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论孟子独立人格精神毕业论文

2017-09-21 50页 doc 133KB 95阅读

用户头像

is_721103

暂无简介

举报
论孟子独立人格精神毕业论文论孟子独立人格精神毕业论文 论孟子的独立人格精神 研究生:何安峰 导师:吴全兰 专业:伦理学 研究方向: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 年级:2007 级 中文摘要 独立人格是指个体在一切社会关系及其自身经历中,敢于藐视外在权威、表现自我, 蔑视名誉、地位、金钱,并能够超越生死、寿夭、穷达等人生苦难的人格特质。然而长期 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以所谓缺少独立人格而备受指责。但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有失偏颇。 战国时代的孟子在周游列国的不凡经历中,展示出了强烈而突出的独立人格精神。在面对 至高无上的君王,他敢于睥睨王者、刚正直言,以一种不...
论孟子独立人格精神毕业论文
论孟子独立人格精神毕业论文 论孟子的独立人格精神 研究生:何安峰 导师:吴全兰 专业:伦理学 研究方向: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 年级:2007 级 中文摘要 独立人格是指个体在一切社会关系及其自身经历中,敢于藐视外在权威、表现自我, 蔑视名誉、地位、金钱,并能够超越生死、寿夭、穷达等人生苦难的人格特质。然而长期 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以所谓缺少独立人格而备受指责。但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有失偏颇。 战国时代的孟子在周游列国的不凡经历中,展示出了强烈而突出的独立人格精神。在面对 至高无上的君王,他敢于睥睨王者、刚正直言,以一种不屈不挠的气度、坚决的捍卫人的 独立和人的尊严。 孟子的独立人格精神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之上。他认为,每个人的天性和人格 上都是平等而独立的,决不会因为政治地位、经济财富、生活区域等外在因素而存在丝毫 的差别,因而不仅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独立人格,而且每个人只要通过潜心修养都可以达到 圣贤尧舜的崇高境界。这一思想为孟子在周游列国过程中傲视王公大人,不畏惧于权势, 保持自己人格的独立和尊严奠定了理论基础。尽管孟子主张天命论,认为人的命运源自上 天的赋予,但是他也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张发挥人的力量去克服客观条件的制约, 为他在游历过程中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完成儒者的使命创造了条 件。 孟子的独立人格精神的具体表现:在君王面前,彰显出睥睨王者、踔厉风发的人格风 范;在外来压力面前,保持持志、尚志的人格品质实现人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在人生 路上,奉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人格操守来坚守气节,保持人格独立;在 金钱与权势的诱惑面前,践行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标准,维护 人格的独立与尊严。这种独立人格精神使他保持了个人独立而完整的内心世界,使任何外 力都无法动摇他独立的精神王国。无论是环境的压迫,世道的崎岖,命运的乖舛,还是功 名富贵的引诱,都不能变质移易。孟子正是始终不渝地实践这种高尚的独立人格精神,赢 得了人们的尊敬。 然而,独立人格精神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地、孜孜不倦地进行道德修 养实践才能达到。孟子认为,独立人格精神的形成在于修身。通过“养心寡欲、修养善性”, 可以体认到先天的善良本性,进而才能抵御外部不良环境的影响,使善端就会得到保养而 不断扩充;通过“养浩然之气”,可以激发人们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养成个人独立特达 的高尚人格,达到“富贵不能淫,贪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精神境界;通过“居 仁由义”,可以使人经受住各种人生际遇的考验,不论处于顺境或处于逆境都能应对自如, 坚守自己的节操,不违背自己的人格原则。通过“立志炼志”,可以使人具备有独立的道德 意志,不畏惧权势、不迁就、不迎合,不媚附权贵。孟子关于独立人格修养的卓越理论, 对于塑造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民族心理性格,培养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形成追求人格高 尚而完善的民族文化心态产生过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独立人格精神作为我国思想文化的精华,不仅对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持久 的影响,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也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代社会,由于各种消极因素的影 响,使现代人的精神世界,独立人格,进取精神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腐蚀和破坏,严重影响 着现代人的生活品质。孟子的独立人格精神对于重建现代人的精神家园,培育现代人积极 向上的进取精神,提升现代人的人格品质,促进现代人的健康、和谐的生活有着极其重要 的意义。 孟子 独立人格 性善论 大丈夫 当代价值关键词: ON THE SPIRIT OF MENCIUS'S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Postgraduate: he anfeng; Supervisor: wu quanlan; Major: ethnics; Focus: history of chinese ancient ; Grade: 2007 Abstract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is the personality which the individual dare to defy external authority and express himself in all social relations and their own experiences. He/She can despise reputation, status, money. And also he/she can exceed life and death, poor and rich. Bu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always been criticized because of lacking of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But I believe that this view is biased.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Mencius demonstrated a strong and prominent independence spirit in his extraordinary experience of traveling around. When facing the king, he dared to defy the king. He was upright and respect. He determined to defend his independence and human dignity by his indomitable tolerance. Although Mencius advocated the theory of fate which believes a man?s fate was given by the Heaven, he also affirmed the people's initiative. He advocates overcoming the constraints of objective conditions by the power of people himself. And it creates the conditions for him to overcome the difficulties and setbacks and finally complete the mission of a Confucian. Mencius? independence spirit is based on the "Goodness of Nature". He believed that each person's nature and personality are all equal and independent and will not be different because of 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political status, wealth, and living area. So, not only can everyone have an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but also can achieve the lofty realm of sages Yao and Shun through the painstaking cultivation。This kind of thought laid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Mencius to disdain for kings and maintain his independence and dignity of the personality However,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cannot be form in a short time. It needs a long time and worked tirelessly. Mencius believes that the formation of an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needs self-cultivation. By cultivating, we can realize a person?s good nature. Then he can resist the external adverse environmental impact. The "Cultivating the moral spirit" can raise the pursuit of positive life and cultivate personal independence character. Mencius?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has a good effect on shaping the character of the Chinese nation unyielding national psychology, training Chinese people's uprightness and forming perfect culture of personality psychology We use the independence spirit of Mencius a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thinking and culture. It has a bad effect on the later development, and also on the modern development. In modern society, the spiritual world,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entrepreneurial spirit of people are destructed and corroded by various negative factors. And they have bad quality of life. Mencius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has extremely important for the modern people to reconstruct their Spiritual world. It also trains the positive enterprising spirit of modern people and improves their personality traits. Key words:Mencius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Virtuous humanity thought Dazhangfu Contemporary Value 目 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 言...................................................................1 一、孟子的独立人格精神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5 (一)独立人格的内涵.......................................................5 (二)孟子的独立人格精神形成的时代背景.....................................7 (三)孟子的独立人格精神形成的理论基础.....................................9 1、性善论................................................................9 2、人皆可为尧舜..........................................................11 3、天命论................................................................12 二、孟子的独立人格精神的具体表现...........................................15 (一)睥睨王者、踔厉风发的人格风范.........................................15 (二)持志、尚志的人格品质.................................................17 (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人格操守.................................19 (四)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标准.......................21 三、孟子的独立人格精神的修养途径...........................................24 (一)养心寡欲,修养善性...................................................24 (二)养浩然之气,持之以恒.................................................26 (三)居仁由义,舍生取义...................................................27 (四)立志炼志,奋发有为...................................................29 四、孟子的独立人格精神对后世的影响.........................................31 五、孟子的独立人格精神的当代价值...........................................33 (一)有助于重建现代人的精神家园...........................................33 (二)有助于完善现代人的独立人格...........................................35 (三)有助于培育现代人的进取精神..... .....................................36 (四)有助于提升现代人的精神品质...........................................37 结语.......................................................................39 注释.......................................................................40 参考文献...................................................................4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43 前 言 孟子(约公元前 372 年一公元前 289 年),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人, 先秦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在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上影响深远。孟子也和孔子一样, 周游列国,在各国诸侯面前极力“王道”和“仁政”思想。然而令他失望的是,在时 刻讲求“攻伐”、 兼并”的诸侯混战时期,他的思想根本得不到采纳。但是一次次的碰壁, 也没有动摇他坚定的信念,反而以刚烈不屈的性格和胆识,在屡经磨难之后,依然壮心不 改,傲然独立,从而使我们领略到其独立人格精神的十足魅力和伟大力量。 然而在专制统治下,我国多数的民众却没有表现出像孟子一样的独立人格。其主要原 因在于长期以来我国民众普遍存在着依附性人格。依附性人格作为封建权力的派生物,经 过长期的运作,已经深深地渗透到民众的现实生活中,内化为自觉的价值观念。这种依附 性人格使他们丧失自主性,看不到自己的力量,总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别人身上。即使参 与政治也往往是把自己的人格依附在权势上,沦为专制政治的附庸。这种依附性人格至今 依然存在,而且还时时困扰着我们。像在一些单位、部门的领导干部身上,经常出现以权 代法、压制民主、独断专权的家长制作风,除了体制的原因外,还与民众的依附人格有着 很大关系。依附性人格的普遍存在严重阻碍了现代人格的发展。因此,要塑造现代人格, 必须培养人们的独立人格精神,从观念上摆脱依附性人格的束缚。正是在这样背景下,现 代人的独立人格精神问题成了我国学术界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近代以来,我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场大规模的政治运动,传统的文化秩序在很大程度上 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但是与新时代相适应新的文化秩序却还没有建立和完善起来,致使 人们在面对物欲横流的转型社会,显得无所适从,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我国的现代人 格精神领域也是如此。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一套符合当代中国社会实际的完整的现代人格体 系。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许多优秀的人格精神,可以为现 代人格的发展提供十分丰富的营养。