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消费与投资理论

2017-10-24 32页 doc 56KB 49阅读

用户头像

is_882336

暂无简介

举报
消费与投资理论消费与投资理论 第三章 消费与投资理论 国民收入核算说明的是国民产出的计量问题,但不能解释为什么不同时期的国民产出会有变化,也不能解释国民帐户中不同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要解释这些变化与关系,必须通过理论假设与实证检验,这一研究过程被称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根据凯恩斯理论,国民收入的决定主要取决于总需求。因此,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将研究重点放在对总需求的分析上,通过对总需求的构成及其变动因素的分析,寻找出决定国民收入增长的动因。 上一章我们已经谈到,一个国家的总需求表示在一定的收入水平和价格水平的条件下,家庭部门、企业部门、...
消费与投资理论
消费与投资理论 第三章 消费与投资理论 国民收入核算说明的是国民产出的计量问题,但不能解释为什么不同时期的国民产出会有变化,也不能解释国民帐户中不同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要解释这些变化与关系,必须通过理论假设与实证检验,这一研究过程被称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根据凯恩斯理论,国民收入的决定主要取决于总需求。因此,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将研究重点放在对总需求的上,通过对总需求的构成及其变动因素的分析,寻找出决定国民收入增长的动因。 上一章我们已经谈到,一个国家的总需求示在一定的收入水平和价格水平的条件下,家庭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购买本国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所以总需求构成的基本是: AD,C,I,G,NX (3,6>1) 从经验数据看,在总需求的四大构成变量中,消费与投资是形成总需求的主要变量,因此本章将重点研究决定消费与投资的主要因素。 第一节 消费与储蓄 假定消费者所有可支配收入只用于消费(consumption)和储蓄(saving)。消费是消费者在购买物品和服务上的支出,而储蓄则是没有用于消费的那部分收入。消费理论研究的重点是消费函数,即消费与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 消费、储蓄和收入 决定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人们直观的印象是商品的价格和居民的收入水平。然而,现代消费理论则认为,决定消费的主要因素是人们的收入水平,而不考虑价格变动的影响。这是因为,人们的收入水平实际上是价格的函数。在收入水平既定的情况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购买力增加,其代价必然是减少对另一些商品的购买。当商品的价格普遍上涨或下降时,如果居民的名义收入随价格水平同比例变动,则实际收入不变。因此,居民的实际收入就其消费总额来说是独立于价格水平的。因此,宏观经济学对消费和研究主要集中在消费与可支配收入的关系上。 对任何两个家庭来说,即使他们的收入相同,其消费支出的内容也不可能完 全一样。然而,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居民家庭的消费构成实际上是有其规律性的。在家庭收入较低时,人们必须将他们的大部分收入用在购买食品、服装等生活必需品上。由于生理条件的原因,人们用于吃的支出是有限的。因此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支出比例会大量向购买汽车、住房、高级服装、娱乐等奢侈品和耐用消费品方面倾斜。对于这种随收入增长而导致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规律是德国统计学家厄恩斯特?恩格尔首先发现的,他根据多年的统计资料分析,提出了著名的“恩格尔定律”(Engle Law)。这个定律的要点是:(1)在一个国家中,家庭平均收入越低,平均用在购买食物上的费用在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用于食物的开支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会不断下降。(2)随着收入的上升,用于住房的开支所占的比重基本上保持不变。(3)随着收入的上升,用于奢侈品的开支所占的比例会不断上升。 当然,家庭收入不可能都用于消费,没有用于消费的部分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储蓄,储蓄可以增加未来时期的消费。收入水平不同的家庭,其消费水平不同,储蓄水平也会不同。一般说来,无论在绝对数量上还是在相对数量上,高收入家庭的储蓄要多于低收入家庭。对于一些收入很低的家庭,如果本期的消费大于收入,就必须靠借债或动用过去的储蓄以弥补这一差额,这时的储蓄为负值。 由些可见,家庭的储蓄水平是由它的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决定的。消费在收入中的比重越高,储蓄在收入中的比重就低。那么人们到底是怎样处理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我们将在本章中介绍几种理论假说。 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 实证检验表明,在GDP的四项构成中,消费在国民总支出中所占的份额最大,这是因为国民生产的主要目的就是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在考察决定人们消费行为的因素时,会发现影响人们消费行为的最大因素是人们的收入水平。即人们的收入水平越高,消费水平也越高。