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章丘市第二实验中学校本教材

2017-09-18 50页 doc 286KB 58阅读

用户头像

is_105949

暂无简介

举报
章丘市第二实验中学校本教材章丘市第二实验中学校本教材 李清照 一泉成河—墨泉 章丘中学 1 前言 --------------------------------------------------3 概述 --------------------------------------------------- 7 第一篇 历史人物 第 一 课 邹衍创立五德论----------15 第 二 课 少年英雄数终军----------17 第 三课 改革未成话王莽-------19 第 四 课 义军领袖杜伏威 ---------21...
章丘市第二实验中学校本教材
章丘市第二实验中学校本教材 李清照 一泉成河—墨泉 章丘中学 1 前言 --------------------------------------------------3 概述 --------------------------------------------------- 7 第一篇 历史人物 第 一 课 邹衍创立五德论----------15 第 二 课 少年英雄数终军----------17 第 三课 改革未成话王莽-------19 第 四 课 义军领袖杜伏威 ---------21 第 五 课 初唐名相房玄龄-----------24 第 六 课 词女之父李格非----------26 第 七 课 千古风流李清照-----------29 第 八 课 清廉刚直刘敏中-----------32 第 九 课 一代奇才李开先 ----------34 第 十 课 清代学者马国翰 ----------37 第十一课 东方商人孟雒川 ------------38 第十二课 总理恩师高亦吾 ------------41 第十三课 舒同在章丘 ------------------43 第十四课 章丘抗日名将—李曼村-----52 第二篇 名胜古迹 第十五课 章丘八景(上)--------57 2 第十六课 章丘八景(下)---------64 第十七课 其他风景名胜---------73 第十八课 地方特产--------------------88 第三篇 考古课堂 第十九课 龙山文化发祥地--- 城子崖遗址--------96 第二十课 洛庄汉墓重大考古发现---99 第二十一课 神秘的危山兵马俑----106 3 章丘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历史 文化古城,历代劳动人民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创造 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和文化.历史是一份宝贵的遗产、一笔巨大的财富、一种无尽的资源,它给我们提供 有益的借鉴,古人云:“不揽古今,论事不实。”我 们编撰者本书,将为学生打开尘封的史实,展示这 座古老城市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画卷,目的在于 “龟镜将来”,也就是让学生认识章丘,了解章丘, 热爱章丘、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将来开发章丘, 把我们的家乡建设的更加美好。 章丘得文明史,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同龄。考 古发现证明,早在9000年前的西河文化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尚在新石器时 代的初期,就创造了熠熠生辉的的“龙山文化”, 举世闻名的“黑如漆,明如镜、声如磐”的黑陶, 精巧玲珑,奇妙绝伦,使现代人也为之瞠目。自古 以来,章丘一直是连接内陆与山东半岛沿海地区交 通往来的枢纽,即所谓“盖青济之喉襟,登泰莱之 要冲”,由于地理位置重要,历代留下的众多的历 史名胜古迹。走进她,就如同走进了流淌不息的历 史长河。从西河文化、龙山文化到商代文化、周文 化和齐文化,一直延续到汉代文化,前后跨越9000 多年,序列完整,堪称中华文化和齐鲁文化的典型 4 代表。 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孕育造就了历代英才。战国时期哲学家邹衍、唐代名相房玄龄、宋代女词 人李清照、明代戏曲家李开先,清代辑佚大家马国 翰,都曾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上尽领风骚。近代著 名商人孟洛川及其旧军孟家,其“祥”字号商埠曾 遍及京、津、沪等几十个中大城市,成为当时货通 中外、名扬海内的东方商贾。周恩来总理的启蒙老 师高义吾、山东工运创始人郭恒祥、革命英雄辛锐、 李曼村,以及曾任章丘县县委书记的舒同、舍己救 人的解放军战士盛习友等等,都留下了传之万世的 佳话。 章丘山清水秀,风光宜人。长城岭、长白山等环抱南北,绣江河、小清河等蜿蜒潆洄。南部群峰 竞秀,中部地势平坦,景似江南,往来“如入画图 邑”。特别是市政府所在地明水,位于市境中部, 群泉汇集,泉水丰盈,百脉泉、墨泉、梅花泉、筛 子泉等竞相喷涌,泉水湛蓝碧绿,波光粼粼,令人 流连往返。其中以“百脉寒泉珍珠滚”而闻名的百 脉泉,与济南72名泉之首的趵突泉齐名,享有“西 则趵突泉为魁,东则百脉泉为冠”的盛誉。以章丘 山水名胜、民风习俗为背景的清代小说《醒世姻缘 传》,用大量篇幅描绘了明水的风景,称其为“天 下的奇观”。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被章丘悠久 5 的历史和美丽的风光所吸引,纷至沓来,流连往返, 如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苏东坡,金代文学家元好问,明代著名隐 士雪蓑,清代思想家顾炎武、文学家蒲松龄等在章 丘都留下了足迹和许多优美诗篇。 历史文化是当今文化的根源,我们作为中学生 更应该对本地历史文化有所了解,有所掌握。更要 在继承的基础上汲取精华、“观古所以知今,彰往 所以察来”。相信同学们通过学习章丘历史文化, 一定能了解章丘、开阔视野、进而热爱家乡,树立 为家乡,为人民努力学习、努力奋斗的理想和信念。 将来把我们的家乡建设个更加美好,更加富强! 魏士功 2007.10.1 6 7 章丘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山东北,黄河南岸。西邻历 城区,东连淄博市,南交泰安、莱芜市,东北与邹平县 接壤,西北隔黄河与济阳相望。总面积1855平方公里。地势南高北低,自南而北依次为山区、丘陵、平原、洼 地,处中纬度,属暖温带季风区中的大陆性气候。四季 分明,冬春少雨雪,夏季雨量集中。 地近省会,胶济铁路横贯东西,章莱、德徐公路纵 穿南北,“盖青济之喉襟,登泰莱之要冲”。前控群山, 有齐长城蜿蜒其界为屏障;后揽河泽,扼滔滔黄河之天 险。素为战略要地。 建置悠久。早在5600多年前,即有人群繁衍生息, 创造了“龙山文化”。商代,东部、北部为蒲姑国,商 末西部为谭国,都城今龙山镇城子崖。春秋,为齐地。 战国,属田齐。秦,属济北郡。西汉,置阳丘等县,属 青州部济南郡。北齐,置高唐县 (治回军镇,今绣惠镇 回村)等。556年(北齐天保七年),高唐县迁治女郎山(章丘山)南建城。596年(隋开皇十六年) ,改称为章丘县,属齐郡。唐代,属齐州。宋代后,属济南府(路)。1945年8月,山东省政府划章丘、章历两县,属泰山专区。 1946年6月,章历县划归渤海行署清河专区。1950年4月,两县划归淄博专区。1953年9月,章历并入章丘(治旧章丘城),属泰安专区。1958年8月,县治迁明水。 8 1979年1月,划归济南市。是省辖、济南市代管的县级 市,辖14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908个行政村(居),总人口99.9万。平均每平方公里552人,为山东省人口 多、密度高的县份之一。主要是汉族,其他回、苗、侗、 满、壮等少数民族共6300多人。 政治经济中心明水,位于中部地区,群泉汇集,百 脉泉为绣江之源,“百脉沸腾,状若贯珠,历落可数”, 有“小泉城”之称。为济南市的卫星城镇。明水山清水 秀,风光宜人。长城岭、长白山等环抱南北,绣江河、 小清河等婉蜒潆洄。南部,群峰竞秀;中部,地势平坦, “东揽会仙之巍峰,北枕女郎之秀”,美丽而富饶。幅 员广阔,自然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254.85万亩。已开发利用168.05万亩,占66%。共有大小山头2547座,沟峪2176条,有林地34.8万亩,农田林网化面积42.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3.7%。地下资源主要有煤、铁、 铝土(粘土)、石灰石、花岗石、石英等。 煤储量为2.38亿吨,铝土储量为4.16亿吨,石灰石储量为2.5亿吨,花岗石储量为5亿立方米,均可大量开采。水资源年均 总量5.7亿余立方米,可利用量为4.43亿立方米, 基本满足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 生物资源,植物中 有林木54科、183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勤劳智慧的 章丘人民,培育出大量土特名牌产品。章丘大葱,蜚声 中外;明水香稻、龙山小米,品质优良,均曾为贡米; 明水白莲藕、黄家烤肉,为一方名吃。境内是闻名遐迩 9 的“铁匠之乡”。传统工业产品埠村双葫芦菜刀、徘徊 镰刀,远近驰名。 解放50多年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章丘人民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 苦奋斗,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变了旧社会遗留 下的贫穷落后面貌,初步呈现繁荣昌盛的景象,成为全 省经济此较发达的县份之一。 国民经济的发展,历经曲折,逐步繁荣。新中国成 立初期,经过土地改革、互助合作化运动和生产资料私 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适合县情的生产关系。翻 身当家做主的广大劳动人民,建设祖国和家园的积极性 空前高涨,经济迅速发展。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 由于 “左”倾错误的影响,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减9.2%, 人民生活一度比较困难。1962至1965年,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群众的生 产积极性又迅速调动起来,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率升 至19.4%。后因“文化大革命”的冲击,生产受到破坏。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 革命”。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拨乱反正,贯 彻“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政策,工作重心转移到 经济建设上来,农村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 生产责任制;工交、财贸战线实行承包制,优化产 10 业产品结构,拓宽流通渠道,发展外向型经济,工农业 生产发展迅速。初步建立起农、工、商、运协调发展的 经济体制。 农林牧副渔业俱兴。境内土地肥沃,气候湿润,为 粮、棉、油、菜和其他经济作物的综合农产区。但解放 前,因受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水利设施差,农业生 产落后。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农村生产力,兴修水利, 改良土壤,扩大肥源,推广良种,防治病虫害,改进耕 作技术、农作机具和讲究科学种田。特别是从1981年以 来,逐步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生产责任制,贯彻 “为城市服务,致富农民”的方针,走农林牧副渔业全 面发展、农工商运多种经营的路子,调整、优化农村经 济结构,建立起粮食、 林果、养鸡、奶牛、奶山羊、淡 水养鱼、蔬菜、芦笋8大商品基地。农业生产由自给半 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出现农林牧副渔业俱兴、商 品生产大发展的局面。全县完成各项水利建设工程4000 多处,农业发展后劲增强,被列为全国商品粮、瘦肉型 猪和棉花生产基地县。 工业比较发达。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采矿、冶铁等 手工业已发展起来。但在漫长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制 度下, 加之连年战争、灾荒频仍,工业长期停滞不前。 至解放前夕,全县仅有1家,新中国成立后, 立足当地 资源,艰苦奋斗创业,工业迅速发展。1978年以来,随 着“改革、开放”方针的深入贯彻,多种所有制和多种 11 经营方式的商品经济迅速崛起;流通渠道拓宽,山庙会、 物资交流会逐步恢复,开发农贸市场,活跃集市,振兴 对外贸易,商品流通得以迅速发展。 近年来,我市紧紧抓住济南东扩的发展机遇,提出 了“建设济南大城市框架下富而美的新章丘”的定位, 确立了“一二三四六六”的总体发展思路:即紧紧围绕 实现全面小康、建设和谐章丘“一个总目标”,牢牢把 握富强、和谐“两个主”,突出产业转型升级、城市 功能升级、社会结构升级“三个升级”,坚持富民优先、 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四个优先”,在更高 层次上实施科教兴市、工业强市、依法治市、城镇带动、 外向拉动和可持续发展“六大战略”,在更高水平上推 进现代产业建设、现代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和谐社 会建设、创新型城市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 “六大突破”,努力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 展,把章丘建设成为全省首善之区的首善之地。 