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要点总结

2017-09-30 28页 doc 68KB 651阅读

用户头像

is_568035

暂无简介

举报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要点总结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要点总结 导论 社会注意革命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一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新型经济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区别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最本质的特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表现形式之一,是社会主义本生固有的价值的规定性在社会经济关系上的体现,其内容和特征涵盖整个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 关于社会主义的...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要点总结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要点总结 导论 社会注意革命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建立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一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新型经济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区别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最本质的特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表现形式之一,是社会主义本生固有的价值的规定性在社会经济关系上的体现,其内容和特征涵盖整个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 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以及各个发展阶段社会注意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中国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的,中国共产党一直没有放弃探索一种适应我国国情和生产力状况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这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从 1978 年开始,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我国进行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济体制改革在各个领域的深入推进,促进了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突破、创新和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进行的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全面的制度创新,实现这场伟大的历史变革需要有深入彻底的理论创新。 21 世纪中国经济的改革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需要有适应中国国情、结识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的经济学。社会注意市场经济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在当代实践中新的理论发展,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本书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 商品和货币 知识要点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价值量的规定 货币的起源、本质、职能 价值规律 劳动价值论的深化 小结 1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经济是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社会劳动分工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2 、商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或属性就是它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不反映社会生产关系。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关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不是使用价值或供求关系,而是它们内在的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二因素的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解决。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3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生产不同商品的劳动复杂程度是不同的,在商品交换中,复杂劳动折合成倍加的简单劳动。商品的价值量和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成正比,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 、商品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中,这个条件是( 1 )社会分工;( 2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社会分工决定者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社会性;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直接是私人的,具有私人性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 、值形式逐渐发展成为货币形式。货币本质上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在这两种职能的基础上,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货币自身的发展源流,除了上述货币职能的发展外,还有一条是货币形式的演变。从货币形式看,迄今为止,大致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几个阶段。在贵金属货币流通与纸币流通两种条件下,货币数量与商品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纸币等符号货币充当流通手段条件下的现象。 6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其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等价交换。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是:自发地调节社会的劳动在各部门分配的比例;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社会生产力发展;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7 、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研究和认识。( 1 )要拓展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的认识。“总体工人”创造价值。“总体工人”的范围不断扩大,知识劳动、服务劳动、管理劳动和交易过程中的劳动同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一样,都是社会总体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要拓展创造价值的领域。创造精神财富的劳动也同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一样,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因此要向非物质生产领域拓展。( 3 )正确认识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价值的创造不是孤立地进行的,总是与财富的创造过程结合在一起的。但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又是不完全等同的:?在质上,只有劳动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才能创造出财富来;而价值是人类劳动的凝结(不包含任何自然物质)。?在量上,二者并不是同比例增长的: 财富的增长与生产力水平及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成正比;价值的增长不一定与财富的增长成正比。 