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父母教育期望对子女的影响

2017-10-05 4页 doc 15KB 76阅读

用户头像

is_662875

暂无简介

举报
父母教育期望对子女的影响父母教育期望对子女的影响 父母教育期望对子女成长的影响 ————王素贤 期望是个人基于过去经验和目前情况而对未来的预料或预想。父母对子女在教育方面有各种各样的期望,如品德期望、学习期望、身心期望、职业期望等等。这些期望,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发展,是家庭心理环境的重要因素。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可以作为佐证。 1968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来到一所小学,宣称要进行一次“未来发展趋势测验”,然后以赞美的口吻,将一份所谓“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校长和有关教师,并叮嘱要保密,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父母教育期望对子女的影响
父母教育期望对子女的影响 父母教育期望对子女成长的影响 ————王素贤 期望是个人基于过去经验和目前情况而对未来的预料或预想。父母对子女在教育方面有各种各样的期望,如品德期望、学习期望、身心期望、职业期望等等。这些期望,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发展,是家庭心理环境的重要因素。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可以作为佐证。 1968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来到一所小学,宣称要进行一次“未来发展趋势测验”,然后以赞美的口吻,将一份所谓“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校长和有关教师,并叮嘱要保密,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其实,他们制造了一个“权威性的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机挑选出来的。八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学习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各方面的表现都很优秀。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生了作用。因为这个谎言对教师产生暗示,左右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能力的评价,而教师虽然把“名单”隐藏在内心深处,但其心理活动会通过情感、语言和行为等,自然地流露出来,并影响学生,增强了这些学生的自信心。这个令人赞叹不己的试验,在心理学界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人们还把它和一个希腊神话故事联系起来。神话里的人物皮格马利翁,爱上了自已雕塑的一尊少女像,并且真诚地希望自已的爱被接受。爱神阿莫罗狄忒为这种真挚的感情和真切的希望所感动,给了塑像以生命,皮格马利翁的幻想也就变成了现实„„因此,这个实验结果也被誉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同样适用于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国内也有一项有关调查,结果表明,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是一种与子女学习志向、努力程度和学习成就构成正反馈的因素。这是因为,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带有一种“隐蔽的强化作用”,它促使父母给予子女更多的关心、指导、鼓励、监督、评价,而子女则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受到良好的激励。之后又通过父母与子女之间循环往复的反馈作用,子女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和对父母报之以行动,于是就产生较为持久的向上奋进的动力。同时,子女也不时地把自己与父母所期望的形象相比较,以此来调整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目标,从而朝着父母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中外古今许多著名人物,如孟子、岳飞、爱迪生、爱因斯坦等等,由于母亲的殷切期望和耐心教诲,而为民族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都是很有说服力的例证。 但是,不能因此就认为,父母对于子女的期望水平越高,则子女对自己的成就愿望就越强烈,其学业成绩、品德水平就越高,其他方面的发展也越好。有些研究者认为,必须区分期望水平与期望值这两个既有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期望水平是指父母所预料或预想的子女未来发展目标的高低,而期望值是指父母对子女愿望的目标达到的可能性,即成功概率。成功的可能性与目标的高低有关,但两者并不等同。父母较高的期望,只有在子女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情况下,才会促使子女向着父母期望的方向发展。 时下,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不少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特别迫切,往往是单凭个人的主观意愿,想当然地设计自己的子 女,甚至把自已未能实现的愿望转移到孩子身上。他们的期望水平大大高于学校和家庭所能提供的教育条件,也大大高于子女发展的可能。父母的期望水平与教育条件、子女条件的反差,势必带来一系列难以解决的矛盾。父母恨铁不成钢,难免采用一些不正当的教育手段,贿赂、抱怨、责骂乃至严加惩罚,给子女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而孩子则可能法医鉴定他婚入力不从心,或者心怀不满,常常扮演着失败者的角色,渐渐地对学习失去信心,产生厌学心理、逆反心理,个别严重的甚至发展到用极端的方式表示反抗,酿成家庭悲剧。 下面举两个国内报纸报道的实例: 有一个女孩,原来非常活泼、开朗、懂事。5岁时,父母省吃俭用给她买了钢琴,并用几乎占四分之一的工资为她请了钢琴老师,天天由父亲带着练琴,每周一次去老师家里上课。从此,每天练琴时,耳边不时传来父亲急燥的吼叫和怒骂,上课时老师难得满意一次,家庭气氛也非常明显地变坏了,学琴成了孩子无法摆脱的痛苦。然而这孩子从小就很懂事,她理解父母是“为女儿好”,也懂得“必须忍受”的道理。孩子就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与家庭氛围中渐渐长大,当上小学二年级时,周围的人都发觉孩子变了,变得孤僻寡言,胆小怕事,不愿学习,害怕困难,回到家里也很少和父母说话,与父母关系变得疏远、隔膜。父母本来期望女儿的自信心能够提高,可孩子变得越来越自卑、畏缩;本来期望女儿的智力得到开发,可孩子似乎越来越对任何学习都不感兴趣,凡事懒得动脑子;本来期望女儿做事能够主动、自觉,可孩子不但练琴不自觉,还出现欺骗父母、学习偷懒等现象;本来期望女儿遇到困难勇敢 面对用毅力去克服,可孩子却越来越退缩,而且还变得暴躁,与父母关系紧张„„孩子学琴的实际效果,显然走向了父母最初期望的反面。 1993年4月29日,峨嵋山市一个杀死父母、杀伤胞弟的19岁杀人犯被依法处决了。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其用残暴的手段杀害亲生父母、杀伤同胞兄弟呢,法医鉴定他精神正常。悲剧产生的根源,必须追溯到罪犯的童年时代。 彭足伟的父母把对未来的希冀都注入到中孩子特别是长子彭足伟身上。望子成龙、出人头地是他们家教的基本准则。父亲经常指着电视里中央领导的镜头对他讲,你长大了,就要像这些大人物一样,给老子风光风光。 为了使彭足伟能考上高中、大学,每天当放学回家后,父母就不再让他下楼去玩,而是关在家里死啃书本,读报被视为不务正业,人际交往和业余爱好几乎完全被剥夺。专制的教育方式,使他愈来愈难以忍受,从原先洗耳恭听,逐渐发展到公然对抗。本来学业基础并不好的他,成绩不断下跌,父母不是分析原因,耐心帮助,而是一味责怪“没出息”。久而久之,父母畸形的教育观念造成孩子心理上畸形的发展。用彭足伟的话,家里不像家,而像个派出所,父母就是所长,他就是小偷。 彭足伟开始逃避这个家,他出走过。他因几分之差而不得不去读议价高中。他本来就很自卑,在这一连串的挫折面前,自已觉得更抬不起头来。他想到父母是近亲结婚,便觉得自己学习差正是父母造成的。随着父母更多的责怪,他的怨恨心理愈发强烈,进而产生了杀人的念头„„ 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啊~第一个实例表明,如果教育期望过高,教育方法不当,可能导致孩子发展受损,出现心理障碍,走向父母期望的反面。第二个实例则向人们敲起警钟:教育期望过高,教育方式简单粗暴,还可能引发孩子疯狂反抗,酿成家庭悲剧~这些惨痛教训,很值得父母们深思。
/
本文档为【父母教育期望对子女的影响】,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