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2019-05-11 13页 doc 32KB 78阅读

用户头像

is_833902

暂无简介

举报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文献综述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内容提要:我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劳动力供给充裕、价格低廉具有一定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产业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也在我国的社会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劳动密集产业是以低劳动生产率、低附加值和国民的低福利为前提条件,同时,劳动密集型产业一般是属于资源消耗大的产业,一旦资源环境供求与价格发生变化,成本价格大幅度上涨,以及劳动力成本费用的明显提高,这种以低劳动力成本和低资源成本为支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会难以生存下去。自2008年以来,全球经济的...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内容提要:我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劳动力供给充裕、价格低廉具有一定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产业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也在我国的社会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劳动密集产业是以低劳动生产率、低附加值和国民的低福利为前提条件,同时,劳动密集型产业一般是属于资源消耗大的产业,一旦资源环境供求与价格发生变化,成本价格大幅度上涨,以及劳动力成本费用的明显提高,这种以低劳动力成本和低资源成本为支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会难以生存下去。自2008年以来,全球经济的不景气,也使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今,全球经济面临二次探底的危险,我国的“人口红利”逐步退化,“用工荒”现象进一步显现,产业转移也逐渐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将何去何从,又该如何转型升级,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一、劳动密集型产业界定的探索 1、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概念 学术界一般都认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进行生产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低的产业。从单位劳动力所使用的技术装备等固定资金量的多少看,固定资产与劳动力匹配比例低,资金量少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产品生产成本中活劳动消耗所占的比重大小看,比重大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资本的有机构成看,资本有机构成低的产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1。 以上这些都是定性的描述,而没有定量的。黄艳(2009)引入了劳动-资本系数这一概念来界定我国制造业中的典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用I i表示i产业的劳动-资本系数,L i表示i产业的从业人员,C i表示i产业的固定资产,则产业的劳动-资本系数可表示为:I i=L i/C i。劳动-资本系数I i越大,劳动密集型程度越高,资金技术密集程度业就越低;反之,I i越小,劳动密集型程度越低,资金技术密集程度也就越高。 2、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本特点2 ——不可替代性。在当前技术水平下,相当部分劳动仍然无法被技术取代,即使能取代,对于资本短缺而劳动成本相对低廉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使用技术的成本往往高于使用劳动的成本。特别是为了满足市场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或者对精湛手工艺品的追求,必须保留或采用人工作业。 ——发展阶段性。劳动密集型产业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全过程,逐步由占主导地位阶段向占非主导地位阶段过渡。据专家研究,美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阶段持续了110年,日本持续了80年,我国台湾省持续了40年。只有认识到我国的工业化还处于从初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劳动力呈典型的“无限供 1 给”的特征,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潜能尚未完全释放出来,才能看到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阶段还要持续较长的时期。 ——存在广泛性。劳动密集型产业涉及一、二、三产业和多种所有制,覆盖城乡两大地域。即使是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一些工序,如光学、精密零件的研磨、抛光等,仍然需要人工来完成。 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必要性争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发展和贸易结构总体上遵循了劳动密集比较优势原则。江小涓(2008)认为,比较优势的有效发挥支撑了我国30年的高速增长。但是,比较优势理论自20世纪中叶以来就存在争议,对我国的劳动密集比较优势战略也有不同的认识,尤其党的十六大提出科学发展观十七大又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重要战略以来,争论更为激烈。 我国理论界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观点,一些知名经济学家基本上都持肯定态度。樊纲(2008)在北大汇丰金融研究院成立大会上指出,“唱衰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制造业不合时宜,中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需要这些产业。” 博鳌论坛秘书长龙永图也指出,“中国还有数量巨大的劳动力处于低教育水平,有数量巨大的农民工队伍,在这种情况下,少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观念是错误的。今后的发展方向仍然要继续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基本的劳动力来源是农村,农民进城打工,他们的平均教育水平也就是初中水平,能够胜任的主要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现阶段最重要的还是要集中力量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是我们的国情所决定的,也是我们参与全球化竞争的优势所在。国外不怕你有高科技,怕就怕你那些价廉物美的产品。保留劳动密集型产业是相当必要的,当世界工厂不丢脸。有些地方将产业进行划分,把有些归为朝阳产业,而把另一些比如纺织、皮革制造业等划为夕阳产业。在我看来,只有夕阳的技术,没有夕阳的产业。只要人要吃、要穿,这些都不属于夕阳产业,而且这也是我们参与全球竞争的优势所在。西方国家对于我们的纺织业已经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我国的外贸顺差今后仍将要依靠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获得。”5 林毅夫表示,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中国的比较优势,应当多发展。“要让穷人收入增长快于富人,最重要的是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而且是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在目前发展阶段,跟发达国家比较起来,中国的劳动力相对多,相对便宜,资本相对短缺,如果按比较优势发展,就要多发展一些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或是资本相对密集的产业中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区段,这是中国在国际上最有竞争力的生产活动方式。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的就业机会比较多,低收入群体能充分就业,才能分离经济发展的果实,这种方式资本积累的速度会最快。随着经济发展,资本积累由相对短缺变为相对丰富,劳动力相对丰富变为相对短缺,比较优势发生变化,才能进行产业升级,发展资本更为密集的产业。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就业,同时劳动力的工资和收入水平也必然随着经济 发展而提高,同时达到增长和公平的双重目标。