经济实力显著提升。2006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66.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5.8亿元,分别增长22.4%和25.3%。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71家,华电章丘发电、中国重汽、可口可乐等大项目建成投产,初步 形成了以交通装备、精细化工、机械制造、能源动力等 主导产业为支撑的发展格局。连续两年跨入全国综合实 力百强县(市)50强;跻身2006年度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和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市)。 12 城乡环境显著变化。围绕建设现代化山水园林中等城 市目标,突出特色,建设精品,五年累计完成城建投入 60多亿元,建成区面积由“九五”末的18.36平方公里拓展到36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38%。实施城区“三纵六横”框架路和村村通硬化路工程,城乡道路通车里 程达到2017公里。实施大绿化工程,城市绿化面积达到 124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9%,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城 市和省级园林城市,百脉泉公园获国家4A级景区称号,被联合国评为“全球优秀生态旅游景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36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40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1.63 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 总额95.8亿元。城镇人均住宅面积和农民人均生活用房 面积分别达到31.3平方米和37.6平方米。城镇居民家庭电脑、汽车普及率分别达到52%和10%。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2005年在全省率先全部免 除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杂费,免除贫困家庭学生课本费, 并对特困生发放生活补助。投资10亿多元,新建章丘中学、实验中学、实验小学等教育重点工程,完成96所农村中小学化改造,办学条件走在全省前列。推行新 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到95%。实现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先后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 山东省文明城市、平安山东建设模范市。 13 在新一届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勤劳善良的章 丘人民干事创业,各项事业欣欣向荣,相信在我们的共 同努力下,章丘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14 章丘地杰人灵,历代人才辈出。他们当中有“学 究天人”的大哲学家,有弱冠雄才的少年英雄,有风 云一时的农民起义领袖,有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有刚 正廉洁的清官贤相,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 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流金溢彩,灿若群星。 邹衍(约公元前340~前260年,亦说前305~前240年),亦作驺衍。战国末期齐国人。邹衍是战国 时期阴阳家的代表人物,邹衍也是战国时期阴阳家学 派创始人,主要学说是“五德始终说”和“大九州说”,又是稷下学宫著名学者,因他“尽言天事”,当时人们称他“谈天衍”,又称邹子。他把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 五行说应用到历史观点上,提出“五德始终”的历史观,即整个物质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构成的,事 物发展变化是通过五行相克相生来实现的;人类社会 的发展是一种客观必然,像自然一样。从开天辟地开 始,社会按照五德转移的次序进行循环,一个朝代以 一德为主,每一德都盛衰有时。德盛,朝代兴旺;德 衰,朝代灭亡。所以人类社会的历史是按照五行相生 相克的规律循环向前的。在空间认识方面,邹衍创立 了“大九州”说。他认为,儒家所称的中国只不过是全 部天下的九分之一。中国是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分为 15 九州,就是禹的时候划分的;而中国之外还有八个州, 都被大海环绕,每个州又分别分为九州,而且由于方 位偏远语言各个州的风俗都不一样。 1、请你查找一下资料:九州指的是哪九州? 2、请你根据所学过的知识,回答出春秋战国时 期都有哪些思想家及他们的代表思想是什么? 16 终军(?—前112)字子云,今章丘龙山镇平陵城古址人,西汉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少年时代刻苦 好学,以博闻强记、能言善辩、文笔优美闻名于郡中。 18岁被举荐为博士弟子,赴京师。过函谷关时,守关 吏卒交给他一件帛制的东西。终军初不识此为何物, 当得知这是一个返回过关的凭证时,慨然掷之于地, 自信地说:“大丈夫西游,终不复还。”守关吏卒为之瞠 目。到长安后,终军以上书称旨官拜谒者给事中,奉 命巡视东方郡国。他手持朝廷符节,骑高头大马,再 过函谷关,守关人员认出此人正是上次的青年,叹服 其志远才高。他受到汉武帝赏识,封谒者给事中,参 与朝政,后擢升谏大夫。 终军在维护中央集权,制止诸侯割据,抵御外族 侵扰等方面,都有成就,他又曾先后成功出使匈奴、 南越。当时的南越指居住在广东、广西一带的少数民 族,秦末,南越郡龙川令赵佗乘农民战争之机,起兵 攻占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汉朝建立后,南 越同汉朝的关系时好时坏。终军出使南越前,曾请求 汉武帝赐给他“长缨”,如果南越王不肯归顺汉朝,就用长缨活捉南越王,从此,终军弱冠请缨的故事便成为 历史佳话,“请缨”也成为投军报国的代称。终军到南越 后,慷慨陈辞,据理力争,终于使南越王答应归顺汉 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年仅20余岁的终军 17 被南越相吕嘉杀害,时人称为“终童”。据《济南府志》 载,终军死后归葬济南。 学习了本课,你能向大家讲一讲:“弱冠请缨” 的故事吗?请结合终军的故事谈谈作为现代新时期的 青少年,为祖国、为家乡你都能做些什么? 18 王莽(前45~23),字巨君,祖籍龙山镇平陵城古址, 西汉孝元皇后的侄儿,建立新 朝。 元后王政君的父亲和兄 弟都在元帝、成帝时期受封为 侯,居高位辅政,一家共有十 个列侯,五个大司马,只有王 莽的父亲早逝没有封侯。王莽 自幼孤独贫困,因而屈节恭 俭,学习《礼经》,以沛郡陈 参为老师。他勤奋博学,穿着象儒生一样,奉待母亲 及寡嫂,抚养侄子,行为很检点。 成帝阳朔(前24~前21)年间,他的伯父大将军王凤病了,王莽待候疾病,亲自尝药,头发散乱,颜面 肮脏,数月不脱衣服休息。王凤死时,把王莽托付给 太后和皇帝,被任为黄门郎,提升为射声校尉。此后, 王莽的叔父成都侯王商上书,愿意分出自己的一部分 封地以封王莽,其他知名人士都替王莽说话,皇上由 此认为王莽贤能。西汉永始元年(前16),封王莽为新 都侯,建侯国于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之都乡,国邑1500 户。西汉绥和元年(前8),皇上提拔他为大司马。汉平 19 帝元始四年(4)4月丁未,王莽的女儿立为皇后,他的 权力更加巩固。 始建国元年(9)正月朔日,王莽称帝,改国号为 “新”。在位期间实行 “改制”,命令全国民间的土地 更名为 “王田”,奴婢改称 “私属”,皆不得买卖;一家不满8男而占地超过1井(900亩)者,须分田与京族 邻里,无田的按一夫一妻受田100亩的规定分配。为 增加国家税收,垄断工商,公元10年又推行 “五均六管”。曾屡改币制,造成经济上极大混乱。还更改官 制,恢复五等爵,滥加封赏。对外不断挑起战争,对 内赋役繁重,刑政苛暴,造成阶级矛盾尖锐。天凤四 年(17),暴发了全国性农民大起义。更始元年 (23)为商人杜昊杀死,新朝灭亡。 史学界对王莽争论很大:有人说他是一个阴 谋家、篡位者,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位事业未成的 改革家,你同意哪种说法,请谈谈理由。 20 杜伏威(?—624年),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市)人。 隋末著名农民起义首领,曾率起义军长驱千里,建立 农民革命政权,打击了隋朝的腐朽统治。后降唐,被 毒杀。 隋朝末年,由于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农民起义此 起彼伏,群雄割据,社会动荡。大业七年(611年)和九 年(613年),山东相继爆发了王薄、窦建德、张金称、 孟海公、孟让、郭方预、郝孝德等领导的农民起义。 九年十二月,杜伏威和好友辅公祏在众多农民起义的 影响下,反入长白山(今章丘县境内)投奔左才相农民起义军。杜伏威自幼机智多谋、豪爽侠义,与辅公祏有 刎颈之交。他俩当时生活都很贫困,杜伏威便经常用 计劫富自给和散给其他贫苦人。他16岁那年,因劫富事发,被郡县缉捕,便自己组织起义队伍。每逢作战 或有其他行动,杜伏威都“出则居前,入则殿后”,很 受起义群众拥护。投奔左才相起义军后,杜伏威本想 随其大干一场,不料却长时间得不到信任。于是,他 便率部离开长白山,自称将军,转战淮河流域,处处 与官府作对。 杜伏威率起义军进军淮南。江都通守派校尉宋颢率 兵赶来镇压,被杜伏威引入芦荡,然后从上风纵火, 21 烧死、杀死隋军无数,打胜了进入淮南的第一仗。接 着,杜伏威以火并的方式,杀了企图谋害他的海陵起 义军首领赵破阵,合并赵部义军。从此,杜伏威所领 导的江淮起义军声势日渐浩大。 大业十三年(617年)正月,隋炀帝在几次围剿杜伏威的江淮起义军都未奏效之后,派大将陈棱领精兵 8000余人前来讨伐。陈棱多次镇压过农民起义军,很 有作战经验。与杜伏威对阵,他以逸待劳,准备磨掉 起义军的锐气。杜伏威便设计送他一套女人衣服,称 他为“陈姥”,终于将其激怒,率全军出战。杜伏威和 辅公祏各带数百人冲入陈军阵中,左冲右突。拼杀中, 杜伏威头部被陈稜部将射中,血流不止。这使他怒不 可遏,于是不顾一切追了上去,将射箭的陈将杀死, 并一路斩杀数十敌军。起义军将士在其勇威的感召下, 奋力冲杀,大获全胜。隋后,杜伏威挥师长驱,破高 邮,占历阳。在历阳,杜伏威建立农民革命政权,自 称大总管,以辅公祏为长史,派各路将领进兵江淮各 县,合并了许多小股农民起义军,从而成为江淮地区 队伍最大、影响最广的农民起义力量。 唐武德三年(620年),杜伏威派辅公祏率大军渡过长江,围攻已建国称帝的起义将领李子通。杜伏威义 军与十倍于己的李子通义军血战江都,最终获胜,杜 22 伏威顺利地进占丹阳(今南京),并建国称吴。建国后,杜伏威进行了一系列变法改革,使所统治区域,出现 了经济复兴、社会安定的繁盛局面。不久,秦王李世 民率唐军围攻王世充,派使来劝降杜伏威。在优厚的 赏赐面前,杜伏威终于同意降唐了。降唐后,杜伏威 被留居唐都长安,拜为太子太保,兼行台尚书令,位 在齐王元吉之上。武德七年(624年)二月,他终于被唐朝廷毒死。 关于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有人认为它迫使统治者 调整统治政策,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也有人认为:农 民起义严重破坏了生产,只是被人利用的改朝换代的 工具而已,你同意哪种观点,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23 唐代初年名相。名乔,字玄 龄。齐州临淄(今山东章丘相公) 人。 玄龄博览经史,工书善文, 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 隋末大乱,李渊率兵入关,玄龄 于渭北投李世民,屡从秦王出 征,参谋划策,典管书记。每平 定一地,别人争着求取珍玩,他却首先为秦王幕府收 罗人才。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谋士。唐武德九 年(626)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 民即位,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629)二月为尚书 左仆射。十一年封梁国公。至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 仍综理朝政。太宗征高句丽时,他留守京师。二十二 年病逝。 贞观前,他协助李世民经营四方,削平群雄,夺取皇位。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 定社稷之功”。