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马太效应论文

2017-09-28 7页 doc 21KB 89阅读

用户头像

is_995397

暂无简介

举报
马太效应论文马太效应论文 科学研究中的马太效应 摘要:伴随着科学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向前发展,使其已经日益成为一种建制化得社会活动出现在人们面前。而“马太效应”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科研活动当中,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既从分析科学技术研究中的“马太效应”出发,探讨马太效应成因及对科学发展的正面及反面影响,以期正确认识马太效应的存在,使自身得到提高。 关键词:马太效应 科学研究 正面影响 消极作用 所需投入增加,科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为一种社会建制,研究的群体性日益明显,研资源有限,研究人员在研究能力上存在差异,特别是...
马太效应论文
马太效应论文 科学研究中的马太效应 摘要:伴随着科学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向前发展,使其已经日益成为一种建制化得社会活动出现在人们面前。而“马太效应”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科研活动当中,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既从分析科学技术研究中的“马太效应”出发,探讨马太效应成因及对科学发展的正面及反面影响,以期正确认识马太效应的存在,使自身得到提高。 关键词:马太效应 科学研究 正面影响 消极作用 所需投入增加,科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为一种社会建制,研究的群体性日益明显,研资源有限,研究人员在研究能力上存在差异,特别是由于科学技术共同体内分层结构的形成,科学奖励的建立和完善等多种因素,使得科学技术共同体中的多数人处于默默无闻或声望有限的境地,仅有一少部分人能够抵达金字塔的顶层。在科研资源和荣誉有限的情况下,少数人居于顶端之后,由于其已有的科学成就和声望,使之易于占有更多的科研资源,拥有更好的科研条件,进一步获得更多的科研成果并被社会所承认,得到更多的奖励;与此相反,大多数成员在资源占有以及获得成果与奖励等方面处于明显的劣势,变得更加默默无闻。《圣经?马太福音》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1]这种 “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现象称之为“马太效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科学社会学奠基人之一罗伯特?默顿根据该校社会学副教授哈里特?朱克曼与美国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谈话所得资料和科学家的笔记、书信、文件等,研究发现,这种所谓的“马太效应”在科学研究活动中也同样存在,默顿将其称为“科学中的马太效应”。 曾有学者对我国科技奖励机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设计调查问卷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您认为科技人员的知名度、曾获奖与否等因素是否会影响到对其请奖项目的评审?”从回收的681份答卷中,共有676人回答了这一问题。其中186人,即占总数2了。5%的人认为“影响大”,37了人,即占总数55.8写的人认为“有影响”,另有82人,即占总数12。1%的人认为“不一定”,只有31人,即占总数4.6%的人认为“没有影响”。如果把前两类回答加起来,则共有563人,即占总数83.3%的人对这一问题给出肯定的答复,这一组数据和清晰的告诉我们科研中马太效应的真实存在,那么这样一种现象对科研工作的影响到底怎样,我们从正反两个发面来分析一下。 默顿进一步指出,知识在社会中得到承认,必然形成一系列的积累后果,这就是—富者更富,穷者更穷,这种现象在科学共同体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荣誉分配、资源分配,交流系统中都明显的起作用。另一方面,科学的社会结构与人们崇拜荣誉、声望、地位的社会心理又为这一现象的产生和发挥作用提供了社会基础。 一、“马太效应”对科学技术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正如一些科学社会学家如朱克曼、加斯顿等人所分析过的那样,积累优势过程是形成科学中的权威结构的作用过程。而其中的一种作用机制,就是马太效应。“马太效应”客观上有利于科学权威的迅速形成,是科学技术共同体得以维系的重要保证具有兼备深厚广博的专业知识、深远的战略眼光和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能率领一个学科或多个学科的科学家联合作战的学术带头人是一个优秀的科研集体的必备条件。我国著名科学家师昌绪不久前在谈到科研团队的工作时,曾发出“有能力的学术带头人难寻”的感慨,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寻”。而“马太效应”带来的优势累积效应客观上有助于学科带头人的成长,它的存在使得科学技术共同体内部的分层结构进一步加强,处于金字塔顶层的少数学者逐渐成为本领域的学术权威。1977年,默顿在《科学社会学散忆》一书中对科学中的积累优势现象做了较全面的阐述。默顿以库恩的职业生涯为例,生动地展现了个体科学家和科学机构的优势相互不断加强的方式。