而且,遵照比较优势,整个国民经济在国内、国际市场都会最有竞争力,国民经济也就能够持续、快速、健康发展。”6 国内知名学者也比较支持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曲如晓(2005)和吕政(2008)认为,当前中国的比较优势仍然集中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产品上。李钢(2009)认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也是中国最具竞争优势的产业,为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我们也不能丢掉技术含量低但仍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蔡昉(2009)认为,如果考虑到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各地区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比较优势也有所差异,还可以通过地区间的产业转移和承接来延续劳动密集优势。 然而,也有不少对此观点的反对者。陈超(2007)认为,虽然中国制造业单位产出劳动力成本还保持着相对优势,但中国依靠低单位产出劳动力成本优势带来的出口增长是以消费者福利流失为代价的。贺聪(2009)认为,利用廉价劳动力扩大对外出口,是对本国劳动力资源的掠夺性使用,不利于劳动力的再生产和素质提高,应该全面看待我国劳动力成本竞争力问题。张其仔(2008)认为,党的十七大已经明确提出要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劳动者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而传统的劳动密集优势强调保持低劳动成本,两者之间显然存在政策悖论。尤其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已成为全社会共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方式的转变其实质就是要改变比较优势,改变比较优势就是改变要素禀赋结构,从而改变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因此,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首先是要推动要素禀赋结构的高度化,而不是保持劳动密集比较优势。 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理论观点 1、大国优势与发展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 一些学者认为劳动力成本优势只是中国继续实施出口导向战略的必要条件,世界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能否对中国出口敞开大门才是充分条件。为避免遭受外国市场俘获,我国必须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这些学者十分强调我国的大国优势。兰宜生(2003)认为“如果只在现有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使用这一优势,由于绝大多数此类产品的国内外需求皆呈饱和态势,要大幅度增加生产供给量,会遇到需求瓶颈的严重制约,既会激化与他国的贸易矛盾,也会加剧国内各地区、各厂商的削价竞销,恶化贸易条件,影响国内工业化、城市化的顺利推进。解决的途径就是引导和鼓励国内厂商积极开发创新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创造新型的、多样化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引导新式消费,在此基础上形成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一项新的比较优势。” 陈耀(2004)注意到“我国产业增长目前具有明显的‘重化工业’趋势,在可预见的3年至5年内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能出现相对较大的投资萎缩。因 此他主张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发展方向是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 薛国琴(2008)认为结合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就业难题,现在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宜发展知识性劳动密集型产业。“知识性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依托中国劳动力资源丰裕,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和就业问题严峻的实际,在注重劳动力教育和、进行人力资本积累的前提下,提高劳动力素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从而使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附加值提高的制造业。” 2、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与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在对经济起着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会引起劳动就业量的减少。但技术进步并不总是会使就业人数减少,不同的技术进步路径可以把经济引导到不同的增长路径上,不同的技术进步路径在每一时点上具有不同的就业效应,因为可以通过控制投资方向、选择适当的技术进步路径,以实现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双重目标18。技术的进步不仅会促进生产的扩张,大大地增加对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等生产资料的需求,同时,技术进步也促进了劳动生产率大幅度地提高,为整个社会扩大再生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为整个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但必须认识到,技术进步所引起的劳动就业人数的增加,是对整个经济社会和较长的历史时期而言的。从短期来看,技术进步对某些部门或行业来说确实会引起失业人数的增加。总之,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经济不是不要技术进步,而是要求技术进步必须有利于充分利用我国目前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节约资本和自然资源,尽可能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3、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联系要求我们在发展模式的选择上不能单纯地追求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必须把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结合起来。 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是长远发展战略的需要。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高度发达是国家强大的物质基础。如果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实现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的转换,那么在国际分工格局中,中国将处于不利的地位。但在目前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会受到资金不足的限制。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符合比较优势,而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会使整个经济具有竞争力,因为遵循比较优势会使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结果资本积累的速度将远高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增加的速度,要素禀赋会得到较快地提升。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将由相对稀缺的要素变得相对丰富,资本价格也会由相对昂贵变为相对便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就会根据相对价格信号的变化,调整产业的技术结构。由此,随着要素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一个经济的产业和技术结构也会自然而然地升级19。 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要防止片面地强调发展高新技术,片面地追求所谓提高技术档次的做法,过早地放弃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或人为地对其设置障碍。这样则有可能出现技术可行与客观资源、消费、吸收消化能力之间的矛盾。