贞观中,他辅佐太宗,总领百司, 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 格敕的修订,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 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 24 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后 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 作为章丘人的骄傲,请你到相公参观一下名 相故里,并写一篇:谈谈你对我国封建社会 君臣关系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25 李格非(约1045~1106),字文叔,今明水街道办事 处人,北宋后期著名文学家。有兄弟3人,他排居第三,其妻王氏为吏部尚书王拱辰的孙女,儿子李 任南宋初年敕局删定官,女儿李清照是词坛女杰。 李格非家世清贫,幼时聪慧过人,以诗赋取仕。 先任冀州(今河北冀县)司户参军、试学官,后调任 郓州(今山东东平)教授。宋哲宗元(1086)入补太学录,再转博士。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朝廷立局编元 臣,降职为河北西路广信军(今河北徐水遂城西)通判。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又被重用,召为校书郎,后 升任著作佐郎,直至提升为礼部员外郎,提点京东路 (今河南商丘南)刑狱。后因卷入当时的政治斗争,于宋 徽宗崇宁元年(1102)被列为所谓“元 忧愤中,于宋徽崇宁五年(1106)农历正月病卒,终年 61岁。 李格非为官清正,不恋财物。他从不在平民面前 以高官自居,更不在权贵面前摧眉折腰,就是对官居 宰辅的亲家赵挺之亦不攀附,而对隐居明水镇西廉坡 村的名士廉复却推崇备至,不仅多次乘回故乡探亲之 26 机拜访请教,并在廉复死后的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 亲自撰写了《廉先生序》,述其生平,证其为人,以求 其不朽。李格非出仕之初,上司见他清贫,欲让他兼 任其他官职以增加薪酬(宋代有兼职兼薪的制度),他断 然谢绝。 为官之余,李格非矢志研究学问,“以文章受知于 苏轼”,继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之 后,与廖正一、李禧、董荣被称为“苏门后四学士”。 他一生苦心于词、赋、文章的著述,提倡为文诚实, 善于评论文章。“主张文章不可以苟作,诚不著焉则文 不能工。”曾著《杂书》,遍论左丘明、司马迁、班固、 范晔、韩愈等文章大家之作,褒贬指责,洋洋洒洒, 切中要害,令人折服。北宋后期,统治阶级生活腐化, 到处建造台榭园圃以供享乐。李格非写了《洛阳名园 记》一文共19篇,逐一描写了富郑公园、董氏西园、董氏东园、环溪等19座名园的盛景。他在《书〈洛阳名园记〉后》一文中指出,天下的治乱从洛阳的盛衰 中就能看出,洛阳的盛衰又能从园圃的兴废中得知。 公卿大夫刚到朝廷任职,就放纵自己的私欲,而不管 天下治乱的大事,只热心于经营自己的家园,想等退 官时再来享受,能得到吗?唐朝的灭亡就是这样的啊! 以此告诫那些公卿大夫,不要只顾个人享乐而不顾国 家的安危。 27 李格非著述甚丰,有《文叔集》45卷,《礼记精义》16卷,《史传辩志》5卷,《历下水记》1卷,《永洛城记》1卷,《洛阳名园记》1卷等,可惜大都散佚。今 仅存《洛阳名园记》,另有杂论文章10多篇,散见于《冷斋夜话》《枫窗小牍》《墨庄漫录》《汴京遗迹志》 等文献中。诗作仅有《试院》《过临淄绝句》两首存于 《绣水诗抄》中,其中《书〈洛阳名园记〉后》载入 我国著名文集《古文观止》,被奉为经典。 请课后搜集阅读李格非的诗词作品,并与李清照的 作品风格相比较,看看李清照的词风是否受到父亲的 影响。 28 李清照(1084~约1 156),号易安居士,今 明水街道办事处人。南宋 女词人,其父李格非,北 宋文章名流,其母王氏为 状元王拱辰的孙女,极具 文学才华,其夫太学生赵 明诚,宰相赵挺之次子。 李清照幼年生活于 故乡明水,少年时代随父 生活于汴京,并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 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李清照与当朝宰相赵挺之次子赵明诚于汴京成婚。两年后,明诚出仕为官。 夫妇二人除爱好诗词外,亦致力于搜集和赏玩书画金 石,生活虽然俭朴,但安静和谐,高雅有趣,夫妇相 濡以沫共研学问。赵明诚在李清照的帮助下著成《金 石录》30卷,成为继欧阳修《集古录》之后,规模更 大、更有价值的研究金石之学的专著。这期间,李清 照写下了大量描写闺情闲适生活的词作,如《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等。宋徽宗崇宁元年 29 (1102)七月,其父李格非被列入元 大观元年(1107)三月,赵挺之被罢右仆射5日后卒, 李清照随赵氏一家回青州屏居。 南宋建炎三年(1129)八月十八日,赵明诚死于建康 (今南京市)。翌年金人入侵,南京徽帝南逃。李清 照追随流徒到浙东一带,所有图书文物大都散失。绍 兴二年(1132),李清照到达杭州改嫁张汝舟,很快发 现上当受骗,在翰林学士綦崇礼等亲友的大力协助下 脱离这场劫难。至此,李清照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她把眼光放到了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上,词的风格亦由 先前的悠闲婉丽转变为忧国忧民,多悲叹息世,流露 出对中原的怀念。如五言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 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中通过项羽宁死不 愿忍辱偷生的英雄行为,讽刺了南宋统治者不肯北上 抗敌的苟且偷生行为。其中以绍兴四年 (1134)《金 石录后序》较有名。十月,她避乱金华,写成《打马 图经》并作序,又作《打马赋》。虽为游戏文字,却 语涉时事。在金华期间,还作《武陵春》词,感叹辗 转漂泊、无家可归的悲惨身世,表达对国破家亡和嫠 妇生活的愁苦。又作《题八咏楼》,悲宋室之不振, 慨江山之难守,发出了“江山留与后人愁”的千古绝 唱。绍兴十三年(1143)前后,李清照将赵明诚遗作《金石录》校勘整理,表进于朝。越十余年,大约绍兴二 十六年(1156),李清照怀着对死去亲人的绵绵思念 30 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 辞世,享年至少73岁。 李清照的词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以 寻常语句入词,情致婉然,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论词强调协音律,崇尚典雅,提出“别是一家”之说, 反对以作诗文之法填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李清照的 诗词可与苏轼、陆游、辛弃疾并列,又有人把她与李 煜合称为词坛上的“男女皇帝”。现在国内已出版她 的作品集、注解本近10种,港台出版多种,日、美、俄、瑞典等国都翻译了她的作品。 请各班组织清照文化研究小组,开展清照诗词朗读 比赛活动。 31 刘敏中(1243~1318),字端甫,号中庵,今绣惠镇西皋村人。元朝初期大臣,著名散曲作家。 他幼年时卓异不凡。13岁时,其父刘景石教他读书做官的道理,他却说:“古代的圣贤学识渊博,并不为知名于世;建立丰功伟绩,但从不自我炫耀,这正是 为追逐高官厚禄而读书的后人所不能比的呀!”他与同 窗谈志向时说“自幼至老,相见而无愧色,乃吾志也。”: 刘敏中一生为官清廉,忧国恤民,巡行途中遇到地方 受灾,必拿出国库的粮食救济灾民。他曾先后18次在 蒙古人统治下的元朝政权中任京师和地方官员,官而 不贪。元史本传中说他:平生身不怀币,口不言钱,义不苟进„„ 元至元十一年(1274),刘敏中任监察御史,蒙古族权臣桑哥在朝中专权,横行不法,朝野没有敢反抗者, 独有刘敏中毅然上书弹劾,但朝廷不予理睬,刘敏中 愤然辞职还乡。后桑哥下台,才又重返京师。元大德 七年(1303),皇帝诏遣他为宣抚使巡行诸道,在出使辽 东、山北诸郡时,遇到地方官员依仗权势作恶的,必 绳之以法。元大德九年 (1305),刘敏中召为集贤学士,针对混乱的朝政,向皇帝上了10条疏:“整朝纲、省 庶政、进善良、剔奸蠹、显公道、杜私门、广恩泽、 实钞法、严武备、举封赠。”力图变法革新。虽然遭到 32 朝中奸臣特别是蒙古贵族的全力抵制,但他却不妥协, 终于在元武宗继位定后,得到了部分实行。刘敏中的 历史功绩,不单表现在他几十年的仕宦生涯中。在文 学尤其是散曲创作上也有巨大成就。文章曾得到过当 时著名文学家、戏曲家杜中杰(长清县人)的热心指导和 极力推崇。著有《中庵集》25卷,另有《中庵诗余》《中庵乐府》以及《平宋录》等。散曲作品仅有《黑 漆弩?村居遗兴》二首传世。 刘敏中死于元仁宗延1318),终年76岁。 元朝政府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赠光禄大夫、柱国,追 封齐国公,谥“文简”。其墓在今章丘市绣惠镇西皋村, 保存完好。 请有条件的同学参观刘敏中墓,并谈谈在今天法制 社会,我们如何看待普通民众渴望“清官”的这种现 象。 33 李开先(1502~1568),字伯华,号中麓,章丘绿原村(今埠村镇东鹅庄)人。明代杰出的戏曲家、文学 家。 李开先自幼聪明超群,酷爱音乐戏曲。他为人正 直,不畏权势,富有正义感。明正德十六年(1521), 年仅19岁的李开先就因徭役繁重,进章丘县衙与县令 孙东谷说理,要求减轻农民负担,受到百姓的爱戴和 佩服。明嘉靖七年(1528),李开先参加山东乡试,以毛诗中全省第二名举人,次年中进士,授户部云南司 主事。李开先居吏部要职时,从不攀附权势贵人,秉 公执法,深得好评。 当时,朝廷政治腐败,嘉靖帝不理朝政却崇奉道 教,在宫中大兴土木营造宫殿。夏言、严嵩之流各自 培植自己的势力,打击异己,陷害忠良。时值天下大 旱,灾民离乡背井,冻饿而死者不计其数,李开先同 至友王慎中、赵时春一同上书弹劾夏言内阁,结果失 败,被削职为民。明嘉靖二十年(1541),他被罢官还 乡,当时年仅39岁。 还乡后的李开先仍深怀忧国忧民之心。正德至嘉 靖年间,奸民高400顷地捏作 34 1300顷,报德王府,向皇帝奏封为庄田,强行霸占百姓田产900顷,人民苦不堪言。李开先义愤撰文,对 此揭露批判并痛加斥责。在报国无门的情况下,李开 先没有消极气馁,而是将一腔热血倾注在他挚爱着的 文学艺术事业上。此间,他与同乡乔龙溪、袁西野、 谢东村等结词社,搜集、创作民间歌谣,编辑成《市 井艳词》,用当时民间小曲的形式写成《中麓小令》一 百首。李开先写下了诸如《勉军士》《从军行》《闻矮 寇杀伤山东民兵》《悯农》《悯贫》《地震》等脍炙人口 的诗篇。此外,他还细心整理、校订元人杂剧,苦心 进行戏曲创作,写出了为明代文坛生辉的《宝剑记》《登 坛记》《断发记》三部传奇;以金、元院本形式创作出 了《打哑禅》《园林午梦》等六个剧本。今存《宝剑记》, 描写《水浒》英雄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对原作有 所改动,使其比原作具有更深的现实意义。其中《夜 奔》一场,至今仍为昆剧中的优秀剧目。毛泽东曾引 用过的“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就出自 李开先的《宝剑记》。明末戏曲家吕天成称他“词坛之 猛将,曲部之美才也。” 李开先性喜藏书,在章丘城建有藏书万卷楼。自谓“有好书之病”,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私人藏书家之 一。被清末大文学家朱彝尊赞誉为“藏书之富,甲于 齐东”,“词山曲海,名闻天下”。他出资在章丘城西南 隅创建中麓书院,并亲自执教,教育出许多像高应玘 那样在文学艺术上卓有成就的高足弟子。一生著有诗 35 集《闲居集》,散曲《中麓小令》《卧病江皋》《四时悼 内》,评论有《中麓画品》以及《中麓拙对》《中麓续 对》《诗禅》《词谑》等多种著作,是明代不可多得的 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与王慎中、唐顺之等7人并称“嘉靖八才子”。解放后,辑有《李开先集》。文学研究所 编的《中国文学史》,称言情小说《金瓶梅》系李开先 所著。对《金瓶梅》研究有素的吴晓铃(文学研究所)、 吴德栋(山东大学)等教授均持此说。 明隆庆二年(1568)二月十五日,一代奇才李开 先因患脾病医治无效,逝世于章丘城他的故居中。当 时朝廷怀疑李开先有“阴事”,下旨不准安葬,后来并 未发现有什么劣迹,才于明万历二年(1574)十一月二十日正式下葬于绿原村(今东鹅庄)南的李氏祖茔,其墓至今尚存。 请搜集阅读李开先的有关作品,并参观其隐居的著 名风景名胜---赵八洞 36 【马国翰】(1794~1857)清代学者。字词溪,号竹 吾。原籍章丘,其曾祖父时迁居历城南权府庄(今济南市全福庄)。自幼随父在山西读书,勤奋刻苦,文思敏 捷。19岁考取秀才,以教书为业20载。道光十一年(1831)考中举人,翌年考中进士。先后任敷城、石泉、云阳 等县知县。道光二十四年(1844)升任陕西陇州知州。早 年即痛惜珍贵古籍的散失,有志于古书辑佚,所购之 书达57万余卷。为编著《玉函山房辑佚书》,"殚心搜讨,不遗余力"。全书分经、史、诸子3编,700多卷。咸丰三年(1853)因病辞官回家乡,1857年去世,葬于历城九里山南麓。其传世作品还有《竹如意》、《玉 函山房文集》、《玉函山房诗集》等。 你知道吗?章丘埠村办事处鹅庄村曾发现大量 的木刻版,这是些什么东西?与本课主人公有什么关 系,请同学们实地调查一下,希望你们有所收获。 37 孟雒川(1851~1939),名继笙,字雒川,亚圣第六十九代孙,今刁镇旧军村人,近代著名民族商业资 本家。 孟雒川少年丧父,出身于缙绅望族的母亲高氏立 志教子成龙,曾聘请章丘名儒李青函先生为师。但孟 雒川性格顽皮,不喜读书,常以数砖计瓦为游戏。一 次,因为逃学,高氏令其在中厅罚跪,恰巧管家发现, 便婉言规劝,他却拉着管家的手问:“你当大管家,可 知营造这座过厅用了多少砖瓦?需要多少工日?”,管 家摇头不知,孟雒川却张嘴便能算出,管家感到非常 从此,孟家只要有房院营建、年终结帐之类的事情, 便让孟雒川参加。往往当管家、经理、账房先生对某 一问题陷入困境时,孟雒川便胸有成竹地提出精辟见 解,令众人折服。18 便令其掌管家业。从此,他便以少东家的身份常驻济 南,有时也去北京、天津等地巡视,俨然成了瑞蚨祥、 庆祥、瑞生祥的资东兼经理。因为他善于钻研经营生 财之道,很快成了商界巨子。 