四、职责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进行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提出并实施预防控制措施, 指导学校实施免疫接种、环境消毒、水源保护等措施,指导收治医院完善消毒隔离措施, 负责扑疫效果评价及按规定上报疫情等工作。疫情扑灭后应及时写出疫情调查报告。 - 53 - 五、保障措施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学校是人口密集的特殊场所,人群对各种传染病普遍易感,极易发生传染病的暴发 流行。应高度重视学校传染病疫情应急工作,将其纳入目标责任管理,结合工作实际完 善学校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理预案,确保及时有效控制疫情。 (二)明确责任,加强协作 积极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提供防病技术支持,协助开展培训,提供传染病防治信 息资料。积极开展培训和演练,采取预防接种等防病措施,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三)落实值班制度,实行24小时值班,保证信息畅通。 (四)加强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理工作的指导和督促检查 加强对学校传染病疫情应急工作的技术指导和检查督导,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学校 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理工作落到实处。 附件:新都区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程序图 - 54 - 附件:新都区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程序图 经疾控中心 新都区各级各类学校 核实后诊断 所在地教育 (发生传染病疫情或疑似传染病报 行政部门 上级教育疫情) 行政部门 立 即 报 报 告 核 实所在地卫生院 后 报 区疾控中心 区卫生执法监督所 通报 报 报 通报 区卫生局 市疾控中心 市卫生执法监督所 报 报 市卫生行政部门 - 55 - 附件17 一、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组织机构,成立领导小组,正确指挥,快速反应,积极应对。 (一)成立领导小组: 组 长:支洋英(中心副主任) 副组长:周晓锋 赖秀云 (二)成 员:陈俊 苟锡兵 李建 衡文萍 (三)后勤保障组:延建国 黄光明 (四)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发生医院感染流行、暴发时,接到 医院感染疫情报告后,小组成员必须及时到达现场,会同感染医院相关人员及时查找原 因,与 区卫生局安排的医疗专家组成员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 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执行控制措施。 二、采取果断措施,切断一切感染途径 (一)查找感染源。对感染病人、接触者、可疑传染源环境、物品、医护人员及陪护人 员等进行病原学检查。 (二)查找引起感染的因素。对感染病人周围人群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 (三)制定控制措施。建议对病人进行适当治疗,进行正确的消毒灭菌处理,隔离 病人,停止接受新病人,医护人员自身防护,免疫接种或投药等。 (四)严格污物和垃圾处理:病区楼内污物通道与医疗通道严格区分,各病区的污 物和垃圾直接从专门通道送到指定地点,加大污水处理的消毒剂量。 (五)加强消毒管理:对全院医疗工作地点和病区,每天喷雾器进行空气消毒,感 染管理科负责督促检查,工作人员接触每一病人后都要洗手并更换手套。对隔离病区内 的污染物品要进行严密消毒。 (六)保护易感受人群:为医院人员发放预防用药。对重点科室及隔离病区的工作 人员除发放预防用药外,还要配发隔离衣、防护口罩、防护眼镜等防护物品。 (七)分析调查资料,对病例的科室分布、人群分布和时间分布进行描述.分析流 行或爆发的原因,推测可能的传染源、感染途径或感染因素,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和采 取控制措施的效果综合做出判断。 (八)写出调查报告,总结经验,制定防范措施。 - 56 - 附件18 一、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组织机构,成立领导小组,正确指挥,快速反应,积极应对 (一)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支洋英(中心副主任) 副组长:周晓锋 李建 (二)成员: 衡文萍 苟锡兵 赖秀云 陈俊 (三)后勤保障组:延建国 黄光明 (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48号令《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部 门的职责中对医疗污物管理工作提供指导的要求,如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 意外事故时,应当及时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二、采取果断措施,及时处理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 医院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时,应当在48小时内向区卫生局、环保局报告;发生因医疗废物管理不当导致1人以上死亡或者3人以上健康损害,需要对致病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时,应当在24小时内向市卫生局和环保局报告,并 按以下规定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一)确定流失、泄漏、扩散的医疗废物的类别、数量、发生时间、影响范围及严 重程度; (二)组织有关人员尽快按照应急方案,对发生医疗废物泄漏、扩散的现场进 行处理; (三)对被医疗废物污染的区域进行处理时,应当尽可能减少对病人、医务人员、 其它现场人员及环境的影响; (四)采取适当的安全处臵措施,对泄漏物及受污染的区域、物品进行消毒或者其 他无害化处臵,污染或可疑污染处用2000mg/L含氯消毒剂喷洒消毒,停留30分钟后再做处理。必要时封锁污染区域,以防扩大污染; (五)对感染性废物污染区域进行消毒时,消毒工作从污染最轻区域向污染最严重 区域进行,对可能被污染的所有使用过的工具也应当用2000mg/L含氯消毒剂喷洒消毒。 (六)工作人员应当做好卫生安全防护后进行工作,戴口罩、帽子和手套,进行工 作时应避免用污染的手套接触其他物品,以避免污染环境。 三、调查处理处理工作结束后,及时将处理结果报告市卫生局和环保局。 四、处理工作结束后,及时对事件的起因进行调查,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预防类 似事件的发生。 - 57 - 附件19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加强事物中毒事故的管理,进一 步规范报告程序和食物中毒的处理,及时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按照《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四川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四川省食物中毒事故处 理办法》(试行),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所指的食物中毒,是指食用了被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 者食用了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食源性疾患。本预案适用于发 生1人以上的食物中毒。 二、组织领导 区疾控中心成立食物中毒应急处臵领导小组,由中心主任胡云任组长,副主任支洋 英、任山、陈明惠任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延建国、卫生科科长任礼、疾病预防控制科科 长周晓峰、赖秀云、检验科科长苟锡兵等任成员。领导小组负责食物中毒应急处理的组 织、指挥和协调。 三、责任落实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按照以属地管理为主,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制定、落实、 完善报告制度,将食物中毒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任务分解、负责到人,加强值班, 做好值班记录。