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幼儿教育

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幼儿教育

2018-01-18 43页 doc 93KB 272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3808

暂无简介

举报
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幼儿教育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幼儿教育 “长幼侪居,不君不臣;男女杂游,不媒不娉”的原始杂婚生 活。生产工具简陋,生产水平极低,常受洪水毒蛇猛兽的袭击,疾 病和饥饿也常常威胁他们。从研究40多具猿人化石中,发现有 40%的人未满14岁便已死亡。远古的先民们从严酷的现实中深刻 认识到,要生存就必须结成集体,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不断改 进工具,并对孩子们进行教育,传授生产和对大自然斗争的经验, 才能战胜自然界的困难和毒蛇猛兽的威胁。因此,他们十几人以 至几十人结成一群,依靠集体进行生产劳动,也依靠集体来教养 子女,进行幼儿...
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幼儿教育
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幼儿教育 “长幼侪居,不君不臣;男女杂游,不媒不娉”的原始杂婚生 活。生产工具简陋,生产水平极低,常受洪水毒蛇猛兽的袭击,疾 病和饥饿也常常威胁他们。从研究40多具猿人化石中,发现有 40%的人未满14岁便已死亡。远古的先民们从严酷的现实中深刻 认识到,要生存就必须结成集体,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不断改 进工具,并对孩子们进行教育,传授生产和对大自然斗争的经验, 才能战胜自然界的困难和毒蛇猛兽的威胁。因此,他们十几人以 至几十人结成一群,依靠集体进行生产劳动,也依靠集体来教养 子女,进行幼儿教育活动。 例如教育孩子制造石器。开始,孩子们看到河滩上满是石块, 心里很高兴,但不知道哪一块适合打制工具。他们捡回来的石头 1 多是松散的,一敲即碎。老人们便站在河滩上给孩子们讲解:打 ; 制石器工具要选择又硬又大的石料,然后放在一块宽平的大石砧 上,击去上面的松散碎片,敲出刃口和锥尖。这样便成为尖锐锋 利的石器,可以有效地追击野兽,进行生产劳动。经过老年人的 多次讲解和示范,孩子们多次练习操作,便逐步掌握了打制石器 的技术o 又如教孩子们用火。在原始人群里,人们经过一天的辛勤劳 作,到了晚上,夜幕徐徐降下之际,大家围坐在山洞的火堆旁,小 孩子和小伙子帮助掺木烧火,一边烤食白天猎获的禽兽,一边听 老人讲解火的功用、取火的方法、如何保存火种,如何用火来烧 杀猛兽,用火来熟食,用火来耕种田地。老人一面讲解火的道理, 一面让孩子们烧火熟肉,覆盖保存火种,经过多次反复练习,孩 子们就掌握取火用火的技能技巧了。可见,传授怎样取火、用火、 保火的知识与技能,是当时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迫切需要,也是幼 儿原始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古籍屡有记载。《白虎通》曰‘‘教 民熟食,养人利性,避臭去毒。”意思是教人们(包括孩子们)懂 得用火熟食,防止毒臭患病,增强体质,变化性情,脱离“茹毛 饮血”的野性和陋习。 从上述两个事例可以看出,社会性的生产劳动对于幼儿教育 的产生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先民们在集体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过 程中逐步积累了经验,语言和思维也得到相应的发展,这就有必 2 要和有可能教育孩子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团结互助,进行集体 采集和狩猎活动,同毒蛇猛兽及自然灾害进行斗争,以保证社会 生产的正常进行和集体生活的安全。这种“老者”对。。幼者”的 教育,便是原始状态的幼儿教育。康有为在他的名著《教学通 议》中,认为人类社会先事物后礼义、先物质后教育是一个普遍 的态势,教育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只有 解决了经济生活以后,教育才有可能产生和发展。教育是?。老 者”对“幼者”传授生产生活经验的一代代的延续过程。他指出: “教学不知所自始也?人类之生,其性善辨,其性善思,惟其智也。 禽兽颛颛冥愚,不辨不思。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在斯。”t?凡物,粗 者先乎?精者先乎?曰:粗者先。得其粗,然后可以讲其精也。事 物先乎?礼义先乎?曰:事物先。有事物,而后有礼义也。礼教 伦理必在事物制作之后,.虽或造于庖牺,必至黄帝而后成也。礼 教伦理立,事物制作备,二者人道所由立也。礼教伦理,德行也; 事物制作,道艺也。后圣所谓教,教此也;所谓学,学此也。,,又 指出:“老者传之幼者,能者告其不能者,此教之始也。幼者学于 长者,不能者学于能者,此学之始也。’’(《康有为全集》第一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0月版) 康有为这些文字说明了三个基本观点: 第一,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有无教育功能是人类文 明与动物野蛮的分水岭。人类有教育,故能‘‘善辨,,??善思”,有 “智慧”,“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在斯。’’这种分析是正确的,符合 3 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客观实际。 第二,“事物先”,礼义后,人们必须首先满足必要的物质生 活,然后才能进行精神生活,进行教育活动,形成社会风俗习惯, 积累知识、技能、思想、意识,产生传授生产知识技能和社会意 识的教育。这与孔子删定的《诗经》中“饮之食之,教之诲之”的 诗句(见《小雅?绵蛮》)和孙中山关于“仓廪实”、“衣食足”而 “礼生”(《心理建设》)的论述一样,都是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 性,存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观点的反映,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 论的反映论在精神上也是一致的。 第三,教育是“老者”、“能者”对“幼者”和“不能者”的 一代一代的传授过程。在远古时代人类产生之后,“老者”、“能 者”对“幼者”和“不能者”不断传授生产生活经验和与大自然 斗争的经验,传授社会意识和社会公德及行为,这就产生了 “教”和“学”,萌发了原始幼儿教育。这就说明,幼儿教育和一 般教育一样,都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它产 生于远古时代,起源于人类传授生产生活和与大自然斗争经验的 需要,起源于传授社会意识和人类公德及审美观念的需要。 综上所述,无论在原始人群、母系氏族公社还是父系氏族公 社时期,原始幼儿社会教育都是在集体生产劳动和集体生活中进 行的。幼儿教育始终与生产劳动和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并为之 4 服务的。因此,幼儿教育起源于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生产劳动和生 活的实际需要,起源于人类对大自然斗争的需要。 