也就是说,人们的消费C与人们的收入Y之间有如下正比关系: C=a+bY (3,2) 上式被称为“消费函数”(consumption function)。它表示消费C是由两个部分组成:常数a和常数b与Y的乘积。这里的常数a被称为自主性消费,即不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那一部分消费。对于每个消费者来说,这一部分通常是指为了生存而必需的消费。如果人们本期的收入尚不能满足这一必需的消费,则需要动用过去的储蓄,或向他人借贷,或依赖于社会的援助。当然,不同消费水平的国家或地区,人们对a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例如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其基本消费可能仅仅是指那些为维持生存所必需的谷物、饮用水和御寒的衣物;但对一些发达国家来说,基本消费可能是牛奶、肉类、水果、医疗等。两者相比,显然后者的a要比前者大得多。人们对基本消费的理解也会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发生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过去的奢侈品会逐步被人们认为是生活必需品。因此,消费函数中的a实际上是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发生变化。 消费函数中的bY被称为正常消费。这里的b称为“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其计算公式为: (3,3) 从边际消费倾向的公式中可以看出,边际消费倾向是人们收入增量中消费增量所占的比重,用以说明收入的变动与相应的消费变动之间的关系。由于历史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经济体中的边际消费倾向有着较大的差异。从一般规律来说,收入水平越高,其边际消费倾向就越低,这从表3,1的经验数据中可以得到验证。尽管随着经济的变动,边际消费倾向也会变动,但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期内,一个经济体中的b值大致是稳定的。 表3,1 1961年美国按收入等级划分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 美元 收入等级 平均可支配收入 消费支出 边际消费倾向 1000以下 524 1291 1000,1999 1520 1766 2000,2999 2512 2679 03>.92 3000,3999 3505 3572 0.90 4000,4999 4494 4346 0.78 5000,5999 5485 5179 0.84 6000,7499 6717 6053 0.71 7500,9999 8555 7382 0.72 10000,14999 11761 9507 0.66 15000以上 22144 14273 0.46 资料来源:爱德华?夏皮罗:《宏观经济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第168页。 人们的收入除了用于消费外,其余的部分,即(1,b)Y部分一般用于储蓄,以备今后消费之用。如果将储蓄记为S,则储蓄函数的公式为: S,,a,(1,b)Y (3,4) 这一公式中的仍是边际消费倾向,这样我们就可以把(1,b)定义为“边际储蓄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save)。显然,边际储蓄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之和为1。边际消费倾向越大,边际储蓄倾向就越小,反之亦然。 第二节 消费理论 由于消费是构成总需求的主要部分,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储蓄又是消费的函数,因此经济学家对人们的消费行为进行了大量研究,其重点放在消费与收入的关系上,试图揭示人们的消费规律,以寻找到经济增长的路径。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论述消费与收入之间关系的理论大致有以上几种。 绝对收入假说 绝对收入假说(absolute income hypothesis)的基本观点是,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取决于其收入的绝对水平。最初提出这一理论的是凯恩斯,他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中提出一条适用于社会消费基本心理法则认为,当人们的收入增加时,其消费不会以同一绝对量增加,因而储蓄的绝对量将增大。也就是说,如果其他条件不变,随着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家庭平均消费倾向将趋于下降,而平均储蓄倾向则趋于上升。 在其他理论提出之前,这一理论曾被西方经济学家普遍接受。因为它似乎较好地解释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低收入家庭会把其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消费;而高收入家庭的消费则可能仅占其收入的较小部分。家庭收入水平越高,消费所占的比重会越小。 表3,2 1869,1938年美国平均消费倾向变化 时期 国民收入 (10亿美元) 个人消费支出 (10亿美元) 平均消费倾向 (,) 1869,1878 9.3 8.1 0.86 1874,1883 13.6 11.6 0.86 1879,1888 17.9 15.3 0.85 1884,1893 21.0 17.7 0.84 1889,1898 24.2 20.2 0.84 1894,1903 29.8 25.4 0.85 1899,1908 37.3 32.3 0.86 1904,1913 45.0 39.1 0.87 1909,1918 50.6 44.0 0.87 1914,1923 57.3 50.7 0.89 1919,1928 69.0 62.0 0.89 1924,1933 73.3 68.1 0.94 1929,1938 72.0 71.0 0.99 资料来源:爱德华?