因而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对于完善我国的现 代人格体系无疑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当前研究孟子等古代哲人的独立人格精神,对于推 进我国思想文化建设,促进现代人格的发展,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 提升现代人的人生境界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学术界对孟子思想的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诸多的成就。但是针对 孟子的独立人格精神方面的研究却是不多,只散见于少数著作和文章的个别章句之中,缺 乏系统性和完整性。目前他们在独立人格精神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关于有无独立人格精神问题 以张岱年为代表的部分学者认为,孟子的思想是蕴含着丰富的独立人格精神的。张岱 年说:“孟子提出„大丈夫?的做人标准,可以说就是独立人格的标准 。„得志,与民 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大 1 丈夫即是坚持自己的独立意志的崇高人格。”[1]南京师范大学的徐克谦教授从人性平等出 发,认为每个人依据自己的良知良能和本心本性作出道德是非判断和选择,乃是个人天然 的权利,任何他人和组织都无权加以剥夺。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先秦儒家比较强调个 体人格的尊严与个人意志的自由,认为个体的人格尊严和主体独立意志不受侵犯,不容亵 渎。因而他认为,孟子所提倡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独行其道” [2] 的“大丈夫”精神等,体现着对独立人格意志与个人尊严的强调和肯定 。以张岱年为代 表的部分学者,高度肯定孟子的独立人格精神。他们的研究回击了一些人认为中国传统儒 家从来都是奴颜媚骨,屈从于权势的指责。但是他们仅是提出孟子存在独立人格精神的观 点,并且这一观点也只在其文章或著作中零散的提出。对于孟子的独立人格精神的理论渊 源、内涵、实质等核心并没有再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而以周继旨、金春峰为代表的部分学者则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包括孟子在内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士阶层,有的只是独立人格的觉醒,而没有内化为独立人格精神。周继旨 认为,孟子提出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大丈夫”气概,和“君子有三乐”的境界。这些 都是“士”阶层的独立人格觉醒的反映。但是,他认为这种觉醒并未实质性地转化为全社 会的独立人格精神。到在战国末年,除了君主个人以外,其它人的独立人格都丧失殆尽。 “士”和广大群众又都落入地主制的封建纲常伦理的枷锁之中 [3]。金春峰认为,先秦儒家 思想中出现独立人格觉醒的观点,但是,不应该把“独立人格的觉醒”和“士阶层的独立 人格的觉醒”等同起来。士阶层的独立意识指的是“集团意识”,而“独立人格的觉醒” 指的是个人意识。“独立人格的觉醒”只有在士阶层的独立意识解体之后才能建立。但这 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才能产生,而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没有具备这种条件。因而传统中国社 [4] 会是没有真正的个人独立人格精神的 。南开大学的葛荃教授认为,“士人人格形成的基 本路径是读圣贤,走圣化路,做圣人之徒。在圣人人格理想的覆盖之下,士人人格的构 成之中基本不存在什么个体自主和独立精神,他们的精神世界表现出明显的同质性。在具 体的行为选择上,他们注重的是群体评价和从众。群体人格成分的泛化,决定了士人精神 [5] 中的传统性格和保守倾向,这里很难生长出现代性的独立人格和自主精神。” 以周继旨、 金春峰为代表的部分学者的研究,侧重于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出发来研究孟子以及 后世的独立人格,其研究方法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说服力。不足之处在于过分强调孟子等 人思想的特定时代背景,从而忽视孟子等人传统思想在新时代所体现出来的新价值。按照 周继旨、金春峰这部分学者的观点,在中国漫长的封建专制社会中,中国是没有真正的独 立人格精神。但是像孟子那样,在拥有绝对权威的君主面前,还能敢于保持甚至张扬自我, 对君主的权势和地位发起挑战,自如、自主地发表个人意见,保持个人的人格独立和尊严, 这种独立人格精神难得可贵。用现代的角度看,这种精神对于现代人格建设是具有极其重 要的价值的。这也是我们要深入研究孟子的独立人格精神的价值所在。 第二,关于独立人格精神的价值问题 独立人格精神作为人的一种内在品质,无论是对于个人的发展,还是社会的进步都具 2 有重要意义。目前学术界对于独立人格精神的内在价值是持肯定态度的。像复旦大学的俞 吾金教授认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人伦关系是以市场经济所蕴含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的契 约关系为基础的,与这一基础相适应的是一种新的以独立人格为核心的法的精神,其基本 特征是倡导平等、自由、民主,它与新的道德观念—公正、诚实、廉洁、节俭、讲信用、 [6] 富于社会责任感等一起组成了当代伦理精神。” 因而,应把独立人格确立为当代中国人伦 关系的基础。俞教授的研究看到了独立人格对于当代中国人伦关系建设的内在价值。中国 人民大学的宋志明教授则看到了包括孟子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现代价值。他认 为,“儒家还提出的„修身养性?、„内省?、„克己?、„反求诸己?、„养浩然之气? 等修养方法,以及孔孟所强调的„为仁由己?、„人皆可以为尧舜?所体现的体现着独立 的人格价值,对于我们今天树立刚正不阿、坚持正义的独立人格都是很有现实意义的。”[7] 首都师范大学的吴来苏教授看到传统人格精神,对于当代民族精神的推动作用。他认为, “人如果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忽视自己需求的升华,人就会沦为物欲和金钱的奴隶,实质 上是人格的丧失。树立先进典型,广泛宣传他们的人格精神,对铸造社会主义民族精神将 产生无法估量的推动力。”[8]上述学者主要是从宏观上研究独立人格的内在价值,包括有社 会关系、民族精神、人文素质等方面的价值。但是他们的研究取材的范围较大,对独立人 格的提炼均源自于整个儒家,甚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这样的研究固然全面,但有失深度 和针对性。孟子在周游列国过程中展示出强烈的独立人格精神的,但目前学术界对孟子的 这种精神的具体表现,以及这种精神所蕴含的当代价值方面的专门而深入的研究还很少。 而这方面的研究恰恰是需要从微观上展开研究才能获得深入的成果。同时,独立人格精神 作为人格领域的重要内容,对它的研究将有助于现代人格的建设。但目前学术界在探讨独 立人格精神的价值方面恰恰是重视不够。因而笔者认为,在探讨独立人格精神的价值时, 应该将研究的目标指向现代人格建设方面来充分挖掘其内在价值。 第三、独立人格精神的修养问题 正如独立人格精神并非是与生俱来一样,独立人格的实现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独立 人格精神的实现,必然经历艰苦、长期地修养方能达到。目前学术界也看到了这一点。南 京师大的王永华先生从知识分子的角度来阐述了独立人格的构建的艰难性和曲折性。他认 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人伦色彩,奴性品格道德教化氛围,决定了中国知识分子 独立人格建构中的艰难性。但中国朝代更替的历史空档和中国统治阶级的开明或软弱, 也 [9] 曾经给中国知识分子独立人格建构创造了机遇。” 马永庆先生也持同样的观点,认为独立 人格是有一个形成、发展、完善的过程,它需要经过人们不断地修养才能实现。他认为, “市场经济使人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这种主体要具备现代人全面发展的、完备的人格素 质,也就是要有独立性、创新性、社会性、规范性、道德性等方面的人格特性。……这种 人格特性又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们的做人标准,它向每一个人指出,只有达到这些要求才配 做一个现时代的人;这种人格特性也有一个形成、发展、完善的过程,它需要经过人们不 [10] 断地修养才能实现。” 虽然上述学者看到了道德修养对于独立人格的实现的重要性和艰 3 巨性。但是他们对于独立人格的实现该进行哪些道德修养,通过什么途径进行修养等问题 还是缺乏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对于孟子的独立人格的修养途径问题的研究更是缺少系统 的、针对性的研究。因此,笔者将独立人格的修养问题作为孟子的独立人格精神研究的重 要内容之一。 4 一、孟子的独立人格精神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 战国时期是中华文化群峰崛起的时期。这一时期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领 域出现的深刻变革,为当时士阶层的独立人格精神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条件。孟子作 为士阶层的杰出代表,在这种动荡而又充满机遇的社会环境中,奔走于各诸侯国间,虽屡 经磨难,依然壮心不改,彰显独特的独立人格精神,成为二千余年来中国文化人的楷模, 对中国的社会政治、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产生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一)独立人格的内涵 1、人格的内涵 “人格”一词出现在近代,是日本学者从西方翻译过来的。日文中“人格”一词是对 英文“personality”一词的翻译。人格(personality),一词最初源于拉丁文 persona, 它的原意是“面具”或“脸谱”。这个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戏剧中,据说当时的 一位演员为了掩饰自己残疾的眼睛而佩戴面具登台演出。后来一些善于学习、研究的人通 过面具观察每个人的行为,进而研究每个人的内心特质,发现这种关联恰恰是一个人 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的真实自我的一种显现。“面具”由此被借用,进而发展成为后来的 “人格”。 后来的学者对此意进一步延伸,就包含了一个人的印象、身份、角色、品质、 尊严以及声望等含义,主要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内在的特质。 “人格”一词出现后,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古今的学者、哲人从其自身学科研 究为出发点和侧重点,对人格概念加以改变、扩充,使人格概念内涵的不断得到发展和演 化。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人格是一个人内在的心理生理系统的“动力组织”, 决定着个人特有的思想和行为。现代西方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人格是个体在遗传基础 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是人的心理 特征和心理倾向的总和。现代人格理论认为,人格既包括有内隐的心理特征成分,又必然 要触及人类基本的行为方式。它是具有个性特征的相对稳定的人类心理或行为特质。美国 当代人格心理学家普汶在其著作《人格心理学》中指出:“人格是代表个人在对情境做反 应时,自身所表现出的结构性质和动态性质,即人格代表一种使个人有别于他人的持久特 性。”[11]《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人格”的解释是:“每个人所特有的心理—生理性状 (或特征)的有机结合,包括遗传的和后天获得的成分,人格使一个人区别于他人,并可通 过他与环境和社会群体的关系表现出来”。在西方语境中,无论 Persona 还是 Perosnality, 都被赋予了独立性和个体性的价值内涵,都强调人的个体性的内在精神,即人的个体内在 精神气质或精神品质。我国古代初始没有“人格”一词,直到近代我国学者从日本引入“人 格”一词,才开始吸收并使用这个专有名词。我国的思想家历来重视对人性与伦理问题的 探讨,其所强调的“人品”、“品格”与“人格”是相对应的。他们侧重于从伦理学的“群 体化”层面诠释人格,并认为“人格”就是一个人的“为人”问题,是心理和伦理的综合。 5 因而我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的精神价值表现为人格,人格则是人的生命精神价值的实现。 因此,人格往往与精神联系在一起。人格精神即是人的内在的灵魂和安身立命之处,既体 现人对生命的认知,也体现人所追求的理想生活,同时还表现在人的社会实践以及其人格。 尽管国内外学者在各学科、各领域对人格的界定不尽相同,但当前较为公认的人格定 义是:人格是以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伦理道德为主导,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的生理、 心理和行为特质的总和。它涵盖了三个层面的意义:其一,人的道德品质;其二,人作为 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及其外在表现;其三,人的性格、气质、能力、需要、兴趣、动机、 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要素。笔者认为,人格是通过社会化而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 个人特征的综合,是由个人的知识、品德、经验、情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 等因素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2、独立人格 对于独立人格,当代学者许纪霖先生从知识分子的角度谈独立人格的两重内涵。他认 为独立人格:“以历史--政治的角度而言,主要是指个体的自主性和社会的批判性,即表 现为不依傍任何外在的精神权威,不依附于任何现实的政治势力,在真理的认同上具有独 立的价值判断力,并依据内心准则而自由行动;在社会实践生活中,积极地参与政治,成 为改造社会的独立批判力量。”[12]美国人本主义哲学家弗洛姆(Erich Fromm)从人本心理 学的角度谈到了独立人格的结构,他认为,独立人格是指明晰的自我意识、创发性的爱和 思维、开创性心向特征等几方面的统一和综合。个体独立人格表现为人的自由性和创造性, 人的独立思考和独立选择权利,个体自主性和对社会负责精神,自我批判精神和社会批判 精神,对真理的追求和自我价值追求。现代人只有充分体现自己的独立人格,才能体现自 己的存在,才能显示自己的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社会也才能显示其巨大的活力和创造力。 由此可见,独立人格强调的是人的独立性、自主性,是人的主体性的直接体现。人只有具 备了独立的人格,才能在社会中表明“自我”的存在,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体。而丧失独立 人格,人则会失去“自我”,自然不能称其为主体。因而笔者认为,独立人格是个体在一 切社会关系及其自身经历中,敢于藐视外在权威、表现自我,蔑视名誉、地位、金钱,并 能够超越生死、寿夭、穷达等人生苦难的人格特质。其基本内容是张扬个性、确认自我、 承认个人的独立价值和权利。 3、孟子的独立人格精神 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文化被认为缺少独立人格精神而受人所指责。但笔者认为,这种 说法有失偏颇。春秋战国之际,面对社会的大剧变,先秦诸子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各自 的治国理论,各学术学派之间各执其说、相互辩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现象足 以说明先秦诸子独立人格精神之强烈。在先秦诸子中,孟子的独立人格精神也许是最为突 出的。在周游列国过程中,面对至高无上的君王,他敢于睥睨王者、刚正直言,以一种不 屈不挠的气度、坚决地捍卫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他说:“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 然……吾何畏彼哉?”(《孟子?尽心章句下》)。齐王派人请他入朝议事,他托病不去,说: 6 “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孟子?公孙丑章句下》)。孟子不 仅对君王是这样,就是在平时的人际交往中,也处处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他说:“挟贵 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孟子?告子章句 下》)。别人倚仗权势而发问,或倚仗贤能而发问,或倚仗年纪大而发问,孟子均不作回答。 这种独立人格精神就是在孔子身上也不曾有过。 (二)孟子的独立人格精神形成的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的中国社会,阶级矛盾极为复杂、社会秩序极为混乱。正如刘向《战国策?序》 中所言:“上无道揆,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为并起。”当时社会 可谓是昏上乱相,诸侯好战,以攻伐为贤;士人急功近利,朝秦暮楚,国无宁日,民不聊 生。社会秩序的混乱和崩溃,使士阶层的身心承受着巨大的痛楚。但是社会秩序的失范也 催生了士阶层肉体和精神上的解放。士阶层出于群体自觉,深沉的忧患意识、强烈的批判 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油然而生;出于自我价值判断的自觉,形成了自尊、自 信、自豪的独立人格,敢于担当起拯救天下的使命。士阶层理性的自觉和强烈的主体意识, 使他们在历史的舞台上展现出相当鲜明的独立人格精神。他们高举道义的大旗,奔走呼号 于诸侯国之间,期望救苍生黎民于水火。他们不再仰仗统治阶级的鼻息、听凭君王们的摆 布,以知识和技艺为托身之所,抗礼王侯,独立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主宰自己的 命运。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社会群体人格的形成是由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因 素综合造就的。作为士阶层的杰出代表的孟子,其独立人格精神的形成也正是建立在该时 期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背景之上的。 1、社会生产的发展,促进士阶层经济的相对独立,为孟子的独立人格精神的形成提 供了前提条件。 战国时期是社会生产大发展的时期。随着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都 达到较高水平。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奴隶社会的井田制进一步瓦解,“私田”不断增 加,出现了“私门富于公室”的局面。同时,个体私营工商业也代替了原来“国营”的“工 商食官”,使得商品经济的比重逐渐增加,城市日渐兴盛繁荣。这种“经济下移”的现象, 为更多的人脱离物质生产从事脑力劳动,为思想、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充裕的物质 产品和更广阔的活动舞台。而春秋战国时期,“天子衰微、王权坠落”,于是“学在官府” 的局面被打破,私学由此产生,由少数贵族所垄断的文化教育也随之下到民间,像庶民等 社会下层中的一些人士,通过勤奋学习,“积文学,正身行”而上升为“士”。另外还有些 贵族及其子弟在社会变革中门庭冷落,沦入“士”的队伍。于是士阶层的人数增多,队伍 扩大。但无论是来自庶民阶层的“士”还是来自旧贵族阶层的“士”,他们都具备有一定 的经济基础,至少可以维系其自身和家庭的温饱,方能为游学提供可能。像孟子虽说:“无 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孟子?滕文公章句上》)。