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历史地位的评价问题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历史地位的评价问题

2017-09-01 18页 doc 40KB 87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9945

暂无简介

举报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历史地位的评价问题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历史地位的评价问题 太平天国资料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历史地位的评价问题 [摘 要]太平天国运动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1.起义是因清政府的黑暗统治造成,具有正义性。2.《资政新篇》是建设资本主义的纲领,它翻开了中国近代化的新页。3.太平天国运动加速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勃兴。4.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促使人们思想观念发生变化。5.太平天国促进了“科教兴邦”观念的萌发,影响深远。6.太平军在上海等地抗击英法侵略军的战斗,大大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否定。 ...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历史地位的评价问题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历史地位的 太平天国资料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历史地位的评价问题 [摘 要]太平天国运动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1.起义是因清政府的黑暗统治造成,具有正义性。2.《资政新篇》是建设资本主义的纲领,它翻开了中国近代化的新页。3.太平天国运动加速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勃兴。4.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促使人们思想观念发生变化。5.太平天国促进了“科教兴邦”观念的萌发,影响深远。6.太平军在上海等地抗击英法侵略军的战斗,大大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否定。 1851年1月11日,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爆发的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距今已有一个半世纪了。对于这段历史的研究,在过去的数十年岁月里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然而近年来,有一些论者对此次农民起义的积极影响却出现了诸多怀疑乃至全面否定的情况,提出了诸如太平天国起义之所以发生,纯系洪秀全因科场失意,遂铤而走险,假借传播上帝教之名聚众起事,其结果则对中国社会造成极大的破坏,以致“白流了许多鲜血,使中华民族大伤元气”之类的观点。对此,笔者认为,如何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问题,最好还是考察一下当时身历其事、持论公正人士的议论。而其中最合适的人选,当推中国最早的留学生容闳。 容闳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1855年学成回国。他了解中西情况,既与是时滞留于香港、1859年后担任天国军师的洪仁结下深厚友谊,又于1863年后同湘军统帅曾国藩建立僚属关系,成为曾氏办理洋务的得力助手。因此,容闳与互相对立的双方都有一定的联系,其所发议论就显得相当客观和公允。他于所著《西学东渐记》一书中叙述了自己与太平天国的交往和观感,以及对清政府腐朽统治的一些看法,属完全可信的第一手资料。本文即根据其中有关记载,归纳分析,作为立论的主要依据,不当之处,请方家批评指正为幸。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人类的历史是按照其自身运动的规律向前发展的,自非任何个人的意志和行动所能左右。因而太平天国运动的出现决非出诸洪秀全个人心志之所向的偶然性,而是国内外各种尖锐复杂的矛盾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其主要因素,约如下述: 第一,1840年至1842年的鸦片战争之后,庞大的战争费用,巨额的赔款,都转嫁到广大人民头上 (主要是农民),人民负担大大加重,民生益加凋敝。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这一切就造成了两个后果:旧 为了求得生存,就不得不税捐更重更难负担,此外又加上了新税捐”。处于水深火热状态下的农民群众, 进行反抗斗争。对此,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的太平军将领李秀成说:当时参加金田起义者,“俱是农夫之家,寒苦之家,积多结成聚众”。 第二,战后的鸦片走私更形猖獗,白银外流、银贵钱贱的问题益加严重。而受害最大者则为广大贫苦农民,以致人心惶恐,社会不安。 第三,五口通商之后,西方列强的商品恃不平等条约为护符,大量输入,无情地搜刮中国人民的财富。