从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前期,“旧军孟家”发 展成一个庞大的商业家族,孟雒川是这个家族鼎盛时 期的代表人物,为这个商业家族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38 到1949年全国解放,这个家族曾先后经营过96家商号和其他商业,其中主要有绸布店50家,茶叶店20家,这些商号都以“祥”字命名,世人统称“祥”字 号,遍及济南、青岛、烟台、北京、天津、上海、苏 州、杭州、扬州、保定、沈阳、哈尔滨等十几个大中 城市。1924年以后,孟雒川直接掌管的各地瑞蚨祥商 号,相继增设金柜,生意更加兴隆。当时报界皆称孟 雒川为“金融巨头”,并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山西康百万,山东袁子兰,两个财神爷,抵不上孟雒川。” 孟雒川不仅在商界有很高的地位,在政界也有盘 根错节的社会关系,他早年结识了山东巡抚袁世凯, 又先后与大总统徐士昌、曹锟等结了姻亲。袁世凯的 母亲去世后,聘请孟雒川作治丧总管。袁世凯调任直 隶总督驻天津时,孟雒川赴津,袁世凯大摆仪仗拜望。 从此,孟雒川更是名扬华北。 在章丘这块土地上生长起来的孟雒川也为家乡办 了些善事。清光绪年间,黄河章丘段屡次决口,居民 深受其害,孟雒川与二兄孟雒鑫在章丘城立社仓,囤 谷备荒对灾民进行救济。孟雒川的故乡旧军西临绣江 河,绣江河因水涨决口,孟雒川出巨款堵口修堰,翌 年河水再涨却无溃漫,受到乡人感激。此外,他还举 办过许多慈善事业。每年腊月做200套棉衣,并用大锅煮粥进行冬赈;夏季做200套单衣,备好茶汤进行夏 赈。同时还施舍医药,免费为穷人看病拿药。 39 1939年农历7月24日,孟雒川在天津去世。章丘 10个区,每个区选一个代表去天津吊唁,并赠了“乡 谥靖惠”的大匾。当代青年作家毕四海以孟雒川为素 材创作了长篇小说《风流少东》,后被改编成50集电视连续剧《东方商人》。 请搜集并观看《东方商人》电视剧和剧本,了解 小说、剧本和电视剧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40 高亦吾(1881~1941),原名守铭,字盘之,今绣惠镇西关人。 高亦吾自幼聪睿好学,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 考入山东高等学堂。他目睹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 失败,清政府丧权辱国,激于民族义愤和爱国热忱, 他不避危险,勇敢地脱下长袍,剪掉辫子,领导了轰 动省城的高等学堂反清斗争,遭到清政府的通缉。他 奋笔疾书《伊奴出关》一文,为号召反清唤起民族斗 争而疾呼。之后,他被迫逃至东北,又辗转到奉天(今 沈阳)。他的母亲妻子却被牵连入狱。 宣统二年(1910),高亦吾在奉天东关模范学校任 史地教员。第二年,随伯父来沈阳的周恩来正好转学 进入这所学堂读书。高亦吾虽身居关外,但仍继续宣 传救国救民的真理。他常借讲课之机,宣讲革命志士 的爱国事迹和英雄气概,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周 恩来深受其爱国思想的熏陶。一次,高亦吾满怀悲愤 地向学生讲述广州七十二烈士英勇殉国的情景,周恩 来热泪满腮,激动万分。他一遍遍读着高亦吾推荐的 《革命军》,深深地为19岁的革命家邹容的精神所感动,立下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为他 以后献身革命事业起到了决定作用。民国二年(1913) 夏,15岁的周恩来小学毕业后离开沈阳,准备报考南 41 开学校。临行前,高亦吾执手送别,勉励他如同“翔 宇”二字一样,鲲鹏展翅,义无反顾。 民国八年(1919),“五四”运动爆发前夕,周恩 来提前结束了在日本的留学生活,重返灾难深重的祖 国,回到母校南开学校,积极领导了天津的学生运动。 这期间,他两次到北京探望在京兆尹公署任科员的高 亦吾先生。高亦吾秘嘱:“你在天津办的觉悟社己轰动 京城,当局声言严令取缔,你务要当心。”不久,周恩 来不幸被捕,高亦吾闻讯多方奔走,积极营救。“七七” 事变后,隐居济南。1941年病故。 1936年12月,周恩来代表党中央和平解决了西安 事变。期间,见到担任张学良将军机要秘书的小学同 学卢广绩,叙起同窗之谊,便急切打听高先生的行止。 周恩来对卢广绩说:“我对高先生的印象最深,受他影 响最大,至今思念尤甚。一想起他那魁梧的身影和爽 朗的笑声,就如见到他一样。” 通过总理与高老师真挚情感,思考一下:你为何 而读书?学生应如何尊重老师的辛勤劳动? 42 --- 一代书法大师舒同为革命事业奋斗了一生,已经 撒手人寰,可他在章丘工作期间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和 结下的深情厚谊却永远铭刻在章丘人的心中。 1960年11月,根据组织安排,时任山东省委书记 处书记的舒同来章丘体验生活并兼任章丘县委书记。 他与勤劳智慧的章丘干部群众同甘苦共命运,战天斗 地,以不屈不挠的硬骨头精神,领导全县人民度过了 建国后的三年困难时期。他的高尚品质和许多鲜为人 知的故事至今仍在章丘各地广为流传着。 “我们共产党人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实事求是” 舒同来章丘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最困难的一年。 在全省100余个县中,章丘又是有名的“重灾县”。导 致困难的直接原因除了自然灾害之外,也不乏工作中 的失误和人为因素,这就是至今还让全国人民记忆犹 新而且深恶痛绝的“五风”。“共产风”刮倒了共和国 初期脆弱的经济基础,“浮夸风”吹走了党的实事求是 的优良传统,“行政命令”助长了部分领导干部的专制 作风,“生活特殊”疏远了党群干群关系,“瞎指挥” 搞乱了正常的社会和经济秩序。经过长期革命战争和 社会主义实践的舒同,早就对全国上下正在掀起的“五 43 风”忧心忡忡,并且深刻认识到了其危害性。一进章 丘,他就从刹“五风”入手,以此来扭转被动落后的 工作局面。当时,很多干部都在头脑发热,使这股风 刮得愈演愈烈。舒同放下架子,以普通干部的身份做 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让县委、县政府和公社的领导 们提高认识,并且刹住“五风”的源头。他还倡议在 各级干部中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在实践中求真知明是 非。他身先士卒,不辞辛劳,在短短的两个月里就跑 遍了全县17个公社和30多个村子,写出了10余份有 深度有份量的#调查报告#。在他的带动下,县委、县政 府的领导也纷纷下到基层,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工作。 全县上下很快便形成了一个共识:必须坚决刹住“五 风”,再刮下去,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就要垮了! 1961年春天,章丘遭遇了几十年来少有的大面积 干旱,绝大多数麦田绝产。此时,仍有部分干部热衷 于“浮夸”,为了夸大成绩,在上报产量时,主张虚报 每亩产量70斤。舒同知道后,立即召开会议,批评了这种弄虚作假的错误做法。他说:“几年来,群众已经 吃尽了这方面的苦头,再也不能这样折腾下去了。我 们共产党人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实事求是。”他的观点 得到了多数干部和群众的拥护,最终向有关部门如实 上报了产量数字。 还有一件事在当时也轰动了全县。在“共产风” 的影响下,平调了老百姓大量财产,长年被各级政府 44 无偿占用着,群众意见很大。在舒同的建议下,县里 很快作出了全部退还这些财产的决定。仅几天时间, 就物归原主,将20余万件物品全部退给了群众,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当收到自己的财产后,有的群众 高兴地说:“舒书记带来了党的好传统,我们对共产党 和社会主义更有信心啦!” 在舒同的领导下,章丘的刹“五风”行动走在了 全省前列。在他的亲自主持下,县委、县政府向党中 央和毛主席呈送了《关于章丘县刹“五风”和灾情严 重性的报告》。报告寄出不久,就收到了毛主席的回信。 毛主席对报告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毛主席在信中批示: “报告已收到,体会很深。”舒同感慨万分,并以此为 动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彻底清除了“五风”在章丘 的影响。 “越是困难越要时刻想着人民群众” 舒同在章丘工作的近一年时间里,除了开会研究 工作,他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深入农村访贫问苦和解 决不断出现的实际问题上。1961年春天,是三年困难 时期最关键的一个季节。国家和群众的粮囤已经空了, 每人每天只能供应6两粮食。树皮扒光了,野菜挖没了,多数群众只好勒紧裤带苦度日月。继之而来的便 是众多的水肿、干瘦等疾病,死亡率骤然提高,人口 增长率出现负数。从现实出发,舒同给县委、县政府 45 确定的工作重点是,集中全力帮助基层和群众搞好生 产救灾,以顽强的毅力度过这一难关。他还经常告诫 各级领导,越是困难越要时刻想着人民群众。只要少 死人,就是我们最大的工作成绩。只要让全县人民挺 过来,他们还会将这块贫穷的土地建设成美好的家园。 舒同身体力行,哪里最困难,哪里重病号多,哪 里就有他的身影。他听说垛庄公社石匣村天天死人, 便立即赶到了那里。除了与村干部研究对策和调集救 济粮外,他还走家串户慰问病人。有位60多岁的老大 娘本来就得了干瘦病,又断食两天了,正躺在炕上等 死。舒同当即掏出随身带的两块干粮,还放下5元钱, 并握住老人的手,劝老人一定要活下去,困难马上就 要过去了。当老人听说他是省里来的领导时,感动得 淌下了泪水。 舒同最关心的是那些重病号。当时有人提出,要 把有限的粮食供应给年轻的健康人,确保农业劳动力。 舒同却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他说:“保护人民群众的生 命是我们的神圣责任,要把死亡率降低到最低限度。 我们的保护对象应该是那些重病号,只要有一线希望, 也要让他们活下去!”为此,根据他的指示,许多地方都把重病号集中起来,实行重点保护,确保粮食供应。 县上还成立了生产救灾办公室,派出工作队深入到基 层,帮助群众度难关。群众都把这些工作队喊作“救 命队”。 46 作为“重灾县”,群众生活困难,但最苦的当属富 有奉献精神的家庭妇女们。当有限的救济粮发到每家 每户时,她们想到的是做母亲的责任,要省给老人吃, 省给丈夫吃,省给孩子吃。当县妇联把全县的情况汇 报给舒同后,他忧心如焚、肝胆欲裂,并且悲愤地说: “没有保护好妇女们,这都是我的责任啊!”他当即责成有关部门把此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很快便扭转了 局面,提高了全县妇女的健康水平。 “艰苦朴素是领导干部永远保持的革命本色” 凡了解舒同的人,都知道他是我党高级干部中保 持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典范。他在章丘工作的 一年中,给章丘的干部、群众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的, 也是这种优良的革命传统。不论走到哪里,他都这样 教育身边的同志:“现在是困难时期,我们一定要与人 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在生活作风上严格要求自己。 就是将来生活条件好了,也不能搞特殊化。艰苦朴素 是领导干部永远保持的革命本色。” 直到今天,曾经在舒同身边工作过的同志还没有 忘记他使用的那个已经变了色的遍体鳞伤的搪瓷缸 子。这个缸子有一个令他永生难忘的故事。1934年, 他随红军部队在江西反围剿时,不幸被敌人包围在一 个村子里。一位老大爷出于对红军的爱戴,冒着生命 危险将他隐藏起来,躲过了敌人的搜捕。临走时,将 47 自己用了多年的搪瓷缸子赠送给他,还深情地说,将 来革命成功了,可不要忘记根据地的老乡们。为了永 远记住老大爷的恩情,他倍加珍惜这个缸子,走到哪 带到哪,连续用了近30年。 为便于工作,省里按规定为他配备了一辆“华沙” 牌轿车。为了节省油料,他一般放在家里不用。去山 区出发时,他就把车放在公社里,让公社干部引路步 行进村,有时一天要走好几十里路。一次,他进村访 贫问苦时,发现一位奄奄一息的病人。他拒绝公社干 部的劝阻,执意用自己的车将病人送到医院治疗。天 已经黑了,他步行20多里回到了县城。 在生活上,他时刻注意节衣缩食,处处起表率作 用。他的伙食每顿只有一碗米饭,外加一小碗鸡蛋汤, 多一点也不要。他曾对人说过:“生活这样困难,多数 群众连地瓜面都吃不饱,能吃到这样的饭就过意不去 了。”见他身体虚弱,办公室的同志为他增加食量,还 在菜汤里悄悄放了一点猪肉,他发觉后对其进行了严 厉的批评。在整整一年时间里,他没喝一壶茶,没饮 一盅酒。去公社出发,他总是到食堂啃地瓜面窝头, 拒绝一切特殊照顾。一次,有位公社领导见他工作辛 苦,让伙房做了两个菜,置了一壶酒,想让他吃顿饱 饭。酒菜端上来,他一边批评那位干部,一边让人将 酒菜端走,最终还是吃了一顿窝窝头。 48 1961年底,舒同在章丘工作期满,并根据组织安 排去外省工作。这时,他劳累成疾,正在济南住院。 县里的同志去医院看望他,并苦苦请求要他离任前回 章丘看看。舒同却诙谐地说:“我知道你们那些鬼点子, 还不是让我回去后,设宴给我送行。今年的形势虽有 好转,可人民群众还很困难啊!我们在这样的时刻大吃大喝,影响不好。只要你们把工作搞上去,让人民群 众尽快吃饱饭,我就心满意足啦!”在场的人都淌下了 留恋和感激的泪水。 “将自己的书法艺术奉献于社会是我的终生愿望” 舒同的书法艺术成就驰名中外,早在革命战争年 代就蜚声文坛,并受到毛主席的高度评价。他曾用字 为革命筹集经费,用字广交朋友,为革命做出了巨大 贡献。在章丘工作期间,他以字作为联系干部和群众 的纽带,同样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舒同的字珍贵,可他却一点也不吝啬。他总是时 时处处用自己的书法艺术特长去广交社会各界的朋 友。有一次他去村里,几位爱好书法的老农听说著名 书法家舒同来了,便主动找他攀谈,还不好意思地提 出了求字的想法。舒同笑了笑,慷慨应诺。