但他游齐之际“后车数十乘,从 者数百人”(《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没有一定的经济能力的是难以做到。刘泽华在《士 7 人与社会?先秦卷》中根据当时“士人”的经济生活状况,他把“士人”分为“富士”、 自 耕之士”、“无田业之士”、“工商之士”、“杂吏之士”和“贫士”等六种类型。就“贫士” 而言,如老子、庄子、子夏之类,不肯入仕,甘愿贫穷,也要追求个性自由。但对绝大多 数“士人”来说,还是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和生活保障的。正因为如此,士阶层才能在当时 的历史舞台上展现出鄙夷富贵、藐视王侯的独立人格形象。 2、诸侯争霸的政治格局,为孟子的独立人格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宽松的社会条件。 战国时期出现了诸侯争霸的政治局面。为巩固政权,夺取霸权,除了在政治、经济、 军事等方面加强自己的实力外,各诸侯鉴于士阶层在现实政治中的巨大作用,“六国之时, 贤才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论衡?效力》),积极主动地寻 求与士阶层合作。于是各诸侯国纷纷打出礼贤下士的招牌,“重士”、“养士”成为当时的 时代风潮。在礼贤下士的社会氛围下,各诸侯国对士阶层往往都采取宽容的政策,允许其 “合者留,不合则去”。士人就好象自由的鸟那样,可以“择木而栖”。比如商鞅在魏没有 得到重用,听说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史记?商君列传》),便向西入秦,求见秦孝 公,终于委以重任。又比如邹衍本是齐国人,在稷下学宫位于上大夫之列,他不满齐闵王 的暴政,而到了燕,成为燕昭王之师。在齐襄王时,邹衍又回到稷下学宫,并在齐王建时 作为齐国使者出使赵国,而从未受到非议。同时各诸侯国还给予士人“学术自由”,为士 人著书立说、发表个人的意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大大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像齐国 稷下学宫的学术自由尤为突出。田齐政权虽然倡导黄老之学,但对各家各派的学者是兼容 并蓄而不是排挤打击。比如孟子与齐宣王的政见是不同的,但在稷下学宫都受到重视,而 且爵禄相当高。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甚至象齐伐燕这样的重大决策,也向孟子征求意 见。后来终于因为彼此政见不合,孟子离开齐国。但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欲中国而授 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孟子?公孙丑章句下》)打算给孟子建造一座房屋和万钟的俸 禄。总的来说,战国时期是新旧社会的转型时期,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建立起“大一 统”的统治秩序和观念形态,社会政治环境相对宽松,有利于士人有进行独立的、富于创 造性的精神活动。这样,他们不再像从前那样依附于王室,赢得了人格的相对独立。 3、礼乐制度的崩溃,为孟子的独立人格精神的形成提供了思想条件。 随着西周的衰落,周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力一落千丈,逐渐失去了“天子共主”的地位, 社会出现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周王朝的核心政治文化—礼乐制度随之崩溃。 随着奴隶制统治秩序的解体,礼乐制度的崩溃,士阶层的身心得到巨大解放,精神枷锁得 到解除,他们的心灵因而得以插上自由的翅膀,任意飞翔。他们可以俯察社会,针砭现实 时弊;可以追问历史,构想社会未来蓝图;可以内窥心灵,思索现实人生真谛。士阶层以 其出类拔萃的智慧、独立不羁的个性、洒脱飘逸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充分展现出锐 意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在激烈的社会变革背景下,孟子站在时代发展的最前沿,把时代精神和个人智慧融汇 到孔子所开创的儒家学派的思想传统之中,并进行了极富创造性的弘扬从而形成一个博大 8 深邃的思想体系,给后人留下无比丰富的思想资源。 (三)孟子的独立人格精神形成的理论基础 如前所述,在诸侯列国竞相争霸的乱世之中,孟子为宣传“王道”和“仁政”思想, 和孔子一样,周游列国。面对至高无上的君王,他显示出高度的自信,敢于睥睨王者、刚 正直言,傲视王侯们的显贵。孟子的高度自信源自于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他认为人性本 善,每个人在天性和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在此基础 上,引伸出“人皆可为尧舜”的命题,强调人无贵贱之分,每个人通过自身的修养,可以 达到圣人的境界。 1、性善论 孟子并不是历史上最早对人性进行关注的人,但他却是第一个提出系统人性理论的 人。孔子对人性早有论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开创了人对自身研 究的先河。但他并没有进一步说明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这为后人对人性的进一步研究留 下了发挥的余地。孔子将人性过多地归因于外部环境,为人的为恶留下了借口。因而孟子 主张对人性的研究应向内追寻,提出了性善论的思想。 (1)四端说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始于四端说。他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 ( 孙丑章句上》)。孟子认为,人的仁义礼智四善端好比人的手足四肢一样是先天具有的,并 非外界强加的结果。为了说明仁义礼智是人人都具有的,孟子对“恻隐之心”进行论证: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 誉於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章 句上》)。由对恻隐之心的证明,孟子还推出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也是人与生俱 来。既然人先天具有仁义礼智的善端,那么为什么会有“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 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孟子?告子章句上》)的现象 呢,面对性善论存在的内在矛盾,孟子在强调人的本性是善的同时,又指出先天的善不是 现实的,因为它只是善端,仅是道德的萌芽,必须经过自我修养,“扩而充之”,才能最终 发展成为完美的道德。他说:“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恭敬之心, 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也。有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自贱也;谓其君不能者,贱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 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于保四海;苟不能充之,不足于事父母”《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 孟子认为,人与生俱来的仁义礼智只是道德的萌芽,还不是完美的道德。“既然是萌芽, 就存在着两种可能性:它或许因得不到精心的护养,抵御不住恶劣环境的袭击而夭折;或 许会在人的精心培育下茁壮成长,结出丰硕果实。”[13]因此,孟子特别强调后天的修养, 9 通过修养把先天的善端扩而充之。如果能够扩充善端就会像刚燃烧的火,越烧越旺;像刚 流出的泉水,越来越畅达而不可遏止。如果能把善端扩充为四德,就足以安定天下,否则, 连父母也不能奉养。孟子还以牛山之木为例,说明修养善性的重要性。他说:“牛山之木 尝美矣。以其郊於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 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 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於木也,旦 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孟子?告 ( 子章句上》)。人生来就有仁义之心,但是有的人之所以不见了善良之心,这与周围环境的 恶劣有很大的关系,这与牛山之木被斧伐成荒山秃岭一样的道理。这就需要人们不断地进 行后天的修养。人的善性如同牛山上的草木一样,也需要细心呵护和长期的修养,只有这 样才能发展出完美的道德。正如孟子所说:“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 消”(《孟子?告子章句上》)。只要得到好的滋养,没有东西不能生长;如果丧生了好的滋 养,就没有东西不会消亡,所以“操则存,舍则亡”。 (2)性善的证明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一经提出,立即得遭到了来自各方的挑战。当时的著名学者告子与 孟子就人性的问题进行过激烈的辩论。 告子认为,人性本无善与不善之分。告子首先给“性”下了一个定义:“生之谓性”。 所谓“性”,是指天生的禀赋,所以他说“食色性也”。食色的本身,既不可称之为善,亦 不可称之为恶。他还举了两个例子来反驳性善论。第一个例子:“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椦 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椦”《孟子?告子章句上》)。告子认为,人性好比杞柳, ( 仁义好比杯盘。把人的本性纳于仁义,正好比用杞柳树来制成杯盘。用杞柳作成杯棬,没 有固定的本质,说明人性也和杞柳一样,取决于后天的加工,不存在先天的品质。第二个 例子:“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 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告子章句上》)。他认为人性本无善与不善之分,如同流水本 也无东西之分一样。 对于告子的观点,孟子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反驳。他说: 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桮椦乎, “ 将戕贼杞柳之性而后以为桮椦也,如将戕贼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椦,则以亦戕贼人以为仁义 与,”(《孟子?告子章句上》)。孟子认为,制作杯棬只能顺从杞柳的本性,而不能戕害杞 柳的本性,由此类推,仁义也是顺从人性而来,而不能看作是对本性的强制。对于告子认 为人性无善恶之分如流水无分于东西的观点,孟子说: 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 “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博而跃之,可使过颡; 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 ( 子?告子章句上》)。孟子认为,水诚然没有东流西流的定向,但水的本性是向下流,由于 外力的激发,水有时可以向上流。人性也像这样,本来是善的,由于外界的影响也会变成 不善。因此,他说:“为不善,非才之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人有不善,不是天 10 生资质的过错。 除了告子之外,还有人提出人性可善可不善、人性有善有不善的观点来质疑孟子的“性 善论”。前一种观点强调周围环境的潜移默化对人性的塑造,这有点类似于告子的性本无 善与不善的观点。例如,周文王、武王时,人们向善成风,而周幽王和厉王时,人民趋向 暴戾。后一种观点否认环境对人性的塑造作用,认为人性本来就有善与不善两种。例如, 有瞽瞍这种缺德人,也能生出舜这样的好儿子;有尧这样的圣君,难免也会出现象这样的 坏人。面对这些持之有据、言之成理的种种挑战,孟子辨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 乃所谓善也”(《孟子?告子章句上》)。人人皆可以使之向善,都有向善的可能,所以才说 人性本来是善的。这些学者的理论对孟子的“性善论”都不能造成威胁,于是孟子的“性 善论”得到广泛流传,被视为儒家正宗。 (3)性善论的意义 既然所有人的天性都是善的,那么人们先天在人格品质方面是完全平等的,决不会因 为政治地位、经济财富、生活区域等外在因素而存在丝毫的差别。其意义在于肯定每个人 在人格上的独立和平等,强调了每个人经过努力都能够成为圣人的命题,从终极目标上激 励人们后天的努力和奋斗,同时也表明国君、大臣和庶民在人格上没有高下之分。这在一 定意义上启迪了人们向上的自信,为人们克服人格自卑心理,摆脱人格特权的束缚,塑造 个人的独立人格精神奠定了理论基础。这在等级分明的古代社会,这一思想也无疑是大胆 而带有进步意义的。 2、人皆可为尧舜 尧、舜是传说中父系氏族公社后期炎黄部落联盟的领袖,是古代品德高尚之人的代表, 被儒家尊为圣贤。孟子从性善论出发,提出“人皆可为尧舜”的观点。他认为人的道德、 情操是后天修养得来的,人只要经过努力,认真进行自我改造、自我修养,都可以成为尧 舜这样的圣贤之人。在两千多年前,这种看法的革命意义绝不亚于十八世纪西方启蒙思想 家“人人生而平等”的宣言。 孟子提出“人皆可为尧舜”的观点并不是通过抽象的推理,而是通过一个通俗的例子 来论证人人都有圣人根性的道理。他说:“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休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公孙 丑章句上》)。一个小孩将要落到水井里的时候,见到的人都会动怜悯之心,这并不是因为 和小孩的父母有什么交情,也不是为了在乡党、朋友面前邀誉,而是出自于人的天性, 人 “ 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天性就是“善端”。孟子认为,这些 “善端” 是与生俱来的, 不是外力强加给我的。他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 色也,有同美焉”(《孟子?告子章句上》)。人之心与口耳目等器官为人所同俱,心 (性) 也应该有所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凡是生而为人者,都应该有圣人的根性。于是,他 喊出这样响亮的口号:“圣人,与我同类者”,“尧舜与人同耳”,“舜,人也;我,亦人也”, 11 “人皆可为尧舜。”因为在天性和人格上,圣人和凡夫俗子是生而平等的,他说:“麒麟之 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太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孟 ( 子?公孙丑章句上》)。正因为每个人都具备善良天性和良好品德,如果人们能够不断发展 这些善端,自身的善性和道德就会得到不断地扩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便可达到人生的 至高境界。 既然人性相同,那么在现实中,人们为什么或圣或愚,或贤或不肖呢?孟子的解释是: “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孟 子?告子章句上》)。在孟子看来,一方面,圣贤先得到本然之性(所谓“我心之所同然” 即指理义,亦即仁义礼智等善性);另一方面,圣贤能够保存善性而不丧失。针对这个问 题,曹交曾请教过孟子:“„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如 何则可,?(孟子曰:)„奚有于是,亦为之而已矣。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鸡,则为无 力人矣;今日举百钧,则为有力人矣。然则举乌获之任,是亦为乌获而已矣。夫人岂以不 胜为患哉,弗为耳。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 所不为也。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 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孟子?告子章句下》)。在孟子看来, 是否成为尧舜,不是能与不能的问题,而是为与不为的问题。尧舜能够将“仁义礼智根于 心”,并不断培养与扩充,身体力行,因而才能成为圣明的君主、道德的典范和做人的楷 模。像“徐行后长者”之悌,是任何人都可能做到的,而这种孝悌,正是尧舜之道的根本。 一个人如果能够实行孝悌,就说明他“能勿丧”其本性,他就会成为圣贤;他不能实行孝 悌,这说明他“失其本心”,他就不会成为圣贤。因此,如果言谈举止都像尧那样,就能 够成为尧;如果言谈举止都像桀那样,也只能成为桀。此外,如前所述,每个人都有相同 的天性,圣人与一般人之间,并不存在什么不可逾越的分界。人之所以没有成为圣人,是 因为受外物所诱惑,不能保养和扩充先天的“善端”,使“良心”、“良知”放失,沦为不 善。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章句上》)。一般人只要找 回失去的善心,居仁由义,不断修养自己的品行,就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道德高尚的人。 人是否都能成圣,在现代看来当然毫无意义。但在古代,却无疑具有莫大的魅力。孟 子在人性问题上所持的“人皆可为尧舜”观点,使人们大胆摒弃了对圣人的盲目迷信,强 调圣贤不过是出类拔萃的人而已,并非可望而不可及。圣人也是人,其之所以为圣贤,只 不过先我而心知理义并自觉地奉行。因此,人们只要通过主观努力,循本性而为善,扩充 美德,就可能成为圣贤。对于鼓励现代人的自我修养、向上向善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 3、天命论 尽管孟子主张性善论,通过修养可以达到尧舜的境界,但是,人的发展除了主观因素 影响外,还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孟子把这种客观因素归结于“天命”,认为人的命运源 自上天的赋予。他说:“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 ( 12 子?公孙丑章句上》)。对于“天命”,孟子主张“顺受其正”,顺应天意。对于“天命”之 外,孟子主张“立命”,人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拼搏努力,经受各种困难的考验,不断 完善自己,做好随时被天选择的准备。 (1)“莫非命也,顺受其正”的天命观 万章问孟子:“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有诸,”(《孟子?万 章章句上》)万章认为,道德到了禹的时代就衰落了,不传位给贤人而传位给自己的儿子 启。孟子回答说:“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孟子?万章章句上》)。孟子认 为,天要授予贤圣的人,便授予贤圣的人;天要授予君主的儿子,便授予君主的儿子。世 间连天子的位子都是天命所授,还有什么不受天命的控制呢,他还说:“莫之为而为者, 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孟子?万章章句上》)。没有人叫他这样去做,而竟这样做 了的,这是天意;没有人叫他来,而竟这样来了的,这是命运。所以启的王位是上天赐予 的,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在这里孟子强调的“天命”是一种无法改变的客观必然力量。 不仅君主的地位是天所决定的,人的际遇也是天命所决定的。鲁平公欲见孟子而遭到嬖人 臧仓的阻止,孟子说:“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 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鲁侯哉,”(《孟子?梁惠王章句下》)孟子认为,人要做事, 是有人促使他做;不做事,是有人阻止他做。不过做或不做,并不是人力所主宰的,与鲁 侯不相遇,这是天命,而非臧氏能使我不遇鲁侯。因此,面对天命,孟子主张顺应天命, 不能逆天而行。顺应天命者生存,违逆天命就会灭亡。