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尼伯龙根

2017-09-19 4页 doc 19KB 18阅读

用户头像

is_852287

暂无简介

举报
尼伯龙根《尼伯龙根之歌》是德国中世纪最富盛名的文学作品之一,与《罗兰之歌》、《熙德之歌》和《伊戈尔远征纪》同属欧洲中世纪中后期四大英雄史诗之列。这部史诗不仅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也极具史料价值。它既为研究者提供了考察欧洲中世纪骑士生活的“全景画”,也为现代人解读欧洲中世纪骑士精神的实质提供了素材。结合德意志民族独特的发展史和史诗作者,可以看出德意志民族独特的基督教接受史、漫长的民族和国家形成史、还有作者独特的社会生活观念都与《尼伯龙根之歌》中骑士精神的独特性相对应。 《尼伯龙根之歌》塑造的并不是勇敢、忠君、爱教的理想骑士形象...
尼伯龙根
《尼伯龙根之歌》是德国中世纪最富盛名的文学作品之一,与《罗兰之歌》、《熙德之歌》和《伊戈尔远征纪》同属欧洲中世纪中后期四大英雄史诗之列。这部史诗不仅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也极具史料价值。它既为研究者提供了考察欧洲中世纪骑士生活的“全景画”,也为现代人解读欧洲中世纪骑士精神的实质提供了素材。结合德意志民族独特的发展史和史诗作者,可以看出德意志民族独特的基督教接受史、漫长的民族和国家形成史、还有作者独特的社会生活观念都与《尼伯龙根之歌》中骑士精神的独特性相对应。 《尼伯龙根之歌》塑造的并不是勇敢、忠君、爱教的理想骑士形象,而是展现了骑士们的贪婪、残忍和背信弃义。这部史诗所描写的战争也是一场内部私斗,无关国家和民族大义。史诗并没有为骑士们歌功颂德,反而刻画了全体毁灭的结局。在这部史诗里完全没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 其一,德意志人独特的基督教接受史。日耳曼人基督教化的过程是艰难渐进的,这导致德意志人的中世纪史比其他日耳曼人晚了一个多世纪。德意志人是在法兰克统治者的刀剑强迫下信奉日耳曼化的基督教的。他们为了抗拒基督教付出了血的代价。这种特殊的基督教化的过程使德意志人从日耳曼的环境中突显出来。主宰“欧洲帝国”和“基督教世界”的理想就像两道符咒箍住了德意志人的头颅。罗马教皇为了保持其在德意志地区的势力和掠夺财富,不断支持其他公国,在德国本土架空德国皇帝,甚至炮制了所谓的“选帝候”来钳制德国皇帝在本土的势力。教皇的所为直接导致了德国中世纪小国林立,诸侯混战,国家长期无法统一,德国沦为当时欧洲大陆政治、经济极为落后的地区。在中世纪的德国,皇权与教权进行了悲壮惨烈的斗争,一代一代德国皇帝前仆后继,却仍然以失败而告终,饱受教皇的屈辱。英雄史诗《尼伯龙根之歌》就成形于这个时期。在追求“欧洲帝国”和“基督教世界”主宰的理想的过程中,德意志人奉献了民族性的牺牲、求真和执着的精神,同时却失去了安宁、务实和宽容的内心素质。因此,史诗所反映的民族性格展现了冲动、狭隘的一面。另外,德意志被迫信奉基督教的历史、不断与罗马教廷对抗的过程,使顺从和反抗这两种相悖的性格特征一同沉积到德意志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当中。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何以这部史诗中的英雄与女人个性鲜明、脾气暴躁,似乎每个人物的心中都燃烧着爱与恨炙热的火焰,要把世界毁灭。他们虽然都皈依基督教,接受基督教的清规戒律,却没有基督教化下的顺从、隐忍、宽容的心境,行事往往突破基督教的精神和戒规。