在这其中优秀的角色行为与获得进一步的学术研究的机会之间的相互作用,早熟(早慧)及其他在积累优势中的作用明显,知名科学家(特别是那些处于把关地位的科学家)与青年科学家的社会联系密切,使同一领域中的优秀人才一脉相传。学术权威的形成是某领域学科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科学权威结构是科学技术共同体得以维系、协调和巩固,其体制目标、行为规范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之一。学术权威的产生可以提高其所在的科学研究集体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和影响,学术权威可带领和指导广大研究者不断向科学的深度与广度探索,从而使该科研集体在社会系统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马太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高水平学术团队的成长壮大 “马太效应”客观上有利于学术权威的迅速形成,通过学术权威的声望又可以提高其所在的科学研究集体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和影响,使之获得更多的关注与支持。默顿指出“当个人的角色现达到了制度所要求的标准时,尤其是当它大大超过这些标准时,这便开始了一个积累优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人获得了持续扩大的机会以更进一步地拓展他的工作(以及获得与该工作有关的奖励)。由于精英机构在其领域中具有相对多的促进研究工作的资源,有幸进入这些机构的天才就会更有潜力获得明显的积累优势。这样,奖励系统、资源分配系统,以及社会选择机制,就会借助于提供一种分层的机会分配以扩大科学家作为研究者的作用,从而在科学中产生和维持某种阶层结构。”[2]如果已功成名就的学术权威除了具有高深的学术造诣之外,尚具备高尚的人格与宽广的胸怀,能够为优秀青年的脱颖而出甘当人梯,那么“马太效应”又可以使那些本无优势的年青人,由于置身于优良的科研环境中且得到名师的悉心指教而业绩卓著。科学发展史表明,具有优良的研究基础、研究条件、研究传统和治学氛围的学术团体,更有助于优秀人才发挥其聪明才智,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如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许实验室至少已经培养出25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包括卢瑟福、沃森、克里克等;美国朗讯科技公司下属的贝尔实验室作为世界顶级研究机构,聚集了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已经获得了数千项奖励和将近4万项发明,先后有12位科学家因其在贝尔实验室的工作获得诺贝尔奖。 (三)、“马太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的形成与完善 科学技术共同体成员的劳动被同行和社会所承认,这种承认主要通过学术职位承认和学术声望承认表现出来。科学家在科学界分层体系中地位的升迁,所依据的是功绩本位制原则,即对知识发展贡献越大,功劳越大,升迁的层次就越高。但是,即使对精英科学家而言,他们也并非生来就注定能占据这一位置,而是后天努力奋斗的结果。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存在着积累优势过程。朱克曼认为,这种积累优势过程往往采取乘法模式,即根据科学功能标准,使那些能够最有效地运用科学研究资源和奖励的人,能够得到他所需要的东西。在这一过程中,研究上的便利条件应该和科学功绩联系起来进行分配,评价的尺度应当同对知识的贡献联系起来[3]。而这无非表达了某种愈火上的马太效应,即承认和奖励不仅仅是对过去工作的报答,而且也作为一种新的资源,进入新一轮的循环竞争。对于科学技术共同体的不同成员,由于其贡献大小有别,所获得的承认程度不同,从而导致了科学技术共同体形成金字塔式的分层结构,这是一种无形的等级体系,它不同于社会运行过程中通过权利和财产差别形成的等级结构。在科学技术共同体内部逐渐形成了科学奖励系统,以表征对科学技术共同体成员的独创性贡献和能力的承认。 “马太效应”加大了科学技术共同体成员之间在学术成就、学术声望乃至于物质利益方面的差距,当科学家具有一定优势后,会有更多的机会进一步获得成果和承认,学术声望进一步提高。由于科学研究的艰巨性加之其他因素的影响,科学技术共同体中的多数人处于默默无闻或声望有限的境地,仅有一少部分人能够抵达金字塔的顶层,它所产生的荣誉累积和荣誉终身等现象,促使居于科学技术共同体金字塔结构中底层的研究者强化竞争意识,积极参与竞争,通过不懈的努力,获取超越学术权威的成就,摆脱劣势,赢得同行与社会的承认,获取更好的工作与生活条件,这在客观上会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马太效应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消极影响 (一)、“马太效应”有可能造成学术领域的两极分化,影响团队精神的发挥 科学研究已进入大科学时代,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大多表现为群体突破的态势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新的科学发现和重大进展已越来越难以通过单兵作战而实现,团结协作是现代社会生产条件下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内在要求。而“马太效应”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科学技术共同体内部的分层现象,使得处于金字塔顶端的少数科学家在科研项目的申请、科研成果的评价、科研论文的发表等诸多方面锦上添花,而处于中下层的大多数科研人员却鲜有雪中送炭的机会。