他说:“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 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斯二者,天也。顺天者存,逆天者亡。齐景公 曰:„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绝物也。?涕出而女入吴。”(《孟子?离娄章句上》)在面对 强大的吴国,在实力不如人情况下,齐景公如果再不顺从,那就只有灭亡的命运。因此他 只能流着眼泪把女儿送出城外交给吴国,免去了灭国之灾。所以孟子发出这样的感叹, 莫 “ 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而死者, 非正命也”(《孟子?尽心章句上》)。世间一切无一不是命运决定,但顺理而行,所接受到 的便是正命。因此懂得命运的人就不会站在有倾倒危险的墙壁之下。尽力行道而死的人所 受的就是正命,犯罪而死的人所受的就不是正命。在天命面前,人显得是渺小和无能为力 的,所能做的就是尽力行道,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一切得失,自有命运的安排,“君子行 法,以俟命而已矣”(《孟子?尽心章句下》),君子只要按法度去做事,结果如何等待命运 的安排罢了。 (2)“尽心、知性则知天”的立命论 既然天命是一种无法改变的客观必然力量,那么,人对待天命是否就没有一点办法了 吗,在孟子看来,并不是如此。孟子承认“天命”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肯定了人的主观 能动性。孟子要求人们要“尽心”、“知性”、“知天”。在认识天命的前提下,人要积极有 为,尽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时甚至明知自己的愿望无法实现,还要做到“知其不可 为而为之”。 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也。存其心,养其性,所以 13 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章句上》)。在孟子看来,“尽 心”就是尽“心之官能思”的特点,去发现和扩充内心固有的善端。“知性”就是通过人 的自省来认识人的先天善端,从而使人的善性得以显现出来。因此只要充分发挥人的善良 本心,就能知晓人的本性,知晓人的本性也就知晓天命了。那“尽心、知性、知天”的目 的是什么呢?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也就是修身立命。因为既然天命是外在的不 可控制的力量,我们能做的就是修身立命了。从“尽心”到修身立命,是需要发挥人的主 观能动性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后天道德修养的过程。通过修身这一主观努力可以充分扩张 善良的本心,进而懂得了人的本性。而懂得了人的本性,才能懂得天命。那人们该如何修养 身心,那就要坚持长期地、坚定不渝地进行“尽心”、“存心”、“养性”,不能三心二意,犹 豫动摇。不管命运如何安排自己,不管修养的最终结果如何,也不管自己生或死、寿或天、 贫或富、贵或贱,只需一如既往地努力修养,在努力中等待天命的决定。只有经受这样的 修养和磨炼,人才能产生出高尚的人格。孟子的立命论思想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升 了人在自然中的地位,增强了人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它对于现代人冲破昏庸无知的 樊笼,培养个人积极主动、敢于进取的精神,形成独立的人格有着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孟子的独立人格精神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之上,每个人的天性和人格上 都是平等而独立的,决不会因为政治地位、经济财富、生活区域等外在因素而存在丝毫的 差别。不仅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独立人格,而且每个人只要通过潜心修养都可以达到圣贤尧 舜的崇高境界。这一思想为孟子在周游列国过程中,傲视王公大人,不畏惧于权势,保持 自己人格的独立和尊严奠定了理论基础。尽管孟子主张天命论,认为人的命运源自上天的 赋予,但是他也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张发挥人的力量去克服客观条件的制约,为他 在游历过程中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完成儒者的使命创造了条件。 14 二、孟子的独立人格精神的具体表现 战国中期的孟子身上具有特别突出的独立人格精神。他在君王面前,彰显出睥睨王者、 踔厉风发的人格风范;在外来压力,面前保持持志、尚志的人格品质实现人的独立人格和 自由意志;在人生路上,奉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人格操守来坚守气节,保持 人格独立;在金钱与权势的诱惑面前,践行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 格标准,维护人格的独立与尊严。 (一)睥睨王者、踔厉风发的人格风范 在对待君王的态度上,孟子总是意气昂扬、踔厉风发,显露出十足的磊落恢弘、刚 直不阿的大思想家个性,展现出睥睨王者的人格风范和精神气度。 1、民贵君轻 孟子虽生于乱世,但他刚强正直,不随俗俯仰,有所为有所不为。当各国统治者急 功近利,不把人民福祉放在心上时,他敢于当着梁惠王的面指责战国时代各国国君的“率 兽食人”。他说:“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 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孟子?梁惠王章 句上》)意思是说,你的厨房里有肥肉,马棚里有肥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者 饿死的人,这等于是率领野兽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人尚且厌恶它;作为百姓的父母官, 行使政权,却免不了率领野兽来吃人,又怎么能够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 孟子敢于如此 刚正直言,源于其对君权的特殊定位。孟子认为“民贵君轻”。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意思是说,百姓最为重要,土谷之神在其次,君主是最 轻的。因为有了人,才建立国家;有了国家才需要有个“君”,国家是为民众设立的,“君” 的位置则是为国家设立的,民众才是国家的根本。“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孟子?离娄章句上》)。孟子还说:“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孟子?尽心 章句下》)。将统治者的权势排除在“诸侯三宝”之外,把人民置于土地政事之间,肯定人 民的中心地位。在他看来,只有得到民众拥护的人才能做天子。他说:“得乎丘民而为天 子”(《孟子?尽心章句下》)。但是若“诸侯危社稷,则变置”(《孟子?尽心章句下》)。 如果诸侯危害国家,那就要变换他。孟子在回答齐宣王关于“武王伐纣”是不是“臣弑其 君”时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 君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纣是商朝的暴君,周武王灭了商朝,诛杀了纣。在孟 子看来,这不能算是以臣弑君。他认为,破坏仁爱的人叫做“贼”,破坏道义的人叫做 “残”,这样的人就是“独夫”。纣不合乎“为君之道”,是个“独夫”,周武王讨伐、 征诛独夫纣,是“救民于水火之中”。正如荀子说的:“诛暴国之君,若诛独夫”《荀子?正 ( 论篇》)。这是为民除害,人民会拥护的,“天下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之谓亡,故禁封无 15 天下,而汤武不弑君”(《荀子?正论篇》)。孟子对君权的“民贵君轻”的定位,决定了他 在与君主们对话的过程中,不可能把现实的政治权威放在很高的位置。因而他主张君子即 使在君王面前也无须做出让步,他说:“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孟子?万 章章句下》)。君主有错误可以向他提建议,让其改正之,多次不听,可以换掉或让其离去。 不必低眉屈从,屈服于权势。他曾毫不客气地指斥梁惠王“不仁哉,梁惠王也”,“以土地 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孟子?尽心章句下》)。意思说,梁惠王真是不仁道~为争夺土 地,驱使他所不喜欢的百姓去作战,使他们暴尸郊野,骨肉糜烂。孟子敢于如此直谏当时 的帝王,使他们坐立难安,寝食忐忑,表现出了士人的刚强正直的独立人格特质。 2、以道事君 在孟子看来,君臣关系虽然是顶级的上下级关系,但也不是铁定的主仆关系,更不是 一种无条件的人身依附关系。君臣关系其实是一种特殊的互相依存的合作关系,不能把一 切义务、责任推给臣子,将一切权利归之于君主。因此,在君臣关系的定位上,孟子主张 君臣关系应建立在以诚相待、以礼相待的对等人格基础之上。君主以高官厚禄礼聘臣,臣 以忠心勤政报答君。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 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章句下》)。 具体来说,在君臣关系中,对于君主,孟子强调君主对臣子要有尊重。孟子说:“将 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孟子?公孙丑章句下》)。意思是说,君主如果没有虚心 受教的态度,就得不到第一流臣子的辅佐;而大有为的君主,都是首先做到了尊重大臣的 人格。他说:“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 故不劳而霸”(《孟子?公孙丑章句下》)。君主应主动向有德之臣请教,尊重他们的人格, 才能得到他们的全力辅佐而治平天下。对于臣子,孟子则强调要有自尊,以道事君。他说: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孟子?尽心章句 上》)。“以道殉人”就是用牺牲道来逢迎当世王侯,这种“妾妇之道”是孟子所最鄙弃的。 因为孟子关心的是“道”是否得到贯彻执行,不是能否取得某个君主的欢心。对于苟合取 容的小人,孟子说:“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 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孟子?尽心章句上》)他显然不 屑做前一种人。孟子还特别强调臣子的独立性。他说:“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 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 得而臣之乎,”(《孟子?尽心章句上》)有势者往往自以为高高在上,神圣无比,但在孟子 的眼中,富贵权势并没有什么神圣之处。他曾引曾子的话说:“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 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孟子?公孙丑章句下》)君主 有的是财富官爵,臣子有的是道义学问,两者相较,自己并没有什么欠缺的。一个人只要 真正重道义而轻名利,就能在权势面前挺直腰身,平视诸侯,不再把王侯看得又高又大。他 还说:“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 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 16 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孟子?尽心章句下》) 3、说大人,勿视其巍巍然 在与君卿的交流对话中,孟子强调要保持着器宇轩昂,不卑不亢。他说:“说大人, 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孟子?尽心章句下》)。孟子认为,臣子向君王卿相们进言时, 就得轻视他,不要把他们高高在上的地位放在眼里。因为“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 何畏彼哉~”(《孟子?滕文公章句上》)孟子与君卿谈话,言谈举止谦柔不足,刚强有余, 从不屈尊阿附,也无意于取媚讨欢、循私逢迎。当孟子去见梁襄王后即毫不客气地指斥他 “望之不似人君”。当孟子已经准备就绪前去见齐王时,尚未出门,齐王派人前来对孟子 说:“国君本来想要来见先生,但是因为临时身体不适不能前来,不知道先生能否在早朝 时前来一见,”孟子立刻回答说:“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孟子?公孙丑章句下》)。 意思说,我也本来要去看他,但是不幸临时生病不能去看他了~孟子不仅没有丝毫的奴颜 媚骨,还常常直刺君王的痛处,陷君王于尴尬难堪的境地。他曾当着梁惠王的面毫不掩饰 地直斥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是自我吹诩,是“以五十步笑百步”;当着 齐宣王的面斥责其“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是假仁慈,并质问齐国“四境之内 不治”的责任应由谁负,使得齐宣王十分尴尬,只得“顾左右而言他”。 4、“挟贵而问”不答 对于有损士人尊严的提问和召见,孟子主张坚决不予答复和有意避之。孟子不能容忍 “挟贵而问”,他说:“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 不答也”《孟子?告子章句下》)。对于倚仗自己的贵族地位而表现不够虚心的学生滕更(滕 ( 国君之弟)的提问,他便不予回答。不予答复的原因,就在于在“五挟”之中“滕更有二 焉”,即滕更以两种不平等的身份、地位来向孟子发问,故不予答复。而对于君王卿相不 能致敬尽礼的召见,孟子也则主张有意避之。王公贵族虽然权倾一时,但他们对士若不表 示尊重, 致敬尽礼”,贤士不可屈身而为之臣。孟子初至齐国,求见齐王,齐王托辞不见。 “ 翌日,齐王要见孟子,孟子亦“辞以病”,并在托病之日吊于东郭氏,而前往景丑氏家投 宿。当景丑氏责其不敬,孟子则答曰:“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 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 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以有为也”(《孟子?公孙丑下》)。孟子 认为,齐王不能尊德乐道,以他的权势地位轻慢了自己的年龄和道德,因此对这样的无礼 之召只能托病避之。 孟子与君主的对话论辩,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士人之人格魅力。要知道在中国古代,君 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然而孟子在具有绝对权威的君主面前,还能敢于保持甚至张扬自 我,敢于对君主的权势和地位发起挑战,自如、自主地发表个人意见,保持个人的人格独 立和尊严,难得可贵~ 17 (二)持志、尚志的人格品质 先秦儒家思想家将“志”作为最重要的人格品质之一。孔子把“志”看成是人生的精 神柱石,高度肯定了人人都有不屈服于外来压力的无可动摇的独立意志。他说:“三军可 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又说:“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 不可罔也”(《论语?雍也》)。孔子推崇和赞美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气节 情操和独立人格精神,倡导“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论语?季氏》)。因为他们 不肯损抑其高尚志气,能保持人格的尊严。孔子认为,“仁”的境界并非高不可攀,只要 能“立志”、“行志”、“守志”,对“仁”有着执着的追求,就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达 到“仁”的境界。孟子继承这一思想并加以阐发,提出以“持志、尚志”的道德品质来保 持个人的独立人格。 1、持志 孟子认为保持个人的独立人格就要“持志”。他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 其志无暴其气。?何也,”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 反动其心”(《孟子?公孙丑章句上》)。这是说,思想意志是感情意气的统帅,感情意气是 充满人之体内的力量。思想意志到了什么境界,感情意气也就在哪个境界表现出来。思想 意志的专一推动着感情意气的养成,感情意气的专一则促进思想意志的坚定。人贵持志, 持志才有坚强的意志、志气,才能以自己独立的意志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做到不迁就、不 迎合,不媚附权贵,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人若无志则将自己的尊严、命运置于别人的手 “志”统帅“气”的, 中,任人宰割。持志和养气相结合构成了人们通常所说的“志气”。 “气”充于人的形体之中,志至则气至。志若专一了,就能推动气;气若专一了,亦能推 动志,使志更加坚强。持志要做到坚持不懈,这如同掘井一样,“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 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孟子?尽心章句上》)。 2、尚志 孟子认为,“志”是人格的主要内容之一。人不仅要立志,还要不断使立志更加高尚, 否则就会和禽兽相同。“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尚志”对孟子而言即是树立独立人格 的志向,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的追求目标。当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 再问:“何为尚志?”孟子答道:“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居恶在? 仁是也;路恶在? 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孟子?尽心章句上》)。 这就是说,要使自己的志行高尚,无非是行仁义罢了。杀一个无罪的人,就是不仁,不是 自己所有的,却去取过来,就是不义。仁为人之安宅,义为人之正路,士的职责在于居住 于仁,行走由义,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其大人之人格。尚志就要做到持之以恒,不可有丝毫 之间断、疏忽,否则就会丢失本心。他说:“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 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孟子?尽心章句下》)。有志求仁者一定不能因为困难而放 弃求仁:“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 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孟子?告子章句上》)所 18 以求仁而不得时,自己应该反省自己是否尽全力了,如果是为仁不尽全力以至于不能胜不 仁,反而推说仁不能胜不仁,那就不仅是不能达到仁的境界,并且会因半途而废而前功尽 弃。 3、要具有的独立判断的能力 然而,不管是“持志”,还是“尚志”,都要建立在自身的独立判断能力上。孟子对丧 失自我决断力者进行了尖锐批判。孟子批判了三种典型。其一是“乡原”者。当万章问老 师,什么是“乡原”时,孟子说:“阉然媚于世者,是乡原也。”当万章又问,为什么“乡 原”是“德之贼”时,孟子说:“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 似忠信,行之似廉絜,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孟子?尽 ( 心章句下》)。孟子认为,“乡原”之流,欲非之则无可举,非忠信而似忠信,非廉洁而似 廉洁,他们的言行毫无原则,是是非非,没有什么标准可言。这类人不可能有尧舜的品质。 “乡原”者根本没有是非主见,缺乏坚定的道德信念,缺乏独立直行的气度,当然是毫无 独立人格可言。因此,要实现独立的人格意志,就必须反对“乡原”。其二是“枉尺直寻” 者。