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前后赤壁赋比较

2017-12-25 5页 doc 16KB 37阅读

用户头像

is_624976

暂无简介

举报
前后赤壁赋比较前后赤壁赋比较 “一洗万古”二《赤壁》——前后《赤壁赋》比较赏析(已发表) 前后《赤壁赋》是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后,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所写。两文意境高远,文采斐然,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写景、抒情、言理三者水乳交融,堪称千古绝唱。《前赤壁赋》描绘了赤壁秋夜清幽旷渺的优美景色及夜月泛舟的飘逸兴致,以主客问答的方式,发表对宇宙人生的见解,特别是通过对明月与江水变与不变的议论,表现了开朗的胸襟和达观的生活态度。《后赤壁赋》描绘了“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冬夜江岸及其寥落幽峭的气氛,写出了独自登高引起...
前后赤壁赋比较
前后赤壁赋比较 “一洗万古”二《赤壁》——前后《赤壁赋》比较赏析(已发) 前后《赤壁赋》是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后,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所写。两文意境高远,文采斐然,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写景、抒情、言理三者水乳交融,堪称千古绝唱。《前赤壁赋》描绘了赤壁秋夜清幽旷渺的优美景色及夜月泛舟的飘逸兴致,以主客问答的方式,发表对宇宙人生的见解,特别是通过对明月与江水变与不变的议论,表现了开朗的胸襟和达观的生活态度。《后赤壁赋》描绘了“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冬夜江岸及其寥落幽峭的气氛,写出了独自登高引起的悲戚心情,最后以白鹤道士的虚幻梦境作结,于空灵奇幻中寄托超尘绝俗之想,笔调迷离惝恍,逗人遐思。古人曾称赞说:“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 下面就两文的一些特点作比较。 一、两文的相似点 1、文章体制上相同。 赋本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到汉代形成一种特定体制,它兼具诗和散文的性质,讲究文采,注重韵节。到宋代赋已趋于散文化。前后《赤壁赋》都属于赋体,而且都采用了“以文为赋”的形式,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趣。它们都有固定的节奏与较为宽泛的音韵,语句上骈散结合,错落有致,在整齐的对偶句中显示了多姿的美感,加上音节自然流畅,文势充沛,给人强烈的美感。不仅如此,苏轼用散文笔法纵横自如地写景、抒情、叙事、议论,他那汪洋恣肆、雄伟奇丽的浪漫主义风格,在其丰富的想象之下更显出特殊新奇的意味。 2、 蕴含的情感一致。 两篇赋都以游乐为主,一游后再游,都能归结到‎‎享受江山美景的乐趣,表现旷达开朗的胸襟和生活态度。虽然不能排除作者的这种超脱是政治失意后的精神苦闷的自我慰藉和排遣,在超逸的背后和旷达的外表下,潜藏着作者的抑郁和悲伤,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两文写游玩之乐,际遇之悲,解脱之情,字里行间都跳跃着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身影。这样看来,林语堂的话就值得人细细思考玩味:“这两篇赋之出名不无缘故,绝非别人的文章可比,因为只用寥寥数百字,就把人在宇宙中之渺小的感觉道出,同时把人在这个红尘生活里可享受的大自然丰厚的赐与表明。” 3、诗情与哲理的完美结合。 两文在艺术上的高品位,主要体现在景、情、理的高度融合,诗情到哲理的升华和凝聚,文学与哲学的完美结合。阅读两文,不管是前《赤壁赋》还是后《赤壁赋》,你都会觉得自己是处于月光水色的笼罩之中,在聆听一个哲人向你阐述人生的道理。难怪《古文观止》里评论说“前后《赤壁赋》不啻一部《南华》”,意思是说,《赤壁赋》完全可以当作道家的《南华经》来读,因为它们在写景抒情中,处处流露着对人生哲理的参悟。 二、两文的不同点 1、描写的时令景色不同。 苏轼于元丰五年七月游览黄州赤壁,写下前《赤壁赋》,三月后重游写下后《赤壁赋》。从时令上看,前文字字秋色,后文句句冬景。就景色而言,前文写泛舟所见,让人赏心悦目:“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描绘出秋江的清朗和澄净。“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那茫茫的雾气、江水、夜空,经过月亮的银辉的浸染,显得浩瀚无边,浑然一片,不由得人不陶醉其中。后文景色同是写月夜,却险怪可怕,“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木枯石瘦,令人惊恐悲哀,黯然神伤,下文又一路奇情逸致,相逼而出,主要写岸上所见,由“履馋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等奇景至“适有孤鹤”、“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更加渲染了恐怖的气氛。 2、侧重点不同。 前文开头便描绘出一幅安谧、宁静的自然画面,接着以主客问答的手法,抒写自己内心的情怀。“苏子”的话针对“客人”的感触而发,他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认为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同一,都会无穷无尽。况且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如此,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最后他为“客人”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可以说,在内容上,前文重在阐发哲理,这也是苏轼“议论入诗”的文学主张在创作中的体现。 后文写在月明风清之夜,与客行歌相答。先有“有客无酒”、“有酒无肴”之憾,后有“携酒与鱼”而游之乐。行文在平缓舒展中曲折起伏。从“江流有声,断岸千尺”的江岸夜景,写到“履巉岩,披蒙茸„„”的山崖险情;从“曾日月之几何而江水不可复识”的感叹,到“悄然而悲,肃然而恐”的心情变化,极腾挪跌宕之姿。最后写孤鹤道士的梦幻之境。可以说,后文重在叙事写景。元代文学家虞集非常推崇后文的写景成就,认为“体物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皆天然章法。末有道士化鹤之事,尤出人意表” 。 3、心境追求上不同。 封建社会的“士”人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如同风雨中的一叶扁舟,所以他们有时用儒家的入世观念激励自己,有时又用老庄的出世观念来安慰自己,这是中国古代文人一道独特的风景。前文借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了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纵情山水、及时行乐的思想情绪和生活态度。作者所谈的人生哲理,有合理的积极的一面,但也含有佛老思想中随遇而安、惟与自然相适的消极因素,但主调上是旷达乐观的。后文写到孤鹤掠舟,“梦一道士,羽衣翩仙”,而仙鹤是沿用已久的道家象征,如此幻境幻想表现的是苏轼试图拿起从《庄子》中获得的思想武器来捍卫自己的心灵,保持乐观的情绪,应对人生的坎坷,是道家文化使他在人生的疾风暴雨面前自我调适,超然旷达而不封闭自虐、怨无尤人。这也是前人评述前后赤壁赋“不啻一部南华”的原因所在。而与前文相比,后文略为虚无缥缈,更多流露出遗弃尘世的思想。 以上从相似点与不同点两方面比较分析了前后《赤壁赋》的特点,而实际上,正如林西 仲所说:“若无前篇,不见后篇之妙;若无后篇,不见前篇之佳。”这样看来,认为前后《赤壁赋》是苏轼散文中的“双璧”应该是不为过分的。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云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
本文档为【前后赤壁赋比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