本章相关题 辨析题 商品价值的变化必然引起价格的变化。 简答题 1 、商品的价值是什么决定的, 2 、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是什么,有哪些职能, 论述题 1 、试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 2 、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对于商品生产者有何重要意义 ? 第二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知识要点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先决条件 剩余价值的创造 资本的本质及分类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资本主义工资 小结 1 、本章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阐明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原理。首先从货币与资本的联系和区别入手,分析了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阐明矛盾集中表现在流通领域,解决矛盾的关键是资本家购买到劳动力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关键,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并在此基础上引出对马克思关于劳动力商品属性原理的再认识。 2 、在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原理基础上,认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而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就在价值形成过程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中。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当代剩余价值生产的新特点。通过以上分析,进一步揭示了资本的本质,按资本不同部分在资本增殖中的作用不同,马克思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充分重视资本主义特殊生产方式条件下的资本的研究基础上,还对资本的一般属性进行了探讨,还着重分析了人力资本这一资本的特殊形态。 3 、资本家为了提高剥削程度,榨取剩余价值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基本方法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随着科技革命深化,二战后,资本主义机械化生产逐渐向自动化生产过渡。在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条件下,资本家获得巨额剩余价值,按照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观点,它仍然是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在资本主义现实经济活动中,资本的本质和剩余价值的来源,又被工资现象所歪曲和掩盖了。 4 、通过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使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牢固确立起来。在马克思论述的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形式的基础上,对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工资制度、劳动组织形式、生产管理方法和劳动时间上的一些新变化以及资本主义工资变动趋势进行了分析,以便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剥削本质、资产阶级的策略改变和雇佣工人的地位等问题。最后就对待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不同观点进行简要述评,从而加深对马克思科学剩余价值理论的认识。 本章相关 简答 1、什么是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2 、简述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联系和区别。 3 、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 4 、为什么说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来源仍然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论述题 1 、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 2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 这种划分有何意义 ? 第三章 资本积累 知识要点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和分类 资本积累的本质、动因、影响因素 资本积聚和集中 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主义人口规律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历史和发展趋势 小结 1 、社会生产始终是一个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再生产过程。社会再生产按其内容来讲包括: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按其规模可划分为两种类型: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2 、分析资本主义再生产是有其特殊意义的,它能够揭示出一次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所不能发现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运动特点。 3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主要形式和特征是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又来源于剩余价值的转化,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的过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将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扩大生产规模以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更多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实质,反映了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客观要求。 4 、资本积累作为一种强制性的内在必然性,有其客观条件,其中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竞争规律作用则是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资本积累规模大小,还要受到若干因素的影响。 5 、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就是资本有机构成。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表现为不断提高的趋势。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以个别资本增大为前提,个别资本的增大有两种基本形式: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 6 、资本积累不断增进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从而形成相对过剩人口,这是失业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表现形式。而失业并非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定产物,它是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经济现象。 7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及其发生作用的结果,一方面造成了资产阶级的财富膨胀;另一方面又造成了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资本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是客观存在的。而作为一般意义的贫困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 8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首先经历了原始积累,这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小生产者和劳动者,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统治地位;然后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发展,从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形成、演变和尖锐化,最终使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这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总趋势。 