夏皮罗:《宏观经济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第191页。 然而,从表3,2中可以看出,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美国长达70年的长期经验数据并不支持绝对收入假说,因此从长期看,美国的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呈固定比例的,其消费倾向并没有随着收入的提高而下降(其中20年代至30年代平均消费倾向的突然提高与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有 关)。因此,人们认为绝对收入假说只说明了一种短期经济现象。 为了说明短期消费函数与长期消费函数之间的差异,阿瑟?斯密塞斯(A.Smithies)认为,消费对收入变动所作出的反应总体上是非比例变化的,即绝对收入假说是适用的。但是在收入的长期增长过程中,会产生众多的除收入以外的影响消费的因素,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消费函数会向上移动,从而抵消了平均消费倾向随收入而下降的趋势。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1)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由于消费习惯的差异,城市消费者的消费倾向要比农民高得多,因此人口的移动促进了消费函数的上移。(2)人口的年龄分布出现老龄化现象,由于老年人只是消费者而不是生产者,因此随着老年人口在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从而提高了消费总量在总收入中的比率。(3)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新的消费品不断出现,这些新产品越来越多地成为一般居民的基本生活必需品。 相对收入假说 相对收入假说(relative income hypothesis)是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杜森贝里(James S.Duesenberry)提出来的。这种假说的基本观点体现在两个相对收入的假设之中。 第一个假设认为,一个家庭在决定其消费时,主要参考的是其他具有同等收入水平家庭的消费,即家庭的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取决于它在收入分配中的 相对地位。如果一个家庭收入的增长率与在同一收入水平上其他家庭收入的增长率保持同速,那么这个家庭与其他家庭之间在收入方面的相对地位没有改变,因而其在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例也会保持不变。如果一个家庭的收入增长慢于其他家庭的收入增长,那么这个家庭对于原来是同一收入水平的家庭,其收入的地位下降了,但是由于消费的惯性,这一家庭会仍然维持着其原来的消费,从而导致其消费在收入中的比重上升。相反,如果这一家庭的收入增长快于其他家庭的收入增长,这个家庭相对于原来相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其收入地位上升了,这时,这一家庭的消费会效仿新收入水平家庭的消费模式,从而导致其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保持不变,甚至上升。这种模仿或攀比别人的消费行为,杜森贝里认为是“示范作用”的结果。由于这一示范作用,当人们收入提高时,平均消费倾向并不一定会下降。 第二个假设认为,家庭在本期的消费不仅受本期收入的绝对水平和相对地位的影响,还受它在以前时期已经达到的消费水平的影响。杜森贝里认为,对于一个家庭来说,降低它曾达到的消费水平要比缩小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更为困难。因此,当收入发生变动时,家庭宁可改变储蓄以维持消费的稳定。 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实际上是不同意斯密塞斯对消费函数变动的解释,他认为人口的移动与年龄结构的变化都不足以引起消费函数向上移动,这种移动必然是由人们消费行为的内在性所决定的。为了论证这一假说,杜森贝里从短期消费行为和长期消费行为两个方面对消费在收入中所占比例的变化进行了考察。从短期看,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与收入呈反方向变化,即收入减少时,平均 消费倾向上升;收入增加时,平均消费倾向下降。这种短期消费行为可用短期消费曲线描述。从长期看,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会基本保持不变。这种长期消费行为可用长期消费曲线描述。这种理论用现期收入对过去高峰收入(previous peak income)的相对关系说明消费倾向的变化。如果实际收入按固定增长率沿着长期趋势线增长,消费和收入则会沿着长期消费曲线移动。在这种情况下,上一年的收入即是过去的高峰收入。如果现期收入低于过去的高峰收入,消费和收入则沿着短期消费曲线移动。家庭的这种短期消费行为和长期消费行为的结合,产生了所谓的“棘轮作用”,即经济中消费的变动要比收入的变动稳定的多。 持久收入假说 美国著名的货币主义创始人,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在其1957年出版的《消费函数理论》一书中提出了持久收入假设(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这一理论研究的重点放在一个家庭的未来若干年内的持久收入上,而不是只顾眼前的现期收入。弗里德曼认为,家庭的消费主要取决于它的持久收入,而不是它的现期收入,多数家庭希望在长期内保持消费水平的相对稳定。 持久收入假说是建立在三个基本命题之上的: 第一,将任何时期家庭的收入分为持久收入(Yp)和暂时收入(Yt),同时 把家庭的消费也分为持久消费(Cp)和暂时消费(Ct)。持久收入定义为长期的平均预期收入。弗里德曼认为,持久收入表现为一个长时期内的平均收入,它包含着家庭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因此,弗里德曼在构造他的理论时,用本期收入和过去几年收入的平均数表示持久收入,并指出这种平均收入有助于家庭预测其未来的收入。