随着学术领域贫富差距的加大,若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则有可能造成大多数科研人员在心理上难以平衡从而引起内部矛盾,遏制个人创造力的发挥,直接影响整个科研团队的攻关能力。这种状况又会遏制新的学术带头人的成长,进而对整个科研团队的整体科研能力产生不利的潜在影响。 (二)、“马太效应”有可能不利于年轻人成长,造成不公平竞争 一般而言,中青年是科学创造的最佳年龄时期。沃森、克里克、爱因斯坦、杨振宁、 李政道等获得杰出成就的年龄均未超过40岁,现代科研人员出成果的年龄更趋于年轻化。而“马太效应”的存在,使得一些具有发展前途的中青年科研人员难以获得必要的支持,使其在极富创造力的最佳年龄阶段得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影响原创性成果的获得。少数学术权威对中青年科研人员的压制更加大了其获得成果的难度。王选先生在 在电脑照排领域2005年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坦言“现在靠虚名过日子。自己38岁的时候,的研究在国内外处在最前沿,但是是无名小卒,说话没有分量。今年自己68岁,虽然3年前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但离学科前沿更远了。”这既是王选先生的自谦,却也道出了学术界由来已久的现象:名不见经传时尽管学识充盈但难以获得必要的支持,年老体衰无力再创新高时各种荣誉却纷至沓来。已成名的贡献给予的荣誉会越来越多,使之达到极端顶峰,而对那些还未出名的科学家,即使他们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们也难获得相应的承认和荣誉,他们总是不断受到压抑和贬低。英国科学社会学家约翰?齐曼也指出,某些科学家“在他们经历的早期阶段得到幸运,然后只靠马太效应就上升到顶峰”[4]。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深有感触地说:“人们总是将一顶顶桂冠不断地加给那些已经誉满生涯的人”。 (三)、“马太效应”有可能造成科研资源积压浪费 科学研究需要一定的投入,而由于优势积累作用以及“马太效应”的的影响,使得科技投入分配失衡、科研资源积压浪费甚至滥用等现象时有发生,本应促进科学研究的优势积累,在此却使少数权威可以凭借其优势不断占有科研资源,继而赢得各种奖励,而真正投入到科研中的时间、精力、经费往往难以保证,造成资源积压与浪费甚至滥用。如据韩联社报道,在对曾经被誉为“克隆之父”韩国首尔大学教授黄禹锡科研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的审计监查显示,韩国政府向黄禹锡提供科研经费186亿韩元,民间为其提供赞助60亿韩元, 2005年即获得了2650万美元的政府拨款。黄禹锡并未将这些投入全部用于科研,而是将政府提供的10亿韩元和民间赞助的52亿韩元通过个人账户管理并涉嫌滥用。政府拨款曾经是我国科技投入的主要渠道和形式,自1985年进行科技体制改革以来,这种状况得以改进,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制和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运行机制正在逐步形成。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马太效应”等多种原因造成的科研资源分配不公、积压浪费现象仍时有发生。一方面,许多科研人员被科研经费不足所困扰,许多急需资助的科研人员求告无门,中国科协不久前公布的一项 “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显示,科研经费问题已经成为许多科研人员的“心中之痛”。有60%的人员认为课题难申请,有27.6%的人员认为“立项经费太少,难以支持研究”。不少人把60%的精力都花到跑项目、争取经费上。另一方面,少数人财源广进,许多科研资源又被闲置。如据称一位时任某大学党委副书记的教授,在2003和2004两年内,承担国家和省市项目13项,很难想象其可以在当好党委书记的同时,还能够同时主持进行13个大型项目的研究工作。而相当数量的一般科技工作者,由于缺乏相关支持无法开展科研工作,又造成科技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如太原市进行的万名科技人员调查结果显示,全市有36. 7%的科技人员每年用在科研上的时间不足3个月,其中50. 6%为30岁 以下的年轻人。科研经费、科研仪器设施及科研资料、数据及人力等资源的巨大浪费,已成为制约我国参与国际科技竞争的障碍之一。 因此在科学技术发展日益成为推动世界发展原动力的今天,在充分认识科学研究 “马太效应”对科学技术的作用的基础上,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遏制其消极影响,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才能为社会前进提供更为强劲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25章 [2]默顿.《科学社会学》. 鲁旭东、林聚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89页 [3]朱克曼,科学界的精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68页 [4]罗伯特.默顿.《论理论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0. [5]约翰?齐曼著.《元科学异论》. 刘珺珺译,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第114页
/
本文档为【马太效应论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