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

2017-12-23 47页 doc 89KB 9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2972

暂无简介

举报
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 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 用法一样。 师:上一课(注:指正式上课前用20分钟时间师:对~还有没有问题了, 让学生自读课文。)同学们自读了《愚公移山》,我检生:“出入之迂也”,这个“之”字不会讲。 查了一下,同学们学习得很好,老师非常满意~现在师:噢,这个“之”的用法可能没有学到过,大我们先一起来把文章朗读一遍,好吗, 概都不知道吧, (学生齐声朗读全文。读毕,有学生提出“亡”生:“之”是结构助词。 ng”,教师让同学们共同订正。) 字错读了“wá师:讲得很好~我以为没有人知道了。是结构助 师:...
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
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 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 用法一样。 师:上一课(注:指正式上课前用20分钟时间师:对~还有没有问了, 让学生自读课文。)同学们自读了《愚公移山》,我检生:“出入之迂也”,这个“之”字不会讲。 查了一下,同学们学习得很好,老师非常满意~现在师:噢,这个“之”的用法可能没有学到过,大我们先一起来把文章朗读一遍,好吗, 概都不知道吧, (学生齐声朗读全文。读毕,有学生提出“亡”生:“之”是结构助词。 ng”,教师让同学们共同订正。) 字错读了“wá师:讲得很好~我以为没有人知道了。是结构助 师:下面请同学们提提看,在自读中有什么问题。 词,不过这个结构助词用法有点特别,你们看,如果 生:“河曲智叟”的“曲”是什么意思, 要翻译这个句子,这个“之”字要不要翻译出来, 师:谁会解释这个“曲”字,都不会,那就请大生:(齐生)不要~ 家查字典。 师:那怎么译法, 生:(读字典)曲,就是“弯曲的地方”。 生:出出进进都要绕远路。 师:嗯,这个解释选对了。后面还举了什么词做师:讲得对~你们看前面还有没有同样用法的例子, “之”字, 生:河曲。 生:“北山之塞”的“之”,用法一样。 师:对。河曲就是黄河弯曲的地方。你们看,有师:找对了~同学们还有别的问题吗,(稍顿)些问题一请教字典就解决了。还有别的问题吗, 没有问题了,很好,说明大家都懂了。你们看,许多 生:第一段里的“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问题大家一起来思考,不是都解决了吗,这说明同学为什么这里用个“本”字, 们经过自己的努力是能读懂这样的文章的。(趁势给 师:嗯,这个问题提得好。谁能帮助这位同学解以鼓励,既是总结上面的活动,更是为了进一步活动决这个问题, 的需要。)现在,老师来问你们一些问题,看大家真 生:因为太行、王屋二山后来搬走了,不在这个的读懂了没有。这篇寓言共写了几个人,我们先来把地方。 它们列出来,大家一起说,我来写,好不好,(从列 师:说得真好~这个“本”字是跟后文相呼应的。人物表开始,使学生觉得入门不难。) 这个问题提得好,解决得更好,说明同学们能够思前(学生们纷纷提出,黑板上最后出现了一个人物顾后地读文章了。 表: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 (随机指点读文方法。榜样取自学生,也许比空师:我们先来熟悉一下这个人物表。大家说说看,谈方法效果略胜。) 这个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 生:“残年余力”是什么意思, (学生纷纷答,有人说“九十岁”,有人说“九 师:噢,残年余力,谁能解释这四个字, 十不到”。) 生:“残年余力”是说老人力气不多了。 师:到底是九十,还是九十不到, 师:好,意思讲对了~这个“残”字,我们来明生:(齐声)不到。 确一下它的含义,好吗,请查字典。 师:不到,从哪里知道, 生:(看字典回答)残,就是“剩余的”。 生:“年且九十”,有个“且”字。 师:“残”跟“余”在这里意思是一样吗, 师:且,对~有的同学看书仔细,有的同学就有 生:(齐生)一样~ 些粗心。那么,那个智叟是年轻人吗, 师:一样,对了~愚公快九十岁了,余下的日子生:(齐声)老头。 不多了,剩下的力气也有限。再请大家说说看,“以师:怎么知道, 残年余力”这个“以”怎么讲, 生:(齐生)“叟”字呀~ 生:用,因。 师:啊,很好。愚公和智叟都是老头子。那么, 师:这样解释,在这里适用吗,你说~ 那个遗男有几岁了, 生:这里解释“凭”好。 生:七八岁。 师:对,解释“凭”好。“以”作“凭”讲,文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章里还有别的例子吗, 生:从“龀”字知道。 (要求学生从课文中再找别的例子,促使学生举师:噢,龀。这个字很难写,你上黑板写写看。一反三,把知识学活。下面找“之”字属同一意图。) (生板书)写得很好。“龀”是什么意思, 生:愚公妻子讲的“以君之力”,这个“以”字生:换牙。 1 师:对,换牙。你看这是什么偏旁,(生答:“齿”接下来让我们根据这张人物表上出现的人物,来看看旁。)孩子七八岁时开始换牙。同学们不但看得很仔他们对待移山这件事的不同态度。文章里有两个人讲细,而且都记住了。那么,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老的话差不多,你们看是谁啊, 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 生:愚公妻和智叟,他们两人的态度差不多。 (“他爸爸肯让他去吗,”此问的本意在于了解师:差不多吧。好,我们就先把他们两个的话一学生是否掌握“孀妻”、“遗男”二词,问在此而意在起读一遍吧,比较比较,看看两人的态度究竟是不是 一样。(“疑似之迹,不可不察”,教学中此类比较,彼,谓之“曲问”。前面问“愚公有多大年纪,” “智 叟是年轻人吗,”都是曲问的例子。问题“拐个弯”,最易激活学生的思维。) 容易激发思考的兴趣。) (学生朗读) 想一想,他们的态度一样吗, (生一时不能回答,稍一思索,七嘴八舌地:“他师: 生:智叟讲愚公很笨,太不聪明了。愚公妻没有没有爸爸~”) 师:你们怎么知道, 讲。 生:他是寡妇的儿子。孀妻就是寡妇。 师:你再说说看,智叟讲的这个句子是怎样组织 师:对~遗男是什么意思, 的, 生:(齐生)孤儿。 生:倒装的。 师:对了~这个孩子死了爸爸,只有妈妈。你们师:那么不倒装该怎么说呢, 看书的确很仔细~再请你们计算一下;这次参加移山生:汝之不惠甚矣。 师:你知道为什么要倒装吗, 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强调愚公不聪明。 生:五个人。 师:对,把“甚矣”提前,强调愚公不聪明到了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极点。这句话愚公的妻子是不讲的。这里有一点不同。生:一个愚公,一个遗男,还有他的三个子孙。 (不同之一:对愚公的看法不同。落实“倒装句”知师:三个什么样的子孙, 识。)我们再来看一看称谓,愚公妻称愚公什么, 生:三个会挑担的,“荷担者三夫。” 师:你们怎么知道愚公自己也参加了呢, 生:(齐声)君。 生:“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是愚公率领了子孙师:那么智叟称愚公—— 去的。 生:(齐声)汝。 师:啊,讲得真好~那请你再说说看,“遂率”师:这两个词有区别吗, 前面省略了一个什么句子成分, 生:“君”表示尊重,“汝”很不客气。 生:主语。 师:嗯,好~我再把这个“汝”简单地讲一讲。 师:主语应该是什么, 长辈对小辈,地位高的人对地位低的人,一般用“汝”。 生:愚公。 平辈之间用“汝”,就有些不尊重的意思。智叟叫愚 师:好~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主语补出来,公为什么用“汝”啊, 人数很清楚,一共五个人。(计算人数,既是了解文生:智叟看不起愚公,因为他觉得愚公笨。 章内容的需要——人少而移山,更见任务之艰巨——师:对,这是又一点不同。(不同之二:对愚公也是为了落实古汉语“”主语省略“的常识。)人物的称谓不同。落实古汉语中称谓的常识。)还有什么我们搞清楚了,下面再看看,这个寓言写了一件什么不同吗, 事,(由人而及事。但事在人为,知“事”正是为了生:还有两句讲得不一样。愚公妻说:“以君之识“人”。) 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智叟说: 生:(齐声)移山。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师:这件事做起来难吗,从文章里找出句子来说师:不一样在什么地方, 明。 生:愚公妻说愚公不能把小山怎么样;智叟说连 生:很难。文章里有“高万仞”、“方七百里”两山上一根毛都不能动,有点讽刺的意思。 句。“高万仞”就是很高的意思,“方七百里”就是方师:啊,讲得好。这里的“毛”字,是什么意思, 圆面积七百里。山又高又大,很难移。 生:小草。 师:说得很好。移山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能显示师:请你把这个解释用到句子里去讲讲看。 出人们不同的精神面貌。(认识人们不同的精神面貌,生: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就是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是“轴心”所在,也是整个教学的“主心骨”。)根小草。 2 师:对,一棵小草也毁不了,这是一种什么语气, 情表达出来。(不仅仅是组词训练。) 生:轻蔑。 生:讥笑。 师:对,轻蔑的,这跟愚公的妻子一样吗, 师:对了。一个是“疑”,一个是“笑”。你们看, 生:不一样。 本来大家认为他们的态度差不多,但仔细比较、分析 师:看,这里又有不同。(不同之三:对愚公的一下,就发现差别了。所以你们读书要常把看起来差态度不同。落实“毛”字含义。)还有“如太行、王不多的词句拿来比较比较。这个很重要。不要粗粗一屋何”和“其如土石何”,同样是“如„„何”的句看,哦,一样的,就不看了。要动动脑筋,多想想。