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哲学大作业 形而上学

2017-09-21 7页 doc 20KB 10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2655

暂无简介

举报
哲学大作业 形而上学哲学大作业 形而上学 姓名: 浅谈“形而上学”思想 摘要: 本文将简单介绍形而上学思想的概念并从其流觞,地位,分支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几个方面入手分析阐述本人对这一思想的认识和理解。本文将着重于形而上学理论中解释事物之间联系的部分。 关键词:形而上学;本质;存在形式;批判 引言: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的思维与存在的根本关系的理论体系。长期以来,人们把哲学等同于形而上学,又把形而上学等同于玄学。就哲学研究外部世界的本原和一般本质来讲,把哲学说成形而上学没错,但把哲学说成玄学,就把哲...
哲学大作业 形而上学
哲学大作业 形而上学 姓名: 浅谈“形而上学”思想 摘要: 本文将简单介绍形而上学思想的概念并从其流觞,地位,分支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几个方面入手分析阐述本人对这一思想的认识和理解。本文将着重于形而上学理论中解释事物之间联系的部分。 关键词:形而上学;本质;存在形式;批判 引言: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的思维与存在的根本关系的理论体系。长期以来,人们把哲学等同于形而上学,又把形而上学等同于玄学。就哲学研究外部世界的本原和一般本质来讲,把哲学说成形而上学没错,但把哲学说成玄学,就把哲学和科学对立起来。任何一门学科,只要有明确的可具体界定的可实证的研究对象,能够建立起完整严密的逻辑体系,都可以成为科学;而有明确的可具体界定的可实证的研究对象是能够建立完整严密的逻辑体系的前提。 正文: 1 形而上学的起源 形而上学,英文Metaphysics,希腊文ta meta ta physica,拉丁文metaphysica 该词原为亚里士多德一部著作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而亚里士多德可能称做“第一原理”、“哲学”。该著作系亚里士多德死后200多年由古希腊罗得岛的安德罗尼柯把他专讲事物本质、神、灵魂、意志自由等研究经验以外对象的著作编集成册,排在研究事物具体形态变化的《物理学》(physica)一书之后,并名之为《物理学之后诸卷》,希腊文是,去掉冠词就成了拉丁文,meta这个前缀有之后、超越、基础的意思。这正好和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being as being",即一切存在背后的存在)的概念相符合。欧洲语言中的“形而上学”在主要西方语言中其形式都很相似,如法语中的“la metaphysique”、德语中的“die Metaphysik”、意大利语中的“la metafisica”等。 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笛卡尔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是根据《易经?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由日本明治时期哲学家井上哲次郎翻译而来。 经典的翻译,形而上比较虚,形而下比较实,形而上与形而下学是不同的:形而上是指思维和宏观的属于虚的范畴;形而下学则是指认识事物走到了极端,是僵化的。老子有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为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 13世纪起被“形而上学”作为哲学名词,用以指研究超经验的东西(神、灵魂和意志自由等)的学问;或用作哲学的别称,意指建立一个观念体系以对实在的性质作出判断,或以一种方法去把握所知的实在的性质。在黑格尔提出辩证法以后,它又被用以指非辩证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形而上学的核心问题是现象与本质的对立,围绕这个问题,哲学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 2 形而上学概念与定义 形而上学的问题通常都是充满争议而没有确定的结论的。这一部分是因为经验事实所累积的资料,做为人类知识的最大宗,通常无法解决形而上学争议;另一部分是因为形而上学家们所使用的词语时常混淆不清。由于不能理解, 二十世纪的逻辑实证论者们反对某些形而上学议题因为他们认为某些形而上学问题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形而上学可以理解为:对“终极实在”的研究。