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风雨越王勾践剑doc

风雨越王勾践剑doc

2017-10-31 17页 doc 151KB 29阅读

用户头像

is_852287

暂无简介

举报
风雨越王勾践剑doc风雨越王勾践剑doc 風雨越王勾踐劍 一、引子:青铜利剑世莫当?春秋奇宝今安在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这一历史时期,列国争雄,峰烟四起。据《左传》记载,春秋时共有诸候国一百四十多个。涌现出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等“春秋五霸”以及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春秋晚期的著名军事霸主。 春秋时期,为了应付连绵不断的战争,各诸候国不断改进和大量制造各式各样的武器。各国都拥有一批铸造青铜剑的能工巧匠。 地处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由于近海,陆地上水网纵横,不利于车战,因此步战及近战利器—...
风雨越王勾践剑doc
风雨越王勾践剑doc 風雨越王勾踐劍 一、引子:青铜利剑世莫当?春秋奇宝今安在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这一历史时期,列国争雄,峰烟四起。据《左传》记载,春秋时共有诸候国一百四十多个。涌现出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等“春秋五霸”以及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春秋晚期的著名军事霸主。 春秋时期,为了应付连绵不断的战争,各诸候国不断改进和大量制造各式各样的武器。各国都拥有一批铸造青铜剑的能工巧匠。 地处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由于近海,陆地上水网纵横,不利于车战,因此步战及近战利器——青铜剑便成为兵器中之翘楚。 春秋晚期,吴、越两国涌现出诸如欧冶子、干将、莫邪等当时及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铸剑能手。吴、越铸造的名贵青铜剑,坚韧锋利无比,威披天下、声震各诸候国;这些名剑被载入史册典籍,名垂千古、流芳百世。其无论铸造工艺还是实战价值,均堪称中国宝剑铸造史上辉煌的巅峰。 吼山勾践石刻像 2500年过去了,这些冠绝华夏的春秋奇宝、青铜利剑被尘封土掩,匿迹于历史的漫漫风烟之中。千古名剑何处觅影踪,这就不能不提到当时的楚国。 雪中越王台 楚本是江、汉流域的一个蛮族国家。西周时,楚在南方崛起,活动在丹阳(今湖北秭归)一带,成为周王室的劲敌。公元前689年,始建都于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楚国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经常 对邻近诸候国发动战争。先后灭了45个诸候国,在"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中都扮演了极其重要的霸主角色。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昔日的强大王国终于被历史的尘土掩埋。人们对它的了解也仅仅局限于历史书中为数不多的记载,对它的经济、文化具体面目以及它与长江下游吴、越等邻国关系的认识,也一直是模糊不清的。20世纪的今天,随着湖北江陵望山沙冢楚墓群的发现,考古学家的小铲子又将尘土掩埋的历史重新揭示了出来。 越王勾践历史画像 二、惊世:万花堆里埋神剑?越王雄风现人间 湖北江陵地区位于长江中游古云梦泽畔,西临鄂西山区,东接江汉平原,南濒万里长江,北通辽阔中原,控江带湖,形张势举,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战国时这里曾是楚国都--郢的所在地。 