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自学中医

2017-11-30 9页 doc 24KB 24阅读

用户头像

is_036899

暂无简介

举报
自学中医自学中医 看到很多病友都想自学中医,可资料库的书成千上万,老虎吃天无从下口. 为了方便大家,共同切磋,我把自己学习中医所读书籍,和自己的思考经验总结后告诉大家. 如果你是绝顶聪明,触类旁通之奇才,经典原文能领会其奥秘,就不需要再往下看了,直接从经 典入手,是学习中医的上上方法.这样能领会到经典之精髓而不受他说之影响. 我辈愚苯,只能由浅入深,逐步领会经典之奥妙.条条大路通罗马,我这也只是自己的体会,以方 便初学者. 什么是经典: 1:神农本草经 2:皇帝内经 3:傷寒论与金匱要略 4:易经 读书方法和书单:...
自学中医
自学中医 看到很多病友都想自学中医,可资料库的书成千上万,老虎吃天无从下口. 为了方便大家,共同切磋,我把自己学习中医所读书籍,和自己的思考经验后告诉大家. 如果你是绝顶聪明,触类旁通之奇才,经典原文能领会其奥秘,就不需要再往下看了,直接从经 典入手,是学习中医的上上方法.这样能领会到经典之精髓而不受他说之影响. 我辈愚苯,只能由浅入深,逐步领会经典之奥妙.条条大路通罗马,我这也只是自己的体会,以方 便初学者. 什么是经典: 1:神农本草经 2:皇帝内经 3:傷寒论与金匱要略 4:易经 读书方法和书单: 第一阶段:从实践入手,初识经方奥妙和应用 1: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动画(网络有) 2:曹穎甫傷寒金匱發微 曹颖甫经方实验录 (曹颖甫著) 3:傷寒論新義 , 金匱要略新義 (余無言著) 第二阶段:初识本草和易理 1:本草问答(唐容川著) 2:医易通说(唐容川著) 第三阶段:结识"火神派" 1:郑钦安医书阐释 医理真传、医法恒通、伤寒恒论 (郑钦安著) 第四阶段:本草提高,经方提高 1:本草思辩录(周岩著) 2:陈修圆全集 第五阶段:继续全面提高 1:黄元御医学全书 最后阶段:博览医术,精读经典原文,自我提高. 整个学习过程中可以穿插听:王正龙和刘渡舟的多媒体讲座. 关于脉学: 我自己没有经验. 但我认为,背会"濒湖脉学",然后就去在实践中体会.我的针灸师傅诊脉很准,他就是到农村去(60年代),在老百姓中看了上万人,练出来的.他常说,教了你也不会,诊脉是练出来的. 最重要的环节: 在自己身上的实践,自己的病要自己治疗,一定要亲身试药.不懂的有问题的地方可以到民间中医向先生们请教.一定不要学点知识就沾沾自喜,不亲身尝识就用于他人之身. 目前就想这么多,以后再继续补充. 不足之出,请各位指教. 近来,有很多网友在网上讨论“如何从零起步学中医”、“怎样自学成为中医 师”等问题,特别是最初学习中医的时候,到底该怎样入手呢, 建议最多的是,先从四大经典读起,《内经》、《伤寒》、《金匮》、《温病》。事实上,老一代的中医名家也大多数都这样学习的。不把《伤寒论》背得滚瓜烂熟,就不能算迈进中医的门槛。——那么,一个当代人学习中医,是否仍然要遵 守这样的“千年之规”呢, 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呢,因为:大家看到那么多喜欢中医的网友们,都在试图攻读《伤寒论》,但是有多少人坚持到底,把伤寒论上百条方剂能够灵活运用呢,——那么攻读《内经》、《伤寒》的朋友们,又有多少人坚持到底,能够每个条文都能脱口而出呢,我曾经追踪过很多自学中医的朋友,真正能够坚持下来的不 过百分之一而已~ 这就是当前严峻的真实状态~ 为什么会这样呢,让我们看看一个类似的情况: 在清代以前,要成为文学家,必须熟读唐诗宋词、四书五经,甚至要求每位学子能够熟读熟背四书五经。然后才能开始学习写作。——而到了现代、当代,如果你想走向文学之路,那么,你可以阅读、体味你所喜欢的作家的作品,而不必非 要让你先从“熟读唐诗宋词、四书五经”开始。 再如,如果你想开车,直接进驾校上车学习,而不必像清华大学汽车系的学生一样,从汽车机械、电子控制等课程学起。真很象是很多年前要学习计算机,必须 先从复杂、专业的计算机“数学语言”学起一样。 所以,也有很多中医名家,比如《名老中医之路》中很多中医名家,建议学习中医不妨“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先从简易的《医学三字经》、《汤头歌诀》等学起,最后才学习《伤寒论》、《皇帝内经》。他们的观点是:古人学习中医,大多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学起,那么,古人就特别主张先将《伤寒》、《内经》背得滚瓜烂熟,倒背如流(就像现在社会中,很多小孩子要将很多首唐诗宋词背得滚观烂熟一样)。——反过来,如果你已经是成人了,再让你背诵唐诗宋词,你可能会觉得难度很大。不过,如果你喜爱文学,喜爱传统文化,那么,你又可能对于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反复玩味,渐熟于心。虽不能说倒背如流,但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已经融入你的血液,会让你在写作、行文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闪现东方文化的内蕴和光芒。——而这,和学习中医的经典著作,有着本质的契合和 一致。 举例来说,著名老中医赵金铎回忆自己学习中医的道路:“下定决心,立志学医。从何学起呢?我去请教本家的一位祖父,老人淡淡地对我说;‘你先去熟读《内经》吧。’