暂时收入指那些暂时性的、偶然变动的收入,它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任何时期内,家庭收入等于持久收入加上暂时收入。 持久消费指家庭在长期计划中确定的正常消费。暂时消费指不在计划中的暂时性消费,它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主要取决于家庭在正常消费基础上增加了消费还是减少了消费。任何时期内,家庭的消费等于持久消费加上暂时消费。 第二,持久消费在持久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基本上是固定不变的常数,即 Cp,βYp (0<β<1) 弗里德曼假定,用持久消费与持久收入来表达的消费对收入的比率,即β的数值,在所有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中都很接近。这就意味着富裕家庭和贫穷家庭在他们的持久收入中都以相同的比例储蓄。这个看似违背日常观察到的事实是基于这样一种推断,即储蓄基本上是为了供应将来的消费,每个家庭储蓄的意愿是在一个大大长于一年,但又不是蓁有生之年那样长的时期内拉平他的消费。所以在决定人们的持久收入的长时期内,持久收入绝对水平差异较大的家庭,会以相同的比率进行储蓄。这一命题所含的思想是,家庭之间消费倾向的差异,实际上是由暂时性收入决定的。 第三,持久收入假说还暗含着如下假设:(1)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暂时收入是使家庭的收入围绕持久收入随机波动的一个变量。(2)持久消费与暂时消费之间也不存在相关系,暂时消费是使家庭的消费围绕持久消费随机波动的一个变量。(3)暂时收入和暂时消费之间不存在固定关系。这一假设意味着家庭暂时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为零,也就是说,暂时性收入不会导致消费的即时增加。反过来,这一假设还暗含着另一假设,即如果家庭蒙受意外损失,不会削减即期的家庭消费开支,而是减少其储蓄。(4)持久收入和持久消费之间存在着固定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并不随着收入的变动而变动。 持久收入假说所强调的正是持久收入和持久消费之间的这种固定比例关系,并以此来说明经济中的总收入与消费与储蓄之间的比例关系。弗里德曼根据美国1905,1951年逐年的资料进行实证研究,除去战争年代外,美国持久收入与持久消费之间的函数关系大致为0.88。 生命周期假说 生命周期假说是由美国经济学家F?莫迪利安尼提出来的,同持久收入假说一样,生命周期假说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人们的长期收入上。 莫迪利安尼把人的一生按照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分为三个阶段:少年时期、壮年时期和老年时期。在一个人一生的收入流量中,少年和老年时期的收入 要相对低一点,壮年时期的收入较高。他认为,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期望维持一个较为稳定的或略趋上升的消费水平。因此,在少年时期,消费大于收入,要靠借贷以维持其理想的消费水平;在壮年时期,收入大于消费,其剩余部分用于偿还少年时期的债务或储蓄起来留作养老;在老年时期,消费大于收入,其差额将运用壮年时期的储蓄来弥补。 生命周期假说在分析中不但考虑了从工作中获得的现期收入对消费的影响,而且明确地考虑了财产总额对消费的影响。这一理论认为,在一定财产总额的条件下,收入的变动表示收入的持久性变动,收入变动的边际消费倾向接近于1;而在一定收入水平的条件下,财产总额的变动的边际消费倾向接近于利率。莫迪利安尼利用美国的数据对这一假说进行了实证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7,财产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06,基本上证实了生命周期假说的假设。 生命周期假说认为,在短期内,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与收入的增减呈反方向变化,这可以解释周期性的消费行为。但从长期看,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将保持不变。 消费者是如何确定其一生的消费水平的呢,生命周期假说认为,一个人一生中总消费的现值不会超过他的总收入的现值。因此,消费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想留给子女的财产数量。由于这一理论把现期消费同整个未来收入流量的现值联系起来,所以它假设现期收入的暂时变动对现期消费所产生的影响不大。 不同消费理论的比较 上述四种消费理论都是以消费行为为理论基础来研究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关系。绝对收入假说侧重于消费者的短期行为的研究,认为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不是固定的,这一比例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下降。统计数据中所表现出来的长期平均消费倾向不变的趋势,并不反映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关系,而是由影响消费支出的其他因素导致的。相对收入假说、持久收入假说和生命周期假说都在不同程度上侧重地消费者的长期消费行为的研究。相对收入假说认为,人们的消费行为有着极为强烈的模仿性和追求高消费水平的动力,因此随着收入的提高,其消费水平也必然会相应提高,因此从长期看,消费者的平均消费倾向是固定不变的。持久收入假说研究的范围并不包含与长期相对应的短期消费函数,因为这一理论涉及的是持久收入与持久消费之间所存在着的固定不变的比例关系。这一理论认为,经验数据中所观察到的收入与消费之间比例的变动主要是暂时收入与暂时消费之间关系的变动所引致的。由于暂时收入与暂时消费都是一种随机变量,因此研究人们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关系的重点应放在持久收入与持久消费的关系上。