此类人拜见诸侯要弯腰一尺,在众人面前则挺直八尺之躯。这是对下作威作福对上一 副奴才媚相形象的描绘,对上既自贱人格,对下也根本不会尊重别人人格。孟子说:“夫 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孟子?离娄章句上》)。一个出于卑下的目的和图谋一时之私利的 人,不能自珍自爱,言行丧失人格,是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其三是“胁肩馅笑”者。 孟子说:“胁肩馅笑,病于夏畦”(《孟子?滕文公章句下》)。那些夹紧肩骨,强作谄媚笑脸 的小人,比夏天在地里干活的人还累。杨伯峻在《孟子译注》中说:“胁肩即棘体,故意 [14] 为恭敬之状;馅笑,强为拥悦之颜。”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无自我决断力的小人而丧失 独立人格的痛苦。无论“乡原”者、“枉尺直寻”者还是“胁肩馅笑”者都是自我人格的 一种扭曲,或以别人意志为意志,或不问是非,以顺从主子或迎合他人而为自己的守则, 都是缺乏正确决断力的表现,因此也根本谈不上有独立人格。这也是孟子猛烈批判公孙衍、 张仪之流的重要原因。 正是建立在高远志向基础上的自信,孟子敢于蔑视王侯权贵。他说:“说大人,则藐 之,勿视其巍巍然”(《孟子?尽心章句下》)。他还说:“堂高数釰仞,攘题数尺,我得志 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 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孟子?尽心章句下》)。孟子认为,君王仗着地位和 权势贪图享受,这些都是“大丈夫”所不愿干的,但论志向、品德,君王远在“我”之下, 那么,他的权势又算得了什么,孟子以高远的志向和高尚的品德傲视君王们的显贵,彰显 出其桀骜不驯的独立人格精神。 (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人格操守 在中国传统社会,士阶层的人生走向就是“学而优则仕”。这种“官本位”意识把士 人的价值实现仅局限于“为官”之路,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士人在人生道路上的自由、独 19 立发展。因而我们看到士人在仕途上种种不同的人格操守:达则欣喜若狂,颐指气使;穷则 牢骚满腹,寄情山水,甚或遁迹山林,对人生采取一种消极悲观的态度。这种情形成为了中 国封建士大夫的通病。但孟子是一个例外。 1、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人格操守的内容 孟子虽然也热心于仕宦之途,但他在仕途上是有原则的。即要以平静之心对待仕途上 的穷达、去就,不能因穷而失去自己的追求,不能因达而忘乎所以。在他看来,一个人如 果穷困时,不顾道义,胡作非为;富贵时,张狂一世,这个人就不能算是具有独立意志的 人。对此孟子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人格操守。孟子谓宋勾践曰:“子 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 “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 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 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章句上》)。只要崇尚德,喜爱义就可以自得其乐。士人在穷 困时不失掉义,就可以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在得志的时候不背离道,百姓就不会对他感 到失望。得志的时候,施恩泽于百姓;不得志的时候,修养自身表现于世间。穷困潦倒时 独善其身,显达得志时兼善天下。这就是孟子在仕途上推崇的人格操守。 2、孟子对“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人格操守的践行 孟子奔走于各诸侯国二十多年,目的是想借诸侯之手来实现其兼善天下的抱负。他认 为,如果“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必为政于天下矣”(《孟子?离娄章句上》),但在急功近 利、以攻伐为贤的战国时代,诸侯根本不会让孟子大行仁政五年、七年,因而其主张得不 到诸侯的采纳。孟子虽然志在兼善天下,但却没有展示自己才能的地方,非常不得志。在 齐国时,孟子因为自己的主张得不到实施,辞职而归,齐王命时子挽留孟子,承诺给孟子 房屋和万钟粮食并优待孟子的弟子,时子托孟子的弟子陈子告诉孟子,陈子便把时子的话 告诉了孟子。孟子引用一个譬喻来表明自己去齐并不是因为俸禄的多寡,而是因为政治主 张得不到实施,并对罔于市利之人表现出极端的鄙视:“夫时子恶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 富,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季孙曰:„异哉子叔疑~使己为政,不用,则亦已矣, 又使其子弟为卿。人亦孰不欲富贵,而独于富贵之中有私垄断焉。?古之为市也,以其所 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焉,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 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孟子?公孙丑章句下》)。面对齐王的挽留, ( 孟子并不为其所动,并举了子叔疑和贱丈夫的比喻,表明自己的志向,不会为利而牺牲道 义。因为孟子所追求的境界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 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因此他要求自己的行为要始终以 仁和义为标准,得志时,就偕同老百姓一起循着大道前进;不得志时,也要自己坚持自己 的道义原则。孟子认为,士人求仕虽如同农夫求耕一样的迫切,但是士人求仕是有原则的, 否则就与钻穴”、“逾墙”同类了。 3、对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人格操守的评价 20 有的人认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格操守会成为古代士人隐退和复 出的依据,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人们在逆境条件下与世抗争的进取精神,对士人的独立人 格产生消极的影响。但实质上孟子这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格操守更彰 显了士人的独立人格精神。“穷则独善其身”。穷,是相对达而言的。如果说,达是入仕从 政,穷则是未仕。未仕有两种情况,一是天下无道,儒者为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不愿事 奉无道之君恐污其行。这种情况,虽有暴政,但士人能够做到“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 不与暴君同流合污,不助纣为虐,以自己的美行懿德来影响世人,仍不失大儒风范。在这 种人生价值取向的熏陶下,造就了一大批叛离封建专制的或朝隐、或野隐的隐士。他们表 面上是虚静无为,实则是一种变通、有为的人生态度。二是天下有道,但由于种种原因, 有些儒者并未受到重用,自己也不愿为名利所累,便潜心修身。通过认真反思,克己修身, 除去尘垢,可以使他们原本的善性大放光彩,亦可以使他们的精神更加纯净,人格更为高 尚而独立。 达则兼济天下”。达是博学,是入仕从政,施展抱负。但入仕从政并不是目的, “ 目的是兼济天下,辅助君王以施仁政,实现儒家的礼义井然的社会理想,既有实现儒家社 会理想的经国治世之学于胸,又有“身可为也,而志不可夺也。虽危,起居竟信其志,犹 将不忘百姓之病也”之德于心,造福于民。在这种人生价值取向的熏陶下,造就了一大批 为国为民英勇献身的仁人志士。他们在贤明君主身边兴邦立国,发展生产、商业,创造了 灿烂的文化;在恶劣的时代,他们反无道,诛残暴,逐强虏,抑或改进国家机器,救民于 倒悬,其功绩斐然,彪炳史册。 事实上,在人生道路上,人生得志与否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不是人力所能随心所 欲把握的。人能把握的就是无论穷达、去就都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与信仰,以不变的心志 应万变的世事。 (四)“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标准 面对战国时期的道德危机,尤其是士阶层在金钱与权势的诱惑面前所出现严重分化, 有些士人急功近利,忽视个人人格的修养,过分追求外在的物欲和权势,最终为物欲和权 势所驱使、奴役,丧失了人格的独立与尊严。 1、大丈夫人格标准的提出 孟子的弟子景春认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公孙衍和张仪是真正的大丈 夫,他们才是士人所追求的人生目标。孟子对此不以为然,他说:“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 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妾妇之道也”(《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孟子认 为,公孙衍、张仪为了顺从诸侯的意愿而失去做人的原则,尽管权倾一时,但也只是看诸 侯脸色行事的妾妇之道,人格上是不独立的,甚至连普通人都比不上,更不用说是大丈夫 了。真正的大丈夫的标准应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与 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 ( 21 子?滕文公章句下》)。大丈夫应该是住天下最广的安宅—仁—里,站在天下最宽阔的大道 —礼—上,而不是以顺为正,为了实现自己的一己私利而失去原则。富贵不能使他骄狂, 贫贱也不能改变他的志向,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才是大丈夫。在孟子看来,在现实诱惑 面前,“大丈夫”是不能因富贵出卖自己的节操,不能因贫贱改变自己的志向,不能因为 武力低头屈服。“大丈夫”形象显示了一种伟岸的人格力量和生命气节,是孔子“匹夫不可 夺其志”的独立人格精神的最高张扬。一个人具备“大丈夫”这样的独立人格,就能做到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2、大丈夫人格的践行 在孟子看来,君子的独立人格是任何外在的权威都无法剥夺的,不管在什么处境下都 始终保持着不卑不亢、刚强不屈的人格形象,坚持道德理想,不随波逐流,不改变节操。 孟子追求的是道德上的人格独立、平等,认为人的尊卑贵贱应从道德上来划分,希望君主 也能尊重士人的人格,而不只是利用权势把士人当作工具来用。《孟子》记载,孟子在齐 国不得志准备离去时,齐王馈金百镒,孟子坚决而不受。弟子陈臻感到疑惑:在宋国时, 宋王馈七十镒就接受,在薛时,馈五十镒也没有嫌少,如今百镒为什么反而拒绝呢,孟子 回答说:“当在宋,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辞曰:„馈赆?,予何不受,当在薛,予有 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予何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是货 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孟子?公孙丑章句下》)。孟子认为,到齐是为了实施“仁 ( 政”伟大抱负而来的,但却无功而返,此时若接受齐王的馈赠,就有被收买的嫌疑,所以 就拒绝了齐王的馈赠。孟子把人格独立与尊严放在第一位,认为“可以取,可以无取,取 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孟子?离娄章句下》)。 意思是说:可以拿取,也可以不拿取的,拿取了有损廉洁;可以给与,也可以不给与的, 给予了有损恩惠;可以死,也可以不死的,死了有损勇敢。因此,金钱利禄是不能“货取” 一个君子的人格的独立与尊严的,这就是孟子对金钱之利的辞受取予原则,真正体现了“富 贵不能淫”的大丈夫精神。 3、“大丈夫”人格的养成 那“大丈夫”刚毅不屈的精神品质从何而来呢,孟子认为,这种刚强不屈的人格来源 于对美好道德情操的追求,源于对“道”的追求。孟子强调大丈夫要有刚强的气节,乐道 而忘他人之势。他说:“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尧受舜之于天下,不 以为泰”(《孟子?离娄章句下》),表现了宁可摧折肉体不丢失自身的人格、刚正不阿的气 节。因为对个人和社会而言,“道”的真正力量是内在而超越的,人的内在道德价值高于 功利价值,“道”树立于富贵之上,这就是对人格尊严的高扬。虽然士人无法在物质上抗 衡物化的政治,但却可以通过志于“道”来获得人格的不断提升。他还说:“尊德乐义, 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孟子?尽心章句上》)。在孟子看来,人只有 尊其道,行其道,才不为外物所诱,才能自始至终地保持独立的人格尊严。若处不行道, 便是苟取,若处不尊道,便是苟活。若邦无道还当官领俸,则是士之大耻。孟子还说:“古 22 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仕者,与钻穴隙之类也”(《孟子?滕文 公章句下》)。在孟子看来,大丈夫应该居仁行义,不能为了势位富贵而“钻穴”、“逾墙”。 因为这类人的卑劣做法会践踏了自我人格,即使取得高官厚禄,也丧失自己的气节。孟子 又说:“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 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孟子?万章章句上》)。孟子强调不屑于不义之财,强调 不畏权威,保持完美人格。他说:“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虖尔而与之, 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孟子?告子章句上》)。行人、乞人即使在极 度饥饿关头也不肯受这种侮辱人格的嗟来之食。对于士大夫来说,“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 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告子章句上》)接受了不合礼义的高爵厚禄,不正践踏 了自己的人格吗,孟子的“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标准,体现 了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道德责任感。在这种人格标准的感召下,无论是在顺境还是在 逆境中,士人始终注重终保持独立的人格,即使在不得志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的时候,也 不要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综上所述,追求独立人格精神是孟子周游列国展示出来的鲜明特色。孟子“睥睨王者、 踔厉风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 立人格精神,使他保持了个人独立完整的内心世界,使任何外力都无法动摇他独立的精神 王国。无论是环境的压迫,世道的崎岖,命运的乖舛,还是功名富贵的引诱,都不能变质 移易。孟子正是始终不渝地实践这种高尚的独立人格精神,赢得了人们的尊敬。然而,独 立人格精神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地、孜孜不倦地进行道德修养实践才能达 到。 23 三、孟子的独立人格精神的修养途径 如前所述,孟子的独立人格精神是建立在性善论思想的基础之上,但由于人性中先天的 善是不完善的,这就需要个人后天不断的扩充和修养,才能达到尧舜至高至善的境界。因 为如果没有个人后天的修养,放任其发展,先天的善端就会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而迷 失本心,人的独立自然也难以实现。因此,个人修养对于独立人格精神的形成有着重要作 用。孟子认为要培养高尚的独立人格精神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养心寡欲,修养善性 1、存心养性 孟子认为,要培养独立人格,首先要“养心”。在孟子看来,“心”是道德善性的源泉, 亦是独立人格精神的源泉。心性本善,才有了后来的道德之善。同时,“心”作为人性的 善端,不会自然地发展为仁义礼智等善性。孟子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尽 心章句上》)。人们如果不注意保持其善心,不进行道德修养,那么它就会丧失。因而孟子的 “养心”,即“存其心,养其性”(《孟子?尽心章句上》)。“存其心”,即通过居心于礼,居 心于仁,在仁和礼的道德践履中,保存天赋的固有的善端,保持善良之心。在孟子看来, 能否做到“存心”,是君子与常人的主要区别。他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恒爱之;敬人者,恒敬之”《孟 ( 子?离娄章句下》)。君子善于存养,在行为上表现出“爱人”、“敬人”等高尚德行,在形象 上表现出高尚的气质。“养其性”,即培养先天原有的人类本性,培养善良之性。一方面, 要求人们将存住心中的善端,还要不断地培养和扩充它,使自身固有的善性不断地发展壮 大,才能培养出独立的人格精神,进而与道德之天合一,达到安身立命的境界。另一方面, 要求人们“求其放心”。 孟子认为,人们所追求的东西不外两大类,一类是向外的追求,一 类是对于内心的追求。向外追求的,有功名、利禄和美色等,而这些东西都必须是“求之有 道,得之有命”(《孟子?尽心章句上》);而向内追求的则是美好的德性,如“仁、义、礼、 智”。对这种道德的追求是有益于个人品性修养的,是真正值得追求的。一般人之所以没有 成为君子,是因为他把自己本性中固有的“仁、义、礼、智”诸种德性丢失了。人们只有 将丢失的德性找回来,那样才能使人的善性得以回归并存在于自己的内心之中。然而,不 管是“存其心”,还是“养其性”都要不断地加以修养,不能三心二意,犹豫动摇。人们只 有坚定不渝地、长期地进行“存心”、“养性”,才能培养和造就高尚、独立的人格精神。 因为只有建立在善性基础上的人格独立,才能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才能成就真正的人格 典范。而脱离人性善端的所谓人格独立,不分善恶,为所欲为,甚至为虎作伥,那样的人 格独立在社会上只会走极端,最终也会为社会所遗弃,那样的人格独立也就毫无意义了。 2、修身寡欲 孟子认为,要培养独立人格精神,其次要“寡欲”。 孟子认为,虽然人性本善,但 24 人在扩充其固有的“善端”时,由于人的“四体”是自然存在的,便有了自然本能和物质 欲望。但是如果这种本能和欲望过重,它就会或多或少地妨碍个人善性的保存,阻碍个人 善性的发展,使其思想品德难以符合君子、大丈夫的要求。因而孟子把“寡欲”作为修养 个人善性的重要过程。他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章句下》)。修养善性最好 的方法莫过于减少欲望,为善去贪,去除对外物的欲求,克制自己的欲望,加强内心的修 养,忘掉自我,舍己为善。在孟子看来,在现实的物欲诱惑面前,人们的善性总容易丢失。 一个人若过多追求的物质欲望则容易为物质欲望所蒙蔽,步入迷途邪道,妨碍人们存心养 性,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一个社会若充满着各种疯狂欲望,社会的独立人格精神乃 至良知、正义会被难以满足的欲望所吞噬、所淹没。因此,人们只有尽可能地减少乃至杜 绝各种杂念、欲望、诱惑,才能做到操守自洁,不为物质欲望所奴役,避免日益膨胀的物 质欲望对个人心灵的侵扰和伤害,保持人格的自主和独立。 那如何做到“寡欲”,孟子认为,一是“立乎其大”。同是人,为什么有的善、有的 恶?有的为大人、有的为小人?孟子从人本身来寻找,他认为,人身存有大、小两体,心之官 养其大者为大人”《孟 为大体,耳、目、口、鼻等感觉器官为小体。他说: 养其小者为小人,“ ( 子?告子章句上》)。在孟子看来,“从其大体”就能使人格完善而成为“君子”;而“从其 小体”则只能是“小人”。这是因为“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 夺也”(《孟子?告子章句上》)。耳、目、口、鼻等感觉器官不能思考,是物;外在的事物 也是物,物物相交,不能主宰自身,容易被外物蒙蔽。而心之官不同,心能思, 人心是上天给 予我们的良知、良能、良贵,不是由外在的事物强加于我们的,能主宰自己,抵挡外物的 诱惑、蒙蔽。