尤其是纺织品的倾销对中国传统的手工纺织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许多人因此失业。无数事实证明:参加太平军起义的队伍中就有不少是缺衣乏食的游民和失业者。 第四,政治腐败,刑罚淫滥。清代中叶,政府腐败趋于极点。各级官吏无不以敲诈勒索为能事,因拖欠钱粮捐税而被捕入狱者难以计数。然而有权有势者,尽管罪恶累累,却能逍遥法外。因此,即使像曾国藩这样的清廷高级官员也不得不承认:统治残酷、民生困苦、“钱粮难纳”、“冤狱太多”等因素,是造成民变迭起的重要原因。 水利失修,灾荒不绝,哀鸿遍野,饿殍载道。尽管如此,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仍然有增无减。鉴第五, 于民心不稳、形势严峻,咸丰帝于即位之初,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乃颁发上谕责成各省地方政府减轻捐税,允许缓交钱粮,“度几吾民于颠沛困苦之时,不致再受追呼迫切之累”,否则,“小民其何以堪”然而 第 1 页 共 8 页 太平天国资料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皇帝的上谕只是装点门面、欺骗人民的官样文章而已。因此,全国各地深受灾荒之苦的农民群众只能啸聚起义。马克思说,“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合成一个强大的革命”。这一“强大的革命”就是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运动,它是由无数小规模农民起义的涓涓细流汇聚而成的。这也就是太平军于起义之初能够迅速发展壮大,所向克捷的重要原因。 由上可知,19世纪中叶之后的清朝政府已经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空前规模的太平天国运动适于此时发生,绝非偶然现象,更非洪秀全个人之力。容闳说:“当时即无洪秀全,中国亦不免于革命”,并一再表示对此次起义的“同情”。他的话不仅道出了太平军起义的真正原因,而且充分肯定了它的正义性质。 二、太平天国运动的积极影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就是一场惊天动地为封建落后的古老中国带来无限生机的“风雷”。它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有着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 (一)太平天国运动促进了“新国家”观念的产生。历时1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荡涤了中国漫长封建社会的污泥浊水、守旧壁垒,使朝野上下不少有识之士从与世隔绝、夜郎自大的迷梦中惊醒,由是形成了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新潮。这主要是由于太平军起义一方面对封建社会的陈规陋习进行了很大的冲击,另一方面,则增加了中外商贸往来以及各个方面接触的机会,从而使人们对西方世界的许多事 从学习进而师法。这种变化虽是渐进的,但却是深物也渐次从毫无所知到有所了解,从新奇感到钦羡, ,积而久之,遂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变化,“新国家”的思想由是萌发而逐渐成熟。 刻的 反之,如果没有太平天国运动的话,仅仅是发生了两次鸦片战争,那么,整个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两千余年来形成的保守思想和种种痼疾将会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显而易见的是,以学习洋枪洋炮为开端的洋务运动将会向后推迟,许多先进的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传入时间亦将为之延缓,而整个国家将会因缺乏“源头活水”而在迷惘状态下继续停滞不前。所以,容闳说:“天假此役破坏中国顽固之积习,使全国人民皆由梦中惊觉,而有新国家之思想”。他在这里所说的“新国家”,是区别于腐朽愚昧的旧国家而言的。换言之,就是要效法泰西将封建落后的中国变成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中国。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近代以来,为了追求“新国家之思想”的实现,无数爱国的仁人志士为此作出了巨大的努力,甚至献出了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容闳进一步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之后,接踵而起的一连串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如甲午中日战争中爱国将士的英勇牺牲、1898年戊戌变法时期“六君子”的慷慨就义以及1905年同盟会成立揭橥建立民主国家的大旗,凡此等等,皆“足以证明预言之不谬矣”。 (二)出现了启迪后世、焕发时代异彩的《资政新篇》。太平天国于1853年颁布了著名的《天朝田亩》,1859年颁布了由干王洪仁撰写的《资政新篇》,这两部性质不同、内容各异的文献均由天王洪秀全批准刊刻颁行。它们反映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前期与后期的不同政治理想、不同的政策措施。