幼儿教育从原始人群产生时起,经历过氏族公社的两个阶段, 逐步发展起来。总的来说,原始社会的幼儿教育不断进步,其内 容由简单到复杂,范围由小到大,由公养公教逐步向家庭教育过 渡,这个发展变化的趋势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状况相一致。原 始社会幼儿教育有以下四个明显的特点: 在原始社会里,人们在生产劳动、集体生活和同大自然斗争中,共同 劳动,共同生活, 结成了平等的关系,氏族公社内部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政 治经济上和财产分配上的人人平等,决定了幼儿教育上的人人平 等。原始社会的幼儿教育,没有阶级性,只有全民性,实行公养 公教,这是政治经济上“天下为公”在教育上的反映。正如《礼 记‘礼运》对原始社会的生产生活和教育状况所描绘的那样:“大 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杀 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养老),壮有所用(安排适当工 作),幼有所长(抚育教养),„„是谓大同。”幼儿都是氏族公社 的后代,享受平等待遇,在教育上受到同等的关怀,实行同样酌 公养公教。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引: 用摩尔根《古代社会》中的一段话,赞扬氏族公社的教育和社会j 5 政治生活是“民主”、“博爱”和“平等”的,指出对儿童的教养、 教育也是平等的:“孩子的照管和教养将成为公众的事情,社会精爿 8 同等关怀一切儿童,无论是婚生的或非婚生的。,,这既是对原始衬 会幼儿教育的真实写照,也是一种美好的教育思想。恩格斯所诩 的社会“同等关怀一切儿童”,正是原始社会幼儿教育人人平等的 本质特征。 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为了满足最 低限度的物质生活,不断扩大生产,使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不得 不把主要精力用在生产劳动上。因此,生产劳动就成了原始社会 最重要、最基本的活动。这就决定了幼儿教育要紧密结合生产劳 动进行,更好地为生产劳动服务。它要求远古先民的长辈通过教 育和训练,把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的技能技巧,将种植、渔猎、采 集、饲养和从事手工业生产的经验传授给后代,从而把他们培养 成为合格的健康的劳动者。我国丰富的古籍中,记载着远古教育 的传说,其中有些虽为神话,但也有些真实地反映了原始社会的 教育状况。例如: 《易?系辞》:“神农氏制耒耜,教民农作。,, 《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 人育。” 《韩非子》:“燧人教民,以火以渔。,, 6 《尸子》:“伏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 ‘ 《淮南子?齐俗训》:“尧其导民也,水边者渔,山处者木,谷 处者牧,陆处者农。” 以上数例说明了先圣先贤“教民”、‘‘导民”(含教育幼儿及 青 少年)的基本内容都是传授“稼穑”、制作农具、渔猎、牧农等生 产生活的知识和经验。我国有些少数民族在解放前还处在原始社 刽介段,以狩猎为主要的生产劳动,其教育目的就在于培养集体 生活所需要的牧人。“例如住在额尔古纳河畔的鄂温克人从生下来 Q 话等文艺形式。老人常向孩子讲述‘‘女娲补天”、“精卫填海”、 “后羿射日”等神话传说,培养下一代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勇敢 斗争的精神;采用歌谣、舞蹈等文艺演形式,用动作示范、现 身说教的方法,教孩子们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如示范表演黄帝 时的《弹歌》就是其中的例证。这首《弹歌》云: 断竹,续竹, 飞土,逐寅(古肉字)! 这首歌大意是:砍下竹子,做成弹弓,弹出土块,去击打飞 禽走兽。整首歌谣简短有力,节奏明快,老人边歌边舞,示范做 弹弓狩猎的动作;孩子们跟着老人且歌且舞,模仿制作猎具、弹 射飞禽走兽的动作,学会制造弹弓和弹射技术。这就把对小孩的 教育同音乐、歌舞等文艺形式熔为一炉,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7 游戏也是原始社会幼儿教育的一种好形式。老人常常采取游 戏活动的形式,教育孩子学习某种生产技能。如鄂伦春人是打猎 打鹿的能手。他们教育青少年的目的,就是要有计划有步骤培养 这种能手。而游戏是为培养此种能手而从小打基础的活动形式。所 以,处于原始状态的鄂伦春族的老人,安排五六岁的男孩用弓箭、 木枪做狩猎游戏,从小练就养成强悍、顽强、拼搏的精神品格。以 后,七八岁练习骑马、溜马、套马,十一二岁跟老人到山野射击, 十六七岁能独立狩猎,成为打鹿能手。 它没有专门教育机关,没有专门教师队伍,有经验的老人就是老师, 山野、种植地、河边往往就是现场教学的场地。这是由原始社会 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社会状况所决定的。 , 8 西周统治者十分重视幼儿教育,认真抓好胎教、婴儿教育和 幼儿学前教育。 周朝统治者为了使“太子正而天下定”,维系周代长治久安, 特别重视“正礼胎教。”周文王之母太任、周成王之母周妃后分别 对文王、成王实行“胎教”,就是两个典型事例。 “太任之性,端一诚庄,惟德之行。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 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溲于豕牢而生文王。文王 生而明圣,太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君子谓太任为能胎教。„„ 故妊子之时,必慎所感,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人生而肖万 物者,皆其母感于物,故形音肖之。文王母可谓知肖化矣。” (《列女传》卷一) “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独处 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成王生仁者养之,孝者襁之,四 贤傍之,成王有知,而选太公为师,周公为傅,前有与计,而后 有与虑也。是以封于泰山而禅于梁父,朝诸侯,一天下,由此观 之。主左右不可不练也。”(《贾子新书?胎教》以上两则古籍史料, 说明三个问题:第一.周文王之母太任、 周成王之母周妃后都是“知肖化”、“能胎教”的良母。她俩不仅 自身品德端正,“端一诚庄,惟德之行”,而且深明“感于善则善, 9 感于恶则恶”的“妊孕慎感”之理,带头践行胎教。第二,太任 1 7 和周妃后都是按照统治阶级“正礼”进行胎教,“及其有娠, 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色,口不出敖言”,做到“立而不跛,坐而 不差,笑而不喧,独处不倨,虽怒不骂”。当时统治者要求孕妇一 切言行都要符合“正礼”的要求,依他们规定的去“恶”、“淫”而 达“善”的准则规范孕妇的行为,宣扬了统治阶级的正统观,又 以中庸之道、中和理论节制孕妇言行,做到“笑而不喧,独处不 倨,虽怒不骂”,这些观点和理论都打上了时代和阶级的烙印。但 是,其中“立而不跛,坐而不差”,强调孕妇坐立端正,身体平衡, 不偏不邪,这是符合孕妇和胎儿身心发育和正常生理需求的。 第三,两位善贤的良母都认识到“太子之善,在于蚤(早)谕教与 选左右,心未滥而先教谕,而化易成也”(《贾子新书?保傅》)的 道理,抓紧对幼王的早期教育,“文王生而明圣,太任教之,以一 识百”,或“选太公为师,周公为傅”,严加训导,使之成为“朝 诸侯,一天下”的周代天子。 西周统治者不仅重视孕妇胎教,而且也十分注重宫廷婴儿教 育。