越王勾践剑 1965年冬,湖北省荆州地区漳河水库(今属荆门市)渠道工作,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湖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湖北省博物馆等有关部门配合工程进行文物勘探,在第二干渠所经江陵县境内的纪山西麓和八岭山东麓一带工程范围内发现大大 小小古墓50多座。其中的望山四号墓是湖北省首次发现的较大型楚墓。由于江陵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墓坑积水较多,土质情况不良,坑壁极易崩塌。而且时逢冬季严寒,常有雨雪,给发掘工作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考古工作者们顶风冒雪,群策群力,自1965年旬10月中始,至1966年元月中旬止,仅用了三个月时间便顺利完成了田野间的发掘工作,共计出土文物2000余件。 越王勾践剑发掘现场 望山沙冢楚墓的发掘,是湖北境内采用科学方法对楚墓进行的首次较大规模的发掘。这次发掘中最惊人的收获是一柄寒光闪闪的青铜剑。此剑的出土,震动了海内外史学界与考古学界。 1965年12月,在距楚国别都纪南城故址七公里处的望山一号墓里,考古工作者在墓主棺内人骨架的左则,发现一柄装在黑色漆木箱鞘内的名贵青铜剑。 青铜剑与剑鞘吻合得十分紧密。拔剑出鞘,寒光耀目,而且毫无锈蚀,刃薄锋利。试之以纸,20余层一划而破。剑全长为55.6厘米,其中剑身长45.6厘米,剑格宽5厘米。剑身满饰黑色菱形几何暗花纹,剑格正面和反面还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剑柄以丝线缠缚,剑首向外形翻卷作圆箍,内铸有极其精细的11道同心圆圈。 在这把锋利无比、精美绝伦的青铜剑的剑身一面近格处刻有两行鸟篆铭文,共八个字。这种古文字,史称“鸟虫文”,是篆书的变体,释读颇难。考古工作者在现场没有资料可以参考的情况下,初步释读出剑铭中的六个字为“越王”、“自作(乍)用剑(左金右佥)”。 越王勾践剑剑铭与剑锋 春秋时越国自允常于公元前510年称王起,经勾践、鹿郢、不寿、朱勾„„至无疆于公元前334年被楚所灭止,先后有9位越王,此剑又是哪一位越王所"自作"呢,只有弄清剑上的越王之名方可做出定论。于是,在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之间展开了一场以书信往来为主要方式的、轰动一时的学术讨论。 讨论是由主持此次发掘的著名考古学家方壮猷教授发起的,参加者有郭沫若、于省吾、唐兰、容庚、徐中舒、夏鼐、陈梦家、胡厚宜、苏秉琦、史树青等一大批著名学者。经过两个 多月的书信交流、切磋研讨,学者们的意向趋于一致,公认剑上的八字铭文为:“越王勾践,自作用剑。” 勾践--便是那位赫赫有名的春秋晚期霸主,脍炙人口的成语"卧薪尝胆"说的就是他败而不妥、励精图治的故事。 那么地处长江下游的越国国君勾践之剑何以会出土于地处长江中游的楚国墓葬之中呢,学术界为此再次展开热烈讨论,有人认为是越女嫁到楚国时的陪嫁品,因为史载勾践之女是楚昭王的宠姬;有人认为此剑系楚国缴获的战利品,因为越国后来是被楚国灭掉的。 唐兰、郭沫若等著名学者讨论剑铭书信 根据出土该剑的望山一号墓内的竹简考证,墓主人应为邵固。死时尚不足30岁,系楚威王或楚怀王前期的大贵族,与楚王室关系密切。越王勾践剑的出土,为学术界研究楚越关系提供了有利的证据。 三、勾践:卧薪尝胆铸利剑?欧冶天工耀后世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变革时代。当时,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候割据,征战频繁。公元前六世纪中叶,当中原各国正闹着内政变迁期间,南方的楚、吴、越之间则开始了激烈的征战,一度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吴国在今江苏南部,都城为吴(今江苏苏州);越国在今浙江北部,都城为会稽(今浙江绍兴东南)。 越王勾践卧心尝胆 先是吴楚争霸,而与吴国相邻的越国也不甘寂寞,乘吴忙于攻楚之际,经常袭击吴国。公元前496年,吴越开战,吴师战败,吴王阖闾负伤而死。公元前494年,其子夫差替父报仇,带兵伐越,使越臣服。越王勾践战败之后,不忘会稽之耻,"方苦身焦思,置胆于座。