比如,一把直尺插进水里,你的眼睛看见那把直尺是弯的。但是,你关于直尺的知识与你的光学知识告诉你:直尺不是弯的,是直的,你之所以看见它是弯的,是因为光的折射现象。 这就是你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再如:"世界上有上帝吗"?答:"有"."那么你看到过吗?"答:"我在教堂里看到过"."真的有吗?"答:"神父说有么."这就是形而上学的"答案".就是脱离实际生活,主观地判断一事物,理论不于实际相结合;在打仗时,有人按照兵书上的打法,而忽略了去考察地形的不同,敌人的不同等,认为兵书上的战法在任何时候都实用,就是形而上学的表现。 在柏拉图看来,可感事物变动不居因而只是意见的对象,事物的普遍共相亦即我们所说的本质才是知识的对象。相对于由可感事物所构成的“可感世界”,存在着一个“理念世界”:每一类事物都有它们的类本质即“理念”(共相),所有事物的“理念”就构成了一个“理念世界”亦即我们所说的“本质世界”,正如可感世界以太阳为其主宰,理念世界由善的理念所统治。于是,柏拉图将世界划分为“现象世界”与“本质世界”这样两个世界,哲学主要以这个“本质世界”作为它的研究对象。后来柏拉图虽然苦于无法解决这两个世界的关系问题,但是他认为就知识而言我们绝不能放弃理念论的立场,因而他更关注的是理念之间的关系问题,试图以此来说明事物的复合性并且进一步确立理念世界的统一性。从巴门尼德的“意见之路”与“真理之路”到柏拉图的“可感世界”与“理念世界”,奠定了形而上学的一个基本前提,这就是现象与本质的区别。尽管形而上学追求的是关于宇宙之统一整体的知识,所以一般说来形而上学以一元论为其理论的基本形式,然而由于哲学家们认为只有在宇宙之最普遍最抽象的共相之中才能获得这种知识,因此现象与本质的区别就成了形而上学发端、繁荣乃至衰落的根源所在。 正是在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念论的基础之上,亚里士多德形成了他的第一哲学或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虽然在柏拉图学园中学习工作长达20年之久,但是他并不同意柏拉图关于具体事物与其理念“分离”的观点,然而出于追求知识的同样目标,在根本上他与巴门尼德、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又是一脉相承的。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一般的科学所研究的是存在的某一属性或某一方面,至于这些属性或方面由之而存在的存在本身它们是不过问的,因而一定有一门学问专门研究“存在本身”(他有时也称之为“作为存在的存在”),这门学问就是“第一哲学”。正如存在的属性与方面皆以存在为其基础和前提,第一哲学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和前提。如果我们追问“存在本身”或“作为存在的存在”究竟是什么,亚里士多德进一步的回答是,“存在不是种”,作为最高的普遍性,存在不可能通过形式逻辑“属加种差”的方式来下定义,因而我们无法直接规定存在是什么,更何况“存在有多种意义”。于是,亚里士多德以存在的“意义”来回答存在问题,他将存在的本然意义亦即存在的存在方式称作“范畴(ketagoria)”,认为“就自身而言的存在的意义如范畴表所表示的 那样,范畴表表示多少种,存在就有多少种意义”,从而提出了ousia(实体)、数量、性质、关系、何地、何时、所处、所有、动作和承受等十个范畴,以这十个范畴囊括了存在的全部存在方式。由此,巴门尼德以“存在”为对象的存在论就演变成了亚里士多德以存在的意义或存在方式亦即“范畴”为研究对象的形而上学。 当亚里士多德以诸范畴的体系来解决存在问题的时候,他实际上所建构的乃是“存在之网”亦即世界的逻辑结构,因而区别于柏拉图理念论之等级制的理论秩序,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是一个以ousia为中心的网状结构,ousia亦即“是什么”或“是其所是(to ti en einai)”居于中心地位,因为我们只有认识了事物“是什么”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这个ousia就是后人所说的“实体”。最初亚里士多德主张具体的个别事物是第一实体,但是随着“质料”的发现,“形式”作为事物的“是什么”或“是其所是”逐渐取得了第一实体的地位。为了这之间的关系问题,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潜能与现实的学说,从而把运动和生成的因素融入了形而上学之中。 与西方哲学中的许多概念一样,ousia这个概念历经演变,特别是在被翻译成拉丁语substantia之后,已经失去了亚里士多德本来的含义。在亚里士多德那里,ousia作为范畴体系的中心并非就是“存在本身”,而且就其是“形式”而言通常与“质料”亦是不可分割的。哲学史研究中有一句俗语,叫做“在者不实,实者不在”。在这个意义上不很恰当地说,“质料”是“在”而“形式”为“实”,“质料”以“形式”为根据,“形式”以“质料”为载体,因而ousia是“实”而非“体”。