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桃花源记教案

2020-03-08 13页 doc 27KB 11阅读

用户头像

is_321635

暂无简介

举报
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翻译全文。 2、熟读并背诵全文。 3、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4、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教学重点 1、翻译课文,理解重点地词语和句子。 2、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方法:朗读法    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已打印好的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翻译。 2、熟读并背诵全文。 3、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4、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教学重点 1、翻译课文,理解重点地词语和句子。 2、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方法:朗读法    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已打印好的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导入新课,作者、作品及背景简介;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情韵;整体感知文意,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概述桃花源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出自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这一切,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关于作者陶渊明: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谥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作品介绍: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三、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意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下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材料中的一些文言字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晋太原中(jìn ) 缘溪行(yuán  ) 夹岸(jiā  ) 屋舍俨然(y?n  ) 阡陌交通( qiān )(mò )黄发垂髫( tiáo )    怡然自乐 ( yí  ) 便要还家 ( yāo  )    悉如外人( xī  )  此中人语云(yù) 诣太守(yì) (2)一义多词(多媒体显示) (3)一词多义(多媒体显示) (4)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义:妻和子女。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境地。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满。 如此——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 间隔——古义:隔离。 今义:距离。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如:这孩子俨然是个大人。 (5)四个“然”字词: 豁然  俨然  怡然  欣然 (6)7个成语: 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豁然开朗 无人问津    黄发垂髫 2、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3、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品味,进入意境,想像画面。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 5、全班同学齐读课文,要求声音要洪亮、节奏要准,要读出韵律。 四、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复述。 教师提示 (1)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并插进一些话,使整个故事连贯起来。 (2)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象,合理补充一些细节,使故事情节更加丰腴。 选两个学生复述课文,其他同学点评。 五、整体感知文意 提问:桃花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三个单音节词概括。 学生思考并交流。 教师明确:美、乐、奇。 六、学生齐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第二、第三题。 课堂反思 第一课时我明确了教学目目标:读书理解内容,翻译全文,由于布置了预习,翻译文章并不难。指导学生积累重点的实词、虚词、古今词等。由于目标明确,直到到位,学生还是收获的。但是内容多了一些,有部分学生完全掌握有难度。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步品味,想象桃源之“美”,理解桃源之“乐”,评读桃源之“奇”;深入研讨陶渊明虚构这一理想社会的原因,学生发表对其理想的评价;延伸阅读《桃花源诗》,诗文对读,把握作品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法;总结收束全文。 教学过程 一、学生齐读课文,翻译全文内容。 1、学生自己逐句翻译全文的大意,把翻译不准的做上标记。 2、找几名学生翻译,教师和学生讨论订正。 二、理清文章内容,探讨几个问题。(多媒体显示) 第1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2段:详写桃花源中的生活环境。 第3段:详写桃花源中的人热情款待渔人。 第4段:略写归后不复得路。 第5段:写刘子骥也去寻访桃花源而“未果”, 以后再也没人打探了。 三、分别品味课文(美、乐、奇) 1.想象桃源之“美”。 (1)指名朗读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 (2)提问: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       美,你看      ”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学生争相回答,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美好遐想。 明确: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 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 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们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 教师小结:听着大家的描绘,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2.理解桃源之“乐”。 提问: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 学生明确:男女、老幼、渔人 提问: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 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学生交流,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乐。 学生明确:(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 (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乐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学生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 3.评读桃源之“奇”。 提问: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      奇,那是因为      ”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明确:景奇、人奇、踪奇。 (1)景奇。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且形状奇特,“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人奇。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踪奇。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太守竟然“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4.全班齐读课文,神游这个美丽欢乐而又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 四.深入研讨课文 1. 提问:桃花源是一个什么地方?是真有实景还是纯属虚构?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a.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纷扰,人人各得其所,生活得幸福安康。 b.本文纯属虚构。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为了寄托其政治理想。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呈的环境里,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在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桃花源。 c.表达了身处黑暗动乱社会之中的作者对美好理想社会的向往,寄托了作者渴求自由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2.提问:有人说《桃花源记》体现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有人说《桃花源记》体现了作者积极的理想追求,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可让学生讨论,形式不拘一格,可集体讨论,也可分组讨论。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评价,自圆其说即可。 五、延伸阅读《桃花源诗》,诗文对读,深入体会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法 1.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桃花源诗》,并指导学生理解诗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阴,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教师点拨:诗文对读,两者互相配合,共同构成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诗比文更真实全面地反映了桃花源中的社会实况。 2.结合诗与文,谈谈你对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写法的理解。 明确:本文既具有浓烈的浪漫色彩,又有强烈的真实感人力量。这一方面是因为主题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是作者始终注意把虚构与现实结合起来,如文章首尾照应,加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如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惝恍迷离,便是最堪寻味之 教师作小结: 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看法与评判。我个人认为桃花源虽然只是作者用笔虚构的一个理想摇篮,但是他敢于去想象与憧憬自己的理想世界,这也是很可贵的。桃花源不能仅仅看成是陶渊明消极的逃避,还应该看成是他闪光理想。其实古往今来许多的仁人志士也一直在为自己理想中的桃源奋斗不息。古者如墨子、屈原、杜甫……今人如鲁迅、焦裕禄等等,举不胜举呀。千百年来,“桃花源”已经成了人们的理想的化身,衍化成了一种“桃源情结”。希望在21世纪的今天,同学们也能志存高远,向着理想的桃源勇往直前。 六、课堂反思 本堂课我选取了《桃花源记》第二教时这个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是本着踏踏实实上课,力求使学生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既有知识上的收获,又有能力上的训练提高。我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巩固第一教时所学的文言注释,以口头提问的形式考查。力求达到温故知新。 然后,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然后,深入研讨课文,理解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这一理想社会?这一环节不仅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同时也训练了问题的能力。 最后,延伸阅读《桃花源诗》,诗文对读,深入体会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法。这种比照阅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七、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美:景美  美在环境幽雅, 美在风景秀丽, 美在资源丰富, 美在静谧祥和。 乐:人乐  乐在民主平等, 乐在和平安定, 乐在丰衣足食, 乐在民风淳朴。 奇:景奇 人奇  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 踪奇
/
本文档为【桃花源记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