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酒品评论文

酒品评论文

2020-03-06 5页 doc 17KB 4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7436

暂无简介

举报
酒品评论文酒文化 马凤丽 2009451090319 嘉兴学院财务N091 摘要:中国是酒的故乡,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食物之一,它的历史几乎是与人类文化史一道开始的。自从酒出现之后,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酒的形态多种多样,其发展历程与经济发展史同步,而酒又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还具有精神文化价值。“酒”作为一个既传承历史又通向未来的道具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酒的起源、酒与文人、诗歌、习俗 中国的历史也是一部飘散着酒香的历史,地无分南北,人无分男女老...
酒品评论文
酒文化 马凤丽 2009451090319 嘉兴学院财务N091 摘要:中国是酒的故乡,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食物之一,它的历史几乎是与人类文化史一道开始的。自从酒出现之后,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酒的形态多种多样,其发展历程与经济发展史同步,而酒又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还具有精神文化价值。“酒”作为一个既传承历史又通向未来的道具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酒的起源、酒与文人、诗歌、习俗 中国的历史也是一部飘散着酒香的历史,地无分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少,饮酒之风,历经数干年而不衰。据文献记载及考古发现证明 ,至迟在五千年前中国人即已开始造酒。随着农业的发达和粮食的增加,原始社会末期,谷物酒即“复式发酵”的黄酒出现。传说中的仪狄及杜康所酿之酒便是黍酒。早期酒的演变经历了“玄酒”、“五齐”、“三酒”几个阶段。烧酒始自元代,仅有六、七百年的历史。而下一个世纪将要流行的酒,既不是纯粹的烧酒,也不是古代的黄酒,而是兼有二者之长的一种新型酒。[1]关于中国酒的起源,晋代文人江统的《酒诰》中有段的介绍:“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有饭不尽,委之空桑,积郁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酒最早是天然产物,人类不是发明了酒,而是发现了酒。酒里的最主要的成分是酒精(学名是乙醇),许多物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转变成酒精。谷物中的淀粉在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所分泌的酶的作用下,逐步分解成糖分,酒精,自然转变成了谷物酒。酒起源于医疗,最早的酒是自然发酵的果酒。远古时代,人们的食物主要靠采集和狩猎,采集的野果含糖分高,最易发酵成酒。动物的乳汁中含有蛋白质,乳糖,也很容易发酵成酒,以狩猎为生的远古人也有可能意外地得到乳酒。 古代文人与酒的不解之缘酒是水质的诗,诗是心酿的酒。自古以来,文人墨士都与酒分不开,说到这里,第一个要提到的自然是诗仙李白。李白一生以酒为题的诗歌流传至今的可谓多矣。且看著名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他饮酒与其诗句齐名。美酒伴随着他坎坷而又带有传奇色彩的一生。饮酒,催发其诗欲,启迪其灵感,在醋畅仙飘之时,创作了大量优美诗句。相传天宝年间,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兴庆宫沉香亭畔赏牡丹,著名乐师李龟年奏乐唱歌助兴。歌声刚起,玄宗即令停止,谓今日对名花,应速召李学士进宫填新词。 谈到酒,还会想到陶渊明,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现饮酒的诗人,他使酒和文人的精神生活发生了紧密而重要的联系。嗜酒的时代风尚影响了陶渊明,他借饮酒追求精神的超越与解放,化解人生的种种感伤、焦虑与痛苦,他在酒中获得了无限的乐趣和慰藉。他以自己的真性情和大才气实现了诗与酒的完美结合,达到了酒与诗的最高境界。表现为陶渊明引酒入诗,以酒寄意。诗酒合一使陶渊明更自然地袒露出生命深层的本然状态,使其诗文中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境界。[2]然而陶渊明的饮酒不同于没落阶级的消极颓废,它表现出在晋、宋易代这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一位封建知识分子思想的复杂性。[3] 欧阳修是妇孺皆知的醉翁。他那篇著名的《醉翁亭记》,从头到尾一直“也”下去,贯穿一股酒气。无酒不成文,无酒不成了乐。天乐地乐,山乐水乐,皆因为有酒。“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西安时发出的感慨。“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听得琵琶悠悠声,饮酒自乐。他是个是位大酒徒。他的一生不仅以狂饮著称,而且也以善酿出名。他为官时,分出相当一部分精力去研究酒的酿造。酒的好坏,重要的因素之一是看水质如何。