本章相关 简答: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什么,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哪些, 论述 : 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 第四章 资本循环和周转 知识要点 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三种职能形式、三种循环形式 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 资本周转的时间及影响因素 资本周转速度及其意义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小结 1 、本章要阐明的是马克思关于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理论。资本循环和周转是个别资本运动的两种形式,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资本只有在不断运动中才能保值和增殖。 2 、资本循环分析考察的是资本运动中的形式变化和实现资本连续循环的条件。产业资本循环是资本从出发点又回到出发点的循环运动过程,它不仅是购买、生产、售卖三种阶段的统一,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而且还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为此,必须保持资本运动的并存性和继起性。资本运动的并存性和继起性是实现资本正常连续循环的不可缺少、不可分割的两个基本条件。 3 、资本周转分析考察的是资本运动的时间、速度及其资本周转速度对资本使用效果与增殖的影响。资本周转是从出发点又重新出发,不断重复的循环下去的一种周期性过程。资本周转速度与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与资本周转次数成正比。在周转时间的构成中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生产资本构成中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安排比例及各自的周转速度快慢都会影响资本周转速度。资本周转速度对资本占用量、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以及剩余价值的流通有重大影响,因此必须想方设法地加速资本的周转。 4 、本章阐述的资本循环和周转的基本原理,既适用于资本主义企业的经济运行,也适用于社会主义企业的运行,因此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章相关 论述 1 、试述资本周转的原理及其对加强社会主义企业资金周转的意义。 2 、产业资本顺利循环的条件是什么, 第五章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知识要点 社会总资本运动的特点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核心问题、理论前提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的条件及意义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的条件及意义 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原理。 经济危机的实质、再生产周期性 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过渡性 小结 1 、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 在价值上的补偿,在实物上的替换。 2 、研究总资本运动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把社会总产品从价值上分成三个部分, 把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 3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的基本条件: ?( v+m ) = ? c 派生的两个条件: ?( c+v+m ) = ? c + ? ?( c+v+m ) = ? (v+m) + ? (v+m)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的基本条件: ?( v+ ? v+m/x ) = ?( c+ ? c ) 派生的两个条件: ?( c+v+m ) = ? (c+ ? c) + ? (c+ ? c) ? (c+v+m) = ? (v+ ? v+m/x) + ? (v+ ? v+m/x) 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揭示了社会化生产按比例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4 、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并不意味着生产资料的生产可以脱离消费资料的发展而孤立发展。由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其他固有矛盾,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各种比例关系经常遭到破坏,只能通过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强制实现。 5 、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相对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具体表现为两组矛盾。( 1 )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2 )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固定资本的更新,只是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经济危机表明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过渡性。 本章相关 论述 1 、怎样理解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 2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什么, 第六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 知识要点 利润及利润率 利润平均化过程 生产价格 商业资本的形成 商业利润的本质 借贷资本的形成 借贷利息的实质 信用及其发展 银行的产生、作用、业务 股份公司的形成和意义 虚拟资本的产生和作用 资本主义地租 小结 1 、成本价格是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利润是企业产品的销售收入扣成本后的余额。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当把剩余价值看成全部预付资本产物的时候,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以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前提的。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反映的是资本的增殖程度。 2 、利润率的高低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各产业部门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资本周转速度快慢各异,因此利润率水平也各不相同,因此各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追求尽可能高的利润率,展开了以资本自由转移为特征的部门之间的竞争,竞争的结果最终导致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平均利润率形成后,各部门的资本家获得大致相等的利润,即平均利润。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平均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 3 、平均利润形成的过程,也是生产价格形成的过程。生产价格等于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的形成改变了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但并不违背价值规律。马克思的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揭示了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实质,也揭示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 4 、商业资本是专门从事商品销售的职能资本,是商品资本的独立化形态。其目的是为了获取商业利润,商业利润从本质上讲来源于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从量上来讲应等于平均利润。商业资本家可以通过加速商业资本周转以此降低商品销售价格,提高利润率。 5、借贷就是一种信用,借贷资本是生息资本的一种形式。