近年来,对出口产业升级的呼声使很多人认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一定是技术落后产业,认为发展高新技术就不能用我们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实际上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积累资金,同时,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也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资金技术支持。比如,第三产业中很多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运输业、饮食业、产品批发、营销、旅馆、旅游服务等服务业。但第三产业的发展依赖于工业的发展、人均收入的提高、城市化的发展、人口的聚集。所以,应当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以增加就业,提高人均收入水平,促进人口流动,扩大市场,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这样一来就把第一、二、三产业中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 4、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与国际贸易 有学者认为比较优势产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不能够自动、自发地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并且认为当实行静态比较优势战略,把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时,将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同时发展中国家如果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就会加强国际分工格局和产业专业化水平,这将影响处于比较劣势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拉大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差距,阻碍动态比较优势的转换。从国际经验看,发展中国家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发展相应的要素密集型产业(包括自然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分工和交换中会处于不利的地位,出现贸易条件恶化和“贫困化增长”的现象,落入了“比较优势陷阱”。 国内许多学者认为遵循比较优势战略难以使产业结构升级。郭克莎(2003)认为,随着中国消费继续加快,以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为特征的工业结构升级是加入 WTO 后中国工业产业结构战略的基本取向。因为在中国工业增长和结构变动中,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较强的市场需求,而中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需求比重是下降的,这反映了市场需求结构变动的基本态势。洪银兴(1997)也认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成为产业升级的领头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贸易战略无力带动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 总之,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会诱使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进入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创造更多的经济剩余,同时,促进企业以低成本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技术,从而使得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报酬率不会因为资本快速积累而迅速下降,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速度会高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升级也会较快。因此,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有助于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方向的政策观点 1、劳动密集型产业地区转移 刘易斯(1954)认为,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国内劳动力成本会不断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将逐步丧失,发达国家必然会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发展中国家。Pennings(2000)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阐述了劳动密集型产业首先进行转移的必然性。另外,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1962),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产业发展的“雁行模式”理论,随后山泽逸平等日本学者将其引申并用于解释以东亚为中心的亚洲国家国际分工、产业结构变化以及经济相继起飞的过程概括地讲,“雁行模式”是指,经济发达地区为领头雁、较发达地区为中雁、欠发达地区为尾雁,作为领头雁的经济发达地区,积极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把处于成熟期的产业,通过贸易、技术转移和直接投资等方式依次传递给较发达和欠发达地区,从而形成一个“雁阵”。小岛清(1978)在“雁行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边际产业扩张论”,主张发达国家或地区应首先转移已经出现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产业转移应基本遵循产业演进的顺序。即按照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顺序依次进行转移。 国内有学者主张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应更积极地开发创新性劳动密集型产品,同时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档次,把中低档次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政策引导向中西部转移。或者在发达地区以资本、技术密集型升级为主,农村、城镇地区以拓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拓展的产业包括劳动密集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另外,还可将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城市转移到乡镇中去,这既能使城市工业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和升级,又有利于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农民的脱贫致富。 2、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与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优先顺序 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与世界发达国家已大体相当(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还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却落后发达国家高达40个百分点。因此,有学者主张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并通过加快城镇化,解决需求方面的制约。齐建国(2002)在分析1953年至1998年间我国三次产业边际就业弹性时发现,第二产业就业边际弹性急剧下降,第三产业边际就业弹性高而且稳定。他认为从解决就业的角度看,应把第三产业作为补偿技术进步而减缓就业增长的主导产业。 另一种观点则主张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如胡鞍钢(1997)主张选择“节省资本、多用劳动”的工业化技术路线。因为,扩大就业机会不仅有赖于资本投资的积累速度,还有赖于这类投资所采取的不同技术路线。支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多以中国西部地区出发来考虑问题。一些学者认为,为充分利用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应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3、中小企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 在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上,国内有两种不同的政策主张。