为了把太子和世子教育和培养成为皇室的接班人、继承人,西 周统治者于公元前11世纪,在王宫内和各诸侯国的宫廷内,创设 10 了一个婴儿教养机关一一“孺子室”。它专为周王的太子和各诸侯 国的国君的世子而设立的。许慎《说文解字》云:“孺,乳子也, 一日输也。输,尚小也。”孺子室专收太子、世子,其出生三El后 送入此室,相当于宫廷内的育婴院。《礼记?内则》:“异为孺子室 于宫中,择于诸母与可者,必求其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 而寡言者,使为子师;其次为慈母,其次为保母。皆居子室。他 人无事不往。”陈潞注日:“诸母,众妾也。可者,谓虽非众妾之 列或傅御之属,可为子师者也。此人君养子之礼。师,教以善道 者;慈母,审其欲恶者;保母,安其寝处者。他人无事不往,恐 儿惊动也。” 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孺子室”对教养员、保育 员的要求清楚,职责分明。当时教养、保育人员分为四种,第一 种是教师,从诸母中选择“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 言”的人,担任太子、世子的教师,主要职责是“教以善道”,即 教给太子、世子以为善的道理;第二种是慈母,主要职责是“审 其欲恶”,即了解太子、世子的嗜好,并给予正确的诱导;第三种 是保母,主要职责是“安其寝处”,即管理太子、世子的起居饮食, 使其安逸、舒适;第四种是奶妈,从“士”的妻子和大夫的妾当 中选取,主要职责是给太子、世子喂奶。“教师”、“慈母”、“保 母”和“奶妈”,被称为“孺子室”的“四贤”,她们居住在宫廷 孺子室内,无事不准其他人进入,以免惊扰婴儿太子、世子的安 宁。 11 教养太子、世子的“四贤”“为国立本”、“为国养本”,教育、 保育太子、世子有功,常常受到周王和国君的封赠,有的被封为 “后”,有的被封为“夫人”,她们的待遇十分优厚。 二千多年前确定育婴院教师、保母的名称及 职责竞与当今育婴院师、保人员的称谓与任务大致相仿,我们不 能不叹服西周人的远见卓识。 我国古代幼儿教育产生于原始社会,经过唐虞夏商,到西周 奴隶制社会全盛时期,已初步形成了。西周不仅创建了婴儿 教养机构孺子室,而且有了社会幼儿教育和女子教育的规定。《礼 记?内则第十二》载:“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 ‘俞’;男槃pan革,女槃pan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 女不同 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 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十有 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二十而冠,始学 礼。” 这段文字说明西周制定并实行了男子20年教学教育计划,10 12 岁以后为教育阶段,“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学习 《乐》、《诗》、《礼》。1至9岁为家庭教育、幼儿学前教育阶段。幼 儿能吃食物时,教他们用右手使筷子。初学说话时,男女发声有 速缓刚柔之别。男女饰戴也不同,男戴蜕巾韦布,女饰缯丝。6岁 时,教以识数和东西四方之名。7岁时,让他们懂得男女有别,不 可同席和共食。8岁时,教幼儿出门和饮食必须在长辈之后,懂得 长幼有序和礼节谦让。9岁时,教他们掌握朔望和六甲的知识。可 见,当时幼儿教育内容按年龄大小和身心发育状况,各个学段提 出不同的要求,体现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精神。其中既有生 活知识教育,又有文化知识教育;既有自然科学知识教育,又有 道德行为教育。 至于女子教育方面,只能在家庭中进行,并且局限在学会做 家事本领范围之内。“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执麻,治丝茧,织红组川xun(制麻绳的陀),学女事,以共衣服。观于祭祀, 纳酒浆、笾bian(古时盛祭果的竹器)豆、菹zu(切菜)醢hai(将鱼肉制成酱),礼相助奠。十有五年而笄ji,二十而嫁。”(《礼记?内则第十二》)根据古籍记载,女孩子从会说话起,其言行举止、穿着 打扮都有具体而严格的规定。从7岁起就不能与男子同席共食,以 示男女授受不亲,自小有别。10岁便不准出门,如非出门不可,则 须“必拥蔽其面”。女孩子长大以后,则教会她们掌握烹饪、缝纫、 20 编织等家庭杂务的技能技巧,逐步独立操持家务,并能在“观于 13 祭祀”之时做到“礼相助奠”。在品德方面,则要求“女不言外 事”、“顺从不违”。这些都反映了奴隶社会幼儿教育和整个教育一 样,女子没有地位,男女不平等,重男轻女。- 综上所述,奴隶社会幼儿教育有以下四个显著特点: 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完 全被奴隶主贵族所垄断,不仅学校教育由奴隶主贵族所独霸,而 且幼儿教育也成为奴隶主贵胄子弟的专利品。胎教为王母所独享, 婴儿教养机构只能设置在王宫和宫廷里,为皇族亲贵——王太子 世子所垄断。一般的老百姓的幼儿被拒之门外,即使是下层中层 的奴隶主贵族子弟也没有这种特权。这是奴隶社会“学在官府”、 “学术官守”的教育政策在幼儿教育的反映,说明了奴隶社会的幼 儿教育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等级性,这与原始社会人人平等的幼 儿教育有本质区别。 原始社会幼儿教育“结绳 而治”,没有文字书册,只靠口耳相传、手势示意、观察模仿以及 其他游戏、歌舞、故事等形式来传授知识技能。而奴隶社会已经 有了大量的古代文字,特别是出现了甲骨文,这样在进行幼儿教 育时,就能“以文字相授”、“以书册讲道”,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条 件上比原始社会大大进了一步。 由于生产力低下,原始 社会幼儿教育没有专门的教育场地,没有专门的教师。随着社会 经济发展、生产水平的提高,奴隶社会建造了专门的教育机构,产 14 生了学校,有了婴幼教养机构孺子室,也有了独立的专门的教师 队伍。“孺子室”对四种教养人员不同职责任务的规定,要求具体、 职责分明,表明了奴隶主贵族统治集团对幼儿教育的师资管理是 严格的、细致的。 西 周是奴隶制社会全盛的朝代,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发达,幼儿教 育也很发展。胎教在宫廷内盛行,婴儿教育设立了专门机构孺子 室,一般的社会幼儿教育也制订了教育制度,规定了不同的教学 内容。在幼教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比原始社会幼儿教育有了更大 的进步。 。 何家庭教育 <礼记.内则> 即婴儿能自己吃东西时, 要教他使 用右手进食。 ”意思是说,婴儿开始 学语时,首先要教他学会答应大人的招呼,这是古代家礼的重要 环节。男女的应声各异:“唯”的应声较直,“俞”的应声较婉。男 孩佩革制衣带,女孩佩丝制衣带,也是表示男女有别,男刚女 柔。 即六岁时,教他数数,并识别东西 南北中的方位名称。这属于最早的知识教育,而数目和方位又是 古代各种礼仪规定的基本因素。 15 . 即七岁时,则男孩和女孩不 坐在同一席子上,也不共用一份食具。男女之别渐趋于严格。 ”意思 是说,八岁时即要开始进行礼让的训练。儿童出入门户及进饮 食时,都要让年龄比自己大的在先,不得抢行、抢食,这也是礼 教的重要内容。 ”即在九岁时要教他学会计算日期。古代 排列年代、日期,除用自然数外,还采用干支相配法,即由甲 子、乙丑往下顺序排列,六十为一个周期。日期也是古代各种礼 仪规定的基本要素。 男孩十岁时外出上 学,学习书写和计算,也不再住在内室中。至此,学前教育告 终。 该篇下文还有十岁以上的教育内容安排,万:再赘述。总之, 这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学前家庭教育计划。北宋学者司马光在《居 家杂仪?教男女》篇中对这一计划进行了阐发和补充。