他们披上宗教的外衣,内心却不向上帝的神性靠近。德国与基督教在历史上不同于其他欧洲国家的特殊关系,反映在这部史诗上就是基督教的影响带有浓厚的德国色彩。 其二,德意志迟缓的民族国家形成史。在欧洲民族形成史上,德意志民族和民族国家从萌芽到形成都是非常缓慢的。德意志民族的前身是日耳曼人,主要指在民族大迁徙时期没有迁出中欧平原的日耳曼人,包括东法兰克人、萨克森人、阿勒曼人和巴伐利亚人等。德意志首先是指的一种语言,之后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产生休戚相关的感觉,惟有在德意志地区,至少是在民族大迁徙时期,日耳曼人在整体上没有与任何其他民族交融。由于教会的势力在德国特别大,也使得德意志的民族意识形成较欧洲许多其他民族晚。德意志民族国家的产生就更晚。这种松散的结构使得中央集权的政权难以建立,国家难以形成统一。教会的强大势力和封建采邑致使德国历史上曾小国林立(一度有300多个小公国),直到19世纪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国家。从德意志民族形成史和民族国家形成史不难得知:《尼伯龙根之歌》成书时期,正处于民族萌芽期,还没有鲜明民族意识和国家概念,因此这部史诗当中的英雄们也就无从谈起为民族而战,为国家而战了。同时,封建采邑制以物作为维系服从关系的基础,那么无论多么强调“忠诚”的意义,都无法改变骑士和主人们的利益关系。一旦国王不能为骑士获得财富与土地提供保障,骑士便可以不对国王效忠,甚至背叛。在《尼伯龙根之歌》中忠诚不再至高无上。 从史诗作者的骑士观来看,作者对于所处时代有着较为清醒的认知。他无意粉饰骑士们和骑士制度,没有在史诗中凭着主观臆造一个理想化的骑士世界。作者着眼于现实,以表现人物的命运悲剧为主旨,而不是为封建骑士制度和骑士精神歌功颂德。这部“史诗使人幻想破灭,清醒地把目光转向现实世界”。无论是早期骑士的自相残杀,还是十字军组织的对异教徒的圣战,实质上都是为了财富和土地而进行的,只不过10世纪之后打着护教、忠君的幌子来行掠夺之实。作者清醒地看到了骑士精神掩盖下的虚伪、贪婪和残暴。所以,在作品中对这些也不加掩饰。《尼伯龙根之歌》的主人公西格弗里特的后背上有一块地方因一片菩提树叶而未曾沐浴龙血,这一处是西格弗里特的致命弱点。西格弗里特的后背心和阿喀琉斯的脚后跟一样,是作者的隐喻,即暗指骑士阶层的致命弱点。虚伪、贪婪和残暴就是骑士阶层的致命弱点,而史诗中的骑士几乎全部毁灭的结局,也预示了骑士和骑士制度本身的弊端导致骑士精神的最终完结。 《尼伯龙根之歌》中骑士精神的独特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外表勇猛而内心懦弱幼稚 勇猛是中世纪骑士崇尚的品质和美德。这与日耳曼人尚武的战士品格是一脉相承的。《尼伯龙根之歌》对“勇猛”极为推崇和赞赏。但是主人公们的勇猛没有内在的信念支撑。西格弗里特就是以武艺高强、勇敢不惧而闻名于日耳曼人诸王国的。史诗对他的武艺和厮杀时的奋勇都做了详尽细致的描写。西格弗里特也因其十足勇猛而成为后世德意志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然而,西格弗里特的“勇猛”,除了因其自身的素质外,很大程度上仰仗于两种外在的神奇力量。其一,西格弗里特杀龙之后用龙血沐浴全身而全身刀枪不入。荷马史诗中的阿喀琉斯也有一身相似的皮肤。在实际作战中,阿喀琉斯并不利用那个保护层,他的勇猛和作战的信心是天生使然。而西格弗里特的作战中却实实在在地利用自己的皮肤。其二,在尼伯龙根宝藏里还有一件隐身帽。西格弗里特这个勇猛是对外物的仰仗。 (二)忠诚不是至高无上的原则 忠诚是欧洲中世纪骑士阶层倍受重视的品德,然而《尼伯龙根之歌》却充斥着背叛,就连以忠诚著称的哈根实质上也是以忠诚之名而行背叛之实。恭特尔和哈根合谋杀害西格弗里特就是对盟友的背叛,他们假借王后受辱之名而图谋西格弗里特的巨额宝藏。 (三)没有超越自己利益的基督教意识 自11世纪,随着罗马教会对世俗事务的干预,欧洲骑士阶层从世俗的武士转变为基督的战士。日耳曼各部族间的自相残杀转变为与异教徒的战争。基督教给骑士阶层提供了精神寄托,将“骑士原则和基督教原则相结合,使得骑士具有了一种超越自己利益的宗教意识”。这种意识是骑士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欧洲中世纪的这四部英雄史诗均明显受基督教影响。作品中都出现大量各种等级身份的神职人员;主要人物均为基督徒,就连《尼伯龙根之歌》中的匈奴王艾采儿也在克里姆希尔特的影响下受洗接受基督教;宗教活动场所众多,祷告、弥撒等成为人们的日常活动。这些都说明基督教与这四部史诗密不可分的关系。 (四)战争是种族内部的个人恩怨,无关国家、民族大义 日耳曼蛮族入侵之后,欧洲大陆上逐渐形成了封建国家。作品都讴歌对外征战的君主和英雄。战争的动机除了包含宗教的因素,更突出了政治动机:为国而战,为民族而战。《尼伯龙根之歌》中虽然描写了勃艮第人与匈奴人的一场鏖战,但这场战争的实质是勃艮第人内部的复仇与夺宝之战,即克里姆希尔特利用匈奴人向王兄恭特尔和其手下哈根复仇。这场战争并没有关照任何国家与民族大义。《尼伯龙根之歌》中各日耳曼部落首领混杂厮杀的行为背后的动机均为个人恩怨、私利和个人荣誉,与集体、国家、民族都无关联。《尼伯龙根之歌》中的骑士并不受骑士精神主流的行为模式的约束,表现出这部作品的独特性。莱茵骑士们的身上残留着较多的蛮族气息———嗜血尚武、残暴自私、掠夺成性的习气。 从德意志民族自身的发展史来看,德意志地区独特的基督教接受史和民族形成史与这个地区的骑士们行为的独特性相对应。 纳粹德国的灭亡教训 1945年,苏军攻占德意志首都柏林,第三帝国灭亡。对于纳粹第三帝国的灭亡,本人总结出以下四个观点: 1:在战争初期,德国在法国战场和苏联战场损失太多‘志愿兵’。这些志愿兵又是德军中的主力。(例如在苏德战场,众多的党卫军优秀士兵在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中阵亡) 2:德国对苏联宣战太早,造成诺曼底登陆后两面受敌的情况(从另一面来讲,德国不应该提前结束海狮计划,应该和英国打持久的消耗战。确保美国军队在欧洲没有前沿基地同时也造成德国四面受敌,这样就将德国的优势兵力分开了。例如:诺曼底登陆时,党卫军精锐部队全在苏德战场,整个诺曼底只有德国第352步兵师是精锐部队,其余的全是海防师,战斗力低下,为什么奥马哈海滩美军死那么多的人,地形是一方面的原因。但是,主要原因是352步兵团驻扎在这里。) 3:德国在战争后期被同盟国空袭,造成大多数工厂被毁,战争生产力降低(这也是主要原因)。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汉堡的轴承厂,虽然德国空军对轰炸集群的轰炸机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但是轴承厂被摧毁,的确给德国的陆上战斗能力造成了巨大损失。 4:德国的年轻人在战争初期死伤过多,造成进入后期消耗战时,德国无兵可战。只能由国民自卫队来守卫战略要地,包括工厂群。鲁尔工业区被轰炸后,德国的四分之三的钢铁和三分之二的焦炭来自工厂群,德国人居然叫一群无业游民来守,而不是精锐党卫军。 文档已经阅读完毕,请返回上一页!
/
本文档为【尼伯龙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