生命周期假说则是从人的生理变化角度研究人们对收入与消费之间关系处理的变化趋势,因为在人的一生中,人们的消费行为除了受现期收入的影响,还会受财产多寡的影响。从这些理论的研究内容与研究角度考察,尽管其基本观点有所不同,但并不存在实质性差别。这些理论都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这些理论之间是可以互补的。 专栏3-1 案例:黑色星期一 尽管不同的消费理论对人们的消费行为有着不同的解释,但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承认财富是人们消费需求函数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人们的消费支出与其总财富成正比,总财富为其预计劳动力收入的现值与金融资产拥有值之和。持久收入理论认为,人们的消费倾向主要取决于持久收入,而持久收入则取决于金融资产拥有值与其预计劳动收入。 金融资产拥有值为资产的市场盈利的期望值。80年代初期至中期,美国金融资产价值明显上升。从1982年初到1987年8月,道?琼斯工业指数从776(42升至2722(42,如以1982年美元值计算,这相当于股票价值上升了250,。经济界普遍认为,80年代中期美国股票价格上升是这一期间美国消费水平迅速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1987年8月,美国股价指数到达顶峰,并开始下跌。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是美国金融历史上值得记住的一天。这天美国道?琼斯指数下降508(32点,下降幅度达32(2,。股价下降如此迅猛,使1929年的那次股价大跌显得小巫见大巫,因为经济史册的1929年10月28日道?琼斯指数下降幅度仅为12(8,。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使美国证券的市场价值跌去5000亿美元。根据消费理论,股价的下跌将导致消费需求的下降。事实也确实如此,在这以后,尽管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在科威特战争中出尽风头,但还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怨声 中下了台。 请回答下列问题: 你认为财富对人们消费行为是不是有影响,其影响有多大, 在现代社会中,金融资产的持有量是否已成为人们消费水平变化的主导力量,为什么, 你是如何评价中国股价指数变化对人们消费行为的影响力, 第三节 投资理论 在总需求中,虽然投资在数量上少于消费,但从经济波动的角度考察,投资需求的波动要比消费需求剧烈得多。投资的这种易波动的性质对总需求,从而对国民产出和就业都会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在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国民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必须首先考察投资及其的波动。 第二章中我们已经谈到,在国民帐户核算中,投资被分为三类:固定资产投资、住宅投资和存货投资。从美国的统计资料看,固定资产投资一般约占总投资 的70,,住宅投资约占25,,存货投资则占5,。不同性质的投资对经济波动有着不同的影响。 固定资产投资尽管在投资总额中的比重最大,但却是最为稳定的投资量。固定资产投资的周期性波动基本上与GDP的周期波动相一致。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在研究经济周期性波动过程中,必然会对投资的波动性质进行研究的原因。 住宅投资的波动性要比固定资产投资大得多。住宅投资的波动主要取决于利率的变动,其投资量对利率的变动相当敏感,利率的提高会导致住宅投资的减少。在多数情况下,经济处于衰退时,住宅投资的下降会先于固定资产投资,其原因是住房消费者对利率的上升所导致的经济衰退预期最为敏感。 存货投资在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最小,但确最具易变性。存货的多寡直接反映了消费者对市场未来的预期,从而是反映经济周期性波动最为敏感的变量。 资本边际效率 在讨论资本边际效率(Marginal Efficiency of Capital)的定义以前,我们首先要理解资产现值与资本未来收益贴现率之间的关系。假设某当事人拥有一张面额为100元的债券(或为100元银行定期存款),债券的利息率为年率10,(以r表示),即100元的债券每年可获得利息10元。这样,当债券到期时,当 事人可得到的资本总额为本金,利息,本金(1+r),110元。 上例表明,如果我们已知一张债券一年后本金加利息为110元,又知该债券的现值为100元,这样我们就可以求出其贴现率(discount rate)为10,。也说是说,一年后值110元的资产,若贴现率为10,,则该资产的现值就为元。同样,如果贴现率为5,,那么该资产的现值为元。这样,我们在知道了资产的未来价值,也知道了资产的贴现率后,就可以求出资产的现值,其公式为: 根据推理,一张两年期的面额为100元的债券,债息年率为10,,则两年后到期时的资产总额为元。由此可知,两年后值121元的债券,如果现值为100元,则其贴现率为10,。若已知贴现率为10,,则可求出其现值为元,即两年后本息121元的债券,按10,贴现率折算成现值为100元。 在理解了上例关系后,我们就可以讨论有关资本边际效率的定义问题。所谓资本边际效率(MEC),实际上就是一种贴现率,用这一贴现率将资本资产的未来收益折为现值,则这一现值应当正好等于该资本的供给价格。这里所说的资本供给价格,不是实际在市场上购置该资产的市场价格,而是能满足厂商增加该资产的边际价格,因此资本的供给价格也称为资本的重置成本(replacement cost)。 假设某厂商计划一项投资,该投资的资本供给价格为V(这里V即资本重置成本,是指该资产使用若干年报废后,重新添置同样的资产所需的成本)。该厂 商预计这项投资投产后一年后的收益为,两年后的收益为,三年后的收益为,„„,n年后的收益为,第n年该资产报废时作为废品出售的残值为S,则按上述讨论的未来收益与资产现值求解贴现率(i)的公式可得: (3,5) 假如这一投资项目的寿命为五年,预期收益每年为100万元,又知购置该资产的重置成本为432.94万元,即可计算出该资产的贴现率i,5,,这是因为: 由此可见,所谓资本边际效率,实际上是厂商计划投资时预期可获得的按复利方法计算的利润率。