式,可是智叟的话里多一个“其”字,这里有什么不(以“疑”、“笑”总结两人态度,着眼于培养概括能同, 力。) 生:智叟的话语气比较强,用个“其”字,有点我们再来看看另外几个人。那个遗男对移山的态强调愚公没有用。 度怎样, 师:讲得好。(不同之四:对愚公说话的语气不师:对了。一个是“疑”,一个是“笑”。你们看,同。落实“其”字用法。)最后还有一句不一样,是本来大家认为他们的态度差不多,但仔细比较、分析哪一句啊, 一下,就发现差别了。所以你们读书要常把看起来差 生:且焉置土石。 不多的词句拿来比较比较。这个很重要。不要粗粗一 师:这句话怎么解释, 看,哦,一样的,就不看了。要动动脑筋,多想想。 生:把土石放到哪里去, (以“疑”、“笑”总结两人态度,着眼于培养概括能 师:“焉置”的“焉”字怎样解释, 力。) 生:疑问代词,哪里。 我们再来看看另外几个人。那个遗男对移山的态 师:对,不过这句里的“哪里”放到“置”的前度怎样, 面去了,“焉置”就是“置焉”,放在哪里。愚公妻有生:高兴。 这个问题没解决,后来这个问题解决了吗, 师:怎么知道, 生:解决了。 生:跳,跳往。 师:怎么解决的, 师:对了,跳跳蹦蹦地去移山,很高兴。他虽然 生:大家说“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 年纪小,但是人小—— 师:他妻子提出这个问题来说明她对移山是什么生:志气大。 态度, (体会“跳”字的感情色彩。) 生:关心。 师:对,他跟愚公一老一小,都有志气。那么愚 生:担心。 公子孙的态度怎么样, 师:关心又担心,两人都讲得对。她关心这个技生:赞许。 术问题怎么解决;还对老头子有点担心,快九十的人师:赞许,你是从那个“许”字上看出来的吧,了,去移那么大的山,能不叫人担心吗,智叟呢,再想想,当时大家表示赞许的场面是怎样的, “嘿,你这个笨老头,一根小草也毁不了的人,想去生:热闹的。 移山,瞧你有多笨~”两人一样吗,不一样。(不同之师:怎么知道, 五:对愚公的心理不同。落实“焉置”的含义。)现生:杂然。 在请你们再在文章里找出两个字来,把两人的态度分师:这两个字什么意思, 别用一个字说明一下。先说愚公妻,好,你说~ 生:纷纷地、七嘴八舌的样子。 生:献„„ 师:还有当愚公妻提出疑问的时候,子孙们怎 师:献什么, 样, 生:疑。 生:杂曰。 师:对,献疑。她对能不能移山只是有疑问。那师:什么叫“杂曰”, 么智叟呢, 生:议论纷纷地说。 生:笑。 师:看,这个“杂“字很准确地写出了子孙们纷 师:对~笑,笑而止之。一个笑字带有什么样的纷赞同的场面。(体会:“杂然”、“杂”对描绘气氛的感情,大家想想看。 作用。)上面几个人,对移山有坚决拥护的,有疑问 生:讽刺。 的,有反对的。现在时间到了,请大家下课以后想一 师:请在这个“笑”字前面加一个字,把这种感想:“愚公”就是“笨老头”,他究竟笨不笨, 3 ——以上第一教时 生:指通,就是一直通到。可以直通豫州之南, 师:同学们大概想过了,愚公究竟笨不笨, 达到汉水南岸。 (先讨论其他人物对“移山”的态度,故意留下师: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愚公清楚地知道移愚公。主角登台,必须安排专场演出。“愚公笨不笨”,山的好处,用一句来概括,叫做“确知移山之利”(板有极强的思辨性,教学对象又是初一学生,能否讨论书)。(二看移山目的:确知移山之利”)这说明他做出结果来,全在教师如何引导。) 事目标很明确。还有,刚才有同学提出的他那段回答 智叟的话,你们觉得这段话讲得好不好, 生:不笨。 生:笨是有点笨,不过有点精神。 生:好~ 师:嗯,大家自由发表意见,这就好。其他同学师:好,好在哪里,你说~ 的意见呢,还有,我们说愚公笨,或者不笨,都要从生:这段话有力地驳回了智叟的“笑而止之”。 文章里找根据,不能凭空想。 师:嗯,的确驳得很有力,念起来很有劲的。我 生:不笨。 们来念一念,体会体会,好吗, 师:你说说理由。 (学生念:“北山愚公长息曰„„何苦而不平” 生:愚公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几句。) 孙又生子;子又生子,子又生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师:好,就念到这儿。你们感到这段句子写得怎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从这些话里看出愚公不么样, 笨。 (语感的体会比语法分析更重要。) 师:噢,他有意见。 生:有力。 生:有点笨。 师:你们找找原因看,为什么会造成有力的感 师:理由呢, 觉,句子组织有什么特点, 生:愚公有不怕困难的精神,但不能运用科学道生:琅琅上口。 理。 师:嗯,讲得很有道理。为什么琅琅上口呢, 师:其他同学也发表意见。 生:前面一句最后一个字和后面一句第一个字相 生:不能说他不能运用科学道理,因为那时还没同。 有大吊车。 师:哎,他找到了特点。你们看:汝心之固,固 师:你们看,现在我们分成两派了,一个是笨派,不可彻。后面一个固字顶着前面一个固字,你们知道一个是“不笨派”。(问几个同学)你们是属于哪一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吗, 的, 生:一句顶一句,显得语气加强。 生:不笨派。 (语感出来了。) 师:(问另一学生)你呢, 师:对,下面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生:笨派(笑声)。 生: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 (划分两“派”,为了树立“对立面”,激发思辨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的兴趣。) 师:对,这段话写得特别有趣,一句顶一句来写, 师:刚才我说过,无论说愚公笨还是不笨,都要显得子子孙孙,绵延不绝。最后总结一句,那一句是根据文章。(“手不离书,言必有据”。既是学习习惯—— 的培养,又是思维、语言训练的要求。)现在让我们生: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把前前后后有关愚公的一些句子分析分析,再下结师:什么叫“无穷匮”, 论,怎么样,先看看引起愚公移山的动机是什么, 生:没有穷尽。 生:惩北山之塞,出入之迂也。 师:是呀,愚公的志气,愚公移山的决心,愚公 师:请你解释一下。 移山的行为,父亲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代代相 生:苦于北山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 传,无穷无尽,就这样一点点地啃这两座大山。下面 师:说得对。就是说,愚公所以要移山,是因为还有一句话,一转显得特别有力,那一句, 他“痛感迂、塞之苦”(板书)。(一看移山动机:痛生:而山不加增。 感迂、塞之苦。)那么山移掉了有什么好处呢,愚公师:对,这里的“加“字我讲一讲,“加”是“更”想过没有, 的意思,加增,就是更增高,不是“增加”的倒装。 生:移了山,那就可以“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这一句话一转特别有力,最后自然引出了一个结论, 师:你也解释一下。 哪一句, 4 生:“何苦而不平,” 早就想到在自己手里是移不了山的。他自己能享受到 师:对,这句是水到渠成,很有说服力,很有道移山之利吗, 理,智叟能回答吗, 生:(齐声)享受不到~ 生:亡以应。 师:这看起来似乎有点傻了,对不对,但我们用 师:如果用一个成语来回答,叫做—— 另一种观点来看,用什么观点呢,(一学生插话;为 生:哑口无言。 子孙„„)啊,很好,请你讲下去,为子孙什么, 生:无言以对。 生:为子孙后代造福。 师:都对。“无言以对”更符合“亡以应”的意师:哎,讲得真好,同学们都讲得这样好,真叫思。为什么智叟“亡以应”,因为愚公讲出了一个很老师高兴~我们如果用“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点去普通的道理,做了一道简单的算术加减法;很普通,看愚公,他不仅不笨,而且还不是一种小聪明,而但很在理。从这里可以看出,愚公不仅痛感迂、塞之是„„ 苦,确知移山之利,而且还“深明可移之理”(板书)。生:(接话)大聪明~ (三看移山的可能:深明可移之理。至此,“愚公不师:对了~有句成语就叫“大智大勇”,还有一愚”的结论已隐含其中。)可见愚公移山不是一次盲句成语也许你们还不知道,叫做“大智若愚”(板书)。目的行动,他是考虑得很周到的。现在我们可以来解你们看看,这个成语谁能解释, 决愚公笨不笨的问题了。你们想,一个笨的人能这样生:大聪明的人看起来很像愚蠢的。 考虑问题吗,恐怕不可能。那为什么智叟说他笨呢,师:为什么,知道吗, 我想先给你们讲个事。我们上海有一位公共汽车售票生:因为他有远见,深谋远虑。 员,对待乘客非常热心,是个学雷锋的标兵,《文汇师:对了,他看得比别人远,想得比别人多,别报》上登过他的照片。很多人都写信表扬他,说他服人说他笨,是因为—— 务好。但也有些小青年说这个服务员“戆头戆脑”,生:不了解他。 这是我们上海方言,就是傻里傻气。这是什么道理,(以 “小聪明”作引子,学生自然得出“大聪还有雷锋,有些人不是也叫他—— 明”的结论,由此引出“大智大勇”、“大智若愚”一 生:(齐生)傻子~ 串连锁的词语。“愚公笨不笨”的讨论,最后结穴于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道理啊,你说。 “大智若愚”的认识。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正是对 生:有的人是从为自己的角度来看的,就说他是课文的理解逐步深入、一系列文言词句逐一落实的过傻子;有人是从他为集体做好事来看,感到他是好的。 程。教者的追求是:使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寓于 师:哦,讲的真好~就是说要从什么角度看问题训练。务必引导学生因文解道,因道悟文。) 了,用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来看待这样一件事。这位同师:是啊,有些看得比较近的人,不了解他,就学的观点你们同意不同意, 说他笨。其实愚公笨不笨,不笨。下面我们再来看看 生:同意。 智叟这个“聪明老头”聪明吗, (介绍学雷锋标兵,为了引导学生从更高层次理生:不聪明。 解“愚公不愚”的道理,不能算生硬联系,空洞说教。) 师:那为什么他叫“智叟“,你说。 师:好。那让我们回到本题上来,再来看看老愚生:他自作聪明。 公。他做的事看起来好像是很傻的。