区疾控中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 法》的规定,组织和领导区疾控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对食物中毒事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卫生学调查及处理,协助救治病人。 1、区疾控中心成立食物中毒调查小组,并实行24小时值班。 2、食物中毒发生时,负责流行病学调查、采样、实验室检测、中毒诊断并出具食物 中毒诊断报告(诊断时限:普通食物中毒事故7日内诊断,重大食物中毒事故及时诊断),及时将食物中毒诊断报告区卫生局,并通报区卫生执法监督所。 四、报告与处理 (一)报告 1、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民委员会、医疗机构等有关单位和个人发现食物 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应当及时向区卫生执法监督所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 告(报告时限:2小时以内,一般应为立即电话报告;24小时值班电话:83971764、 83019272)。 2、发生疑似食物中毒或食物中毒人数在10人以下的,疾控中心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到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同时立即报告当地卫生局。食物中毒结果报告完成后, - 58 - 以书面形式写出总结报告报市疾控中心。 3、发生疑似食物中毒或食物中毒人数在10-20人的,疾控中心立即组织专业人员进 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同时立即报告当地卫生局。将事件的简要情况在24小时内以书面材料向市疾控中心初次报告,5日内向市疾控中心阶段报告,10内向市疾控中心报总结报告。 4、发生疑似食物中毒或食物中毒人数在20-30人的,疾控中心立即组织专业人员进 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立即报告当地卫生局,同时电话报告市疾控中心。将事件的简要 情况在8小时内以书面材料向市疾控中心初次报告,3日内向市疾控中心阶段报告,10日内向市疾控中心报总结报告。 5、发生疑似食物中毒或食物中毒人数在30人以上的,立即向当地卫生局报告,同 时疾控中心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同时电话报告市疾控中心,2小时内在网上进行直报,在6小时内将事件的简要情况以书面材料向市疾控中心初次报告,以后 每日上午九点以前将前一天的情况汇总,向市疾控中心进行进展报告,10日内向市疾控中心报总结报告。 6、凡列为《四川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实施办法》中的“重大、特大食物中 毒事件”的报告,按本预案30人以上事件的要求实施。 7、食物中毒事故报告内容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单位、地址、中毒人数、简要经过、 可疑食物、初步原因分析等有关内容。 (二)现场调查 1、向救治医务人员了解情况,尽快作出初步诊断,协助抢救病人。 2、根据初步诊断收集各种样品,包括可疑中毒食品、病人呕吐物、排泄物、病人的 大便或肛拭,必要时采集病人的血、尿等样品。 3、对病人和共同就餐者进行个案调查,了解可疑中毒病人的发病人数、发病时间、 就诊时间、临床症状、体征以及临床诊断、抢救治疗情况;了解可疑中毒病人发病前48小时以内的就餐情况及特殊情况下48小时以外的可疑食谱和餐次以及共同就餐人员的发 病情况,注意了解同一时间病人与非病人的不同餐次和食物,填写个案调查表。 4、调查了解可疑中毒食物的生产经营过程以场所的卫生状况、生产加工人员的健康 状况。 (三)1、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造成食物中毒事故的食品或者有证 据证明可能导致食物中毒事故的食品可以采取下列临时控制措施: (一)封存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 (二)封存被污染的食品用工具及用具,并责令进行清洗消毒。 为控制食物中毒事故扩散,责令食品生产经营者收回已售出的 造成食物中毒的食品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 经检验,属于被污染的食品,予以销毁或监督销毁;未被污染的食品,予以解封。 2、 造成食物中毒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导致食物中毒 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发生食 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单位应当采取下列相应措施: - 59 - (一)立即停止其生产经营活动,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二)协助卫生机构救治病人; (三)保留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 场; (四)配合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调查,按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 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 五、行政责任 1、对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未及时上报或隐瞒不报的单位和个人,由区级 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 直接责任人员由卫生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依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 2、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在调查处理食 物中毒事故时,对造成严重 食物中毒事故构成犯罪的或者有投毒等犯罪嫌疑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 60 - 附件20 为确保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保证意外情况发生时,及时处臵、避免扩散,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消毒技术规范》,特制订本预案。 一、预防措施: 1、成立生物安全应急小组,明确分工、责任落实、定期督查。 2、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得到与完成工作相关的足够有效的培训。 3、对意外事故能够提供包括首次协助或治疗处理的措施,并足以应付紧急情况。 有意外事故的记录系统。 二、处理原则: (一)在出现容器的破损、泄露,危险物质意外吸入、暴露于传染物质、潜在危险 物质释放、设备出现故障以及发生水、电、地震等自然灾害时,应按以下原则处理: 1、采取紧急个人处理,并立即处理污染工作台面,报告相关领导。 2、生物安全应急小组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进一步的处理意见,包括是否必要组织紧急 疏散;是否必要采取进一步的医疗处理等;对需处理的人员应保存其医疗记录。 3、有特定实验室人员对实验室环境进行净化处理,并调查事故原因。 4、对受污染人进行治疗,并进行临床评价。 5、生物安全应急小组对环境进行安全评价,经批准后,实验室人员方可进入。 6、做好对事故情况登记记录。 (二)意外情况处理: 未造成人生伤害的一般意外造成可能造成实验室污染,但未造成人生伤害的一般实 验室事故,由实验室负责人处理。实验过程中,由于感染性样本溢出、溅落,造成操作 台或地面的污染,或细胞培养物容器破损等,应立即喷洒消毒液,覆以浸透消毒液的纸 巾,并报告实验室负责人。待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对污染的物品进行清理。清理后的 物品,高压灭菌。实验室负责人应指导这些处理行动,并检查处理效果,记录事故过程 和处理经过。 可能造成气溶胶污染的实验室事故。 如发生压力(包括正压和负压)容器或管道爆裂、离心机事故等可能造成气溶胶污 染的实验室事故,应立即关闭实验室,用消毒液喷雾和紫外线照射污染的区域,24小时后再进行终末消毒。实验室负责人除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外,应向上级部门报告记录事故 过程和处理经过。 实验室意外损伤 (1)、实验室工作人员没有操作强毒毒株或细胞培养物时,在实验室受到意外损伤 (如割伤、烧伤、烫伤等)以及在实验室内晕倒或发生身体严重不适,由实验室负责人 组织相关人员对受到伤害的人员立即疏出现场,脱去被污染的衣物,组织急救治疗,用 - 61 - 消毒液清洗未破损的皮肤表面,伤口用碘酒、酒精消毒,眼睛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并 清除造成伤害的原因。实验室在经过整理,消除了造成伤害的故障后,可以重新投入运 行。并记录事故过程和处理经过。 (2)、伤害事故可能导致强毒毒株或细胞培养物的感染,如操作过程中发生培养物 或污染物溅落在身体表面、意外接种等情况,实验室负责人应向上级部门报告,对受伤 害者进行隔离观察,记录事故过程和处理经过。 三、疑似感染: 工作人员进行强毒毒株或细胞培养物操作后,怀疑感染,应立即向上级部门报告, 按有关规定隔离观察治疗。 1、停电 如遇停电等紧急情况,立即停止一切操作,尽快处臵好实验物品,作好消毒工作, 退出实验室。 2、火灾 如遇实验室起火,可以扑灭时,立即使用灭火器灭火,火势蔓延时,紧急撤离,拨 打火警电话请求援助。 四、事故的评估和改进 下列情况均视为实验室安全事故:不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要求或粗心大意造成或可能 造成实验室污染,但未造成人身伤害;可能造成了实验室气溶胶污染;在实验室内受到 意外伤害;伤害事故可能导致被强毒毒株或细胞培养物感染等。由生物安全应急小组对 安全事故进行评估。提出处理和改进意见后,并由实验室负责人负责督促处理意见和改 进措施的落实。 评估和改进程序参照质量体系中不符合检测工作的控制程序和纠正措施程序进行。 组 长:胡云 副组长:任山 陈明慧 支洋英 魏正东 成 员:延建国、苟锡斌、叶支建、周晓锋、甘华蓉、董微兵 - 62 - 附件21 一、目的 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急性职业中毒,查明引起急性职业病和中毒的原因, 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减轻职业中毒危害事故造成的损害,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二、法律法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2、《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 3、《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 三、预案启动的条件: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接到卫生行政部门的指令或要求时, 即启动本预案。 四、组织机构与职责 1、中心主任胡云任应急小组组长,副组长支洋英、任山、魏正东,成员延建国、苟 锡彬、李健、卜新勇、陈启友、代港。 2、成立职业流行病学调查、检测检验、后勤保障、健康检查四个专业工作小组,各 工作组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完成好本职任务。 3、工作组人员组成与职责 ? 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组: 组成:由卫生二科人员组成,卜新勇任组长。 职责:a、 进入现场了解事故发生的各个环节(时间、地点、人物、过程); b、了解中毒人员的临床症状、体征,综合判断引起中毒的物质,为救治中毒人员提 供依据; c 、分析事故发生原因; d、事故危害程度调查,了解中毒人数及其病伤程度及预后; e、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控制职业病危害,防止事故再次发生的对策建议。 ? 检测检验组: 组成:由公共卫生科和理化检验科人员组成,由 苟锡彬任组长。 职责:a、 对发生急性职业中毒作业环境职业性有毒物质进行定点、采样、检测、 检验和危害识别; b、查明可能导致急性职业中毒的物质,作出检验报告。 ? 健康检查组: 组成:由疾控中心附属医院人员组成,由李健任组长。 职责:负责职业中毒人员以外其他接触人员的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 ? 后勤保障组: 组成:由办公室、综合科组成,由延建国任组长。 - 63 - 职责:负责交通工具、防护用品等的供应。 五、急性职业中毒的应急处理 1、接报:接报人接到职业中毒执行救援的指示或要求救援的报告时,接报人应做的 工作:问清报告人姓名、单位、部门、联系电话;问明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故单 位名称、事故原因、主要毒物;了解危害波及范围和程度及对救援的要求,并做好电话 记录。 2、通告:接到报告后,立即向疾控中心领导组汇报接报情况,并将基本情况通报职 业流行病学调查组、检测检验组、后勤保障组、健康检查组,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3、准备:接到通知后,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组要准备好《急性职业中毒流行病学调查 表》、《急性职业中毒个案调查表》;检测检验组要准备好现场采样仪器、检测仪器、化验 设备和仪器;后勤保障组要做好交通工具、防护用品等的准备工作;健康检查组要做好 体检仪器、试剂、人员到位的准备。 4、集结:中心领导组向上级部门报告情况的同时通知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组、检测检 验组在最短的时间内到指定的地点集结。 5、出发:清点人员、采样仪器、检测设备、防护用品后出发,途中电话与事故单位 事故处理领导组联系,随时报告行动情况。 6、报到:两组到达现场后,立即向事故处理领导组报到,以便了解情况,接受任务, 提出建议。 7、开展职业中毒调查: a、向事故单位有关人员详细了解中毒发生时的作业过程、人员数量、姓名、并要记 录。 b、根据化学物质的毒性及操作过程中产生的空气中的浓度、以及中毒人员的症状、 体征和临床的理化检验结果,判定中毒原因,确证中毒病例。 c、进行急性职业中毒流行病学调查,填写《急性职业中毒流行病学调查表》。 d、进行急性职业中毒个案调查,填写《急性职业中毒个案调查表》,由三名以上具 有资格执业医师签字。 e、撰写性职业中毒事故调查报告,提出防止事故再次发生的对策和建议,上报市卫 生行政部门和上级事故处理机构。 f、急性职业中毒的诊断原则:根据毒物接触史,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资料,中毒人 员的临床症状、体征和临床检验结果,排除其它疾病后综合判断。参见各类《职业病诊 断标准》 8、开展现场检测:检测检验组在对中毒现场了解后,根据监督抽查检测点的设臵原则进 行定点,按照《工作场所有害物质监测方法》进行采样和检测、检验。 a、采样点的设臵原则:(一)化学毒物或有害气体点的设臵:应选择代表性的工作 场所,在中毒人员活动的作业地点设点;不同危害因素因分别设检测点;检测点必须包 括浓度最高,接触时间最长的作业点,并应作为重点检测点;采样器位臵应设在劳动者 的呼吸带,一般距地面1.5米高度;当有气流影响时,一般应选在作业地点的下风侧或 - 64 - 回风侧;移动式作业点的采样监测位臵,应位于生产活动中有代表性的地点,或将采样 器架设于移动设备上;(二)物理因素点设臵:(1)高温:着重于干热型或湿热型及具开 放性火焰的作业场所设点,还需在室外同时设点比较;定向热辐射强度应对操作位人员 头、胸、大腿三个不同部位测定。(2)噪声:同车间(场所)各处A声级波动?3db,设1-3个测点;波动>3db则划分若干声级区,使每区声级波动?3db,在每区设1-3个点。 b、毒物检验方法:按照《工作场所有害物质监测方法》的要求,对中毒现场的有毒 物质作出种类(定性)、危害浓度/强度(定量)分析,并出具检验报告。 9、对接触人员健康体检或医学观察:接触人员健康检查项目按照卫生部《职业性健 康检查管理办法》规定执行;医学观察按照《职业病诊断标准》规定执行。 六、调查人员的防护 进入中毒现场的人员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加强个人防护,根据实际情况佩带防 毒面具或防护服装等防护用品。进入有刺激性气体环境的人员,要佩带个人防毒面具; 进入有窒息性气体环境的人员要佩带防毒面具和氧气;进入有易燃物质、气体环境的人 员要佩带防毒面具和氧气,身穿防火服装,必要时,依靠安检和消防人员进行工作;进 入高噪音环境的人员要佩带防噪音耳罩。 七、总结报告 1、急性中毒事故处理总结 2、职业卫生学调查报告 3、资料整理存档 - 65 - 附件22 1、目的 为及时有效地预防和处臵新都区辖区内由高温引发的中暑事件,指导和规范高温中 暑事件的卫生应急工作,保障社会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制定本预案。 2、组织机构 中心主任胡云任中暑事故应急小组组长,副组长支洋英、任山、魏正东,成员延建 国、苟锡彬、李健、卜新勇、陈启友、代港。 3、中暑的概念 中暑是指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 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症状的总称。 4、中暑的主要症状 4.1中暑先兆 中暑先兆(观察对象)是指在高温作业场所劳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昏、头痛、口渴、 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4.2轻症中暑 轻症中暑除中暑先兆的症状加重外,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表现, 体温升高至38.5?以上。 4.3重症中暑 重症中暑可分为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型,也可出现混合型。 热射病(包括日射病)亦称中暑性高热,其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高达 40?