MEC之值取决于两个因素,预期的未来收益R和购置资产的成本。其次,MEC会随着投资量的增加而递减,所以MEC是一条自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是因为,一方面在短期内大量投资会导致资本品的成本上升,另一方面在长期内由于资本存量的大量积累,会导致预期收益的减少。 投资需求曲线 消费需求函数告诉我们,消费支出是收入的函数,收入是对消费起重要作用的一个变量。而在影响投资需求的众多变量中,最重要的变量是利率。因此人们 把投资看成是利率的函数。 我们来看表3,3的例子。假设有8个投资项目,这些项目需要不同的投资额。假定所有项目的使用年限都较长,不需要考虑设备的重置问题,并且这些项目每年都产生固定的净收入流量。同时也假定这一时期内价格不变。投资的来源全部为贷款。表的第4栏和第5栏分别列出了在年利率10,和5,时每1000元投资的成本。在年利率为10,时,每1000元投资的年成本是100元;在年利率为5,时,每1000元投资的年成本是50元。表的第6栏和第7栏分别是每个投资项目在年利率为10,和5,时,每1000元投资的年净利润或亏损。 表3,3 投资与利率的关系 项目序列 项目投资总额(万元) 每千元投资的年收入(元) 每千元投资成本(元) 每千元投资净利润(元) 年利率为10, 年利率为 5, 年利率为10, 年利率为 5, 1 100 1500 100 50 1500 1450 2 400 220 100 50 120 170 3 1000 160 100 50 60 110 4 1000 130 100 50 30 80 5 500 110 100 50 10 60 6 1500 90 100 50 ,10 40 7 1000 60 100 50 ,40 10 8 2000 40 100 50 ,60 ,10 从表中可以看出,不同投资项目的年收入差别很大。投资项目1的收益最高,平均每1000元的投资年收入达1500元。而投资项目8,虽然投资规模很大,但年收益却非常低,平均每1000元投资的年收入仍40元。根据表3,3最后两栏的数据,我们可以决定应该投资于哪些项目。当市场利率为5,时,从投资项目1到投资项目7都是盈利的,因此以获取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会在这7个项目上进行投资。当市场利率为10,时,只有投资项目1至投资项目5是盈利的,企业会在这五个项目中进行投资。 由于投资项目1至7的投资总额为5500万元,而投资项目1至投资项目5的投资总额为3000万元,因此可以看到,当利率从5,上升至10,时,投资额就会减少2500万元。这一现象表明,投资需求与利率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利率的提高会导致投资需求的减少,而利率的降低则会促使投资需求的增加。这是因为利率实际上决定着投资的成本。利率上升使投资成本提高,处在边际上的 投资项目就会由盈利变为亏损。即使投资的资金是企业的自有资金,投资需求同样也会受到利率变动的影响。因为企业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必须考虑资金不同用途的机会成本。当投资的收益率低于利率时,企业将选择把剩余资金外贷(如购买国债),而不是投资。 上述例子实际上涉及了厂商的MEC曲线与利率的关系。如图3,1所示,横坐标表示企业的资本存量,纵表示MEC和利率r。假设企业资本的初始存量为3.2亿元,第一个可能的投资项目需耗资1000万,其MEC为10,,第二个项目耗资也是1000万元,其MEC为8,,第三个项目耗资1500万元,MEC为5,,第四个项目耗资1500万元,MEC为3,。假如市场利率为6,,那么厂商将进行前两个项目,将他的资本存量从3.2亿元增加到3.4亿元。假如市场利率为3,,那么厂商将会筹集新的资金,进行后两项投资,从而将他的资本存量增加到3.7亿元。 MEC r 10 8 6 4 2 320 330 340 355 370 资本存量 图3,1 厂商的资本边际效率(单位:百万元) 如果我们将经济体中所有企业的投资加总起来,可以发现资本边际效率实际上是一条顺滑的曲线(见图3,2)。如果图的横轴代表的不是资本存量,而是投资量,我们就可以得到一条投资边际效率(marginal efficiency of investment)的曲线(见图3,3)。 图3,3反映了投资总量与MEC和利率的关系。如果将图中的纵轴表示利率,那么这条投资边际效率曲线就是投资需求曲线,这一曲线反映了投资需求与利率之间的关系。 在现代经济中,实际上存在着多种不同类型的利率,如长期证券利率、短期证券利率、风险证券利率、无风险证券利率等。在宏观经济分析中,用一个平均利率代表所有不同类型的利率。而且,这里所讲的利率一般指实际利率,即扣除了通货膨胀率后的利率,而不是名义利率,这样就可以排除通货膨胀对投资需求的影响。 MEC r A 10 B 8 6 C 4 D 2 330 340 355 370 资本存量 图3,2 MEC与资本存量决定(单位:百万元) MEI r a 10 b 8 投资需求曲线 6 c 4 d 2 10 20 35 50 投资量 图3,3 MEI与投资量决定(单位:百万元) 投资动机与储蓄动机 从国民帐户核算的角度看,实际投资必然恒等于实际储蓄。但这并不是说计划投资也必然等于计划储蓄。在现代经济中,计划投资与计划储蓄之间通常很难自动达到平衡。这是因为进行投资的人和进行储蓄的人往往不是同一个人,他们 进行投资和进行储蓄的动机也不相同,而且通过市场机制将计划储蓄向计划投资传导的过程也是比较缓慢的。 在现代经济中,资本的形成或投资大部分是由企业完成的(政府投资所占的比重一般较小)。企业进行投资的目的是为了扩大生产规模,以获取更多利润。当企业有好的投资机会时,便会当其留存的利润或自有资金的大部分进行投资。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说,企业储蓄的直接动机就是投资。但是,当企业投资大幅度增加,并超过其留存的自有资金时,就必须从外部筹集资金,如发行股票、发行债券、或从银行贷款。企业从外部筹集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家庭部门的储蓄。 家庭部门的储蓄动机各不相同。