对方却踌 躇起来,说:“舒书记,你是书法大师,我们怎敢求你 的字呢!”舒同说:“艺术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人人都 有权利欣赏和享受艺术。我虽然会写字,但不是我自 49 己的,它是人民和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哺育的结 果。将自己的书法艺术奉献于社会是我的终生愿望。” 他当即让人找来笔墨,为几个老农每人写了一幅隽永 秀丽的大字。 有位公社党委书记被中央命名为模范书记,《人民 日报》还以头版头条的位置报道了他的事迹,在全县 引起了轰动。舒同也被他的事迹所感动,立即写了一 幅字,亲自送到这位书记手里。接到字后,他抓着舒 同的手激动地说:“舒书记,请你放心,在今后的工作 中我一定要做出更大的成绩。就是为了这幅字,我也 要好好干!” 工作之余和晚上,他都要铺纸润笔写字。住在机 关上的同志很多人都很欣赏他的书法艺术。写完之后, 凡有要求的,他必赠送一幅,从不让人空手而归。有 爱好书法的,他还不厌其烦地进行辅导。在章丘,很 多有成就的书法作者都得益于他的指点和辅导。短短 的一年时间里,他给章丘书法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直到今天,每每望见他书写的那些牌匾和碑文,人们 就会回忆起这位书法大师当年所留下的印记,缅怀起 他那高尚的人品和博大的胸怀,以及在那最困难的时 期所作出的无私奉献。 50 参观欣赏清照词园舒同碑刻,并临摹其作品,了 解其书法特点,以缅怀这位为章丘人民鞠躬尽瘁的党 的好干部。 51 --- 李曼村(1917~1996)山东省章丘县(今章丘市)普集镇万山村人,1917年10月出生在一个朴实勤劳的农 民家庭。他的祖父、父亲、叔父和哥哥、弟弟都是铁 匠,因为他家打铁技艺精湛,又为人厚道,所以四邻 八乡的农民铁器坏了,都乐意找他家修理。为了谋生, 他们有时还远走他乡做活。后来,李曼村的哥哥又继 承了父业,祖孙三代都干了打铁的营生。 因为家里没有识字的,所以父亲决意叫李曼村上 学读书。8岁时,入本村小学读书,后入私塾,1931年插班入区立高级小学。他聪慧好学,刻苦认真,每 次考试都名列前茅。李曼村不但学习好,而且从小养 成爱劳动的好习惯,每逢假期或学校停课,他就帮助 家人打柴、拾粪、锄草、收割,很受家中人喜爱。 1932年6月高小毕业后,他考入山东省立济南乡 村师范学校。这所学校当时有中共地下党组织。共产 党员赵健民、姚仲明、张振一等都在该校读书,并开 展革命活动。李曼村入校后,积极参加这些进步活动, 并阅读了一些进步的和革命的书籍。在济南乡师这个 革命摇篮里,他受到老师的教诲,共产党员的影响和 熏陶,逐步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的凶恶和国民党政府 的腐败,对社会主义的苏联和中国工农红军也有了初 步的认识,开始仰慕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 52 在该校读书期间,李曼村参加了中共党的外围组 织“读书会”,并担任了学习小组长,积极参加演讲会、 剧团等进步的群众活动,还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小 弟弟篮球队”。他多次参加党组织召开的救亡工作秘密 会议,进行扩大读书会的工作,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政 治觉悟和革命热情。1936年冬,李曼村被派到牟平县任乡农学校教务主任。由于他对国民党的“乡村服 务”那一套不满,在赴任途中跳车返回章丘老家。不 久,他应本县天尊院小学校长的聘请,到该校当了一 名教员。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展开。 同年11月,从天津沿津浦铁路南下的日本侵略军进抵 黄河,威逼济南,国民党省主席韩复榘不战而逃,同 年12月,日军占领济南。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严 峻时刻,李曼村和天尊院小学的教师们联络了几十位 愿意参加抗日的同志于1938年2月16日在长白山前 的石峪寺举行起义,一支人民抗日武装诞生了。李曼 村为这支部队的司令员,宋怡翔为政治指导员。率部 在清河、平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在邹平、长山、高 苑地区开辟清西抗日根据地。1944年1月,清河区与 冀鲁边区合并为渤海区后,李曼村继续担任清西地委 书记、军分区政治委员。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进入最后阶段。在对日伪军大反攻中,李曼村率部肃 清了在清西地区顽抗的日伪军,继又沿胶济线向西挺 53 进,直抵济南东部。8月,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 人民浴血奋战八年的抗日战争胜利结束,迎来普天同 庆胜利的日子。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向解放区发起大规模进 攻。山东军民同仇敌忾,同蒋军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 争。1947年2月,蒋介石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华野 在莱芜集中优势兵力分割包围李仙洲集团,全歼敌人。 李曼村率十一师参加了这一著名的战役。以后参加了 泰安战役、汶上战斗、梁山阻击战、沙土集战役、两 次陇海破击战、菏(泽)考(城)战役、宛西战役、宛东战役、豫东战役。1948年9月,华东野战军发起济南战役。李曼村带领部队突破外围防线,与兄弟部队一 起完成了“打开济南府,活捉王耀武”的战斗任务。 接着,二十九师又随华野主力挥师南下,参加了著名 的淮海战役。 1949年参加了解放上海的淞沪战役。他还参加金 门岛战斗,为巩固新生人民政权,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曼村所率部队,受到毛泽东主席的电令嘉勉。1950 年9月,他任二十八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1985年9月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他被增选为中 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以后任国防大学副政治委员。 1996年8月25日14时10分,李曼村因病不幸逝世。 李曼村同志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长期从 54 事我军的军事工作、政治工作和军事教育工作,具有 很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很强的组织指挥才能, 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我军的 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事业奉献了一生。 你还知道哪些抗日英雄的故事,请讲给其他同学 听一听,想一想: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 我们应如何回报那些为中国人民抗日和解放事业英 勇献身的先烈们? 55 章丘物华天宝,大自然为我们造化了无数美丽神 奇的名胜。这里有孤奇绝险的仙山,有“造物何其幻, 山空如凿穿”的龙洞3,有“荷花香接稻花香”的水乡,有“万颗珠玑时沸涌”的灵泉。“八大景”“十二景” 景景不同,为世世代代所传诵。悠久的历史,灿烂的 文化,还为我们留下了众多的古迹:城子崖、古长城、 东平陵,鬼斧神工的造像。高大神秘的坟冢。观光于 名胜,徜徉于古迹,发思古之幽情,鉴古而知今,定 会让你萌生恋乡之念,增添爱国之情,更加坚定面向 美好的未来„„ 56 山后寨村南有一方圆仅有4平方公里,海拔200 米的小山,名叫危山。 “山不在高,有仙名。”传说,古时危山周围三年 不雨,颗粒不收,百姓愁苦万状。忽有一高僧从天竺 来,引众人来至山顶,用禅杖一指说:“此处不深就是 水源,何不在此打井?”众人挖之,果然清泉汨汨, 喷涌而出。百姓把天竺僧奉若神明,称此井为圣井, 井中之泉为圣泉,“高耸危山圣井澄”的诗局从此开始 传诵。圣井之水源源不断地流下水,一直注入平陵城 的护城河,哺育了远古的“龙山文化”,滋润着平陵城 的经济繁荣。 汉初平陵王刘辟光上后葬此山,俗称铁墓顶。圣 井旁,陵墓侧,历代建祀立庙,植松种柏。至明清时 期这里已是古木森森、遮天避日、庙宇亭阁、云雾缭 绕、颇负盛名的游览胜地。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和八月 八日都要举办危山庙会,山上山下一片欢腾,商来贾 往络绎不绝。危山大寺内辟有圣泉书院,无数文人学 子在此讲学研经,探奇揽胜,吟诗作赋。沧桑巨变, 时过境迁。危山圣井,早已干涸,寺庙建筑,荡然无 存。但那玉带般缠绕的盘山公路,那春来花满山、球 来果累累的富饶景象,足令你留连忘返。随着一年两 57 度的危山庙会的恢复,新的危山胜景正在出现。 58 绣江。又称百脉水、因芹藻浮动、水纹如绣而得 名。发源于明水诸泉,往北流至金盘村与西巴漏河合 流,然后进入章丘腹地,蜿蜒曲折32.8公里注入小清河,是章丘境内最大的一条内河。 源远流长的绣江何水,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哺育着 沿河的人民。漫步绣江河边,宛然置身江南,荷花香 接稻花香的美景定会使你陶醉。这里自古物阜民丰, 读得渔米之利。绣江河上偶许多名桥,名数东门外的 锦江桥,中游的中盘大桥,旧章丘成动的绣江大桥, 都是望江光景的极好去处。绣江大桥以东古有绣江亭, 绣江寺,都曾领绣江风物之先。绣江之源明水,古谓 小齐州,金称小泉城,系章丘市政府驻地。为绣江风 物只最,也是北宋文学家李格非.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故居;绣江中游右岸的西皋村,是元带散曲家刘敏的 家乡;下游旧军村,是文明遐迩的商业资本家孟洛川 的故乡。绣江河是章丘的命脉,绣江流域确实是山明 水秀物华天宝之乡,英才辈出钟灵景绣只地。 绣江春涨水流声为章丘八景之一。说的是春日渐暖. 积学融化.河水上涨.拍岸起浪.发出声响的情景。特别是沿河而置的书磨被水冲击发出轰鸣声,在万籁俱寂 的春江月夜中声闻数里不绝。因此,清康熙年间章丘 知县钟运泰的绣江春涨诗中曾有一天春卷千堆雪,三 59 月晴轰两岸雷的真实描写。美丽的绣江曾无数骚客文 人前来观光游览,即景赋诗,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 其中最人口的是金代大诗人元好问所作七绝绣江。 长白山前绣江水,展放荷花三十里。 看山水底山更佳,一堆苍烟收不起。 60 百脉泉,位于明水东北隅的龙泉寺内,因百脉俱出 故名百脉泉,是明水的诸泉之冠,也上绣江河的主要 源头,与济南的趵突泉齐名并列。曾任过济南太守的 北宋大文学家曾巩在他的齐州二堂记中云:历下诸泉, 皆岱阴伏流所发,西则趵突泉为魁,东则百脉泉为冠。 故百脉寒泉珍珠滚为章丘八景之一。 古时的百脉泉,为方圆半亩多的一大方池,四周砌 石,竖有雕工精致的石栏,泉周石墙上写有名人题句 。 清乾隆年间章丘知县 张万青倡修百脉泉,又在大池之 南石东西对称的两面整修,将南面两小池 扩为与北池面积相当的大方池,中加拱桥相通,较原来面貌更加 壮观。泉北有明代所建梵王宫大殿,所有题刻均为出 自书法家雪 之手。泉东有龙王庙,龙泉寺门在泉西南。 另外有古亭书院僧房等建筑。泉畔古柏森郁,花木扶 疏,曾是佛家胜地。寺内长杨钻天,垂柳依地,鸟语 蝉鸣,如入潇湘胜境。池内,百泉沸腾,鱼戏藻摇, 出神入化,吐珠浮翠,玲珑空溟,透泻天真。使得历 代文人在它身边流连忘返,歌诗赋词,留下了许多佳 词丽句。明初章丘洪汉,曾作过都御史,见过很多名 泉,回到家乡重游百脉泉时,得到的结论是:“ 到处 名泉看欲尽,孰知此地泻天真。”百脉泉还孕育了一代 词人李清照,清照故居就在泉南不远处的义仓。 61 如今的百脉泉内建有宾馆,也是章丘市园林处的所 在地,但仍不失为游览胜地。泉东的东麻湾已辟为百 脉泉公园,湖水游艇,假山高阁,拱桥溪亭,柳绿花 红,四季游人如织,百脉泉又重获新生。 62 簧堂岭,位于相公庄北3公里。是从石龙庵向西平地中漫起的一高埠,东北可遥望长白诸峰,西临漯河 岸边的东皋村。海拔仅 60多米,远远看去,簧堂岭的形状极像一只伏在地上的鹿,因此古人有“西临漯河 真鹿卧”的描绘。又因为这里有一种奇幻的自然现象, 夏秋之日的拂晓岭上升起一道道白霜似的东西,犹如 粉妆嗉囊的城亘。步入其中,脚下便发出嚓嚓的响声, 好像行走在雪上似的,故“簧堂夜雪粉妆城”被誉为 章丘八景之一。 请有条件的同学组织以上景点的游览活动,游 览时注意搜集有关的图片、资料、了解当地的风土 人情,结束后将开展小摄影比赛活动。 63 旧章丘城西门有外两门,外门名为“通济”内门名 为“锦川”。春秋佳日之晨,登上锦川门,举目北望, 旭日曦微中,云蒸霞蔚,如烟似雾。烟雨凄迷处,女 郎山隐约其中,庙殿佛寺,犹如玉宇琼楼,十分壮观。 目向西移,但见百川汇流,碧水似练,通向白云湖, 令人陶醉。故“锦川烟雨时时润”为章丘八景之一。 古时歌咏锦川烟雨的佳句甚多,可惜多已失传。倒是 清朝嘉庆年间女诗人马氏(章丘著名诗人马汝舟之妹) 的《锦川即目》完好无缺地保存在吴连周编辑的《绣 水诗抄》之中。现特全录于下: 锦川带美陂, 油壁驻芳时, 雨湿村边柳, 花明郭外祠。 绿烟寒不断, 红日上犹迟。 风景时时润, 前人好句垂。 64 这首诗不易多得的女诗人的写景诗,向我们展示了 “锦川烟雨”一景的全部内涵:锦川门外美丽田野上 的芳草绿地,经过一夜春雨的湿润更显得春意盎然。 在一轮红日的照耀下,花明柳暗,寒烟蒸腾。好似一 幅明媚、空 、湿润、神秘的烟雨山水画,让人目不暇 接,浮想联翩。 65 章丘东南阎家峪乡赵八洞村南1公里处天仓岭以东 的四 山的半山腰中有龙堂洞,又名龙藏洞,俗称东龙洞。 旧志书记载此洞“高广如夏,深不可测,中有卧龙迹, 旁有石桌立如柱,俗呼为龙柱。石壁携有佛像40余,巧若天成,并刻有雪衰题‘通天透地’4个大子。故‘龙 洞熏风日日风’被成为章丘八景之一”。 古往今来,不止有多少文人墨客,不畏艰难,来龙藏洞凭吊神龙,探幽揽胜,作文赋诗。其中对龙藏洞钟爱最 深的大戏剧家李开先.他曾于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六月十五日携好友杨尚卿等10余人同游龙藏洞,后作《游龙藏洞记》以述感怀。