以上,疾病早期大量出汗,继之"无汗",可伴有皮肤干热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 热痉挛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好发于活动较多的四肢肌肉及腹肌 等,尤以腓肠肌为著。常呈对称性。时而发作,时而缓解。患者意识清,体温一般正常。 热衰竭起病迅速,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昏、头痛、多汗、口渴、恶心、呕吐,继而皮 肤湿冷、血压下降、心律紊乱、轻度脱水,体温稍高或正常。 5、中暑的预防 5.1 合理处理热源。改革工艺,减少热源,将强热源移出车间或安放在下风口。采 取隔热措施,将热源分开。 5.2 加强通风降温。自然通风,根据单位的情况,使热空气自然流出,冷空气自然 吹入。机械通风,采用风机,冷却处理,电风扇、空调等进行通风高温。 5.3 加强个人防护。根据作业环境特点,采用适当的防护用品和防护措施。 5.4 适当饮用含盐清凉饮料,以补充氯化纳和水分。 5.5 如果在阳光下作业,可适当避开中午强烈的日光。 5.6 发现自己或者别人出现中暑先兆,应立即脱离高温环境,在阴凉处休息并进食 - 66 - 冷饮。 6、中暑的现场救护 6.1 轻度中暑的救护:如果因热而感到头痛、乏力、口渴等时,应自行离开高温环 境到阴凉通风的地方适当休息,并饮用冷盐开水,冷水洗脸或吹电风扇等。 6.2中度中暑的救护:立即将其移到阴凉通风处平卧,解开衣服,用冷毛巾敷头部, 冷水擦身体,吹电风扇等方法降温。 6.3严重中暑的救护:如果是严重中暑,就要用冷水冲淋或在头、颈、腋下、大腿放 臵冰袋等迅速降温。 6.4如果中暑者能饮水。则让他喝冷盐水或其他清凉饮料,以补充水分和盐分。 6.5对病情较重者,应迅速转送医院作进一步的治疗。 7、疾控中心人员和车辆安排 由疫情值班人员组成应急处理小组,车辆由中心统一安排。 - 67 - 附件23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寄生虫病。据2007年全区血吸虫病调查统计,我区历史上有血吸虫病人17624人,历史钉螺面积10032377平方米,现有螺村41个,有螺社67个,有螺环境102处,现有螺面积238145平方米,目前我区未发现阳性钉螺和病原学检测血吸虫病人。为了有效控制血吸虫病的暴发流行, 加强对血吸虫病重大和突发疫情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保障全区人民群众的生命 与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确保一旦发生血吸虫病暴发流行和重大突发疫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控制和 扑灭疫情。 凡发生血吸虫病暴发流行和重大突发疫情,即启动本预案。 对于既往无疫情或已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的地区、发生本地感染的急性血吸虫病 例时,可参照本预案执行。 有关血吸虫病暴发流行的判定和血吸虫病急性感染病人诊断标准,参照《日本血吸 虫病诊断标准和处理》(GB15977)执行。 (一)急性血吸虫病 1、疑似病例标准 (1)发病前2周至3个月有疫水接触史。 (2)发热、肝脏肿大与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为主要特征,伴有肝区压痛、脾肿 大、咳嗽、腹胀及腹泻等。 2、临床诊断标准 (1)发病前2周至3个月有疫水接触史。 (2)发热、肝脏肿大与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为主要特征,伴有肝区压痛、脾肿 大、咳嗽、腹胀及腹泻等。 (3)环卵、血凝、酶标、胶乳等血清免疫反应阳性(环卵沉淀试验环沉率?3%及(或)间接血凝阳性且稀释度?1:10,酶标反应阳性,胶乳凝集试验阳性且稀释度?1:10)。 3、确诊病例标准 (1)发病前2周至3个月有疫水接触史。 (2)发热、肝脏肿大与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为主要特征,伴有肝区压痛、脾肿 大、咳嗽、腹胀及腹泻等。 (3)检查获血吸虫卵或毛蚴。 (二)暴发疫情标准 - 68 - 1、在原无疫情或已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的地区,发现感染性钉螺、血吸虫病 新感染或急性感染病例。 2、在血吸虫病流行区2周内连续发生2批血吸虫病急性感染病例,每批5人以上; 或在一处感染场所连续发生急性感染3人以上。 1、切实加强领导,做好组织协调工作 在发生血吸虫病暴发流行和重大突发疫情时,疫情发生地可根据疫情趋势和控制暴 发流行的需要,血防站成立以高贵彬为组长疫情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名单见附件1)。 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在区卫生局统一领导下,协调财政、农业、水利、宣传、教育、 公安、各镇、街道办事处公共卫生所,按照各自的职责与分工,及时安排落实疫情处理 所必须的人员、防治经费和各种预防、治疗和灭螺药物,确保各项预防与控制措施落到 实处。 领导小组下设流行病学调查组、查螺组、医疗组、后勤组保障组、健康教育组,副 组长王瑞富分管治疗组、健康教育组,副组长张惠分管流行病学调查组、查螺组、后勤 保障组各专业组要明确工作职责,增强工作责任心,加强协作,密切配合,确保圆满完 成工作。 2、加强疫情报告 当发现急性血吸虫病暴发流行或在既往无疫情地区发现首例当地感染的确诊病例 时,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和血防人员,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 法》及其《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以最快的通讯方式报告区卫生局。并应认真如实填 写“急性血吸虫病暴发疫情报告表”和“急性血吸虫病暴发流行病学调查表”,并及时 上报有关部门。 3、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 如发生急性血吸虫病暴发重大疫情,流行病学调查组应及时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掌握急性血吸虫病暴发的流行规律,查明传染来源、传播途径和疫情波及的范围,阐明 流行因素,为及时制定暴发疫情控制方案提供科学依据。调查方法主要有个案调查与暴 发调查两种。 (1) 对散发性急感病例开展个案调查,了解急性感染患者的发病原因及疫源地现况, 以便控制疫情蔓延,积累资料,作为当地流行病学分析的基础。调查内容包括一般项目、 临床项目、防治措施、调查时间和调查者签名等。 (2)暴发疫情调查主要用于群体急性感染,目的是确定暴发的原因,防止再感染。调 查内容包括疫点范围内查病、钉螺和感染性螺调查、尾蚴调查、疫水接触调查、病例个 案调查及相关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调查。综合分析急感暴发的影响因素,制定系统的 治理方案。暴发疫情调查结果应及时报告上级区卫生局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控制血吸虫病暴发疫情的措施 - 69 - (1)出现急性血吸虫病暴发流行时,血防站应立即组织医疗组,深入疫区进行救治。 对发现的所有急性血吸虫病感染病人,应按“血吸虫病防治手册”规定的治疗方案及时 予以治疗,防止误诊。 (2)对有疫水接触史的疑似病人,要按照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认真做 好血吸虫病急性感染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工作。在未发生急性感染症状以前进行早期治疗, 防止急性血吸虫病发生。早期治疗的时间应在首次接触疫水4周左右进行,吡喹酮顿服剂量为40?/?体重。 (3)在发生急性血吸虫病暴发疫情的地方,对居民居住地周围有螺水域和滩地等易 感地带进行药物灭螺、灭蚴,建立安全生产作业区和生活防护带。有条件时,可在紧靠 居民生活区的螺点,特别是有阳性钉螺分布的地区,彻底改造钉螺孳生环境,消灭钉螺。 (4)加强对居民临时居住地的饮用水卫生处理,每50kg饮用水加漂白精0.5g或漂白粉1g进行处理,30分钟后可以饮用。居民居住地附近有钉螺分布的小水域和滩地可用 23氯硝柳胺进行处理,杀灭尾蚴和钉螺。喷洒剂量为2-3g/m;浸杀剂量为2-3g/m水体。 (5)大力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群众的防病意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各种宣传形式, 在疫区迅速开展急性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群众加强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养 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提倡安全用水,不在有螺水域进行洗衣、游泳、戏水、捕鱼捞虾 等生产、生活活动。因生产、生活和抢险救灾必须接触疫水时,要在接触疫水前对身体 的暴露部位涂上防护剂。 