因而人只要“先立乎其大者”,即充分发挥“心”能思的作用以扩充人的理 无欲其所不欲”(《孟子?告 性,可以减少感性的物欲对人的束缚。二是“无为其所不为, 子章句上》)。就是说,不干那些我所不干的事情,不要我所不要的东西。人只有这样做才 能尽量克制自己的欲望,才不会使自己成为欲望的奴隶。尽管并不是人人都能把欲望的烈 马驯服,让欲望的怪兽不要肆虐无羁,但即使做不到,也得尽力去做。孟子还看到了物欲 与品性修养的关系。孟子说:“其为人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 存焉者,寡矣”(《孟子?尽心章句下》)。在孟子看来,一个人为人处世,所追求物质欲望 不多,他那心里的善性纵然有所丧失也不会太多;假如他们所追求的物质欲望很多,他那 心里的善性纵使有所保存,那也一定极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孟子提倡“寡欲”,只是 减少物质欲望的追求和满足,并不否定对欲望的追求。这与宋明理学那样主张的“灭欲” 是根本不同的。因为人的物质欲望并不是在任何场合下都是危害道德的,只是太多时才会 危及人的良心。从总体上看,只有“寡欲”,克制、减少物质欲望,才能扩展善性,培养仁 德,保证人们的身心健康,心中的善性才能得以保存。否则,物欲膨胀,贪得无厌,自私自利, 甚至不择手段谋私,那人性的善端将丧失殆尽。个人的人格也必然为物欲所役使,独立人 格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了。 25 (二)养浩然之气,持之以恒 孟子认为,培养独立人格,要善养“浩然之气”。 养“浩然之气”可以激发人们积极 向上的人生追求,以及内心深处的进取意识、远大抱负,从而产生强大的人格力量。 1、“浩然之气”的提出 “何谓浩然之气?”孟子的弟子公孙丑直截了当地问孟子。孟子对此回答说:“其为气 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 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 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孟子?公孙丑章句上》)从孟子的解 释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浩然之气,正大刚强,不可限量,不可屈挠,如果在长期的道德实 践中以正直之道加以培养,不使它受到损害,则能充塞于天地之间,成为支撑个人独立人格 的内在动力所在。如此看来,所谓“浩然之气”指的是人的一种精神状态,一种气概,一 种气度,即高尚、独立的人格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养浩然之气,就是培养个人独立 特达的高尚人格。有了这种“浩然之气”,贫富贵贱不动于心,生死祸福也能置之度外, 面对各种诱惑“不动心”,真正达到“富贵不能淫,贪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精 神境界。 2、“浩然之气”的培养 那怎样培养“浩然之气”,在孟子看来,“浩然之气”,不是指产生天地万物的一种原 初物质,而是指人的一种正大、正直的精神,如人们通常所说“气节”、“气概”、“勇气”、 “志气”等等之总和。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养出来的,是可以通过“直养”、“明道”、 “集义”、“知言”等途径才能达到的。 (1)直养 在孟子看来,浩然之气是一种至大至刚的气,如果人们以直道、正直去培养而不伤害 它,就会充塞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依据它来行事,可以使人们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生 起一种本着道德良心而坚决行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磨炼自己的意志,修炼自己的人格, 锤炼自己的能力,能够做到理直气壮、不怨天忧人,不随波逐流,不沉沦没落。所以,在 培养浩然之气的过程中,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颗正直的心,不能夹杂私心,自觉 主动地培养,但也不要人为地去遏止它、干涉它,要让它自然而然地、顺直地生发出来, 才能达到“万物皆备于我”的最高境界。从本质上说,孟子的“浩然之气”是一种人格精 神,只有具备了浩然之气,才会有充足的底气,从而坦坦荡荡、无所畏惧地挺立于天地之间, 达到人格世界的自由之境。 (2)明道 孟子认为,养“浩然之气”要“明道”,体悟义理。浩然之气不是平常之气,而是由 于笃信并坚决践履“仁义”而表现出来的道义和气节。因而养气要注重“配义与道”,在 “义”与“道”的支配下进行道德品德的培养。这就要求人们做事要时刻以道义标准来要 求自己,勿使“行有不傲于心”,坚持积累善性,经常自觉地做善事,逐渐培养成一种凛然 26 的正气。气是随志而来的,如果没有道义,那它就失去本源,就会疲弱。当人们的行为合 乎了道义,这种正气就会反照自身的道德之心,使人们认识到自己所做的是符合心志的, 使人们的“心志”更加坚定,形成一种无愧于天地的浩然正气,成就身心内外交辉、顶天 立地的独立人格。 (3)集义 “集义”是努力发挥意志的力量,克服各种困难,一点一滴地做道义的行为。浩然之 气正是靠“集义所生”,是日积月累的正义所生出来的,不是偶尔从外而入所取得的,也 不是凭一时候的冲动或偶然的义举能够达到的。正所谓“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因而养浩然之气,既不能由于它是长期艰苦的过程而失去恒 心,弃而不养;也不能失去耐心操之过急。孟子以“揠苗助长”的例子告诫人们,道德养 成既不可掉以轻心,也不能急于求成,它是道德行为长期积累形成的,从而将道德修养视为 持之以恒、日积月累的渐进过程。就像种庄稼,要常常想到松土、施肥、浇水、耘苗,幼 苗就会自然成长起来,而一曝十寒或拔苗助长,是不会有好的结果,甚至会适得其反。 (4)“知言”的方法 现实中的人一方面生活在利欲的包围中,另一面由于自身禀赋根器的弱小,根本不能 自觉有效地反省自身,也就不能随时依据道德心做出合义的行为。因此,孟子提出“知言” 的方法即“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孟子?公孙丑章 句上》),来使我们能够知道各种人所讲的话的真实意图和其中的缺陷,这样我们就能依照 往圣前贤的典籍对事物采取正确的合宜合理的处理,这就能做到集义。知言是尽心知性,凡 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知言则可以明白道义,对天下的 事都明察秋毫,可以无所疑惑。不知言就会使我们产生各种疑惑,做不出合义的行为,并进 而影响到我们的道德实践。因此做到了知言就会做到集义,不断地长养浩然正气。 在孟子看来,浩然之气是在“义”与“道”的支配下产生的,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境界。 养浩然之气,可以使人无所畏惧,独立于天地之间,进而具备不可屈服、坚韧不拔、自强 不息的精神力量。正是孟子的养“浩然之气”的修养方法,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 鼓舞无数的志士仁人,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和维护民族的尊严,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正气 歌,铸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 (三)居仁由义、舍生取义 在孟子看来,仁、义是人们进行道德修养的标准和依据,是人们立身行事、律己待人的 核心价值。“居仁由义”,是成德立人的内在要求,是孟子道德实践的最高体现,同时也是 培养独立人格的道德基础。只有建立在仁和义的基础之上的人格,才是高尚的独立人格。 孟子的“居仁由义”思想源于孔子“仁” 、“义”学说。对于“仁”,孔子说:“君子 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孔子认为,只有以行“仁”为己任的人才配叫做君子。 他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 也》)。他还认为,仁者应博施于众,立己达人。他说:“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 27 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惟有克己践仁,修身养性,才能推己及人。君子怀仁,才 能修己,又才能有推而广之的安人、安百姓的外王业绩。对于“义”,孔子强调更多的是 一种社会政治关系。他说: 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 行义以达其道”《论语?季 “ ( “ ( 氏》),强调“见利” 、“见得”都要“思义”(《论语?宪问》)。他还说“君子喻于义,小 人喻于利”(《论语?里仁》)。显然,孔子将义与仁一样都作为道德的最高原则。 1、居仁由义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非常注重“仁、义”这两个范畴。在人性论中,孟子认为,仁义 根源于人的良心、本心;在仁政论中,仁义则是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原则。孟子见梁惠王时 说:“王何必言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在孟子看来,仁义是天 下最重要的事,有了这个法宝,什么事情都可迎刃而解。对于“仁”,孟子说:“亲亲,仁 也”(《孟子?告子章句下》),“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仁之实, 事亲是也”(《孟子?离娄章句上》)。又说:“杀一无罪,非仁也”(《孟子?尽心章句上》), “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孟子?离娄章句下》)。孟子还强调:“仁,人心也;义, 人路也”(《孟子?告子章句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章 句上》)。孟子认为, 仁”是人之为人所应当有的精神, 义”是人之为人所应当行的道路。 “ “ 孟子指出,一切道德意识的出发点都来自“仁”,离开了“仁”,就没有了善,甚至就没有 了人道。他说:“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章句下》)。这里的“道” 即人道,即人与人相处所当行之道。只有把爱人和不忍人之心由近而远地推将开去,这样 的行为才叫作“仁”。 孟子认为,仁者的取舍应当以“义”为标准,即把“仁”用于人际关系的时候,单靠 “仁”是无法决定的,这就需要用“义”加以衡断。“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人, 一介不以取诸人”(《孟子?万章章句下》)。即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出处进退,为君为臣, 治国安邦都要符合义。“仁”和“义”二者都是不可或缺的。从这个意义出发,孟子提出 了“居仁由义”的思想。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谓尚志?”曰: “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 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孟子?尽心章句上》)。孟子把“仁”比喻为人的居室,把“义” ( 比作行走的道路,形象地说明了“仁”、“义”之间的关系:“义”必须依附于“仁”,“仁” 须以“义”的准则去加以权衡,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仁”离开了“义”,就落不到实处; “义”离开了“仁”,便失去了根据。在孟子看来,一个人只有“居仁由义”、遵“道”循 “礼”,才能经得起各种人生际遇的考验, 不论处于顺境或处于逆境都能应对自如,能够 坚守自己的节操,不违背自己的人格原则。相反,如果一个人在人性修养方面态度不坚定, 那是不会有什么成就的。因而一个人只有自觉主动地、持之以恒地进行自我道德修养,才 能不断提高道德层次、完善自我人格,并逐步迈上成仁成圣的理想境界。 2、舍生取义 人之大欲莫过生,人之大恶莫过死。在孟子看来,生命固然重要,对谁都只有一次, 28 但比生命更重要的是道义,因为在价值等级上,道义的价值高于生命的价值。坚持道义使 人不苟且偷生,不卑躬屈膝,成就大丈夫的独立人格。因而在面临生命与道义的两难抉择 的时候,为保持人格独立和尊严, 孟子主张“舍生取义”。他说:“鱼,我所欲也;熊掌,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 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章句上》)。在孟子看来,一个人只有以“义” 为路径,才能寻求到自己“仁”之本心和“善”之本性。既然如此,“义”就应当成为人 们为人处事所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做到以义取利,以义谋名,以义畅欲,以义成德。孟 子提倡“舍生取义”的精神,体现了坚持正义,忠贞不渝,勇于献身的高尚情操。这种精 神已经内化到众多的传统知识分子的意识中,使他们把道义与生死联系在一起,使他们以 合乎道义与否作为立身行事的根本原则,从而使他们身上有了为国为民,执义而行,不顾 身家,直言犯上的独立人格精神。 (四)立志炼志,奋发有为 古代大多数思想家都认为,凡人皆需立志。人贵有志,有志则成,无志则废。立志, 即树立人生的远大志向。一个远大的志向可以使我们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而志向低 下或毫无志向,则会使我们的能力萎缩,灵魂萎靡。做人就要做有志之人,立志为人,就 会拥有一种伟大的力量获得一种崇高的境界,克服困难,消除烦恼,超凡脱俗,精神焕发。 立志是道德修养的第一步,它可以激发一个人的顽强意志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自觉磨练, 坚韧不拨、百折不挠,从而达到实现理想的境界。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志存高远,将 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发挥,不虚度此生。 1、立志奋发 对于独立人格精神的培养,孟子特别重视立志或“尚志”的作用。在孟子看来, “志”本身是一种品质,而且是一种极高的道德品质,体现在人格内涵中就是独立意志和 人格尊严。士人“尚志”,就是以“仁义”为志。一个人能以“仁义”为志,可以分辨善 恶,认清当为与不当为之事,知“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实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的理想和信念。孟子还认为,立志就要立尧舜之志,成为至德的圣人。他说:“舜,人也; 我,亦人也”,“尧、舜与人同耳”,“人皆可为尧舜。”树立远大的志向,有利于培养一个 人独立的意志品质。而如果一个人具备有独立的意志品质,就可以正确处置各种考验,以 独立的意志来支配自己的一切活动,就可以傲视王公大人,不畏惧于权势、不迁就、不迎 合,不媚权贵。孟子说:“说大人,则藐之”,“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我 们不难想象,一个缺乏独立意志的人,他的道德认识也就不可能转化为道德行为,更不可能 在特殊情况下表现出“以身殉道”和“舍身取义”的气节和情操。 2、炼志有为 然而,单“立志”是不够的。只有远大的志向而没有实际的行动,那也将是一事无成。 因此,在独立人格精神修养的过程中,孟子提出了“炼志”的主张,培养个人坚定的志向 29 和坚强的意志。孟子认为,一个人超凡的智慧和胆识,来自于艰难困苦生活的磨练。而人 要想成就一番伟业,也必须经过挫折和坎坷。他说:“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独 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孟子?尽心章句上》)。意思说,人之所以 有道德、智慧、本领、才智,经常是由于他处在灾患的环境中。只有那些孤立之臣、庶孽 之子,他们时常提高警惕,考虑患害很深,所以才能通达事理。苦难是磨炼一个人意志的 最好途径,人在逆境中奋斗,可以激发出强烈的进取精神,锻造一个奋发有为、特立独行的 人格精神。他还历数传说中的尧舜、管仲、孙叔敖等有成就的人,都曾在艰苦的环境中成 长和被选拔出来。由此他得出结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 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章句上》)。这 里,孟子高度肯定了艰苦的自我磨炼,对于培养起坚定的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促进独立 人格品质形成的重要性。“炼志”贵在持之以恒,最忌半途而废。孟子把修炼心志比作水, 要使它圆满。他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告 ( 子章句上》)。孟子还把修炼心志比作种庄稼,要等它成熟。“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 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孟子?告子章句上》)。怎样使心志修炼得圆满、 ( 成熟,那只有不知疲倦地进行修养,“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孟子?告子章句 上》)。这就像易生之物,对它不能忽冷忽热,如果“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这就像山间的小路要经常走,“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由此可见,人只有不知疲倦、持 之以恒地进行炼志修养,才会有坚定的意志和信念,才能成就特立独行的人格品质。 综上所述,孟子独立人格精神的修养在于修身。而修身始于存心寡欲。存心可以体认 到先天的善良本性;寡欲可以抵御外部环境的诱惑,使善端就会得到保养而不断扩充。养 “浩然之气”可以激发人们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养成个人独立特达的高尚人格,达到“富 贵不能淫,贪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精神境界。而一个人“居仁由义”、遵“道” 循“礼”,可以经受住各种人生际遇的考验, 不论处于顺境或处于逆境都能应对自如,坚 守自己的节操,不违背自己的人格原则。孟子关于独立人格修养的卓越理论,对于塑造中 华民族坚贞不屈的民族心理性格,培养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形成追求人格高尚而完善的 民族文化心态产生过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30 四、孟子的独立人格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两千多年来,在孟子独立人格精神的熏陶和感召之下,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千千万万具 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志士仁人,涌现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的英雄 。从他们身上真正体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所在。如苏武持汉节牧羊不变心志, 陶 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的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杜甫的“身处贫贱心系天下 寒士”;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史可法“头可断身不可屈”;包拯的“清正 廉明”;林则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等这些惊天地泣鬼神的豪言 壮语都可以从孟子的论述里找到渊源。他们那种高尚的道德品质、顽强的内在精神和永久 的人格魅力,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典型,至今仍令人景仰、敬佩。