他对龙藏洞的险.奇.形.势作了如下生动的描绘:“则见其左虚旷而右幽邃上穹窿而下 磊,内奥而外通明。水从洞出,冷气袭人。诗有‘水自 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洞本天成,势如发券, 门上一孔,阔几一丈,如天窗然,此亦可谓之洞天。门 向东北,龙床则在西南高处,龙桩立其旁,龙去而遗其 迹,鳞甲飞动,见之者自是毛发竖耸。”李开先又惊又喜, 竟不惜笔墨即情书写了两首寓意深刻的《龙藏洞赋》: 洞形兮鹤翔,洞名兮龙藏,睨而视之兮徒羡其 空阔,既而穷之兮难尽其深长。仰面高兮如旋螺,俯 身低兮如披塘,前通一窍兮如户,旁列削壁兮如房。 不知潜龙兮何日乘云雷而雨四方,空遗此洞兮弃幽阻 66 而隔穷荒。系龙桩兮卧龙床,始于何时兮名于兹方? 钟乳垂玉兮石脑甘比琼浆,吸月华兮吞日光,解佛郁 兮却炎凉,可以炼丹砂兮养元养,非神人之窑宅则云 水之仙乡。不但诗兴激发兮而神思亦为之飞扬,将欲 凿石为室兮筑土为墙,蝉蜕人间之谷累兮终于此而垧 徉。 李开先竟为此洞产生了脱离人世、修道成仙的奇 念,多次在龙藏洞留恋忘返。明嘉靖二十八年〔公元 1549年〕四月约请后与雪蓑同游此洞时,为后世留下 了弥足珍贵的“通天投地”4个大字。如今的龙藏洞,仿佛犹存却多残缺,学蓑题刻也已破坏得漫不可识。 但景况依然,仍不矢为游览胜地。 67 7. 白云湖,又名刘郎中陂。位于市城明水西北20 公里与历城的交界处。 李开先在其著名的《渠私说》一文开头曾对白云 湖作过如下描述;“章城西北,有湖一区,名曰白云湖 东接盲河诸山七十二谷,西灌鹅女沟七十二渠,溪谷 缕注,众水潴而为湖,白云英英出其中,湖因以名。 重青浅碧,拖练柔蓝,春艳秋辉,朝浓暮淡,一日之 间,虽云异态,一岁之间,俱是奇观。向尝拉伴嬉游, 至于湖心。舟中仰面,人烟了不可见,唯有与水山连, 山与天连,山如今屏,天如华盖。俯仰天地,表里湖 山,信为一方之浩壤,而三齐之水俯也。”这里生动地 勾勒了一幅白云湖水色天光、朝云暮雾、春景秋情格 调明丽的山水图。故“白云倬罢归来晚”自古为章丘 白景之一。 白云湖的四时美景触动了历代名流的游兴情思, 他们或在此撑船卓舟,或在次悬丝垂钓,或在此饮酒 赋诗,留下了许多风流佳句。如元代张养浩的《游湖 有感》、明代康迪吉的《游白云湖》、李开先的《白云 湖夜泛》等。其中清初牛天宿的《白云湖》一诗,脍 炙人口: 68 碧波荡漾古城西, 日暮翩前帆影齐。 渔父鸣榔云里渡, 骚客载笔醉中题。 风来水面荷香远, 烟带湖光树色迷。 回首孤村无限思, 归鸦点点过前溪。 白云湖不仅风景秀美,还具有滞洪引灌的作用, 又是天然的水产品基地,湖内盛产鱼虾、藕菱、蒲苇, 有很高的经济开发价值。由于战乱频仍、水文变化、 自然灾害等原因,白云湖曾荒废了半个多世纪。直到 1958年,才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全面整修。后又因“文 革”动乱,再次搁置。改革开放的政策执行之后,中 共章丘市委、章丘市政府决定全面开发白云湖,将其 列为济南市新辟的八大旅游区之一。已建成20个流量 的引黄大闸,修通20公里的渠道,将黄河水引入了白 云湖,形成了万亩水面,扩大了养鱼数量和苇藕的种 植。在20公里的引黄渠道旁遍植风景树。湖畔修起了 长达5公里的水上长廊,湖心筑去了亭台阁榭,设置 了游艇小船,兴办了水上餐厅,新建了一座齐鲁名士 宫。1990年以来又大量引资招商,一座座具有不同风 格的渡假村、休养中心拔地而起,鳞次栉比。白云湖 又重新繁荣起来,成为融水产业、商业、旅游业为一 体的水上乐园。如果您有幸前往观光游览,放棹湖中, 69 垂钓柳下,定会使您心旷神怡乐而忘返。 70 8 明水东北30公里、摩诃峰东南、章丘与淄博交界处有一奇峰陡立而起,与摩诃峰遥遥相对,名为东 岭山。 南有黄花峪,西与卧牛山相连,是进入长白山的 第一座高峰。山上多怪石。谗岩森列,嶙峋重叠,千 姿百态,远远望去仿佛山崖上生出无数的杈岈,因此 又称杈岈山。这些怪石造型奇美,鸳鸯戏水、三和尚 上山、月老岩、锣鼓石、对弈石、试刀石等计有20多 处,最有趣的是金龟探海,那卧在悬崖峭壁上的金龟 探海石,象一只爬上海岸的大龟,将长长的脖颈伸展 着活灵活现,更引人注目的是,在这块巨石旁挺立着 一颗合抱粗的老柿树,形象极似黄山的迎客松,根扎 石缝中,随山势倾斜,经年浓荫蔽日,老而不衰。暑 夏之季,登此望日赏月,别有一番情趣,故“柿迎晓 月”为东岭山一大奇观。 东岭山上多泉水,一年四季不断流。特别在夏日 大雨之后,洪水由陡壁泻下,形成千万条瀑布,素练 映日,光射数里,蔚为壮观。山顶北崖有有一大石窟 深数尺,广如厦,章丘拔景之— “石窟透月”就指此 处。每当三五月明之叶。古人在旧县衙阁楼的卧榻上, 开窗东望20公里以外东岭石窟中的朗朗明月,触景生 情,便吟出了“卧看东岭晓名月”的佳句。大文学家 71 蒲松龄曾畅游东岭山,并创作出《聊斋志异?权岈山 洞》这篇奇文。他写了3人入洞探险的故事。绘形绘 色,骇目惊心。文末说洞口后来被章丘县令封闭,不 能进去了。蒲先生说,为小说言家,不可尽信。然而 当地百姓也传说窟壁有洞,可惜无人去认真巡查一番。 东岭山不仅景观奇特,自然资源也很丰富,贮有花 岗石,料石,青沙等多种优质建材。1986年普集镇投 巨资修筑了13公里的环山山路,把东岭山与济清公路 衔接起来,从而为开发东岭山的自然资源创造了有利 条件。如果再在开发旅游资源上作一下文章,东岭山 将成为一处富有魅力的旅游胜地。 请有条件的同学组织以上景点的游览活动,游览时 注意搜集有关的图片、资料、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结束后将开展采风成果评选活动。 72 9: 齐长城,是冷兵器时代的杰作,是春秋战国时期 齐国的一项巨大的综合防御体系。它很像一条奇长的 凸链,自西向东,横亘于齐鲁大地。齐长城的修建有 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据考证,它的修建, 借鉴了城池防御的手段,具有重要的军事、建筑、经 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价值,非常值得研究和探索。从 历史方面看,公元前771年,周平王东迁,王室逐渐 衰落,而齐、鲁、晋等国则日渐富强,特别是齐国正 崭露头脚,渐渐崛起于东方。逐渐占据了霸主地位的 齐国虽发展迅速,但是,南部强大的晋国却一直是当 时齐国统治者心头的一块病,时时令其不安,而且当 时其他诸子国也纷争不断,战事颇繁,对齐国也是一 种威胁,因此确实需要设防„从地理方面看,齐国所 受封地在泰沂山脉以北,背靠山面对海,海是不必防 范的,西和北面有黄河作为天险屏障。可谓易守难攻, 73 只有南面有出入泰山的陆地大道,直通在它南面的鲁、 楚等国,虽然泰沂山是约定俗成的边界线,但因地势 开阔,易守难攻,正是中原诸国进攻齐国的咽喉之地, 是齐国需要重点防范的要塞,必需设防。而且据史料 记载,春秋至战国初,各国主要是用战车作战,因此 设防重点是修筑关隘,用来阻挡战车,而到了战国时 期,步兵以其机动灵活可以翻山越岭等优势,在军事 上的位置越来越重要,这就迫使齐国在修建关隘的同 时,还要建好山岭上的长城,以防步兵的入侵。 泰山段长城始建于齐桓公任职初期的公元前664年,后经历了齐灵公对泰山段的修建,齐威王、齐宣 王向沂山段东扩,并修完了齐长城大小关隘。此时鲁 弱楚强,扩建长城重点防楚。莱芜境内的齐长城又经 明、清、民国等时代对重要关口的维修,虽历2000多年风风雨雨,至今遗迹仍清晰可辨,保存最为完整的 城墙共有662米。莱芜境内的齐长城共57832米,保存较完整的12751米。从大槐树乡芭麻峪村到和庄乡 74 的荣科村,跨5个乡镇,28个村庄。其境内的长城“西 有天门关(鬼门关),中有锦阳关,东有青石关”。 锦阳关位于文祖镇三槐树村与上游镇娘娘庙村之 间的章丘、莱芜边界上。锦阳关也叫通齐关,是齐长 城上三大重要关隘之一。原为石发碹拱形门,高6米,门洞宽4米,进深8米。门上方在长2米、宽50厘米的青石上阳刻40厘米×35厘米的"锦阳关"三个大字。关上平台四周筑有垛口,平台上有关帝庙,内彩塑数 尊。两扇关门为铁箍木制,用直径15厘米门杠横锁。 锦阳关既是交通要道,也是军事要寨,故在周围的险 峻山峰或制高点上修筑城堡、烽燧,居高临下,扼其 咽喉。其西南及西北方有三座古城堡,耸然壮美。自 西而东,当跨越俏丽的四指山、胡多萝寨,即可看到 抬头山城堡:筑于勺形峰巅,寨墙沿崖而建,宽1米~2米,高2米~5米;辟东西寨门,均有双重城墙加护; 东门宽1.5米,墙厚1.3米,西南门在勺把把端;城内 东西长70米,南北宽38米,较平坦的勺把长30米, 75 内有多处房屋遗址。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为抵御入侵,将锦阳关 一带齐长城重新加修,现在关西至大厂村北山一段有 756米城墙较完整,高5米~6米,垛口、瞭望孔都较 完整。关东2200米城墙保存也较好,残高2.5米。 锦阳关于1938年日寇侵华时毁于战火,关址现为 莱芜至章丘公路占用,路边有章丘县立"齐长城"标志碑。 关之东700米处的山头上有烽火台遗址,俗称烟 火台。山头周围有环墙遗址,东至鲁地村北,有保存 较好的锦阳关东便门,为齐鲁百姓往来而设。门为石 砌拱形,高2.8米,内宽2米,进深3.3米。便门两侧有城址,长1150米,西侧高1.2米,宽2米~4米;东侧高2.5米~4.2米,外墙宽0.8米,内设站台,总宽度 为4.2米~6米。关之西北,章丘境内的十字岭西山有 团城式城堡,内径55米,外墙高5.2米,内墙高3米,宽2.5米,站台高1米左右,台阶清晰可见;城门向东 南,隐于城墙交错的拐尺门之内,高1.6米,宽1米,进深2.1米;拐尺门向南,高3.1米,宽1.3米,墙厚1米。 远望之不见其门,极为隐蔽。其城堡之西北千余 76 米处的半岛状石灰岩险崮上也有城堡:前崖宽18米; 后崖赫然突起,南北长50米,东西宽25米~30米, 沿崖边筑墙,宽2米,高4米~6米;城内依墙建石屋;城无门,仅在面南的高墙上设两上瞭望孔,可观察长 城内山坡上的动向;山膀上有石屋及烽燧遗址。 同其它文物名胜一样,齐长城脚下也有它动人而辛 酸的故事:有一对恩爱夫妻,结婚不到三天,丈夫就 被齐国公差抓去充役修筑长城。临别时,他告诉妻子: “此去凶多吉少,九死一生,恐难返回”。妻子听后 心痛欲裂,肝肠寸断,哭得死去活来。转眼几年过去 了,丈夫杳无音信。在一个大雪纷飞、北风呼啸的夜 晚,其妇梦见丈夫和一群苦役,在那起伏绵延的群山 之中,冒着严寒搬运石料,修筑齐国长城。他们个个 衣衫褴褛,骨瘦如柴,令人目不忍睹。一觉醒来,回 想梦境,再看眼前惨状,加之盼夫心切,登山遥望,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久而久之,化为坚石,至今屹 77 立在山顶。此山故名“望夫山”,为莱芜十大名山之 一。 齐长城逶迤曲折,跌宕起伏,绵延千里,成为齐 鲁大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学习本课后,请你从修筑时间、修筑规模、历史作 用、旅游价值等方面对齐长城和万里长城作一番比 较。 78 10 旧章丘城北有一处山,名女郎山,传说古时有个 叫章亥的人,有两个女儿,溺死后葬于后山,故此得 名,又名小田山,俗称城北山。 女郎山东西连亘,峰峦奇绣,“山负城之北,城抱 山之怀“。东望绣江水迂回如带,西眺白云湖函淡天 光,南看古城高楼名刹,绿数参差,山光绿影,烟柳 西溪桥。远近映带如在画图之中,真为一邑之胜景, 堪称女郎山之大观。 古”郎山大观“被列为章丘十二景之一。山上有 三阳洞,洞中东暖夏凉,“虽祁寒折胶而和熙蒸蒸”, 烈日流金而凉气飒飒“。据《女郎山洞宇碑记》载明 嘉靖三年(公元1523)年有道士王某曾对洞宇进行过休整。大厦四楹,厦前筑高阁,阁上画群仙上寿图, 阁下问门,以通往来。洞上创建三清殿,“纵横24楹, 窿洞垂檐,飞云表”。 现女郎山已被开辟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农闲 时节,市民结伴而来,漫步山上,满眼苍翠,凉风习 习。为生活增添不少情趣。 79 11 锦平山 ,俗称平顶山,位于明水以南18公里的垛,文祖两镇交界处,海拔近200米。因山头平而方, 正对着古章丘城县衙,被称为“县太爷的书案”。又因 山上繁花似锦,古木苍翠,又被称为县衙门的屏风。 锦屏一名亦由此所得。 锦屏山的兴盛,开始于清初。清乾隆4年(公元1739年),山头店村秀才韩阳成,因科场失意,看破红 尘,出家学道,到此山修行。他白天下山化缘,夜晚 在山洞内栖息,经多年筹资集物终于建成“碧霞元君 祠”。从此锦屏山名声倍增,四方的善男信女前来烧香 求神者,络绎不绝。祠内香火不断,绵延数十年不衰。 80 12 垛庄镇南接莱芜,西南接泰安,西接历城,是地 处四界的边缘乡镇。这里四面环山,重峦叠嶂,一座 座高山千姿百态。垛庄镇山清水秀,百仗崖、龙王岭、 垛庄三座水库,像三颗硕大的珍珠,镶嵌在章去西南 部的重山峻岭中。垛庄镇不仅景色宜人,自然资源也 很丰赋,三大水库可提供鱼鳖虾蟹等水产品。全镇数 十万株果木,可供核桃、板栗、苹果、山楂、桃、、杏 等干鲜食品。 垛庄风景名胜众多,知名的有海山湖水库,百丈 崖水库,胜水禅寺、七星台旅游区,还有百泉村---岳 糍村。 胜水禅寺位于垛庄水库西岸的莲花山上。此处三 面环山,一面临水,风景绝美。莲花山不高,海拔约 200米。山脚下便是胜水禅寺新修的高大牌坊。据载, 历史上的胜水禅寺历经劫难。关于胜水禅寺最早的记 载是在明朝永乐年间,那时候它被称为“胜水庵”,传说 曾有一位尼姑在此修行。后来尼迁僧进,又将其改命 为“胜泉寺”。清朝乾隆年间,曾有道士占寺传教,后来, 庙宇在一夜间被焚烧毁坏,众道士被杀害。这场大火 几乎把寺庙烧个精光,后来又在百姓的修复下,总算 保留了残体。此后,又有和尚驻进,不过那些和尚曾 经祸害过当地百姓,人们便又叫它“畜驴寺”。到了“文 81 革”时期,寺庙再次遭遇劫难,主体建筑被砸、雕塑被 毁、松柏被砍伐,这次灾难之后,胜水禅寺几乎什么 都没留下,唯独明朝永乐年间该寺住持浩贤禅师的塔 陵,被百姓掩埋而保留了下来。浩贤禅师的塔陵在庙 宇西面的半山坡上。这里就像是一个小小的陵园,有 六七座塔陵,除了浩贤禅师的塔陵,其余都是在原有 古老底座上重新修复的。浩贤禅师的塔陵保存完好, 基座部分雕有云龙瑞兽,塔陵中间刻有铭文,隐约可 见“浩贤禅师塔铭”六个大字。在塔陵的一旁,立着一块 石碑,碑上铭文用小楷雕刻而成。碑上字迹清晰,碑 本的大意是介绍了浩贤禅师的生平及最后圆寂的情 况。 七星台旅游度假区位于章丘市垛庄镇,处于章 丘、历城、泰安、莱芜四县市交界处,占地20平方公 里,平均海拔680米,空气清新,环境幽雅,是一处 绝佳的游览胜地,用三句话概括度假区的特点,即: 吉星高照——最原始的生态山林 气势磅礴——最宏伟的齐鲁长城 清新舒适——最吉祥的洞天福地 度假区平均海拔680米,森林覆盖率高达89%,每 立方厘米空气中氧离子含量极高,是一处绝佳的“天 然氧吧”。