五、疫情控制效果评价 疫情控制期间,在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检测的基础上,动态分析疫情的发展趋势 和防治措施的实施效果。 暴发疫情控制后,要注意加强疫区的螺情、病情监测。根据监测结果,采取针对性 的防治措施,并将疫情发生后的血吸虫病疫情变化及时上报卫生局。 附件1、血吸虫病重大疫情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附件2、血吸虫病重大疫情处理应急队成员名单 - 70 - 组 长:高贵彬 站长 副组长:王瑞富 副站长 张 惠 副站长 成 员:刘学蓉 办公室主任 姚 浩 预防科科长 廖信昌 预防科副科长 张富明 大门诊主任 肖 洒 门诊部副主任 余小玲 医务科副科长 陈 燕 护士长 叶久良 总务科副科长 - 71 - 一、医疗组: 队长:张富明 成员:朱 品 肖 洒 吴 静 陈 燕 杨道琴 孙朝权 褚德文 张训蓉 周 蓉 曾雪梅 黄 兴建 二、流行病学调查组: 队长:姚 浩 成员:古仲福 黎秀芬 裴 晓 朱良玉 徐丛燕 杨先群 黄瑜清 谢万俊 林 丽 三、查灭螺组; 队长:廖信昌 成员:文永和 何功亮 杨运杰 莫志勇 李勇 四、健康教育组: 队长:余小玲 成员:曾令琼 游 娟 五:后勤保障组: 队长:刘学蓉 成员:叶久良 李 君 卿三华 - 72 - 附件24 一、总则 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臵安全和防护条例》及《放射诊疗管理规定》(以下简 称《规定》)的要求, 为使我单位一旦发生放射诊疗事件时,能迅速采取必要和有效的应 急响应行动,保护工作人员及公众及环境的安全,提高突发放射事故的应急能力,特制 定本应急预案。 二、放射事件应急处理机构与职责 (一)、调整放射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组织、开展放射事件的应急处理救援工作, 领导小组组成如下: 组长:胡云 成员:支洋英 任山 李健 任礼 陈启友 代港 郑吉昌 应急处理电话:83978308 (二)、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职责 1、定期组织对放射诊疗场所、设备和人员进行放射防护情况进行自查和监测,发现 事故隐患及时上报至中心办公室并落实整改措施。 2、发生人员受超剂量照射事故,应启动本预案。 3、事故发生后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放射性事故应急处理。 4、负责向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告事故情况。 5、负责放射性事故应急处理具体方案的研究确定和组织实施工作。 6、放射事故中人员受照时,要通过个人剂量计或其它工具、方法迅速估算受照人员 的受照剂量。 7、负责迅速安臵受照人员就医,组织控制区内人员的撤离工作,并及时控制事故影 响,防止事故的扩大蔓延。 三、放射性事故应急救援应遵循的原则 (一)、迅速报告原则。 (二)、主动抢救原则。 (三)、生命第一的原则。 (四)、科学施救,控制危险源,防止事故扩大的原则。 (五)、保护现场,收集证据原则。 四、放射性事故应急处理程序 (一)、事故发生,当事人应立即通知工作场所的工作人员离开,并及时上报卫生 - 73 - 行政部门。上报电话:83972431 (二)、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召集专业人员,根据具体情况迅速制定事故处理方案。 (三)、事故处理必须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在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和卫生防护人 员的参与下进行。未取得防护检测人员的不得允许进入事故区。 (四)、人员救治:事故受照人员立即送四川华西第四医院。 (五)、各种事故处理以后,必须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讨论,分析事故发生原因,从 中吸取经验教训,采取措施防止类似事故重复发生。凡严重或重大的事故,应向上级主 管部门报告。 - 74 - 附件25 为有效应对甲型H1N1流感流行,充分做好流行发生时的应急处臵工作,特制定在应 急接种甲型流感疫苗时,发生(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臵预案。 大多数接种对象在接种疫苗后均能获得抗感染的有益免疫反应。但是,作为免疫预 防制剂,对机体来说,是一种异体大分子物质,且疫苗含有添加剂,所以一些接种对象 在获得免疫保护的同时,也会发生一些除正常免疫反应以外的其他不利于机体的反应。 在这些反应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也称之为疫苗接种副反应。另外疫苗接种后 也可能发生一些与疫苗反应无关的偶合病症,不属于疫苗接种副反应。为维护广大接种 对象的身体健康,根据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针对我区目前防控甲型H1N1 流感工作方案,特制定《新都区群体接种甲型流感疫苗预防接种反应应急处理预案》 一、落实责任 根据卫生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有关规定,成立新都区预防接种异常反 应调查诊断专家组,由区卫生局分管局长任组长,成员由区人民医院、区疾病预防控制 中心、区妇幼保健院等部门的流行病学、临床医学、药学等专家组成,负责全区甲型流 感疫苗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成专业技术队伍,负 责对在甲型流感疫苗应急接种中所发生(疑似)异常反应进行调查诊断处理。各镇卫生 院和其它接种点要成立相应的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调查处理小组,负责甲型流感疫苗群 体性预防接种反应的报告和初诊,并及时处理较轻的异常反应。各部门要互相配合、责 任落实,使群体性应急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和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的处臵工作 得以顺利完成。 二、工作职责 1、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接到预防接种反应报告后40分钟内到达现场,对接种反应的病因进行快速查找,给临床医师提供可靠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2、区人民医院负责群体性甲型H1N1流感疫苗预防接种反应的诊断、治疗。对事故 造成比较严重的预防接种反应,要在就近医疗单位及时进行救治,待病情稳定后再送至 区人民医院医治。。 3、对属于群体性心因性预防接种反应要就地进行治疗。如果发生预防接种群体性心 因性反应,要及时对有反应和无反应的儿童进行隔离,妇幼保健院负责对儿童的心理进 行调理以及儿童家长的安慰工作。 4、在处理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同时,要取得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必要时 请当地政府有关部门配合,及时完成其处臵工作。 三、处臵流程 1、接种单位对甲型流感疫苗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要建立监测机制,发现(疑似) 预防接种反应立即开展救治;做好登记;填写好疑似异常反应个案报告卡(附表1),并 在24小时内向区疾控中心报告。在病例痊愈后及时填写好疑似异常反应个案调查表(附 表2)。个案报告卡和个案调查表一式两份,一份留接种单位;一份留区疾控中心。 2、区疾控中心接到报告后40分钟内到达现场诊断和处臵。及时由负责信息管理人 员将上述报告卡和个案调查表录入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 3、接种单位、医疗机构极其医务人员,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反应引起的群体性反 应或严重病例后,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区卫生局、区药监局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 75 - 群体性反应要填写群体性疑似异常反应登记表(附表3) 4、区卫生局和区疾控中心接到预防接种反应引起的死亡病例、群体性反应、严重事 故报告经初步调查和核实后,立即向市政府和市卫生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和市疾 控中心报告。 二00八年七月十六日 - 76 - - 77 - 附表2 1 县国标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发生年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编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性别 1男 2女 ? 6 出生日期 ______年____月____日 ??/??/?? 7 年龄 ______周岁______月龄 ??/?? 