他们的不屈、不移、不 淫等见解,时至今日仍不失为我们修身养性的重要准则。 与孟子“大丈夫”的独立人格精神联系更为密切和突出的是北宋末年的岳飞和南宋 末年的文天祥。岳飞是我国历史上著名抵御外侮、保持民族大义的民族英雄。他将自己的 人格尊严同抗金事业相联系,面对“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他怒发冲冠, 痛心于“三十功名尘与土”,但他不愿等闲白了少年头,以英雄主义的心魄喊出了杀敌立 功的意愿:“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 旧江河,朝天阙。”这首词洋溢着岳飞的人格力量。 白雨斋词话》中评价岳飞其人其词时, 《 说岳飞《满江红》“何等气概,何等志向,千载后读之,凛凛有生气焉。„莫等闲?二语, 当为千古箴铭”。 南宋末年,元人入侵,文天祥起兵抗战救国,后因兵败被俘。元朝的统 治者一再威逼利诱,要他投降。但文天祥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于公元 1282 年英勇就义。 在就义那年的夏天,文天祥在囚室里写出了一首气贯长虹的《正气歌》。他在诗的题记中 写到:“予以孱弱,俯仰其间,于兹二年矣,幸而无恙,是殆有养致然尔。然亦安知所养 何哉,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 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文天祥之所以能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居两年而 “无恙”,而且精神矍然,正是因为依据孟子的“浩然之气”说,养成了一身的“浩然之 气”。关于“浩然之气”,他在《正气歌》中写道:“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 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 一垂丹青。”在《正气歌》中,他还热情洋溢地歌颂了历史上为真理和正义而斗争的志士 仁人,高扬了民族正气,表现出自己在任何环境都绝不屈服的坚强意志。诗中还指出: 是 “ 气所旁礡,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一个人只要养成了这种贯通日月的 “浩然正气”,就会为正义的事业英勇奋斗而在所不惜,甚至将个人的生死完全置之度外。 文天祥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气壮山河的《正气歌》和彪炳千秋的英雄事迹, 既是对孟子独立人格精神的光辉传承,也是对其重大历史作用的有力论证。[15] 明末清初的东林党人,面对当时的宦官专政,反对明哲保身,讽议朝政,在与阉党及 31 其爪牙斗争的过程中,特别重视培养气节,培养不畏权奸,刚直不阿的人格意识。王涟在 常熟为官五年,“不名一钱”。周顺昌归居故里时,“萧然如老衲寒僧”(《瞿式耜集》卷一 《特表清忠疏》)。他们在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时候敢言敢谏、不畏权势;在生命垂危之季 视死如归、大义凛然。孙奇逢欲途中劫救左光斗,左却对以“吾虽不肖,岂能惧寺人之祸, 而求生于媚人之手乎~”(《戴名世集》卷六《左忠毅公传》)周顺昌、黄尊素等六人遭阉党 擒拿,受尽酷刑,仍不降志辱身。诚如黄宗羲所说,“一堂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 且影响所及,“数十年来,勇者燔妻子,弱智埋土室,忠义之盛,度越前代,犹是东林之 [16] 流风余韵也。”(《明儒学案?东林学案》)东林党人是中华民族又一座理想人格的丰碑。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着国土沦丧,列强侵略的局面。民族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陈天 华在亡国灭种的历史关头,写了《猛回头》、《警世钟》、《狮子吼》等著作,宣扬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思想,猛烈抨击了国民寡廉鲜耻、自私自利,官吏贪恋官位、畏死无为,留学生 空谈救国、言行相悖,汉奸丧灭人良、助纣为虐等社会的丑恶现象,呼吁人们要知人间有 羞耻之事,向国民发出“救国”、“报仇复国”、“舍身做去”、“为国死节”等呐喊。他还指 出“一人舍得死,万夫不敢当。……舍死向前去,莫愁敌不住”, 赳赳昂昂排去此等惨剧, 以奏我和平之曲,讵非大丈夫之所为乎”。与其苟且偷生,还不如壮烈牺牲。正是在这种 精神气节的支配下,他最终蹈海赴死。又如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 生,从行医救民到反清革命,从讨袁护国到南方革命政权建立,一生为国奔走,为改造中 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们都是有气节的“大丈夫”,是 几千年挺立的“中国的脊梁”。 正是有了这种独立人格精神,我们的民族才几千年生生不息,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 林~不像同时代的那些文明古国,不是被茫茫沙漠所淹没,就是被蛮族所征服,所同化。 也正是有了这种独立人格精神,我们的民族在近一百多年面临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依然能够在危难中走出一条抗争之路,自强之路,文明之路。 32 五、孟子的独立人格精神的当代价值 孟子的独立人格精神作为我国思想文化的精华,不仅对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持久 的影响,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也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重建现代人的精神家园、 完善现代人的独立人格,培育现代人的进取精神,提升现代人的人格品质等方面有着重大 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重建现代人的精神家园 社会转型时期,在各种价值观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人们精神生活方式、思想观念、 心理结构和整体嬗变,出现了心灵的“困惑”与“不安”,出现了不知所措的“浮躁”情 绪乃至精神的“错乱”。虽然我们面对的社会是没有宗教传统的社会,但却不能没有精神 归宿。追寻新世纪的精神家园,重建人心中的信念和价值观体系,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任务。 建设好自己的精神家园,就会怀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而能够固守人的尊严和人格,以 理智和从容的态度对待名和利,洒脱地看待得失,平和友善地对待他人,从而不为名利所 累,不为成败所惑,不为苦难所惧,不为磕绊所羁。我们只有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精神家园, 才能更加快乐和幸福。 大多数现代人虽然都有较强的个人意识,但是转型时期所激发的“原欲”冲动,诱使 一部分人以全部的生命力扑向外在之物。人们的观念更多地被金钱、物质所困扰,人的物 化程度就愈加严重。一些人把追求财富、金钱、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最高价值,忙于实利、 忙于物质追求、忙于数钞票,却惟独忘记了面对自我、面对自己的灵魂思考人生的意义。 在这种思想意识的支配下,整个社会活动被引向了市场化、商业化观念的独木桥。政府、 文化、学术等等方方面面的活动,都围绕着财富进行。地方官员拼命追求 GDP,为此甚至 不惜牺牲基本的社会公正;行业协会则巧立名目,向会员企业收费;甚至庙宇中的和尚、 道士都热衷于赚取香火钱。结果人们创造出了空前富有的物质财富,却被自己的创造物所 奴役,成为了马尔库塞所说的失去了存在意义与终极目的的“单向度的人”,成了没有信 仰、没有理性、没有正义的存在物。人与人之间没有其它关系,物质利益关系似乎是连结 的唯一纽带。对物质利益疯狂追逐的背后,人们心灵深处的家园陷入了虚无的境地,人们 找不到心灵的归宿,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普遍的焦虑症和幻灭感,给现代人的精神家园蒙 上挥之不去的阴影。事实上,财富仅仅是生命的外部条件,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把财富、 金钱推崇到人生最高价值的地步,人就会发生异化,人的精神世界就会扭曲变形,必然给 人们的精神家园带来前所未有的危机。 在现代社会,随着民主法制进程的推进,大多数人对于权力的认识已经有了明显改善。 但是社会转型时期,由于体制的不健全和法制的不完善,传统的“官本位”的意识并没有 因此消亡。“官本位”是封建社会典型的文化特征之一。从社会心理角度看,人们往往把 33 是否为官及官职大小作为核心尺度来衡量人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普遍的 敬官、畏官的社会心理。从制度层面看,权力运行以“官”的利益和意志为根本出发点和 落脚点,体现的是“官本”的价值理念;奉行严格的上下官阶等级制度,下级绝对服从上 级,上级对下级拥有绝对的权力。应该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特别是进入社会主义社 会,作为传统的封建文化已经失去其存在的物质基础。但是,由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官本位思想仍然影响着一些现代人的处世观念和原则。不少人仍然相信,拥有权力还意味 着拥有名誉、地位、财富、尊严、幸福,就可以获得一切,因此他们狂热地追求权力,不 惜通过卖身投靠、阴谋钻营,甚至不惜双手沾满鲜血,踩着他人往上爬。跻身于特权阶层 是他们人生奋斗的最高目标,是他们的全部幸福所在。即使不能成为拥有特权,至少也要 与特权沾点边,就是成为有权有势者的奴仆也可以,只要能因此而获取一点残羹剩炙。与 此同时,也有一些人则长期处于强大权力的重压之下,产生了对权力的敬畏、恐惧心理, 进而形成奴性人格。这些人在权威面前的唯唯诺诺,其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完全为权威泯 灭。这种奴性人格最为可悲之处在于求生欲望特别强烈,为求得一丁点生存缝隙愿意付出 人格尊严的代价。这种因权力的敬畏产生的奴性人格,腐化了人们的心灵,使这些人的精 神家园发生畸变与瓦解。由此可见,现代人只有从权力的迷信、崇拜以及敬畏中走出来, 才能获得自然的自由,自主的选择能赢得社会尊重的生活方式,使自己的精神家园得和谐、 健康的发展。 孟子的独立人格精神作为我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优秀成果,蕴含着对于金钱、权力的独 到的见解,有助于现代人摒除崇拜金钱、权力的陈腐观念,重建现代人的精神家园。孟子 提倡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精神,可以帮助人们打碎物质异化带给人的精神枷 锁,将人从“物”的奴役中解放出来,成为自由精神的主人;还可以让忙碌于世俗世界的 人们在千变万化充满纷繁复杂的利益与诱惑的社会中,忘怀得失,摆脱利害,超越种种庸 俗无聊的现实计较和生活束缚,营造起和谐、宁静的精神家园。事实上,人生的意义不在 于肉体的物质满足,而在于心灵的自由和宁静。孟子要求人们不要为名利所累,不要成为庸 俗尘世生活的奴隶,摆脱精神的羁绊和心灵的牢笼,寻求灵魂的恬静和人格的独立。这一观 点对于现代人在信仰丧失、道德沦丧、价值迷乱的当下社会求得精神价值的回归具有重大 的现实意义。体味“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有助于现代人摆脱权力的束缚,培育刚直 不阿、不畏强权、正气凛然的崇高气节。孟子提倡的“尚志”、“持志”的人格品质可以为 完善现代人的精神家园提供了内在的动力。它可以使人们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找到 自己的信仰,确立自己坚定的人生信念,激发人们在事业上奋斗的欲望,给人以信心、勇 气和力量去战胜艰难险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当人们发现人生是一项太沉重的工作, 很累、很艰难时,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的语录,会使我们找到乐观人生的依据。孟子的“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 则塞于天地之间”的无所畏惧、宏毅坚定的浩然正气,对于我们现代人而言,应该成为立 身之根本,成功之动力。 34 在社会的转型时期,它不失为一种心理调节的良方,更是文明发展的解毒剂。孟子的 独立人格精神在物欲横流、人为物役的现实世界之外为人们找到了一个宁静的心灵港湾, 为人的自由解放指明了道路。同时,这种精神也为人们消融现实苦闷,在逆境中求得心理 平衡,获得稳定心态提供了足够的精神动力。 (二)有助于完善现代人的独立人格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变革时期,它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巨 大的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反映到当前我国 在人格领域上,人们的人格形态则呈现出多样化、多面性和复杂性的局面。整个人格领域 表现出依附人格、物化人格、无为人格、中庸人格以及独立人格等多元异质并存的人格结 构。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身上往往具有一种或兼有几种人格素质。但是不管怎样,一个 人身上所具有的不同的人格特质,不仅对个人的成长产生不同的影响,对社会的发展亦会 产生不同的影响。譬如依附人格,在现实中表现为下级对上级的唯命是从,阿谀奉承,人 的能力不在于操之在我,自主地去实现,只在于是否得到另一级别的赏识恩宠。这种人格 制约了现代人人格的独立,导致了个性原创力和自主能力的极度枯萎,给社会带来僵化呆 板的负面效应。物化人格,表现为片面追求金钱和感官刺激,将追求金钱作为人生的最高 目标,结果使人的发展出现了异化,人逐渐成为物的奴隶,在很大程度上严重窒息了人们 自主精神,丧失了独立的人格。无为人格,奉行安于天命,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表现为 求稳、求静的心态,不求无功,但求无过;害怕承担风险,别人没有做过的事不敢去做; 在成绩面前自我满足,故步自封;宁愿维持现状,也不愿和别人协作,结果自我封闭,作 茧自缚,严重阻碍了现代人的进取精神。中庸人格,表现为调和折中,圆滑世故,丧失原 则的妥协退让等,从而导致个人意志的萎缩以及虚伪人格的生成,使整个社会群体走向离 心涣散的状态,导致整个社会丧失生机和活力。独立人格,则表现为自立自强、独立自主、 不畏权威,不受传统思想和习俗束缚。它突出强调人的自觉性和自主性,独立自主地塑造 自己的人格,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它不是以外在约束和要求为尺度来衡量和裁剪自己的 人格,也不是违背自己的理想、信念,无原则地顺应“社会潮流”。这种人格有助于提高 个人的主体意识,明确的个人的人生目标,使个人发展拥有生机和活力,使社会蓬勃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多元异质并存的人格结构依然广泛地存在于普遍的的个人和群体之 中,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现代社会的发展。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变革,热切呼唤着具有现代内涵的独立人格。正如恩格斯 所说的“人离开狭义的动物愈远,就愈是有意识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17]他高度肯定 了社会的发展对于人的独立、自主意识的重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性的深入, 处 “ 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十字路口上的成千上万的普通中国人中间,正萌生着走出熟悉的日常 生活世界,进入充满竞争又充满创造性的非日常世界之中的历史涌动”[18],独立人格在时 代的呼唤下开始觉醒和生成。在独立人格的催生下,人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极大地增 35 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增强又极大地发展了人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意识。现代人格的实 质意义就在于它的独立自主性,只有实现独立人格,才能使个人人格获得健康、完善的发 展。 孟子的独立人格精神蕴含着对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品质的肯定,对于促进和完善现代 人的独立人格有着重要意义。孟子关于“人皆可为尧舜”,“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 然”的观点,让现代人看到把传统的附属于他人的“子民”转变为人格平等的“公民”的 希望,提高现代人的独立判断能力和自信心。这对于现代人摆脱等级权力对于个人参与政 治的依附,以独立的人格参与政治,主宰自己的生活和命运,实现个人的人格尊严有着重 要意义。孟子的“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 何慊乎哉”的思想,无疑在启示着现代人,拥有权力和财富并不代表拥有一切,有志之士 可以崇高的道德品质、道义学问、志向来充实自我,内在地超越权力和富贵,维护自己的 独立人格。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人格操守,肯定人生路上不是一帆 风顺的,然而不论身处风光无限之时,还是身处逆境之时,都不能乘势凌人,也不依附权 贵,苟且偷生,更不能自暴自弃,要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坚持自己的理想与信仰,以不变 的心志应万变的世事,以高尚的内心修养,奋发有为,去实现自己的独立人格。孟子的“如 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人格气度,蕴含着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对于自我的高度 自信,有利于现代人在物欲横流、精神颓废的现代社会中,远离物化人格、无为人格,明 确自己人生的前进方向和意义,在前进中保持自我的意志和人格的独立。 现代社会要求现代人的人格构成中既包含个性独立、自由等素质,又不至于造成人与 人、人与自我的疏离及人文价值的丧失,道德意识的失落。这不仅是当代中国人的追求, 也是整个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希望实现的一个目标。在走向现代化进程中,如果我们能 发扬孟子的独立人格精神,并对儒学的系列道德体系作出现代的译释与改造,使其融合于 个人自主意识中,提醒人们在发挥个人能动性、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又注重群体价值、社 会利益,必将有助于促进现代独立人格的养成。 (三)有助于培养现代人的进取精神 进取精神是一个人自律、自强、坚韧不拔的道德意志的体现。培育个人的进取精神, 可以磨练个人的意志,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进而知难而上,知难而进,最终战胜挫折和 失败而走向成功和胜利。进取精神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葆青春,生生不息的强大精 神动力,进取精神的强弱是一个国家行为是否健康的根本性标志。纵观中外历史,一个国 家、一个民族在其崛起、兴盛之时,无不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反之,进取精神匮乏不足、 萎靡颓废,必然由盛转衰,甚至最终走向灭亡。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不少人产生了严重的拜金主义思想,他们崇尚“有钱能使鬼 推磨”、“金钱万能、道德无用”。在义利冲突的情况下,往往利字当先,惟利是图。一些人 不讲原则,谁有权势就拜倒在谁的脚下;不少人相互攀比,挥霍浪费,甚至一掷千金。还有 36 一些人将“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作为人生要义,沉溺于物质生活的享受,认为人生就是吃 喝玩乐。