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走出晕轮效应的迷宫

2018-09-03 3页 doc 14KB 12阅读

用户头像

is_769254

暂无简介

举报
走出晕轮效应的迷宫走出晕轮效应的迷宫 摘要: 晕轮效应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我们的教育中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始终在有意无意地运用着它。这就要求我们老师睁大眼睛,避免或者减少消极作用,尽量少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关键词: 晕轮效应 以貌取人 定势思维 循环证实 在日常的班级工作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个常常在课堂上讲话、下课时打闹的学生,老师往往认为他是“积习难改”,因而对他的一举一动都持否定的态度;一个考试屡次不及格的学生,老师往往认为他是“朽木不可雕”,因而对他倍加冷落。对有某一突出优点的优等生,有的教师就把这优点进行夸大,还一好百好,人为地赋予...
走出晕轮效应的迷宫
走出晕轮效应的迷宫 摘要: 晕轮效应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我们的教育中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始终在有意无意地运用着它。这就要求我们老师睁大眼睛,避免或者减少消极作用,尽量少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关键词: 晕轮效应 以貌取人 定势思维 循环证实 在日常的班级工作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个常常在课堂上讲话、下课时打闹的学生,老师往往认为他是“积习难改”,因而对他的一举一动都持否定的态度;一个考试屡次不及格的学生,老师往往认为他是“朽木不可雕”,因而对他倍加冷落。对有某一突出优点的优等生,有的教师就把这优点进行夸大,还一好百好,人为地赋予他们其他良好的品质,而对他们的缺点则极易忽略或采取宽容袒护的态度,这种现象就称为晕轮效应,又称光圈效应。即人的突出的特征像耀眼的光环一样,给周围的人留下深刻而清晰的印象,并决定了对其整体评价,而其他特征则相对模糊并被人忽视了。 这是一种影响个人偏见的心理因素,个体对他人的认知判断主要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其他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个体标明是“好”的,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若一个人被明是“坏”的,就被一种“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晕轮效应实际上是个人的主观推断泛化、扩张逐渐形成某种定势的结果。这种结果的产生,往往会在个人掌握的有关知觉对象的信息较少而又需要做出总体判断的情况下。因此,它主要是偏失的或错误的态度造成的。它可能对我们的视听和思维逻辑造成一种混淆,走入偏激状态,甚至造成歧视。 晕轮效应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始终在有意无意地运用着它。这就要求我们睁大眼睛、体验内心感受,尽量发挥它的积极作用,避免或者减少消极作用。 第一,要避免“以貌取人”。 一项心理实验中显示,当人们被要求在一堆他们不认识的照片中分别找出“好人”与“罪犯”时,总会受到外貌晕轮效应的影响,即表现出按外貌分类的倾向。这个调查结果是有趣的,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尽管这些生理特征是较为固定的或天生的,但不少人仍认为从中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特征。这种“由表及里”的推断,含有很大的偏见成份。正如歌德所说:“人们见到的,正是他们知道的。”在教学中,一个教师对学生智力的看法很可能受学生本人相貌、举止、家庭背景以及一些无关的事情所影响。这种偏差不仅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而且最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为此,只要我们在认识学生的问题上,确立不满足于表象,而注重了解学生心理、行为等深层结构,我们就能有效地摆脱外貌晕轮效应的影响。 第二,要避免“定势思维”。 具体体现在教师不能平等对待学生,对优等生一好百好。优等生一般来说学习成绩比较好,或是某一方面有专长的骨干和尖子,容易给教师产生好的印象。如优等生有某一优点突出,有的教师往往就把这优点进行夸大,还一好百好,人为地赋予他们其他良好的品质;对后进生一差百差。后进生往往学习成绩差,得不到老师的好感。特别是当后进生有某一缺点明显,教师便认为他各方面都差,随意贬损,人为赋予他许多不好的品质。由于受到教师的冷淡,后进生身上即使有“闪光点”,也很快熄灭,容易失去上进的信心和努力的勇气,使他们不能有所进步;对中等生不即不离。中等学生学习成绩一般,既没有突出的优点,也没有明显的缺点。有的教师把他们当作平庸之辈,既不热情也不冷淡,这样难以发挥他们的潜力和积极性,使他们永居中游状态。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时,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否则,“多米诺骨牌效应”的恶性循环,会导致教育的失败。 第三,要避免“循环证实”。 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对他人的偏见,常会得到自动的“证实”。比如,你对某人存有怀疑之心,时间一长,自然会为人所察觉,对方必然会产生离心和戒心。而对方这种情绪的流露,又反过来会使你深信自己当初对他的看法是正确的。这就是心理学中的角色互动和双向反馈。由于一方感情的偏失,导致对方的偏失,反过来又加强了一方偏失的程度。如此循环证实,势必陷入越来越深的偏见中去,走进晕轮效应的迷宫迷而忘返。晕轮效应往往是通过不公正的主观判断导致对学生的不公正评价,由此把学生中的某些局部差别甚至是个性差异扩大化,它可能制造出学生们之间的隔膜,影响学生间的交往,乃至产生不应有的关系体验。这对于年幼的儿童来说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健康人格基础,因为他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判断是非的能力,极容易顺从或模仿权威,而教师评价学生时的晕轮效应则会以某种权威性,把不公正的态度直接或间接地、有意或无意地影响并误导儿童。在儿童中有可能产生诸如学生间是有差别的、他们之间本来就不平等、应该对不同学生有不同态度等判断。当这种意识投射到他人或作用于儿童自身的情况下,原本纯真的儿童交往就变得复杂了,譬如,某小学生曾毫不掩饰地评价被教师歧视的同学,“谁瞧得起他呀,老师都说他是笨蛋”,显然这位被评价的学生已经在同伴中失落了起码的平等人格,这种伤害对儿童发展是极其有害的。这就提醒教师,当你看不惯某个学生,对某个学生怀有成见的时候,应当首先理智地检讨一下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是否受到晕轮效应影响,自觉走出晕轮效应的迷宫。 晕轮是美丽的,晕轮效应能成就人,也能欺骗人。教育者的职责是面向所有学生,老师绝对不能戴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只有走出“晕轮效应”的迷宫,教育活动才可以取得成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育者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让我们在美丽的光环下,去冷静客观地把握师生交往。
/
本文档为【走出晕轮效应的迷宫】,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