例如:子能 言时,要教给他说自己的名字。男孩要学会“唱喏”,女孩要学会 “万福”的应对之礼。再长大一点,就要教他们恭敬、尊长之德。。 16 1---- 2 3 中 央 郡 国 县道邑 乡 聚 宫邸学 17 鸿都门学 汉 朝 太常 太学 学 校 庠 序 廷 经师讲学(私学) 书馆(私学) 汉代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统治之后,为了巩固政权,为了抵御当时豪族地主势力的分庭抗礼, 迫切要求争取广大知识分子以扩大其统治势力。 汉高祖11年(公元前196年)下“求贤诏”规定了荐举贤士的程序,(令诸侯,郡守亲 自劝请贤者,并以车驾迎至京师)强调地有才不举的官员要罢免,这一个“求贤诏”成为汉 代选士的开端。 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等人的建议,选士以儒家经术和道 德原则为标准,(三大文教政策:兴太学、重察举、独尊儒术。)并有了具体的科目和荐举名 额、方式的规定。武帝元光元年下令各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并使各地官员察求贤才,这样较 健全的选士制度就形成了。实是以“乡举里选”做为基础。 2、察举的科目和形成 汉代选士制度统称察举制,亦称选举制,察举制的基本形式就是由地方的郡国长官和中 央政府各主管部门的长官负责察访人才,并向朝廷举荐。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主要有二:1、贤良方正2、孝廉 (1) 贤良方正:为中央选拔有才能的上层统治者。贤良方正在察举制中地位最高。开 科无固定时间,一般是在国家有重大事件需要研究时,由皇帝下诏,让公卿郡守 推举贤良方正,令他们就皇帝提出的问题书面发表方法和建议,这就是所谓的“对 策”,对策符合皇帝心意的往往立即可以获得显要官职,如:晁错、董仲舒,等人 都是通过贤良对策而得以应用。 18 (2) 孝廉:由地方选拔人才,是察举制中最经常的科目,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 一人”,到东汉逐渐制度化,按一定人的比例分配名额,“举孝廉,郡国二十万举 一人”。四十万人举二人……依次类推,不满二十万则两年选一人,对推举上来的 孝廉起初朝廷一般不再进行考核就委任官职,东汉以后才增加了考试程序。 贤良方正与孝廉相比,贤良方正比孝廉地位要尊,孝廉比贤良方正要众,所以《文献通 考》中说:“汉世诸科虽以贤良方正为至重,而得人之盛者莫如孝廉。” 此外汉代选士科目还有秀才科(优秀人才),由地方官员选送到中央来,考的不好的可 放到太学学习。另太学学生也可考明经科。(可见选士与教育在东汉是结合的) 童子科:年12—16岁的少年优秀人才,经考核破格录用为“尚书”、“童子郎”。 上述诸科选士的内容和形式各有不同,但必须由官员推荐这一点是共同的。 古人反对早婚,提倡晚婚,虽其具体年龄尚可斟酌,但其优 育优生思想则是十分正确的。 我国古代确实涌现过不少年幼才俊、聪颖异常的儿童。他们 “有特禀异质,迥越伦萃,岐嶷兆于襁褓,颖悟发于龆龄,,(《册 府元龟‘总录部?幼敏》),被称为“神童”。这些“神童,,幼而敏 慧,出类拔萃,品学越群,往往有先见之明,“识洞于未萌,智表 于先见,心计足以成务,口辨足以解纷”(同上),历来受到人们 的称道。 我国古代很早就已重视对这些儿童的培养和选拔,积累了丰 富的经验。这些典型和经验,不仅大大丰富了我国古代幼儿教育 的宝库,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而且为当今时代‘‘天才儿 童”的培养选拔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材料。 (一)春秋战国至汉代的神童及其特点。 对于天资聪敏的儿童事迹,我国古籍早有记载。但一开始并 19 未称为神童,只在典籍中述其超常事迹之大略,刘向《新序》云: “齐有闾丘邛,年十八,道遮宣王日:‘家贫亲老,愿得小任。,宣 王日:‘子年尚稚,未可也。’闾丘邛对日:‘不然。昔有颛顼行年 十二,而治天下。秦项橐七岁为圣人师。’’’司马迁《史记》卷七 十一载:“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司马迁对这位“圣人师”的 细节,并未详述。估计这位神奇的“孔子师”,很可能是位传说中 的人物,带有一点神秘奇特的色彩。因此,尚不可完全据以为信 史。 比较可信的童子入仕的历史记载,要数甘罗为卿的记述了。 《史记‘甘茂列传》载:“甘罗年十二,事秦相„„后为秦上相。” 甘罗为战国时楚国下蔡(今安徽凤台)人,秦相甘茂之孙。12岁 做秦相吕不韦的家臣。吕不韦企图攻赵,以扩大燕献给他的河间 封地,便亲自请张唐去燕国为相,但张唐称病不愿,甘罗请求吕 不韦批准他去游说张唐。吕不韦大声叱责道:“去你的!我亲自请 他都不肯,你怎么行?”甘罗直陈说:“当年项橐7岁为孔子师,现 在我已12岁了,不妨让我去试一试!”吕不韦看着这位秦国宰相 甘茂之后,被他的智慧勇敢所感动,勉强同意他去游说张唐出使。 果然,甘罗去见张唐,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张唐相燕。后又自 告奋勇,请求出使赵国,说服赵王割五座城池给秦国,并把所攻 取的部分燕地分给秦国,为秦国立了大功,被秦王封为上卿,时 仅12岁。司马迁称赞说:“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 20 (《史记?甘茂列传》)这个评价是恰当的。 东汉之后,开始有“神童”的称谓。汉代辞赋家、语文学家 扬雄之子扬乌,“七岁预父《玄》文,九岁卒,为文学神童”这恐 怕有些夸张。(常璩《华阳国志》)臧洪,“字子源,广陵射阳人也。 洪年十五,以父功拜童子郎,知名太学。洪体貌魁梧,有异资。举 孝廉,补即丘长”(《后汉书》卷五十Jk)。官至功曹,出入交往, 保持气节,“力屈志扬”。又杜安,东汉颖川定陵人,字伯夷,“少 有志节,年十三入太学,号奇童。京师贵戚慕其名,或遗之书。安 不发,悉壁藏之。及后捕案贵戚宾客,安开壁出书,印封如故,竟 不离其患,时人贵之。位至巴郡太守,政甚有声”(《后汉书》卷 五十七)。看来,汉代确有不少出类拔萃的神童。 这些神童大体上有以下四个共同特点: 1.记忆力强,博诵熟读。 记忆力强,过目不忘,博览熟读,大量背诵经书文史,这是 古代神童的一个共同特点。东汉神童王粲,“十四读道边碑,背诵 不失一字”(赵瑜《儿世说》)。神童贾逵,“五岁不能言,其姐每 携听邻塾读书,辄默识。后一能言,便诵之如流”(同上)。乐安 人任嘏,12岁拜师求教,勤读儒典,过目不忘,一年通三经,被 7R 誉为“神童”。当时乡里有这样的歌谣:“蒋氏翁,任氏童。”意 思 是:蒋家的人,老来功名;任姓的人,幼童早慧。(刘劭《幼童 21 传》)夏荣,字幼权,“七岁属文,日诵干言,经月辄识”,文帝 听 闻有此“奇童”,便请他进宫去。当时宾客有百多人,每位宾客都 有一份奏札。夏荣一看便能记住(《涌幢小品》)。又范升,代郡 人,“少孤,依外家居。九岁通《论语》、《孝经》”,博学强记, 讽 诵千篇,一字不漏(《后汉书》卷三十六)。 2.。 少年就树立远大理想,立志发奋,为自己的追寻目标而不断 努力奋斗,这是一般神童的共同特点,史籍多有记述。据《蒙学 故事百则》和《儿世说》所载,东汉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 (今属河南)人,自幼立志,以事天下、济苍生为己任。“蕃少,庭 宇不扫。薛勤日:‘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日:‘大丈夫当扫 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后来,他不断修养自己,奋力学习儒经,果 然做了豫章太守,器重贤才,礼贤下士,为后世文人儒士所称赞。 东海承人,少时家贫,无灯油,不能读书,他就凿穿 墙壁,引入邻居家的烛光,借以读书。“邑大姓,家富多书。衡 乃 为之赁作,而不求偿,得书遍读之。”时人问他为何贫而勤苦力 学? 他答日:“愿济天下苍生”。匡衡贫不改志,勤奋读书,“遂成 大 22 儒”,汉元帝时任丞相。 3.。 