《天朝田亩制度》既是旧式农民革命的最高政治纲领,又是鼓舞千千万万农民群众与封建统治阶级进行斗争的最有号召力的宣言书,也是太平天国所留下来的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但真正符合时代节拍、焕发时代异彩的文献当推《资政新篇》。洪仁在书中明确提出了要效法西方先进国家富国强兵的成功经验,“乘此有为之时,奋为中地倡”,使中国成为“东方之冠冕”,巍然屹立于东亚不致为“外邦欺”这一思想,可以说反映了那一时代的最强音。在政治方面,主张建立一个事权统一的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以便推行各项改革;要建立法制,主张以法治国,提出了“法法类”、“刑刑类”等具体内容;他还主张各地多办报纸(“新闻纸”),通过舆论来监督政府及各级官员,又根据舆论中所反映的民意作为政府施政的参考。在经济方面,则是不遗余力地学习西方列强的治国之道。例如:修铁路、造轮船“火(船”),不断精巧其技;奖励各种“器皿技艺”的创新、改进;保护科技发明的专利权;准许民间用新技术新设备开采金、银、铜、铁、盐等各项矿产,并依法保护其权益;兴办新式105教育,创立“学堂”,以培养各种人才;设立“医院”,以济疾苦;主张“兴银行”;制定与“番人并雄之法”,即开放市场自由竞争,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在“商战”中取胜,等等。 第 2 页 共 8 页 太平天国资料 《资政新篇》与《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最重要的两部文献,其中以《资政新篇》对后世的启迪更大、影响更深。它们之间的主要不同点有二:前者承认私有财产制度,而且奖励合法的收益;后者否定私有财产制度,要“物物归上主”(即政府),不许民户多留一鸡一犬,此其一。其二,前者顺应时代潮流,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后者则是农民的欧文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乌托邦思想。虽然由于处于战争时期,《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践,可是其中所蕴含的先进思想,则堪称中国近代化历程中最早的一枝报春花。因此,容闳赞扬洪仁及《资政新篇》:“凡欧洲各大强国所以富强之故,亦能知其秘钥之所在。” (三)太平天国运动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开始,严格地说,是从1861年后兴起的洋务运动为开端的。在此之前,林则徐、魏源等人虽有学习西方制造坚船利炮的思想,皆未能付诸实践。可是在此之后,在神州大地上就开始出现了由中国人自己经营的厂矿企业,开始用“蒸汽机”代替了“手推磨”。如众所知,不同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不同的社会性质。“蒸汽机”代表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手推磨”则代表了封建主义的生产方式。也就是说,从19世纪60年代起,中国社会就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因素。洋务运动是指以学习西方列强的近代科学技术、兴办工矿企业以及发展近代教育文化等为中心的富国强兵运动。其目的是要把封建落后的中国变成近代化的强大国家,故其实质乃是用资本主义的先进生产力取代早已不合时宜的封建落后的生产力的一次重大改革。这一改革之所以先由学习西方的军事科技入手,首先与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惨败,使得许多具有忧患意识的有识之士对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的强大威力有了深刻的认识有关。其次,在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进入相持阶段之后,清军与太平军双方都在谋求使用西方新式武器以便克敌制胜。可以说,如果没有太平天国运动,那么,促使中国迈入近代化进程的洋务运动,可能还要向后推迟一段时间。 1861年,曾国藩设立安庆军械所,试制西式枪炮弹药,后来还造了一艘小轮船,从而揭开了学习西方列强的洋务运动的序幕。1862年春,李鸿章率领淮军抵达上海后,目击英、法等国军队军容之盛、军械之利,不胜忧愤地说:“外国利器强兵,百倍中国,内则狎处辇毂之下,外则布满江湖之间”[8](卷五),“猖獗至此,不亟亟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8](卷六)左宗棠、沈葆桢等人也相继发表了类似的意见,并获得清廷中掌握实权的恭亲王奕讠斤及文祥等人的支持,于是洋务运动遂进入了第一阶段的求强时期,随后又进入第二阶段的求富时期。 与此同时,正在和清朝军队进行生死搏斗的太平天国中的有识之士也开始了向西方列强在军事方面进行学习的历程。其时间可能还要略早于清军。许多太平军都拥有洋枪洋炮,还聘请一些洋人进行指导。1859年12月,杨辅清率太平军进攻池州(今安徽贵池)清军时,“施放洋枪,子落如雨”。此为太平军使用洋枪的最早记载。1864年7月,李秀成被俘后,向曾国藩建议铸造枪炮以对付外国军队。为此,他还拟提供制造洋枪洋炮的图纸。从而可见,太平军方面的洋务观与清方曾、左、李等人的洋务观基本上是一致的。 容闳是洋务运动勃兴及其发展的见证人和参与者。1860年秋,他去天京时的同行人中就有贩卖军火的外国商人。1863年他做曾国藩的幕僚后就力主直接购买西方新式机器,用“制器之器”自行制造各种武器,以免东施效颦徒事模仿之弊。他主张选派聪颖的年轻生徒向技艺精湛的外国技师学习,直接掌握技术以免受制于人。之后,他一方面主张大规模选派幼童赴美留学,以便多方位多层次地学习西方的科技和文化,另一方面,还主张在国内创立各种专门学校,大量培养建国人才。 