一种观点认为,企业内部规模经济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政府应鼓励企业合并,将资源向大企业 集中,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率。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尤其是企业集群的发展在我国城市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政府应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例如,胡鞍钢认为,“发展小企业的最大优点是有效增加就业人数,能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状况,与大企业形成相互依存而有效率的分工结构,主张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小型企业。”27 在如何发展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上,有些学者认为主要的问题在于政府对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约束过多,主张减少对中小企业的各方面行政限制,重点解决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运用财税政策进行激励。 4、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小城镇建设结合 小城镇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依托,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支撑。把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使它们相互倚重,同步推进。常运诚提出“小城镇需要很多服务行业,有吸纳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把小城镇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及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紧密连在一起,可以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有机结合。这样农村劳动力进城有就业的岗位,有产业的支撑,将更多的农村人口吸引到小城镇。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在山区和资源丰富的地方已形成了若干小城镇群,不断发展壮大,吸收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就业。”28 五、观点评述和小结 综上所述,有关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研究已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和探索。然而,现阶段不稳定不确定的国际形势给我国以“人口红利”为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同时,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在“调结构、转方式”的宏观政策指引下,以“创新”作为后续发展的驱动,也使得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方向迷雾重重。因此,我们不仅应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理论和经验,更应该探讨未来一个时期内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升级路径。本研究拟以浙江纺织业和打火机行业为进行深入探讨和剖析。 参考文献 1.黄艳.等,我国典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分布现状及近年来的转移趋势,产业集群研究,2009年8卷第9期 2.人大经济论坛经管百科, 3.江小涓,中国开放三十年的回顾与展望.中国社会科学,2008(6) 4.樊纲:唱衰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制造业不合时宜,新华网,2008-12-20, 5.金融风暴与当前经济形式下山西企业发展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2008年中小企业高峰论坛,2008年12月22日 6.孙天明,世行副行长林毅夫:中国应该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南方都市报,2008年4月3日 7.曲如晓,中国成为贸易强国的战略路径,经济理论与经济研究,2005年第9期 8.吕政,当前经济发展条件与环境的新变化,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年第8期 9.李钢.等,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提升出路何在——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的调研,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第9期 10.蔡昉.等,中国产业升级的大国雁阵模型分析,经济研究,2009(9) 11.陈超.等,制造业单位劳动成本的国际比较及其对出口与福利的影响,世界经济研究,2007年第6期 12.贺聪.等,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国际比较研究,金融研究,2009年第7期 13.张其仔,比较优势的演化与中国产业升级路径的选择.中国工业经济,2008(9) 14.兰宜生,发展创新性劳动密集型产品—建立中国出口的一项长期优势,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2003 15.陈耀,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中国经贸导刊,2004.10 16.金融危机下中国经济的机遇与挑战,2008首届国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高层研讨会暨北大PE年会,2008年12月19日 17.薛国琴,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要素贡献率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06.7 18.陈永志,正确处理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河南社会科学, 2003(3) 19.林毅夫.等,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国际经济评论,2003(11-12) 20.郭克莎,对中国外贸战略与贸易政策的评论,国际经济评论,2003(9-10) 21.洪银兴,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经济研究, 1997(6) 22.Lew is T.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 The Manchester School,1954(22) 23.Pennings E, Sleuwaegen K. International relocation: firm and industry determinants, Economics Letters, 2000(67) 24.Akamatsu K. Ahistorical pattern of economic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Developing Economies, 1962(14) 25.Kojima K.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A Japanese model of multinational business operations. New York: Praeger Publition ,1978 26.胡鞍钢,中国就业状况分析,管理世界, 1997(3) 27.万宝瑞,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现阶段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战略选择,农业经济问题,2002.11 28.张耀辉.等,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 29.许经勇,论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互补性,经济经纬,2005.3 30.赵玉兰,金融危机下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研究,山西财经大学,2010.6 31.陈伟.等,论当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7年10月 32.冯根福.等,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工业产业转移的趋势、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当代经济科学,2010年3月 33.齐建国,2002 年中国经济需要关注的几个重大问题,中国网,
/
本文档为【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文献综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