花草树木众多,到夏季凉风习习,松涛阵 阵,是避暑休闲的绝好去处。72泉遍布其中,流水潺 82 潺,足以使游客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美妙。度假区有 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历史上这里曾有兵圣孙 武的演兵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长城——齐长城;秦 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制所设立的四界首;曹操 实行九品中正制而建造的出品官;唐王李世民东征时 策马扬鞭的拦马摇等多处历史遗迹。历史沧桑变幻, 这些遗迹大多已经荡然无存,但置身于此,仍可感到 古老的历史文化气息。主要景点: 1、长城:齐长城:距今约2500年,相传为齐桓公为抵御鲁、楚等国侵略而建,从长清县到青岛黄 岛, 蜿蜒纵横618公里。据考证,“孟姜女哭长城”的故 事便发生于此。度假区内现有一段齐长城保存仍比较 完好,长约1公里。 新建长城:分单面长城和双面长城两部分。蜿蜒 起伏,雄伟壮观。建有三个峰火台,置身其上,回顾 历史,不仅使人联想起当年两军将士刀光剑影的拼杀 场景。 2、武圣门:山东历史上有一文一武两圣人,文圣 人是孔子,而武圣人则是孙武,为纪念一代圣人而建 成武圣门。“武圣门”长99?9米,高27米,三个大 字由我国当代著名榜书大师武中奇94岁高龄新笔所书,苍劲有力,气势磅礴。“武圣门”共分三层,飞 檐斗拱,造型独特,其规模之宏大,设计之精妙,在 山东省内的旅游景点中是独一无二的,堪称“齐鲁第 一门”。 3、武圣祠:正殿塑如来佛祖,东配殿塑送子娘娘, 83 西配殿塑“武财神”关公。 4、四界首: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 制,郡县之间立碑为界,此处为章丘、历城、泰安、 莱芜四县市交办处,故名“四界首”,现存有1987年 国务院立碑一处。同时,恢复建造四界台,用不同颜 色把四个地域和齐鲁两国予以划分。立足此处,可谓 “一脚踏四地,一步跨两国”。 5、人间仙境:此处空气清新,树木茂盛,是一处 绝佳的天然氧吧。沿途通天谷、接仙台、蟠桃峰等星 罗棋布的小景点诉说着七星台悠久的历史。 6、瑶池:蓄水量3万立方米,内设王母塑像,高 3米,沿山体塑十二生肖,寓意王母娘娘手捧仙桃,普 渡黎民众生,内有金鲤可供垂钓。 7、鹊桥:仿照四川都江堰样式而建,全长280米, 桥深49米,行下次其上,犹如在天上仙境,惊险刺激。 8、索道:全长860米,6人吊厢循环式,将景区景点连为一体。 现在,七星台度假区重点工程已全部竣工,预计 可于明年“五一”正式开园,七星台正以一个崭新的 面貌欢迎八方宾朋的到来。 请同学们周末时组织垛庄一日游,写游记一篇, 题目自拟。 84 13--- “齐鲁第一 古村,江北聚落标 本”——朱家峪民 俗旅游区位于章 丘明水城东南5 公里。胡山东北脚 下,距省会济南 40公里,从309 国道(济王路)南行1.5公里便到该村。 朱家峪原名城角峪,后改为富山峪,朱氏于明洪 武四年(1371)入村,因朱系国姓,又将富山峪改名朱 家峪。2002年3月,据省内外专家考证,古村土台子 出土陶器残片和斑鹿角化石,夏商时期有庐于此,距 今3800年以上。自明代至今,虽经六百余年沧桑之变, 但仍较完整地保留着原来的古门、古哨、古桥、古道、 古祠、古庙、古宅、古校。 该村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古以来尤为重视文 化教育。自明末至建国前,先后有文峰小学、女子学 校和山阴小学各一处,各类私塾星罗棋布,有近二十 处。故人才济济,才人辈出。 2002年6月,章丘市人民政府将朱家峪评定为“历 85 史文化名村”。2003年11月。该村又被山东省建设厅 评定为“省历史文化名村”。朱家峪古村为梯形聚落,上 下盘道,高低参差,错落有致。该村三面环山,北临 齐鲁世博精品园,南接胡山,西连胡山森林公园,村 南头、文峰独秀,庄北首,文昌阁楼,笔架山偎依着 村西首,东崖下,清泉长流,村四周尚有九山不露头。 朱家峪有大小古建筑近二百处。大小石桥三十余 座,井泉二十余处,庙宇十余处。康熙立交桥、文昌 阁、魁星楼、关帝庙、朱氏家祠、双轨故道、坛桥七 折、东岭朝霞、古柏亭立、团山瀑布、碧塘倒影、狮 子洞、云雾洞、朝阳洞、仙人桌、仙人桥、人文景观、 自然景观数不胜数。因此,朱家峪被专家誉为“齐鲁第 一古村,江北聚落标本”。游人登礼门顶部,可迎旭瞻 麓,一览山乡之秀美。深秋季节,可赏漫山红叶,大 雪过后,玉树琼枝,群山玉峰,更让人留恋。 文峰山上的“齐鲁第一状元钟”“江北状元碑”将激 励有志学子奋发图强。欢乐谷内民间体育器械一应俱 全,游乐器械更是让儿童流连忘返。文峰山庄、清泉 山庄、金鹰山庄等多处旅游餐饮住宿场所让游客在领 略大自然的风光后,品尝一下纯天然野生、绿色无公 害食品的美味和甘甜的泉水沁人肺腑的感觉。朱家峪 民俗旅游区笑迎海内外的游客来观光、休闲、娱乐、 健身、访古、探幽、归真。 86 章丘佛教名胜众多,请上网查找资料,查找佛 教的有关知识。 87 1 龙山小米是我国四大名米(金谷米,龙山米,沁洲 米,桃花米)之一。,它以性粘,味香,富有油脂性而 文明于世,是我国的名产。据传说,上古时代神农尝 百草种五谷就从龙山一带开始。民国十九年(1930), 历史考古学家梁思永来龙山附近的城子崖——这地方 过去过去叫谭城或鹅鸭城——开掘文物,发现了一个 陶罐,内储存谷子约数斤,为当时山东省教育厅长刘 次晓所保存,于翌年春播种,至秋,收获可观,米质 优良。刘次晓将所收之谷交省博物馆,供农学家研究 之用。由此可以推断,该地区在西周时代就已大量种 粟。清代的《国朝名臣录》一书记载,乾隆朝军机大 臣刘墉,吃到其亲戚给他送去的龙山小米后说,此米 既香且又有油性,极好的滋养品。足见龙米早在二百 四十年前就已闻京城。 龙山小米种类很多,据说有二十五种之多现存者只 有七种即:阴天早,黑汉腿,鲁谷四号,七五三三, 丹六,五石三,三德范。其中阴天旱,质素金黄,粘 香。1980年中国科学院中心化验室化验测定:含蛋白 质14.3%,脂肪5.26%,每百克小米含色氨酸192毫 88 克,蛋氨酸297毫克,维生素B20.45毫克。用其作稀饭,金黄有泽,锅内上下黏稠性一致,并且凝度大, 有油性,味香可口,为调养丰富之美餐。清乾隆以来, 地方官员多以此为贡进献皇家。国民党统治时期,济 南粮站或米行均以龙米论质定价,一般价格高于普通 小米四分之一。阴天旱这种谷子不但米质优良而且出 米率高,普通在80%以上,为其他谷物所不及。龙山 小米——阴天旱这一品种,是几千年来龙山文化渊源 地劳动人民精心选培的结果,也是龙山地区自然条件 形成的特有产物。其产区方圆约二十余公里,龙山镇 南部山区一带,如湖山区的田家柳;文祖区的水龙洞, 东张;埠村区的南北而二曹范,孟家阿;平陵区的兰 家庄等地都是著名的产米区。五十年代末以来,种谷 视为低产作物,种植面积逐年缩小,“阴天旱”的种植 面积则更小,至80年代初期,几乎绝迹。据1983年 调查,种植面积不足一亩。 为了保护和发展地方名产,1983年冬,章丘县人民政府召开了有关部门会议,研究了龙山小米的现状 和恢复发展措施,组织了农业科技人员,开展调查研 究,并于1984年春,在平陵区龙山村“石人坡”进行 了品种,品质,产量及其技术的种植试验,并以石人 坡为中心,定距种植,观察其适应范围等项试验研究 工作。全县阴天旱品种种植面积五十余亩。预计到1987 年,龙山小米将重新出现于国内外市场。 89 2 章丘烤肉源起于明代中叶,迄今约有五百年的历史。当地人称“章丘烤肉”。明洪武二年(1369),我 黄氏先祖黄诚兄弟三人,一筐一担从冀州枣强黄家窑 迁来山东,定居在章丘县城。先祖黄诚一家生活困窘 拮据,终年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为了生计,常到山 野荒郊猎些野味来补生活之不足。打来的野鸡,野兔, 为了节省剥皮剔骨锅墩水煮的繁琐,便仿效原始人的 生活方式,将野味囫囵放进水中,烧掉羽毛,烤熟皮 肉撕而食之。这比起古人的茹手饮血来是大有进步了。 开始,所烧之物,不是烧焦就是不熟。唯充饥而已, 跟本谈不上什么味道与可口。时间久了,熟能生巧, 也就是说从多年的烧烤中摸索出了一些经验,使所烧 之物味道愈来愈鲜美。此时家庭生活也逐渐富裕,于 是把买来的生猪肉也如法炮制。因为猪肉较之比野味 厚脂肥,烧成后黑漆皂光,不熟的不熟,熟了的焦烂, 极不雅观。但是烧焦了的肉块,刮去焦层,露出黄色 的肉丝,尝之,味道香美而别致。经过不断加工改进, 又想出了这样的办法:用几块围成圆形,将肉吊在里 边 用火焖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初步解决了不熟和烤焦的矛盾。后来把大块的猪肉揉进食盐及各种调料, 放入火内烧烤,结果成了人口的佳肴。这时,先祖黄 成已年逾花甲,一心想把自己制造的烤肉上市出售, 给人们增添一种下酒的佳品。因为烧烤的猪肉出次上 市,又加外表不美,尽管宣叫介绍,但终无主顾。卖 90 不出去只好自食和赠送亲友。家人劝黄诚不要再诚仍 不甘心,他数次把烤肉的猪肉,切成合口的肉块,放 在大盘子里,沽来美酒,在车辐摩肩接踵的集市上, 对那些欲买又去的顾客说:“请诸位不要问价,先坐下 饮一杯尝一口再说。”心诚则灵,果有人赏识,就这样 逐渐打开了销路。 不久,黄家烤肉传进了县衙,县太用之倍加赞赏,每当钦差,同僚进衙,酒宴中总之少 不了黄家烤肉,博得食者的交口赞赏。于是黄氏烤肉 的美名不胫而走,不益而飞,远近来购。黄家烤肉的 销路已经打开,每天所制供不应求。老态龙钟之年的 黄诚又想出了新办法:用土胚建一高2.5米,上口直径 0.7米,下口周长约5米的烤炉,将整猪刨去内脏制好,悬于炉内焖烤,这不仅增加了数量,同时也提高了质 量。道光年间,由于鸦片战争的失败,帝国主义打开 了满清闭关自守的大门,西方商品充拆中国市场,我 国的民族工商亦应远而生,曾一度出现繁荣。章丘旧 军孟的“祥”字号商业,先后誉满京畿内外,并且和 清廷中的帝王后妃将相公卿等挂上了钩,因此章丘的 烤肉作为名吃也走进了宫殿。据说皇帝用膳百味中总 少不了黄家烤肉。章丘铁匠甚众,长城内外,大江南 北,东海之滨,葱岭之巅,都有他们的足迹。向有“天 下的章丘”一说。这些人每到新春佳节过后,启程远 行,他们大都带上点章丘名吃——黄家烤肉,送给东 家或亲朋好友。这样以来,章丘的烤肉就行销全国了。 91 3 大葱,在民间称为菜伯、和事草,原产于我国 西部高原和亚洲西部部分地区。据《礼记.曲礼》,《礼记.内则》等记载:“凡脍,纯用葱,秋用芥,; 脂用葱,膏用韭。”可见,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大葱就成为我国的栽培食用蔬菜了。公元前681年,大葱被引进齐鲁大地。《管子》中记载:“齐桓 公五年北伐,山戎出冬葱与戎菽,布之谈天下。” 从在山东开始种植之后,据《章丘县志》乾隆二十 年记载:“蔬类之属芥,韭,葱,蒜,瓜,以产女 朗山者为最。”章丘大葱遂以栽培历史悠久的、品 质绝佳而获得了“葱中之王”的赞誉。 大葱盛产于章丘北部地区,属耐寒章丘大葱性蔬 类。其类型可分长白型与短白型两种,而已长白型为 多。长白者以植株大,葱白长,质地细致,口味脆甜 的特点享誉全国,以“大梧桐”为代表,一般植高130——150厘米,白长50——60厘米,粗3——4厘米,单株重0。5公斤左右,最重的可达1。5公斤,株高2米,白长80厘米。大葱叶色鲜绿,叶肉较薄,表面有 腊粉,品位极佳。早在1956年,绣惠葱农刘廷茂参加 全国劳模大会,以所产大葱品质优异而获得国务院总 理周恩来署名的奖状;1959年,章丘人将装有单株2斤以上的大葱两箱献给党中央和毛主席,受到国家领 导人的高度赞扬。随之又运销香港,澳门和新加坡等 92 地,受到“风味独特,佳蔬天成”的好评。 章丘大葱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美味佐品,而且有相 当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烹制肉馅,炖肉,烧鱼, 煎油饼,装罐头等,它都是不可缺少的调味品;大葱 可以熟食,而生斥则味道香浓脆甜,更令人难忘,如 小葱拌豆腐,葱白蘸甜酱,卷煎饼,北京全聚德烤鸭 店的葱卷薄饼等,都是有名的吃法。据中国医学科学 院营养研究所分析,每百克大葱,含蛋白质2.4克,总糖8.6克 ,还有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和矿物质等。此 外,他所含维生素A对消化道和呼吸道的菌群具有强 大的杀伤力,所以常被作为健脑,健胃,发汗和兴奋 中枢神经的配方。 大葱产地以旧城以西约10余方公里范围为主,至 秀惠,宁家埠 ,刁镇等地。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秀惠以西和整个宁家埠地区以产高葱为主;刁镇以西 以产鸡腿葱为主,1983年,全县种植面积达4万亩,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突破万斤。 现在,在科技兴农的方针指引下,章丘大葱不断改 良品种,提高产量,增进经济效益,为广大人民的幸 福生活而努力。 93 4 在绣江河畔、百脉泉头,有一种赛过“红富士” 的甘甜水果-------绣水红苹果。 绣水红苹果是明 水镇果园技术员陈殿 禄1975年发现并报选 的,此品种系自然杂交 实生种,是国光品种的 变异,俗名“绣水红”。 经原章丘县果树站、山 东省果树研究所与山 东农业大学选育定型,1983年10月被山东省苹果品种鉴定会命名为“绣水苹 果”,并获省优秀成果三等奖。 绣水苹果以其晚熟、优质、耐贮运、风味独特的特 点享誉国内,新疆、北京、云南、山西、陕西、河南、 河北等10余省市及济南、烟台、泰安、淄博、临沂、 枣庄、河泽等市地先后进行引种。 1989年两个样品为省优,有一个样品在第二次全国 优质水果评比中中选。它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很高的 商品价值,在章丘有广泛种植, 1995年产量曾达7.75 万吨,不仅增加了国内供应,还出口港澳地区和东南 亚国家。绣水红苹果果实整齐、浓红美观、果皮厚韧、 肉质细嫩、甜香微酸、品质上乘,它易培植、果多、 产量高、抗病、抗腐性强、它易贮耐运,适宜加工。 94 常温下可贮至翌年1—2月份,风味特佳;适温下能延至4—5月份:冷库贮存至10月份,仍可保鲜,深受 消费者青睐。由此,不少文人墨客为其赋诗写词。如: “甘甜蜜汁顺口流,绣水苹果独家秀。世界评比夺冠 军,日本富士逊一等”一诗便形象的描述了其独特的 风味。 1、听罢以上的介绍,你对黄家烤肉的制作过程 一定非常感兴趣吧!