他要移山,可他师:嗯,自作聪明。这种聪明是大聪明吗, 已经多大年纪了, 生:是小聪明。 生:就要到九十岁了。 师:对,小聪明。这种爱耍小聪明的人,喜欢占 师:这么大年纪了,他自己能看到山移走吗, 点小便宜,没有远见,这种人我们上海叫他“小乖人 生:看不到。 “,智叟就是“乖老头”。接下来我们把文章最后一 师:这一点愚公自己也知道,你们看,他是怎么段读一遍,来继续思考一些问题,好吗, 说的, (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段文章。) 生:“虽我之死”。 师:里头有个“厝”字是第一次看到。这个字同 师:你解释一下好吗, 哪个字相通, 生:即使我死了。 生:措,措施的措。 师:这里的“虽”为什么不解释为“虽然”, 师:什么意思, 生:“虽然”,说明他已经死了。 生:放置。 师:对,这里要用个假设的意思。可见愚公移山(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段文章。) 5 师:里头有个“厝”字是第一次看到。这个字同师:对了,讲得好,你们看,这个词既是介词,哪个字相通, 又是代词,兼有两种身份(板书“兼”字)。为了便 生:措,措施的措。 于记忆,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它什么呢, 师:什么意思, 生:兼词。 生:放置。 师:为什么叫兼词, 师:对。读了这一段,我有个问题:有人说这个生:兼有两种的意思。 故事到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山搬走的,这样师:兼词,这个名字起对了。记住,“焉”字除看起来,愚公到底是无能的。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 了作代词、语气词外,还有兼词的用法。这种兼词在 生;不同意~神仙搬山是因为愚公感动了上帝。 这篇文章里,除了“焉”字以外,还有一个,看谁读 师:噢,有道理。 得细心,能把它找出来。 生;还有,操蛇之神他已经怕愚公了。 生:“诸”。 师:为什么怕, 师:嗯,找对了。怎么解释, 生:怕他不停地挖,把山挖平了。 生:之于。 师:对。那么看,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师:这也是一个很有趣的字。它是“之于”在两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恰恰是写出了愚公挖个字的合音,大家读得快:之于——诸。你看,快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同学们很会动脑筋,我很高兴。就成了“诸”,,慢读就成了“之”。我们来解释一下,同学们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得很好。现在我们再把文章“投诸渤海之尾”,这怎么讲, 从头至尾读一遍,要求大家仔细体会,尤其是智叟和生:就是“投之于渤海之尾”。 愚公对话的话,要把两个人说话的不同语气读出来, 师:“投之”的“之”指的是什么, (学生朗读课文。) 生:(齐生)土石。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好。我 师:读得很好。这篇文章经过大家的认真思考,们在这篇文章里学到了两个新的虚词,就是两个兼共同探讨,同学们学得很好。现在我们当堂来完成一词。我们就要记住。最后,我们再来做一个作业。这些作业,希望同学们应用学到的知识,很好地完成作里有一段文言文,我把油印的资料发下来之后,请大业。下面我们先拿来一段文章请同学们口头来讲讲家加上标点。(发资料)我请位同学把这段话抄在黑看,看能不能把文章的意思准确地讲出来。选最精彩板上,其他同学在下面加标点,待会儿请同学到黑板的一段来讲好吗,大家看选哪一段, 上加,划出的一些词句要能解释。(学生板书) 生:“河曲智叟笑而止之”那一段。 甲乙两生共读《愚公移山》,生甲掩卷而长息曰: 师:对。这一段好。谁自告奋勇地来讲一讲,这“甚矣,愚公之愚~年且九十而欲移山,山未移而身里也要有一点大智大勇,我们看谁第一个勇敢地举起先死,焉能自享其利乎,”生乙曰:“愚公之移山也,手来。啊,这位同学要起来讲了,大家听好。 盖为子孙造福,非自谋其私也。故以利己之心观之, (学生一人起来边读边解释。略有几处小错误,必谓愚公为不惠;若以利人之心观之,则愚公实大智全班共同订正。) 大勇之人也。”生甲亡以应。生乙复曰:“今欲变吾贫 (文章关键处,再重锤敲打一下。) 穷之中国为富强之中国,其事之难甚于移山。若我十 师:好,讲得真好,老师很满意。下面我们再来亿中国人,人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苦做一个作业,请同学们解释一个虚词。“有子存焉”,而不富,”生甲动容曰:“善哉,君之所言~愚公不这个“焉”字会解释吗,好,你说。 愚,我知之矣。” 生:在这里。 (说明:这段文字在发给学生时没有标点) 师:真好,这位同学讲对了,“在这里”,“于此”,(这道练习题设计的意图是:把课文的部分词句或者叫“于是”、“于之”都行。这个“于”是什么词, 编写进去,使学生能在一个新的语言环境中辨认它 生:(齐声)介词。 们,以收知识迁移之效) 师:“此”呢? 师:请同学们先在纸上做,等会要请两位同学到 生:(齐声)代词。 黑板上加标点。看谁先做好,争取第一个到黑板上点。 师:“有子存焉”,就是“有儿子活在这里”。你(学生做练习。后来有两个学生上黑板加标点。们找找看,这篇文章里还有这样用法的“焉”字吗, 基本做对了,少数几个点错了,全班讨论订正。在讨 生:“无垄断焉”。 论标点的同时,由同学解释划出的句子,讲得都很正 师:请你解释一下好吗, 确。) 生:,没有山岗高地阻绝在这里。 师:同学们点得很对,讲得也很好,说明大家能 6 够应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了。现在我们想一师:好。那这四个问题,我就请同学直接用文中想,这一段话里面,你觉得哪一句最重要, 的语句来回答,好不好,这位同学,你来说好吗,山 生:“若我十亿中国人,人人皆为愚公,则山何是怎么样的, 苦而不平,国何苦而不富,” 生:方七百里,高万仞。 师:你为什么觉得这句话很重要, 师:很好,请坐。把话筒往后传,后面的同学, 生:现在我们建设祖国,就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那么,愚公是怎么样的, 生:年且九十。 神。 师:愚公年且九十,这是他的一个特点。不过愚师:对了,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这就是我们读 公的特点更加明确的概括,是在智叟对他所说的话里了这篇文章以后应该受到的教育。我们要不要做乖老 面,哪四个字, 头, 生:残年余力。 生:(齐生)不要。 师:对。乖老头自以为聪明,无所作为。我们要师:残年余力。请坐,非常好。(话筒)再往后。 学习愚公的精神;或者呢,就学习那个京城氏的孩子,师:移山的过程,有八个字,最能体现出这中间跳往助之,高高兴兴地去为四化出力。同学们,我们的艰辛—— 上了两节课,大家学得这样好,老师教得很愉快。你生(犹豫):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们呢, 师:非常好。移山是这样的漫长,冬去夏来,才 生:很愉快。 能够往返一次,太累了。后面一位同学,最后结局怎 么样, (教学过程的设计,犹如作文,也要讲一点“凤 生: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头”、“猪肚”、“豹尾”。本文的教学以“学习京城氏 师:非常好,请坐。”无陇断焉”,再也没有垄断的孩子”结尾,希望使初一的孩子感到更亲切一些, 了,一马平川。其实,山、人、过程、结局,这可能留下更多的余味。) 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的体验。 师:这是一个隐喻。幻灯右边有几个空格,我请 同学来把空格里的词语补充完整。后面这位男同学, 你来说。“方七百里,高万仞”,这是一个艰巨的—— 生:艰巨的“任务”。 师:非常好,请坐。(话筒)往前。“残年余力”《愚公移山》课堂实录与赏评执教郭初阳 —— 生:微弱的“力量”。 《愚公移山》课堂实录(郭初阳) 师:请坐。面对一项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师:同学们好。 无论是一个老头还是一个年轻人,年龄显得不重要 生:老师好。 了。(示意)继续。 师:请坐,很高兴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一篇课文,生:长期的“努力”。 《愚公移山》,请大家看这个题目,其实就其中的“大”师:不错,请坐。(话筒)继续往前。 和“小”而言,这样四个字的排列似乎不是很合理,生:“无陇断焉”,是最后的“胜利”。 合理的应该是这样一种排列。 师:所以我说这是一个人生寓言,我们每个人都 师:愚公,移,山。因为山实在是太大了。 可能有过这样的体验。来,前面这位男同学,有没有(郭老师将板书作了重新设计,“山”字很大,“愚公”过这样的体验, 很小,“移”这根杠杆似乎很脆弱) 生:(停顿)没有。(众笑) 我们接下来思考这样四个问题:第一,山是怎么师:(笑)有时候,放假了有这么多作业,就像样的,第二,愚公是怎么样的,第三,“移山”,“移”一座大山一样,怎么做得完呢,但是在开学前几天疯的过程是怎么样的,第四,最后的结局又是怎么样狂地赶,好不容易第二天上学了,把所有作业都带去的,我们一边听录音,一边来思考这四个“怎么样”。 了,也稍微有点移山的感觉„„那么,这个故事,它 (听录音0:52-3:44) 这样一种说法,其实和我们传统的一种精神是一脉相 师:这段朗读里面,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读错了的承的——儒家的一种非常朗健的、非常积极的精神。 字,“惩山北之——”, 师:这里选了三句话,我们一起来念一下好吗, 生:塞(sè)。 第一句,“知其不可”一二开始。 7 生:“知其不可而为之~” 师:(点头)是天帝给派来的。继续讲。 师:第二句,“子曰”—— 生:但是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他们两个都是* 生: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自己的力量,没有其他人来帮忙。 师:一个男子汉,却不能强迫他放弃他的主张。师:非常好,请坐。没有外援。