借贷资本产生以后,平均利润就分割为利息和企业利润,利息取得了一种纯粹是由资本带来的而可以脱离生产活动的表象,即收入资本化的效应。 6、作为借贷资本的运动形式,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的发展奠定了信用制度的基础。银行在信用制度中发挥着核心的作用,银行在经营货币资本的过程中,产生了银行资本与银行利润,而信用货币的广泛使用,推动了银行体系的形成和信用制度的发展。 7 、信用具有多方面重要作用。信用制度是股份公司的基础,促成了股份制经济和证券市场的产生。在这样的前提下,有价证券作为一种可以买卖的资本商品,具有了自己的独立运动形式,具有了自己的价格,形成了虚拟资本。 8 、虚拟资本与实际资本之间存在着既统一又矛盾的关系,虚拟资本虽然以实际资本为基础,但它在质上和量上与实际资本都不同。虚拟资本一方面有利于货币资本的配置和提高社会经济的运行效率,促成了新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又导致了社会财富的虚拟化,容易引发泡沫经济和信用危机。 本章相关 辨析: 1、因为利润和剩余价值在量上相等,所以剩余价值率同利润率相等。 2、借贷资本就是银行资本。 简答: 商业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商业利润是怎样来的, 论述 1、平均利润是怎样形成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重要意义何在, 2、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和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 第七章 资本社会化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知识要点 竞争、生产集中、垄断的关系 金融资本的形成 金融寡头的统治 垄断利润的取得 垄断没有消灭竞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调控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小结 1 、竞争是指生产经营者或其他经济利益主体,为了取得有利的生产、销售等条件,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进行的角逐。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是不可回避的。竞争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完善,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作用。竞争是市场经济条件中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机制,竞争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2 、生产集中是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日益集中在少数大企业中,使生产规模扩大。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一是适应生产日益社会化的需求;二是竞争的必然结果。资本集中是竞争的结果,又因为科技进步和信用制度的完善而不断得到强化。当生产高度集中时,就必然会形成垄断,生产集中是垄断形成的物质基础。垄断就是独占,就是少数大企业或若干企业通过一定的形式联合起来独占生产和市场。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比较重要的垄断组织形式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 3 、生产规模愈大,需要的资本也愈来愈多,因此,生产集中必然要求资本的集中。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日益溶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型资本,这就是金 融资本。掌握这种庞大的金融资本的最大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 ( 又称财团 ) 就是金融寡头。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已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 4 、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来进行的。除了参与制之外,金融资本还可以通过发行有价证券、创办新企业、改组中小企业、组织各种垄断组织等办法来获取高额利润和实现垄断统治。金融寡头主要通过“人事联合”,对社会进行统治。 5 、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经济上的垄断地位所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垄断高额利润一般包括平均利润加垄断利润。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为了保证其获得垄断高额利润,凭借垄断地位所规定的商品价格。垄断价格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形式。 6 、垄断没有消灭竞争。这是因为:竞争是商品经济的“自然规律”;任何垄断都无法达到“ 纯粹的垄断”;为了争夺更大的市场,垄断组织之间也存在竞争。垄断竞争具有与自由竞争不同的特点。不管是过度竞争,还是垄断,都无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实践中,既要使竞争机制正常而有效地发挥作用,又能防止垄断的弊害,其关键是实现有效竞争。所谓有效竞争就是指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反垄断,保护、促进竞争,实现有效竞争,政府必须通过公共政策来规范竞争秩序,制约垄断的结构与行为。 7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垄断资本溶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这种溶合的客观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出来的形式也因政治经济条件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国有垄断资本和国私共有垄断资本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两种形式。但不论采取什么形式,其本质 ( 资本主义的性质 ) 都是相同的,即都是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的融合。 8 、发达国家之所以要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是因为市场调节具有局限性。表现在:市场调节难以解决外部性问题;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市场运行主体行为目标具有短视性;市场调节难以解决“公平”问题;市场调节不能解决社会再生产中的矛盾。国家调节经济的主要手段有:财政调节、金融调节、产业政策、收入调节、调节、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政策。 9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只不过是国家政权和垄断资本相融合,以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的一种经济形式,其实质仍是资本主义。 本章相关 简答: 1 、试论述垄断的产生。 2 、为什么垄断不能消除竞争, 分析题: 1.论述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 2.试述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各自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1.\[参考答案\] (1)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这四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具体表现在:第一,生产的性质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性质。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规模;第三,生产的内容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内容。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只有生产出一定的产品,才能谈得上分配、交换、消费。因此,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2)分配、交换、消费也不是消极的,而对生产有反作用:第一,它们既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如果生产出的产品不经过分配、交换、最终被消费的话,那就等于产品卖不出去,生产也将不能继续。第二,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交换和分配是中间环节,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消费,交换和分配是消费顺利进行的前提。第三,在现代社会消费的作用越显巨大,已经形成了卖方市场,顾客是上帝,能否符合消费者的偏好成为影响生产厂家盈亏与否的重要因素。 