那就亲自去考察一下他的家乡 共有多少家正宗的的烧烤店呢?他们的制作过程 一样吗?回来后写出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 2、你知道我国有多少种苹果品种吗?能写出他 们的出产地吗?在众多的品种面前,你能挑选出 “秀水红”吗? 在春暖花开的季节,你能到农村果园中去了解 一下苹果的栽培技术吗?那一定非常有趣?回校 后请你以的形式写下来好吗?在秋高气 爽的季节里,你领略过摘苹果的喜悦吗?我们来一 个秋日约定,到收获的季节里,请你来果园摘苹果 好吗? 95 : --- - - - 城子崖遗址位于章丘市龙山街道办事处境内,是一 处高出平地3~5米的长方形台地,因其外形像城垣,故 当地村民称之为“城子崖”。 1928年4月4日,年仅28岁的北京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人类学专业二年级学生吴金鼎,在准备考察汉文 化平陵古城,经过城子崖时,偶尔捡到了陶片、石块、 贝壳、兽骨等物。从这些遗物中, 他初步判定这里很可能是某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同年7月31日,他再次到城 96 子崖,从1丈2尺深的地下挖掘出一只完整的石斧。紧 接着他又先后两次来到龙山,并在遗址深处挖掘出了一 种从没见过的漆黑发亮的陶片。由此,吴金鼎确认此遗 址包含层所蕴蓄的重大意义。 1930年11月,由原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的 考古专家李济、吴金鼎等人组成考古工作队,开始对城 子崖首次进行挖掘,1931年又对城子崖遗址进行了第二 次挖掘。从两次挖掘情况来看,文化层堆积很厚,一般 为四米左右,最厚可达六米以上。从文化层来考察,可 分两层:上文化层出土有陶器、石器、蚌器和少量铜器 (刀具等)。因陶器多为灰陶,所以发掘者把上文化层 称为“灰陶文化期”。下文化层厚三米左右,是早期居民 的遗存,属新石器时代晚期,也称黑陶文化层。尤其是 挖掘出土的大批黑陶器皿,大都制作精良,“黑如漆、亮 如镜、薄如壳、声如磬”的蛋壳黑陶,更是稀世珍品。这 种黑陶新文化距今约4600年左右,与我国西部发现的彩陶文化迥然不同,由于挖掘地处龙山镇,后来被命名为 龙山文化。城子崖遗址便成为中国考古史上的一块圣地。 城子崖遗址发掘的重大意义,还在于它那深刻的学 术背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学者所谓“中国文化西 来说”流行一时,就连中国的“疑古派”学者们也多是深信不疑。城子崖遗址的发掘和龙山文化的确认,使中国文 97 化西来说不攻自破,有力的证明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 辉煌。 城子崖遗址博物馆是山东省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 占地2万平方米,设计风格独特,造型古朴典雅,于1994 年9月落成。馆内陈列了西河——北辛——大汶口—— 龙山等文化时期出土的珍贵文物,突出展示了西河遗址、 城子崖遗址、东平陵故城三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的文物精品。离博物馆1公里的西河遗址是迄今国内发 现的新石器文化时期遗址之一。东平陵城是汉初济南郡、 济南国的治所,是山东省会济南的前身。新近发掘的洛 庄汉墓在国内产生轰动,再次让这座沉睡千年的古城焕 发出远古灵光。靠近博物馆的龙湖风景区,风光旖旎, 碧波荡漾,是您休闲游玩的最佳去处。游龙山古城,赏 自然风光,定会令您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在城子崖遗址东北约2公里处,是东平陵故城遗址。 东平陵城,始自春秋,兴于两汉。汉代为济南郡,济 南国治所。曹操在184年,曾任济南相,而济南历史 上唯一的皇帝王莽,就出生在东平陵城。 1977年,东 平陵故城遗址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城 子崖遗址西约1公里处,位于龙山镇龙山村西北济青 公路通过处,是西河遗址。该遗址为西河类型古文化 命名遗址,距今约8500年左右,是迄今山东境内最早 98 发现的有陶新石器文化。 1992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 1、黑陶是龙山文化的代表,请你亲自动手(陶吧 或龙山黑陶场)制作一个黑陶,体验黑陶的制作过程。 99 继北京老山汉墓之后,我国又一座大型西汉诸侯 王墓的发掘震惊世人。洛庄汉墓,这座位于济南章丘 的大型王陵,在主墓室还未开始发掘的情况下,目前 已经出土了2000余件珍贵文物。 洛庄汉墓出土乐 器鉴定、演奏会曾在济南举行,中央电视台进行现场 直播,洛庄汉墓再次引发世人聚焦—— 神秘土丘矗立千年 从济南市区往东,有一条通往济南下辖地章丘市的 公路。顺着这条公路直走,沿途要经过著名的龙山文 化遗址、城子崖遗址以及东平陵城遗址,密集的古文 化遗址仿佛在暗示着:这里,历来就是文物多发地 带„„ 在这条公路即将到达章丘的地方,有一个枣园镇洛 庄村。就在洛庄村西的田野里,一座占地近一万平方 米、足有20多亩的高大土丘在那里巍然屹立了两千 年。去年3月,记者第一次前往洛庄汉墓采访时,洛 庄的一位老大爷向记者描述了当年这座神秘土丘的高 大:祖祖辈辈,多少年来,每到夏天傍晚,附近村庄 的很多人都爬到土丘上乘凉,因为上面风很大。土丘 上还有树,一些姑娘小伙儿也经常躲到这里谈情说 爱„„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座土丘从何而来,空空 100 旷旷的田野上,又怎么会平地拔起这么一座“土 山”? 但是,有两种人知道。一种是文物工作者,另 一种就是盗墓贼。 推土机拱出青铜鼎 1995年年初,几辆推土机的轰鸣声打破了这座 沉睡了两千年土山的宁静。随着附近一条公路的修建, 这座土山成了公路天然的“取土场”。 1999年6月26日上午11时,推土机、铲车 的轰鸣声依然响彻这个天然土场。一辆铲车一铲子下 去,突然滚出一堆翠绿色的东西,定睛看去,竟然是 一大堆青铜鼎„„看到挖出了东西,周围干活的民工 一哄而上将露出地面的铜器分抢。几乎同时,在现场 围观的一位文物爱好者迅速给章丘市文化局、博物馆 以及枣园镇政府打了举报电话。11时30分,章丘 市博物馆馆长宁荫棠带领工作人员赶到现场。这时, 枣园镇派出所民警已经将现场封锁,并快速追到附近 村庄,将部分被抢走的文物追回。经现场初步鉴定, 这批铜器年代之远,价值之高,实属罕见。章丘市博 物馆随即进行了紧急清理。经清理,在暴露出的一块 仅两米见方的土坑里,就出土了鼎、盆、勺、铲等各 类青铜器90余件。 随后,由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考古队进驻古墓,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和清理,经过 101 一个多月的发掘,共发掘出9个陪葬坑,出土各类文 物400余件。 出土文物绚丽夺目 据最新统计,截止到目前,洛庄汉墓已发现并发 掘出32个陪葬坑,居国内已发现的西汉诸侯王墓之 首位。 从这32座陪葬坑里,已经出土了2000余 件珍贵文物。从出土的陪葬物品以及各坑内残存的痕 迹来看,吃、用、行、仪仗、兵器、乐器、祭祀品等 各类物品应有尽有,当时足足堆满30余座土坑,可 见其排场之大。 在济南市博物馆,记者见到了暂存在那里的大量洛庄汉墓文物,无论是精美的编钟、硕大 的淳于、巧夺天工的纯金当卢、象牙的马镳、保存完 好的砚墨,还是大量做工精致的饰品,都闪烁着灿烂 的历史文明的光辉,让人惊叹不已。 上周(2月7日 至9日),为期三天的洛庄汉墓出土乐器鉴定在济南 举行,众多观众通过电视直播领略了这批汉王室乐器 的非凡魅力。 经过来自我国南北两地的考古、音乐界专家联合鉴定,专家们认为,洛庄汉墓乐器均为实用 器,即墓主人生前使用过的乐器。其中编钟均是双音 钟,根据对编钟形制测量,最后证实是西汉年间齐国 制造。对于编磬,专家指出6套编磬调高不一,可以 用来搞大合奏。同时,通过编钟和编磬的演奏,可以 发现汉代的音阶和今天的并无二致。鉴定现场用编钟 102 和编磬演奏了《苏武牧羊》、《茉莉花》等曲目,无 数观众通过电视聆听了千年钟磬奏出的动人之声。 墓主人究竟是谁 据洛庄汉墓考古队队长崔大庸博士分析判断,拥 有如此庞大埋身之地的神秘人物,其实是西汉刘邦之 妻吕后的亲侄子,此人为西汉初年吕国的第一任国王 ——吕台。 据崔博士介绍,之所以确定该墓主人为吕 国国王吕台,主要是依据出土的封泥。洛庄汉墓封泥 中较为完整的就有26枚,封泥引面呈正方形,引面 内容为“吕大官印”、“吕内史印”和“吕大官丞” 三种。 但是,也有人提出了另外的观点。因为在发现 “吕”字官印的同时,墓中一部分器物上也有“齐大 官印”的印章,于是,也有考古界人士提出:会不会 是齐国国王之墓呢?看来,在主墓室尚未打开之前, 墓主人的身份还难以最后确定。 几大谜团扑朔迷离 洛庄汉墓发掘到现在,考古人员逐渐发现了一些 难解的疑团,这些疑团之玄秘即使在国内权威考古专 家那里,也难以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有些简直令人 百思不得其解。 谜团之一:奇特的弯道 103 整个洛庄汉墓呈“中”字形,当中部分为主墓室, 两头为墓道,其中东墓道长100米,西墓道长40 多米。但令人称奇的是,东西墓道在向主墓室靠拢的 过程中分别出现了9个两边对称的弯道。中国历史博 物馆原馆长、著名考古专家俞伟超在看了这些弯道之 后,也感到奇怪,因为类似的弯道在国内考古发掘中 还从未出现过。当年建造整个洛庄汉墓时为什么会设 计出这种弯道,这些弯道又有何象征意义,目前还无 法得出答案。 谜团之二:难解的车痕 春节前,考古人员在清理长达100米的东墓道 时,在东墓道坚硬的封土上发现了几条清晰的车辙印, 这些车痕是什么车留下的?为什么在坚硬的封土层上 会出现这些奇怪的车痕?这些目前都是难解之谜。据 洛庄汉墓考古队长崔大庸博士介绍,要想破解车辙之 谜,只有顺着车辙的方向一直找下去,才有可能得到 答案。 谜团之三:失踪的铜器 与同等规模和级别的汉墓相比,洛庄汉墓也出土了一批青铜器,但铜礼器的种类并不全,那么,这 些铜礼器是遗失了还是仍埋在地下?目前来看也无法 知晓。 104 谜团之四:主墓里还有什么宝 汉墓出土文物的权威代表即是“黄肠题凑” 和“金缕玉衣”,洛庄汉墓尚未发掘的主墓室里会不 会有这两件宝贝? “黄肠题凑”是汉代的一种葬制,只有天子才 能享受,而天子又可以把这种待遇赏赐给宠臣。“黄 肠”即柏木的黄心,“题凑”就是木材的端头都一致 向内。“黄肠题凑”就像一圈厚木墙围在墓主人的棺 椁外围,如果站在墓室中向四壁看,所见全是方条木 的端头。洛庄汉墓从规模、形制、年代等诸方面看, 都符合“黄肠题凑”出现的条件。 而与“黄肠题凑”相比,“金缕玉衣”则可说是 汉墓发掘最出名、规格最高的文物。据悉,在目前已 发现的近40座西汉王陵中,除了被盗者外,大部分 有金缕玉衣、银缕玉衣或铜缕玉衣出土。而洛庄汉墓 规模如此之大,理应有金缕玉衣存在。但是,由于洛 庄汉墓主墓室顶部已发现十几个盗洞,因此,就算原 来有金缕玉衣,是否已被盗走还是个未知数。 盗洞疑云 十墓九盗。洛庄汉墓也是如此,该墓主墓室尚未 发掘,目前已在其主墓室顶部发现十一二个盗洞。这 105 使得这座“济南王”墓主墓室里面究竟有什么“宝 贝”变得有些扑朔迷离起来。同时,由于这些盗洞洞 口距主墓室底部还有20多米,因此这些盗洞有没有 进入到主墓室里面,有没有进入到椁室里面,现在还 没法确定。 在主墓室顶部中央部位,记者看到一个圆 形的塌陷痕迹。据分析,如果这个圆形塌陷是先塌后 被盗,则文物估计损失不大。但如果是先盗后塌,那 就很可能是被盗较严重。 目前,人们都在关注着洛庄 汉墓主墓室里还能有什么重大发现,中央电视台也有 意届时现场直播主墓室发掘。这片坚硬如岩石的封土 层下面到底还有多少秘密?这要等到不久后积雪融 化、冻土复苏,主墓室正式发掘的时刻才能揭晓。 参观洛庄汉墓遗址,结合汉代历史,了解汉代墓葬 的特点。 危山位于章丘市 的西部,地处平原与 山区的交接处,海拔 高度约205米。其南 106 侧可遥见泰沂山系北侧的一些山丘,四周为山前平原, 因此,海拔不高的危山成为耸立在四周平原中的“高 山”。 2001年圣井街道办事处规划投资1.3亿元在危山恢复建设危山风景区。当年投资4000万元开辟建设圣井广场并恢复了部分道观、庙宇。2002年,对风景区内进行植树绿化时,发现了汉代陪葬坑,对文物的保 护意识使在危山发现陶俑的消息很快通过正常渠道反 映到文化(文物)部门。山东省文化厅、济南市文化局 对这一发现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 所、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章丘市博物馆组成的联合考 古队。考古队从11月29日至12月30日,对危山汉代陪葬俑坑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 此次发掘,共发现汉代陪葬坑三座,其中一号坑为 车马俑坑,二号坑是与墓主人生活有关的俑坑,三号 坑除了石棺与木棺内的零星骸骨外,出土了一些陶壶、 陶盆等器物。另外还发现了三四十枝箭头和一些不明 用途的石丸。 一号陪葬坑呈南北向,其南北长约9.7米,东西宽1.9米,深0.7~0.9米。坑内摆放的车马兵俑自南向 北排列。从整体看,应是反映汉代显贵出行的兵、车、 马队列的形式。坑内各种遗物达四五百件。由于盖板 的倒塌,坑内的车、马、俑破碎严重。坑内遗物包括 107 170多个陶俑、50余匹陶马、4辆陶马车、近百面盾牌。 此外还发现有建鼓、卑鼓,璧、磐、珠等与鼓乐和礼 制有关的陶质遗物。所有发现的陶质品均有彩绘,色 彩艳丽,栩栩如生。 二号坑位于一号坑的西侧。南北长3.3米,东西宽26米。在坑底部发现一辆车、两匹马和7个陶俑,其中5个为女佣。在坑底还发现木质箱子腐烂的痕迹。 关于危山陪葬坑的年代、性质、地位和作用,自 其被发现之日起,就一直倍受人们的关注。由此也产 生了许多不同甚至自相矛盾的说法和推测。 危山发现的陪葬坑是山东地区首次发现的规模最 大的俑坑,是汉代考古的重要发现。有关专家宣布, 在全国已出土的兵马俑中,这组兵马俑的规模、结构 和意义仅次于秦始皇兵马俑、陕西咸阳杨家洼兵马俑, 堪称全国第三大兵马俑。 108 危山现已开辟为著名的风景区,在景区建有汉陵 博物馆,在山顶有高大汉墓一座,你知道这是谁的陵 墓吗? 109 110
/
本文档为【章丘市第二实验中学校本教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