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世界经济学论文

2020-03-08 6页 doc 18KB 3阅读

用户头像

is_014457

暂无简介

举报
世界经济学论文中国面临的贸易保护主义增强的研究 摘要:进入2010年,在国际经济回暖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趋势扑向中国。2010年1月4号,美国商务部队从中国进口的价值超过3亿美元的钢丝层板追加征收43%到289%的反倾销关税。同日,墨西哥也开始对进口自中国和英国的部分钢铁产品征收特别关税。美国,欧盟、韩国、阿根廷等国相继对中国经济类农作物、铜版纸、三聚氰胺等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2月6日,美国商务部做出决定,对中国内地产的礼物盒以及包装丝带,征收最高达231%的反倾销关税。上述情况表明,2010年中国面临的贸易保护主义将呈增强的趋势。本...
世界经济学论文
中国面临的贸易保护主义增强的研究 摘要:进入2010年,在国际经济回暖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趋势扑向中国。2010年1月4号,美国商务部队从中国进口的价值超过3亿美元的钢丝层板追加征收43%到289%的反倾销关税。同日,墨西哥也开始对进口自中国和英国的部分钢铁产品征收特别关税。美国,欧盟、韩国、阿根廷等国相继对中国经济类农作物、铜版纸、三聚氰胺等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2月6日,美国商务部做出决定,对中国内地产的礼物盒以及包装丝带,征收最高达231%的反倾销关税。上述情况表明,2010年中国面临的贸易保护主义将呈增强的趋势。本文旨在研究2010年中国面临的贸易保护主义增强的原因。 关键词:贸易保护主义、反倾销、金融危机、贸易竞争 一.中国成为第一出口大国,成为各国及地区的主要竞争对手 2009年,在世界经济大幅下滑、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的严峻形势下,中国实施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及时出台了一系列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各项政策措施,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中国不仅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率先复苏,而且贸易地位有所上升。 2009年中国不仅实现了8.7%的GDP增速,而且首次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市场份额有所提升。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网站公布的数据计算,2009年前3个季度,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占同期世界货物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008年同期的7.8%提升到8.8%,出口总额所占比重从8.6%提升到9.7%,进口总额所占比重从7.0%提升到7.9%。贸易不平衡状态有所改善,贸易顺差比2008年减少1020亿美元下降34.2%。2009年贸易不平衡度(贸易差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006年的10.1%、2007年的12.1%、2008年的11.6%下降到8.9%。但顺差对象仍然是欧盟和美国。 中国出口地位的提升,无论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贸易上的合作与竞争将向更宽、更深的方向发展,利益交叉多,竞争面加大。为了加大贸易的积极作用,中国将继续发展对外贸易,维护和巩固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 二.中国主要贸易对象把扩大出口作为战略 (一)世界经济复苏乏力 国际经济与金融市场在经历了两年的大幅动荡后,终于从低谷中开始了缓慢的复苏,各国经济开始逐步好转。然而危机的深层原因,如债务问题依然没有铲除。在主权债、商业地产债等诸多角落,随时都有可能再次出现问题。 欧美各国政府由于救市、实施大规模的减税和财政刺激政策,其财政赤字高企。如2009财年美国财政赤字率高达10%,德、法等国财政赤字率均超过3%的控制目标。截至2010年2月,全球各国负债总额突破36万亿美元;包括美国、加拿大、日本以及欧元区都陷入 严重负债的泥潭。 沉重的债务负担使主要发达国家财政和货币政策扩张空间有限,宽松的政策无法持续。而它们恰恰是脆弱的复苏期维持复苏所必须的。 (二)发达国家将经济复苏和发展转向实体经济 由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导致经济部门结构变动,迫使发达国家必须向实体经济复归,实现“再实体化、再实心化”。如美国总统奥巴马宣称美国经济要转向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即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试图以“再制造业化”改善就业问题。这引发了相关国家对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部门的保护倾向。它将使中国企业经营成本增加,进入和拓展传统发达市场的机会成本加大。 (三)主要发达国家失业问题严重 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对经济增长和就业构成了严峻挑战。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幅度大约下降了2.2%,国际劳工组织估计全球的失业人数超过2亿人。在就业形势好转一般滞后于经济复苏的趋势下,失业率可能继续恶化。 2009年12月份失业率在欧元区成立十年之后首次升至10%。据预测,欧盟27国的失业率在2010年将上升到10.3%。美国2009年12月份的失业率同样为10%,虽然2010年1月份的失业率稍降为9.7%,但就业形势仍十分严峻。 