“愚公移山”里最后一句,开始—— 面,有外援。(示意话筒往后传)区别三,结局呢, 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生:愚公移山是最后成功了,夸父逐日和精卫填 师:中国有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叫高行健,海应该是没成功的吧。 名字就来自于这个句子。 师:很好,请坐。夸父和精卫,都是失败的故事;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经常和另外两个故事,而愚公移山,这是一个成功的结局。那我们继续思考一起出现。一个是“夸父逐日”,这个我们非常熟悉,下去——愚公移山,他最后的成功,究竟是因为他“子夸父在那里追赶太阳,最后道渴而死;还有一个就是子孙孙无穷匮”,究竟是因为“人数”呢,还是“外“精卫填海”,精卫她本来的名字叫女娃,炎帝的女援”, 儿,后来在游泳的时候被淹死了,魂魄化成一只精卫众:(轻声)外援。 鸟,经常衔一些微小的土、石、木头,要把大海给填师:好,我们还是这位同学来回答好吗,轮到谁平。 就是谁。你认为—— 师:这三个故事中,显然有共同的东西,对吗,生:愚公移山的成功是因为外援。 (话筒往后传)有什么共同点, 师:是因为天帝的帮助,是吗, 生:都经过不懈的努力,完成自己的梦想。 生:(点头) 师:请坐。前面最好加一个词语——“试图”—师:好,请坐。(示意话筒)继续往前。愚公是—试图完成自己的梦想,对不对,最后能不能完成可怎么认为的,愚公认为他成功的保障,是不是因为有能还不知道,而且他们努力的目标,好像过于艰巨,天帝的帮助, 艰巨的任务。 生:不是。他认为是(因为)子子孙孙无穷无尽 那么,有没有不同的地方,(停顿)愚公移山的而山不加增。 故事,和夸父、精卫的故事,至少有三处不同。想一师:愚公显然认为,他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吗, 想。(停顿二十秒)我给一点提示好吗, 生:(点头) 出示(人数、外援、结局) 师:你把愚公那段话给大家朗读一下好吗,我们 师:(示意)请你来谈一谈。 听。 生: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都只有一个人。 生:(朗读)“汝心之固,固不可彻(误读为‘ch 师:都只有一个人,而愚公移山呢, ì’),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 生:很多人。 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 师:到底几个人, 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生:四个。 师:非常好,请坐。“汝心之固,固不可彻(ch 师:四个,愚公以及子孙荷担者三夫,还有一个è)”,翘舌音,“通”。你的心太顽固了。愚公他非常小孩不要忘记,一共有—— 深切地坚信自己会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是吧,他的 生:五个人。 话是在和另外一个人的争辩中说出来的,是和谁, 师:请坐。一家子人。(示意往后)还没完,请众:智叟。 你继续就刚才那位同学的话题讲下去。这一家子人真师:智叟,对吧,智叟起先是怎么说的, 的只有五个人吗, 生:他说,愚公是以残年余力,不能毁山之一毛。 生:不是。因为后面还是“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师:你,年纪这么大了,力气都没有了„„(请的。 坐)你连山上的一根草都拔不掉,你还怎么去移这么 师:噢,其实有无穷多的人,N个人。好,(话两座大山呀, 筒)往后。(示意ppt投影)“外援”呢, 但是,经过愚公这么一番话说下来以后,智叟 生:愚公移山的话,最后是有夸娥氏二子帮他们却„„什么以应啊,念什么, 把两座山背走。 生:亡(无)以应。 师:夸娥氏二子看愚公很辛苦,主动地来说,愚师:通假字哦,亡(无)以应。河曲智叟却什么公啊,我们来帮你搬掉吧,是这样吗, 话都说不上来了。 生:没有,是天帝命令他们去把这两座山搬掉的。 师:因为愚公说,我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 8 子;孙子又有儿子,孙子又有孙子„„子孙会无穷无比如说读书、当朝廷大臣之类的。可能有些人不愿意尽;山不会变,终有一天会移平。非常理直气壮,所去参加搬山这么傻的活动。 以这幅画(示意幻灯),我觉得表现得很好——愚公师:(点头)说得太好了。说不定他的哪一代想很凶的样子,智叟吓死了,智叟吓得说不出话来。 移民到美国去了呢,你还要一定叫他在这里搬山,好 但是我们要知道,有一个成语,叫作“后息为胜”,像有点困难。所以说,这里他有着双重的要求:第一,它是意思是说,两个人在争辩,最后停下来的那个人,血缘的不断。第二,思想的不变。对吧,只有符合这 两个前提,这个工作才可能继续下去,愚公的观点才最后发言的那个人,其实就是隐含着的胜利者。 师:那么在我们的课文里面,谁最后停下来,最得以成立。这边还有同学要补充吗,哦,这边有位同后留下的是谁的声音, 学要补充(属于三四组的一位同学),你是补充他们 生:(众)愚公。 的观点, 师:是愚公的声音呀,对吧——“何苦而不平”~生:是的。 然后就在那边回荡,何苦而不平,何苦而不平,何苦师:太好了。(递话筒) 而不平„„然后智叟就呆掉了。 生:我还认为,他完全可以这么说,引用现代人 那么假如,我们再给智叟一个发言的机会,假如的,邓小平的话。 让智叟最后一个来发言。其实智叟有两个地方可以发师:哦,用邓小平的话来反驳愚公。 言,文中有两处。 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如果你能完 师:一处就是,愚公反问他,“何苦而不平”,全*你们家族的力量,搬掉这座山,如果我还能看见, 我就会相信。 这个时候,智叟可以说,他会说一番话;还有一处, 就在文章的结尾,等到“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师:说得是非常好,但是让我想起两句话,就是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啊,你们移山的这个时候,智叟还是可以站出来,再来说一番话, 事业的成功要等到很多年以后,在这个时候,这两个是不是, 人恐怕老早就已经作古了,对吧, 好,那分一下工好不好,我们这样吧,一二两组, 旁边有一位同学,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探讨一下,上面智叟如果他应一应,他应该怎么说, 他可以怎么说,三四两组,探讨,最后山搬掉了,智生:河曲智叟会说,不要忘记地球还在不断地进叟如果再跳出来,再叽里呱啦叽里呱啦,永远做一个行造山运动。 反对者,他会怎么说,想一想,独立思考。 (众生笑) 学生思考(14:20-15:00)师:(插句)不要忘师:喜玛拉雅每年都还在增高几厘米,说得也有记,智叟智叟,他智商很高噢,他说的话很有水平的。 道理。 师:好,我们讨论一下,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好,那么请这边两组的同学来谈一谈。最后,我 小组讨论(15:02-17:15) 们继续刚才这位同学的话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师:好,请转过来。首先请这边两组的同学,“河标准,结局出来了,山被搬走了,他们在有生之年就曲智叟曰”,你来应对一下,怎么说比较好,怎样才看到了山被搬走,就看到了这样的坦途。那么这个时能说得有针对性,有说服力,谁想发言,举一下手。候,如果智叟继续站出来,他还要再说一番话,他还好,请那位同学,(递话筒)简单谈一谈,请你来“应”要坚持自己的观点,他可以批判什么,怎样才能讲得一下。 又合情又合理呢,谁来, 生:我觉得,首先智叟可能会说,你能保证你的怎么老是这么几位同学举手呢,我请一个不太子子孙孙全部都是男的吗, 爱说话的。(递话筒)你来~ (众人笑) 生:因为当初愚公说“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 师:万一不小心生了个„„ 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见他是想依*自己的能力和 生:生了个女儿,然后就断子绝孙了。 他的子孙,来搬掉这两座山,而结果是他的行为感动 (众人大笑) 了天帝,天帝来帮助他完成了这样的愿望。最后实际 师:生了女儿嫁人了,怎么办,非常好~这是一根本不是由他自己来完成的,所以说„„那个„„个基本前提——不但每一代都要有小孩,而且必须保(沉默,笑) 证是男的——这太难了吧,(示意)请继续讲,好像师:没事,请坐。意思已经表达清楚了,归结为还有话要讲。 一句话——没错,山是移走了,但是,是*你自己的 生:还有的话,智叟可以认为,移山这是愚公他力气的吗,*别人帮忙的呀,有什么了不起的~是这本人的行为,而他的子孙可能会有自己的理想抱负,个意思吧, 9 生:(点头) 如果愚公要想不羞愧,当时应该这样回答智叟: 师:还有没有,喔,那么遥远的地方,有一位同‘我自己是挖不平两座大山,但是我这样一直挖下学。那就不把话筒递给你了,请你站起来,大声地说,去,迟早会感动上帝。一旦感动了上帝,事情就好办好不好, 了。你等着瞧吧~’那样才是老实话。” 生:我觉得智叟会说,俗话说,“*山吃山”,你师:请坐。这是某一种意见。再来看,另一个“假现在把山移走了,我们*什么吃饭呀, 如”,假如这个结尾变一变。那位女生,请你把这个 (众笑) 结尾读一下好吗, 师:这位同学,是从现代旅游开发的观点来看的,生:“后三年,愚公死,子孙承其志,世代挖山。也有道理。(递话筒)继续来,还有什么话可以说, 时至今日,尚未休矣„„” 生:这是不可持续发展的典型代表。 (众笑) 师:怎么讲, 那么我们就从这两个“假如”,来谈探讨问题。 生:因为自然界都有自己一定的自净能力,像他师:第一,张远山的思路,假如愚公早就料到帝这样的掠夺性的开发,已经超过了自然自净能力的限会“感其诚”;或者呢,他老早就和帝达成了某种协度,必将遭到自然界更加残酷的报复。 议,或者契约,那我们如何来重新评价愚公,这是一 师:好高深啊。 个“假如”。第二,假如结尾是刚才同学念的,那么 (众笑) 你又如何来重新评价愚公,想一想。 师:一个环保主义者。我倒想起了杭州灵隐著名学生思考(25:30,26:00) 师:同桌要商量一下也可以,同桌可以交换意见。 的一个景点。 众生:(轻声)飞来峰。 同桌讨论(26:00,26:30) 师:峰自何处飞来,哦,我们终于明白了,这个师:好,我们时间有限。太好了,我看到有同学 举手,真高兴啊。