但配方不同,亦可使“浊水”产生优质酒,白居易就是这样。他上任一年自惭毫无政绩,却为能酿出美酒而沾沾自喜。在酿的过程中,他不是发号施令,而是亲自参加实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诸如此类诗歌比比皆是。 不仅为诗如是,在绘画和中国文化特有的艺术书法中,酒神的精灵更是活泼万端。画家中,郑板桥的字画不能轻易得到,于是求者拿狗肉与美酒款待,在郑板桥的醉意中求字画者即可如愿。郑板桥也知道求画者的把戏,但他耐不住美酒狗肉的诱惑,只好写诗自嘲:“看月不妨人去尽,对月只恨酒来迟。笑他缣素求书辈,又要先生烂醉时。”“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元四家”中的黄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画”。“书圣”王羲之醉时挥毫而作《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而至酒醒时“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李白写醉僧怀素:“吾师醉后依胡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飞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怀素酒醉泼墨,方留其神鬼皆惊的《自叙帖》。草圣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于是有其“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古诗四帖》。 中国人一年中的几个重大节日,都有相应的饮酒活动,如端午节饮“菖蒲酒”,重阳节饮“菊花酒”,除夕夜的“年酒”。在一些地方,如江西民间,春季插完禾苗后,要欢聚饮酒,庆贺丰收时更要饮酒,酒席散尽之时,往往是“家家扶得醉人归”。节日的全新解释是:必须选举一些日子让人们欢聚畅饮,于是便有了节日,而且节日很多,几乎月月都有。代代相传的举国共饮的节日有:春节汉武帝时正月初一为元旦;辛亥革命后,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元旦饮之,辟疫疠一切不正之气。”饮用方法也颇讲究,由“幼及长”。“椒花酒”是用椒花浸泡制成的酒,它的饮用方法与屠苏酒一样。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俗有岁首用椒酒,椒花芬香,故采花以贡樽。正月饮酒,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宋代王安石在《元旦》一诗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北周庚信在诗中写道:“正朝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吐随铭主,椒花逐颂来”。还有灯节(又名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九九重阳节,除夕...... 除此之外,像在元杂剧中充分地展现了元人的酒文化习俗,诸如提到瓮头清、羊羔酒、泥头酒、梨花酿、鹅黄酒等名贵的酒,也述及素酒、浑酒、茅紫酒等普通之酒,更具民族特色的是马奶酒和葡萄酒了,这体现了蒙汉结合、中外交融的饮食特征。元剧中还表现了酒文化的诸多功能:结婚团圆喜庆筵宴、或借酒销愁, 亦不乏酒鬼酗酒误事而推动戏剧冲突的升华等。还可观照到元人酒肆的分布经营状况。[4] 然而在商代酿酒业的发展中,酒也带来了不良风气。在其酿酒的原料充足、酒类有所增加、酿酒技艺有所发展等方面,奠定了当时商人饮酒、酗酒的基础。商代末期的饮酒风之盛是前所未有的,当时从商王到大小贵族及一般的平民无不嗜酒,以至在饮酒上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笑料。商代因酗酒而灭亡的阴影始终在历史中挥之不去,其教训是深刻的,但因此而否定商代酿酒业的发展,却是不足取的。[5] 另外饮酒行令是中国人在饮酒时助兴的一种特有方式。酒令由来己久,开始时可能是为了维持酒席上的秩序而设立“监”。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射礼,为宴饮而设的称为“燕射”。即通过射箭,决定胜负。负者饮酒。古人还有一种被称为投壶的饮酒习俗,酒宴上设一壶,宾客依次将箭向壶内投去,以投入壶内多者为胜,负者受罚饮酒。总的说来,酒令是用来罚酒。但实行酒令最主要的目的是活跃饮酒时的气氛。何况酒席上有时坐的都是客人,互不认识是很常见的,行令就象催化剂,顿使酒席上的气氛就活跃起来。 通过对酒品评的学习,对酒文化的了解和其课题的研究,使我受益匪浅。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研究有很高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崇琛《酒香五千年—酒的起源、演变与展望》[J] 兰州商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2] 何梅琴《诗歌·陶渊明·酒》[J] 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01期 [3] 石云涛《谈谈陶渊明饮酒的原因》 [J] 许昌学院报 1983年02期 [4]周玲《元杂剧中的酒文化习俗》[J] 江西社会科学 2005年 07期 [5]蔡锋《商代酿酒业及其饮酒、酗酒风气》[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 03期
/
本文档为【酒品评论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