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古代汉语 名词解释

2017-09-06 12页 doc 28KB 64阅读

用户头像

is_005190

暂无简介

举报
古代汉语 名词解释◎语言: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 ◎言语: 言语是把语言符号按照语言的规则排列起来表达具体的内容的。是对语言的运用,它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人的说和写的过程,是人的一种行为,叫言语活动,也叫言语行为;一是指人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东西,也叫言语作品。 ◎《说文解字》:《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東漢許慎撰,這是我國第一部通過分析字形探求本義的字書。成書於漢和帝永元十二年(西元100年),《說文》的“文”和“字”各有特定的含義,獨體的稱“文”,合體的稱“字”。 ...
古代汉语 名词解释
◎语言: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 ◎言语: 言语是把语言符号按照语言的规则排列起来表达具体的内容的。是对语言的运用,它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人的说和写的过程,是人的一种行为,叫言语活动,也叫言语行为;一是指人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东西,也叫言语作品。 ◎《说文解字》:《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東漢許慎撰,這是我國第一部通過分析字形探求本義的字書。成書於漢和帝永元十二年(西元100年),《說文》的“文”和“字”各有特定的含義,獨體的稱“文”,合體的稱“字”。 ◎《尔雅》: ?《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中国古代的词典. 其中“尔”是近正的意思;“雅”是“雅言”。 。“尔雅”就是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 ?《尔雅》被认为是中国训诂学的开山之作,《尔雅》是我国第一部按义类编排的综合性辞书。 ◎《经传释词》: :解释经传古籍中虚词的专著,专门讲解虚词。 词诠是近人杨树达著,这是一部虚词词典。 ◎《词诠》:近人楊樹達著,十卷,是一部專門解釋古漢語虛詞的詞典,共分四百八十六個條目,含各類虛詞五百四十五個,初版於一九二八年。全書用注音字母編排,書前附有“部首目錄”,一九五四年中華書局用原版重印時在書後增附了中文拼音索引。《詞詮》釋詞範圍包括古籍中常見的介詞、連詞、助詞、嘆詞以及部分代詞、內動詞和副詞的用法。釋詞體例是先指出詞性,其次釋義,最後舉例。其主要特點是釋義準確,引例得當,引例豐富,給每個詞都標明了詞性,便於初學,是一部很嚴謹的專著。其缺點是只收單音虛詞,忽略了複音虛詞。另外,比較缺乏歷史觀念和地區方言觀念,對於某種用法最初出現和消亡的時代以及用法的地區特點均無說明。 ◎《康熙字典》:清張玉書、陳廷敬等奉敕撰。書成於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今有一九五八年中華書局據同文書局原版影印本。二〇〇二年,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出版了標點整理本,使用方便。《康熙字典》是在明《字彙》和《正字通》兩部字書的基礎上增訂而成,收字四萬七千〇三十五個。全書按《字彙》首創的二百一十四部首列字,同部首的字以筆劃的多少為次,共分十二集,每集又分上中下。書前附有“部首索引”。其釋字體例 是先列本音本義,再列別音別義。最大特點是收字量大 ◎《辞海》:舒新城、沈頤、張相主編,中華書局一九三六年出版。這部書的內容、體例當初與《辭源》基本相同,屬於兼收百科知識的大型綜合性語文工具書。由於它 比《辭源》晚出二十年,故有不少改進,例如增收了一些新名詞,引文都標出篇名等,因此在當時的文化教育界很有影響。但是到了五十年代,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舊《辭海》的內容和舊《辭源》一樣也顯得很陳舊,亟需修訂。修訂工作從一九五八年開始,直到“文革“結束後的一九七九年才完成。于當年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共三冊。一九八〇年又出了縮印本。根據與《辭源》、《現代漢語詞典》的分工,修訂版《辭海》是一部綜合性的詞典,故仍然兼收語詞和百科詞語。一九八九年、一九九九年,《辭海》又先後出過兩次修訂版。《辭海》用簡體字排印,按部首筆劃編排,單字注音採用中文拼音字母,比較冷僻的字又加直音,釋義和引證都很準確。 ◎《辞源》:《辭源》是我國現代第一部規模較大的語文詞書,不僅收錄普通詞語,而且廣泛收錄近代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應用技術等方面的名詞術語,因重在溯源,故名《辭源》。一九〇八年開始編纂,由陸爾奎、傅運森等人主編。商務印書館一九一五年出正編,一九三一年出續編,一九三九年出正、續編合訂本,出版後就受到了文化教育界的好評。其缺點主要是引文出處只標書名不標篇名。另外,隨著時間的推移,觀點錯誤、知識陳舊等方面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自一九五八年起,國家開始了對《辭源》的修訂工作,至一九八三年修訂出版完畢。 ◎类书:類書是一種分類彙編各種資料的工具書。我國的類書編纂工作創始于三國魏,極盛于唐宋,綿延於明清。歷代所編類書流傳至今的大約有二百種以上,其中以隋末虞世南編纂的《北堂書鈔》為最早,而影響較大的有唐代的《藝文類聚》《初學記》、《白氏六》 ◎《艺文类聚》:一百卷,唐歐陽詢等編纂,書成于唐高祖武德七年(西元624年)。