话筒呢,(递话筒)请你来说。 峰原来是夸娥氏二子背来的。后来这两座山到哪里去 了,咦,怎么没有人回答我,话筒在那里的那位女同生:如果这样的话,愚公是很聪明的。因为《孙 子兵法》里有,“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愚学,请你来告诉我们,两座山到哪里去了, 生:朔东。 公挖山就像一场战斗,他没有用力气就能获得胜利, 师:朔东,还有呢, 这种是最聪明的。 生:雍南。 师:请坐。愚公在这里,如果按照这种说法的话, 师:雍南~那边有没有人, 他用的是“头脑”,是吗,(示意)好,请你来继续 众生:有人。 讲好吗,有什么补充, 师:那边有没有像愚公这样年纪很大的人, 生:我觉得如果这样的话,愚公还是很傻。 众生:有。 师:(惊讶)还是很傻,为什么, 师:从天而降两座山~ 生:他既然知道天帝会“感其诚”,或者说他早 (众一惊,继而笑) 与天帝达成了协议,那他何必自己去挖呢,直接跟天 师:我想问,山阻碍人的出路,这个问题,有没帝说一声,“你帮我搬搬走”好了。还有一点,他如有得到根本上的解决, 果真的和天帝达成了协议,他只是和智叟这么说一 众生:没有。 说,如果是我的话,我一定会和智叟打个赌,下点赌 师:刚才这么多同学,怎么没有一个人说的呢,注。 所以说,智叟还可以从这个角度来讲。 (众笑) 那么怎么评价愚公这个人,好像比较困难。有人师:你赢智叟一把,是吧,我倒是想到三国里面这么说,有一位学者叫张远山,他说过一段有点偏激的一个故事,周瑜和黄盖的故事,后来引申出一个词的言论。 语叫作„„什么计啊,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示意)你来朗读,生:苦肉计。 好不好, 师:苦肉计。那也许他们(天帝和愚公)有更大 生:“愚公虽然说出了可圈可点的豪言壮语,但的阴谋呢,也许这更加能够帮助建立帝的秩序呢,最后还是没有*自己的力量完成壮举。 可能他们有着更多不可告人的东西,所以他们要上演 也就是说,智叟当初认为愚公不自量力,口气比一出戏。 力气大,并没有大错。按照这个结局,羞愧的不应该但是不管怎么样,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会发现:是智叟,而应该是愚公。 愚公,他给我们的形象,感觉有点„„ 10 生:(轻声)狡猾。 众:“始龀”。 师:有点狡猾,是吧,甚至有点阴险。甚至还有师:“龀”,不要写错,齿字旁一个“匕”。一直 点„„ 挖到现在,六十岁了。这个时候,你来发言,你跟亲 生:毒辣。 属愚公说一句话。我请后排的同学,最后几位同学被 师:毒辣,可怕。怎么这个蠢老头,竟然是一个人遗忘了。 阴谋家,(众笑)成了个谋略家,太厉害了。 师:(递话筒)你说一句话,你变成了这般模样~ (示意幻灯)那么第二种评价呢,请你来说。 (众大笑) 生:第二个“假如”,我有两个看法。先是关于生:我会跟他说,因为你这么一句话,就害了我 “愚公”这个名词,一开始作者给他取名叫“愚公”,们,你的后代非常痛苦。 这个“愚”的意思大概是指他一根筋到底,然后想到师:哦,“你害得我好苦啊”。 么就去做什么,直到成功为止。 什师:(示意)你也来说一句吧~ 师:说得真好,“一根筋到底”。 生:你一个人想着这样,就要我们跟着你一块儿 (众笑) 干,好像是不是有点不大公平, 生:但是现在我觉得这个“愚”,真的有点“笨师:请坐。这涉及到一个公平和自由的问题。 蛋”的意思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人,可能并非是黄帝和 还有一个看法,我觉得,愚公也是一个很自私的炎帝的子孙;换个角度来想,也许我们都愚公的子孙。 人。 至于智叟的子孙呢,没有。智叟这样的人,他没 师:怎么讲, 有留下子孙。 生:在这里,之后三年,愚公死了,世世代代,师:我们总是在这个圈子里绕来绕去。 都是因为他的缘故而挖山,不能去实现自己的想法。我后来去采访了两个人。我们学校的两个外教, 直到今天,这么长时间下来,还在世世代代挖山,他年轻老师,一个英国人,二十六岁;一个加拿大人, 死之前这么三年,影响了他的整个世代。 也很年轻。 师:请坐,说得太好了。刚才这位同学说了两个师:这个故事,我请老师,翻译成英文,让 观点。 他们读了读,然后请他们评价。我们来看看对他们采 第一个观点,说了“愚”的两重含义,前面一个访的DV。采访的文字,就印在讲义的反面。大家对 “愚”,是大智若愚的愚;而后面这个“愚”,则真的照着看一看。 成了愚不可及的愚。 (播放DV采访) 还有一点她提到的就是——他把个人的意志,强Andrew: But he starts the job which he knows he 加给了他子孙,剥夺了他子孙生活的自由。(递话筒)can’t finish. And for me, that’s very strange, he 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expects „ what does he say „ my sons produce my 生:愚公是害群之马。 grandsons, +++ So the work will go on, he expects his 师:害群之马,愚公成了一匹马, family will continue what he wants to do. In the west, at (众笑) least if my father starts the job ,he wouldn’t expect me 生:他不但耽误了自己,也耽误了子孙后代,就to finish it, he will finish the job 像文化大革命一样。 但是他开始了一项他自己知道不能完成的工作, 师:这个怎么会有联系呢, 这令我觉得很奇怪。他的说法是:“子又生孙,孙又 生:因为他的错误,造成了所有人的错误,给所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有人造成了重大损失。 他指望这项工作能够持续下去,他指望他的家人继续 师:就这样,请坐,很会联系实际。 他想做的事。在西方,至少如果是我的父亲开始了这 师:那么,我们继续顺着这位同学的思路讲下去。 项工作,他不会指望我去完成,他会自己完成它。 师:假如你很幸运,假如你很幸运生出来就是愚Andrew: (the gods are helping him, )but it’s a 公的子孙,上面那个就是你。 very physical task, he has. it’s not using the brain power, 生:啊,(笑) he is using muscle power. Physical power, yes. And of 师:从换牙那天就开始,你就去跟他们一起移山course, there is no mention of daughters. There are no 了。“换牙齿”大概几岁, daughters in the story, no girls, except for the widow 众:六七岁。 who is important, because she has no man. I think that’s 师:文章中怎么表达的, a very important point. If this was written in Britain, we 11 would have probably more women in the story. Maybe a 学生思考(36:18,37:18) heroine, also, there are all heroes. 师:要不要讨论一下,好,那就直接请同学来说 (神灵们帮助着他),这是一项机械的工作。它运吧。谁想发言,请举起你的手。 用的是体力,而不是脑力。很显然,故事里没有提到请边上那位同学,你来谈一谈,为什么, 他的女儿,没有涉及女性,除了那个寡妇。而她之所生:首先,大家之所以会关注,是因为移山这种以重要,是因为她失去了丈夫。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事情是非常非常少见的,可能中国历史上也只听说过 这么一个事例;第二点,移山虽然的确是非常傻,但一点。如果这个故事发生在英国,故事里会出现更多 的女性,可能会有一个女主角,而不像这里,主角都是它具有一定可取的地方。就是坚持不懈,积极去完是男性。 成,*自己的力量。 It is a story about an old foolish man, a 我记得以前篇文言文叫《秉烛》,年轻人人读书Andrew: foolish old man, who has a foolish idea to move a 就像初升的太阳,老年人读书就像夜晚的月亮,虽然mountain. And the first thing I would say is in the West, 说不是很亮,但是总比不亮的好。所以他虽然老了,we will not move the mountains, we’ll go around. 但是他还是能够这样努力地去移山,这是他可取的地 这是一个关于一个愚蠢的老头的故事,他有一个方。 荒谬愚蠢的想法——移山。首先我想说的是,如果在鲁迅也曾经写过:“所以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西方,我们不会想到移山,我们会绕道而行。 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 Ryan: You know, Yu Gong, if you put down 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characters, I can know something about what the name 纷纷逃亡。”大多数人会认为,这两座山在我们面前,means. What does his name mean? Yu means foolish, 不会有反应,不会去怎么样,在那里就在那里吧。 oh really? Gong means an old man. A foolish old man. 而愚公却有自己的勇气,胆敢去挑战这座山,所But is he foolish? That’s a question. Because he did it, 以我觉得这点十分可取。 succeeded, in the end. 师:说得太好了。有一点像堂吉诃德战风车,孤 愚公,如果你加入中文,我就可以了解一点他的独英雄,对吧,知其不可而为之,非常好,回到了我名字的含义。他的名字是什么意思,——“愚”是愚们这节课的开头。“Just do it”,就是去做。(示意)好,蠢的意思,哦,是吗,“公”的意思是老人—— 一你继续讲。 