8 职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现住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联系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监护人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发生时间 __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时____分 ??/??/?? ??/?? 2 就诊时间 __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时____分 ??/??/?? ??/?? 3 就诊单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报告时间 __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时____分 ??/??/?? ??/?? 5 报告单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报告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临床经过(包括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和治疗等) 2 初步临床诊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是否住院 1是 2否 ? 如果是,医院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病历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住院日期 ______年____月____日 ??/??/?? 出院日期 ______年____月____日 ??/??/?? 4 病人转归 1治愈 2好转 3后遗症 4死亡 5 不详 ? 如死亡,死亡时间 __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时____分 ??/??/?? ??/?? 病理解剖 1是 2否 ? 解剖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接种前患病史 1有 2无 3不详 ? 如有,疾病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接种前精神状况 1活泼 2萎靡 3忧郁 4紧张 ? 5恐惧 6其它__________ 3 接种前过敏史 1有 2无 ? 如有,过敏物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家庭成员中有无遗传病/传染病/精神病/癫痫/过敏/惊厥等 1有 2无 3不详 ? 如有,疾病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既往接种疫苗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既往发生异常反应 1有 2无 ? 3 如有异常反应, 反应发生日期 ______年____月____日 ??/??/?? 接种疫苗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临床诊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诊断单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疫苗1 疫苗2 疫苗3 疫苗4 - 78 - 1 疫苗名称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 规格(剂/支.粒)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 生产企业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 批号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5 有效日期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6 来源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7 接种剂量(ml.粒)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8 接种剂次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9 接种时间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0 接种途径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1 接种部位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2 疫苗外观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3保存容器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4 保存温度(?)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5 有无批签发合格证书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6 疫苗是否送检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7 送检日期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8 检定单位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9 检定结果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疫苗1 疫苗2 疫苗3 疫苗4 1 稀释液名称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 规格(ml/支)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 生产企业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 批号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5 有效日期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6来源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7 稀释液外观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8 保存容器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9 保存温度(?)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疫苗1 疫苗2 疫苗3 疫苗4 1注射器名称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 注射器类型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 规格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 生产企业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5 批号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6 有效日期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7 来源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8 一支注射器接种人数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9 消毒方式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疫苗1 疫苗2 疫苗3 疫苗4 1 接种人员姓名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 性别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 年龄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79 - 4 工作单位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5 何时从事预防接种工作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6 是否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7有无预防接种培训合格证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8 最近接受培训时间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9 接种地点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0接种操作程序是否正确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 接种同批次疫苗其他人群的发病情况 2 当地类似症状疾病的发病情况 1 调查组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异常反应诊断小组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最终临床诊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反应分类 1一般反应 2异常反应 3疫苗质量事故 4 实施差错事故 5偶合症 6 心因性反应 ? 