听了他的话,找了本《黄帝内经》闭门死读起来,风雪严寒、烈日酷暑,无一日辍止。怎奈自己文识浅陋,其中大部分章节,百思不解。为了解难释疑,使我想到本族伯父、老中医赵洛款。其人正直,学术造诣亦深。一日冒昧前往请教,言学医之志,敬请指示门径。老人听后很诚恳地对我说::医之为术,易学难精,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依你的条件,开始自学《内经》是不实际的,应先读一些比较通俗、实际的著作。他当即将案头上的《古今医鉴》送给我,让 我用心熟读。 ——方法一变,耳目全新,因这些书文字较为通俗,且多涉临证实际,故兴趣油然而生,学思也大大地长进了。后来又在业师的指导下,由浅入深地读了四 部经典著作。 所以,当代很多中医名家建议:除非你从小学习中医,或者有着类似李阳波先生那样的天资禀赋(刘力红的老师李阳波学习中医,先从最难的伤寒、内经入手),你可以在学习之初就从《皇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学起(类似于学习电脑,先从计算机数学入手一样)。——对于一般的中医学习者(特别是成人学习者),还是遵循“从易到难,逐步跨越”的学习方式为好。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你迷失在《伤寒》、《内经》的大量难一读懂的大量条文里,才能让你不再是“三分钟热血”或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才能够让你能够“从零起步”,迅速在 三年之内接近于中医大夫的平均水准。 [欲知如何“从零起步”学中医,请听下回分解]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的帖子: 中医 捷径 答问 TOP 新书推荐:《张锡纯师承学堂之中医内科学讲记》 【原创】自学中医入门必读 有不少中医爱好者,和中医初学者,都面对着同样的一个困惑:我想学好中医,但究竟该怎样学呢, 中医的学习,大致可以划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一,蒙学阶段; 启蒙是此阶段的重点。需要学习的内容,在古代就是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赋与汤头歌诀这四小经典。现代的中医教育,已经在内容上更加充实,在结构上更加完善了,分作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这五门核心课程。作为在校学生,是要求系统学习的,无须多说。 对于自学者,无论内容,还是方式,都需要做适当的调整才好。因为在缺少老师指点的情况下,要系统学习上述几门课程,存在几个常见的问题: 1 内容枯燥,难以入目。课堂的讲解可以是很丰富的,加入很多趣味的东西;而且教师是活的,可以根据学生的状况,随时进行调整。这与整天面对一本死沉沉的教科书是皆然不同的; 2 没有重点。一本中医基础理论,绝不是每一个章节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脏象学说,绝不是五脏的 位置在任何状态下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脾脏的生理功能,绝不是对临证起到相同的指导意义的。所有的这些不同,这些轻重,是需要老师指点的; 3 易生误解。中医理论,非常崇尚“理解”与“领悟”。而所有的理解和领悟,都需要有一个认识的平台,即对概念和关系的基本认识。自学者由于缺少前辈指导,很容易在起点上走偏,从而产生对整个中医学的偏激认识。 为了最大程度的避免上述种种问题,建议自学中医者在启蒙阶段,采取以下的学习方法: 1 多读中医前辈的传记,以及他们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性文章。他们走过的路,看起来笨拙的很,实际上常常是中医入门的最佳捷径。多向前辈学习他们的学习方法,帮助将会是非常大的。这里强烈推荐一本书:《名老中医之路》第一辑。把这本书熟读过三遍,不但是学习方法方面可以豁然开朗,在此过程中就可以学习到这些老先生很多宝贵的学习体会,临证心得。 2 利用好丰富的网络资源。现今信息的时代,已经把学校的大门很大程度上打开了。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比较轻松的得到机会,向各中医院校的名师学习,收看他们讲课的视频,而且全部免费。这样的学习,虽比不得在教室的环境里,聆听面对面的传授更有感觉,但比起死读书本,总要强的多了。 3 教材的选择要兼顾权威性和趣味性两项原则。学习,自然是离不开教材和参考书。教材方面,还是主张正规的全日制教材。每本书都是经过几十位专家严格把关,权威性是最好的。至于版本,个人比较倾向于七版教材。除针灸学外,七版教材的整体水平是很高的。如果希望精炼一些,五版教材也是不错的选择。趣味性的参考书,是自学必不可少的调味剂。可以让学习多些乐趣,少些乏味。感觉目前比较畅销的几本养生保健书:《人体使用手册》、《求医不如求己》,以及《小说中医》等,虽然在整个理论构架上,与正规学院派存在不少差异,但是作为调味品,是足可以胜任的。另外,《思考中医》一书,更加侧重对中医理论的阐释发挥,有不少独到的见解。有余力的朋友可以选读。 4 最后,就是要强调循序渐进的步骤。一名中医在校生,学习这几门课的时间是三年(当然还有其他课程);古代中医学徒学完更加精简的四小经典,也需要至少一年的时间。