汉代徐孺,自幼聪灵,善于思考,“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 日:‘若月中无物,当极明耶?’日:‘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 无此必不明。(赵瑜《儿世说》)这位神童长大后,成为一个饱读 诗书、满腹经纶的学者。当时豫章知府陈蕃很赏识他的道德学问, 在官衙里特为他备一只榻。平时挂在壁上,徐孺来到,便放下榻 来,留他住宿,他走了,便又把榻挂起。此榻专为徐孺而设,不 招待其他宾客,故唐代诗人王勃写的《滕王阁序》有句云:“物华 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少辩慧”,七岁时,做魏郡太守的祖父黄琼,将 一次日蚀情况禀告给朝廷。太后问日被蚀得多少,黄琼不知如何 回答是好。小黄琬在傍说:“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祖父 听了大为惊讶,马上以黄琬的话禀告太后,受到太后的赞扬。 从一E面的事例可以看出,神童们机敏善言,会独立思考,能 提出一些新见解。这说明,神童的思维具有创造性、求异性和超 前性的特点,而这些正是他们超过同龄常儿的“神”之所在。 ? 汉代神童不仅知识广博,智慧出众,而且敦行孝弟,树德为 善。是江夏人,9岁时不幸丧母。“思慕憔悴”。年纪虽小,但 23 懂得孝敬父亲。每当夏天炎热时,他就把父亲睡的枕席痢凉,扇 走蚊子,放下帐子,让父亲睡得凉爽舒服。在寒冷的冬夜,他就 先睡在父亲的床席上,用自己的体温去暖和被窝,再请父亲睡到 温暖的床上。黄香不仅以孝敬父亲闻名,而且发奋读书,博学多 才,当时人称赞他说:“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孔融,鲁国人,字 文举,孔子第二十世孙。他4岁的时候,有一次客人送来一筐梨 子。围在旁边的5个哥哥都争着拿大的梨子吃。孔融却默不作声。 父亲让他先挑,他挑了一个最小的梨子。父亲问他为什么这样,他 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父亲和家人都啧喷称赞小孔融 这种礼让的品德。孔融不仅品德优良,而且勤学博览,长大后成 为著名的文学家,官至北海相。 以上四点为这个时期神童的主要特点。他们的智力品德皆超 乎同龄常儿,出类拔萃,“有特禀异质,颖悟发于龆龄”。 (二)神童的培育与选拔。 春秋战国和汉代的神童是怎样培育、选拔的?从有关史料来 看,神童的成长既有主观条件,又有客观条件,概括起来,神童 成长有三个主要因素,一是本人勤奋学习,二是社会有效的激励 选拔机制,三是良好的家庭教育。 1?个人刻苦勤奋,是神童成才的关键。 神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勤奋攻读,刻苦研习。这在历 史上有很多事例,前面所述的汉代匡衡在少年时“凿壁偷光”、艰 24 苦学习,成为“慧童”,以后“登相位”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其 他史书上亦有许多生动的例子。 ,字伯夷,汉代颖川定陵人,“少有志节”,“勤而敏,日 夜苦节而读”,“年十三入太学,号奇童’’(见《后汉书》卷五十 七),长大后知识渊博,“位至巴郡太守,政甚有声”。冯衍,字敬 通,汉代京兆杜陵人,自七八岁即坚苦攻学,“力作不息”。他 “幼有奇才,年九岁,能诵诗”,当时人称之为“慧童”。由于他刻 苦读书,“至二十而博通群书”,后立为汉将军(《后汉书》卷二 十八)。孔光,字子夏,孔子十四世孙,自幼苦读,“夜夜不眠,博 通群籍”,“经学尤明”,被誉为“圣嗣”、“神童”,“年未二十,举 为议郎”,后官至御史大夫、太傅、太师、大司徒、御史大夫、丞 相(《汉书》卷八十一)。东汉李固,字子坚,汉中南郑人,“少 好学,常步行寻师,不远千里,遂究览坟籍,结交英贤,,(《后汉 书》卷六十三),时人誉之为“神童”。后举孝廉,出为荆州刺史。 以上杜安、冯衍、孔光、李固等人之所以成为“奇童”、“神 童”、“慧童”,位至显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人在幼年 时即“艰苦成学”,“苦节而读”。神童不神,其要在勤。可见,个 人刻苦勤奋,是神童成才的关键。 历代朝廷对于智能皆优、出类拔萃的早慧儿童十分重视,把 25 它看成为关系到“国之兴衰系焉”的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采取 特殊措施,加以选拔任用。他们强化选举制度,设科考试,破格 提拔,优先擢用“奇童”。早在汉代就设立选士特别科目——童子 科,奖励天才儿童,延揽早慧之童,规定年在12岁至17岁之间, 能“博通经典”者方可入选。汉代设科考试童子之制起自西汉初 年。萧何辅政起草吏律时,就有考试学童之述。《汉书?艺文志》 载:“汉兴,萧何草律,亦著其法,日:‘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 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 书令史。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又云:“倍文日讽,六 体者,八体之讹也。许慎日:‘尉律:学僮十七已上,始试讽籀书 九干字,乃得为史;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不正,辄举劾之。” (《说文解字?叙》)从上述引文可以看出,汉初童子试的主要内 容是“讽”(即“倍文”,背诵文章经书)和书“六体”(或“八 体”)。《汉书?艺文志》所讲的“六体”,为书写古代吏文所必需 掌握的六种字体,即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许 慎所说的“八体”为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 书、隶书。汉代童子试重视考核这些书法体裁。东汉时更积极推 行童子试选拔制度,擢用早慧奇童。顺帝时尚书令左雄锐意改制, “奏召海内名儒为博士,使公卿子弟为诸生。有志操者,加其俸禄。 及汝南谢廉、河南赵建章,年始十二,各能通经。雄并奏为童子 郎。”(《文献通考》卷三十五)汉代之法,“孝廉试经者拜为郎, 年幼才俊者拜为童子郎”。由于汉朝实行这样的选举法,在最高学 26 府太学的诸生中涌现出不少博学多才、智能超群、誉播海内的 “圣童”、“奇童”。例如,“,年十二为诸生。显名太学,号为 任圣童。张堪,年十六受业长安,志美行厉,诸儒号日圣童。” (《文献通考》卷三十五) 汉代的童子试是很严格的。有一个名叫司马朗的少年,“十二 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之。朗 日:‘郎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失以求早 成,非志所为也’’’(《文献通考?选举考》)。司马朗12岁时参加 经试,考中童子科,被封为“童子郎”。当时,监试考官看到他身 体高大,怀疑他隐瞒年龄。他从事实出发,讲清实情,申明自己 无蹬高攀、“求早成”之心,使监试官感到惊异。这件事说明汉朝 的童子试是很认真、很严格的。 可见,历代皇朝都非常重视神童的荐试擢用,设立“童子 科”、“经童科”、“神童试”,专门对各地荐来京都之神童、奇童、 圣童进行考试,择优录用,而被擢用之神童“卓然为当世名臣者, 盖不乏人”。这说明,设置童子科、经童科的考试制度,是促进神 童成长的重要措施。 至于良好的家庭教育,也是神童成长的重要条件。因为下面 还有专段论述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故这里不赘述了。 家庭教育,在古代叫做家训或家约。我国古代的严父慈母们 27 为了使自己的子女能成大器,不惜苦VI婆心,谆谆善诱,把自己 对世界的看法、生活经验、治学方法、处世哲理、立身诀窍、道 德规范、治事准则等等,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自己的后代。这就是 家训或家约。