发达国家失业率上升给政治家们带来了巨大压力,同时由于各国政府为刺激经济出台的政策已经使政府财政状况捉襟见肘,很难在近期内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危机后时代,失业问题成为欧美等国政治家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通过贸易保护主义就成为各国施政者缓解失业的首选项目。 (四)出口成为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复苏战略 为促进经济复苏,各国和地区把促进出口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政策。据估计,美国需要4年时间来将失业率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在此之前,美国制定“出口推动战略”,要靠其他国家的消费来带动本国经济和就业的恢复。深陷财政、债务泥潭的欧洲各国,则将度过危机的希望主要寄托在德国出口对该地区经济的支撑上。传统的出口依赖型国家也将继续把出口作为重要阵地,以期持续拉动经济增长。在此背景下,由于全球贸易市场上买家的“缺失”,贸易竞争必然不断加剧,贸易摩擦接踵而来。 (五)美国奥巴马政府面临竞选压力 奥巴马属于民主党,较共和党更多地代表工会的利益。当前民主党及奥巴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即将来临的美国中期选举,奥巴马的支持率已由上任之初创纪录的74%高位回落到50%以下,原因之一是美国的失业率仍旧接近10%且短期内难以大幅下降。 为赢得美国国会中期选举,以及2012年的连任,奥巴马必须继续争取其盟友美国工会的支持,也将不得不屈从于国内钢铁业、纺织业等弱势行业的压力,而采取贸易保护措施。 三.中国面对加强的贸易保护增强的解决出路 (一)高举自由贸易大旗,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在各种国际会议上坚持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立场,讲明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危害,支持以世界贸易组织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多哈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的顺利完成,赞成国际社会遏止贸易保护主义的行动。 (二)加强与贸易摩擦和争端对象的协商 坚持通过对话、沟通和磋商化解双边经贸摩擦,充分利用与美国和欧盟经贸高层对话、经贸联委会、混委会以及知识产权双边工作组会议等机制,加强与贸易摩擦主要发起方的磋商与交涉。妥善处理双方的分歧和纠纷,合理照顾彼此关切,避免经济问题政治化和矛盾激化。 (三)主要贸易国家期望中国扩大进口,减少出口 这些国家均期望中国加强其国内消费能力,扩大对外部的进口,减少对外的出口,以期减低这些国家制造业的压力,让这些国家也能增加对中国的出口,缓解其高失业率的问题。(四)出台的各种贸易法规以世界贸易文件(包括中国入世文件)为基础 中国遵守世界贸易组织协定与及中国入世的承诺,出台的“救市”和刺激措施符合世贸规则。国际贸易争端的化解,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国应对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技术性壁垒的法律法规,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贸易救济体系,加快与国际贸易摩擦相关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的建设,健全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快速反应机制。这些也以世贸组织的协定与协议基础。 (五)加速自贸区协定的实施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自贸协定的实施对于中国“保市场、保份额、稳出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发展自贸区,中国已推动21个自贸伙伴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有效化解和减少了中国与自贸伙伴的贸易摩擦。在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多边谈判进程艰难的形势下,加快自贸区建设的紧迫性更加突出。2010年要加快与挪威的自贸区协定谈判和与智利的自贸区投资协定谈判。积极推动与澳大利亚、海湾合作委员会等自贸区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中日韩以及与瑞士自贸区建设的可行性研究,为适时启动谈判创造条件。 (六)加速汇率机制建设,妥善处理人民币汇率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是不断演变和完善的过程,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是中国一贯坚持原则。人民币汇率是否调整,主要应取决于中国自身的经济状况。但在人民币内外升值压力下,虽不需要因压力而升值,但也应该加速汇率机制的建设,妥善处理人民币汇率问题,以免给他国以口实。 (七)积极利用世界贸易争端解决机制 建立和完善国际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学好、用好WTO争端解决机制。2001年至2008年9月,中国只提起了2起诉讼,但从2008年9月开始,中国已经发起了5起案件。中国应充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来遏制贸易保护主义,最大程度地维护自身权益。 参考文献: [1]钟昌标:《世界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02出版) [2]葛丹:《金融危机下中国如何应对贸易保护主义》[J], 《商业时代》2009年第21期。 [3]吴翠:三天读懂世界经济(升级版)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2-02出版)
/
本文档为【世界经济学论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