总之,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对于标志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洋务运动的兴起,是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的。 (四)太平天国运动促成了早期“科教兴邦”思想的萌发。自从鸦片战争之后,由于外侮日亟,国势日衰,许多爱国志士为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相继提出了诸如“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之类的口号,迄今为止还有其借鉴意义。其中影响深远闪耀着时代光辉的“科教兴邦”的思想,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即已露其端倪。上文在引述《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时,即已提到其诸多振兴科技的措施,洪仁并且主张“日新其技”,准许“技艺精巧”的外国人士来华授艺,这实际上就是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以为我用。从总的情况来看,洪仁所倡导的大兴科技之论,虽然还不够全面和深入,但在当时因其识见远大,可以说是已经“开天下之先河”了。至其有关兴办新式教育的问题,则所论颇为简略,只能 第 3 页 共 8 页 太平天国资料 说他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而已。 值得庆幸的是,1860年秋,容闳到达天京后向洪仁所提的“七项改革建议”,其基本内容即为以兴办近代化教育作为振兴太平天国的重要措施,当即为总理朝政的军师洪仁所接受,这足以弥补其本人在这一方面的不足。容闳的七项建议是:“(一)依正当军事制度,组织一良好军队;(二)设立武备学校,以养成多数有学识军官;(三)建立海军学校; (四)建设善良政府,聘用富有经验之人才,为各部行政顾问;(五)创立银行制度,及厘定度量衡; (六)颁定各级学校教育制度,以耶教经典为主课; (七)设立各种实业学校。”容闳七项改革建议的内容虽然涉及到陆军、海军、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但皆与教育息息相关。尤其是第六项“颁定各级学校教育制度”,即仿效欧美国家的成例颁定大、中、小学的教育制度,可以说是全部建议的中心,也是以教立国、教育兴邦的基础。至于其中提到“以耶教经典为主课”一事,这一方面是因为容闳本为耶稣教徒,洪仁早在香港时即已受耶稣教洗礼,彼此的宗教信仰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迎合天王洪秀全的宗教思想,使改革建议容易被批准。 容闳本是中国近代较早的教育救国论的倡导者,他深悉要建立新兴的中国非从大办教育入手不可。洪仁了解世界形势,故对于容闳的提议十分赞同,这说明洪仁对于兴办近代化教育是十分关切和重视的。所以,他以天国军师的身份向容闳表示要设法加以实施。如果我们将洪仁于《资政新篇》中倡议的大兴科技之论,与他完全接受容闳所提出的有关大兴教育的七项建议结合起来看的话,则早在100多年前,太平天国当局就已经有了科技兴邦、教育立国的思想,这在当时的确是具有远见卓识的,也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另一历史贡献。 (五)太平天国的英雄们充分发扬了反抗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清朝政府均以迭遭挫败、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宣告结束。然而,英勇的太平军将士却在上海等地对英、法等国侵略者进行了顽强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1860年5月,太平军第二次击破清军江南大营,清军统帅张国梁、和春先后败亡。太平军乘胜追击,连克常州、苏州、松江等地,席卷了江南广大地区,前锋直指上海,于是就与公然撕毁“中立”的面纱,声称要帮助清军作战的英法侵略军发生了多次激烈的战斗。李秀成说:“那时洋鬼并不敢与我见仗,战则即败”,还“得其大炮洋枪不计其数”。太平军遂以所获外国侵略者的新武器来更新自己的装备。李鸿章说:“嘉城(即嘉定)复失,逆焰大张,西兵为贼所慑,从此不敢出击贼。”曾国藩也以“西兵”的迭遭重创不敢进攻太平军,自我解嘲地说:“夷人之畏长毛,亦与我同。” 由上可知,太平军将士在与外国侵略军进行激烈战斗之际,奋勇杀敌所向无前,以劣势武器装备取得了多次胜利。这些铁的事实说明,中国人民有捍卫民族尊严的勇气和决心,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必须指出的是:太平天国英雄们在上海等地的胜利,虽然只是局部性、地区性的,对于整个太平天国军事战场的形势未能起到扭转乾坤的决定性作用,可是英雄们的鲜血并没有白流,他们反抗外国侵略的爱国主义战斗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容闳认为:具有反帝爱国性质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太平天国反抗外国侵略者的继续。有的史料还记载:参加义和团运动的广大群众中,就有一些人是太平军的老兵。 总之,太平军在上海等地的反侵略斗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谱写了英勇顽强可歌可泣的一页。他们所树立的抗击西方列强的胜利大旗的光芒将永远照耀在史册之上,激励中国人民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能不畏强敌、不畏艰险去争取胜利。