所以,大家在自学的启蒙阶段,一定要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和进度。太紧或太松都会为将来的半途而废埋下伏笔。 二,四部经典学习阶段 经过前期的蒙学阶段,有了对中医学的初步认识,就可以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了。也就是《内经》,《伤寒》,《金匮》,《温病》。 有一些学生认为经典都是过时的老土东西,不过是讲中医怎样的整体观、辨证论治嘛;我们已经学习过中医基础中医诊断,还有什么必要学习这些陈腐的东西呢,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想这样来回答: 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有两个不同的体系:一个是自然科学的体系;一个是人文科学的体系。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一直向前的,象射出的箭。每一次科技革命后,新兴的科技必然取代原有的,成为学科的主流,直到更新的科技理论出现。但是人文学科的发展是完全不同的。孔子无法替代老子的价值,孟子也无法顶替孔子的位置;朱子也是一代大儒,却需要时时从孔孟的学说中汲取营养。后世当然可以发展,而且必须发展,但是经典的价值是无论谁也无法否定的。所以自然科学领域里,最新的理论永远受人追捧,但在人文学科里,想要把握最先进的理论,就意味着需要用最短的时间,重温古人曾经走过的路,再在实践中发展创新。 “不幸”的是,医学更多的是一门“人学”,医生研究的,是人,而不是物。这就决定了医学的性质本身,更趋近于人文学科。经典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又有一些人认为,既然经典是最好的,后人永远无法超越经典,达到古人的境界,还有什么必要学习现代的中医教材,妄走些弯路呢, 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要想与古人交流,向他们学习,至少需要一个条件,就是我们得知道古人在说什么。作为现代人,每天生活在美国化的环境里,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全部都是严重西化的。这样的 状态,让我们与古人之见产生了距离。虽然写着同样的文字,说着同样的语言,却无法相互理解了。中医教材的价值,就在于用现代人可以理解的语言,来试着达古人的思想。也就是说,现代的中医教材,就是在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语言上的桥梁。让我们可以比较容易的,与古人的思想发生共鸣。 那么经典的学习,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当老师的都知道,讲基础课是比较容易的,但讲经典课就相当的难。难就难在先是需要教室钻进去,理解古人想要表达的所谓“本意”,接着表达出来给学生。 那么对于自学学生来理解经典,难度自然就更大了。 对于经典的学习,我提以下几个建议: 1 明确自己的方向; 做任何事,都需要首先明确自己的方向,知道面前的路是通向哪里的。学习经典也是这样。先假定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对中医理论的认识理解,以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吧。 那么这种情况下,学习的重点,就在于如何将经典中的思想用于临床病症的治疗。这样的话,逐字逐句的钻研精神未必就是最好的了;许多纯粹的理论探讨著作也就不一定适用了。相反有些将经典的内容加以应用,条文下紧随着治疗医案的书籍文章就要好的多。仅举例两本《黄帝临证切要》(书名不一定很确切了),《经方实验录》。用这样的说来配合经典的学习,可以更清晰的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学起来才会更有动力。 如果是从哲学、史学甚至文学的角度来学习,我这里就不多说了哦。。 2 从浅到深的学习。 自学者,学习文言文有困难者,不妨先从白话文入手。虽然也会遇到译文质量不好,影响理解的时候,但毕竟也是经过专家认可,质量相对还是不错的。谁又能保证自己的理解全都符合“古意”,真的全部符合“古意”就是评判价值的惟一吗, 翻译的版本,可参考几部标题为《××校释》的书,逐段译的,质量还可以。 3 遇到问题,多参考注家。 阅读古文,在理解上无论如何都会遇到问题。这时候,多参考几位注家的注解,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历代医家中,很多是花了毕生精力来钻研经典的。他们对经典的理解认识,常常可以为我们打开一片新的天空,开阔我们的思维,形成新的认识。学经典而不读注解,是不可能完全理解古人的。对经典的注家常以千记,其中非常著名的也有几十家。这里不便一一介绍。相信在经典学习的过程中,哪怕就是在前面讲到的白话文的学习过程中,都可以了解到很多的注家,和他们的著作。自学者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相应的选择来读。 以上把中医入门的前两个环节大致的介绍了一下。 下面的两个阶段,即临床摸索阶段,临证与经典相参阶段,距离当下的中医爱好者群体还比较远,暂时先不讲了。日后有机会,再继续来谈。
/
本文档为【自学中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