春秋战国和汉代,已有家训、家约的历史记载。“家 训”之事,最早见之于《论语》的孔子庭训,教育儿子孔鲤学诗 学礼,而“家约”一词最早出现在司马迁《史记》一书中。《史记? 货殖列传第六十九》云:“任公家约,非田畜所出弗衣食,公事不 毕则身不得饮酒食肉。以此为闾里率,故富而主上重之。”任氏祖 先,宣曲人,做督道的粮仓管理。秦朝败亡的时候,起兵反秦的 豪杰都争夺储存金玉,而只有任氏用地窖储藏谷子。后来楚、汉 在荥阳对抗,农民不能耕种,米价一担涨到万钱。任氏卖谷大发 陈汉才P81 28 29 30 他们 陈汉才26 杜成宪124-129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思考题 1.中国古代宫廷幼儿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有什么特点? 2.中国古代宫廷幼儿教育的内容与一般民众家庭的教育有 何不同? 3.试述中国古代宫廷幼儿教育制度。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5R陈汉才P58 65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离乱”时期,三国 魏蜀吴(220—265); 西晋(265---316)司马炎代魏,316年西晋亡,北方进入北朝(五胡 16国时期,匈奴、鲜卑、羯、羌、氐); 东晋(317---420)东晋亡后南方进入南朝(宋、齐、梁、陈); 东魏----北齐 北朝316----439北魏统一北方-----534 577 北周灭齐统一北方 西魏=---北周 581年隋文帝杨坚夺北周政权---589灭陈统一中国。 66 一、九品中正制的产生 1、 察举制度的弊端:“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 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2、 曹操实施:“唯才是举”的政策,分别于建安15年(210)、 建安19年(214)、建安22年(217)下了三道求贤诏,其中 有言道:“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 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且“权立九品”。 3、 乡里组织遭到破坏,“户籍混乱,考详无地”; 4、 《汉书.古今人物表》提供了理论依据,刘邵的《人物志》 阐述了人才的各种不同类型,提出了人才的标准,分析了各类 人才的心理特点,还论述了识别人才和使用人才的过程中要注 意的问题和应遵循的原则,为九品中正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 九品中正制的实施 220 1 2 3 67 4 1 2 3 4 5 6 7 8 9 1 2 3 4 5 6 7 8 9 三、 九品中正制的演变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贵族政治的时代,是士族政治或门阀 士族政治的时期: 士族:相对庶民寒族,类似三代五品以上为官的家族; 世族:家族中累世为高官; 势族:有权优势的家族; 门阀世族为血缘关系与地位、权力、财富关系的结合。中正 官的职权逐渐为世家大族所把持。他们以品代状,人手一部谱牒, 以家族的门第品第人才,以致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 的状况。以致“崔卢王谢子弟,生发未燥,已拜列侯,身未离襁 褓,业被冠戴。”势家大族子弟即不愿意为将决胜千里,也不愿意 为相运筹帷幄,而是“薰衣、剃面、傅粉、施朱、望之若仙。” 四、 “秀孝”考试的重振 到南北朝后期,由于世家大族子弟即不愿意为将,也不愿意 为相,实权逐步为寒门势力所取代,九品中正制已不能适应他们 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九品中正制造成“干弱之强,君弱臣强”的 68 恶果。南北朝后期的统治者为了加强自己的政治势力,又重新捡 起了“秀孝”之选。 孝廉试经,十通八以上,叙之。 秀才试文,第居中上已上,叙之。 北齐考试,“秀孝各以班草对,字有脱误者,听起立席后;书 有滥劣者,饮墨水一升;文理孟浪者,夺席、脱容刀。” 北周“不限荫资,唯在得人。” 选士有了黜落,考试竞争化,使察举秀孝日渐向着一种以考试 为中心的选士制度演进。 隋开皇年“隋氏罢中正”。 颜之推(公元531一约590年以后?)子介,梁朝金陵人(祖籍琅琊 临沂),出身于世代精于儒学的仕宦之家,著有《颜氏家训》二 十篇。主要内容是用儒家思想教训子孙,故名《家训》。这是他 一生关于士大夫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经验的总结,反映 了这个时代一部分教育史实,提出了士大夫家庭教育的普遍问 题,在封建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影响。 二、关于家庭教育 1. 颜之推认为家庭教育应从胎教开始,纵然做 不到胎教,也要及早从幼儿教起,越早越好。他说:"人生小幼, 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不要 69 错过教育的最佳时期,及早从婴儿能认识外界的人与事的时候 就开始,"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 为,使止则止。幼年时期性情纯洁,未染恶习,比较容易接受 影响,塑造的可能性较大,所以说早期教育效果最佳。 2. 他认为对子女不可“无教而有爱”, 否则“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 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 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他强调教子要严,反对溺爱偏爱, 主张对子女爱得其所,爱得其法,把爱护子女和教育子女结合 起来。“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把慈爱与严 格要求相结合,勤于督训,子女才能成器。 3. 他说:“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押,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 似之。„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 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他很注意环境习染对子女的 影响,告诫子弟要“慎交游”,要求审慎地看待子女左右的人, 以防导入歧途。慎重地选择师友,发挥教育的积极影响,潜移 暗化,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环。 4. 他认为从小学好语言很重要。在家庭 教育中,子女学习正确的语言,是做父母的重要责任。他说:“吾 家儿女,虽在孩稚,便渐督正之。一言讹替,以为己罪矣。云 为品物,未考书记者,不敢辄名,汝曹所知也”。一事一物,若 70 不经过查考,不敢随便称呼。他指出父母对儿童学习正确的语 言负有重要的责任,指导儿童学习语言应注意规范,重视通用 语言,而不应强调方言。 颜之推非常重视儿童教育,尤其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他认为一 个人的发展, 幼年时期是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长辈应利 用这个最好的教育时机,及早的对幼儿进行教育。 颜之推认为早期教育的效果最佳,其理由是:第一,儿童 幼年时期,心理纯净,各种思想观念还没有形成,可塑性很大。 第二,幼年时期受外界干扰少,精神专注,记忆力也处于旺盛 时期,能把学习的材料牢固的记住,以至年长时期都不会忘记, 而年长以后思想不易集中,记忆力逐渐衰退。 