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勾践一面卧薪尝胆,磨剑厉兵,一面在贤大夫范蠡、文种辅佐下改革国政,振兴经济。经十余载的励精图治,于公元前482年东山再起,兴兵伐吴,到公元前473年,越国灭掉吴国,吴王夫差自缢而死。勾践沿夫差的路径北进,大会诸候于徐州(今山东滕县),成为春秋末期的著名霸主。越国也达到了历史上最为鼎盛的阶段。 据《越绝书?宝剑篇》记载,越王勾践共拥有五把青铜宝剑,分别是:胜邪、纯钧、湛卢、鱼肠、巨阙,相传为铸剑大师欧冶子手制。皆为华夏千古名剑。当时的著名宝剑鉴赏家薛烛曾这样描绘越王勾践的“纯钧”剑:“手振拂,扬其华,淬如芙蓉始出。观其钣,灿如列星之行;观其光,浑浑如水之溢于塘;观其断,岩岩如琐石;观其才,焕焕如冰释。„„虽复倾城量金,珠玉竭河,犹不能得此一物。”而《庄子?刻意篇》则称,吴、越之剑“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足见其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江陵出土的越王勾践剑与《越绝书?宝剑篇》上的描述十分吻合,其坚韧锋利足以证明《战国策?赵策》对吴、越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的描述并非虚言,其做工之精美绝伦足以证明欧冶子的铸剑艺术巧夺天工、旷绝千古。 府山越王殿句践壁画 四、称奇:勾践剑千古不锈?加速器分析解迷 前文已述及,越王勾践剑虽已深埋地下二千四百多年,但出土时依旧光洁如新,寒气逼人,锋利无比。为解开勾践剑千古不锈之迷,1977年12月,上海复旦大学静电加速器实验室的专家们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活化分析组及北京钢铁学院《中国冶金史》编写组的学者们一道,采用质子X荧光非真空分析法对越王勾践剑进行了无损科学检测,得出了剑身青铜合金分配比的准确数据(见图)。 元素成分,%, 分析部位 Cu Sn Pb Fe S As (铜) ,锡, ,铅, ,铁, ,硫, ,砷, 剑冈 80.3 18.8 0.4 0.4 微量 黄花纹 83.1 15.2 0.8 0.8 微量 黑花纹 73.9 22.8 1.4 1.8 微量 微量 黑花纹特 68.2 29.1 0.9 1.2 0.5 微量 黑处 剑格边缘 57.3 29.6 8.7 3.4 0.9 微量 剑格正中 41.5 42.6 6.1 3.7 5.9 微量 越王勾践剑的主要成分是铜、锡以及 分析部位 元素成分(%)少量的铝、铁、镍、硫组成的青铜合金。剑身的黑色菱形花纹是经过硫化处理的,剑刃的精磨技艺水平可同现代在精密磨床上生产出的产品相媲美。因剑的各个部位作用不同,因此铜和锡的比例不一。剑脊含铜较多,能使剑韧性好,不易折断;而 越王勾践剑青铜合金配比表刃部 含锡高,硬度大,使剑非常锋利;花纹处含硫高,硫化铜可以防止锈蚀,以保持花纹的艳丽。 越王勾践剑原图 那么,不同成分的配比在同一剑上是怎样铸制的呢,专家们分析认为,是采用了复合金属工艺,即分两次浇铸使之复合成一体。这种复合金属工艺,世界上其他国家是到近代才开始使用的,而我国古代的能工巧匠早在两千多年前便已采用。 此外,越王勾践剑出土时紧插于黑漆木制剑鞘内,在剑鞘的保护下,又处于含氧量甚少的中性土层中;并且它所处的环境与外界基本隔绝,这也是它没有生锈的重要原因。 五、荣与辱:三度出展扬美名?一朝受损举世惊 作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和我国收藏的第一号名剑,越王勾践剑享有"天下第一剑"的美誉。自1965年出土至今,一直由湖北省博物馆(简称"鄂博")收藏。三十六年当中,共出国(境)展览过三次: 首次出展是在1973年6月,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 览》中隆重亮相。郭沫若为该展览亲题诗篇:“越王勾践破吴剑,专赖民工字错金。银缕玉衣今又是,千秋不朽匠人心。”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也为有幸一睹这把名剑的风采而在祝辞中“对中国政府这种特殊的照顾与好意”表示衷心地敬意。 第二次出展是在1984年12月,香港。为庆祝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联合声明签字。