【思路点拨】 本题表面上是分析四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分析之后,实为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生产决定后面三者的性质、水平、结构和规模以及内容,后面三者又对前者具有反作用(分别分析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容易作答)。有这种清晰的思路,本题就不难作答了。 2.\[参考答案\] (1)经济制度是指,在一个社会中经法律确认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该社会上层建筑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因此,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又被称作这个社会的基本制度或基本经济制度,它规定着这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方向和基本性质。因此,经济制度在一个社会中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将一直贯穿于这个社会发展的始终,其质的规定性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一旦发生根本性改变或被废止,则意味着这个社会的社会形态发生了质的变化。 (2)经济体制是指,社会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经济组织形式和经济。它决定着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基础上应该怎样从事经济活动和在怎样的相互关系下从事经济活动,它反映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机制。经济体制本身不具有独立的社会制度属性,方式较为灵活,具体的经济运行方式会随着生产力状况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3)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关系: 第一,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建立的前提和基础,不存在脱离经济制度而孤立存在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存在形式,不存在脱离经济体制而存在的纯粹的经济制度。 第二,经济体制不仅受到经济制度的制约,而且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军事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如在战争中的国家往往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为战争服务。 第三,经济体制对经济制度有反作用。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对经济制度的完善和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相反,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体制则会阻碍经济制度的运行和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一定的经济制度确立以后,经济体制的选择及其变革就显得十分重要。 试述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各自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出大题的 【思路点拨】 可能性不大,即使考,也不以如此简单的方式出现,本题作为练习题出现在这里,主要是让考生搞清基本概念:什么是经济制度,什么是经济体制,二者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是为回答分析题和多项选择题作的基本准备。 09第一学期期末政经一 计算题: 某资本主义企业投入固定资产150万元,其中厂房120万元,使用期限30年。机器30万元,使用期限5年。投入流动资本50万元,周转时间3个月。该企业年产值270万元,每月工人工资总额5万元。运用上述资料计算: (1) 年预付资本周转速度是多少, (2) 剩余价值率是多少, (3)年剩余价值率多少, (1)1.5次 (3分) (2)100%(3分) (3)400%(4分) 辨析题: 1、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形态。 1、正确。(1分)(1)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2分) (2)超额剩余价值实际上是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必要劳动时间缩短, 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的结果。(2分) 2、失业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现象。 错误。(1分)(1)失业的概念(1分)(2)失业是市场经济国家存 在的一般经济现象,失业产生的五个原因(3分) 3、垄断产生,竞争就消失了。 错误。(1分)(1)垄断是在自由竟争的基础上产生的(1分)(2)垄 断产生后不能消除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原因四方面(3分) 简答题: 1、 如何理解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7分) (1)价值的含义(2分) (2)价值看不见,摸不清,要通过交换才能表现出来。(2分) (3)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3分) 2、 简述马克思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两大理论前提。(8分) (1)把社会总产品从价值上分成C+V+m三个部分;(4分) (2)从物质形式上,按其在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中最终胜任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与此相适应,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二部类。(4分) 六、 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述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根本条件。 (1)通过对商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的分析,说明货币与资本的区别。(4分)(2)资本总公式矛盾及其解决矛盾的先决条件(4分)(3)资本家只有在市场上购买一种具有特殊使用价值的商品。(2分)(4)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5分) 2、 试述职能资本家是如何瓜分剩余价值的, (1)职能资本的概念(2分)(2)职能资本家有按照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瓜分剩余价值。否则资本就会转移。(3分)(3)利润率平均化过程分析。(10分) 09第一学期期末政经二 计算题 某资本主义企业投入固定资产150万元,其中厂房120万元,使用期限30年。机器30万元,使用期限5年。投入流动资本50万元,周转时间3个月。该企业年产值270万元,每月工人工资总额5万元。运用上述资料计算: ?年预付资本周转速度是多少, ?剩余价值率是多少, ?年剩余价值率是多少, 简答题 1(简述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2(简述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联系和区别。 3(简述固定资本无形(精神)磨损及其形成原因。 4(简述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 论述题 1(试述为何劳动力成为商品使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根本条件。 2(试述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 3(试述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 答案: 计算:?1.05次/年 ?100% ?400% 简答: 1. 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受供求等因素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这并不违反价值规律。因为:(1)从较长时期来看,价格的上涨部分和下跌部分可以相互抵消,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2)商品的价格无论怎样波动,都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变动的。 2.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个别资本增大的两种形式,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由于资本积聚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即资本积累而实现的,它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而资本集中则是由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的,它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由于资本积聚要受到社会财富绝对增长速度的限制,它的增长速度比较缓慢,而资本集中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它可以使个别资本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大。 (2)联系:?资本积聚使个别资本的规模日益增大,它们可利用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打败众多的中小资本,从而加快资本集中的速度。?资本集中的结果,使资本规模迅速扩大,这就为采用先进技术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获得巨额剩余价值,从而加快了资本的积累和积聚。 3.固定资本的无形(或精神)磨损,是指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生产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引起固定资产无形磨损的主要原因有:?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固定资本价值降低;?出现新的效率更高的机器设备。 4.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也就转化为利润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同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它们表示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是用来表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程度的,是剥削率;而利润率只是表示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是资本的增殖率。?它们在量上是有区别的,剩余价值率比利润率要大。?剩余价值率表明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可变资本,而利润率却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似乎剩余价值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论述: 1. (1)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但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货币才转化为资本。 (2)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从形式上看,在资本总公式G—W—G′中,剩余价值表现为两个流通行为的结果,它似乎是在流通中产生的,这与价值规律等价交换的要求是相矛盾的。 (3)剩余价值既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产生,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货币所有者要使货币转化为资本,取得剩余价值,就必须在流通中即市场上找到一种特殊商品,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属性,它的使用能够创造出价值,并且能够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4)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和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买和卖形式上平等的欺骗性。 2.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1)?(v+m)=?C。这是基本的实现条件。这个条件表明,在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即第一部类向第二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必须与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相平衡;第二部类向第一部类提供的消费资料,必须与第一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相平衡。这样,全部社会总产品都可以实现。在这一基本实现条件的基础上,还可推导出两个派生的实现条件: (2)?(c+v+m)=?c+?c。这个条件反映了生产资料生产与社会再生产对生产资料需求的关系,要求第一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应该与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相平衡。 (3)?(c+v+m)=?(v+m)+?(v+m)。这个条件反映了消费资料生产与社会再生产对消费资料需求之间的关系,它要求第二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应与两大部类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保持平衡。 3. (1)c+v是取得是生产成本的形式。在c+v转化为生产成本后,剩余价值就被看作是全部耗费资本的产物。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就转化为利润。(5分) (2)由于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的不同,各部门的利润率有高有低,但现实生活中却是“等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说明存在着利润向平均利润的转化过程:?转化的原因——竞争和资本转移;?转化的具体过程;?平均利润形成后,各部门所获得的平均利润和它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出现差额。(10分) (3)在平均利润形成后,企业按生产价格、而非商品价值出售。(5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部分一 简答题: 1(试述国民收入再分配及其必要性。 2(简述扩张性财政政策及其意义。 3(简述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功能和意义。 4(简述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关系。 辨析题: 1(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失业率为零。 2(实现经济增长也就是实现了经济的发展。 题:结合所学知识或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下面是关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一组材料 材料1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总额、利润总额和税金总额及其在全国总计中的比重: 资料来源:《2004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9月版 材料2 集体经济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占到整个国民经济的1/3,占公有制经济的1/2,集体企业就业人数为14377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9.7%,其中,城镇集体单位从业人员1291万人,乡镇集体企业从业人员13086万人。 摘自《十六大辅导读本》 材料3 1997年后,我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一支重要力量。到2004年,累计登记个体工商户2325.98万户,注册资金5219.28亿元。私营企业发展得更快,截至2004年上半年,私营企业达344万户,比1997年的96.1万户增长2.5倍多;注册资本42164亿元,比1997年增长近7倍;产值20083亿元,比1997年增长3倍多;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0603 亿元,比1997年增长4.7倍。 摘自《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2月3日 材料4 2005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共三十六条,从放宽市场准入、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完善社会服务、维护合法权益等方面作出了详细的政策规定。随着这些政策的实施,2005年以来,非公有资本已开始较多地进入电力、铁路、民航、石油、城市公用设施等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经济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如何理解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2)结合材料2和材料3,说明如何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如何坚持和完善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论述题: 联系实际,谈谈你认为要使中国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微观基础,需要解决哪些主要问题, 答案要点: 一、简答题: 1、(1)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涵义(4分); (2)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原因(6分)。 ?控制社会收入差距拉大的需要; ?政府行使社会管理者职能的需要; ?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 ?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 ?建立社会保障基金和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 2、(1)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及其实现手段(6分);增加财政支出:增加政府采购、政府投资、补贴;减少财政收入:减税;关于国债政策 (2)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现实意义(4分)。扩张社会总需求;增强了投资者预期信心,对刺激投资起到一定作用。保持经济增长速度;创造就业岗位;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挤出效应;国债规模过大:赤字增加。 3、(1)社会保障制度的涵义及其内容(4分); (2)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6分)。 4、(1)经济制度的涵义(2分);是体现一个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基本制度,具有根本的质的规定性。 (2)经济体制的含义(3分);是借助于经济机制(Mechanism)实现资源配置的一整套经济系统,包括了组织和管理经济的一整套具体制度和形式,是基本经济制度的表现形式。不具有独立的社会或制度属性。在我国,经济体制的两个层次:?经济运行机制、资源配置手段;?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基础上形成的整个国民经济的组织管理制度。 (3)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区别与联系(5分)。 二者的区别:?在社会经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 ?在经济运动中的稳定程度不同; ?在社会制度属性上不同。 二者的联系:?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前提和基础; ?经济体制反作用于经济制度。 二、辨析题: 1、对(2分)。(1)就业的涵义(2分);(2)就业的基本分类(3分);(3)充分就业状态下,可能存在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3分) 2、错(2分)。(1)经济增长的涵义(2分);(2)经济发展的含义(3分);(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3分)。 三、材料题: (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只有公有制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数量的优势才有实际的经济意义,才能确保其自身优势。(7分) (2)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一是充分认识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二是在政策上要清除各类歧视性规定,在市场准人、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各种所有制经济同等待遇。三是在政治上要关心帮助,在参与政治生活方面应当一视同仁;四是要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 (6分) (3)根据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 制经济。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第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7分) 四、论述题:(二选一) 1、(1)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特征(5分) (2)产权界定是微观经济基础形成的基础和条件(5分) (3)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对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和分类改组;?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10分) 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收入分配领域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6分) (2)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必要性。(6分) (3)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及其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总原则。(8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部分二 简答题(本部分共四道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分配制度及其依据。 2(为何产权界定是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形成条件, 3(如何理解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及其关系。 4(简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意义。 辨析题: 1(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意味着政府将完全不再介入社会的经济运行。 2(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并且应当多样化。 材料题: 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切实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摘自:胡锦涛2005年2月19日讲话 结合材料请回答: (1)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2)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 (3)如何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论述题:(本部分共一题,每题20分,共20分): 联系实际,谈谈你认为我国为什么要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答案要点: 一、简答题: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特征(4分); (2)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6分)。 2、(1)产权界定的内涵及其内容(4分); (2)产权界定是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形成条件的原因(4分)。 3、(1)宏观调控的涵义及其基本目标。(3分) (2)宏观调控的具体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6分) (3)四大目标的不可兼得性。(1分) 4、(1)可持续发展的涵义(6分); (2)可持续发展的意义(4分); 二、辨析题: 1、错误(2分)。(1)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资源配置存在“市场失灵”(4分);(2)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及其内容(4分) 2、正确(2分)。(1)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的含义(3分);(2)所有制及其 实现形式的关系(2分);公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的原因(3分)。 三、材料题 (1)社会保障的涵义、功能(4分);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6分)。 (2)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社会保障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等方面组成。 (3)建立健全中国特色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途径。 四、论述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收入分配领域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6分) (2)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必要性。(6分) (3)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及其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总原则。(8分)
/
本文档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要点总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