颜之推认为,在家庭中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应当遵循严与 慈相结合的原则。善于教育子女的父母,能把慈爱与严格要求 相结合,并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颜之推认为,一般家庭未能很好的教育儿童,并非存心要 让儿童堕为犯罪,而主要是教育不得法。 颜之推认为,在家庭教育中应当切忌偏宠,不论子女聪慧 与否,都应以同样的爱护与教育标准来对待。 颜之推认为,语言的学习应成为儿童经教育的一项重要内 容,对儿童进行的语言教育应注意规范,重视通用语言而不应 强调方言。 他认为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应该以“风化”的方式进行, 71 这是一种通过长辈道德行为的示范,使儿童受到潜移默化的影 响,从而形成所要求的德行的教育过程。 三、关于士大夫教育 1.揭露士大夫教育的腐朽空泛 颜之推对世族腐朽空泛的教育是 十分熟悉的,他揭露世族子弟依仗门第高贵,游手好闲,不学 无术,庸碌无能,知识浅薄,体质衰弱,既不从事劳动,又不 肯学习。他说:"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 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 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 他认为当时士大夫教育严重脱离实际,培养的人缺乏任事的实际 能力。有的虽能品评古今事物,但"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居承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 可以应世经务也。"有的虽知一些经书,但"空守章句,但涌师言,施之世务,殆无一可。"有的虽可著书写文,但"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食古不化,烦琐而不得要领。他对这种 腐朽空泛的士大夫教育和浮伪之弊,揭露犀利,批判深刻,切 中时弊,垂戒后世,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很有影响。 2.主张"实学" 颜之推提出"实学"的教育,以代替士大夫腐朽空 泛的教育。他"实学"教育的目的,是"行道以利世""以利社穰", 72 主张培养国家实际有用的人才。根据他的考察,封建国家事务 所需要的人才应包括朝廷之臣、文史之臣、军旅之臣、蕃屏之 臣、使命之臣、兴造之臣。从政治家到工程建设管理人员,都 应培养。这些人才应专精一职,具有"应世经务"的能力。 他的"实学"教育内容,除强调读儒家《五经》外,还主张兼及"百家之书"。并要求广泛接触社会实际生活,应学习农、工、商、 贾等各种技艺和知识,包括书、画、数、医、琴、棋、射、投 壶等,以及农业生产知识。他主张"涉务",增广生活经验,注 重经世致用的知识,他的这种"实学"主张,表现了他的独到的 见解,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四、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 1.。颜之推认为学习目的是"多智明达","所以求益",补自己的不足。他说:“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 列„„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他提倡虚心务实,博学广 师,反对骄傲自大,目中无人。 2.。他认为人的一生都要学习,应珍惜时光。年幼"固须早教",少年也不可"失机",但如果早年失学,"犹当晚学,不可自 弃."肯学习总能取得"开心明目"的效果。认为早年学习,"如日出之光'气而"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这比"膜目而无见"要好多了。历史上有许多人,都是晚学而获得成就的,不可"以老废学"。他提倡刻苦钻研,赞扬了许多惜时苦学而有成就的人。 3.。他认为学习上最重要的是"眼学",即亲眼直接观察获得知 73 识,他说:"谈说制文,援引古昔,必须眼学,勿信耳受。"他对专靠耳闻而得来的学问持怀疑态度,认为耳闻未实,眼见为 真。他反对士大夫那种"道听涂说""以说传说""贵耳贱目"的学风。 4.。他强调学习要勤勉努力,反对"高谈虚论,左琴右书",反对"优闲"。他认为即使迟钝的人,只要勤学不倦,也可以达到 精通和熟练的程度,"钝学累功,不妨精熟"。他认为只有勤勉, 才能"博学飞只有勤勉,才能对知识"皆欲根寻,得其原本"。他这种主张寻根究源、反对不求甚解的思想是有价值的。 5.。他推崇《尚书》中的"好问则裕"和《学记》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说法,提倡在师友之间相互切磋,切不可 "闭门读书,师心自是"。他认为在学习上好问求教,与良师益 友共同研究切磋,相互起明,能较快地增进知识而避免错误。 这些都是他提出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是值得加以分析研究和 批判吸取的。 思考题: 1、 简述九品中正制的产生及其弊端; 2、 简述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 97 98 —— —— ——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 () 168 30 (139143) > 1927 19285 (192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活教育”作为一种理论形态,诞生于40年代初,以后不断地 得到丰富和发展,围绕着“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大自 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三大基 本观点不断地阐述和完善,到40年代末,形成了一个结构相当完 整,内容丰富的教育理论体系。 上面提及的三大基本观点是分别作为活教育理论的目的论、 课程论和教学方法论提出的,其中最能反映其理论特点的是课程 论和教学方法论部分。 1.“活教育”的课程论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这是活教育课程论最概括的 表述。陈鹤琴关于这一方面的论述是从对书本主义的传统教育的 批判开始的。他认为传统教育中人们的观念被书本严重地束缚住 187 了。“学生在学校肄业,称读‘书’;教师授各种学科,又称为教 ‘书”’(《陈鹤琴全集》第四卷,第365页)结果是大家把“书”当成了 唯一的教育材料,把“读书”和“教书”当成了学校教育的全部内容。 究竟传统书本教育与儿童应该获得的知识之间存在怎样的关 系呢?陈鹤琴认为,活教育要把儿童培养成为现代生活的人,它必 须逐渐扩大和丰富儿童对自然、社会的了解,而这又必须以儿童现 有的生活经验和儿童的兴趣做根据。但是传统的书本主义教育要 么严重脱离了自然、社会和儿童的生活,是“把学校与社会、自然隔 离的,社会上发生的事情,自然界发生的现象,完全漠不相关,把学 校变成‘知识的牢狱”’;要么即使是反映自然、社会、生活内容的书 本材料,也由于僵化的编写形式,与事实严重脱节的插图、文字,不 仅不能给儿童准确的知识,反而给儿童许多错误的观念和印象。 书本主义的传统教育限制了儿童的视野,束缚了儿童的思想,“把 一本教科书摊开来,遮住了儿童的两只眼睛。”(《陈鹤琴全集》第五 卷,第80页) 陈鹤琴认为,书本上的知识是间接的、形式化的,只有大自然、 大社会才是知识的真正来源,是活的书、活的教材。陈鹤琴以大自 然、大社会作为活教育的教材,一方面因为大自然、大社会就是知 识的来源,它提供给儿童的知识是最生动直观,最形象鲜明的,它 避免了任何形式化的环节和人为的扭曲,便于形成儿童对事物的 正确观念。