因此,太平天国运动在历史上的地位是永远不会磨灭的。 三、结束语 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虽然以失败而告终,然而它的贡献和影响却是永恒存在的。因为正是有了这次运动才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加速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变化。尽管这一变化是缓慢的曲折的,可是它却标志着新时代的曙光已经在地平线上出现。这次运动还使中国人民从此产生了“新国家之思想”,爱国主义精神空前发扬。恰如容闳所说,“此后1894、1895、1898、1900、1901、1904、1905年等种种事实之发生”,都深受“太平军”一役的影响,闪耀着新时代的火花,由点到面,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这主要是因为任何事件的发生,都不是孤立的、偶然的、互不关联的现象,而是彼此之间存在着前后延续、互为因果的关系。 第 4 页 共 8 页 太平天国资料 值得注意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所萌发的“科教兴邦”思想,具有探索使中国如何摆脱贫困落后面貌之路、昭示未来的历史意义。而《资政新篇》不仅是历史的实录,也是那个时代的先进人士追求近代化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至于这次运动的性质,毫无疑问是具有正义性的。正如容闳所说:太平军起义实肇因于清朝政府的黑暗统治,“政以贿成”,贪污成风, “所谓政府者,乃完全成为一极大之欺诈机关矣!”广大人民为了生存,在走投无路之际就107不得不揭竿而起。 那么,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又会失败呢?其中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因素。由于论者已多,兹不赘述。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早在建国伊始,就已经深深埋下了不团结的种子。而天王洪秀全又不是像明太祖朱元璋那样的头脑清醒、英明有为、勇于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的领袖人物,所以他无法驾驭全局,提出正确的战略策略,并随时纠正各种失误。这是造成天国败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太平天国领导者的另一失策是未能大量吸收、重用有才能的知识分子以发挥他们的作用、扩大他们的影响,从而加强太平天国的凝聚力和巩固天朝政权的统治基础。对此,容闳于《西学东渐记》中曾经言及。可是,李秀成直到被俘后,方才认识到太平天国当局未能重用“读书人”之失(见其《自述》)。惜为时已晚矣!由此可见,“得人者昌,失贤则亡”这一古训的非凡意义。 还需指出的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太平军起义本是“官逼民反”所致,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金田起义之后,由于清政府立即遣重兵进行镇压,于是太平军就不得不进行反镇压的斗争。而战争的残酷性和持久性,必然会给社会经济、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一定的破坏和损失。但是能不能将这一切责任都推给太平军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无数史籍均明确记载:清军纪律败坏,烧杀淫掳,所至丘墟。即使清方的官方文书也不得不承认“民不畏长毛而畏官兵”这一铁的事实。当然,无可讳言,太平天国后期的军纪也不如前。但是,如果我们不加分析地将全部战争的不幸后果都诿之于太平军,则揆诸情理,岂可谓平? 太平天国运动距今已经过去100多年了。尽管对它的评价,见仁见智不尽相同,然而,笔者认为只要对它进行深入客观的考察,就不难得出其历史地位是客观存在、不容否定的结论。 论太平天国运动的两重性 [摘 要]不能简单地肯定或简单地否定太平天国运动,应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一分为二地采取阶段论方法,以1856年的天京变乱为标志,对太平天国运动进行评价。前期运动代表农民阶级利益,必须给予充分肯定。后期运动抛弃了农民阶级利益,实行洪氏家族的封建统治,必须给予否定。总体评价,太平天国功大于过。 一、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农民阶级举行的一次伟大的反清革命运动,它坚持斗争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其势之猛,席卷了全国,震撼了世界,把中国农民运动推向了高潮,对中国近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思想等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所以自辛亥革命那时起,它便成为学者们研究的一个重要历史话题。一个半世纪过去了,学者们对其研究的热情仍未降低。学者们站在不同的角度,以其不同的思维和不同的研究方法,去见仁见智地对这一段历史进行研究,从而使太平天国运动史的研究成果居于中国近代史其它事件研究成果的首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那些阻碍学术研究的条条框框彻底打破,学术界对太平天国运动历史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全面,对这一历史运动的肯定与否是两种不同观点也就更加旗帜鲜明。