7不明原因 8待定 5 反应与可疑疫苗的因果关联程度 1肯定 2极可能 3 很可能 4 可能 5 不太可能 6 无关 7 不能分类 8 待定 6 是否为群体性反应 1是 2否 ? 群体性反应编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调查单位(公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查人员(签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查日期 ______年____月____日 ??/??/?? - 80 - 附表3 - 81 - 附件26 大多数接种对象在接种疫苗后均能获得抗感染的有益免疫反应。但是,作为免疫预 防制剂对机体来说,是一种异体大分子物质,且疫苗含有添加剂,所以一些接种对象在 获得免疫保护的同时,也会发生一些除正常免疫反应以外的其他不利于机体的反应。在 这些反应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称之为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疫苗接种后也可能 发生一些与疫苗反应无关的偶合病症,不属于疫苗接种不良反应。为维护广大接种对象 的身体健康,根据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针对我区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工 作部署,特制定《新都区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处臵预案》 一、落实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60号令 第三章 第十一条》有关规定,成立新都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由区卫生局分管局长任组长,成员由区疾病预防控 制中心、区人民医院、区妇幼保健院等部门的流行病学、临床医学、药学等专家组成, 负责全区预防接种不良反应调查诊断。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成专业技术队伍,负责对 疫苗接种中所发生(疑似)异常反应进行调查诊断处理。各镇卫生院和其它接种点要成 立相应的预防接种不良反应调查处理小组,负责疫苗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报告和初诊, 并及时处理一般较轻的不良反应。各部门要互相配合、责任落实,使疫苗和预防接种(疑 似)异常反应的处臵工作得以顺利完成。 二、工作职责 1、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接到预防接种反应报告后40分钟内到达现场,对接种反应的病因进行快速查找,给临床医师提供可靠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2、区人民医院负责疫苗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诊断、治疗。对接种事故等原因造成比 较严重的(疑似)预防接种不良反应,要立即在就近医疗单位进行救治,待病情稳定后 再送至区人民医院医治。 3、对属于群体性心因性预防接种反应要就地进行治疗。如果发生预防接种群体性心 因性反应,要及时对有反应和无反应的儿童进行隔离,妇幼保健院负责对儿童的心理进 行调理以及儿童家长的安慰工作。 4、在处理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同时,要取得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必要时 请当地政府有关部门配合,及时完成其处臵工作。 三、处臵流程 1、接种单位要建立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监测机制,每月上报疑似异常反应监测报表(附 表1)。 2、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反应立即开展救治;做好登记;填写好疑似异常反应个案 报告卡(附表2),并在24小时内向区疾控中心报告。 3、在病例痊愈后及时填写好疑似异常反应个案调查表(附表3)。个案报告卡和个案 调查表一式两份,一份留接种单位;一份留区疾控中心。 4、区疾控中心接到报告后40分钟内到达现场诊断和处臵。及时由负责信息管理人 员将上述报告卡和个案调查表录入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 5、接种单位、医疗机构极其医务人员,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反应引起的群体性反 应或严重病例后,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区卫生局、区药监局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 82 - 同时群体性反应要填写群体性疑似异常反应登记表(附表4)。 6、区卫生局和区疾控中心接到预防接种反应引起的死亡病例、群体性反应和严重事 故报告后,经初步调查和核实,再向市政府和市卫生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和市疾 控中心报告。 二00八年六月十一日 - 83 - 附表1: 年 月 实际记录/ 本 月 发 现 及时上报 应作 轻度或中度 疑似预记录 一般反应 防接种 较重的一般反应 异常反 应 异常反应 应 上 偶合症 报 事故 群体性或聚集性反应 填表说明:1、轻度或中度一般反应是指发热?38.5?、红肿浸润?2.5cm、轻微过敏或轻微皮疹、卡介苗接种引起的疤痕反应等在就诊时可以明确诊断的反应;2、较重的一般反应是指发热>38.5?或红肿浸润?2.6 cm的反应; 报告单位(公章): 报告人: 报告时间: - 84 - - 85 - 附表3 1 县国标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发生年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编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性别 1男 2女 ? 6 出生日期 ______年____月____日 ??/??/?? 7 年龄 ______周岁______月龄 ??/?? 8 职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现住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联系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监护人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发生时间 __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时____分 ??/??/?? ??/?? 2 就诊时间 __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时____分 ??/??/?? ??/?? 3 就诊单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报告时间 __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时____分 ??/??/?? ??/?? 5 报告单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报告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临床经过(包括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和治疗等) 2 初步临床诊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是否住院 1是 2否 ? 如果是,医院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病历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住院日期 ______年____月____日 ??