另一方面,通过自然、通过社会,切合儿童生活的教育 也是最能激发儿童兴趣的教育。儿童喜欢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 活动。大自然、大社会就是儿童自己的世界,是儿童自己生活的环 境。直接拿儿童熟悉的事物来作为教材、教具,被认为更有利于促 进儿童对生活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必须说明的是陈鹤琴并没有否认书本在教学中的地位,更没 有完全摒弃书本。他说:“我们并不是说在学习过程中摒弃一切书 本。如果恰当地用作参考资料,书本是有用的,但不应像过去那 样,把书本作为学校学习的唯一材料。”(《陈鹤琴全集》第六卷,第 696页)陈鹤琴所强调的无非是大自然、大社会作为知识的本原地 位。活教育的课程论并不排斥书本,但是书本应是现实世界的写 照,应能在自然、社会中得到印证,并能反映儿童的生活和身心发 展规律。要让自然、社会、儿童生活和教育内容成为一个联系的整 体。 活教育的课程既来源于自然、社会与儿童生活,课程的组织形 式也必须符合儿童生活自身的形式,符合儿童与自然、社会接触、 交往的形式。儿童的生活是一种活动,儿童是以活动的形式与自 然、社会交往的。所以活教育的教材采用活动单元的形式编写,课 程以中心活动的形式进行组织。为此,活教育打破了习惯上按学 科安排课目的课程体系,而代之以能体现儿童生活整体性和连贯 性的“五指”活动,它们包括:儿童健康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科 学活动;儿童艺术活动;儿童文学活动。 以学科为标准的课目被打破以后,儿童活动代替课堂教学成 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儿童活动是没有课内和课外之别的,所 188 以活教育的活动“只分室内室外,不分课内课外”。为保证儿童活 动的连续性,活教育课程没有分节的时间表,而是以儿童活动本身 的需要来决定时间的长短。陈鹤琴指出:“五指活动的目的是在培 养儿童理想的生活。”它之所以被称为“五指活动”,是因为这“五种 活动正像一只手的五个指头,各个指头相互联结成一个整体”。 (《陈鹤琴全集>第六卷,第303页)活教育总的目标是要把学校教 育的环境安排得更像生活的环境。 2.“活教育”的方法论 在教育的方法论方面,陈鹤琴提出了“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 进步”的口号,以此作为活教育教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既体现于 知识教学过程中,也体现于儿童道德的培养上。 在生活教育方法论体系中,“做”的两个被特别强调的意义是: 其一是对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以主体地位亲自参与活动的强调;其 二是对直接经验的强调。首先“做”是为了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 的主体地位。积极、主动、自觉的心理状态是学习的最佳状态,教 学中学生身心参与程度直接影响到他对技能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 熟练深刻程度。怎样调动起儿童的生动性?活教育十分注意的一 点就是做。“做”是身心的积极参与,儿童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他 必须投入目的性注意,必须与事物发生直接的接触,促使他去了解 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认识事物的性质。“‘做’这个原则,是教学 的基本原则。”(《陈鹤琴全集》第五卷,第72页)陈鹤琴指出:“凡是 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就应当让儿童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 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 (《陈鹤琴全集》第五卷,第78页) 其次,重视教学中的直观性和感性经验,活教育对感性经验的 强调实则超出了一般教学原则的要求,具有课程论的意义。在活 教育理论中,“实验观察”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又是一条重要的教 学原则;“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不仅作为教学的原则方法 强调,更是课程论的核心原则。陈鹤琴指出:活教育的教学研究对 象,以书籍作辅佐参考。换一句话说,就是注重直接的经验。(《陈 鹤琴全集》第四卷,第366页) 另外,活教育还提倡教学的兴趣化;重视教学中儿童之间的相 互启发作用,提出了“儿童教儿童”的方法。 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是作为一种普遍的教育理论提出的, 但从他的幼儿教育理论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有些原则方法甚至 是对其幼儿教育实验成果的直接继承。从提倡幼稚园课程要“用 自然、社会为中心,”采用各科打成一片的“整个教学法”,到“大自 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和相互联系的“五指活动”;从以主题活动 方式实施的幼稚园教学模式到“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方 法论。其中呈现出明显的前后相承的关系。事实上活教育在当时 的试验、实施对象也只限于幼稚园至小学六年级的儿童以及幼儿 师范学生。因此活教育理论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对于初等教育,尤 其是幼稚教育,以及在知识结构上要求吻合学前儿童认识模式的 幼稚师范生来说,更显出其合理性。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豆丁网(DocIn)是全球优秀的C2C文档销售与分享社区。 豆丁允许用户上传包括 .pdf, .doc, .ppt, .txt 在内的数十种格式的文档文件,并以Flash Player的形式在网页中直接展示给读者。简而言之,豆丁就如同文档版的Y outube。现在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文档会上传到豆丁,正基于此,豆丁将致力构建全 球最大的中文图书馆。 豆丁努力使世界上任何人都能够自由地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文档资料只通过少 数、单一的出版物来传播的时代已经结束。现在,互联网给文档资料提供了世界范围 内的传播渠道,豆丁希望能够给每个独立的文档持有者利用这个新机会的方法。现在, 我们为原创人群提供安全、自由、民主、便利的文档发布与营销平台。借助豆丁,你 可以为你的文档定价,并通过豆丁发表到不同博客、论坛、联盟中,进行广泛传播, 在分享的同时获得收入回报。 豆丁致力于构建全球领先的文档发布与销售平台,面向世界范围提供便捷、安全、 专业、有效的文档营销服务。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北美、欧洲等在内的豆丁全球 分站,将面向全球各地的文档拥有者和代理商提供服务,帮助他们把文档发行到世界 的每一个角落。豆丁正在全球各地建立便捷、安全、高效的支付与兑换渠道,为每一 位用户提供优质的文档交易和账务服务。 196
/
本文档为【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幼儿教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