个愚蠢的老头。但他愚蠢吗,这是个问题,因为在最生:我想可以打一个比方,写作篇文章的作者就后,他确实做到了。 可以是一个愚公,然后我们就可以成为他的子孙,一 Ryan: Maybe I think he’s a crazy old man, he has 直推崇他,对于这个疯狂的愚老人津津乐道,所以说a dream, and he will convince his family to follow the 这样也是蛮有道理的,我觉得。 same dream. I have to ask, why didn’t he do this when 师:哦,因为我们是他的后代,所以我们就喜欢he was young? When he has youth and strength? 他所讲的故事,我们就服从他。是这样吗, 也许我可以认为他是一个疯狂的老头,他有一个生:嗯。 梦想,而且他会去说服他的家人追随他的梦想。我很师:(示意)请你继续来讲。 想问的是,为什么他不在年轻力壮的时候做这件事生:我认为,愚公他的精神,就是坚持不懈的努呢,(而现在这么老了,还要其他人来继续他自己的事力,还有是为了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也是为了他国家情) 的繁荣昌盛;然后他以他的真诚感动了上天,追求真 师:提供了一点新的视角。采访里面可以注意到,诚也是做人的原则,他以他的原则去实现自己的梦他们在强调:“愚”——“foolish”。最后Ryan还说想,追求自己的理想。 了句:“crazy~”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顺着他们的师:这其实契合了中国人的一个观念,好人有好思路追问, 报。是吧,所以我们都喜欢。(示意)请你再来讲, 师:中国人都这么聪明,为什么会对这样一个疯把话筒递给她。 狂的,一个愚老人,这样津津乐道呢,会千年传诵生:我觉得这篇文章有一点和中国的传统是分不呢,思考一分钟,好不好,把你的观点酝酿得成熟一开的。 点。你也许可以结合我们发下来讲义上的材料。它肯师:怎么讲, 定背后隐藏着中国人非常喜欢的,或者我们非常熟悉生:中国相对来说比较人性化,国外相对来说比的一种密码,文化的密码。你可不可以跳出来阐释一较理性化,所以外国人很多想法,都和中国不一样。下,到底有哪些理由, 它是写在战国时期,现代的中国人对传统的思想都是 12 很敏感的,不是有句话叫“孝字当先”吗,他会有子就像鲁迅在《希望》里面曾有这么一段话,他说,子孙孙这样一种想法,子子孙孙也会努力地帮他开“在我老的时候,回忆起以前的往事,那苍白的颜色,垦„„也不是开垦„„ 就像内心里把生活孤立起来„„”那个时候,大家也 师:完成他的事业。 都知道,鲁迅的主张并不是得到很多人的赞同。 生:完成他的想法。或者说,他死了,(子孙)或许这里愚公是得到他的非常多的子孙的赞同,完成他的遗愿,也都是感觉很符合常理的。 因此才会有后面把上帝感动,这同样也是心灵的一种 师:很符合中国人的常理,请坐。 寄托,因为他相信上帝在帮助着他。所以这种心灵寄 其实从文章写作的角度,特别有趣的,这篇文章托,就让他的梦想会实现。 其他都写得非常简洁,唯独在某个地方,它反复强调,这更让我想到,三毛在她丈夫刚刚去世的时候,其实那段话,缩减成一句话就够了,怎么说, 她心里是非常孤寂的,但她始终相信有有一个美好愿 (众沉默) 望:有一天,在天空里会看到她丈夫的影子。所以说, 师:“而山不加增”,前面怎么说,一句话就够了。 她始终选择活下去。 生:子孙无穷匮。 (众鼓掌) 师:“子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一句话就够了,师:说得太好了。好,我们就以这位女同学的发但是它要绕、绕、绕,它在强调。强调什么习惯,我言,作为我们这节课的一个结束,不要忘记鲁迅说的们都喜欢儿孙满堂。中国人注重血缘,这个很重要。那句话,希望之为虚妄,正与绝望相同。 (递话筒)你还有什么话要讲, 愚公这个话题,还可以继续引发我们的思考和讨 生:我补充一下,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要团结。一论,大家课后,再花点时间去想一想,好吗,下课~ 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大家一起才能完成伟大的 事业。愚公的成功始于他的团结,中国人十分推崇团 结。 师:非常好,我们一直到现在还在强调集体主义, 对吧,团队精神。 最后那位同学,你还有什么意见要发表,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里,愚公是个老人,是最重 要的。 师:这怎么讲,为什么说他是老人,就最重要, 生:因为他“年且九十”,比较老呀,中国有道 德的人,都是老人。老子,孔子„„ (众笑) 师:胡子一大把。 生:所以他的语言,说出来的话,比较有权威性。 师:他一说话,下面子孙有没有人表示反对意见 的,都同意了。 生:在材料五里面还提到,中国是“老人崇拜” 的,连武侠小说的顶尖高手,都是老年人。老人都去 移这两座山,更有教育意义,因为人家都知道,人老 了,力气也没有了,连小孩都不如的。所以他用老人, 在人(一生中)最弱的时期去移山的话,可以显出他 志向的远大。 师:请坐。根据这位同学的说法,愚公移山下面 可以加个破折号,一个副标题,“愚公移山—— 一个 老人的梦想”。这也正是刚才那个外教所提出的一点 疑问——为什么他不在年轻的时候就开始这项事业 呢,(示意)好像那位女生还有意见要发表,是吗, 生:我认为,愚公移山给我最大的感想,就是某 种精神,在内心里面的依托。 13 课例赏评文选 问他,“何苦而不平”,这个时候,智叟可以说,他 会说一番话;还有一处,就在文章的结尾,等到“冀文本解构与语文精神的分离 ——评郭初阳《愚公移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的这个时候,智叟还是可山》 以站出来,再来说一番话,是不是,” 对于语文课改,我一直处在一种困惑中。语文的课改,这次迁移,从教师角度来看,显然是想要引发出一种可能是所有课程改革中次数最多、力度最大的、呼声预设的精彩。课堂上,学生们也确实没有让老师失望。最高的。但长期改革的结果,却是旧有的与新生的、学生在老师的诱发下,通过四人一组的合作探究,终中国的与外来的、因循守旧的与标新立异的始终共存于讨论出了很是“独到”的见解来。不是吗,第一个于我们的课堂。本质上说,我渴望变革,期盼创新。学生研究出了生育问题和个人意识强加问题,郭老师但眼下的很多创新,却有往往偏离了语文的本质,在是点头赞许,大加表扬:“说得太好了。说不定他的一种自由思想的支配下,陷入任意解构文本,肆意歪哪一代想移民到美国去了呢,你还要一定叫他在这里曲经典的泥淖之中。现就郭初阳老师发表于《教师之搬山,”第二个学生则搬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友》2005年第3期上的一篇课案,探究一下语文精一标准”;第三个学生说出了版块移动;第四个学生神与课堂教学中的文本解构问题。 总结出愚公移山是借助了外力;第五个学生是“*山 吃山”说;第六个是“掠夺性开发”说;第七个女生一 则是在教师的启发下,“发现”了愚公的灾祸转嫁; 至此,教师的目的基本达到了,所以,郭老师小结了,教育是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质量的事业,教育的本他说:“我想问,山阻碍人的出路,这个问题,有没质,在于开启鸿蒙、培养思想。具体到语文课堂教学有得到根本上的解决,”这里的言外之意也就表现了中,那就是除了传授必要的语文知识外,还要让语文出来,那就是愚公这个老头,不但移山的想法荒谬,承担起传承思想和文化的重任。从这点出发来评价郭其移山的结果,还把灾祸转嫁给了别的和他一样的老初阳老师的这堂公开课实录,便可以发现,这节外表头,可见还存在一个品行问题了。 上热热闹闹,掌声笑声不断的课,其实是一节失去了 灵魂的课。 接着,郭老师援引了更为荒谬的张远山的观点:“愚 公虽然说出了可圈可点的豪言壮语,但最后还是没有课的灵魂是什么,以我的愚见,自然是一种思想。这*自己的力量完成壮举。也就是说,智叟当初认为愚种思想,来自文本,来自文章的作者的人生体验和情公不自量力,口气比力气大,并没有大错。按照这个感宣泄,而不是来自读者。一千个读者的心中虽然可结局,羞愧的不应该是智叟,而应该是愚公。如果愚以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属于文学形象的哈姆雷特其公要想不羞愧,当时应该这样回答智叟:‘我自己是实只有一个。 挖不平两座大山,但是我这样一直挖下去,迟早会感 动上帝。一旦感动了上帝,事情就好办了。你等着瞧《愚公移山》是有灵魂的。它的灵魂,是中华民族面吧~’那样才是老实话。”这次引用,郭老师自己可能对灾难或着困难时的迎难而上,是征服自然、改造自都感觉无法用来证明自己的解读,所以,他告诉学生然的无畏精神,是执着勇敢、自强不息的进取态度。这个观点是“偏激”的。但在紧接着地分析中,郭老这个短小的寓言故事,顺应了一个民族昂扬向上的民师则采用了完全认可张的说法的方式,用张的观点来族精神,也就理所应当地成为了民族精神的象征。 作为指导学生认识愚公的材料,并以此来评价愚公和 愚公精神。在此基础上,引导着学生得出了愚公的“苦但这个有灵魂的《愚公移山》,到了郭老师的课堂上,肉计”、“狡猾”和 “毒辣”。 就再也找不到了固有的魂魄了。 当然,在郭老师看来,可能这次引用,仅仅是为了提还是先来关注一下郭老师的一个“精彩”迁移吧: 供一种思考的路径。其功能是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多向 思维力的。但这里显然忽略了一个基础问题,那就是课堂的第一个拓展是由文本向深处引申解读。郭老师他所面对的,仅仅是缺乏思辩力的初中生。偏偏这个的问题是如此设计的:“假如,我们再给智叟一个发年龄的学生,常常会把老师说的东西,当作《圣经》言的机会,假如让智叟最后一个来发言。其实智叟有一般来领悟的。 两个地方可以发言,文中有两处。一处就是,愚公反 14 随后,郭老师的课件,又引领着学生从第二个路径来 “鉴别”愚公的“丑陋”了,他展示了一个很有思考《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中,郭老师最得意的一笔,可意义的话题:“后三年,愚公死,子孙承其志,世代能是援引出了两个外国青年对愚公的认识来佐证愚挖山。时至今日,尚未休矣„„”这确实是一个神来公的“愚笨”和“疯狂”。这种例证方式,显然是论之笔,对于从多层面上解读愚公,有着无限的价值。证中极为荒谬的一种手法。这就如同让中国的品茶专可惜,这里老师又做了错误引导,在第一个评价者得家去鉴定巴西咖啡的质量,让只懂得简单土语的非洲 难民来鉴赏中国文物一般。