香港问题圆满解决,越王勾践剑与新近出土的吴王夫差矛一道在香港华润集团新开设的展中国文物览馆里与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及各国友人见面。此展览命名为《江陵出土越王勾践剑与吴王夫差矛展览》,两件展品被香港各界人士誉为“稀世珍宝”,古代兵器的“双璧”。 当年郭沫若先生的题诗 第三次出展是1993年在新加坡举办的"战国楚文物展",也是中新文化交流的五项活动之一。但是,就在这次出展过程中,这把千古名剑不幸遭到了人为的损坏: 越王勾践剑受损是在这次展览结束拆展时发生的。1994年8月24日拆展时,由于新方工作人员不慎使一块有机玻璃柄板卡在了勾践剑的剑刃上。剑拆下后,我方发现剑刃部有一道长0.7厘米、宽0.1厘米的新伤痕。 越王勾践剑的受损在国内激起强烈反响。湖北一家报纸为此发表了题为《不是“国宝”要出国,而是“活宝”要出国》的文章。文章指称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的越王勾践剑“出土20多年,数次飘洋过海,最终难逃劫难,„„惨遭损坏。”该文经某文摘报转载后,立即引起文物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国家文物局的专家对勾践剑的受损情况作出的正式结论是“轻微损伤”。 吴王夫差矛 当年亲手把勾践剑从古墓中捧出的著名文物专家谭维四教授说,某报的报道明显失实:第一,“惨遭损坏”的说法与国家文物局专家作出的正式结论不符,言过其实;第二,勾践剑的三次出展均非出于商业目的,所谓“洋人牟利,国人出国,文物遭殃”以及“不是‘国宝’要出国,而是‘活宝’要出国”的说法,不仅是对广大文物工作者抹黑,也是对我国文化交流活动的否定。 越王勾践剑在原藏馆湖北省博展出 谭维四教授检查古剑受损情况 谭维四教授表示,虽然越王勾践剑只是"轻微损伤",但这件事足令我们从中吸取教训。 六、是与非:克隆品横空出世?越王剑风云再起 2000年底--2001年初,《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晚报》、《浙江青年报》等全国各大媒体先后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我国“克隆”成功越王勾践剑》、《“克隆”越王勾践剑起风波》、《复制越王勾践剑,引发事端》„„报载—— 这次“克隆”越王勾践剑行动系由浙江杭州某公司策划发起,为了迎接2000年博览会的举行,以弘扬"卧薪尝胆、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破解越王勾践剑历经千年不朽之“谜”为主题,由上海交大、中国铸造协会等部门多位国内冶铸专家联手组成攻关小组,选取用优材质青铜料与古代的青铜铸造技术,以一国重宝--越王勾践剑为原形,精心制作,使其材料、形制、外貌与原剑一模一样。 经过多次实践,终于宣告“克隆成功”。(按:其实这只是商家和媒体的炒作,该剑若称“仿制”尚可,“克隆”则言过其词) “克隆”的越王勾践剑号称“越王勾践复制剑”,由上海交大下属一家单位承制。此次仿制的越王勾践剑编号绝版生产2500把,公开发行870多把,其余作为贵重礼品赠送外国友人。已获赠收藏该剑的有: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1959”号;浙江博物馆收藏“1929”号;香港特别行政区收藏“1997”号;越王勾践故里--绍兴博物馆收藏“1993”号;绍兴欧冶子铸剑故地“欧冶山庄”收藏“2500”号,并埋入数米深的坑内,其上筑一“剑亭”,到公元2500年时再将剑取出。 图为引起轩然大波的所谓“越王勾践剑复制剑” 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香港武侠小说泰斗金庸等一批名人也获赠“越王勾践复制剑”, 原籍浙江海宁的金庸先生也是古越国的后人,早年还专门著有短篇武侠小说《越女剑》。接到仿制剑后金庸先生十分高兴,欣然命笔题辞:“越王勾践剑?雪耻之精,复兴之魂。” 顶级国宝“越王勾践剑”被仿制的消息,一时间受到全国媒体广泛关注,既而引发轩然大波。 作为越王勾践剑原剑的唯一合法收藏单位,湖北省博物馆对“克隆”越王勾践剑一事持否定态度。 