但当后人用substance(实体),,站在下面的东西,,翻译亚里士多德的ousia的时候,这个ousia似乎成了有“实”有“体”的实在存在的东西,而且变成了形而上学最高的甚至是唯一的对象,从而超越于其他范畴之上取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就形而上学而言,亚里士多德的主要贡献是,他把巴门尼德研究存在的存在论转化成了研究存在的存在方式亦即范畴的形而上学,因而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形而上学是一个由诸范畴所组成的“存在之网”,或者说是世界的“逻辑结构”。与此同时,他以潜能和现实来解释和说明质料与形式之间的关系,这就为解决现实世界(现象)与世界的逻辑结构(本质)之间的关系问题提供了一种自我说明的途径。如此种种成为后来黑格尔完成形而上学基本思路和雏形。 马克思认为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指与辩证法对立的 ,用孤立 、静止 、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 。它把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凝固不变的,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联系,忘记了它的产生、消灭和运动,把变化仅仅归结为位置移动和单纯数量的增减,视为外力推动的结果。 3 形而上学在哲学中的地位和现状 形而上学在古典哲学里面是至高无上的,是第一哲学。是研究宇宙自然的基础。当然一些概念被后来人推翻并完善了,但是它的核心思想却是不可动摇的,至今起着重要作用。正因为这些观念,许多哲学家把哲学的核心放在了研究宇宙万物统一的,最普遍最一般的本质或者共相上,认为它是万物存在的根本根据。所以,这门科学是研究所有科学的基础所在。这就是形而上学。 几千年以来,形而上学的演变史几乎等同与哲学的发展史。在哲学家看来,如果哲学是人类科学中最美丽的王冠,那形而上学就是王冠上最美丽的那颗宝石。然而在以黑格尔作为起点的现代哲学开始之后,西方开始普遍质疑形而上学,开始重新开辟道路,开展对传统的革命,这是因为对形而上学的错误解读。但是它在哲学史上占据 的位置是至高无上的。形而上学之所以直到今天仍然尚未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人类理性不可能不关注所谓“终极关怀”的问题,而这正是产生形而上学的根源所在。换言之,即使以往的形而上学走错了路,形而上学的问题却依然可能是有意义的。在这个问题上,康德的态度也许更合理。他指出:以往的形而上学虽然是虚假的,但是形而上学作为人类理性的一种自然倾向却是实在的。就此而论,“人类精神一劳永逸地放弃形而上学研究是不能采取的”,因为世界上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形而上学,每个人尤其是善于思考的人都需要形而上学。 西方哲学或者完全排除存在的可能性,或者力图存在形式的科学化,以此寻求存在的本质,使哲学始终追寻的本体论问题由于形式化的方法导致西方哲学的困境。西方哲学的近代和当代的哲学史表明,形而上学历经演变主宰西方哲学2000多年之后,在据斥形而上学的结果使西方哲学在最大的形而上学家黑格尔哲学之后没落了。中国哲学的反形而上学的结果也同样形成与西方哲学相同的结果。然而无论合理还是不合理,它都有可能变换各种各样的形式继续存在下去,因此研究形而上学仍然是哲学的重要任务。或者科学发展到了另一个地步,它又会重新回到人们研究的中心而得到进一步的肯定和发展。 结论 形而上学就是研究本质的学问,是针对唯物辨证而言的,前者是错误的哲学方法,孤立、僵化、静止的看问题的方法;后者在马克思的学说里是正确的方法,联系的、灵活的、发展的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它是高于物理学的,物理学研究现象及规律,形而上学研究其存在及实质。 参考文献: [1] 陈世清著:《经济学的形而上学》,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 冯契编:《外国哲学大辞典》; [3]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4] 参见汪子嵩:《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三联书店; [5]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三卷,商务印书馆;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6] 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译本,商务印书馆。
/
本文档为【哲学大作业 形而上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