对此,笔者认为,作为中国近代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受历史条件和农民阶级自身局限性的影响,很难以一个简单的是或非的标准去对其进行评价,即那种简单地肯定或简单地否定太平天国运动的学术观点都是值得商榷的。我们必须看到农民阶级的两重性特点在这场农民运动中的充分反映,不应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去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对其分析和评价,这样,我们对其评价的结论才是客观公正的。 根据太平天国运动22年(1843-1864年)历史的特点,我们以1856年9月的天京变乱作为其标志,采取“阶段性”的评价方法,将其分为前后两个部分进行评论。二、洪秀全自始至终地领导了太平天 第 5 页 共 8 页 太平天国资料 国的反清斗争,他的所作所为,直接对太平天国反清运动产生着重大的影响。这位生活在农村中的农民知识分子,饱受着清朝统治阶级的压迫与剥削,因此,他与封建知识分子相比,则是少了一些儒家的忠君思想,多了一些反抗君王的革命思想。在他1843年第4次参加科考落第以后,仕途被堵,使他失去了跳出低下处境的信心,苦闷中他拿出藏匿7年之久的宣传西方基督教义的小册《劝世良言》进行仔细的阅读。他终于发现书中关于上帝是唯一真神和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主张,这一思想对团结贫困百姓起来反抗清政府的统治十分有利。在这种思想原则的指导下,他与冯云山、洪仁玕一起建立起秘密的反清革命团体——拜上帝会。并规定拜上帝会的宗旨是推翻清朝政府的黑暗统治,建立起“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农民政权。可见,洪秀全自产生革命思想的那天起,就将斗争的矛头直指清朝政府的反动统治。 为了使农民阶级的反清斗争有一个理论的基础,洪秀全于1847年至1848年间撰写了《原道觉世训》一文,在文中他将世间的社会力量分为两大营垒,一是善、正,他的代表是农民,其领袖是上帝的次35子、耶稣的兄弟洪秀全。一是恶、邪,总的代表是妖魔,他提出神、鬼是历代皇帝所造出来的,是迷惑百姓的,因此,他号召人们起来打倒这些偶像。洪秀全在“《原道觉世训》明确地指出两大营垒,两种势力的对立,实际上是将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幻化为妖与上帝的对立和争斗,这里面包含着反抗的意识,将阶级对立、阶级斗争的现实曲折地在宗教的说教中表现出来”。此文成为洪秀全领导农民革命的思想基础。 经过洪秀全、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等人长达8年时间的宣传和组织工作,武装暴动的条件已经具备。1851年1月,金田起义终于发生(关于金田起义时间存在于1850年11月4日之说),金田起义标志着洪秀全由宗教领袖转变成为反清军队的首领,拜上帝会的民间组织转变为农民军队,农民秘密活动由此而进入到公开反清的军事斗争时期。金田起义后,太平军始终将军事斗争的矛头指向清统治阶级。“为了掌握战略上的主动权,为了获得必要的物资,太平军于起义后两日(即一月十三日)便撤离金田村,沿大湟江而出,顺利地占领了江口。”这里位于浔江与大湟江的交汇处,交通便利,商贾云集,在军事上是必争之地。太平军的初战告捷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此后,天地会的几位首领率部加入太平军,使太平军的声势更加浩大。3月8日,太平军撤离江口向武宣进发,大本营设在东乡莫村。23日,洪秀全称天王。5月14日,太平军撤离东乡后向象州挺进,太平军以少击众,将分路包围的清军击溃。事实说明,太平军起义初期坚持反清斗争的方向始终不变,它充分说明,洪秀全等人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代表农民阶级利益的彻底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1851年9月25日,太平军一举占领永安城,这是太平军攻克的第一座州城,此举极大地鼓舞了太平军将士的反清信心。洪秀全在此进行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建设,确立了太平天国初期的官制。在永安休整了半年的时间后,太平军不断沿着大中城市发动北上攻击,经过一年多的时间,终于在1853年的3月攻克了南京,并在此作为首都。这一军事上的重大胜利,是洪秀全、杨秀清正确领导和广大将士浴血奋战、人民群众热情支持的结果。它也反映出清朝政府的统治已经失去了民心,太平天国运动顺应了民意。 1852年,太平军在北上的进军途中,以杨秀清、萧朝贵名义发表《奉天诛妖救世安民谕》、《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救一切天生天养中国人民谕》等纲领性文告,宣传太平军反清的原因和打仗的目的。文告揭露了清朝统治阶级残酷压迫剥削中国人民的罪行,号召人民群众团结起来,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建立起一个“同享太平之乐”的新社会。文告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自尊心、自信心,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快速发展。 