炒作之一:赠送著名学者金庸仿越王勾践剑 湖北省博物馆称,迄今为止,作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越王践剑的唯一收藏单位,该馆从未向任何单位或个人提供复制越王勾践剑所需的样品,模具和技术资料,也没有委托任何单位或个人复制该剑,某些机构与组织未与湖北省博物馆进行任何沟通,馆方对自己馆藏的一级文物竟被人大规模“克隆”感到吃惊,馆方对此事保留进一步追究的权利。湖北省博物馆认为,应当责令有关单位对于这2500把“克隆”越王勾践剑如数收回查封,并在湖北省文物局与该馆监督下予以销毁。 “越王勾践复制剑”的发行单位则声称,不应让如此精美绝伦的越王勾践剑35年多来静静躺在鄂博,“克隆” 勾践剑是将市场机制引入博物馆经营。 金庸题词 这场“克隆”越王勾践剑引发的江湖风波,目前(2001年9月)已持续了半年时间,尚无明确结果。 七、代跋:梦萦魂牵?风雨越勾践剑 笔者很爱剑,热爱剑文化,犹爱代表中国古代铸剑水平巅峰的青铜剑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 自初中时代在《中国历史》课本第一册的彩色插页上首次见到越王勾践剑的照片,至今已有近二十年的时间了。 作为一名武术家,许多年来不论身在他乡还是旅居海外,越王勾践剑--都无时无刻不作为一种打动我、激励我的精神符号,鼓舞我百折不回,令我梦萦魂牵。 起先我并不知这把旷世名剑珍藏在湖北省博物馆,一直误以为这件国之重宝珍藏在北京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前些年从海外归来后回故乡北京,两度重游中国历史博物馆寻觅此剑欲一睹其风采未果,询问该馆馆员,年轻的馆员小姐被问得满头雾水,半晌才讷讷地道:“我们这里没有呀,应该是在地方的馆里吧。” 后来弄清了,原来在湖北省博物馆。可惜近年一直没有机会去武汉。 近几年,浙江以及国内其他地方的一些武术器械厂家陆续推出一些“越王古剑”产品,价格从百元到千元不等。我要来这些产品的彩照及部分样品一看,原来根本不是青铜剑,而是近现代风格的木柄钢剑,造型也十分滑稽,令人想起效颦的东施。天啊~这也叫“越王古剑”,~ 1998年,笔者从报上读到“越王勾践剑”出展新加坡受损的消息,倍感痛惜。 2001年初,又见《我国“克隆”成功越王勾践剑》的媒体报道,自然倍加关注。陆续收集了媒体爆炒的所谓“越王勾践复制”照片及详细资料,反复审阅后结论如下:此仿制剑离远乍观确实很象原剑,是目前国内水平最好的越王勾践剑仿制品。但仔细对比,剑格、菱纹、剑茎、同心圆等细部与原剑均还是有相当距离的。 所谓“越王勾践复制剑收藏组合”包括越王勾践复制剑(青铜制)一把、仿古盾造型红木剑架(上置青铜人剑托一个)、竹简收藏证书、金箔画、铭刻收藏者姓名及身份证号码之金卡、包装箱、古青铜镜、公证书、专家鉴定证书各一。商家开出天价:全国统一发行价--9600元/套~ 近代越之“鉴湖女侠”秋瑾有诗云:“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这套所谓“越王勾践复制剑”实在价格不菲:不是千金,而是万金~9600元--这是一个普通工薪族整整一年的全部收入。看来,普通古剑爱好者纵有痴心一片,亦只能望而兴叹了。 中学课本上勾践剑 2001年春,又陆续见到《“克隆”越王勾践剑起风波》的报道。读后默然良久,为越王勾践剑——这把举世无双的“中华第一剑”千载轮回的风雨历程而由衷感慨„„ 特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与相关资料,把越王勾践剑2500载的风雨故事奉献给如我一般深爱此剑的读者诸君。(全文完) ?主要参考书目: 1、《中国史纲要》,剪伯赞 主编,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2、《中国古代史》,朱绍候等 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3、《中国古代史纲》,张传玺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 4、《史记》,司马迁 著,岳麓书社 1988年版; 5、《中国考古大发现》(上部),山东画报出版社 1999年版;
/
本文档为【风雨越王勾践剑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