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宝宝健康 ——从接种疫苗开始

宝宝健康 ——从接种疫苗开始

2017-10-18 8页 doc 21KB 22阅读

用户头像

is_713593

暂无简介

举报
宝宝健康 ——从接种疫苗开始宝宝健康 ——从接种疫苗开始 2013年4.25免疫规划宣传周主题: 宝宝健康 ——从接种疫苗开始 乙肝 【疾病简介】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传染源为乙肝病人和乙肝病毒携带者。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人群对乙肝普遍易感。 【症状】乙肝临床上表现为低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疼痛、尿黄如茶水样等。 【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和抗氧化、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症~且条件允许~就应到专科医院和专科门诊进行规范化的治...
宝宝健康 ——从接种疫苗开始
宝宝健康 ——从接种疫苗开始 2013年4.25免疫规划宣传周主: 宝宝健康 ——从接种疫苗开始 乙肝 【疾病简介】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传染源为乙肝病人和乙肝病毒携带者。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人群对乙肝普遍易感。 【症状】乙肝临床上表现为低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疼痛、尿黄如茶水样等。 【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和抗氧化、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症~且条件允许~就应到专科医院和专科门诊进行化的治疗。 【预防】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有效。目前国家对新生儿实行免费乙肝疫苗接种。在切断传播途径上应大力推广安全注射~对牙科器械、内窥镜等医疗器具应严格消毒~注意个人卫生~不和任何人共用剃须刀和牙具等用品~接受皮肤创伤性的美容服务时应选择有资质的美容院。 接种麻风腮(MMR),预防麻疹、风疹和腮腺炎 麻疹、风疹和腮腺炎是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疾病,主要通过打喷嚏、咳嗽和说话等途径,由飞沫传播,传染性强。 地震受灾地区存在居民聚集、住处狭小、空气流通不畅等因素,各个年龄段人群感染麻疹、风疹和腮腺炎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风险均增加。接种麻疹-风疹-腮腺炎联合疫苗(MMR),能同时有效预防麻疹、风疹、腮腺炎三种常见的急性呼吸道疾病。 MMR接种后的不良反应通常较轻微且为一过性。在接种后24小时之内注射部位可能会发生轻微疼痛和压痛,可伴发低热和局部淋巴结肿大。对既往有免疫力的人(包括既往接种人群及既往患过麻疹、风疹或腮腺炎的人群),进行接种无任何危险。 除了有疫苗接种禁忌证,对麻疹、风疹或腮腺炎易感的婴幼儿、青少年和成年人都应该接种麻风腮。患严重疾病、发热、有免疫抑制、使用大剂量的类固醇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和有过敏史者,已知对疫苗所含任何成分(包括辅料及抗生素)过敏者及妊娠期妇女禁用。 脊髓灰质炎 【疾病定义】 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又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灰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在发病的早期咽部排毒可经飞沫传播。大多数感染者无症状~约四分之一的感染者临床表现为发热、上呼吸道症状和肢体疼痛, 极少数病例出现肢体弛缓性麻痹,并留下终生残疾。在一些罕见的病例中~脊灰病毒可破坏延髓细胞~导致呼吸麻痹甚至呼吸骤停、乃至死亡。流行时以隐性感染和无瘫痪病例为主~儿童发病较成人为高,在脊灰疫苗问世之前~几乎所有儿童都会感染脊灰病毒~平均每200名感染者中会出现1例麻痹病 例。麻痹病例的典型神经症状是四肢,尤其是下肢,出现不对称的急性弛缓性麻痹~通常无感觉障碍。持续的麻痹及由此产生的畸形是脊灰常见的后遗症。麻痹型病例的病死率在2%,20%之间~如延髓受累病死率可急剧升高~尤其是青少年和成人。 【病原学】 脊灰病毒属于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是一种人肠道病毒~由一个单股正链RNA基因组和一个蛋白壳体组成。按其抗原性不同~可分为?型、?型、? 型共3个血清型, 不同血清型别之间没有交叉免疫。该病毒在,70?的低温下可保存活力达8年之久~在4?冰箱中可保存数周~在水、粪便和牛奶中生存数月,但对干燥较敏感~故不宜用冷冻干燥法保存。该病毒不耐热~加热56? 