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领布了代表农民群众利益的政治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这是一个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为中心的革命纲领,它包括太平天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方面的具体政策。 “《天朝田亩制度》坚决地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强烈地反映了农民获得土以摆脱贫困实现温饱和幸福的要求,不愧为农民战争史上最光辉的文献,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 “《天朝田亩制度》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作了大胆的否定。农民反对封建制度,渴望获得土地的要求,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地反映。”《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把农民运动推向了最高潮。 我们从上述的内容中可以看出,太平天国运动从1843年开始,就将革命斗争的矛头指向腐朽的清朝专制主义统治,这一坚定不移的革命斗争方向代表了农民阶级的利益、顺应了农民阶级的愿望和要 第 6 页 共 8 页 太平天国资料 求,同时也符合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规律,洪秀全对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鉴于此,毛泽东给予洪秀全以极高的评价,他指出“自从一八四:O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可以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自1843年开始到1856年9月天京变乱前这13年时间的革命斗争方向是完全正确的,其间的政治方针路线代表了广大农民阶级的利益,同样也是正确的。尽管在推行政策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的甚至是错误,但这些都是太平天国运动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或错误,是支流方面的错误,丝毫不影响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功绩。据此,我们对太平天国运动这13年的功绩应给予充分地肯定。 三、洪秀全是一位农民阶级的知识分子,农民阶级所固有的特点在他身上必然要反映出来,定都南京后,洪秀全实现了青年时代光宗耀祖的夙愿,那种主36宰世界的皇权思想,终于有了实践的条件,他由一个代表农民阶级利益的太平天国反清领袖,随定都南京而一步一步地脱化成为新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皇帝,甚至于他比清朝皇帝在某些方面还有过之而不及。“建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领袖们的思想作风发生了变化。起义初期那种‘敝衣草履,徙步相从’的朴质的思想作风多被抛弃,代之而起的则是对权利名位和奢侈生活的追求。太平军进入南京后,立即大兴土木,把两江总督衙门扩建为天王府,拆毁了大批民房,动用了成千上万的男女劳力,‘半载方成,穷极壮丽’,旋因大火烧毁。1854年又在原址复建,周围十余里,宫殿林苑,‘金碧辉煌’,‘侈丽无匹’。东王府的修建也是‘穷极工巧,聘心悦目’。至如冠履服饰、仪卫舆马等,都备极奢华。此外,天王还不断选取民间秀女入宫。这些情况表明,太平天国领袖们在进入天京后,生活上的奢侈腐化已经相当严重。”太平天国领导人在定都南京以后,生活上的奢侈腐化,必然导致政治上的腐败。历史事实已经告诉了我们,定都南京对于太平天国运动而言,弊大于利。定都南京不仅未有促使太平天国领导人之间更加团结与协调,反而使最高领导人之间为争夺最高统治权而相互残杀,也正是因为定都南京,而使太平天国为保卫首都兵力分散,从而失去主动进攻清军的优势,同样还是因为定都南京,使太平天国内外交困的严重矛盾得不到解决,反而领导人生活上的奢侈腐化,政治上的腐败堕落日益严重。可以说定都南京也就意味和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由此而开始滑向了失败的深渊。 1856年8月,杨秀清终于向洪秀全提出封自己为万岁的要求,洪、杨之间的矛盾得到了尖锐化的程度。杨秀清的这一做法也为洪秀全诛杨找到了借口。定都南京,“由于革命形势发生了变化,洪秀全与杨秀清之间由原先推翻清王朝的单一斗争目标,变成为一要推翻清王朝,二要为巩固和夺取太平天国最高领导权而进行的双重斗争目标。其中,对于洪秀全和杨秀清来说,后者斗争更显得重要。”杨秀清逼封以后,对洪秀全的允诺深信不疑,真可谓守株待兔。而洪秀全则是暗中调兵遣将,密召当时在江西、湖北前线指挥作战的韦昌辉、石达开回京诛杨。这一事实告诉了我们,太平天国运动一致对清的矛盾由此而转向了在内部的斗争,革命的性质也随之发生了根本变化。9月2日,杨秀清及其家属、部下2万余人死在了韦昌辉的屠刀之下。“早已怀有成见的洪秀全,在杨逼封后采取积极而有效的进攻措施,牢牢控制着逼封后形势的主动权,使变乱按照自己的和意愿进行。他达到了杀害杨秀清,收回神权和军政大权的政治目的,成为天京变乱的胜利者及最大受益者。”洪秀全杀害了杨秀清,搬掉了控制自己言行的障碍,也使其失去了套在自己身上的宗教绳索,洪秀全因此而掌握了神权和太平天国的军政大权,政教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合一。 