其实,以郭老师的聪颖,出愚公是“一根筋“的结论后,老师用了“说得真好” 这个评判。所以,这个学生把思维进一步推进,顺理自然知道这样的证据是无力也无用的,但他还是引进成章得出了愚公是“笨蛋”“很自私”的结论。再看了课堂。依照我的理解,这处引进,目的并不是在于郭老师的评价,又是一个“说得太好了”后,自己似表现外国人对愚公的认知水平,而是为了这两个年轻乎感觉学生表达的还不够满意,于是自我披挂上阵“洋大人”的一个观点,即 “他指望他的家人继续了。他说:“第一个观点,说了“愚”的两重含义,他想做的事。在西方,至少如果是我的父亲开始了这前面一个“愚”,是大智若愚的愚;而后面这个“愚”,项工作,他不会指望我去完成,他会自己完成它。” 则真的成了愚不可及的愚。还有一点她提到的就是— —他把个人的意志,强加给了他子孙,剥夺了他子孙 生活的自由。” 姑且不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带来的认知上的差别,单 从课堂引入的角度来看,郭老师的做法,潜意识里表需要认清的是,这里郭老师表面上看来是在重复学生现的,显然是一种心理暗示,那就是“外国人的观念的观点,但实际上,在这个看起来简单的重复中,已总是比中国人的要正确、符合道德,外国人对世界的经向学生传递出一种隐性的信息,那就是,这种观点认识,总是代表了人类进步文化的发展方向的”。当也就是老师我的观点。而老师的观点,在孩子心中,然,若从单纯个体行为来说,一个人有如此的认识,又总应该是真理,是唯一的正确答案。 最多说明他的思想中民族的东西太少。可是作为一名 教师,课堂上的行为代表的,就不仅仅是一种个体的因而,下面的学生结论就可以理解了,在这个学生的理解问题。他承担的,是国家托付的传承民族灵魂的心中,此刻的愚公,立刻成了“害群之马”。这个结重任。 论,显然很符合老师的心意的,所以郭老师用调侃的 口吻,戏谑的说:“愚公成了一匹马,”进而又通过郭课设计中的思想探究,体现的是语文文本解读中的“假如你是愚公后代子孙”的假想,得出愚公害了后“破”和“立”的关系问题。把郭老师的这个设计,代子孙的论断,并进一步把愚公上升到危害整个民族和他以往的几篇设计联系起来,就可以发现,郭课的的高度来声讨。似乎眼下美国人常常指责的中国人权特点之一,就是善于“打破”。郭课就如同一个很是问题,一下子从愚公身上找到了根源。 自以为是的鉴赏家,拿了一个小锤子,走入中国历史 博物馆中,把从远古开始的石器,到青铜器、瓷器,这次拓展到此结束了,拓展后的结果很明显。通过拓一个个砸得烂碎,然后指着它们对参观的人群说:“看展,学生在课堂开始时确立的对愚公精神的“错误”看,这些石器打磨得多么粗糙,青铜铸造的多没有象认识终于被廓清了。在老师的英明教诲下,学生们终征派的艺术特色,瓷器多么的脆弱~这些破铜烂铁,于确立起了愚公不但个人愚笨、恶毒、狡猾,而且危你们这些傻瓜还来参观,” 害子孙、危害社会、危害民主和公正的“正确”思维。 这里就牵涉到一个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问题。无论可惜的是,在郭老师辛辛苦苦营建的“民主”思想产是以往的《语文教学大纲》还是现在的《课程标准》,生的时刻,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的民族精神的大无论是中国的前辈教育家还是西方的理论权威,对于厦轰然倒塌了。至少在这几个孩子的身上和心灵深如何认识和利用语文文本的问题上,大家的观点还是处,愚公的丑陋意识已经被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从此,基本一致的,那就是要充分合理的利用文本,通过文他们不会在信任愚公,至少在成年之前不会。就像只本来确立起一种有意义的、能体现出人类生存和奋斗看过《三国演义》而不了解历史的人对曹操的认识一价值的思想。钱理群先生在《语文教育门外谈》中就样。 曾疾呼:“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是引导学生感受汉 语之美,„„将母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二 根扎在心灵的深处,并在此基础上构造起自己的精神 15 家园。” 自己的独到思考表现在文字上的意思。这里,就牵涉 到一个能思考和会思考的差别问题。从郭老师的课案语文课不拒绝“打破”,但更应该做的,则是“确立”。操作流程看,整节课上,学生的思维是始终处于一种是通过我们教师的引领,来让我们的学生认知文本中兴奋状态的。这显然抛弃了一般课堂死气沉沉的状凝铸的人类思想文化的精髓。“立”的价值,是一种况,体现出了语文的益智性。但这种状况,展现的还澄清。而“破”固然可以激发出一定的思维,但对于仅仅是一种“能思考”。距离“会思考”的目标,还理解力、认知力和生活阅历都缺乏的中学生,它的功有很遥远的路程。要实现学生主体由“能思考”到“会能,可能不是一种培植,而是一种损伤。这种损伤的思考”的良性转化,教师的重要性也就在此体现了。最终结果,就是让学生的思维失去民族精神的依托,我们的语文教师,要做的就是在学生不愿思考时,促从而只好在思想的荒野上飘荡。当然,郭老师授课的使他们思考;在他们“能思考”后,帮助他们“会思目的所在,也许正是要实现这种愿望。因为这样,就考”。那么,如何才能“会思考”呢,我们还是来看可以让学生的灵魂,漂浮到他所引领的道路上去,就看另外一个课案设计吧。 可以在他所指引的方向上,向着他所认为是正确的目 标进军。而他的终极目标锁定的,不过是西方某种思《人民教育》2004年7月刊上,刊登了《斑羚飞渡》潮。 一课的课案。这个课案的出发点,应该说和《愚公移 山》有相通的地方。作者在课案设计中,同样是跳出不可否认,我们的文本中确实存在着一些思想认知上了文本的羁绊,试图向学生阐释一种人生的价值和意的不足,但这种不足,仅仅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必义。但不同的是,那篇课案在文本中斑羚的生命价值然体现。若是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些解析的基础上,引出了震惊中国的克拉玛依大火事文本时,全部是本着西方哲学思想的基础,用西方社件,再勾连出震动影坛的《泰坦尼克号》。这样,课会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来引导学生认识和评判我案就为学生提供了三个可以比较的案本。这三个案本们自己的祖先,那么,整个一部中华文明史,不知还中牵涉到了很多的生命。从物质层面来看,包含着世有那点值得我们的教师来引导学生肯定和继承, 俗的高等与低*;从精神层面来看,兼容着高尚和卑 微。那么,这些原本因为某种不同的参照系而区别开万山磅礴,必有主峰。用做课文的文本资源,其思想的种群,在面对灾难时,他们的行为与他们的身份地性和艺术性中,肯定是进步的、优秀的成分占据着主位是否能等同,他们的生命价值,在灾难中是否等导地位,这其中也势必有一种主峰性质的内在精神,同,在面对灾难时,每一个个体的表现,是不是就一是文本中最需要传达给读者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定要整齐划一,是否就一定不允许其他个体有自己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抓住这个核心,用我们的方式方生存权利,我想,《斑》的课案至少是给学生提供了法,引领着学生攀登到顶峰上去,并组织他们欣赏那这么多的思考的空间,并让学生自由的去展开评判里的无边风光。 的。这里,教师没有强加,没有肯定一种行为,然后 抨击其他的各样行为。有的,只是一种激发、一种思我很遗憾,从郭老师的课案中,我只能感受到一种民辩。对于教师抛出的这些问题,少年时代的学生可能族精神的虚无和沦丧。因为郭老师一直努力做的,就还无法做出应该有的判断,但它的功能是把对生命价是带领着学生们,沿着铺满了落叶的深谷,去搜寻万值和生存方式的思考,留给了学生。这种思考,也许仞大山沟壑中的几根枯枝、几具腐骨。然后,我还听能够伴随学生一生,并让他们在不断的思索和反省见郭老师对他的学生们说:“看看,这大山有什么啊,中,逐步明确自己的人生定位,实现自身的价值。当没有一点可以观赏的风景,这个民族的人民真的愚然,这些个体的价值,还极有可能是千差万别的。因昧,竟然把这些枯枝腐骨当作了风景来欣赏。”于是为学生在后来的认识中选择了不同的答案,也就会走孩子们齐声附和,用灿烂的童音,朗诵般地齐声说:上不同的道路的。 “是的,这里景色一点也不美~” 我很欣赏《斑》案中那个关于大副的细节。那个在危三 难时刻偷偷脱逃的人,并没有被船长开枪打死,而是 眼看着他悄然溜走。若是在传统意义的课堂上,这里《马氏文通?后序》中说:“吾国儿童读书者固少,是一定要狠狠批判这种丑陋行为的。但《斑》案没有读书而能文者又加少焉。”探究这里的“能文”概念,这样去做,而是提出了一个另孩子深思的问题。那就其中包含的要素,应该有能思考、会思考、并善于把是大副有没有逃走的权利。这个拓展,涉及到了更深 16 层次的道德和法律的冲突问题。在中华民族的传统道的失败可能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份探索。因为他的探索德基础上,这种行为是比死亡更可怕的,因为我们民方向上发生了偏差。随着他探索得越来越深入,偏离族崇尚的,一直是舍生取义。而这个大副的作为,显正确的语文道路也就越来越远了。 然违背了这种道德规范。可是,法律并没有规定他必 须抛弃生命来选择道德。作为一个生命,他是有法律还是回归到课堂上去看一看,在这节课中,很多的问赋予的神圣权利来不择手段保全自己的性命的。这个题其实都是一个岔路口的,只是郭老师只依照自己喜问题,实际上已经探究到了民族精神的灵魂深处。不欢的路来指点学生直接走上其中早已预设好的那条同的个体,完全可以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思考探究。 了。对于其他的可以走出更精彩的课堂的路,都人为 的予以了抛弃。 比较《斑》案和《愚》案的差别,其实,就是一个如 何培养学生思维张力的问题。《斑》的成功,是由于第一个岔路口是在学生提出有关天帝的“外援”问题他抛弃了灌输,只是提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而《愚》上。稍微认真点研读课案就可以发现,这堂课上,师则是提出问题后,教师就用一条无形的线,有意识地生双方对于愚公借助天帝的力量才搬走大山,是很有引领着学生向着自己的方向前进着。《斑》案中,教微词的。其实,这里,郭老师和学生们都放弃了一个师隐身到了幕后,真正起到了平等中的首席的功用;最为重要的词汇——“惧”。郭老师不惜花费大量的《愚》课中,教师则始终占据着思想霸主的地位,居时间,来让学生研究天帝的帮助,却偏偏不分析天帝高临下地指点着学生该选择什么,放弃什么。 