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这些人严重缺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缺乏迎难而上、 愈挫愈勇的斗志, 不求上进,不思进取,只渴望不劳而获。同时由于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 压力的增大以及心理发展的不成熟,很多人产生一种浮躁心理和失衡心态,缺乏脚踏实地、 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这种人格缺陷使他们往往无法对自身和他人进行客观正确的 评价,往往过分夸大自身的条件和外界的影响因素,从而或愤世嫉俗,针砭时弊;或心高气 傲,急于求成;或目空一切,自以为是。但稍有挫折,往往就悲观失望,一蹶不振。在社会转 型时期,一些人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浮躁的思想严重腐蚀了他们的进取精神,也严重 地给他们的人格精神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很大程度上丧失了人格的独立,扭曲了现代人的 人性。 现代社会的进取精神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 才能从内心上产生出积极的进取精神。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皆可为尧舜”。因为每个 人在天性上都是平等,只要以积极的心态潜心地修养,才能使人的善性不断向外扩充,形 成“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激发人的进取精神,成就一个以天下为己任、追求道 德完善的人,实现自我道德价值。孟子的这一理论对于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不断前进; 激励人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努力去发现、实现人的价值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事实上, 独立人格的形成过程,既是个人的道德品格的践行,勇往直前、积极进取的人格精神的展 现,也是个人主体意志的张扬。在现实社会中,一个人如果没有独立人格精神力量的支持, 不顾人格、良心,那么他的内心世界就很难抵御种种邪恶欲望的诱惑,进而走向歧途;面 对残酷的现实,碰到困难,就会惧怕、退缩、悲观,甚至失去生活的勇气,成为人生历程 的弱者。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人格操守、“尚志”的人格品质可以使 人明确自己的生存和努力的方向,增强个人奋斗的自觉性和自主性,使个人的人格不为外 在的物欲和异化的权力所束缚,从而获得心智和灵性的自由。同时这样的人格品质对于现 代人摈弃知足常乐、不求进取的传统人格,正确地对待现代社会竞争中的挫折和失败,塑 造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现代人格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正如孟子讲:古今成大事业者, 必 “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正是古人自我磨炼的品 质和奋发向上、拼搏进取的精神的深刻写照。 (四)有助于提升现代人的人格品质 独立人格精神是现代人格的重要内容。历史学家陈寅恪把它概括为:“独立之精神,自 由之思想”。培育独立人格精神,对于现代人树立独立、自由的的理想信念, 形成现代人的 独立自主的个性,提升现代人的人格品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近代以来各种外来的现代社会发展模式以及与之相伴的现代思想,为中国人 的人格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另一方面,五四运动以来人们不遗余力地致力于对传统文化 糟粕的批判,使人们在面临新事物的冲击时更快地转变了观念。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传 37 统民众逐渐成长为现代人。但是,当我们匆忙奔跑于现代化路途的时候,惊奇地发现某些人 经受不住现代化的冲击与考验,出现了人格裂变,变得轻薄、冷漠、贪欲和浮躁,变得唯我 独尊、金钱至上、欲望膨胀,似乎在现代化进程中奔跑向前的只是他们的双脚,而其人格却 被丢在了某个灯火阑珊、地域狭窄的角落。人格的扭曲使这些人的精神世界倍感空虚,唯 功利至上的思想导致人们在价值领域呈现单一化,人生意义变得空前失落,使人变得茫然 无所依归,茕茕孑立于他人与社会之外……与此同时,在我们的群体意识里,我们过分强调 集体,忽视个人。个人的价值长期埋没在群体里面,群体无视个人的需要,致使个人的主 体意识长期被压抑、被埋没、被扭曲,个体的利益和尊严受到无情的侵犯,显得无足轻重。 这些转型时期扭曲的现代意识和传统的消极群体意识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存在着,它与现代 社会格格不入,严重腐蚀着现代人的心灵和人格品质。而要医治这种病态的现代意识,就 是要在全面肯定个体独立人格的前提下,张扬现代人的独特个性、弘扬现代人的主体意识, 建立与生命、信仰、尊严、文明、发展相一致的现代人格。 孟子的独立人格精神重视个人的独立人格价值,不淫于富贵,不贪于权势,不苟且于 所得,保持崇高的气节与独立的人格。孟子提倡的“大丈夫”的独立人格标准,更是强调 个人要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远大的抱负、过人的胆略、坚强的意志、不懈的求索精神等 等,并在长期的修养中形成一种稳定的、持久的、独立的精神品质。这些精神品质对于克 服某些现代人中存在的精神扭曲、道德沦丧、人情淡薄的不良人格倾向具有良好的洗涤作 用。孟子提出“养心”、“寡欲”等修养方法都是强调对个人的自我改造,对于扫除廓清一 切违背伦理道德的好色、好货、好名等私利有着积极的作用。在这种修养方法的熏陶作用 下,许多现代人能够“反求诸己”,做到“修身养性、存心寡欲”,经常检点自我的行为, 可以有力地促进现代人“身与心”关系协调,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之间的 矛盾,保持身心和谐,心态平和恬淡,实现人格品质的升华。此外,孟子对道德境界的追 求,有利于现代人坚定崇高信念,树立远大的理想。孟子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在 于人有道德,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孟子说:“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表现出了一种为追求崇高精神境界而不屈不挠的坚定信念。这种信念可以激发我们一种执 着追求的精神,做一个品德高尚、脱离低级趣味、有益于社会的人。尽管这种精神境界对 多数人而言是不容易达到的,但它却可以激发人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诚挚态度, 在困难中培养起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以及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促进现代人注重 民族气节的人格品质的形成。这对于唤醒个人的主体意识,造就中华民族的独立人格,撑起 中国现代化大厦坚实的基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由于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现代人的精神世界, 独立人格,进取精神都在受到前所未有的腐蚀和破坏,严重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品质。因 而深入挖掘和学习古人的优秀的人格精神,特别是孟子的独立人格精神,对于净化现代人 的精神家园,培育现代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提升现代人的人格品质,促进现代人的健 康、和谐的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38 结语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发展过程中,孟子提倡的睥睨王者、踔厉风发的人格风范, 尚志、持志的人格品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人格操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 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标准,为后世展示了特立独行的儒者形象,尽显无穷的人格魅力。 通过研究孟子的独立人格精神,使我们意识到了独立人格精神的可贵。人作为生命的 独立个体应该有着完全独立的精神价值,独立的思维,独立的行为准则,并具有选择独立 生活方式的权利。但自从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人的独立自由便无时无刻不受到来自于政治、 经济、文化、社会准则等内外部环境各方面的束缚。要挣脱这些束缚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 力。孟子在周游列国中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所展示的独立人格精神体现了个人独立的 精神价值,为现代人树立了特立独行的人格典范。这种精神就应该成为现代人独立生活、 安身立命的基础。同时孟子的独立人格精神也启示我们,应该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独立 地去生活,而不是完全地按照他人、社会所期待的模式去生活;要学会独立思考,才能让 人摆脱缰化的教条,摆脱精神上的奴役,达到独立自主的精神境界。也只有达到这种独立 的精神境界,才能完善个人独立的人格。 39 注释 [1]张岱年.人伦与独立人格[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4):109. [2]徐克谦.论先秦儒家的个人主义精神[J].齐鲁学刊,2005(5):7. [3]周继旨.论孔子和先秦儒家思想中的独立人格觉醒问题[J].孔子研究,1986(1):7. [4]金春峰.论孔孟荀思想与个人独立人格或尊严之关系—兼与周继旨同志等商榷[J].孔 子研究,1986(1):93. [5]葛 荃.论先秦儒家的个人主义精神[J].华侨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1(2):15. [6]俞吾金.独立人格是当代中国人伦关系的基础[J].探索与争鸣,1996(3):26. [7]宋志明.儒学与伦理建设[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0(4):18. [8]吴来苏.对构建当代民族精神的思考.河北学刊[J].1997(2):22. [9]王永华.自由之多艰--知识分子独立人格建构的考察[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6):6-7. [10]马永庆.儒家传统修身观与现代人格完善[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 7. [11][美]普汶.人格心理学[M].郑慧玲译.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5:43. [12]许纪霖.智者的尊严—知识分子与近代化[M].学林出版社.1991:3-4. [13]翟廷晋.孟子思想评析与探源[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49. [14]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153. [15]李才远.孟子的“养浩然之气”说[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02): 22. [16]朱义禄.从圣贤人格到全面发展—中国理想人格探讨[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 社,1992:57.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57. [18]衣俊卿.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6. 40 主要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5]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6]韦政通:中国思想史[M].台北:水牛出版社,1986. [7]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8]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诊释[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9]方同义:中国智慧的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0]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11]焦成国:传统伦理及其现代价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2]陈少华:人格与认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3]张晔、秦华伟:人格理论与塑造[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14]张青兰:人格的现代转型与塑造[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16]田庆国等:人格教育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17]张立文(主编):中国学术通史(先秦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8]唐国忠:人格与社会[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 [19]唐国忠:人格调控原理[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7. [20]张亚新:人格的独立---从屈原到陆游[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7. [21]叶弈乾:现代人格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08. [22]王登峰,侯玉波主编:人格与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4]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1994. [25]刘堂周:前期儒家文化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03. [26]诸子集成[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 [27]许纪霖:智者的尊严—知识分子与近代化[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1.03. [28]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9][美]普汶:人格心理学[M].郑慧玲译.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5. [30]幺峻洲:孟子说解[M].济南:齐鲁书社,2006. [31]王其俊:孟子解读[M].济南:泰山出版社,2004. [32]翟廷晋:孟子思想评析与探源[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33]张默生:先秦诸子文选[M].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1957. [34]衣俊卿: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 41 [35]朱义禄:从圣贤人格到全面发展——中国理想人格探讨[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 社,1992. (二)论文类: [1]张岱年.人伦与独立人格[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4). [2]金春峰.论孔孟荀思想与个人[J].独立人格或尊严之关系.孔子研究,1987(01). 论孔子和先秦儒家思想中的独立人格觉醒问题[J]. 孔子研究,1986(01). [3]周继旨. [4]王勇.论春秋战国时期谋士阶层的独立人格[J].浙江学刊,1993(02). [5]谢天杰. 论隐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立人格和历史命运[J].社会科学.1997(06). [6]唐国军.“修身”与“教化”:儒家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论[J].广西社会科学,2003(02). [7]邵龙宝. 儒家人格理论的历史嬗变[J].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06) [8]吴惠红.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J].甘肃理论学刊.1998(05). [9]仲彬. 市场经济与精神需求发展机制[J].学海,1999(01). [10]江雪莲.人本视域下的和谐社会及其政治、伦理构建[J].伦理学研究, 2008(01). [11]王德峰.简论中国文化精神及其在当代复兴的可能性[J].哲学研究,2005(06). [12]俞吾金.主体迷失与价值错位—对当前文化研究的批判性反思[J].社会科学战,1995 (02). 先秦儒家气节观及其现代意义[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 [13]肖群忠/张英. (08). [14]谭培文.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终极关怀的当代价值研究[J].伦理学研究,2007(06). [15]王敏.儒学的历史嬗变与现代人格的建构[J].学术研究,1995(01). [16]杨曾宪.论自然价值的两重性[J].学术研究,2005(8). [17]许并生.先秦儒家理想人格与独立意志说[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04). [18]张建云.谈个体主体意识[J].天中学刊,2000(03). [19]马永庆.儒家传统修身观与现代人格完善[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03). [20]王汝霞/盛国军.孟子人生论的现代启迪[J].理论与现代化,1996(04). [21]张澍军/张斌.略论我国人格范型的历史性变革[J].长白学刊,1999(06). [22]郭广银.论儒家理想人格及其现代价值[J].江海学刊,1996(04). [23]权佳果.论人格尊严.渭南师专学报.社科版[J],1998(04). [24]杨国荣.儒家的人格学说.华东师范大学学报[J].哲社版,1998(01). [25]刘国红.独立人格:中国现代化的一个基本向度[J].深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03). [26]周金华.论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及其成因[J].贵州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6). [27]李才远.孟子的“养浩然之气”说[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02). 42
/
本文档为【论孟子独立人格精神毕业论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