30min可使之灭活~煮沸和紫外线照射可迅速将其杀死,能耐受一般浓度的化学消毒剂~如70%酒精及5%煤酚皂液,耐酸、耐乙醚和氯仿等脂溶剂~但对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漂白粉等敏感~可将其迅速灭活。 【流行病学】 传染源:病人、隐性感染者和病毒携带者均为脊灰病毒的传染源。由于病毒携带者、无症状的隐性感染和无麻痹型患者不易被发现~因此在脊灰病毒的传播中起重要作用。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在发病的早期咽部排毒可经飞沫传播。 人群易感性:人群对脊灰病毒普遍易感。在疫苗问世之前~几乎所有儿童都会感染脊灰病毒。人感染或接种疫苗后能产生持久免疫力。但不同血清型别之间没有交叉免疫力。 流行特征: 在实施疫苗免疫之前~脊灰呈自然流行状态~发病率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夏、秋季为流行高峰~一般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脊灰曾在我国广泛流行~1960年代初期~每年约报告20 000,43 000例~其中1964年报告了4.3万多例。1965年开始在全国逐步推广使用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PV,~脊灰发病率和死亡率快速下降,1978年在全国开展计划免疫~1982年加强冷链系统建设和常规免疫活动~OPV接种率逐年提高~脊灰病例数逐年下降~至1988年发病数达到历史最低水平~为667例。随着全国消灭脊灰规划的实施~在加强常规免疫的基础上~开展了强化免疫~脊灰发病率和死亡率急剧下降。1994年报告最后1例本土脊灰野病毒病例~2000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宣布成为无脊灰区域~标志着我国已实现无脊灰目标。 自1988年第41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2000年全球消灭脊灰的决议以来~消灭脊灰取得显著进展。1988年全球发病约35万例~2011年只有650例~全球脊灰发病率下降>99%。截至2012年全球仅有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尼日利亚三个脊灰本土流行国家。 但是~部分实现无脊灰的国家重新发生输入性脊灰野病毒传播~并在部分国家重新建立流行传播。而我国与阿富汗、巴基斯坦相邻~因此~在全球消灭脊灰之前~我国仍然存在脊灰野病毒输入的风险。1995,1996年云南省发现4例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缅甸病例,。1999年10月,我国青海省循化县发现1例输入性脊灰野病毒,源自印度,引起的病例。2011年7,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生脊灰野病毒输入(源自巴基斯坦)并引起的局部传播疫情~共报告了21例脊灰野病毒病例。 此外~使用OPV可能引起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病例,VAPP,和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病例~但VAPP和VDPV病例不属于脊灰野病毒病例。VAPP多见于首剂服苗~其发生率极低~且往往见于免疫功能低下儿童。VDPV病例发生率极低~主要发生在使用OPV、免疫接种率水 平不高地区的未免疫或未全程免疫儿童~是由脊灰疫苗病毒经长期循环形成神经毒力增强的VDPV感染所致。现已证实有3种来源的VDPV分离株:由免疫缺陷病患者长期排出体外的VDPV (iVDPV)、引起单个病例的VDPV和引起循环的VDPV (cVDPVs)。其中~cVDPVs是指由相关的脊灰疫苗衍生病毒引起2例或2例以上VDPV病例的事件~称为脊灰疫苗衍生病毒循环。 【发病机制】 多数脊灰病毒感染只会引起无症状的病毒复制~其范围仅限于消化道。但部分感染者可出现发热、头痛和咽喉痛等临床体征。平均每200名感染者中会出现1例麻痹病例。这通常是由于脊灰病毒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并在脊髓的前角细胞,运动神经元,中复制而引起。受其影响的肌肉可出现暂时性或永久性麻痹~具体取决于运动神经受损的程度和范围。 【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3,35天(一般为5,14天)。 ,一,前驱期主要症状为发热、食欲不振、多汗、烦躁和全身感觉过敏,亦可见恶心。呕吐、头痛、咽喉痛、便秘、弥漫性腹痛、鼻炎、咳嗽、咽渗出物、腹泻等~持续1,4天。 ,二,瘫痪前期前驱期症状消失后l,6天~体温再次上升~头痛、恶心、呕吐严重~皮肤发红、有短暂膀胱括约肌障碍~颈后肌群、躯干及肢体强直灼痛~常有便秘。 ,三,瘫痪期自瘫痪前期的第3、4天开始~大多在体温开始下降时出现瘫痪~并逐渐加重~当体温退至正常后~瘫痪停止发展~无感觉障碍。 ,四,恢复期瘫痪从肢体远端开始恢复~持续数周至数月~一般病例8个月内可完全恢复~严重者需6,18月或更长时间。 ,五,后遗症期严重者受累肌肉出现萎缩~神经功能不能恢复~造成受累肢体畸形。部分瘫痪型病例在感染后数十年~发生进行性神经肌肉软弱、疼痛~受累肢体瘫痪加重~称为“脊髓灰质炎后肌肉萎缩综合征”。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以及随访结果等进行综合~按照《脊灰诊断》做出诊断。 