/??/?? 出院日期 ______年____月____日 ??/??/?? 4 病人转归 1治愈 2好转 3后遗症 4死亡 5 不详 ? 如死亡,死亡时间 __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时____分 ??/??/?? ??/?? 病理解剖 1是 2否 ? 解剖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接种前患病史 1有 2无 3不详 ? 如有,疾病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接种前精神状况 1活泼 2萎靡 3忧郁 4紧张 ? 5恐惧 6其它__________ 3 接种前过敏史 1有 2无 ? 如有,过敏物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家庭成员中有无遗传病/传染病/精神病/癫痫/过敏/惊厥等 1有 2无 3不详 ? 如有,疾病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既往接种疫苗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既往发生异常反应 1有 2无 ? 3 如有异常反应, 反应发生日期 ______年____月____日 ??/??/?? 接种疫苗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临床诊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诊断单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6 - 疫苗1 疫苗2 疫苗3 疫苗4 1 疫苗名称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 规格(剂/支.粒)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 生产企业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 批号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5 有效日期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6 来源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7 接种剂量(ml.粒)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8 接种剂次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9 接种时间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0 接种途径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1 接种部位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2 疫苗外观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3保存容器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4 保存温度(?)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5 有无批签发合格证书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6 疫苗是否送检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7 送检日期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8 检定单位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9 检定结果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疫苗1 疫苗2 疫苗3 疫苗4 1 稀释液名称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 规格(ml/支)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 生产企业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 批号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5 有效日期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6来源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7 稀释液外观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8 保存容器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9 保存温度(?)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疫苗1 疫苗2 疫苗3 疫苗4 1注射器名称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 注射器类型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 规格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 生产企业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5 批号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6 有效日期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7 来源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8 一支注射器接种人数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9 消毒方式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疫苗1 疫苗2 疫苗3 疫苗4 - 87 - 1 接种人员姓名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 性别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 年龄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 工作单位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5 何时从事预防接种工作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6 是否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7有无预防接种培训合格证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8 最近接受培训时间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9 接种地点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0接种操作程序是否正确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 接种同批次疫苗其他人群的发病情况 2 当地类似症状疾病的发病情况 1 调查组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异常反应诊断小组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最终临床诊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反应分类 1一般反应 2异常反应 3疫苗质量事故 4 实施差错事故 5偶合症 6 心因性反应 ? 7不明原因 8待定 5 反应与可疑疫苗的因果关联程度 1肯定 2极可能 3 很可能 4 可能 5 不太可能 6 无关 7 不能分类 8 待定 6 是否为群体性反应 1是 2否 ? 群体性反应编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调查单位(公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查人员(签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查日期 ______年____月____日 ??/??/?? - 88 - 附表4 - 89 -
/
本文档为【新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