內容是將經史子集中的材料分門別類地加以排比,事類居前,詩文居後。詩文又根據題材的不同區分為“詩”“賦”“銘”“箴”“贊”“啟”等類。 這部書開創了類書“事”、“文”合編的體例。在此之前,類書只載事蹟,載到文學作品是“文集”的事,互不相越,直到這部書才將兩者合在一起,提高了實用性,給讀者帶來了很大的方便。這部書最重要的貢獻是保存了唐以前豐富的文獻資料,特別是大量詩文歌賦等文學作品的全篇或片段。全書徵引的古書多達一千四百三十一種,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已佚,唐以前的很多文學作品主要是依靠它才得以流傳至今。 ◎政书:政書是記載歷朝歷代政治經濟、典章制度沿革變化的書籍。原本是一種歷史著作,由於其集中記載了典章制度,具有資料彙編的性質,因此人們也就當作工具書來使用,久而久之,成了工具書的一個種類。 政書的特點是分門別類地加以敍述。一種典制系統是一個門類,每個門類之下再區分子目,這與一般類書是相同的,只是一般類書門類子目的無所不包,而政書的門類子目一般局限在典章制度的範圍內。政書可以分為兩類,一類通記歷代的典制,一類只記一朝一代的典制。前者如“十通”,後者如《會要》、《會典》。 ◎十通:“十通”是通記歷代典制的十部政書的總稱,包括唐杜佑的《通典》、宋鄭樵的《通志》、元馬端臨的《文獻通考》、清代乾隆年間官修的《續通典》、《續通志》、《續文獻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獻通考》、民國年間劉錦藻個人編纂的《清朝續文獻通考》。其中《通典》、《通志》、《文獻通考》均為開創體例之作,品質很高, 合稱“三通”。《續通典》、《續通志》、《續文獻通考》是“三通”的續作,合稱為“續三通”。《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獻通考》又是續“續三通”的,合稱為“清朝三通”。《清朝續文獻通考》又是《清朝文獻通考》的續作。“十通”在編寫體例上一般都是以時代為序,內容分敍述、論說、自注等部分。“敍述”是對典章制度內容及其歷史沿革的說明;“論說”是當時人們對典章制度得失的議論和編著者本人的評論;“自注”是對問題的補充說明,如訓釋文字音義、列舉有關史實、注明資料出處等。這種體例是杜佑的首創,為後來的編者所沿用。 ◎训:训是对古代词语作形象性的描绘并说明,侧重解释由两个单音节词构成的词(重言),并兼言其比兴意义。 ◎诂:诂是以今言释古言,侧重于解释单词的意义 ◎传:是传述的意思。传原本是指解释儒家六经的书。后来也做一般的注释名称。 ◎注:是注释的通称。 ◎笺:是表识的意思。这种注释,一般是对原注不详之处加以申发,或者记下自己的不同看法。 ◎疏:是疏通其义的意思。这是一种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注释。兴起于魏晋南北朝。唐代亦称“正义”,也称作“疏”。 ◎正义: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为基础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这种新的注疏唐人称之为“正义”。 ◎十三经注疏: 即指后人为了便于查阅,<<易>>、<<诗>>、<<书>>、<<周礼>>、<<礼记>>、<<仪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孝经>>、<<尔雅>>、<<孟子>>的注和疏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的一部书.这就是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 ◎衍文: 因缮写、刻版、排版等错误而多出来的字或 ◎ 脱文: 用来指明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 ◎讹文: 亦作“譌文”。讹误的文字 。 ◎直音法: 用一个汉字直接标注另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 反切法: 是一个语言学概念。在古汉语当中,分别取两个字的声母和韵母来拼合成某个字的读音。 ◎叶音法: 就是临时改变字的读音,使它同其他字押韵,以达到朗读时的和谐、协调。音韵学用语 ◎协句说: 音韵学用语。一种因不知古今音异而随意把某字临时改读为某音以求和谐的作法。押韵,符合韵律。 ◎如字: 如字:一种注音法,当一个字形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法的时候,要按照习惯上最通常的读音读,按照最常用的意义解释,叫如字。 ◎破读:就是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 ◎押韵: (也叫压韵、叶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 ◎诗韵: 做诗所依据的韵书,一般指《平水韵》,平、上、去、入四声一共106韵。 ◎三十六字母: 中国传统音韵学概念,又称为“三十六字母”。“字母”即声母 ◎《广韵》: 《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五卷,是我国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 ◎平水韵: 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206韵,过于细,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平水刘渊,将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后人渐为106韵,被称为平水韵,一般叫“诗韵”。 ◎声训: 从语词的声音方面推求词义的来源,以音同或音近的词为训,说明其命名之所以然的训诂方式。 ◎形训: 汉语训诂学术语,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六书:六书是汉代人根据对小篆的形体分析而归纳、总结出来的六条造字原则和具体的造字方法。 ◎象形:表示意义十分具体,以事物作为载体,根据外部轮廓 ◎指事:用象征性的符号或在象形字加提示性符号来表示某个意义。指事造字法在具体运用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象形字上添加抽象的标记符号造字,另一种是用纯粹的抽象符号造字。 ◎会意:会意法所创造的新字,就其结构而言,有同体组合(即“同文会意”)和异体组合(即“异文会意”)两种情况 ◎形声:(1)形旁和声旁的作用(2) 形声、会意两兼字(3) 省形、省声的形声字 ◎转注:同一物类、事类的事物,用同一部首;同一部首中的字,意义可以相互解释;同时又有声音上的关系。所表的对象是同一部首中的字,意义可以相互解释; ◎假借:语言中的某个“词”,本来没有替它造字,就依照它的声音“假借”一个“同音字”来寄托这个“词”的意义。 ◎三书说:1935年唐兰先生在《古文字学导论》中批判了六书说,提出了三书说,创立了关于汉字结构的新理论。唐氏把汉字分成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三类。 ◎甲骨文:甲骨文指商朝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内容都是商代王室贵族在祭祀、征伐、田猎、收成、疾病、气候、出入等方面进行占卜活动的记录。 ◎金文:金文是商周时期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由于商周铜器以钟鼎为最多,又由于钟是主要乐器,鼎是主要礼器,所以又称金文为钟鼎文。古代以祭祀为吉礼,称祭祀 所用的铜器为吉金,所以又称金文为吉金文字。 ◎小篆:小篆也叫秦篆,是秦统一六国之后,由李斯等人根据大篆和六国古文整理而成的字体,它是汉字发展史上的第一次规范化运动的产物。是古文字向今文字过渡的桥梁。小篆三特点: ,(书写形式趋于固定,减少了异体字,(简化了大篆中的繁复部分,减少了图画意味,笔画线条化。 ,(转笔和部分斜笔变成弧形,形体长圆,结构匀称整齐。 ◎甲骨四堂: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董作斌(严堂)、郭沫若(鼎堂) ◎实词: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三类。 ◎虚词: 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汉语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 ◎本义:词的本来意义,是通过分析字形和考核文献资料所得出的最早的意义。 ◎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包括比喻义。 ◎偏义复词:是指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只有一个形式,只起到构词的作用 ◎联绵词: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它有两个字,只有一个语素。这两个字有的是声母相同,如“慷慨”;有的是韵部相同,如“窈窕”;有的是同音重复,如“孜孜”;还有的两个音节没有什么关系,如“嘀咕”。 ◎叠音词:又称联绵字。它是双音节语素的一种。它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它有两个汉字,只有一个语素,只表示一个概念。其要点就是“二字一义不可分析’。 ◎同义词:在一定条件下意义相同,而语音不相关的词,互为同义词。定义三要素(1)词的同义是有条件的,没有绝对的、全面的同义词,只有在某个意义上、某种语 言环境下的同义词。(2)同义词的语音是不相关的。(3)同义词是相互的。 ◎同源词:就是由同一源头派生出来、具有历史 渊源关系 因而音近义通的一组词 ◎情态副词:古汉语中的情态副词比较丰富,按其所表语气和情态,约可分为六种, 即:肯定确认语气、估量测度语气、反问诘难语气、转折语气、暂时让步情态、故意特指情态。 ◎无定代词:“或”和“莫”是古汉语特有的无定代词,没有确定的指示对象。现代汉语没有这一类 ◎词头:词头不是一个词,本身并没有任何实在意义,只是词的一个组成部分,用来帮助表示这个词的词性。有的语法书也叫“前缀”,但是,有些词头也不专门表示一种词性,在这种情况下,就真是有音无义了。 ◎词尾: ◎通假字:与本字相对,也叫通借字,指用来代替本字的音同或音近字。通假字所表示的意义与字形无关。上古典籍中通假字较多,后世渐少。辨别通假字应以上古音为。 ◎假借字:跟借用的字的形义完全不合的字就称为假借字。假借字有两类。一类是本无其字的假借,另一类是本有其字的假借。 ◎古今字:在某一种意义上先后产生的形体不同的一组字叫做古今字。古字出现在前,即原字;今字出现在后,即分化字,或称区别字。 ◎异体字:异体字是形体不同而音义完全相同,古代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的字。 ◎繁简字;简化字与其所对应的繁体字合称繁简字。记录同一个词的几个字中,笔画多的叫繁体字,繁体字简化后笔画少的叫简体字。 ◎语法:语法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按确定用法来运用的词类、词的屈折变化或表示相互关系的其他手段以及词在句中的功能和关系。 ◎判断句:判断句是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的句子。 ◎被动句;以动词作谓语的句子,叫叙述句。如果叙述句的主语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受事主语),那么,这种叙述句叫被动句。 被动句分两类:意念上的被动句和结构上的被动句。 ◎使动: 使动用法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主要有四种:名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数词的使动用法。 ◎意动: 意动用法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意动用法有两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 ◎谓动: 为动用法是一种少见的动宾关系,指谓语动词“为了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毛诗: 西汉时鲁国毛亨和赵国毛苌所辑和注的古文《诗》,也就是现在流行于世的《诗经》。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骈体文: 中国古代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称骈体。在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骈文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的表达,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南北朝骈文中也不乏内容深刻的作品。 ◎辞赋: 古代一种文体汉朝人集屈原等所作的赋称为楚辞,后人泛称赋体文学为辞赋 ◎骚体赋:骚体赋是汉赋中的一类,它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成的,形式上属于骚体,所以称为骚体赋。 ◎序跋: 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 ◎近体诗: 亦称“今体诗”。诗体名。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诗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绝句: 绝句是以四句为一首的诗,每句五言或七言。 ◎排律: 律诗的一种,由于按照一般律诗的格式加以铺排延长而成,故称排律,又叫长律 ◎四六: 四六即骈句,骈文的通行别称。 ◎引用:包括引文、引事、引言 ◎比喻:比喻是通过两类本质不同的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来打比方、以此喻彼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有三个要素:本体、喻体、喻词。比喻大致可分为三类:明喻、暗喻(隐喻)、借喻。 ◎代称:事物本来都有自己的名称,但有时为了修辞上的需要,不用事物本来的名称,临时借用与某事物有联系的词语作为称谓,这种修辞方法叫代称,也叫借代。代称不同于比喻。比喻是说“甲象乙”,实际上甲不是乙,不等于乙。代称是直接代替,即以另一名称代替某事物的本来的名称。 ◎并提: 在一个句子中,同时表述相关的两件事,包含两套平行的语法关系,以求句子紧凑、文辞简练的修辞方法,叫做并提。也叫合叙、分承。 ◎互文: 为了行文简练或适应韵文对字数的限制,把本应合用的词语前后分用,其义互相呼应,彼此关照。这种修辞方法叫做互文,也叫互言、互体、互备、参互、互见、互文见义。 ◎夸饰: “夸饰”又叫夸张。夸饰是一种为了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而采用极度形容性语词的修辞方法。 ◎倒置: 在辞赋、骈文或散文中,为了对仗、平仄、押韵的需要,或者为了造成一种特殊的意境,常常故意颠倒词语和顺序,这种不规则的修辞方式叫做倒置。 ◎委婉: 古人说话、行文中,或因有所顾忌,或出于谦恭,或出于礼仪、外交的需要,往往不直言其事,而是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这种修辞方法叫做委婉,也叫婉转、婉曲、婉辞。 ◎连及: 连及亦称“连文”、“连言”、“连语”、“连类而及”,这是古人在行文时为凑个章节而在一词的前面或后面连上一个与其意义相类或相反的词的表达习惯。 ◎变文: 变文是唐代兴起的一种说唱文学,多用韵文和散文交错组成,内容原为佛经故事,后来范围扩大,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 ◎句读:“句读”是“句”和“读”的合称。如果一句话完了,古人就在这句话最后一个字的右边,加上一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如果一句话未完,但朗读时需要在某字后面 停顿一下,就在这个字的下面加个点,叫做“读”,读作“,ò,”(即后来的“逗”);两者合称,叫做“句读”。 ◎直译: 在翻译过程中按原文逐字逐句一对一的翻译。"直译"这名词,在"五四"以后方成为权威。 ◎意译: 是指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译(区别于“直译”)。 ◎小学: “小学”在古代就是古汉语文字学,即语言文字之学。 ◎文字学: 文字学:是语言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字为研究对象,研究文字的性质、造字法、起源、发展、形体与音义的关系、正字法、文字的创制与改革、个别文字的演变等。 ◎训诂学: 训诂学是研究中国传统古书中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 ◎音韵学: ;音韵学则是把语音作为一个系统来观察,它研究各种语音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
本文档为【古代汉语 名词解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