如为老年生活作储备;用于购买耐用消费品;用于购置住宅;用于未来的度假;为给子孙后代留下遗产;为银行或债券的高利率所吸引;或由于已经养成的节俭的习惯等。无论家庭部门的储蓄动机如何,都与企业的投资动机没有什么联系。 虽然投资动机与储蓄动机的差异是导致计划投资与计划储蓄不一致的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市场机制不能迅速而有效地将企业计划投资的变动与消费者计划储蓄的变化进行沟通。尤其是在现代经济中,价格的粘性与工资的刚性会导致投资与储蓄之间的通道堵塞。在现实经济中,当计划投资小于计划储蓄时,国民产出会趋于下降,从而导致经济衰退;当计划投资大于计划储蓄时,国民产出趋于上升,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那么,是否存在任何自动的机制能够保证投资与储蓄在充分就业水平上达到均衡,市场机制是否可以自动引导宏观经济达到其最佳的投资、储蓄和就业水平,答案是否定的。在所有实施市场经济的国家,几乎都逃脱不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这种周期性经济波动表现为有些年份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失业、通货紧缩、企业破产、倒闭、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现象长期得不到解决。而另一些年份总需求又过旺,从而导致持续的通货膨胀。出现这种经济波动的原因,就是计划投资与计划储蓄不能自动达到平衡,必须求助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 专栏3-2 案例:60年代与70年代各国生产率比较 喜剧演员SamLevenson讲述了一个故事,关于他父亲从俄国移民来美国所希望发现的和事实上他看到的。他的父亲在来美国的船上就听人说美国的街道是用黄金铺成的,到达后他发现了三件事:?街道不是用黄金铺的;?许多街道甚至没有铺什么;?他要交税用于铺砌街道。但无论如何,20世纪早期来到美国的移民是想寻求更好的生活,除了大萧条的失望外,大多数人还是找到了好生活,这是因为美国工业增长令世界忌妒。然而,美国大半个世纪经济的健康发展却在60年代中后期受阻。虽然很难找到哪一年是转折点,但人们总是会提到1966年。从1947—1966年,实际GNP以平均每年3(84,的速度增长,但从1967—1985年,年增长率降至2(5,。 与美国相比较,60至70年代其他很多工业化国家的实际GNP增长率更 高。在这些差别的背后隐藏着这样一个事实:美国生产率(每一工作小时的产出)的增长落后于其他国家。从1965—1979年,当美国平均生产率以大约2,的年增长率居后时,日本则以大约8,的年增长率排在首位。 美国低生产率的原因之一是投资的缺乏。生产率增长较快的国家倾向于把大部分的产出用于投资。60年代末期至70年代,美国的低投资率是由于资本购入税率的增加对企业投资产生了消极影响。但也有一些人认为,随着资本的增加,生产率的增长会自然下降。原联邦德国和日本这些在二战中资本损失巨大的国家,随着新资本的大量积累,生产率自然会有一个较高的增长过程。但当这些国家的资本积累达到与美国相同水平时,它们的生产率增长速度也会趋缓。事实证明,90年代德国和日本的经济增长已进入停止阶段。另一些观察者从储蓄倾向和激励政策角度来解释美国的低投资率和低生产增长率。一种通常的解释是日本人(或德国人)比美国人更节约,所以他们的储蓄倾向较高。 美国经济咨询委员会的前任主席Martin?Feldstein认为,社会保障体系对个人储蓄有着很强的阻止作用。他认为大多数美国人家庭财产的最重要的形式是期望社会保障额的增加。随着这些保障金额的增加,人们会同等地降低他们的个人储蓄。像瑞典这样一个具有高度社会保障的国家也同样具有较低储蓄率。相反,日本有节制的社会保障导致了较高的储蓄率。 然而,也有一些国家(如德国)既具有资源充裕的覆盖面广泛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具有比美国更高的储蓄率。寻找这种现象的原因,会发现所得税体制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美国,储存收入征两次税:一次是在获得收入时,另一次是在收取利息时。在这种情况下,花费1美元比储蓄1美元更有价值。很显然,这种政策促进了消费,而抑制了储蓄。相反,一些国家的税法在对储蓄的收入和储蓄税收方面的政策是比较宽松的。 在德国,一定水平的利息收入将被免税。另外,个人缴纳的人寿保险费将从应纳税收入中扣除。最后,在一些特殊存款账户中,如六年或七年以上的长期存款将获得一笔非常大的免税红利。类似的,日本政府也对普通日本市民的利息收入实施免税政策。一些研究表明,如果实施类似德国和日本的税收激励政策是能够影响美国储蓄率的。据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Michael?Boskin估计,在美国,储蓄的收益率每增加10,,储蓄额将增加4,。 请回答下列问题: 你是否认为高投资率是促使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 影响人们储蓄的因素有哪些, 为什么一些高储蓄率的发展中国家,其劳动生产率并不高, 第四节 简单的需求均衡模型 在讨论了消费理论与投资理论后,我们可以引入一个简单的均衡模型,为以 后进一步阐述凯恩斯需求理论作准备。 AD 总 需 Y,AD 求 45? Y 0 总产出 图3,4 总需求与总产出的恒等关系 如果我们用横坐标表示总产出(或称为总收入),用纵坐标表示总需求(或总支出),那么总需求等于总产出的公式可以用一条经过原点的45?直线表示,如图3,4。现在假设总需求只包括消费C与投资I,暂不包括政府支出G和国际贸易NX,同时假设投资是一个与总收入无关的变量(它与利率有关),即投资在图3,4中是一条水平线。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如下公式: AD,C,I ,a+bY+I ,(a+I)+bY (3,6) 上式中,AD表示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从式中我们仍可以看出AD是一条向上倾斜的直线,其截距为(a+I),斜率为b。这样,我们就可以把上式 所表示的总需求活动规律放入图3,4中,从而得到图3,5: AD 总 需 Y,AD 求 C+I E a+I b 45? Y 0 Y, 总产出 图3,5 总需求所确定的均衡关系 图3,5中,总需求线与45?