帮助愚公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惧”,而是让学生设计 出愚公和天帝串通好来骗智叟的荒唐假设。这种舍本回到前面的话题上,两个不同的设计中,张显出的,求末的“探索”,实际上还是一种课前预设的恶果。实际上就是两种不同的思考能力的培养问题。《愚》因为老师需要的,是学生发现愚公的荒谬,而不是认课让学生思考了,学生也做到了能思考,但没有学会识愚公的积极意义。所以,他便只有往这个方向引领独立的思考,而是始终被教师牵引着、甚至是诱惑着学生。 去思考。而《斑》案没有给出任何结论,却把思考留 给了孩子,并且可能让他们思考一生,这就是“会思第二个岔路口是在假设的两次智叟的反驳问题上。这考”。 里,郭老师又犯了一个错误,他仅仅让智叟来反驳愚 公。依照郭老师自己在课堂上传播的“吵架原理”—当然,《愚》课教学实践中,还是出现了几个会思考—后息为胜,那么,这个细节的设置,显然就仅仅是的亮点的,体现在最后几个孩子的思考上。姑且不论为了驳斥愚公,而并不为了说明什么哲理了。若是在这几个孩子的思考的对与错。单从他们可以抛开老师此,能够组织学生不但让智叟继续发言,也让愚公继先前的种种导向,而依旧表达出与先前的同学不同的续和智叟辩论,那其中的谁是谁非,恐怕更容易让学见解这点,我们也就可以看出这几个孩子,实际上已生思考和领会的。可惜,郭老师又放弃了,还是因为经属于一种初步“会思考”。 他的预设中没有这点吧。因为这样的辩论,可能会让 愚公占了上风,那就摧垮了郭老师辛苦建立的课堂思语文课到底该选用什么样的文本来作为教材,这不是想基础了。 老师可以决定的。但语文教学中,通过现有教材,来 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实现什么样的思维能第三个岔路口是在天帝把两座大山“一厝朔东,一厝力。这却可以由老师来引导。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做雍南”摆放的问题上。郭老师引导学生挖掘出的,是的,就是要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通过一个个正确的、愚公的缺乏道德,自己讨厌的大山,竟然移到了别的有价值的问题情境的设置,来引领着原本无知的孩和他一样的老人的家门前。似乎是愚公使了什么神子,一步步走向思想的成熟。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力,把两座山给移动走了一般。但很显然的一个问题,“走向成熟”,而不是“走向混乱”。 也是很有价值的一个问题是,天帝为什么要把此处的 大山移动到了别处呢,因为此处的愚公让天帝“惧”,四 而另外两个地方,没有让愚公“惧”的那种力量和精 神。 郭初阳老师的课是很新颖的,他的教学流程设计、教 学语言组织、教学情境的营造,都常常令人惊奇。从第四个岔路口是两个外国青年对愚公的评价上。不同这点上来说,他是一个勇于探索的好老师。然而,他于郭老师设计的另外一条路是,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 17 讨论讨论,为什么外国人对愚公的认识,会和我们中这点上来说,他是一个勇于探索的好老师。然而,他国人有这么大的反差。若如此深入下去,则可以让学的失败可能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份探索。因为他的探索生通过讨论,探究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同一方向上发生了偏差。随着他探索得越来越深入,偏离事物的认识反差,这样,也就可以推广到眼下现实世正确的语文道路也就越来越远了。 界中长期纠缠的中美人权问题等热点。可以帮助我们 的学生认识我们民族精神中的积极的、消极的东西,还是回归到课堂上去看一看,在这节课中,很多的问达到相对客观公正的认识自我,认识他人的目的。 题其实都是有一个岔路口的,只是郭老师只依照自己 喜欢的路来指点学生直接走上其中早已预设好的那第五个岔路口涉及到文章文体问题。本文仅仅是一篇条了。对于其他的可以走出更精彩的课堂的路,都人寓言。寓言体现的,是远古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为的予以了抛弃。 与理解。那么,我们该如何来对待寓言中的故事呢, 是向郭老师这样,把寓言当作了真实来进行分析,还第一个岔路口是在学生提出有关天帝的“外援”问题是跳出寓言中形象和情节的局限,来评味寓言的内涵上。稍微认真点研读课案就可以发现,这堂课上,师呢。我想,这其实是个很单一答案的问题。我们学习生双方对于愚公借助天帝的力量才搬走大山,是很有《农夫和蛇》后,难道真要去推究这个农夫的神经是微词的。其实,这里,郭老师和学生们都放弃了一个否正常;学习《精卫填海》后,非要去研究大海能不最为重要的词汇——“惧”。天帝是“惧“愚公挖山”能被填平,甚至组织学生计算海的容积和精卫所衔木不已“,才不得不命令夸蛾氏二子把山搬走的。一个石的体积之间的比例关系。那么,这样的探究,还有能让天帝惧怕的老人,他的身上到底具有了多少人类什么样的价值呢,《愚公移山》提供的,就是一种精的力量,这是一个多么有价值的问题。可惜,郭老师神,这种精神,只要我们需要,那就应该指导学生继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让学生研究天帝的帮助,却承并发扬;如果我们不需要,那就研究如何扬弃。实偏偏不分析天帝帮助愚公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惧”,在是没有什么理由,要从细微末节处挖掘出什么微言而是让学生设计出愚公和天帝串通好来骗智叟的荒大义,然后生成出一种为自己所用的“思想”来的。 唐假设。这种舍本求末的“探索”,实际上还是一种 课前预设的恶果。因为老师需要的,是学生发现愚公第六个岔路口是关于愚公为何不是搬家,而是挖山的的荒谬,而不是认识愚公的积极意义。所以,他便只问题。这其实就是上面一个问题的延续。这是寓言,有往这个方向引领学生。 是一种表现精神和思想的方法。我们把愚公宁愿挖山 也不搬家解读成了对子孙后代人权的剥夺,这样的解第二个岔路口是在假设的两次智叟的反驳问题上。这读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呢。若然真要研讨这个问题,里,郭老师又犯了一个错误,他仅仅让智叟来反驳愚我想,我们不妨站的更高远些,从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公。这个细节的设置,显然就仅仅是为了驳斥愚公,地制度上来考虑,从中华民族安土重迁的民族存在意而并不为了说明什么哲理了。若是在此,能够组织学识上来思辩,那样,也是能够达到新的高度的。 生不但让智叟继续发言,也让愚公继续和智叟辩论, 那其中的谁是谁非,恐怕更容易让学生思考和领会六个岔路口,可惜郭老师仅仅从自身的思想出发,依的。可惜,郭老师又放弃了,还是因为他的预设中没照了自己思想深处对愚公的荒谬解读来导引着孩子有这点吧。因为这样的辩论,可能会让愚公占了上风,陪了他一同在极陡峭极偏狭的路径上折腾。如此课那就摧垮了郭老师辛苦建立的课堂思想基础了。 堂,岂能不累己害人,这样的语文课改,最终只能是 钻之弥深,失之弥远。 第三个岔路口是在天帝把两座大山“一厝朔东,一厝 雍南”摆放的问题上。郭老师引导学生挖掘出的,是江苏省仪征中学(211900)刘祥 愚公的缺乏道德,自己讨厌的大山,竟然移到了别的 和他一样的老人的家门前。似乎是愚公使了什么神 力,把两座山给移动走了一般。但很显然的一个问题,文本解构,民族精神是根基... 也是很有价值的一个问题是,天帝为什么要把此处的 大山移动到了别处呢,因为此处的愚公让天帝“惧”, 而另外两个地方,没有让天帝“惧”的那种力量和精郭初阳老师的课是很新颖的,他的教学流程设计、教神。 学语言组织、教学情境的营造,都常常令人惊奇。从 18 第四个岔路口是两个外国青年对愚公的评价上。不同于郭老师设计的另外一条路是,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讨论讨论,为什么外国人对愚公的认识,会和我们中国人有这么大的反差。若如此深入下去,则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反差,这样,也就可以推广到眼下现实世界中长期纠缠的中美人权问题等热点。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认识我们民族精神中的积极的、消极的东西,达到相对客观公正的认识自我,认识他人的目的。 第五个岔路口涉及到文章文体问题。本文仅仅是一篇寓言。寓言体现的,是远古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与理解。那么,我们该如何来对待寓言中的故事呢,是向郭老师这样,把寓言当作了真实来进行分析,还是跳出寓言中形象和情节的局限,来评味寓言的内涵呢。我想,这其实是个很单一答案的问题。我们学习《农夫和蛇》后,难道真要去推究这个农夫的神经是否正常;学习《精卫填海》后,非要去研究大海能不能被填平,甚至组织学生计算海的容积和精卫所衔木石的体积之间的比例关系。那么,这样的探究,还有什么样的价值呢,《愚公移山》提供的,就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只要我们需要,那就应该指导学生继承并发扬;如果我们不需要,那就研究如何扬弃。实在是没有什么理由,要从细微末节处挖掘出什么微言大义,然后生成出一种为自己所用的“思想”来的。 第六个岔路口是关于愚公为何不是搬家,而是挖山的问题。这其实就是上面一个问题的延续。这是寓言,是一种表现精神和思想的方法。我们把愚公宁愿挖山也不搬家解读成了对子孙后代人权的剥夺,这样的解读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呢。若然真要研讨这个问题,我想,我们不妨站的更高远些,从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制度上来考虑,从中华民族安土重迁的民族存在意识上来思辩,那样,也是能够达到新的高度的。 六个岔路口,可惜郭老师仅仅从自身的思想出发,依照了自己思想深处对愚公的荒谬解读来导引着孩子陪了他一同在极陡峭极偏狭的路径上折腾。如此课堂,岂能不累己害人,这样的语文课改,最终只能是钻之弥深,失之弥远。 (《新风教育》2005。04) 19
/
本文档为【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