二、鉴别诊断 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 本病好发于年长儿或青壮年~常不发热~亦无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弛缓性瘫痪逐渐发生~呈对称性~由远端向近端蔓延~呈对称的袜子或手套式分布的感觉障碍~常伴有神经瘫痪~且可影响呼吸。恢复迅速而完全~少见后遗症。脑脊液早期即出现蛋白细胞分离现象。肌电图有鉴别意义。 2.急性脊髓炎 病灶平面以下有明显的感觉和运动障碍~对称或不对称~可由脚、腿上升达躯干~感觉障碍平面与正常皮肤间有感觉过敏带。膀胱、直肠机能障碍明显~瘫痪早期呈弛缓性~后期可为痉挛性~病理反射阳性。脑脊液一般无变化或奎肯试验提示不同程度的梗阻。 3.家族性周期性麻痹 呈周期性发作的四肢软瘫~近端较重、左右对称~1,2小时内达高峰。本病好发于成年男性~不发热~脑脊液正常~发作时血钾降低~补钾后迅速恢复。 4.流行性乙型脑炎 与脑型脊髓灰质炎易混淆~根据流行特征、接触史、脑脊液检查~血清补体结合试验等协助鉴别。 【治疗】 ,一,急性期 对症治疗~防止并发症。 ,二,康复期 物理治疗为主~改善肌肉营养状况~促进肌肉的恢复。 【预防】 提高并保持高水平的OPV常规免疫接种率~并辅以强化免疫活动作为补充措施~保持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高质量运转~及时发现疫情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是今后我国维持无脊灰状态的主要措施。 隔离传染源:病人、隐性感染者和病毒携带者均为脊灰病毒的传染源。由于病毒携带者、无症状的隐性感染和无麻痹型患者不易被发现~因此在脊灰病毒的传播中起重要作用。仅仅隔离病人的公共卫生意义不大。 切断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在发病的早期咽部排毒可经飞沫传播。注意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保护易感人群:接种脊灰疫苗是预防脊灰的重要手段。脊灰疫苗有OPV和脊灰灭活疫苗,IPV,两种疫苗供选择。我国现阶段采用OPV作为国家免疫规划疫苗进行常规免疫接种~进口IPV已在我国上市~作为第二类疫苗~本着“知情、自愿、自费”原则进行接种。 甲肝 【疾病简介】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消化道传染病。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无肝炎症状和体征~但血清感染指标呈阳性者,。粪,口途径是甲肝传播的主要途径。人群对甲肝病毒普遍易感。 【症状】常见症状有乏力、食欲减退、精神不振、呕吐、恶心、腹痛、部分病人出现黄染现象~如眼睛巩膜、皮肤和尿发黄。 【治疗】主要为对症治疗~适当休息。 【预防】甲肝的预防主要是切断粪-口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通过接受卫生宣传教育~提高个人卫生水平~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避免到无证经营的饭馆就餐~饮用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源。预防甲肝最好的办法是对甲肝易感者接种甲肝疫苗。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疾病简介】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N,)引起经呼吸道传播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冬春季多发,发病以15岁以下儿童为主,7岁以下儿童病死率较高。我国流脑疫情以散发为主,部分地区有聚集性病例发生。历史上我国流脑病例以A群脑膜炎奈瑟菌为主,近年来流脑病例中C群、B群脑膜炎奈瑟菌检出呈增多趋势,部分地区C群脑膜炎奈瑟菌已成为流行优势菌群,少数地区检出W135群、X群脑膜炎奈瑟菌。 【症状】 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斑)和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及脑实质损害,常可危及生命,部分残留有听觉损伤、智力障碍等后遗症。 【治疗】 病人按属地化管理原则就地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医学随访观察。脑膜炎奈瑟菌对青霉素、头泡菌素、氯霉素等均敏感,可根据来自病人菌株的耐药性检测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预防】 预防流脑的主要手段是接种抗相应菌群的脑膜炎球菌疫苗。2008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将脑膜炎球菌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适龄儿童均免费接种。接种含相应菌群成分的脑膜炎球
/
本文档为【宝宝健康 ——从接种疫苗开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