天京变乱后,太平天国早期所封的诸王殆尽,这虽然极不利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但却有利于洪秀全推行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天京变乱后,天王洪秀全的进取心日益减弱,而封建思想和宗教迷信都恶性发展。在军事形势日益危急的情况下,洪秀全再也提不出新的理论和新的对策。因此只能一味加强宗教迷信来巩固洪氏王朝。”洪秀全任人唯亲,疑忌忠良,不信外姓之臣,专任同姓之重。 “有才能而主不用,庸愚而作国之栋梁。” “我主 不修得(德)政,立国不以军民为念„„。” 洪秀全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到太平天国政权的性质和生死存亡,“如果说,定都南京之前,洪秀全、杨秀清领导的太平天国政权,其所作所为代表了农民阶级的利益,这一时期的政权是农民阶级的政权,那么,定都南京以后,洪秀全等人则把主要精力用于经营自己的‘安乐窝’以及实践皇权主义思想和进 第 7 页 共 8 页 太平天国资料 行争权夺利的争斗,太平天国政权由原先代表农民阶级利益的政权,转变成代表洪氏家庭利益的封建宗族政权。” 洪秀全为何在定都前能够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而在定都后,革命还未取得最终的胜利,他却抛弃了革命初期的“平等”主张,当上了高高在上的皇帝,大搞封建专制的那一套,终于葬送了农民运动的果实。“究其原因,是因为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他们不能用新制度代替旧制度。他们找不到新的思想武器,只能从现存的政治制度、政治思想中寻找答案。农民有两重性:既是劳动者,又是小私有者。劳动者有受压迫、受剥削的一面,憎恨地主阶级,有平等思想;小私有者,当其地位发生变化时,便会产生专制主义。小农经济家长制和皇权主义之间 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总之,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主要领导人的政治主张、思想作风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原一致对清的斗争矛头转向内部的残杀,革命的性质和政权性质也因此而发生改变。因此,我们对定都南京后,尤其是对1856年9月天京变乱以后的太平天国历史应该给予否定。 四、据上之所论,我们可以说,太平天国运动定都前的历史是一段革命史,即发生发展史。而在定都后的历史则是一段腐败史,即产生腐败而失败的历史。太平天国运动没有跳出王朝盛衰的周期率。但笔者在此还需要指出的是,洪秀全之所以值得后人歌颂,就是因为他始终坚持反清斗争,没有向清王朝屈服,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们不管他反清的动机如何,也不管他有什么缺点,甚至有严重的错误,他虽然使农民政权转变成了洪氏家庭的封建政权,但他建立的这一封建政权与清王朝的封建政权是势不两立的政权,政权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丝毫没有与清政权同流合污。洪氏政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清王朝的严重打击和威胁。在中国近代社会里,只要是能够坚持反清斗争的大方向,就是顺应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是代表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方向,就是革命的表现。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和评价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不可以苛求近代的农民阶级。近代农民阶级的反清革命主流是主要的,建立新的封建政权这一缺点错误则是次要的,它是历史的必然结果。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那样:“只是由于当时还没有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没有新的阶级力量,没有先进的政党,因而这种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得不到如同现在所有的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这样,就使当时的农民革命总是陷于失败,总是在革命中和革命后被地主和贵族利用了去,当作他们改朝换代的工具。这样,就在每一次大规模的农民革命斗争停息以后,虽然社会多少有些进步,但是封建的经济关系和封建的政治制度,甚本上依然继续下来。”只有一分为二地去分析和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我们才会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如果我们对太平天国功过实行量化评价,起码应为六四开,即太平天国的功大于过。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分清太平天国运动的功过是非,准确地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借鉴太平天国运动成功与失败的经济教训,对于我们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 8 页 共 8 页
/
本文档为【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历史地位的评价问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