的交战E,即由总需求所确定的均衡点。而均衡点所对应的Y,,就是实际的总产出值。为什么E点是均衡点呢,因为它既满足了收入支出的恒等关系,又满足了总需求的活动规律。因而,均衡点所对应的总产出值Y,,可以从上述的总需求公式中所给出的关系解出,即 (3,7) 上述简单的总需求模型实际上已经展开了凯恩斯理论分析的基本要点。从对消费理论与投资理论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与微观有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微观经济分析中,均衡点是由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共同确定的,即均衡点为向上倾斜的供给曲线与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的交点。而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均衡点是由总需求单方面确定的,总供给只是起着从属的作用。第二,以微观经济分析中,价格是一个主要经济变量,整个市场调节的信息和供需双方的相互作用,主要靠价格变动来协调。而在宏观经济分析中,价格的变化基本被忽略。这是因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大多数 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化都非常缓慢。因此在分析宏观经济时,价格常常被作为一种变化十分缓慢的特殊变量来处理,因此可以暂时忽略价格变化的作用。 本章小结 宏观经济学从一诞生就体现出以总需求研究为重点这一特征。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绝大多数是由于有效总需求不足而引发的,因此研究总需求的构成以及需求行为必然成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本章从构成总需求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消费和投资入手,研究经济中的消费和投资行为与规律。 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偏好三大定律是理解凯恩斯经济学的基础。本章就其中边际消费倾向和资本边际效率进行了详细阐述。 消费是利率的函数还是收入的函数,是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学的分歧之一。凯恩斯认为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并将消费函数公式列为:C,a+bY。其中b为边际消费倾向,这是理解消费行为的关键。由消费函数可以推导出储蓄函数,并由此证明储蓄也是收入的函数。 对于人们的消费行为,许多经济学家进行的大量深入的研究,较为典型的理论包括:绝对收入理论;相对收入理论;持久收入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 对于人们的投资行为,资本边际效率给了很好的说明。资本边际效率实际上是一种将资本资产的未来收益折为现值的贴现率。人们正以根据这一贴现率与利率之间的差异来决定自己的投资行为。由于人们的投资动机与储蓄动机始终存在着差异,因此投资与储蓄不等是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正因为如此,有必要通过经济政策将人们的投资行为引导到与储蓄变动相一致的方向上去。 最后,根据人们的消费行为与投资行为的研究,本章给出了一个简单的需求均衡模型,以观察宏观经济达到均衡时的状态。 关键术语 消费函数 绝对收入理论 贴现率 储蓄函数 相对收入理论 供给价格 恩格尔定律 持久收入理论 重置成本 边际消费倾向 生命周期理论 投资需求曲线 边际储蓄倾向 资本边际效率 需求均衡模型 复习思考题 怎样理解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之间的关系,请画出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图形。 利率的变动对消费有没有影响,为什么, 试论述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与经济稳定之间的关系。 不同的消费理论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与其他消费理论之间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请分析造成投资剧烈波动的原因。 既然投资动机与储蓄动机存在着差异,如何使之达到均衡, 已知下表数据: 可支配收入 消费 边际消费倾向(%) 平均消费倾向(%) 0 700 1000 1550 2000 2400 3000 3250 4000 4100 5000 4950 6000 5800 7000 6650 8000 7500 填列表中不同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下的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 在什么条件下,平均消费倾向(APC)和边际消费倾向(MPC)总是相等的, 在不同的收入水平下的边际储蓄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各为多少, 说明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的关系。 假设某经济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投资为500亿元。 求国民经济均衡的国民收入、消费和储蓄额; 如果当时实际的国民收入为4500亿元,企业非意愿存货积累为多少, 若投资增至1000亿元,求增加的国民收入; 若消费函数为C=100+0.9Y,投资仍为500亿元,国民收入和储蓄各为多少,投资增至1000亿元时国民收入增加多少, PAGE 1 PAGE 35
/
本文档为【消费与投资理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